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分类
万千书架 作者译者 书评推荐 资讯动态 关于我们
儿童心理治疗
儿童绘画心理学
作者:(美)Golomb, C.
译者:李甦
  • 出版信息
  • 内容简介
  • 推荐
  • 著译者介绍
  • 序言
  • 目录
  • 书摘
  • 出版信息
    出版日期:20080101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ISBN:J20-05
    装帧:平装
    页码:396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 内容简介
    作为依恋理论的经典教材,本书已经被翻译为9种语言。作者将基础与发展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结果同临床实践中的发现融会贯通,非常全面和系统地介绍了依恋理论的核心内容,同时用了约三绘画作为一种符号表征形式,是人类心智发展的重要成就之一,也是儿童认识世界、进行交流的手段与工具。
      儿童绘画有自己的内在逻辑和表达方式,绘画中蕴含着孩子们的思想与活动。每一次观察他们的绘画过程,解读这些充满童真童趣的作品,我们都会被其深深吸引。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对儿童绘画的研究,我们不可能深入理解孩子画笔下那色彩斑斓的童心世界。
      本书集各家研究成果为一体,体现了作者多年任视觉艺术、想象、象征性游戏等领域的工作成就。作者不仅详细勾画了正常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还涉及了美术天才、智障儿童的状;兄,并介绍了绘画与认知、情感、人格的关系,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这让读者对儿童绘画有一个全方位的认识和了解。分之二的篇幅呈现依恋理论在临床上的应用。
  • 推荐
    本书是集各家研究成果为一体的有关儿童绘画心理发展的理论专著。书中的每一章节都体现了作者多年在视觉艺术、想象、象征性游戏等领域的研究成就,和她对绘画这一符号系统的独特观点。这本书不仅详细勾画了正常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还涉及了非常态(美术天才、智力障碍、自闭症)儿童的发展;不仅介绍了儿童绘画与认知的关系,还涉及了绘画与情感、人格的关系。此外,作者还将绘画放到社会文化背景之中去讨论,将绘画与文化传统和教育结合起来,这就使读者可以从全方位(理论与实践、认知与情感、人格)对儿童绘画有一个深入的认识和了解,所以本书是一本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专著。
  • 作译者序
  • 序言
    引  言

    一百多年以来,儿童绘画吸引了众多心理学家、教育学家、艺术史学家以及艺术家等不同人群的目光。因此,在这段时间内,人们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儿童绘画已不足为奇,而且,研究儿童绘画的学者对儿童绘画的看法也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儿童绘画的研究领域内逐渐形成两个主导方向。第一个方向以儿童绘画的认知缺陷观为代表。这种观点把儿童绘画看成是儿童不成熟的世界概念的展现,认为儿童画是一种图形表达,给研究者提供了一种认知地图或儿童心理生活的直接“输出资料”。第二个方向强调儿童绘画的投射意义,认为儿童画是儿童情绪焦虑的镜子。从一个比较宽泛的心理动力学的观点来看,绘画反映了儿童的情感。
    以上两种观点把我们带到了其他心理学领域对儿童画的研究,这些研究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们研究儿童画的目的仅仅是为了验证已经构建好了的观点,皮亚杰(Jean Piaget)就是其中一位主要的代表人物。他仅仅关注儿童画的某个方面,对结果的解释也是为了支持自己提出的儿童智力和逻辑发展理论。绘画本身并没有吸引皮亚杰,皮亚杰也没有把视觉艺术作为成人艺术成就的一个领域来看待。与此非常相似的是凯伦·玛考文(Karen Machover)对儿童绘画做出的解释。玛考文对心理动力学有着深刻的洞察,她把儿童画作为一种“身体形象”或者“内部自我”的投射测验来分析。但是,这两个代表人物都不是在图形领域内揭示决定儿童发展规律的儿童绘画研究;在他们的研究中,绘画仅仅是支持他们提出的儿童心智理论的一个佐证而已。
    在这些取向及其理论变式中,很少有人认为,在确定绘画与其他符号领域,比如语言、数学或者音乐的相似性之前,它是一个需要以其自己的术语来研究的独特的符号领域。采用其他领域的概念和方法去分析绘画,已经使研究者忽视了一些数据和理论之间的差异,而且也给在这个领域内的研究设置了过多的约束。
    鲁道夫·阿恩海姆的贡献在于使研究儿童艺术的学者们从某些概念中解放出来。那些概念曾束缚了我们对于儿童艺术本质的理解,限制了人们对于儿童艺术的研究。他的工作为一种崭新的艺术心理学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分析儿童绘画—这一具有其内在规则和发展连续性的符号领域提供了必要的概念化工具。阿恩海姆对真正艺术过程内涵的探寻以及视知觉的动力学观念对我们研究儿童绘画大有启发。视觉艺术,即使在孩童时代,也是根植于一种图形逻辑的。绘画的语言能够也应当以自己的方式进行研究。
    一旦我们聚焦于儿童表征事物和事件的独特方式,就又会面对两种不同的取向,其中之一就是上面所提到的消极观点。这种观点认为,儿童画的幼稚形式和空间布局是对现实和投射到视网膜上形象的原始歪曲。儿童画是一种由缺陷所造成的结果,这种缺陷可以是知觉、概念方面的缺陷,也可以是执行功能和工作记忆方面的缺陷—这种缺陷会在发展的过程中得以克服。第二种取向把积极的形象创作看成是以一种媒介创造“等价物”的过程,是一种不受视网膜光学形象本质和写实主义(代表着较高的绘画能力)约束的图形表达。第一种观点使人们以理想化的标准—图画的准确性和细致程度来分析儿童画,以写实主义或者自然主义的标准评价孩子的绘画表现。第二种观点可以解释儿童发现意义的发展过程,评价图画发展过程中每个水平上的成就。这一观点认为,更好地理解媒介会促使表征复杂性的不断增长,而表征的发展反过来也会促进我们对物体本质的理解。
    绘画是人类一种独特的活动,我们可以对它的复杂句法和语义发展进行系统研究。它代表了人类心智发展的主要成就之一。所有的符号形式都证明了人类心智的属性,而绘画则给研究者提出了一个特殊的挑战。表征性绘画(representational drawing)是儿童的一种真正的创造性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哪个符号系统能够与绘画相媲美。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一代又一代的儿童创造出一系列基本的有意义的图形和形状,并且不断地重复使用。正是因为没有真实的“范例”让年幼儿童去模仿,创造性才成为儿童绘画的突出特征。绘画与口语不同,口语为儿童学习说话提供了现成的范例,而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却不能给他们学习绘画提供相应的范例。从严格意义上讲,平整的纸张以及画出线条、圆点和圆圈的工具与现实世界中的任何物体都是不对应的。
    我已经提到,早期人们将儿童画的表现特点归因于他们没能成功地临摹现实中的物体。儿童和成人艺术家都追求艺术的写实主义。因此,研究者的任务就在于确定那些导致儿童模仿时出现典型“错误”(例如,“蝌蚪人”和透明画,也被称为X光的人物形象)的因素。
    如果这种观点持续下去,将会直接发展到写实主义,从而改写西方艺术的历史。当然,事实上,现在已很少有人再支持艺术过程的临摹主义观点。艺术史向我们展现了各种各样成熟而复杂的艺术风格,而且现代艺术已经以其多样的表达方式完全摧毁了艺术的临摹主义观点。取而代之的是,我们逐渐既能从儿童的角度也能从成人的角度来看待艺术活动,把绘画活动看成是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之中,线条和形状只“代表”与艺术家使用的材料大不相同的物体。正如阿恩海姆所认为的那样,表征的核心是以特定媒介创造等价物的要求;画出的形状在结构上和动力学上与物体相对应,而不是对物体的精确描绘。
    表征的目的不是使组成物体的各个元素与所描画的形象之间一一对应,也不是追求对物体的摹写。如果符号化是艺术的核心,那么,就不能以表征性的多少来比较儿童画和艺术家的作品。因为艺术表征就其最核心的本质来说,依赖于一个排除客观优先性的系统,对任何一个层次的形式来说都是如此。
    正是这种对于表征本质的认识,促使我出版了我的早期著作《幼儿的雕塑和绘画:一项表征发展的研究》(Young Children’s Sculpture and Drawing: A Study in Representational Development)。在这本书中,我追踪了儿童以两种媒介—泥塑和绘画表现人物形象的发展过程,并且特别强调了三维人物造型的发展进程,这一问题在过去还很少有人问津。这项对于绘画和造型人物的系统的比较研究,揭示了儿童在结构人物形象方面存在的显著差异,强调了媒介本身对表征性质的影响。过去有研究者把图画表征作为儿童概念形成水平的直接指标,我的研究结果对这种理论提出了严肃的挑战。
    正是这种对于表征本质的看法指导着目前这项研究。这项研究将更加深入地探索支持视觉符号化的图形模式的原则。在人类发展的大框架中,我试图从儿童创造性地探索意义的角度,说明他们绘画中存在的问题,并把绘画作为一种主要的问题解决活动来确定它的发展进程。我也试图去把握驱使儿童在孩提时代进行创造的激情。我的整体目标已经超越了狭义的绘画问题,拓宽了绘画的研究领域,使儿童画的研究明显适合于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框架。
    我的研究聚焦于以表征为核心的一系列问题。我提出了以下几个基本问题:1)图画的发展进程;2)绘画风格和绘画能力变化的本质;3)一种普遍的规则体系在多大程度上会支持早期图形发展;4)文化范例对发展的影响。我也考虑了“阶段”在发展中的作用以及二维媒介的局限性是如何影响表征的。以阿恩海姆的表征理论为总体框架,我提出了一些研究问题并设计了实证研究。本书提供了有关儿童表征概念和表征能力的新的信息。目前,出现了一种对儿童艺术及其与符号形式、一般认知发展之间关系的全新理解。我要解决的问题具有双重目的:一是重新检验指导我们研究儿童绘画的观点;二是能够用实证研究来阐明这些问题。这种取向不可避免地会使我们去选择一些问题来集中探讨。我会选择我所认为的核心问题去研究。这项工作的结果已经对儿童绘画意义的假设重新做出了评价,而这一假设长期以来曾得到了一些人的珍爱。
    本书第1章探查了表征发展的鼻祖、起源以及早期形状和第一个人物、动物、人造物形象的出现。第1章和第2章说明了表征性绘画是如何出现的这一问题。早期的动作涂鸦是否隐藏着我们可能称之为抽象风格的早期表征?或者说表征仅仅是在涂鸦模式转化成可以辨认的图形时才出现?
    一旦儿童创造出可以清晰定义的图形,这些图形就成为他们建构生物和非生物的基本单元。第3章探索了决定形状有序分化以及早期图画模式发展的规律。但是,我并没有将形状与其所代表的意义割裂开来。在第4章和第5章中,我检验了儿童是如何解决二维和三维的空间问题,如何使用颜色和图形来表达情感的。尽管最初儿童传递情感的能力是有限的,但情感表达并不是一种“附加的”,在形式、颜色及其布局之中很早就出现了情感的表达。
    这就要提到构图的问题了。图画主题的意义存在于构成一幅画的各个要素的布局之中。因此,第6章探查了一个新的话题—儿童绘画构图原则的发展。
    第7章探讨了天才儿童的发展问题。这些儿童是“跳过”了正常儿童的发展阶段,还是他们发展比较快,抑或是以独特的方式发展?有幸的是,我们获得了几个天才儿童的纵向研究数据,他们中的一些人事实上是早熟的天才画家。这就为我们洞察指导图画发展的普遍原则提供了机会。我十分珍爱这些罕见的数据。这些数据强调了年轻艺术家的想象力以及他们发展的独特性。
    第8章探讨了绘画和人格以及诊断之间的关系。绘画的主要贡献就是它的临床价值,这体现在对智力发展迟滞以及情绪严重困扰儿童的系统研究之中。在这一章中,我们把具有天赋的小画家作为特例,再一次探讨“非常态”发展的问题。这些儿童的图画与其他儿童不同吗?他们的发展是否遵循着正常发展儿童所建立起来的普遍原则?这些研究的结果肯定了这些儿童身上所具有的人类的本质。我们发现,一般来说,这些儿童发展出了与正常儿童一样的图画语言,与正常儿童的表现非常相似。从形式上说,绘画是作为一种非常具有稳健性的语言而出现的,智力迟滞儿童的绘画不是很容易就会受到影响的。
    因此,我们要重新考虑把绘画作为诊断工具的效度,要更清晰地表述进行评价的标准。绘画是为情绪所掌控的,图画之中充满了意义。这些观点为大家使用艺术治疗提供一些启发。在治疗的背景之中,绘画活动可以引发不容易从儿童那里获得的情感和知识。而且,图画中画出的内容会将那些单纯用言语所不能够表达的事情展现给治疗师。
    研究者经常会忽视儿童自己对绘画的看法,这一点我也会在第9章中加以论述。我将说明儿童美术创作的标准,儿童绘画能力和绘画表现之间是存在差距的。而且,我还探查到孩子表达自己判断和喜好的基本顺序,一种支持表征逻辑和审美发展的自然规律。
    在第10章中,我探讨了图画发展过程中复杂的普遍性问题,并讨论了社会和文化变量在其中的作用。当面对儿童画中出现的表现形式的变化时,我们还能够坚持图画发展中所存在的一般规律吗?从跨文化研究的结果以及我搜集到的成千上万张儿童画中,我都可以看到其中存在着相当大的变化。这使我相信一个观点—图画发展过程中的确存在着一种普遍的图形规律。我对于支持早期图画有序发展的普遍规则心悦诚服。在变化之下,存在着一般的结构,这些结构在所有儿童的绘画发展过程中都会以似阶段(stage-like)的发展而出现。但是,变化也的确是真实存在的,儿童在一个社会的真空之中进行创造的看法是站不住脚的。毫无疑问,孩子会受到同伴和兄弟姐妹的影响,也会受到文化中可利用的工具的影响。我们甚至可以在儿童的早期绘画中就捕捉到这些影响的痕迹。但是,这些影响对于正常儿童来说是很有限的。儿童会整合他们理解得最好的特征,因为他们与自己产生的图画图式最接近。在我看来,儿童绘画,至少在发展的早期阶段,是一种自主导向的问题解决活动,这一活动中充满了情感,常常反映出儿童的兴趣和关注点。
    我把表征发展作为似阶段的发展来看待,这并不意味着表征发展过程中就有一个固定的时间表,也不是说到了某个阶段,儿童就要获得某些成就。我认为不存在控制所有儿童绘画活动的不成熟的图画图式。当我们认为所有儿童绘画的特点是有序变化的时候,“阶段”或者“时期”的概念就可以很好地描述发展中的变化。儿童图画中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受内部因素的驱动,是由儿童自己决定的。同时,儿童使用媒介的积极经验以及描绘物体本质的愿望也会推动他们的图画发生变化。儿童的动机、绘画实践以及绘画天分会使一个发展的阶段得以展现或者短期存在。
    尽管在书中我经常提到儿童的年龄或者年级,这些仅仅是为了排序的方便,并不表明这就是评价儿童作品与其心理发展关系的客观标准。
    为了完整地了解儿童绘画,既需要关注普遍的原则,也需要关注人、动物、植物、机器等普遍的图画主题内所发生的大量的个体变异与文化变异。在许多带有文本的插图中,表现一个结构或主题的图画风格具有多样性。个体差异和图画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就是活生生的材料,而总结出的规则、规律或者原则则是对表征过程的抽象,并不涵盖儿童艺术的所有风格和活力。
    概括出一般的规律与描述实际图画中表现形式多样性的特点本来就是对立的。通过描述特点和概括规律来解释儿童绘画都是合理的。我试图在二者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因为我认识到,只有解释和说明才能够把握儿童绘画的活力和脉搏。
    为了阐明指引儿童发展以及决定发展所采取的某些形式的规律,我设计出了自己的研究,探查儿童的任务概念和成就概念,试图去辨别动机、意图和产品之间的复杂关系。综合这些结果可以看出,实证研究及其理论解释支持一种新的观点;从根本上看,儿童探索媒介的方式与没有绘画经验的成年人的早期绘画方式是不同的。通过对儿童图画作品的进一步研究说明,儿童具备的能力是不容置疑的。这些能力表明,一个解决问题的大脑想要探索利用二维媒介能够做些什么。儿童绘画不是他们认知能力缺陷的表现。儿童在涂抹中创造了一个崭新的、真实的意义世界。当我们追随这种创造过程时,一个图画世界就会呈现在我们面前。这个世界是复杂的、多侧面的,与儿童的智能和情绪焦虑不是简单地一一对应的;这个世界也不是大脑简单“输出”的资料。最重要的是,我的目的在于在发展的各个水平上理解儿童。事实上,儿童作为一个有感情、有思想的人,绘画是他们应该享有的、令人起敬的活动。从这个角度理解儿童的图画语言是我的最高目标。

  • 目录
    引言
    第1章 从动作到表征:早期图画形式的起源
    第2章 蝌蚪人的困惑
    第3章 形状的分化及早期绘画模型
    第4章 空间:探索缺失的维度
    第5章 颜色、情感和表达:对心理和情感的描绘
    第6章 构图:图画空间的创造与意义的交流
    第7章 具有天分的小画家
    第8章 艺术、人格与诊断
    第9章 作为美术批评家的儿童
    第10章 文化对儿童绘画的影响
    参考文献
    译后记 
  • 摘要
    推 荐 序

    绘画作为一种符号表征形式,是人类心智发展的重要成就之一。在儿童发展过程中,绘画作为一种图语(graphic language),具有与口语相似的性质和功能,是儿童认识世界和进行交流的手段和工具。同时,绘画又与语言不同,是一个有着自己内在逻辑和表现形式的独特领域。正因为如此,它才吸引着众多研究者在这个领域中不断探索。
    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儿童绘画就开始了自己的研究历程。早期的绘画研究多集中于观察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绘画表现,从而提出了绘画的发展阶段理论。随后,对于智力发展水平的研究促使了“画人测验”的诞生,使人们将绘画与儿童的心理年龄联系起来。20世纪40年代,受精神分析学派的影响,绘画被作为内部心理状态的视觉表征来研究,出现诸如“房-树-人”等绘画投射测验。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Rudolf Arnheim《视觉思维》一书的出版,仿佛给儿童绘画的研究吹进了一股新风,使人们开始关注绘画过程中认知和审美因素的重要作用。随后,在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理论的背景中,研究者围绕儿童三维空间表征和构图策略等问题展开了大量的实证研究,极大地促进了儿童绘画研究的科学化进程。
    由李甦博士翻译的马萨诸塞大学(波士顿)心理系教授Claire Golomb的《儿童绘画心理学—儿童创造的图画世界》一书是集各家研究成果为一体的有关儿童绘画心理发展的理论专著。书中的每一章节都体现了作者多年在视觉艺术、想象、象征性游戏等领域的研究成就,和她对绘画这一符号系统的独特观点。本书是Golomb教授对10年前著作修订后于2004年出版的最新版本。这本书不仅详细勾画了正常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还涉及了非常态(美术天才、智力障碍、自闭症)儿童的发展;不仅介绍了儿童绘画与认知的关系,还涉及了绘画与情感、人格的关系。此外,作者还将绘画放到社会文化背景之中去讨论,将绘画与文化传统和教育结合起来,这就使读者可以从全方位(理论与实践、认知与情感、人格)对儿童绘画有一个深入的认识和了解。作者多年来一直从事表征发展的研究,在绘画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领域具有很高的学术地位和威望,所以本书是一本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专著。
    我国儿童绘画的研究已经有了很好的发展,正在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儿童绘画心理学—儿童创造的图画世界》一书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和清晰的研究框架。我相信这本书会对国内的研究者有所启发。科学研究贵在创新。我希望我国也会出现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年轻研究者,开拓出新的研究思路,做出原创性的成果。这是我的希望,也是我愿意为李博士的译著作序的原因。相信通过年轻一代研究者的努力,在国际儿童绘画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内会涌现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成果。
    是为序。


    2007年8月

联系我们

编辑部电话:010—65181109

编辑部邮箱:wanqianpsy@163.com

客服部微信:wanqianxinli199807

官方微博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