欢迎您访问万千心理官网
下载专区
·
首页
·
万千书架
教材图书
心理学导论
认知神经科学导论
生理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
人格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心理学史
变态心理学
犯罪心理学
健康心理学
实验心理学
心理学研究方法
管理心理学
运动心理学
情绪·进化·积极·军事·心理学
医学心理学
艺术与设计心理学
心理学论文写作
咨询经典
基础教材
大师经典
弗洛伊德
克莱因
温尼科特
科胡特
艾瑞克森
伯恩
亚隆
南希
罗杰斯
执业之路
心理治疗督导
精神分析和心理动力学
克莱因学派
自体心理学
重点图书
客体关系
基础教材
认知行为
基础教材
其他
家庭和伴侣治疗
基础教材
其他
其他治疗方法
团体
正念
聚焦
存在
叙事
沙盘
催眠
艺术治疗
依恋
儿童家庭
家庭
儿童心理
依恋
儿童发展
儿童心理治疗
多动症儿童
自闭症儿童
万千亲子系列
大众科普
强迫症
抑郁症
其他病症
·
作者译者
作者
译者
·
书评推荐
·
资讯动态
精选信息
活动动态
会议通知
读书会/课程
·
关于我们
首页
分类
万千书架
作者译者
书评推荐
资讯动态
关于我们
新书上架
咨询经典
热门教材
新书预告
教材图书
心理学导论
认知神经科学导论
生理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
人格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心理学史
变态心理学
犯罪心理学
健康心理学
实验心理学
心理学研究方法
管理心理学
运动心理学
情绪·进化·积极·军事·心理学
医学心理学
艺术与设计心理学
心理学论文写作
咨询经典
基础教材
大师经典
弗洛伊德
克莱因
温尼科特
科胡特
艾瑞克森
伯恩
亚隆
南希
罗杰斯
执业之路
心理治疗督导
精神分析和心理动力学
克莱因学派
自体心理学
重点图书
客体关系
基础教材
认知行为
基础教材
其他
家庭和伴侣治疗
基础教材
其他
其他治疗方法
团体
正念
聚焦
存在
叙事
沙盘
催眠
艺术治疗
依恋
儿童家庭
家庭
儿童心理
依恋
儿童发展
儿童心理治疗
多动症儿童
自闭症儿童
万千亲子系列
大众科普
强迫症
抑郁症
其他病症
作者
译者
精选信息
活动动态
会议通知
读书会/课程
客体关系
<
>
谈话治疗:Tavistock临床中心的理念和实践方法
取材自精神分析的圣地——塔维斯托克临床中心(Tavistock Clinic)!呈现了人的心智在人生各个发展阶段如何运作,使我们对当代生活的爱情、家庭及事业等诸多方面有所感悟。
作者:(英)David Taylor.
译者:黄淑清 等
定价:58.00
出版信息
内容简介
推荐
著译者介绍
序言
目录
书摘
出版信息
出版日期: 20170501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18412297
装帧:平装
页码:320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内容简介
本书是配合英国BBC电视台所拍摄的《Tavistock临床中心》系列影片而写的。Tavistock临床中心是一所隶属于英国国家卫生署(NHS)的心理健康机构,治疗病人并培训专业的心理健康工作者。
● 心智是如何形成的?
● 孩童是如何长大的?
● 我们何时变为成人?
● 人为何坠入爱河?
● 为何有时感觉成为绊脚石?
● 家庭如何影响我们?
● 何谓正常,何谓病态?
这些都是《谈话治疗》所讨论的问题。
来自著名的Tavistock临床中心的优秀治疗师们,在《谈话治疗》中探讨心智的影响力以及心理治疗的重要性。取材自Tavistock中心的研究和临床个案,本书呈现了“心灵如何有自己的理性,却不为理性所知”,它呈现了心智在各个发展阶段如何运作,可使我们对当代生活的许多方面有所领悟。
推荐
诚如本书的名字,心理咨询也被称为lip service,是一种通过谈话来帮助处理个人生活困扰的方式。本书隶属于“万千心理”出版的《英国精神分析系列丛书》,内容取材自Tavistock临床中心,在精神分析、团体动力、系统理论的视角下,结合大量临床案例,阐述了我们的心智在各个发展阶段如何运作,以及对于临床实践的启示。无论是专业心理治疗师,还是勇于探索自我的普通读者,都能通过阅读此书深深地领悟“心灵如何有自己的理性,却不为理性所知”。
作译者序
编者简介
戴维·泰勒(David Taylor) Tavistock临床中心顾问精神科医师及心理治疗师,成人部门主任(1992—1999)。他也曾是该部门其中一个临床组的主席。英国精神分析协会(BPaS)会员,执业精神分析师。
丛书主编简介
杨方峰 英国埃塞克斯(Essex)大学精神分析学硕士,师从当代克莱茵学派分析师鲍勃·欣谢尔伍德(Bob Hinshelwood)教授,曾在伦敦Tavistock临床中心学习心理咨询与治疗课程,现为国际精神分析协会(IPA)精神分析师候选人,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注册心理师。
审校简介
林玉华 国际精神分析协会(IPA)精神分析师。曾任辅仁大学临床心理系系主任,现为传心心理治疗所所长,同时兼任中国台湾精神分析学会理事和学术教育训练委员以及华人心理治疗研究发展基金会董事。1992年获得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大学博士学位(咨询心理学方向),1997年赴英国Tavistock中心接受博士后临床训练,并于2005年取得Tavistock临床中心儿童与青少年心理治疗师认证。
序言
本书是配合BBC 2所拍摄的《Tavistock临床中心》系列电视片而成书。Tavistock临床中心是一所隶属于英国国家医疗服务系统(National Health Service,NHS)的心理健康机构,给病人提供治疗以及给心理健康专业人员提供培训。此系列的六集节目是有关谈话治疗 —一种处理个人生活困扰的方式。意外、灾厄、疾病、情绪冲突以及心理疾病并非如我们想的仅是些特例,而是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人们对于这些事件的反应提供了一种人性的观点,这是使所有人感到恒久兴趣(enduring interest)的主题。
虽然远古大大不同于现今,但男人和女人的特质仍在历史演进中维持不变。 当我们说人性是使人有恒久兴趣(enduring interest)的主题时,恒久(enduring)一词正如它所意指的—“恒久不变”。那些困扰着男人和女人的问题四千年来基本上仍旧一样。如果我们看着以目前所知最早的书写形式所记录的文件,大英博物馆(the British Museum)收藏的二十万片美索不达米亚(Mesopotamia)的刻字土板,我们可以得知四千年前巴比伦(Babylon)城市居民所关心的事物。他们造访那些有系统地以楔形文字记录梦的抄写员,这些土片记录了祭司口中所念的咒语,咒语的目的是要安慰那些因日常焦虑而受苦的人。
在那儿的你,人类所生的,孩子,现在你诞生了,而今你见到白昼,何以不似在母亲子宫里那般呢?你没有适当地对待父亲,不让母亲放心地外出,而是使保姆忧心,让奶妈觉醒。因你的哭闹,守护的家神无法入睡,女神亦是。1
若男人总看着他女人的阴户,他会拥有健康,且将获得任何不属于他的东西。若男人面对一个女人时总是看着他自己的阳具,无论他求取什么都不会永久在他的房子里。
如果一个男人在夜晚看到恶梦……他要对着土地说:“哦!土地,你的一部分被挖掉,我的一部分也被取走,我被取走的正是你被挖掉的部分。” 他看到多少梦就要对着土地说多少次。 (然后他要说:)“(就在)我将你,哦!土地,投入(流)水中,你会碎裂崩解—而我看到的所有梦中邪恶将消失!愿它毁灭无踪!”2
我们多半能在这些古老的记录中觉察到某些自身的经验。爱恋的失望、无力感、竞争、哭闹的婴儿、罪疚、恐惧、不幸、忧郁,这些曾存在于巴比伦的也同样出现在现代家庭、办公室或政府之中。你无须是现代的哈姆雷特(Hamlet)才会想要摆脱梦魇。多数的我们曾无法哄宝宝入睡,或经历过其他更多的持久失败。巴比伦人的忧虑程度和现代周一上午医科医师的手术也没有太格格不入。
我们拥有的现代心理学及精神分析的知识可能较巴比伦人有系统。今日的语言和结论比较专门并经过检验。然而应付的却是同样的问题:男人和女人总有多过实际危险所能解释的焦虑。我们的想象形塑了我们如何看待世界。我们得不断地解释并理解自身、他人、世界的经验。就是这些对生命的观点构成了本书的主题。书中十七章粗略地遵循精神分析所理解的人生周期,以五个部分组成。
我们的书是基于一套相关的概念。首先是人一生情感发展的重要性,从婴儿期、历经儿童和青春期到成人、成熟和老年期。在这些转变的关键时期,我们都曾或多或少地努力挣扎、奋斗,但对某些人而言,这些发展任务却可能转为危机。第二个概念是人类基本上是社会性动物。我们与他人的关系深深地影响我们成为何种人、如何感觉、关注何样事物。 第三个概念是人类心智(mind)崛起于在社会环境中求生、觅食、繁衍的生物需求。
我们尝试要描绘的心灵图像不仅是客观、理性的心智,也要展现情感和激情在我们行止中有多么重要。心灵(heart)确有其不自知的道理。我们想描述一些重要的关系,显示家庭、工作和社会中团体生活的本质,因此我们检视何为正常,细想从心理困扰到心理疾病的范畴。重要的是,我们也思考未来,因为“现代男女本质上和古代人是同类”的论据,意味着未来,人亦将继续努力适应改变。
电视节目涵盖Tavistock 临床中心的某些实验对象和活动。例如我们通过年轻的临床工作者每周定期地观察婴儿,以追踪他们第一年的发展。这个婴儿观察的方法由Tavistock首创,现已广泛地成为训练儿童/成人心理治疗师和精神分析师的重要部分。受训者能学到婴儿是什么样子,可以看到存在于婴儿与长大后的成人之间的连续性,也可以看到母婴关系以及它对其后所有关系的重要性。
遭逢不幸意外者的情绪反应是其中两集节目的主题。这两集节目也试图要提供心理治疗会谈的一般原则,展现治疗师如何尝试和来访者澄清意外的起因和意义。内疚感和痛苦是如此地有力,以致我们必须否认这些情感,纵使它们持续对个人的未来生活产生破坏性影响。像这样的治疗性会谈显示任何一起重要事件,不单是创伤性意外,都会让人重新评价生命;它导致自我质疑并唤起孩童时期、父母、家庭和性格等基本议题。Tavistock在这个领域的工作大多收录在刚出版的《了解创伤》(Understanding Trauma)一书中,由Caroline Garland主编(她在其中一集节目中以治疗师的角色出现)。
治疗不限于个人,也可以向团体和家庭提供。有两集节目显示治疗师如何帮助家庭应对家人的严重疾病,或是家庭工作如何协助一位年轻人处理其情绪困扰。电视片首先是关于疾病带给家庭的痛苦挑战,以及每位成员必须面对的困境;它也展示如何协助家庭整合资源,并应对这些情况所引起的愤怒、内疚、哀伤及失落。这些处境永远都不容易应对,但家庭必须面对的破坏性影响是可以(通过一些方式)减轻的。某些Tavistock 的家庭工作发表在《多种声音》(Multiple Voices)一书中。第六集节目是有关组织的咨询服务:对象是一所学校,该校校长忧心学校必须要处理的问题。在Anton Obholzer和P. Vega Roberts合写的书《工作中的无意识》(The Unconscious at Work)中,详述了这类型的工作。
Tavistock临床中心
除了原先应用于治疗、了解心理困扰和疾患,将心理学对人类关系的理解进行更广泛的运用一直是Tavistock 临床中心的悠久传统。它对团体和社会、机构、组织的领域进行特别研究。这项工作源自于“无领导(leaderless)”团体的概念(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种挑选军官的有效方法),现已扩展为用以了解各种事业、工作形态、工作场域中情感及社会化历程的重要性,有一个组织—Tavistock咨询服务(the Tavistock Consultancy Service)—主要工作内容是协助遇到困难或需要改变的机构或组织。
Tavistock有三个主要的部门,儿童和家庭、青少年、成人—首要任务是为那些从学校、医科医师、社工和其他心理健康领域的专业人员转介来的病人提供咨询和治疗。有时,病人也会自行前来。Tavistock临床中心也是所临床大学,和几所历史更悠久的大学紧密联系。它是英国主要的心理健康教学及训练机构之一,专收来自全国各地和海外的研究生。它是一所研究机构,在近70年的历史中始终是许多创新工作方法的来源。
Tavistock 临床中心属于英国国家医疗服务系统的一部分,费用来自纳税收入。它的“事业领域”是心理健康。但因它在心理健康方面的立场,如本书所述,是以“互有关联”(inter-related)的观念为核心,所以和传统精神科过于强调心理疾患、太过依赖药物的想法很不一样(虽然药物在治疗上有很重要的地位)。 加入人性思维来矫正这样狭隘的观点是绝对有必要的。
Tavistock可能在某些方面很特别,但它绝非唯一。它不是这些观念的独占或原创者。它深深地倚重精神分析、团体动力、系统理论。这也是BBC认为应该要制作这些电视片的原因之一。 Tavistock取向象征着对人性知识的扩展。
注 释
1.‘Freud, Magic and Mesopotamia:How the Magic Works’, M.J. Geller in Folklore, 108:1-7.
2.Mesopotamian Conceptions of Dreams and Dream Rituals, S.A.L. Butler, 1998.
目录
第一章 心智的起源
第二章 游戏
第三章 儿童是纯真无邪的吗?
第四章 成长如何发生?
第五章 心智从哪里产生?
第六章 爱
第七章 做梦
第八章 家庭是什么?
第九章 团体
第十章 工作
第十一章 心灵食粮
第十二章 面对常态与精神疾病的态度
第十三章 心理困扰与心理疾病
第十四章 治疗
第十五章 时间印刻
第十六章 晚年
第十七章 未来
常用词汇
延伸阅读
摘要
被调包的孩子
抛弃曾经拥有的满足感(以及脱离过去受制于人的状态),转而去追求新事物的过程,会帮助我们去思索自己究竟将成为什么样的人。那位安慰泰迪熊宝宝的小女孩在生病和忧愁的时候可以当起自己的妈妈。当杰德发现他可以照顾花草树木时,也找到了认同。他为发展迟缓而又贫瘠的自己,找到了一个充满爱与关怀的内在自我。
这些寻找自我认同的历程即是长大成人的开端,因为成长就是从一个受人照顾的状态,逐渐转变为能够肩负成人的责任与角色。想要寻求认同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原因是,当我们因为成长而不再需要原始的关系时,这能够帮助我们面对必经的失落与分离。
认同可以带来某些程度的稳定作用。就杰德和那位小女孩的案例而言,与他们较为亲密的人,都可以感受到他们心中因为得不到想要的关爱所产生的痛苦。两者都是在面对失落的挣扎之中发展出新的能力。长大成人对他们来说是一件相当痛苦的事。就算没有像杰德一样遭遇如此困境,每个小孩也都必须经历这个痛苦的过程,只是程度上的差别而已。真正的成长多多少少都会带来痛苦。
然而,有时候孩子的成长只会停留在表面,实际上依然是在逃避现实,无法真正脱离对于父母亲的心理依赖。这样的成长就好比假装扮大人的童年游戏一般,像是在变魔术或变装,但是完全迷失了方向。
青春期的认同经常建立在反抗父母权威的基础之上。他们信任的对象多半是那些赞扬权力、无情或者对痛苦烦恼无动于衷的人物。这往往是孩子用来面对失去依赖和遭受虐待的方式之一。除此之外,他们周遭可能也有许多问题大人让他们有样学样。对这种凡事都要展现坚强的认同,可能会导致他们产生恃强凌弱、暴虐的性格甚至犯罪倾向。这些认同往往比青少年预期的更加不稳定。
发育、成长的挣扎—不只是表面上假扮大人—是终其一生的过程,只不过在童年时期,成长的脚步会在身体发育的带动之下而加快。青春期的成长变化尤其明显。十一二岁的孩子在外表上可能和十年前没有多大的差别,只是整个人大了一号,但是再过十年,可能就会完全变了一个人了。虽然在他们身上仍然可以看到过去的影子,但是差异往往非常巨大。12岁的小威廉·皮特(William Pitt the Younger)就能够在没有父母照顾的环境之下独立生存,到了22岁,他已是英国财政大臣,两年之后随即成为英国的首相。
在青春期的这几年中,青少年必须适应身心上的巨大变化。身体上的变化包括性征的成熟,体型、身材、力气、容貌、声音的改变和具有生育能力。伴随这些改变而来的是社交层面和心理层面的考验,包括减少对父母的依赖,离开家庭独立生活,同时开始与家庭以外的成员建立亲密关系或性关系。在发展成熟的社会中,年轻人还要面临各种考试的挑战。这些考试就像是进入成人世界的通行证,但是对许多人而言却是一大绊脚石。上述列举的改变只是其中一部分,但足以告诉我们,在成长过程中,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会受这些改变所影响。这就如同进行一场革命,把旧有的秩序都推翻。很多父母都说,他们不知道以前那个“乖小孩”到底跑到哪里去了,是不是被掉包了,所以才变成一个乖戾而又叛逆的青少年。
青少年往往会迫不及待地想要成长,而且压力与日俱增,就如同圣保罗所观察到的,他们会想要“摆脱身上的孩子气”。这或许是成长必经的正常情况,但是如果一下子就把自己全然抛弃,新建立起来的独立自我也不会稳固。虽然这是一种让自己免于陷入拉锯战的方法—摆脱想要永远当小孩子的渴望,但是到头来即便表面上看来截然不同,内心的本质依然没有改变。在这种状况下,青少年可以在一夜之间蜕变为大人,就如同历经某种变形的过程一般。年轻人盛装打扮参加派对的时候,会让我们联想到美丽的蝴蝶或飞蛾破茧而出的样貌。卡夫卡在著名小说《变形记》中描述的情景则是完全相反。书中那位年轻人早上醒来后,发现自己竟然变成一只讨人厌的昆虫,故事最终虽以悲剧收场。不过在现实生活中,即便许多青少年的房间凌乱得跟昆虫的地洞没什么两样,情况也不会像那位主人公一样惨烈。或许,焦虑而体弱多病的卡夫卡想象中的青春期就是如此。
当然,对许多人而言,成长的变化没有这么可怕。然而,成长过程的两难困境是每个青少年都会经历的。成长会迫使青少年去掌握新的力量,而他们也会积极欣然地享受这个过程,但这并不代表抛弃自我的核心;这个核心不曾想要抛开早期欲望,不会放弃以不成熟的方式满足欲望,而且拥有的渴望永远与现实世界相抵触。
青少年掌握的新力量有可能会变成威胁,甚至会引起焦虑,因为这些力量可以帮助他们去满足极度危险的欲望,像是性与暴力的欲望。处于盛怒之中的小男孩,也许会动了杀人的念头,但碍于太过幼小,也没有足够的认知能力去完成这件事。一位身高一米八的14岁青少年感到愤怒之时,可能会因为认定没有人能阻止得了他而感到兴奋,但同时也会感到害怕。青少年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控制住这些极端而冲突的情绪,这也是为什么他们的行为总是如此特异而又矛盾。青少年的情绪可以从乐观的高峰迅速跌入忧郁的谷底。
踏入新世界的成长历程与哀悼仪式有许多共同之处。在哀悼仪式中,人们会去缅怀逝者过去的种种与经历。这样的过程会让人感到悲痛以及失落。之后,人们逐渐能够面对失落感,而痛苦也随着时间流逝慢慢冲淡,取而代之的是在自己内在与逝者建立另一种关系形式。这个内在关系会让哀悼者变得更加坚强,也会觉得过去从逝者身上学习的好的特质正支持着他们。新世界充满着唾手可得的机会,但同时我们也必须学会放手,让旧世界远走。然而,改变的脚步总是永不停歇,以致找到一个新“认同”之时,很快又会被另一个认同所取代。
改变是不变的常数,或许这也是年轻人着迷直排轮、特技脚踏车和滑雪板等极限运动的原因。能够在极速且超乎完美的动作中保持平衡,似乎可以带给他们极大的安全感和满足感。
阿默是一位18岁的年轻男孩,因为极度焦虑的问题而寻求协助。他之前曾有一次晕眩发作的情况,但他寻求协助的主要原因是害怕自己正濒临疯狂。他会突然产生想要严重伤害女朋友的念头,只能用意志力来克制自己。他对母亲也存有性幻想,因而感到相当困扰。这些症状都是在考完高中会考后到上大学之间那一年的空档期中发作。这期间,他一边工作一边规划未来。
虽然从表面上来看,他的问题主要是因为即将离家而引起的,但实际上引起焦虑的主要原因是想努力重建与父亲的关系。小时候父母亲分居之后,他与父亲几乎完全失联。他还记得与父亲非常亲密的那些日子,也想起当年等待父亲的痛苦。他会在窗边守候好几个小时,只为了等待父亲。父亲说好要来看他,但通常要么是迟到,不然就是根本就没有出现。父亲的不值得信任所带来的一切痛苦,他不愿承受,于是决定不再需要父亲,而且从此之后不再理会他。
阿默在17岁的时候与父亲重新联络上,也计划在念大学前花一年的时间到国外教英文,这样可以离父亲近一些。虽然他的高中会考考得很好,但随着离开的时间越来越逼近时,他也越来越焦虑,到最后崩溃了,所以不得不将出国的计划延后。
使他加速崩溃的主要原因是突然对父亲产生的情感,因为他被迫去承认自己实际上很想念父亲,也非常需要他。在如此混乱的情绪当中,他已经分不清楚自己究竟是当年的小男孩还是现在的青年。他第一次晕眩发作时,感觉就像是整个床被抬起之后翻过来,这也反映了现在这种迷惘而不知所措的状态—在迈入成人阶段的过程中,不断地受到童年时期否认自己需要父亲所引发的焦虑扰乱。在治疗的帮助下,他的焦虑渐渐缓解,也开始能够与父亲建立新的关系,并且重拾自己的人生。
购书途径
/ 官方书店
/ 京东
/ 当当
/ 天猫
读者互动
/ 下载专区
/ 读者荐书
/ 读者报错
友情链接
/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
/
中国心理学会
/
心理学空间网
/
豆瓣读书
联系我们
编辑部电话:010—65181109
编辑部邮箱:wanqianpsy@163.com
客服部微信:wanqianxinli199807
官方微博
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万千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07848号
010—65181109
购买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