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
正念的心理治疗师:临床工作者手册
作者:(美)Siegel, D. J.
译者:林颖
正念
出版信息
内容简介
推荐
著译者介绍
序言
目录
书摘
出版信息
出版日期:2013年1月1日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019-8978-2
内容简介
研究证实,治疗师的存在以及治疗师如何在治疗中营造与来访者的关系,是影响疗愈过程的最重要的因素。一个投入而富有同情心的治疗师,一个能够对自身以及自身与来访者的关系正念的治疗师,是治疗效果的决定性因素。
本书深入探讨了何谓正念以及如何在治疗关系中培育正念。作者从一种独特的关系视角出发,与读者展开了直接对话,探讨心灵、脑与人际关系。
因为积极的治疗结果取决于治疗师作为一个个体的存在,因此Siegel博士在本书中探索了这一观点背后的科学依据,并为治疗从业者们提供了在自身生活中培育正念存在的策略。书中提供的练习方法可以促进治疗师“正知”的发展,而正知则是我们感受并塑造个体自身与彼此之间能量信息流的能力。正知可以促进整合,塑造正念性的存在,并培养移情关系—而这些都是使治疗发挥作用的关键。
无论你在疗愈艺术中的造诣是深是浅,这本书都能帮助你深入理解心灵与大脑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理解混乱与僵化的状态何以变得整合且和谐。
推荐
作译者序
Daniel J. Siegel 医学博士,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他是正知研究所的执行理事;也是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院精神病学的临床教授,是该校正念意识研究中心的联执主任。他的另一部著作《正念的脑》(Mindful Brain: Reflection and Attunement in the Cultivation of Well-Being)也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赞誉。
他的网址是:DrDanSiegel.com
序言
前 言
毋庸置疑,你和我就是这本书的主体。因此,请允许我邀请您加入此后每一章节的探索之旅。这是两个临床工作者之间的对话,探索我们与他人治疗关系中相互联系的本质。这一场对话将从纵横两方面进行,希望既有利于经验丰富的从业者,也有益于初涉治疗艺术领域的新人们。
研究表明,我们作为医疗和心理健康临床工作者的(全然)存在(Presence)—即我们完全投入地与治疗对象建立联接—是人们获得治疗(对治疗进行积极反馈)最关键的一种支持因素。一系列心理治疗的研究表明:无论基于何种理论取向和临床技术,治疗关系都是积极结果最有力的决定因素之一(参见Norcross,Beutler,& Levant,2005)。
本书对这些研究发现将多有着墨,这缘于我们向自己提出的一个基础问题:为何我们的存在—而不仅是我们提供的干预或采取的理论立场—是来访者反应的最有效预测指标?什么是“存在”,它如何在我们身上得到发展?从科学领域到治疗艺术领域都会涉及这些根本性问题,而在《正念的心理治疗师》一书中,我们将探索对此的合理解答。在这本有关正知(mindsight)与神经整合的临床指南中,我们会以一种深刻的专业视角,深入观察我们在生活中感受并塑造能量和信息之流的基本方法—这个过程被称为“正知”。正知使我们具备共情和洞察力,从而能更深刻地感受和理解关系中的自己与他人;持续变化的大脑过程;乃至心智(mind)本身的运作方式。这种内在的清明会以一种特别的方式帮助我们改变生活以及在与他人互动中的能量和信息之流。通过有意识地在生活中塑造神经整合,我们获得了转变的力量,使生命之流从僵硬或混乱的非整合状态转向灵活与和谐的系统整合。这个过程揭示了我们怎样能有意地给予滋养:首先,区分我们在关系和神经系统中的不同层面;然后,把这些独立因素彼此连接起来,形成整合。实质上,引导生命迈向健康的过程也就是利用正知促成神经整合的过程。
如今,我们可以通过科学研究对洞察力加以利用,使之有助于我们的临床工作并帮助他人获得身心健康,这是前所未有的。举例来说,如果医生更加共情,其病人就能更快地从普通感冒中康复,对传染病也会具有更强的免疫力(参见Rakel et al.,2009)。研究还发现修习正念后,我们能更好地倾听自己和他人,从而提升自身的幸福感以及对来访者的态度。对初级医师所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学习正念可以预防职业衰竭并提升对病人的积极态度。因为它能提供心理韧性和健康,以应对助人时面临的挑战(参见Krasner et al.,2009)。这些研究的共同观点是:我们的存在—与他人及我们自己,会促进共情和自我悲悯,而这两者都能把人导向身心健康。因此,我们的对话会注重以下两个重要的理解维度:来自跨学科研究的科学知识和通过专注训练、沉浸在个人体验中所获得的直观自我洞察。我们对此的探索将贯穿本书。
倘若我们作为临床工作者存在的能力不可能得到改变,那读(写)这本书就没有什么实质意义。幸运的是,事实证明我们及我们的沟通方式确实是可以改变的。这是我们接下来共同旅程的目标。大脑在生命历程中不断发展,我们可以借由对心灵的关注,用一种有益的方式让大脑达到实质的策略性改变。你将看到,各章节都会包含概念框架、大脑基础、实践练习的内容,这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完善生命的途径。我们将会发展出韧性,增强意识专注,并获得智慧—它们是我们自身众多特质的一部分,为我们助人时的存在、共情及悲悯要素提供支撑。
目录
目录
第一章 存 在
第二章 联 结
第三章 共 鸣
第四章 信 任
第五章 真 相
第六章 三足鼎立
第七章 三觉知
第八章 跟 踪
第九章 特 质
第十章 创 伤
第十一章 转 变
第十二章 训 练
第十三章 蜕 变
第十四章 寂 静
第十五章 消 融
附 录 人际神经生物学取向有关正知整合与心理治疗的十二个观点
参考文献
推荐阅读
摘要
第十章 创伤
作为正念的心理治疗师,我们要对出现的一切保持开放。然而,与此同时,我们正在探寻一种架构,希望可以容纳正知、整合、发展、神经可塑性和心理与大脑的关系本质等核心概念。甚至开始踏上PDP模型之旅,去追溯早期气质的先天特性如何发展为人格模式。因此,这些观点和概念就会被我们牢记于心,在我们对一切显现全然开放之时,它们可以成为自上而下的理论基础。这是挑战所在:用正念的创造性语境避免过早陷入类别定型,因为后者会禁锢我们感知、理解与行动的方式。一方面,我们要有开放的心态;另一方面,我们拥有觉知途径,明白健康将如何产生。在开始探索创伤在人类健康受损进程中所扮演的主要角色之前,让我们大致回顾一下主要的概念模型,如此一来,我们就能一起对它们进行清晰的观察,并且在理解怎样将创伤纳入这个架构之时,应用这个观点。“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这是我们使用这些模型的根本原因。因此,当我们潜入未解决的创伤那一潭浑浊而动荡的湖水中,我们就不会迷失方向。
也许你会发现,在成为正念的心理治疗师的探索之路上,每往前一步,都在搭建知识基础;因此,在我们进入下一章,开始扩展有关正念、正知和整合的观点与体验之前,我们会回顾并总结迄今为止所学习的内容,以便探究我们的治疗关系在当前的进展状况。通过这种方式,或许可以把感觉、观照和概念之流带进来,由此,我们共享的觉知便得以产生,并对体验进行整合。同样的整合很可能也是如此隐含在朋友、亲子、师生、同事和情侣关系中。然而,现在,我们有机会用语言进行表述,把旅程中的这些层次反映出来。这种元沟通—对沟通的沟通—让我们从新的信息之流中后退一步,这是至关重要的。如此一来,我们看清自己所走过的路,从而确定现在所处的真实位置,由此,就能共同迈出下一步。
在幸福三境中,我们看到自己是怎样确定能量和信息之流的特定模式的。心理具备调节功能,能量和信息之流都可以由此得到监测和调整;大脑涵盖了遍布全身的神经系统,它是组织能量和信息之流的生理机制;而关系则是我们彼此共享能量与信息之流的途径。
我们也提出了心理健康来自整合、来自系统各分化元素的连接这样的概念架构。一旦出现整合,系统就能进入FACES之流,即灵活、适应、协调、鲜活并且稳定。倘若由于连接或分化受阻而无法产生整合,系统就会走向混乱、僵化或两者兼有。
在有关发展路径模式(倾向性与习性),即PDP模型的讨论中,我们探索了以下观点:某些特质是个体气质的组成部分,以及遗传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虽然这些特质有可能会持续终生、塑造出或然性高地和激活峰值模式,但是,治疗会促进整合并创造出更灵活的通路。虽然我们也许无法改变人格的核心,然而我们可以将这种限制善加利用,而不是受其束缚。通往自由的途径包括:拓宽我们在可能性水平面内的经验;栖息在由陡峭而狭小的高地以及僵化而顽固的峰值所代表的习性约束中;此外,对新的存在方式保持开放。有意思的是,承认模式本身就是我们的一部分,反而会使它松开对我们生活的禁锢。我们从认识并接纳自身局限性之中获得了自由。
然而,我们如何分辨人格路径和次优体验的适应史?我们怎样认清特定的倾向究竟什么时候会变成未解决创伤的一部分—无论创伤是大是小—从而需要在治疗中得到改变;什么时候它又是遗传而来的基本特性,由气质建构而成的人格模式?
这些不仅仅是学术问题—而是身为治疗师的我们每天需要面对的核心问题。我经常会想起有关银行劫匪Willie Sutton的那个老故事,以及当被问及抢劫银行的原因时,他所给出的反应。据说Willie回答道:“因为那地方有钱。”相似地,作为治疗师,对来龙去脉进行具体评估时,为什么我们不能只是“去那些有钱的地方”,而后直接针对造成来访者痛苦的问题给出干预措施?这即意味着创建一个基于真理的连贯架构;一张精确却又灵活的版图。如此一来,我们就能回答这些重要问题,并让我们的工作达到最佳效果和最高效率。
我会向你提议,创伤给了我们一个极其重要的发展性经验的实例,它让我们明白怎样去分辨治疗中必须做的事情。既然我们试图把PDP特质从未解决的创伤中分化出来,我们就面临着最基本的挑战:我们怎样知道什么是能改变的,什么又是不能改变的?此外,我们如何获得智慧分辨两者的差异?
这一章当中,我会用自身的创伤性体验作为例子,为你展示一个由内而外的视角。从我们诸多的IPNB丛书以及前言提及的其他著述中,你也许会找到专门针对创伤及其治疗的有效探讨。在此,我们只关注正念的心理治疗师在区分特质与创伤时所扮演的角色。
大脑基础
我正在跟家人一起吃早餐,之后我的两个十几岁的孩子就要去上学了。我正在治疗鼻窦炎,所以要吃点抗生素。这时,孩子们吃完麦片和果汁,我儿子正打算开车送她妹妹去学校。我们正在讨论即将到来的周末活动,我因此而分神,没有留意到手上的事。于是,一颗抗生素胶囊掉到地上。不是什么大事。我弯下腰去捡药,可我还没来得及反应,我们家的一条狗就已经从它的靠垫上蹿过来,把药卷进嘴里。
好吧,并不是什么大事,对吧?
我从椅子上跳了起来;满屋子追着它;撬开它的嘴;拼命地想把抗生素从它嘴里弄出来。我的心在狂跳;大汗淋漓;手在颤抖。很显然,我处在特殊意识改变状态(altered state)。
我的孩子们问我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我告诉他们:不能让它吞下那东西,那会要了它的命,我要把药从它嘴里取出来。我的女儿从桌腿底下找到那颗药,交给我,翻了翻白眼,告诉我最好控制一下情绪。他们出发去学校,而我则在工作前去洗了个澡。我真正该做的是进行治疗—我最终这么做了—并且找出了问题所在。
现在,你也许会很积极地想:“对自己好一点,丹。你以为那个药会害死你的狗,所以你想要保护它。”好吧,谢谢。你的确可能是对的—虽然我连续一周每天服用两次的那一颗抗生素真正杀死一只狗狗的几率实际上非常小。然而,即便如此,害怕它吃下那颗药的恐惧的确让我产生了这种想法,以至于我压根没看到它实际上并没有吞掉那颗胶囊。恐惧把我们置于迷雾之中;带走了我们的感知;占据了我们的注意力;让我们的心专注于经验中最危险的一面。简而言之,虽然恐惧能拯救我们的性命,但它也会禁锢我们的感知,让我们看到并不存在的事物。
已有许多人,包括Joseph LeDoux(2002)在内,对杏仁核进行了大量研究。从而证实它对感知输入之流具有监测作用。假如我们因过去的伤痛事件(比如某个创伤或丧失)而变得敏感,那么杏仁核就把这个语境加入日常生活中需要提防的细目清单中。它会筛选输入的数据,一旦侦测到与列表上的状况、过去的创伤相似之物,就会把大量关注聚集在当前事件的突出面上。假如后续分析评估出该事件和过去编码记忆出现匹配,那么它所创造出的恐惧生理状态也会增强。恐惧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推动资源的快速调动,以此避免危险。这种悲痛驱动下的警觉状态—恐惧状态—也会加速进入惊恐状态,带着极度恐慌和大祸临头的感觉。当我看到我的狗奔向我掉在地板上的药时,我肯定是处于惊恐模式之中。
然而,它是为了那颗药或者只是一颗之前掉在地上的麦片而来的吗?当我看到它过来时,我杏仁核中的应急开关全力启动;并且在我的惊恐下,我甚至根本没有评估它是已经吃了那颗药还是只是为了人类食用的点心而来。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我只不过具备了总是预想最糟糕情况的特质吗?嗯,是的,我确实具有那种PDP倾向。而这就是故事的结局—这只是某种我及家人必须容纳的人格怪癖:一旦宠物要吃药丸的时候,我就成了傻子?
会不会有更多原因?这会不会不仅是一种特质,而是创伤的残留物?假如这是未解决的创伤,那会是什么?在这个情形中,过去未解决的压倒性事件悄悄闯进我当前的生活。在我14岁的时候,我有过悲伤而惨痛的经历。我把蜗牛毒放在我管理的花园里,却忘了在睡觉前警示我父母不要让我的小狗到后院去。当我醒来,我的狗—小王子(Prince Junior),已经死了。失去伙伴的伤痛、忘记警示父母及保护我最好朋友所引发的巨大内疚皆是可怕的情绪,折磨了我很多年。我想我一直具有恐惧和为事情担忧的特质。然而,这个创伤性事件建立在这些既有习性的基础上,并且让我成为了一个忧虑成癖者。在那之后,上学时,我就习惯做好一切准备;进了医学院,我则发了疯般地学习,并且觉得我对病人治疗的方方面面皆负有很深的责任。人格特质和职业操守并驾齐驱—这在某些层面是件好事。然而,在这一切之中,创伤扮演了什么角色?
整合的系统使宁静得以产生。在大脑层面,这意味着反映了深层活动着的记忆和情感的神经兴奋波会贯穿于整个神经系统。然而,我们的调节区域,例如中部前额区域,使这些不同的兴奋模式得到调和与平衡。由Richard Davidson及其同事在威斯康星所做的研究(个人交流,2009)表明:中部前额回路的一部分,称为钩束(uncinate fasciculus),在反应状态中会释放出抑制递质,降低较低层边缘系统杏仁核的兴奋。另外,由David Creswell及其同事(2007)在美国加州大学洛山矶分校所做的研究证实了当我们精确地给一种情绪命名时,中部前额区域包括腹外侧前额叶皮层在内都被激活了。观察到情绪性表达的面部之后,杏仁核兴奋会降低,内部标识与这一过程是相联的。总而言之,在对较低边缘系统与脑干区域的神经兴奋模式进行监测与调整的过程中,中部前额整合区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倘若要获得神经系统之间的协调和平衡,这种调控则是必不可少的;也正是这种神经整合使生命的FACES之流得以激活。
我们的根本观点是:创伤损害了整合。未解决的创伤导致持续性的混乱和僵化。我在掉了那颗抗生素胶囊之后的惊恐发作正是一个混乱反应的例子。我对人或动物会被毒死的戒备或许对于成就我的医生职业而言是个馈赠,然而,这种僵化态度,甚至早餐时掉了一颗药都能反映出我对互动语境的僵化适应。这种混乱和僵化揭示出一个整合受损的大脑—以及一颗带着未解决创伤的心。
我们可以假定,在我脑中,与狗和中毒连在一起的神经表征继而将引起失控的反应。这会导致惊恐或混乱;也会导致过度警觉或僵化。这很难用语言表达出来,不过可以想象一下:在创伤未解决状态下,我的神经联结引发的后续兴奋模式将缺乏FACES之流。它们不具备灵活、适应、协调、鲜活(充满生机的感觉)和稳定(即引发一组固定的交互作用,有利于其自身的适应性演变)的特征。当然,惊恐也有能量,而警觉所具有的高重复性亦可解读为在我生活中反复出现的稳定性。然而,这里所说的鲜活和稳定远不止于是指充满活力以及具有持久的力量并处于稳定状态中。
悬而未决的创伤使心智缺乏连贯性:我的内心世界并没有感到关联、开放、和谐、互动、接纳、鲜活(如同事物刚出现时的耳目一新)、晓悟(带着深刻的觉知感)、共情或悲悯。从孩子们的立场来看,我的行为是不连贯的:它毫无意义。我处于自动化而非正念状态;并且,实际上,我变得“不可理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