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治疗
绘画心理治疗
作者:(美)Moschini, L. B.
译者:陈侃
出版信息
内容简介
推荐
著译者介绍
序言
目录
书摘
出版信息
出版日期:2012-02-01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019-8570-8
内容简介
艺术具有一种力量,可以接近人类心灵最基础的部分。它可以在观赏者和艺术家、治疗师和来访者之间打开一条非言语的沟通线。《绘画心理治疗—对困难来访者的艺术治疗》一书向所有不同背景以及不同经验水平的心理健康工作者们介绍了艺术的力量,以及如何把艺术应用到他们对来访者的治疗中。
如何定义有困难的来访者呢?每个治疗师都会给出不同的答案。他们包括那些拒绝谈话的孩子、那些否认自己行为责任的强奸犯以及那些患有精神病性幻觉的成年人,这只是几个简单的例子。本书包含了心理治疗的相关理论建构以及关于评估和治疗的实践方案。而真正赋予本书活力的是众多的案例回顾,其中包含很多艺术作品的展示,这些都来自作者十六年的实践经验。
此外,本书对于心理治疗专业的师生以及任何有兴趣把艺术治疗纳入其实践的心理健康工作者来说,都是一本实践取向的极好的参考书。
推荐
1、市场上有一些绘画治疗的书,但本书主要是针对有困难的来访者的绘画治疗,如神经症患者等。2、本书将绘画治疗的理论和案例很好地结合起来,可读性强,非常具有借鉴性。3、读者:对绘画治疗感兴趣的读者、心理咨询与治疗师。
作译者序
序言
引 言
有困难的来访者的定义
《绘画心理治疗:对困难来访者的艺术治疗》一书所面对的读者是所有那些在面对不合作的或有困难的来访者时,感到受挫折的治疗师。在我作为治疗师、督导师和讲师的经历中,我有机会倾听到许多临床工作者谈论这个话题。如何定义有困难的来访者呢?是否有一套适用于整体人群的判断标准?是否有一个普遍的定义可以适用于每一个个体?
在我14年的临床经验中,还没有发现一个清晰的、可以广泛适用的定义。我所发现的是人们对此有一个普遍的反应,或者说是对此充满了情绪的反应,其最主要的内容是治疗师的愤怒。有时候,在愤怒中还隐含了一种无助。还有的时候,是对帮助的渴求。临床工作者的咨询在此受到了威胁。此时我们不仅仅是接收移情的客体,同时也成为了带有反移情的客体:治疗师和来访者之间基于情感的交互反应。
现在,问题更复杂了。我们作为临床工作者,该如何在治疗中提供机会,让我们自身和来访者均能够得到成长呢?
这个问题的一个答案就是艺术治疗。
作为心理动力学派的治疗师,我相信发展是逐步完成的,同时,我关注发展中那些无意识的过程,当个体在操纵身边环境的时候,他自身却在受着这一无意识过程的驱动。作为一名艺术治疗师,我学会了诠释这些无意识的、反复出现的象征。通过这些象征,视觉的经验代替了言语,成为了一种非言语的沟通途径。一幅画永远在诉说着真相。无论年龄还是能力如何,艺术永远不会说谎,它也许只反映了一个侧面、某个时刻或某个方面,但这个被反映出来的方面却总是真实的。
至此,我邀请每一位读者参与一个简短的和个人表达性的练习。因为,如果我们不能够看到自己的内心,又如何去帮助别人呢?而没有理解,也就没有成长。
请先准备两张白纸(尺寸最好是20厘米×25厘米),一套标签,一张横格纸,以及30~45分钟不被打扰的时间。然后,请大家找一个安全、安静和舒适的地方,完成以下的作业。
1、 在第一张白纸上画一个人,你要尽力把人物画好。注意要画出整个人的身体,不要仅仅画出一个人头或是画火柴棍样的人物。
2、 画完以后,给你画的人物起个名字,并把它写在这张纸上。
3、 在第二张白纸上画一个和刚才的人物性别相反的人物(比如,你刚才画的是男性,现在就画一个女性),你要尽力把人物画好。注意要画出整个人的身体,不要仅仅画出一个人头或是画火柴棍样的人物。
4、 画完以后,给你画的人物起个名字,并把它写在这张纸上。
5、 在有线条的纸上,回答关于你的画的问题,把答案写在这张纸上:
a.描述每一个人物,尽可能详尽。包括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他们讨厌的事情、兴趣、目标、才能。想象你正向一位朋友说起他们,你会怎样讲?
b.你画画的时候感受是什么?你当时在想什么?
c.关于每个人物,再多写一些东西。
d.看着你画好的画时,你都想到了什么?
在这个关键时刻,无论你的画让你多么尴尬难堪,你都要把画和写好字的横格纸放到一个安全的地方。我们将在后面第三章来详细讨论它们,到那时你再把它们拿出来。当然,如果你没有办法等待,也可以直接跳到第二部分,和我一起开始评估的程序。
我会通过这本书向临床工作者介绍艺术的力量,以及它在有困难的来访者中的应用。因此,我会关注作为心理治疗基础的理论架构,用于评估和治疗的实践解决方案,以及来访者历史的回顾(在所有的案例中,关于来访者的身份信息都进行了改变以保护来访者的隐私)。无论每位读者所受的训练如何、经验如何,这本书都会提供一种在言语治疗无效时,治疗师可以采取的新方向,并让你可以穿越来访者构建了多年的心灵之墙。我希望这种方法还可以成为你工作的一种附属,让你在本书以外的、任何数量的来访者群体中使用它,并创造出途径,来通达那可以让治疗得以施展的无意识。
最后,我是如何定义有困难的来访者呢?有困难的来访者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那是由我们的信仰、道德、偏见、恐惧、担忧——我们的自我概念构筑而成的。
从根本上讲,有困难的来访者的定义来源于一个困难的根源——我们自身。
起 步
图形、象征和符号曾是人类的语言。早在言语能够承载意义之前,人类就已经使用艺术来进行沟通。洞穴的墙壁上层层叠叠地残留着古人绘制的动物图像。埃及人在他们的墓穴和神庙中粉刷着他们的故事,希腊人则通过陶器上的图案来描绘他们的情感。即使是文字,其基础也是源于象征的使用。“书写……本来是一门独立的语言,在当代的中国还仍然保留着这一特征(Russell,1921)。”艺术持续不断地象征着人类的思想、情感、现实与想象。
艺术永远拥有凌驾于人类之上的力量。这是一种连接、净化的力量,一种以防我们遗忘而进行加固的力量。举例来说,对于一幅画出来的手,无论观看者说什么样的语言,它都会被认出是一只手。然而言语的手却可能有多种意义。Chase(1956)以此为例写到:“同样是一个‘手’字,‘他的手’,指的是身体的一部分;在‘钟表上指示时间的手把’上,这里的手则指向完全不一样的物体;而在俗语‘所有水手上甲板’(all hands on desk,含义为全体集合)、‘种植花园的好手’(a good hand at gardening)里,‘手’字的意义又不同了。”就这样,随着时间的延续,我们逐渐改变着对世界的理解,而语言就粘附在这些新的理解之上,它的意义开始改变或是彻底的被歪曲,并最终变得具有欺骗性。
语言的智能化为艺术成为治疗手段提供了蓬勃发展的契机。艺术很快就打破了人类的防御,让我们得以看到栖息在防御背后的心灵。有句话说“一幅绘画顶得上千言万语”,让我们用一幅自画像为例来说明这句话的意义。图I.1的作者是一个尚未到青春期的孩子。她按照指引,只使用模糊的形态和色彩来画一幅自画像。
图I.1 自画像
我们不需要借助言语就可以感受到这个孩子的痛苦。图中是一个深暗的红色人物,一个浮动的无头的身躯,上面有一张张开的嘴,正对着深渊哭泣。这一象征的强度十分巨大。作品是永久性的。再度观看时它的内容不会发生变化,这是一个永久储存的记忆,供每一个人观看和再度审视,这是一幅让人们可以体验和感受另一个人的现实的图画。作者用这幅画象征了性侵犯,这来源于她表达创伤经历的需要,这些难以通过言语沟通表达出来的想法可以通过艺术很安全地象征出来。
作为治疗师,可以回想一下你多少次希望你的来访者和你讨论私密、尴尬或是创伤性的秘密。试想一下,你是否愿意和一位专业人士、一位陌生人去详细讨论你自己的这些秘密?然而,这正是我们要求每一位新的来访者做到的事。艺术治疗的魅力在于它有能力打破来访者在生活中长期积累下的言语防御。艺术作为一种不那么被人们惯用的沟通方式,能够允许无意识得以展现。任何表达性治疗或唤起治疗的重要材料都可以通过艺术得以重现。
象征所沟通的是那些被禁止的内容,它们常常唤起被压抑的早期记忆。与此同时,它们拟定一个指向未来的主题。象征,作为心灵发展的一个焦点,是治疗过程中创造性发展的基础(Kast,1989)。
在过去,人类使用象征来理解世界上的一切。由于缺乏科学知识,人类只有依赖原始的信仰。Friske(1870)写道:
在最初的概念中,世界本身是一个巨大的乌龟,漫游在无边界的海洋之中;地球的平坦表面是覆盖在这一爬行动物腹部的底盘;覆盖在后背的圆形的壳则是天空;人类就在这个乌龟之中活动、生存……他们(印度人)把乌龟作为世界的象征,并把它当作是人类的母亲(未开化世界的神话部分,第三段)。
这些原始的信仰跨越了大陆,在那些相互之间从来没有过联系的人群中形成了相互类似的普遍传说。关于这个主题,Friske进行了很多描述,我在这里举其中一个例子。他写到,在丹麦、挪威、芬兰、俄罗斯、波斯、英国、冰岛和印度都存在William Tell的传说。他进一步提到土耳其人和蒙古人,尽管他们从没有读过一本书,却也可以联系他们自己的部落,完美无缺地详叙这个传说。他似乎觉得这个还不够,他又进一步提到Farid Uddin Attar——诞生于1119年的诗人,他有一首诗是围绕着一个王子如何从他仆人头上射下苹果的故事。这种现象类似于弗洛伊德所说的“原始残留”,而荣格更进一步,把这种现象定义为“原型”或“原始意象”。如果对“原型”做一个最简单的定义,可以说,原型是由那些未知任何来源的基本的象征和意象构成的。这些与生俱来的观念可能在内容上有所变化,但它最基本的模式却完好无损。Edward Carpenter(1920)在他所写的《异教徒和基督徒的信条:它们的来源与含义》(Pagan and Christian Creeds:Their Origin and Meaning)一书中表示自己全心全意地同意荣格的观点,并写到:“在人类心灵的至深处燃烧着炙热的世界意识之光芒,它是那么深远,以至于大多数人难以意识到它的存在(赎罪与偿还仪式部分,第四段)。”
在我们讨论评估和评估程序的时候,这些集体意象的基本重要性就会变得十分明确。不过,现在我们只要这样说就够了:“象征对我们智能的表现远远不及它对我们普遍性的视角的表现,以及它对我们与那些超越我们的、不可见的存在之间的联系的表现(Kast,1989)。”它们栖息在我们的梦和艺术当中,象征是我们通往真理的向导。
互动是关键
Anna Freud(1946)写道:“翻译象征的技术是达成理解的捷径,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从最高的意识层面毫无停顿地跃进到最低的无意识层面的途径。”就其本身而言,艺术作品让治疗师可以对来访者公开的以及隐秘的心灵均做出反应。
以一位青春期少年完成的面具为例。这个来访者的历史包括学前所经受的身体虐待以及严重的忽视。在描述他的家庭生活的时候,他说:“那是一座地狱之城。”7岁的时候,他从家庭环境中被接出来,并移居到收养家庭、群体之家、收容治疗处所。作为一个“多次安置失败的儿童”,他显得浮夸、敌对、易冲动。他的聪明加上他对人的不信任,让言语治疗变成了关于他施展操纵的论坛。为了打破这个久经磨练的防御,我给了他一个纸浆做成的面具,让他在外面涂抹,来表现“我向世界所展现的一面”。
图I.2的左边一幅是在第一次治疗时完成的。他小心并异常谨慎地在上面涂上了混合在一起的锈迹斑斑的色彩。在第二次治疗的时候,他提出要在上面“加上”些什么,于是继续在前面喷上红色闪光漆,并加上了两缕头发(图I.2的右边一幅)。他沉浸在这项工作中,一句话都没说。
图I.2 面具外部:第1次和第2次治疗
这额外加上的涂抹用去了整个治疗时间。说实在话,后边加上的红色闪光漆对最终的作品几乎没什么改变。然而,虽然实际产生的效果微乎其微,但他却仍然十分关注细节,这是一个重要的象征。它代表了一些十分重要的事情;是那些他不想让别人看到的东西吗?或许他想要展现出什么?还是一些他没办法用理性想清楚的事情?
无论是哪种情况,这都是一个他个人的象征。
在第3次治疗时,我要求他把面具翻过来,并在里面涂抹,来表现“我向世界隐藏的一面”。他的反应是在里面涂满了黑色的油漆(图I.3的左边一幅)。有趣的是,我正是在这一次治疗中注意到他的衣着的,即使在过去几个月来我天天见他,却一直没有注意。就像面具的颜色一样,他的衣服都是黑色的。我以一种非对峙的、非常好奇的语气向他指出这一点。在这次治疗剩下的时间里,我们就这样闲谈了下去。
图I.3 面具内部:第3次和第4次治疗
他来进行第4次治疗时,穿了黑色牛仔裤和一件颜色鲜艳的衬衫。图I.3的右边一幅是这一次他完成的面具。他开始自发地讨论那些条纹的色彩,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他的解释表现得抽离和理智。他把覆盖在上面的红色闪光漆描述为快乐(注意这仍然是一个看不出来的色彩);黑色的部分(前额)是他的愤怒,紧接着下面(从眉毛到瞳孔)是带有锈色的浅色条纹,他把这定义为介于快乐和伤痛之间的状态,面具下面的部分(从眼睛到下巴)象征了悲伤。必须要记住的是,即使最后完成的面具带有条纹的色彩,用来表现多种感受,但面具内部的主要色彩还是黑色——愤怒的色彩。
即使来访者的解释很理智,但从象征和隐喻的角度,仍可以从更多细枝末节找到隐藏的含义。在这个案例中,不仅仅色彩象征了情绪,色彩如何被使用、使用在哪里,也同样重要。在整个面具中都看不出他喷上的红色闪光“外衣”(红色等同于快乐),在来访者内部也同样看不到。在面具里面的黑色愤怒不仅仅遍布他的内在世界,而且也遗留在前额的区域,那是我们思考、推理的地方,是他携带愤怒的地方,这些愤怒的记忆一直在这里展现。
他企图弄懂自己的生活状态,希望有一个理想的童年,然而却面对着自己作为“失败者”的身份,毫无疑问,他会变为带有敌意的人。另外,在面具的外面(图I.2),眼部的周围画了黑色的三角形。是不是这个来访者眼中的一切都是愤怒的?面具的下面部分(图I.3的右边)代表了他的悲伤,它在嘴巴的区域。这种放置方法很聪明,因为这样他就不用体验自己的悲伤,而是把它推出去,变成一种被动攻击的行为方式,让别的人去感受迷惑和伤痛。这种放置可以提供舒服的承载环境,在其中他可以逃避有意义的人际交互。而介于快乐与悲伤之间的“条纹”感受是不合逻辑的,它介于两个难以承受的力量之间,难以被捕捉。
总而言之,来访者可以使用言语来对自己的情感实行理智化,但艺术作品却可以打开通往无意识意义的大门。在这个案例中,我没有对潜在发生的过程进行任何直接的解释,但这些潜在的信息仍然被利用,来帮助来访者完成他的治疗工作,让他脆弱的自我得以放心地表达出隐藏的情感内容。“那些鼓励言语化或是把愤怒行动化的方法特别有效……他的自我需要时间来逐步放弃他所依赖的状态,以及再度对自己负起全部责任”(Sargent,1974)。在第三部分我们会再度提到这个病例,通过来访者研究来展现艺术治疗和Richard Gardner的讲故事技术相结合的治疗方法。
除了个体治疗,还有团体治疗。然而住院病人的团体治疗对许多治疗师来讲都充满挑战。这些治疗团体作为一个更大的系统中的一部分,往往在这种机构治疗的设置下逐渐消亡。另外,住院团体治疗的训练也常常缺乏大学水平的教育,以致临床治疗师所依赖的训练可能没有围绕着人际取向、此时此地和互动学习来进行。团体过程的大师Yalom(1983)曾列举住院群体的团体工作常选择的三个工作焦点:(1)此时此地;(2)彼时彼地焦点所遇到的困难;(3)一个普遍主题。他提倡此时此地的焦点,它可以帮助来访者在小组的互动中观察到自己的心理与行为方式。他进一步描述以彼时彼地为焦点的小组中所面临的困难,这些困难包括从一个人整天抱怨个不停(而很少成功地解决问题),一直到他的抱怨甚至耽误了珍贵的治疗机会。他把普遍主题的讨论定义为有趣的个人谈话或问题取向的谈话,这类讨论让团体成员无法把谈话控制在他们个人所真正担忧的问题之上。
总之,在内容焦点的团体中,治疗师倾向于忽略过程,然而,只有通过过程的改变,治疗才能够让个体和团体得到进步。词汇可以被一个操纵性的来访者修饰成讨人喜欢的样子,然而面对艺术作品,找些修饰毫无用处。
下面以一个来访者为例来进行说明。这名来访者在青少年时期开始有幻听。他的智商处于平均水平以下,他通过虚张声势来弥补这一点。详细的测试显示他有严重的妄想、强迫性穷思竭虑以及知觉障碍,与此同时,他却只把自己光明积极的一面展现出来。测试结果还显示他存在焦虑,以及在适应性上缺乏情感资源的支持。他在小组中向其他人说教,结果不是被崇拜就是被忽视。他的陈述是夸大和胡说的结合,但作为一名住院的来访者,他显得自信和世故。下面的绘画画完的时候,他即将要被释放出院了,在小组中仅剩下不到一周的时间。直到他完成以下这个绘画(图I.4)之前,他在谈论出院的事情时都是专注于他如何成功地获得了自由,以及别人该如何以他为榜样。
图I.4 时间短暂的盒子
小组成员们被要求在之前准备好的盒子的第四面画出“自己选择的感觉”。图I.4显示的是最后完成的图画。在我开始讨论这幅绘画之前,请先看看这幅画。它看起来平静吗?焦虑吗?它让你有什么感觉?细致地观察它的每个部分。它在对你诉说什么?要想小组成员学会观察自己的心理过程,那么这些问题都要被问到。
这名来访者完成绘画的顺序如下:他很快就画好了沙漏。然后,他一边坐在那里等待着其他组员,一边慢慢地在画上加上其他东西。首先加上的是处于上方的玻璃破裂的部分;注意画的根部还有破碎的玻璃片。然后他加上了两只鸟(右上角和右下角),他称它们为鸽子。随着绘画的进展,他在盒子边缘加上了焦虑的波纹。
当轮到他说话的时候,他骄傲地解释说自己的画代表了他在机构中的“短暂时光”。鸽子代表了他即将到来的自由;这些和平鸽被画成黑色,看起来更像是海鸥,一种食腐动物。他没有做进一步的描述。当我问大家对这幅画的感觉时,小组陷入沉默。只有一个组员指出破碎的玻璃片和棕色的边界,在这之后大家都同意这幅画看起来充满了焦虑和恐惧。这名来访者认为和平鸽被画成黑色,看起来更像是海鸥,一种食腐动物。他没有做进一步的描述防御,企图拒绝谈论这个问题,并极力贬低小组给出的意见。不管怎样,来访者通过退回自己的防御位置,并观察自己的艺术作品,终于说出了自己的恐惧——这次没有说教,没有夸大——而是像一个多年未曾拥有过沟通的人一样,对沟通感到害怕。Yalom(1983)写到:
对于住院病人的小组,一个基本的但重要的目标是:让病人能够学会谈话是有帮助的。他们学会放下包袱,谈论他们的问题,这不仅可以马上减轻痛苦,而且还促发了改变过程的产生。通过普遍性这一治疗因子……个体可以了解原来别人和自己也非常相似,自己不是独特的,不是唯一有这种不幸的感受或想法的人,也不是唯一经历了某种生活事件的人。他们常常是第一次学到,自己的经历到头来是人类普遍共有的,很多人的经历和自己是一样的,这是一种巨大的安慰,对于毁灭性的孤立状态,这是最强有力的解毒剂之一。
通过这种方式,艺术被证明是一种最为切实的视觉形象,通过它可以探索感受,可以谈论人际交互的风格,它是可以供所有人观看的永久的记录。
发展隐喻的语言
如果弄不清我们如何获得了意识的状态,我们就不能够探索意识或是自我意识。人们普遍相信,支配我们思想、记忆、感受、冲动和欲望的人格部分是通过一系列的发展阶段构筑起来的。作为婴儿,我们基于初步的意识状态来对外界做出反应,主要围绕着感知、运动和本能。作为成人,我们越发自由地体验记忆、语言和象征。总而言之,作为人类,我们必须掌握特定时期的发展任务。无论你赞同心理社会模型、性心理模型还是围绕着智能发展的模型,都要解决人类发展阶段的问题,如此,人格逐步呈现出来并构成了我们的身份。我们是否懂得信任?是否固执己见?是否冲动?是否善良?是否沉浸在白日梦中?过往遭受的耻辱是否让我们羞耻和内疚?所有这些回答的综合构成了我们是谁,构成了我们感受外部世界的方式。
我们通过人格来应付外部的压力、应对危机、在社会环境中互动以及构筑那些可以通过意识和无意识回忆起来的记忆。Jay Haley(1976)写到:“心理动力学派的治疗师和行为治疗师都对关于过往经历的隐喻感兴趣,因为他们都假设是过往的创伤导致了当前的问题。”
一位充满性虐待记忆的青少年,在探访完家人之后,自发地画了火焰的图画(图I.5)。
图I.5 激情之火
在一次个体治疗之后,他画了图I.6。图中,他从家中撤离,那曾是性侵犯发生的地方,此刻的天空隐约变得漆黑阴森,似乎预兆着什么。火焰在他的脚下再度出现,这火焰不像是引导他的灯塔,它们不提供照明,而仅仅是要吞没他。
图I.6 性虐待的记忆
图I.7是一位中年男子的自画像。他画这幅画时已经因为精神分裂多次入院。
图I.7 太阳风
隐喻的语言表达不需要来访者按照逻辑来说话,甚至不需要有清醒的神志。现实生活中,照明的火当然不会来自于路边的地下,但在图I.6中,火焰有力地占据了纸张的三分之一。当一个人本身有精神分裂的时候他又怎么有能力对精神分裂进行描述呢?而图I.7却没用只言片语便清楚地表明了这疾病背后的感受。Jay Haley(1976)把这种沟通方式描述为模拟的。他说:“在一种模拟的语言中,每种信息都和另一种信息的内容相关联……这种风格的沟通包括‘游戏’和‘仪式’,以及所有形式的艺术。”
墨西哥艺术家Frida Kahlo正是利用了这样的过程。通过自画像、面具和绘画创作,她表达了童年和青年时期所受的创伤经验。每个图像都探索了她的伤痛和创伤。她并不是孤独的,有很多的艺术家都利用创造过程中的安全感来表达他们的恐惧和思想。事物在被言语表达之前,先被感受,而我们正是通过艺术沟通了来访者的所有的方面。
从家庭的壁画,到其他形式的绘画,艺术治疗直接地提供了个体生活的画像。这些画像成为艺术化的隐喻,此时此地的例子。
当症状被以隐喻的形式看到时,问题就变成这些隐喻是否在变化。我们可能会在治疗前后使用投射测验来断定隐喻的改变,然而这些测验的可信度是值得怀疑的。治疗师不应该把自己的声誉压在投射测验的结果之上,其中一个原因可能就是测试者本身的介入影响了被试的表现……比如说,如果是被试的母亲用墨迹图给她施测,那么她的反应很可能和面对一般施测者时的反应有所不同(Haley,1976)。
然而,如果给被试提供一张空白的纸张,同时把施测者从测验中剔除出去,那么即使是艺术投射测验,上述的问题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缩减。这样临床工作者就可以看到来访者的内心,同时不受测验编制者的预想观念、理论或信念的影响。
投射性绘画,特别是房—树—人绘画测验,已经被实践多年。从Florence Goodenough的画人测验,到Leopold Caligor一度被严重忽视的八张卡片重复绘画测验(8CRT),艺术作品的诠释得以完善和重视,并成为很多实践者在评估面谈中的既定程序。Camara,Nathan以及Puente(2000)曾说,投射评估是临床心理学家最常用的评估方法之一。Karen Machover(1949)说:“在某种程度上,人物画是绘画者的自我介绍。”她还进一步说:
让我们再次重复这一经临床经验多次修正了的基本假设:当要求来访者画人物画时,他们所画的人物密切地关联着绘画者个人的冲动、焦虑、冲突和补偿的特征。从某种程度上讲,所画的人物代表着绘画者本人,而绘画用的纸张则联系着这个人所处的环境。这样的规则可能有一些粗糙,但作为工作假设来说很有用。不论来访者是否意识到了这一点,但人物绘画的过程对于绘画者来说,都不仅仅涉及他们的绘画技能,而是涉及他们如何通过身体图像的呈现,来投射出有关自身的所有内涵和态度。
总之,当我们画画的时候,我们并不是简单地重现某个特定的特征(比如,画出身体的形态或是面部的表情),而是对来自多种情境、印象和记忆的混合物进行描绘。因此,艺术治疗关注的首先是经历,然后才是理解。通过这种方式,我们的发现不是那么的智能化,而是更加个人化。儿童不像成年人,他们天生有能力通过游戏来象征他们的问题。他们很快地能利用象征组织成熟练的主题,同时这一活动为他们提供了安慰。而成人对游戏则嗤之以鼻,因此,我们常用的出口是梦(夜里的或白日的梦);然而这些梦却往往难以被我们想起来或描述出来。那么,这些大量的、深锁在心灵的地牢中的信息该如何被释放出来呢?
答案是通过艺术。
艺术超越所有的年龄、文化和信仰。我们所有要做的就是倾听它释放出来的信息。
将要介绍的内容
这本书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关注的是理论,第二部分是艺术评估过程,最后一部分是来访者历史。每一章都使用了一些艺术作品来说明所讨论的概念,这些作品分别来自团体治疗、个体治疗、投射测验、儿童自由绘画以及家庭治疗。在所有的情况下,身份信息都进行了改动以保护来访者。
第一部分选择了一些防御机制进行探索和描述。个体用这些防御机制来保护自身免受焦虑。这一部分还通过比较皮亚杰、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的理论,来考察行为的常模。同时,还回顾了童话、神话以及寓言在治疗背景下的使用。
第二部分集中于艺术治疗中的投射技术。因此,这一部分包含了艺术治疗的文献,它们可以帮助我们系统地分析绘画;还包括了三个艺术投射测验的回顾;探索了评估的一些规则;列出了许多常见的象征;一些来访者历史可以帮助我们解释如何针对每个特定的投射技术进行诠释。另外,这一部分还提供了多种投射测验的指引,以便在个体和群体架构下使用。
然后我们从理论转向实践,在第三部分向读者介绍了四个青少年和成年人的来访者历史;基于Yalom理论的人际团体治疗的四个类型;以及两个非常有效的家庭治疗指引。
本书所有的来访者历史中,关于治疗和临床事务的内容都是真实的。但来访者涉及的来访者的个人信息,包括姓名、日期和地点都进行了改变以保护来访者的隐私。
目录
第一部分 防御机制和行为常模 1
第一章 我的防御 3
理智化 6
转 换 10
凝 缩 16
退 行 24
总 结 32
第二章 适应和整合 33
皮亚杰 42
弗洛伊德 63
埃里克森 69
曾经如此、曾经如此,然而,曾经并非如此 80
收 集 87
总 结 91
第二部分 解读线条画 95
第三章 对艺术的诠释 97
一幅画胜过千言万语 101
画人测验(DAP)案例 106
画人测验(DAP)艺术评估 112
案例描述 114
房—树—人(HTP) 121
房—树—人(HTP)案例 126
房—树—人(HTP)艺术评估 139
案例描述 139
八张卡片重复绘画测验(8CRT) 147
八张卡片重复绘画测验(8CRT)艺术评估 148
案例描述 149
总 结 163
第四章 指 引 169
指引作为介入 175
总 结 197
第三部分 艺术治疗实践 199
第五章 个体治疗——三个来访者 201
来访者研究5.1 203
来访者研究5.2 217
来访者研究5.3 231
第六章 团体治疗案例 247
此时此地互动 251
共 情 263
自我暴露 273
第七章 二人是伴,三人太挤 283
家庭治疗指引 283
配对沟通绘画 287
家庭壁画 293
来访者研究7.1 295
来访者研究7.2 298
附录A 结构方面 307
附录B 形态方面:人物的定性分析 313
附录C 形态方面:房子的定性分析 325
附录D 形态方面:树的定性分析 329
附录E 八张卡片重复绘画测验适用的评分表 333
附录F 指引举例 335
附录G 团体治疗过程指引举例 343
参考文献 347
摘要
译者序
2010年4月,在我刚刚做母亲3个月的时候,我接到了中国轻工业出版社“万千心理”编辑的来信,她询问我是否有兴趣翻译一本艺术治疗的书。初为人母的焦虑和辛劳让我最初有些犹豫。但阅读了原著的目录和第一章之后,我对此书有了很大的兴趣,同时也感受到它对我们国家心理治疗领域的重要意义。
于是,在每日悉心照顾女儿之余,书稿的翻译工作便成了生活的全部。我小心翼翼地阅读着书中的每句话,斟酌着每个词的含义,尝试用最合适又最尊重原著的中文去表达作者的意思。看着一章章书稿译出来,想象着它在未来如何展现在读者面前,心里总紧张不安,但又万分期盼。这一过程和为人母的专心致志,以及一个母亲对孩子的期望都是如此相似。翻译是一种再创作,这一过程本身便具有孕育和哺养的本质。
在众多艺术治疗的书籍中,《绘画心理治疗》一书确实最打动我。书中包含了基于防御机制和心理发展的艺术心理评估和治疗指引,同时,理论的介绍和实践的案例都紧密结合了有困难的来访者的治疗。书中还详细介绍了各种适合于团体和个人的艺术治疗指引,让治疗师可以直接使用于各种情境,同时它还包含各种原则,这可以让治疗师针对自己的案例随时创作出合适的指引。这些特色都让
绘画心理治疗
本书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和实用性,即适合初学者的入门学习,又适合有经验的治疗师从中获得灵感。
作为一名心理分析学派的治疗师,我对艺术治疗并不陌生。事实上,艺术和游戏治疗也正是我的治疗取向和研究领域。但对本书的翻译仍然让我受益匪浅,书中丰富的案例经验和对艺术治疗意义的深刻理解让我自己得以深刻反思艺术治疗的本质,以及它在中国文化背景下使用的意义。
作为内倾情感人格类型的治疗师,我很容易被来访者所呈现的治疗材料以及其中饱含的情感所淹没,往往陷于与来访者一致的深深痛苦之中。于是,对我来说几乎所有的来访者都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困难的来访者。我曾就这一困扰请教过我的导师申荷永教授。申老师是著名的心理分析家,在中国文化心理分析领域有很深的造诣。他指点我说,治疗师要达到一种境界,那是《庄子· 应帝王》中所说的用心若镜的境界,而这需要我自己去体悟。
庄子说:至人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在治疗中,我一直尝试去品味这一用心若镜的含义,然而却一直不得法。直到翻译《绘画心理治疗》一书,我开始在实践中体会到这用心若镜的深意。
在面对有困难的来访者时,艺术媒介的使用可以帮助治疗师在不必直接受到情感侵袭的情况下仍然清晰地体会到来访者的心境,在艺术媒介的缓冲之下,去与来访者共情。同时艺术的材料可以和治疗师一起,为来访者提供心灵的共鸣,把他们的心灵以艺术的形式折射给他们。在治疗师—艺术媒介—来访者的沟通线之间所发挥作用的是一种转化性的关系,三者共同构成了心理材料转化的容器。
假如由于治疗师的人格特质,又或是治疗师对情感的承担能力有限,治疗显得困难重重,那么艺术媒介就会发挥用心若镜的作用。它可以让来访者在没有言语的防御性的条件下让来访者自由创作,这是一种不将不迎;它可以如实反映来访者的心灵,并以可视的方式给予他们回应和共鸣,这可以理解为应而不藏;艺术的作品在来访者心中以及外部现实中留下长久的意象和实物,它们持续地促发着创造性的转化在心灵发生,这则是胜物而不伤的境界。
似乎,艺术媒介本身具有如此治愈性的特征,而任何一个在治疗中适时地使用艺术治疗的治疗师,都会让他们的治疗达到用心若镜的境界。
在本书翻译完成之后,我恢复了工作,并在复旦大学心理系开设了艺术治疗的选修课。我精选了书中的章节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同时基于书中的治疗指引带领学生们做了一个学期的艺术治疗小组体验。于是,我的学生们成为了本书的第一批读者,而这第一批读者同时也成了书稿的第一批受益者。基于本书的学习和体验让他们对心理治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他们的人格、情感和人际关系都得到了发展。与此同时,和他们的实践、互动与讨论也增进了我对书稿含义的理解。
这里要感谢同学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对书稿翻译做出的贡献。感谢中国轻工业出版社“万千心理”促成了本书的完成。同时,还要在此特别感谢我的丈夫,在本书翻译的过程中,他除了孜孜不倦地做着父亲,还把大部分休息时间用于书稿的初校以及和我斟酌译稿的措辞中。正是在所有这些帮助和机缘之下,我们看到了今天的《绘画心理治疗》一书。在此,冀望这本书可以把作者Lisa B.Moschini 的声音,以及她对艺术媒介在治疗中应用的激情带给中国读者。
陈 侃
2011 年12 月于上海
序 言
哪些人是有困难的来访者呢?治疗师常根据以下群体的类型来给这些来访者分类:
●儿童●
成年人
● 罪犯
● 精神病人
● 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
有困难的来访者也可能是属于这些群体的子类别:
● 拒绝谈话的孩子
● 不接受责任的成年人
● 强奸犯
● 退行的精神病人
● 既爱又恨的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
有困难的来访者的定义常常是基于治疗师的信仰、道德、偏见和担忧而形成的:它们是治疗师投射到病人身上的治疗师自己的自我概念,或是当治疗师面对
绘画心理治疗
那些对治疗过程表现出阻抗的病人时,由于自己的无助感而使用的,用于防卫自己无助感而设定的标签。作为人类,我们希望被喜欢、被尊重;作为治疗师,我们希望自己的治疗是有效的。而困难来访者却无法给我们这些感觉。相反,和他们的互动常常是冷漠的、吃力的和受挫的。本书用于检验表达性艺术和心理治疗的结合如何为治疗师的工作提供支持和帮助。
在写这本书时,我努力地在心中兼顾着专业的心理健康工作者和初学者。因此,我在书中不仅仅会解释基本的艺术治疗原则和技术,还会介绍如何有效地把艺术治疗的传统和通常的言语治疗结合起来。
这本书由内而外地介绍了艺术治疗的理论和实践,内容包括防御机制、心理发展阶段理论、投射测验和绘画分析、艺术治疗指引,以及来自个体、团体和家庭艺术治疗的案例。此外,书中处处体现了来自我临床经验的艺术作品和声音。作为注册的家庭治疗师以及具有临床艺术治疗学位的硕士,我已经有十四年的临床经验了。
有困难的来访者需要一个特殊的治疗取向,我希望本书提供的方法可以让治疗过程中的治疗师和来访者都受益。
Lisa B. Moschin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