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分类
万千书架 作者译者 书评推荐 资讯动态 关于我们
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第九版)
北师大儿童心理专家邹泓教授权威翻译并诚意推荐;用科学的视角了解儿童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全貌!
作者:(美)谢弗(Shaffer, D. R.),(美)凯瑟琳·基普(Katherine Kipp)
译者:邹泓 等
发展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 出版信息
  • 内容简介
  • 推荐
  • 著译者介绍
  • 序言
  • 目录
  • 书摘
  • 出版信息
    出版日期:2016年1月1日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184-0643-2
    装帧:平装
    页码:620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 内容简介

      《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第六版)自2005年在中国翻译出版以来,一直备受广大读者的推崇和喜爱。为了紧跟世界发展心理学学科发展的脚步,此次引进2014年问世的第九版,以慰读者渴求新知之心,以馈读者支持关爱之情。


      本书介绍了从产前发育一直到青少年时期的发展进程,系统阐述了关于生理、认知、智力、语言、情绪、人格、性别角色意识以及社会性等重要发展领域的各种理论观点和重要研究。第九版更是从家庭以及社会两个方面着重分析了发展的背景对儿童心理的重要影响。本书以其生动详尽的内容、对读者的疑问和关注点的精确把握、可供读者检验学习效果并激发思考的练习题目,成为广受欢迎和好评的发展心理学教材。
  • 推荐
    一位先哲相信,人生最伟大的探险就是对内在世界的探索。我们每个人可能都会无数次地问自己:我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在许多地方我和周围的人如此相似,而在另一些方面却如此不同?
    独特的遗传基因、特殊的生活经历、相似或迥然不同的家庭环境、社会文化、历史背景,在人的一生发展中如何交织在一起?又如何塑造了各具特色的个体?
    如果你将为人父母,你又会对自己孩子的内心世界产生兴趣:怎样才能实现最优的发展目标?怎样才能让孩子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怎样让孩子过得健康快乐?
    这些问题,你可能尝试过种种解释,也可能有过种种困惑,而心理学家们则试图用科学的方法探索人的心灵奥秘和发展轨迹。
  • 作译者序

    作者简介


    David R. Shaffer 美国佐治亚大学Joshah Meigs杰出荣誉退休教授奖获得者,佐治亚大学本科教学项目、毕生发展心理学项目以及社会心理学项目前任主席。他在过去的36年中一直在佐治亚大学为本科生与研究生教授人类发展心理学课程。他发表了众多有关亲社会行为、态度与说服、道德发展、性别角色和社会行为、自我表露以及社会心理学和法律的研究论文,并曾担任《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人格和社会心理学学报》(Personality and Social Bulletin)和《人格杂志》(Journal of Personality)的副主编。1990年,Shaffer教授获得了佐治亚大学的最高教学奖—Josiah Meigs杰出教学奖。

    Katherine Kipp 美国北佐治亚大学心理学教授,曾在佐治亚大学为本科生与研究生教授发展心理学课程16年之久,并在佐治亚大学荣获了众多教学和辅导奖。她发表的研究论文主要涉及认知发展(如记忆发展、认知抑制以及注意)、认知发展的个体差异,以及心理学教学。她是美国儿童发展研究学会、美国心理学协会、美国心理学会以及心理学教学学会的成员。

    译者简介


    邹泓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心理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心理学会理事,中国心理学会发展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心理学报》《心理科学》《心理发展与教育》编委。专业方向:发展心理学、人格与社会性发展;人事测评与选拔。
  • 序言
    序 言

    我们写作本书的目的是希望对儿童和青少年发展做一个全面的概述,以反映迄今为止发展学家们所提供的最好的理论观点、实证研究和实践建议。我们的目标是写一本引人入胜、简洁明晰的有关发展的教科书,以易于初入门的学生理解。我们认为,一本好的教科书不单单是让读者阅读,更应该与读者交谈。它要事先考虑到读者的兴趣、疑虑和关心的问题,并把读者视作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参与者。在人类发展的研究领域,好的教科书还应该强调发展变化的内在过程,以便学生在学完课程后能深切地理解发展的原因及其复杂性。最后,好的教科书应该告诉学生如何融会贯通地将理论和研究应用于大量的真实生活情境中。


    本书力图实现上述所有目标。我们力求写一本逻辑严谨、应用性强的书——它可以激发学生去思考人类发展这一充满魔力的过程,去分享我们年轻而又生机勃勃的学科所带来的兴奋感,去获得有关发展原理的知识。这些知识将很好地帮助我们在未来或为人父母,或作为教师、护士、保育员、儿科医生、心理学家或以任何其他身份,影响发展中的人的生活。


    哲学观


    对任何领域的系统性论述都是以某种哲学观点为基础的,像人类发展这样宽广的领域也不例外。我们的哲学观点可以归纳如下:


    理论的折中主义

    许多理论都对我们了解发展中的人做出了贡献,理论的这种多样性是优点而不是弱点。尽管某些理论也许比其他理论在解释发展的特定领域时更好些,但是我们将一再看到,不同的理论强调了发展的不同方面,而对于解释人类发展的原因和复杂性来说,多种理论知识是必需的。因此,本书并不试图说服读者确信某一理论观点是最好的。精神分析理论、行为主义、认知发展理论、生态系统理论、社会文化理论、社会认知理论、信息加工理论、习性学、进化论和行为遗传学的观点(以及其他几个包含内容较少、仅强调发展的某些方面的理论观点)都应该被予以同样的尊重。


    有关人类发展的最佳信息来自系统的研究

    为了教好这门课,我们认为必须让学生确信理论和系统研究的价值。尽管有多种途径可以达到相同的目的,但我们选择的是,讨论并阐明多种研究方法和研究实例。我们会考察研究者如何采用科学的方法去检验他们的理论,并回答有关儿童和青少年发展的重要问题。此外,我们谨慎地解释了为什么没有单一的“最好的方法”来研究发展中的人。我们再三强调,最值得信赖的发现是那些能经受各种方法重复验证的研究。


    强调“过程”定向

    对许多有关发展的教科书主要的抱怨是,书中只是描述人类发展却没有充分解释发展的原因。近年来,研究者越来越多地关注于确认和理解发展的过程——导致我们发展变化的生物和环境因素。本书清晰地反映了这一特点。我们的过程定向观点是基于这样的信念:如果学生能知道并理解发展发生的原因,那么他们将更可能记住什么发展了和发展的时间。


    强调“背景”定向

    发展学家所获得的更为重要的一个经验是,儿童和青少年生活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社会文化背景中,而这些背景因素会影响他们发展的每个方面。在本教材中,我们始终强调这些背景因素的影响。有关跨文化比较的讨论贯穿全书。不仅是因为学生们喜欢了解其他文化以及种族多样的亚文化中人们的发展特点,而且跨文化研究也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人们怎么会既如此相似,同时又如此不同。此外,对背景因素的强调将呈现在本书第五部分:发展的背景。


    人类发展是一个整体过程

    尽管研究者个人可能会关注某个特殊的发展主题,如身体发展、认知发展,或者是道德发展,但发展并不是零散的,而是整体的。人既是生物的人,同时也是认知的、社会的以及情绪的人。“自我”各种成分中的每一领域,在某种程度上都依赖于其他发展领域正在发生的变化。这种整体观是现代发展科学中的核心主题,同样也是贯穿全书所强调的理念。


    教材的组织
    描述人类发展的传统体例有两种:一种是编年体,或者说是按年龄和阶段进行组织的方法,涵盖了从受孕到生命终结的全部内容,以年龄或按年龄段顺序排列作为组织教材的原则;另一种是主题体,即围绕发展的领域,以从每一领域的起源到其成熟为主线来组织教材。这两种体例各有利弊。

    我们按主题体例组织本教材,集中叙述发展过程,为学生提供一个关于儿童和青少年在每个发展领域经历的变化序列的连贯图景。这种按

    主题组织的体例最能使读者意识到发展的涌流——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期系统的、常常引人注目的转变,以及发展的连续性,它使每个个体都能反思自己的过去。同时我们认为,勾勒出个体发展的全貌是很重要的。为此,对本书涉及的所有发展领域,我们都强调了生理、认知、社会和文化等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因此,尽管这本教科书是按主题进行组织的,但学生不会忽略完整的人和人类发展的整体特点。


    本版新增内容

    本书第九版进行了全面的更新和修订,以反映发展心理学领域不断发生的变化。同时也延续了第七版和第八版所采用的新方式,以便广大读者更容易接受本书。我们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压缩,对章节进行了精简,因此本书可以适应一学期的课程安排。在早期的版本中对理论的探讨是在第2章,现在则放在各相关章节分别介绍。这使得学生能在学习与该理论最相关的发展领域的内容时学习它们,以减少不必要的重复。


    关于发展背景的内容被组织在两章中,重回到第七版的组织模式。其中一章集中讨论家庭与发展的关系,另一章集中讨论更为远端的一些背景因素。本教材强调并关注全球化社会。我们运用多种案例、艺术作品、研究和反思观点来突出发展的多样性和跨文化的发展。第九版还加入了大量新的照片和图片,并且更新了版面设计,这使得本版教材更具可读性,让学生觉得更亲切。除了这些贯穿全书的整体变化,每一章的内容还有各自的调整和更新。以下就是其中一些修订内容。


    第1章
      将关于家庭状况的表格和相关内容从第1章移到了第14章。 
      整章的语言描述更加精简,以避免冗长。 
      将第八版中第2章的最后一部分内容(“人类发展研究的主题”),包括相关的概念核查、一图一表和关键术语等内容,放到了第1章的结尾。 
      增强了图片的清晰度。 
      更新了图1.6。 
      精简了表1.5中关于儿童权利的内容。 
    第2章
      更新了案例,使它们与当今大学生活更为贴近。 
      压缩了“研究聚焦: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的互换和染色体分离”专栏的内容。 
      简化了“生活与研究应用”专栏中探讨关于伦理问题的内容。 
      删除了关于“父母主效应还是儿童主效应”的全部内容。 
      增加了一个部分,标题为“习性学和进化论观点”。 
      增加了许多参考文献。 
    第3章
      删除了“研究聚焦:胎儿期程序理论”专栏。 
      将漫画和照片替换为更有趣、更贴切的图片。 
    第4章
      删除了“生活与研究应用:抚慰哭闹婴儿的方法”专栏。 
      增加并更新了“研究聚焦:一个观察学习的范例”专栏。这部分内容在第八版中属于第2章。 
      增加了15条最新的参考文献。 
    第5章
      删除了标题为“青春期的心理影响”的内容以缩短篇幅,并使内容更流畅。 
    第6章
      增加了“研究聚焦:透过跨文化的棱镜评价皮亚杰”专栏。 
      修订了“生活与研究应用:认知发展与儿童的幽默”专栏的内容。 
      对整章内容,包括各专栏,进行了精简。涉及内容很全面,但是篇幅缩短了。 
      添加了29个最新参考文献。 
    第7章
      删除了“生活与研究应用: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专栏。 
      删除了标题为“儿童作为目击证人”的相关内容。 
      压缩了“生活与研究应用:儿童早期记忆到哪去了?”专栏的内容。 
      添加了22个最新参考文献。 
    第8章
      大大压缩了标题为“智商作为健康、适应性和生活满意度的预测源”的内容。 
      更新了概念核查。 
      删除了关于家庭生活的部分,相关内容在第14章会涉及。 
      添加了许多参考文献。 
    第9章
      新增了关于语法的例子。 
      修订了对于斯金纳及其学习观点的描述。 
      添加了 24条最新参考文献。 
    第10章
      对本章内容,包括情绪表达、早期气质类型及日托等,进行了大幅精简。 
      更新了父亲与依恋的内容。 
      更新了有关依恋的长期影响的内容。 
      添加了 23条最新参考文献。 
    第11章
      减少了有关自我概念的部分内容,以增强可读性。 
      删除了“生活与研究应用:网络世界中的自我认同探索”专栏。 
      删除了表12.4关于种族自我认同的内容。 
      缩减了题为“社会认知发展的理论”的内容。 
      添加了7条最新参考文献。 
    第12章
      删除了“研究聚焦:性别刻板印象会使儿童曲解与之不一致的信息吗?”专栏。 
      删除了题为“媒体的影响”的内容。 
      重新组织了关于性别特征形成的相关内容。 
      删除了题为“心理的双性化”这一部分内容。 
    第13章
      用“生活与研究应用:控制年幼儿童攻击行为的方法”代替了原来的“研究聚焦:女孩比男孩更具攻击性吗”专栏。 
      更新了“道德发展的情感成分”的内容。 
      更新并压缩了题为“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的内容。 
    第14章
      家庭作为发展的背景是本书全新的一章。 
      本章包括如下部分: 
    ■ 生态系统理论
    ■ 对家庭的理解
    ■ 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父母社会化
    ■ 兄弟姐妹及其关系的影响
    ■ 家庭生活的多样性
    ■ 发展主题在家庭生活、教养方式及兄弟姐妹关系中的应用
      新专栏包括: 
    ■ 研究聚焦:教养风格和个体发展
    ■ 生活与研究应用:青少年期亲子关系的重新调整
    ■ 研究聚焦:来自生活富裕家庭的惊人发现
    第15章
      删除了关于家庭对发展的影响的内容。这部分内容会在第14章涉及。 
      增加了关于文化对游戏发展的影响的内容。 
      增加了题为“学前儿童假装游戏对发展的重要性”的内容。 
      增加了题为“学校和认知发展”的内容。 
      重新组织、更新并精简了题为“有效学校教育的影响因素”内容。 

      更新了关于媒体对儿童发展影响的各部分内容。 


    写作风格

    我们的目的是要写这样一本书:它可以直接与读者对话,让读者积极参与到正在进行的讨论中。在写作风格上,我们力求做到通俗易懂、实事求是,侧重于用问题、思考题、概念核查以及大量其他练习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意识。大多数章节都被我们的学生“预先测试”过,他们用红笔标出不清楚之处,并对我们在介绍和解释复杂的观点时所举的一些具体的例子、类比和偶尔提及的逸事提出了建议。因此,在我们的学生——一群批评家们——有价值的协助下,我们准备了一本内容丰富、有挑战性的书稿,它读起来更像对话或故事,而不像百科全书。


    特色
    这本教科书在教学法方面的特征在第八版中已有很大扩充。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并使材料容易学习。其中比较重要的特征包括以下方面:
    提纲和章节摘要:每章开头的提纲和简短的导引给学生提供了对整章内容的预览。每章结尾都有一个全面的小结,根据各章的主要分支来组织,突出了关键术语,使读者可以快速回溯该章的主题。 

    副标题:频繁使用副标题对正文内容进行有序划分和组织,使得材料条理清晰。 
    关键术语:用黑体字标注了600多个关键术语,提醒学生学习重要概念。 
    即时术语表和各章关键术语表:即时术语表对文中出现的关键术语当即给予了定义和解释。在每章节末尾,会列出本章所有关键术语及术语定义出现的页码。 
    专栏:每章包括2~3个专栏,用来提醒大家注意一些重要的观点、过程、问题或应用。这些专栏旨在激发读者思考问题、争论、实践和政策,从而对某些主题进行更深入地考察。专栏共分两种:“研究聚焦”,讨论一个对解释发展的原因产生过重要影响的经典研究或新近研究;“生活与研究应用”,重点在于运用我们的知识使发展结果达到最优化。所有这些专栏都被仔细地融入各章的内容之中,并用来强化该章的主题。 

    插图:照片和图表被广泛运用。尽管设计插图的部分原因是为了提供视觉上的调剂和放松,并令学生保持兴趣,但插图不仅仅是装饰。所有的视觉辅助物,包括偶尔出现的漫画,都是经过精心选择的,用于解释重要的原则和概念,以增强正文的教育目的。 

    概念核查:从第四版开始引入的概念核查广受好评。许多学生的评论表明,这些简短的练习获得了预想的效果:它激发、挑战和容许大家主动地评价自己对重要概念和发展过程的掌握情况。一些学生明确表示,概念核查远比其他课本中典型的“简单小结”(被认为过于简单和概括)更能帮助他们。为了在概念核查中更多地汇总学生们发现的最有用的问题,并反映最新的概念和理解,本版中的许多概念核查是经过完全重写或是大幅修订的。概念核查的所有答案都能在书后的附录中找到。 

    章末练习测验:每章结尾的练习测验允许学生评估自己对本章知识的掌握程度。每章的练习测验包括10个选择题。题目涉及该章(包括专栏中)介绍的关键概念。测验题的难度和风格各不相同:有的是定义型的简单题目;有些则是考察学生应用或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较难的题目,不仅要求学生记忆,还要求学生综合理解每章内容。章末练习测验的所有答案都能在书后的附录中找到。 
  • 目录
    第一部分 发展心理学导论
    第1章 导论:发展心理学及其研究策略
      发展心理学简介
      研究策略:基本方法和设计
      研究策略与发展研究
      人类发展研究中的主题

    第二部分 发展的生物学基础
    第2章 遗传对发展的影响
      遗传的原理
      遗传疾病
      遗传对行为的影响
      习性学和进化论的观点
      发展主题在遗传对发展的影响中的应用
    第3章 产前期发展和出生
      从怀孕到出生
      产前发育的潜在问题
      出生和围产期环境
      出生时的潜在问题
      发展主题在产前发育和出生中的应用
    第4章 婴儿期
      新生儿对生活的准备
      研究婴儿感知觉经验的方法
      婴儿的感觉能力
      婴儿的视知觉
      婴儿的跨通道知觉
      文化对婴儿知觉的影响
      婴儿期的基本学习过程
      发展主题在婴儿的发展、知觉和学习中的应用
    第5章 生理发展:大脑、身体、动作技能及
      性发育
      成熟与发育概览
      大脑的发育
      动作发展
      青春期:从儿童到成人的生理转变
      生理发展的原因和相关因素
      发展主题在生理发展中的应用

    第三部分 认知发展
    第6章 认知发展:皮亚杰的理论和维果斯基的
      社会文化观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
      对皮亚杰理论的评价
      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观
      发展主题在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的理论中的应用
    第7章 认知发展:信息加工的观点
      多重储存模型
      多重储存模型的发展
      记忆的发展:保持与提取信息
      其他认知技能的发展
      对信息加工观点的评价
      发展主题在信息加工观点中的应用
    第8章 智力:心智表现的测量
      什么是智力
      如何测量智力
      智力测验能预测什么
      影响智商分数的因素
      社会和文化因素对智力表现的影响
      通过补偿教育提升认知表现
      创造力和特殊才能
      发展主题在智力和创造力中的应用
    第9章 语言和沟通技能的发展
      语言的五个成分
      语言发展理论
      前语言期:在习得语言之前
      单词句期:一次一个单词
      电报句期:从单词句到简单句
      学前期的语言学习
      童年中期和青少年期的语言学习
      双语:学习两种语言的挑战和结果
      发展主题在语言习得中的应用

    第四部分 社会性与人格发展
    第10章 情绪发展、气质和依恋
      情绪发展
      气质与发展
      依恋与发展
      发展主题在情绪发展、气质和依恋中的应用
    第11章 自我概念的发展
      自我概念的发展
      自尊:自我的评价成分
      成就动机和学业自我概念的发展
      我将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自我认同感的形成
      社会认知的另一面:对他人的了解
      发展主题在自我和社会认知中的应用
    第12章 性别差异与性别角色的发展
      界定性征与性别
      区分男性与女性:性别角色标准
      关于性别差异的一些事实和臆测
      性别特征形成的发展趋势
      性别特征形成与性别角色发展的理论
      发展主题在性别差异和性别角色发展中的应用
    第13章 攻击行为、利他主义和道德发展
      攻击行为的发展
      利他主义:亲社会自我的发展
      道德发展:情感、认知和行为成分
      发展主题在攻击行为、利他主义和道德发展中的应用

    第五部分 发展的背景
    第14章 发展的背景1:家庭
      生态系统理论
      对家庭的理解
      童年期和青少年期的父母社会化
      兄弟姐妹及其关系的影响
      家庭生活的多样性
      发展主题在家庭生活、教养方式及兄弟姐妹关系中的应用
    第15章 发展的背景2:同伴、学校和科技
      同伴作为社会化的动因
      学校作为社会化的动因
      电视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数字化时代的儿童发展
      对发展背景的最后思考
      发展主题在发展背景中的应用

    附录 概念核查及章末练习测验答案
  • 摘要

    第10章 情绪发展、气质和依恋


    情绪发展
      研究聚焦:对年幼儿童情绪能力的评估 
    气质与发展
    依恋与发展

      生活与研究应用:战胜陌生人焦虑——给看护者、医生和儿童护理专业人士的建议 


    发展主题在情绪发展、气质和依恋中的应用

    我(Katherine Kipp)有一对双胞胎女儿,蕾儿和黛比。黛比刚生下来就被诊断出患有重病,需要接受新生儿重症监护。蕾儿则待在我身边,几天后同我一起出院回家。她特别可爱,我一下就喜欢上了这个宝宝。她的一举一动都让我感到新奇和快乐,我一刻都不愿意离开她。刚出生几天她就会嘟起她的小嘴,我当时想,这一定说明她是个与众不同的孩子。


    黛比进入重症监护室后,我每周都去看她。我得开一个半小时的车才能赶到医院。把蕾儿留给我母亲照看而自己去看黛比让我很难受,因为我特别喜欢蕾儿,不愿意和她分离。来到医院,我得像要去做手术那样擦洗手臂,穿上消过毒的白大褂。然后与她待上个把小时。最初,我只能望着待在保育箱里的她,后来总算能把她抱在怀里了,然而我心里却忐忑不安,我觉得她十分陌生。同蕾儿不一样,我觉得自己不是很喜欢她。我怀疑自己无法像爱蕾儿那样爱她,同时也怀疑自己是不是一个称职的母亲。


    但当把她接回家后不到一周,我发现自己同样喜欢上了她。就像对蕾儿一样,我对她有了深深的感情,不愿意与她分离。初为人母,我惊讶地发现自己竟然能这么关爱这对神奇的宝宝。她们最初是如此的不同,但我两个都爱。


    那时我还是一个学习发展心理学的学生,知道自己在体验发展学者所指的情感联结。但是亲身体验到这种强烈的感情对我理解这个术语有全新的帮助。


    是不是所有的父母都会体验到爱上自己孩子的情感?对蕾儿的感情要先于黛比出现是否正常?为什么我会对女儿产生这样的感情?我的女儿对我会有感情吗?蕾儿撅嘴是什么原因?这些正是情绪发展和依恋的研究内容,本章会对这些问题(还有更多)进行详细讲解。我们将首先介绍儿童情绪表达和情绪理解的发展,讨论情绪在早期人格和社会性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接下来将讨论情绪反应的个体差异或者说气质。气质是影响年幼儿童对日常事件不同反应的早期情绪因素,也被当代许多发展学家看作成年期人格的基石。之后,我们将讨论情感依恋,探究婴儿和他们最亲密的看护者建立情感联结的过程。最后,将介绍婴儿期的情感依恋对其后期的社会性、情感和智力发展的重要影响。


      情感联结(bonding):父母对子女强烈的情感;有理论认为,最强烈的情感联结产生在婴儿刚出生不久的敏感期。 
      依恋(attachment):两个人之间亲密、互惠、情感上的关系,以相互喜爱和保持亲近的需求为特征。与情感联结不同,依恋发生在较大的婴儿身上,他们有能力与其他人建立情感上的关系;而情感联结是一种单向的关系,是父母对孩子的感受。 

    情绪发展

    婴儿有情感吗?他们能否像成人或大一点的儿童那样体验和表达诸如快乐、悲伤、恐惧和愤怒等特定的情感?大部分父母认为这是可能的。在一项调查中,有半数以上的母亲认为自己1个月大的婴儿至少有五种明确的表情:好奇、惊讶、快乐、愤怒和恐惧(Johnson et al.,1982)。或许有人会说这只是骄傲的母亲从自己孩子的行为中读取了过多的信息,但现在有可靠的证据表明,即便是很小的婴儿也有情感。


    表达情绪:情绪表达的发展(和控制)

    Carroll Izard及其同事用录像记录了婴儿在面对诸如握住冰块、玩具被人拿走、看见母亲回来等事件时的反应,以研究婴儿的情绪表达(Izard,1982,1993)。Izard让不了解婴儿所经历事件的评分者从婴儿的面部表情判断他们所体验到的情绪。结果发现,不同的成年评分者在同一婴儿的同一表情中看到了同样的情绪(图10.1)。其他一些研究者发现,成人通常能够从面部表情中判断婴儿的积极情绪(如区分好奇和愉快),而仅仅依据面部表情区分消极情绪(如恐惧和愤怒)则要困难得多(Izard et al.,1995;Matias & Cohn,1993)。但是,大部分研究者都赞同,婴儿通过表情传达了丰富的情感,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一种表情都更清楚地成为了某一特定情绪的标志(Camras et al.,1992;Izard et al.,1995)。


    情绪的出现顺序

    在生命的头两年中,各种情绪陆续出现(见表10.1)。出生时,婴儿会表现出好奇、痛苦、厌恶和满足。到2个月大时,婴儿开始展露出社会性微笑,这通常发生在与看护者的互动之间,此时看护者很可能对婴儿的积极反应感到欣喜,他们报以微笑并继续做着令婴儿愉悦的事情(Lavelli & Fogel,2005;Malatesta & Haviland,1982)。在婴儿2~7个月大时出现的其他基本情绪是愤怒、悲伤、快乐、惊讶和恐惧(Izard et al.,1995)。所谓的初级情绪可能是由生物程序所决定的,因为对于所有正常的婴儿而言,它们都在大致相同的年龄出现,在不同文化中的表现以及人们对它们的理解也大致相同(Camras et al.,1992;Izard,1993)。但是,当婴儿要表达并非先天就具备的情绪时,则需要一些学习过程(或认知的发展)。事实上,对2~6个月大的婴儿来说,最有可能激发他们的惊讶和快乐的因素之一是他们发现自己能够控制某些物体和事件,如学习踢腿、通过按按钮让玩具发出音乐声等。而这种习得性期望的落空(比如,有什么人或什么事妨碍了他们施加的控制)有可能会激怒许多2~4个月大的婴儿,也有可能会让4~6个月大的婴儿感到伤心(Lewis,Alessandri,& Sullivan,1990;Sullivan,Lewis,& Alessandri,1992)。


    快到2岁时,婴儿开始表现出复杂情绪,例如,尴尬、害羞、内疚、嫉妒和骄傲。这些情绪有时候被称为自我意识性情绪,因为它们都在一定程度上源于对自我感觉的降低或提升。Michael Lewis及其同事(1989)认为,最简单的自我意识性情绪——尴尬——在婴儿能够识别自己的镜像(自我参照系统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在第12章将会有详细的讨论)之前是不可能出现的;而像害羞、内疚、骄傲等自我评价性情感则不仅需要能够自我识别,还需要能够理解评判个人行为的准则与标准。


      基本情绪(basic emotions):在出生或在第一年的早期出现的一些情绪,一些理论家认为它们是由生物程序决定的。 

      复杂情绪(complex emotions):在2岁时出现的自我意识性情绪和自我评价性情绪,部分依赖于认知发展。 


    现有的大部分证据都支持Lewis的理论。例如,那些会因为恭维过度和被要求在陌生人面前表演节目而感到尴尬的婴儿必定是能够自我识别的婴儿(Lewis et al.,1989)。到了3岁,即儿童能够更好地评判自己表现的优劣时,他们在成功地完成一项困难任务后开始表现出骄傲(微笑,鼓掌,或叫着说“是我干的”),也会在未能完成一项简单任务后表现出羞愧(耷拉着头向下看,常常加上诸如“我不擅长这个”之类的评论)(Lewis,Alessandri,& Sullivan,1992;Stipek,Recchia,& McClintic,1992)。


    学前儿童也可能表现出评价性的尴尬情绪,例如,他们在相应的时间内不能完成某些任务,或无法达到某些标准时,会出现不自然的微笑、自我触摸、目光回避等表现(Alessandri & Lewis,1996)。评价性的尴尬源于对自己表现的消极评价,要比受他人注意引发的“单纯”的尴尬产生更大的压力(Lewis & Ramsay,2002)。


    这些稍晚出现的情绪比较复杂,对儿童的行为有不同的意义。例如,有的研究者发现,害羞和内疚有明显的区别。内疚是因为我们无法做到对他人的某些义务;感到内疚的儿童很多时候关注于他的不当行为所带来的人际后果,也许还会主动接近别人来补偿自己的伤害行为(Higgins,1987;Hoffman,2000)。害羞则更多的是由于对自我的关注而非对他人的关注。害羞可能是因为自我的行为违反了道德,遭受个人挫败,丢面子(如叫错他人的名字)等。害羞导致儿童对自己的消极关注,使得他们试图回避他人(Tangney & Dearing,2002)。


    当然,父母会显著影响儿童对自我评价性情绪的体验和表达。在一项研究中(Alessandri & Lewis,1996),研究者记录了母亲在其4~5岁的子女解决各类难题成功或失败时的反应。与研究预期一致,儿童在成功时表现出的骄傲和在失败时表现出的羞愧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母亲对他们成绩的反应。那些更关注消极表现,在儿童失败时给予严厉指责的母亲,其子女在失败后会表现出较高水平的羞愧,却很少在成功后感到骄傲。与此相对,那些更倾向于在孩子成功时做出积极反应的母亲,她们的孩子在成功后更感到骄傲,而在未能实现预期目标时表现出的羞愧则很少。


    还有一些父母的影响更有趣。明显违反规则和违反道德的行为有可能让孩子感到内疚,或者害羞,也可能两种情绪都有。父母对这些违规行为的反应则会决定儿童究竟会体验到内疚还是害羞。如果父母轻视他们(“克莱尔,你又笨又讨厌,存心弄坏约翰的玩具”),儿童就更多表现出害羞。如果父母让他们知道自己的不当行为是错误的,会伤害他人,同时又鼓励他们尽量去补救自己造成的伤害(“克莱尔,弄坏约翰的玩具是不对的。把你的玩具给他,别让人家不高兴”),儿童往往会感到内疚(Hoffman,2000;Tangney & Dearing,2002)。


    有趣的是,只有在有成人在场观察他们的行为时,学步儿和年幼的学前期儿童才会表现出自我评价性情绪(Harter & Whitesell,1989;Sripek,Recchia,& McClintic,1992)。可见,年幼儿童的自我评价性情绪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他们对成人评价的预期而产生的。事实上,儿童要到学龄阶段才可能完全内化众多的规则和评价标准,从而在没有外部监督的情况下为自己的行为感到骄傲、羞愧或内疚(Bussey,1999;Harter & Whitesell,1989)。


    情绪的社会化和情绪的自我调节

    每个社会都有一系列的情绪表达规则,规定着在各类场合下哪些情绪可以表达,而哪些不可以表达(Gross & Ballif,1991;Harris,1989)。例如,美国的儿童都懂得他们在收到奶奶的礼物时应表示高兴和感激,即便这些礼物并不是他们想要的(如内衣),也要掩饰自己的情绪。情绪表达的规则其实有点类似语言的应用规则:儿童必须要学习并运用它们,从而能够与人相处并获得他人的认同。


    这种学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也许要比一般人想象的早。母亲和7个月大的婴儿玩耍时,总是表现得愉快、好奇和惊讶,这为婴儿提供了积极情绪表达的榜样(Malatesta & Haviland,1982)。母亲也会对婴儿的情绪做出选择性反应;在头2个月中,她们对婴儿的好奇和惊讶会有更多的注意,而对他们的消极情绪则反应较少(Malatesta et al.,1986)。这样,通过基本的学习过程,婴儿会有更多的笑脸,较少流露不愉快的表情,以后他们也会如此。


    然而,社会对某些情绪的接受性存在很大的文化差异。美国的父母喜欢逗引他们的孩子到达快乐的顶峰。与之相反,非洲中部的古斯族人和阿卡族人却很少和他们的孩子面对面地玩耍,而总是尽可能地满足婴儿让其保持安静(Hewlett et al.,1998;Levine et al.,1994)。美国的婴儿学会了尽量表达自己的积极情绪;而古斯族和阿卡族的婴儿却学会了压抑自己的情绪,不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联系我们

编辑部电话:010—65181109

编辑部邮箱:wanqianpsy@163.com

客服部微信:wanqianxinli199807

官方微博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