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分类
万千书架 作者译者 书评推荐 资讯动态 关于我们
重点图书
精神分析导论(第二版)
作者:(英)Milton, J.等
译者:余萍 等
  • 出版信息
  • 内容简介
  • 推荐
  • 著译者介绍
  • 序言
  • 目录
  • 书摘
  • 出版信息
    出版日期:2014年12月1日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019-9974-3
    装帧:平装
    页码:332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 内容简介
    第一章我们从精神分析发生的场所开始,病人和其治疗师正处于精神分析的一个疗程的中间阶段。由此,我们将逐步扩展到其他的病人,我们将对临床上精神分析中发生了什么?以及为什么会发生作一个更综合性的概述; 第二章我们将对精神分析理论作一个概述;第三章讲述精神分析的历史渊源;第四章介绍精神分析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播种、发芽以及扩展的情况;第五章转向有关精神分析评论中一些严肃的问题并就此予以讨论; 第六章把目光转向精神分析研究中的一些复杂的领域;第七章讲述精神分析在咨询室以外的应用的一些方式;第八章从精神分析和其他的心理治疗方式出发试着展现精神分析处在各种心理治疗方式中的地位。最后,在第九章,我们介绍了英国精神分析的培训、职业体系、以及涉及到的国内和国际框架。
  • 推荐
    从本书初版发行(2005年)以来,精神分析在中国经历了近十年的发展,已经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书初版一直是精神分析学习者的必读书,是中挪、中德精神分析培训项目的指定阅读图书。本次第二版,作者增加了近十年国际精神分析领域的变化等新内容。
  • 作译者序
  • 序言
      自2005年本书第一次出版后,精神分析最值得注意的领域发生了微妙而显著的转变。这些转变包括精神分析与学术研究的关系,以及精神分析与国家服务部门所提供的心理治疗之间的关系。
        虽然在一些地方仍能听到“精神分析死了”的诅咒,但从大学教学大纲可以看出精神分析理念在学术界仍然有着深远的传播与发展。
        经历一个完整的精神分析治疗是一项庞大的工程,然而仍有许多人将其视为把握他们问题症结的最佳途径,从而去寻求精神分析治疗。同时,在强调实证与快捷的文化背景下,精神分析能够为短程治疗的成功提供理论基础,而短程治疗则是由国家健康服务系统发展并采纳的。
        从业内来看,那些令人欣喜的精神分析研究的发展已浮现出来—基于精神分析的心理治疗效果至少能够等同于其他的心理治疗;实际上,那些长程心理治疗的研究结果也展示了治疗结束后的持续性效果。
        专业机构为响应更高透明度的期望和治疗中更明确的标准,已经做出了相应的改变。
    所有这些发展在此版中我们都进行了描述。
    本书的基本结构和核心在很大程度上是保持不变的,以此来响应那些对第一版的积极反馈。我们也可以看到精神分析在英国建立的方式和它在全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发展模式。
  • 目录
    中文第二版代序
    再版译者序
    推荐序(第一版)
    序 言(第一版)
    译序一(第一版)
    译序二(第一版)

    第一版前言
    第二版前言
    致谢
    第一章 什么是精神分析?
    第二章 精神分析理论基础
    第三章 精神分析简史
    第四章 跨文化精神分析
    第五章 对精神分析的批判
    第六章 对精神分析的研究
    第七章 咨询室外的精神分析
    第八章 精神分析和心理治疗
    第九章 职业化:组织、交流和管理
    参考文献
  • 摘要
    中文第二版代序



        离给这本书的中文第一版写序,已经将近10年了。
        很欣喜地看到,第二版里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这表明精神分析这门学科,一直都有来自脑科学和其他循证医学的“源头活水”注入,这确保了它与时俱进的科学性;那些几百年甚至几千年不变的理论,不是科学,而是教义的教条。
        更加欣喜地看到,这10年来精神分析在中国的迅速传播,当然特指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这样的应用领域的传播。统计学显示,现在中国大多数从业者的理论取向,是心理动力学(即精神分析)的;一个被普遍接受的观点是,作为一个好的咨询师或治疗师,你不必一定要用精神分析技术治疗你的来访者,但你必须有精神分析的头脑或者理解,才能看到人内心更开阔深远的风景,也才能在使用其他学派技术时更加得心应手。没有精神分析的理解垫底,任何针对人心的工作,都可能是无效的甚至是有害的。
        一门学科的发展,只靠翻译几本书是不行的。这10年来,精神分析培训领域也成就斐然。德中心理治疗院(在德国注册的非营利组织)和上海精神卫生中心举办的第五届精神分析连续培训已经结束,第六届正在招生中;挪威卫生部和北京安定医院举办的精神分析培训项目也在继续;美国精神分析组织和武汉心理医院合办的中美精神分析培训已经成功举办了两届;武汉中德心理医院常年为从业者提供精神分析取向的各种培训和进修机会;由美国精神分析师Professor Elise Snyder创办的中美精神分析协会,也以网络加地面课程的形式,训练了数以百计的年轻的咨询师。这些高质量的训练项目,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保证了我们给来访者所提供的服务的质量。
        学术管理方面有两项成就值得一提。一是在四年前,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下属的精神分析学组,升级为二级学术组织,即精神分析专业委员会,肖泽萍教授任首任理事长。这是中国唯一以单个学派的名义成立的委员会级别的组织,为精神分析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更高的管理平台;二是精神分析专业委员会和上海精神卫生中心等机构成功主办了三次中国精神分析大会,促进了同行之间的交流,也扩大了在各个领域的影响力。
        诸多努力,使精神分析燎原之势已成。当此热潮,我们也许更应该冷静反思一下,精神分析到底能够带给我们什么。我个人认为,它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有用。
        第一,精神分析可以用来协调人和文化的关系。文化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设置,其一旦被制造,就具有了非人化的“独立人格”,有着它自己的利益,比如被遵守、被尊重、长命不死,等等。在很多情形下,文化的利益跟身处其中的人的利益是对立的。在这场旷日持久的利益对决中,文化以其“千年老妖”的功力,再联合人群中的“汉奸”,对那些试图维护自己利益的个体实施围堵、压榨甚至剿灭。不必用统计学就知道,跟文化交手的个体经常要俯首称臣。这就是孔夫子所谓“文胜质则史”的人漫山遍野,而个性鲜明、快意人生的人寥若晨星的原因。
        精神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彻悟人与文化的关系,并且在这个关系中旗帜鲜明地维护每一个个体的利益,尤其是孩子的利益。从这个角度来说,精神分析师是真正的人本主义者,而不是“文化本”主义者。一切不维护个体利益的文化,都可以入土了。
        第二,精神分析可以扩大每个个体的觉知范围,包括对自己、他人和这个世界的觉知。在任何意义上,生命的质量都直接等于我们觉知的数量。意识范围缩窄,是当今很多中国人的特点,他们在很多情况下几乎像是戴着眼罩活着的。
        昨天去湖北黄梅的五祖寺。狭窄的山路上,一个车主把车停在路口中间,就去烧香了,导致上下山的通道堵了40多分钟。这就是典型的意识范围缩窄,此人无法感知他的行为可能对他人有何种影响。记住,这不是道德问题,而是心理疾病。这样的人,纵使烧千炷香于己于人又何益?拜佛的仪式对他来说过于高级了一点,他首先需要被精神分析治疗,扩大觉知,然后才可以觉悟。
    所以有人说,如果你要到佛陀那里去,必须先经过弗洛伊德。
        第三,精神分析可以帮助每一个个体提升自我功能,这包括所有的能力,尤其是创造力。近二百年来,没有一样影响人类生活的重大发明是我们中国人发明的。以最长的文明史和最大的人口基数,却做出几乎为零的贡献,实在愧对我们曾经最高贵的血统。当然我们也知道,导致这个状况的不是智力因素;在一些多少有点小心眼儿的跟他人的比较中,我们的智力高得经常让自己都有点不好意思。
        不是因为智力,那就一定是因为人格了。所谓创造,就是一个人携带着童年时足够好的父母给他的滋养,去行走陌生的路,弥补父母的不完美。换句话说,创新最深刻的动力,来自对父母和他们制造的世界的不满;如果完全满意,那就不需要去创造了。但是在我们的文化中,对父母的不满是禁忌:语言上的不满都不可以,何况用创造性的行为?
        创造是一个民族站在它的传统之上对远方风景的关注和向往;创造是人类健康自恋的最美丽的表达,是每一代人给予上一代人的最大尊重、给予下一代人的最优雅的关爱。创造是对抗死亡焦虑的唯一良药,是活着的最佳方式,同时也是生命的终极目标本身。精神分析的目标,就是从人格层面帮助每一个人每天都在创造性地活着。
        还可以写很多精神分析可以做什么,但这已经超出了一个序言的范围了。
        再次深情地推荐这本书。不只是向专业人员,而是向所有对人性、人生和人类好奇的人推荐。
    曾奇峰
    2014年正月初六于武汉

联系我们

编辑部电话:010—65181109

编辑部邮箱:wanqianpsy@163.com

客服部微信:wanqianxinli199807

官方微博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