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体心理学
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
作者:(美)怀特,韦纳.
译者:吉莉
出版信息
内容简介
推荐
著译者介绍
序言
目录
书摘
出版信息
出版日期:2013年2月1日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019-9106-8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为那些已经在使用或者计划使用已故的海因兹·科胡特(Heinz Kohut)关于自体心理学的概念的专业人士,如精神分析和心理治疗工作者,提供一些洞察和指导。通过对理论与实践的整合,作者从自己的治疗经验中提供个案素材,向人们展示如何将自体心理学运用到各类来访者身上,其结果不仅使人受益,而且令人振奋,有时还充满着惊喜。
推荐
自体心理学,是站在对人类充满同情的人文立场来理解人性的。人性中的自恋需要,在科胡特的经典观点中被充分揭示和接纳,他提出自恋来源于人类的本性,它是人类生命意义及创造力的源泉,是一种自我珍惜的主体感受,它应该被充分尊重。
本书可以说是目前为止最好的经典自体心理学的入门著作之一。精神分析初学者开始接触自体心理学时,如果上来就阅读自体心理学创始人科胡特的著作,可能会感到十分吃力。本书的作者Marjorie. T.W 博士和Marcella B. W. 博士作为科胡特的学生和自体心理学的研究推广者,借由这本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和丰富的案例向大家打开了通往自体心理学的大门。
作译者序
Marjorie Taggart White博士(1915— ),是自体心理学研究会的创始人兼董事,该会一直为心理咨询师提供自体心理学培训和督导。她也是美国心理治疗和心理分析委员会的督导教师,同时是APA自体心理学分会的创始人之一。她在纽约市私人执业,曾发表过多篇精神分析及自体心理学论文。
Marcella Bakur Weiner博士(1925— ),是福特汉姆大学社会学系研究生院的兼职教授,并且在纽约市私人执业。她曾发表过大量论文,出版过的图书被翻译为多国语言。
序言
境转变为能够促进其核心自体成长的土壤。我们也用例证来说明在治疗的不同阶段,没有与来访者达到同调(unattuned)的治疗师是如何用失败的共情重新唤起来访者过去毁灭性的体验的。治疗师对来访者的理想化移情持接纳的态度,不表现出尴尬,不做“现实”的批判,是帮助来访者修复其儿童时期因照料不周而累积起来的自尊缺陷的方法之一。
如果我们能努力地进入来访者的经验世界,不带先验的“成熟道德”假设,比如,对超独立的渴望和很高的道德标准(科胡特,1979),那么我们就能自由地探索,帮助来访者超越古老的夸大性自体,进入具有建设性的健康自恋的方法。当代脑研究的证据也证实,自尊与完整的免疫系统具有正相关。
攻击性被解释为一个人在出生时因为处在没有反应(nonresponsive)的环境而产生的分解产物(disintegration product)。这个概念假设,愤怒的婴儿从他/她 尽管我们在本书中通常会同时使用男性与女性代词,但是如果同时使用时显得拗口,我们就只用男性代词。自己的角度来看,有其愤怒的理由,因此,他的愤怒不是在表达那种天生的、无论如何要宣泄出来的攻击驱力。我们可以通过共情探索这种攻击性,了解环境(包括治疗师)是如何的缺乏反应,这样便开启了缓解破坏性攻击的可能性,这不仅是对个体而言,也是对他所生活的世界而言。举例来说,可以把国家之间的对立理解为对缺乏反应的环境(如,一个威胁完全毁灭的环境)作出的可以理解的反应,而不是把它看作可以预期的、驱使人类走向核毁灭的内驱力的释放。一旦我们把另一个个体或团体的反应理解为缺乏共情时可以预期的反应,便有可能出现一种更为敏感的反应,帮助人们弥补差异,否则,这种差异往往会把可能的同盟转变为完全的陌生人。
考虑到心理治疗带给我们的快乐,本书最后一章描述了我们对工作的热情,以及我们的成就感是如何反应到来访者的正向情感体验中去的。
在有关创伤状态的那一章节,我们聚焦于创伤的起源以及缓解创伤的治疗方法。所谓创伤状态,包括失态(faux pas)、退行性心理经济失衡(regressive psychoeconomic imbalances),以及消极的治疗反应。治疗方法有对创伤的共情性接纳,通过与治疗师建立良好的自体客体关系来内化良性的自我抚慰(selfsoothing)。
在关于老年人及儿童虐待的特殊问题的章节中,我们刻画了这样一个观点,如果对人性的理解不再局限于内驱力的解释,就能让人们把人看作具有创造性的可爱的人。这也包括在第七章中所表达的,把对自己子女的关怀扩展到对整个下一代的关怀,并希望下一代找到他们自己的道路。这种可靠的、持续终身的关怀与内驱力的假设形成对比。内驱力假设亲子间具有谋杀性的竞争,没有留任何空间让父母以子女的成就为荣(包括性的成就),或是子女对需要帮助的父母给予成熟的关怀,至少协助他们建立“新的”退休生活。
本书旨在展示,自体心理学理论在治疗师与来访者之间的治疗性互动中具有长远的效果。治疗师对来访者感受的持续关注尤为重要。为了达到充分的同调(attuned),有必要探索治疗师因其主观结构而无法避免的失败,如,他的自体状态干扰了他对于来访者特殊的自体状态的共情性理解。我们建议,为了重新获得与来访者感受的同调性,治疗师要理解他自身的盲点,并且要将这一发现的影响以适当的方式告知来访者。
最后,我们把这本书推荐给希望自我实现的读者们,当然包括来访者,但同样也献给作为治疗师的我们自己。在我们的经验中,自体心理学表明治疗师不必纠结于难以驯服的婴儿期驱力,相反,它唤醒人们去创造性地使用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核心自体(nuclear self)。
目录
目 录
导 论
第一章 自体心理学基本概念概览
第二章 自体心理学视角下的攻击性
第三章 共情与自体客体
第四章 夸大性自体:暴怒或成就的源泉
第五章 理想化
第六章 核心自体的第三个机会:通过孪生获得三极自体
第七章 代际连续性vs惩罚性内疚
第八章 创伤状态:过多、过少或是错误的反应
第九章 特殊人群
第十章 心理治疗的欢乐
索 引
摘要
传统精神分析界的质疑,到成为当代精神分析重要且众所赞同的一支,时间逐渐明证了科胡特思想的价值。自体心理学的共情、自体客体、主体间性、修复等概念,也全面影响了当代精神分析及心理动力学的理论进程和临床实务工作。
中国的临床精神分析从中德精神分析项目开始,至今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由肖泽萍、曾奇峰、施琪嘉、吴和鸣、仇剑蓥等前辈老师们的努力传播,精神分析正在当代中国社会开花结果。同时,随着当代中国精神分析与国际精神分析更深入的接轨,作为当代精神分析重要一支的自体心理学,也正获得越来越多的中国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的关注和学习。
本书可以说是目前为止最好的经典自体心理学的入门著作之一。精神分析初学者开始接触自体心理学时,如果上来就阅读自体心理学创始人科胡特的著作,如《自体的分析》、《自体的重建》、《精神分析治愈之道》等等,会感到十分吃力。科胡特本人在经典精神分析以及自我心理学中都有深厚造诣,而当时他所处的时代需要他向传统精神分析学者给出自体心理学的答复回应,所以初学者很容易因其著作中呈现出的多种精神分析观点与自体心理学观点的交错而迷惑,无法直接轻松理解和把握自体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实操框架。而本书则帮助初学者跨越了这一学习的鸿沟。两位作者是跟随科胡特多年的嫡传弟子,结合自己丰富的临床精神分析治疗和案例督导经验,用清晰的条理有力地阐述了自体心理学。所以我十分推荐希望了解自体心理学的同道阅读本书。
自体心理学,是站在对人类充满同情的人文立场来理解人性的。人性中的自恋需要,在科胡特的经典观点中被充分揭示和接纳,他提出自恋来源于人类的本性,它是人类生命意义及创造力的源泉,是一种自我珍惜的主体感受,它应该被充分尊重。同时,自体心理学关注的是,在自恋包容和同调的基础上“恰好的挫折”和修复的作用,因为原始自恋只有被恰好的挫折修正后才能够产生社会人际的适应性结构。所以潜意识到意识、情感的矫正经验两大技术,构成自体心理学临床工作的中道。因此,有人以为自体心理学是那种只共情而没有界限的“你好我也好”的疗法,其实是一种重大误解。
本书之前已有台湾译者翻译的中译本。但必须指出,如果从自体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台版书中那篇很长的中文导读,误导了许多人对自体心理学的理解。因为它误解了自体心理学本身的定位,把自体心理学仅仅作为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疗法技术来讨论。从1971年初创自体心理学的理念来说,那或许是可以被接受的,但后来这一理念早已经被科胡特本人所修正(1978、1984)。自体心理学的基础理念是将人主体的自恋本性放在精神的核心位置来考虑人和精神分析工作的,因此它不局限于自恋型人格障碍,还包括对各种自恋疾患、神经症、意义空虚感等的讨论。
自体心理学当代的发展,已经超越了经典自体心理学相对静态的框架,在伍尔夫、史托罗楼等带领下正走向一个更新的当代精神分析方向,这是和主体间性这个概念的发展紧密相连的。它除了保留了对人性尊重的积极态度外,还反思了科胡特在经典自体心理学初见端倪但尚未有深入思考的领域,他们在研究心理治疗的动态互动过程、现象学、存在主义、实证研究等方面获得了很大的进展。史托罗楼的主体间性精神分析,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代最前沿的精神分析研究方向——波士顿变化过程小组的研究。这些都引导了我们对精神分析以及人类人性观点的未来展望。
徐钧2012年11月18日于南嘉心理咨询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