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分类
万千书架 作者译者 书评推荐 资讯动态 关于我们
人格心理学
人格心理学(第八版)
本书可使你掌握人格心理学的经典理论与前沿研究,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人格特征!
作者:(美)Burger, J. M.
译者:陈会昌
人格心理学,基础教材
  • 出版信息
  • 内容简介
  • 推荐
  • 著译者介绍
  • 序言
  • 目录
  • 书摘
  • 出版信息
    出版日期:2014年9月1日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019-9747-3
    装帧:平装
    页码:492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 内容简介
    ◆ 这是一本广受读者青睐的人格心理学经典畅销教材。
    ◆ 它围绕精神分析流派、新精神分析流派、特质流派、生物学流派、人本主义流派、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流派这六大人格理论流派,进行了全面、系统、精辟的介绍与评价,并梳理了支持各流派观点的大量实证研究项目。
    ◆ 本书行文流畅、通俗易懂,穿插了众多著名理论家的生平故事与摘自新闻报道的有趣议题,强调运用人格理论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更提供了13个经典的人格测验。
    ◆ 阅读本书,读者不但能掌握人格心理学的经典理论与前沿研究,更将深入了解自己的人格特征!
     
  • 推荐
    当当网最畅销的人格心理学全新改版升级啦!我国著名心理学家陈会昌教授潜心翻译之作!

    ★ 看6大理论流派如何解读人类的人格!
    ★ 探26个研究主题如何科学剖析人格的众多侧面!
    ★ 测13个科学的人格测验,发现你未曾了解的自己!

    理解自己,理解他人,理解世界,从这本书开始!

    Jerry M. Burger的《人格心理学》(第四版)自2000年由“万千心理”出版以来,备受广大读者的欢迎。为了紧跟人格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万千心理”又分别于2008年、2010年及时引进了本书的第六版和第七版。本次隆重推出本书的第八版,以慰读者渴求新知之心,以馈读者支持关爱之情。



    “万千心理”经典外版教材系列:


    √ 认知神经科学-关于心智的生物学(世界最权威的认知神经科学教材,认知神经科学之父经典力作,第三版强势推出,国内顶尖认知神经科研团队倾心翻译)

    √ 人格心理学(第八版)(当当网最畅销人格心理学,一个多世纪以来人格理论的最权威解读)

    √ 生理心理学(第九版)(世界最经典生理心理学教材,国内顶尖学者所组翻译团队,大量丰富图表及实例)

       生理心理学(全彩版)(北京大学苏彦捷教授领衔翻译并推荐的经典教材。卡尔森博士为你呈现权威前沿、生动有趣、叫人想一口气读完的硬科学!)


    √ 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第八版)(美国最受欢迎的发展心理学教材!当当网最畅销发展心理学)

    √ 教育心理学(第十版)(“教育心理学国家精品课程”指定外版教材,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AnitaWoolfolk代表作)

    √ 工业与组织心理学(第六版)(深受全球心理学专业师生喜爱的经典教材)

    √ 犯罪心理学(第11版)--司法心理学系列(人为什么会犯罪?什么样的人容易犯罪?犯罪受哪些心理因素的影响……我国著名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教授为你一一解读)



  • 作译者序

    作者简介


    Jerry M. Burger 美国圣克拉拉大学心理学教授。他是《人格杂志》(Journal of Personality)和《人格和社会心理学公报》(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的编委,以及《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人格和个体差异版副编委。他至今仍在从事人格心理学课程教学,本书正是他多年来教学经验的集中体现。

    译者简介


    陈会昌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现任国务院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儿童发展专家,东南大学、沈阳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 序言
    我很喜欢那个声称自己拥有一把亚伯拉罕·林肯的斧头的人的故事。他说:“斧把已经换过好几次了,这是第三个或第四个斧把。但是斧子头还是诚实的艾比(对林肯的尊称)用过的。”最近,我在翻阅本书第一版以来的各个版本时,想起了这个故事。不知不觉,已经出到第八版,书的不少地方变动了。有了新论题、新的学习目标、新例子以及几百上千条新参考文献。但是,像林肯的斧头一样,书的实质内容还是完整地保留下来了。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本版有哪些新内容,哪些内容没有变化。
     
    新内容有哪些?

    和前几版一样,每一章都有更新,以反映该领域最新的研究和进展。本版新增了250多篇文献。我还做了少量增删,以反映我认为的该领域的一些变化。读者在第九章会发现对行为接近系统和行为抑制系统的理论和研究的扩展讨论。第十四章增加了一节有关“过度共享”的内容,作为对性别角色行为个体差异讨论的一部分。我还增加了一个人格量表,供学生评价自己的过度共享水平。该章还增加了一节“暴力视频游戏”,此专题与很多大学生有密切关系。第十六章增加了一个新的研究专题“认知与攻击”。我介绍了一般攻击榜样,并讨论了对小学和中学男生的反应性攻击的研究。


    我还从上一版中删减了一些资料。在第十二章,我不再对自尊的稳定性做深入讨论,但是在“自我价值组合”一节加入了一些来自研究的概念。第十四章删去了对性别图式的研究,取而代之的是对弗洛伊德的一些概念的认知解释的研究,删去的可在上一版第十六章找到。最后,有读者建议我删去第七版中的“结语:人格、文化与性别”,因为书中的一些地方已经提到了文化与性别问题。当然,书中仍有对这两个问题的很多讨论。
     
    哪些内容没有变化?

    我指导前七版的材料组织与写作的基本思想没有变化。而我写作本书时,把大学人格课程教师通常采用的两种倾向综合到本书中了。其一,很多教师把那些重要的理论和理论家(如弗洛伊德、荣格、罗杰斯、斯金纳等)作为重点。通过学习这些课程,学生在人的心理结构、人的本性问题、了解心理障碍和治疗的背景等方面会受到启发。但是,当他们翻开近期出版的人格研究杂志时,可能会感到迷惑,因为他们很难找到与他们熟悉的问题有关的文章。其二,一些教师把重点放在人格研究上。学生学习了很多关于个体差异与人格过程的近期研究。但是他们又很少知道课堂上接触到的那些抽象理论与课程所关注的研究之间的关系。


    这两种教学倾向并不能说明在“人格”的标题下有两门互相分离的学科。在编排本书结构时,我们既介绍推动研究的经典理论,也介绍反映理论进展与被理论认可的研究发现。如果给学生提供的是要么偏理论、要么偏研究的狭窄视野,那只会限制学生的注意力。


    关于前几版内容中仍然保留的东西,我认为,让学生学习怎样做研究,最好是让他们了解研究项目,而不是只举几个孤立的例子。本版在涉及研究的七章中共介绍了26个研究项目。讲到每个项目时,我都尽量说明所研究的问题与大理论有何联系,早期研究者怎样提出最初的假设,怎样进行研究,实证研究结果又怎样提出新问题,怎样使假设细化,以致对问题有更深刻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研究者面临的各种问题、相互矛盾的研究结果,以及研究者在怎样解释研究结果上不能总是达成一致的真实画面。


    在本版中,我保留并扩展了前几版的一些特点。在介绍理论的各章,都含有一节关于应用和一节关于评价的内容。这两节试图说明,抽象理论怎样和人们日常关心的问题相联系,理解人格的每一流派在测量相关的人格变量时怎样提出独特的假设和问题。我还保留了一些人格测验,学生可以用它们来给自己打分。本版附录中有13个“测测你的人格”小测验。我在教学中发现,在学生用社交焦虑测验给自己打分之后,会更积极地投入对社交焦虑的讨论。这种第一手经验不仅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到人格评价怎样发挥作用,而且带给了他们一点积极的怀疑论思想:不要过于依赖这样的测量。本版保留了人格先驱理论家的小传。来自学生的反馈表明,了解提出理论的人物的背景可以使理论更鲜活。我发现,我教的学生很乐于思考理论家的人生是怎样影响理论发展的。一些学生和老师跟我说,他们喜欢我在此前四版中加进的“新闻摘录”栏目。所以这些内容也保留下来了。
  • 目录
    第一章 什么是人格
    一、人与环境 
    二、人格的定义
    三、人格的六个流派
    四、人格与文化
    五、 人格研究:理论、应用、评价和研究
    六、小结

    第二章 人格研究方法
    一、假设—检验方法
    二、个案研究法
    三、数据的统计分析
    四、人格评价
    五、小结

    第三章 精神分析流派:弗洛伊德的理论、应用与评价
    一、弗洛伊德发现了无意识 
    二、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三、应用:精神分析
    四、评价:投射测验
    五、弗洛伊德理论的优势和批评
    六、小结

    第四章 弗洛伊德流派:相关研究
    一、梦的解析
    二、防御机制
    三、幽默
    四、催眠
    五、小结

    第五章 精神分析流派:新弗洛伊德主义的理论、应用与评价
    一、弗洛伊德理论的局限与弱点
    二、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三、卡尔·荣格
    四、埃里克·埃里克森
    五、卡伦·霍妮
    六、应用:精神分析理论与宗教
    七、评价:个人叙事 
    八、新弗洛伊德学说的优势与批评
    九、小结

    第六章 新弗洛伊德主义理论:相关研究
    一、焦虑和应对策略
    二、精神分析概念和攻击
    三、依恋类型和成人的人际关系
    四、小结

    第七章 特质流派:理论、应用与评价
    一、特质学说 
    二、著名的特质理论家
    三、因素分析与对人格结构的探索
    四、情境论与特质论之争
    五、应用:工作岗位上的“大五” 
    六、评价:自陈式调查表
    七、特质流派的优势与批评
    八、小结

    第八章 特质流派:相关研究
    一、成就动机
    二、A型性格、敌意和健康
    三、社交焦虑
    四、情绪 
    五、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
    六、小结

    第九章 生物学流派:理论、应用与评价
    一、汉斯·艾森克的人格理论
    二、气质
    三、进化人格心理学
    四、应用:儿童气质与学校教育
    五、评价:脑电活动和大脑不对称性
    六、生物学流派的优势与批评
    七、小结

    第十章 生物学流派:相关研究
    一、人格特质的遗传力
    二、外向—内向性
    三、进化人格理论与选择配偶
    四、小结

    第十一章 人本主义流派:理论、应用与评价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起源 
    二、人本主义流派的基本要素
    三、卡尔·罗杰斯
    四、亚伯拉罕·马斯洛
    五、最佳体验的心理
    六、应用:以人为中心的治疗和工作满意度
    七、评价:Q分类技术
    八、人本主义理论的优势与批评
    九、小结

    第十二章 人本主义流派:相关研究
    一、自我表露
    二、孤独
    三、自尊
    四、独处
    五、小结

    第十三章 行为主义/社会学习流派:理论、应用与评价
    一、行为主义
    二、条件反射的基本原理
    三、社会学习理论
    四、社会认知理论
    五、应用:行为矫正和自我效能感疗法
    六、评价:行为观察法
    七、 行为主义/社会学习流派的优势与批评
    八、小结

    第十四章 行为主义/社会学习流派:相关研究
    一、性别角色行为的个体差异
    二、攻击性的观察学习
    三、习得性无助
    四、控制点
    五、小结

    第十五章 认知流派:理论、应用与评价
    一、个人建构论
    二、认知人格变量
    三、自我的认知表征 
    四、应用:认知行为心理治疗
    五、评价:轮流呈现网格法 
    六、认知流派的优势与批评
    七、小结

    第十六章 认知流派:相关研究
    一、认知与攻击
    二、性别、记忆与自我解释
    三、认知和抑郁
    四、小结

    附录 人格测验
    术语表
    主题索引
    参考文献
  • 摘要
    第一章 什么是人格

    2009年9月11日上午,数百人聚集在现在人所共知的“爆炸中心点”附近。他们在东部时间上午8点46分一起默哀。从第一架被劫持的客机在这一时刻撞向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北楼起到现在,已经整整过去8年。遇难者家属在这里摆放鲜花。有人抱着镶着相框的亲人照片。像在悲剧发生后每年的这一天所做的那样,政治领袖和志愿者宣读在纽约遇难的2752个人的名字。在华盛顿的五角大楼和宾夕法尼亚州也举行了仪式,在那里另有两架被劫持的飞机坠毁。在美国全国各地和其他国家,人们参加周年聚会,纪念遇难者。这是一个哀悼、纪念和反省的日子。


    自从珍珠港事件以来,没有什么事件能像“9•11”恐怖袭击这样把美国人团结起来。从最初的新闻报道发出的那一刻起,全国各地不同族裔、不同宗教背景的美国人,无不充满震惊和愤怒。他们购买国旗,献血,捐款,与人们分享他们的感情。商店停业,学校放假,体育和娱乐活动取消,整个国家陷入悲痛中。


    重大事件会导致人们的相似反应。有人可能会认为,这场灾难说明,我们确实是很相似的,所有人基本上都是相同的。但是,如果再看仔细些,就会发现,即使在这种情境中,也不是每个人都做出了相同的反应。在袭击过后的一些日子里,许多美国人盯着电视频道,急切地关注着事件的新进展。另一些人关上电视机,不愿再去看那些令人撕心裂肺的画面。一些人愤怒至极,发誓报仇;另一些人则关注受害者,表示要帮助他们。一些人参加公众集会,沟通感情,安慰邻舍。另一些人则独自一人,静静反思。许多人诉诸宗教,寻求生活的意义与安慰,有人在巨大的痛苦中极力寻求上帝的帮助。8年后,许多人仍在谈论世事之变。另一些人赞叹国家使一切重返正轨的能力。一些人从群体感中找到宽慰。对另一些人来说,这个日子发生的悲剧使他们刻骨铭心,并重新勾起了恐惧。


    人们对“9•11”袭击事件的各种反应,是突然遭遇巨大悲剧事件的人们共有的。起初,环境的要求压倒了个体差异,但是很快,每个人对事件的独特应对方式和情绪变化就显露出来。观察得越多,我们就越能发现,人们是根本不一样的。观察得越细,就越能看出人们之间的差别。这些特点的差别就是本书要讨论的焦点。它们就是我们称为“人格”的一部分。有关“9•11”悲剧的很多问题,人格心理学家已经做了研究。在本书的不同地方都将提到应对压力、向别人表露心声、情绪、宗教、焦虑、独处及其他许多相关话题。
     
    一、人与环境

    人的行为是由他所处的情境还是由人的类型决定的?在“9•11”悲剧中,人们的行为反应方式是由他们周围发生的事件决定的,还是由事件之前已形成的人的类型决定的?这是心理学理论与研究中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今天被普遍接受的回答是,情境和个人这二者共同决定着行为。可以肯定,我们不会对所有情境做出相同的反应。根据我们所处的环境和周围发生的事情,我们可能做出开朗、羞怯、攻击、友好、抑郁、恐惧、激动等不同反应。但同样明显的是,同处于一个晚会、一个球场或一个购物中心,每个人的行为却不相同。心理学者的讨论现在已经转到以下的问题上:情境怎样影响人的行为?人的行为又怎样反映出每个人的特色?


    人的鲜明特征是他独有的。过去不曾有、将来也不会有一个人和他一模一样。

    ——戈登•奥尔波特


    我们可以把回答这一问题的心理学研究领域加以划分。一些心理学者关心人们怎样对环境要求做出一般反应。他们发现,在同一个情境里,不是每个人的反应都相同,他们的研究目标是,查明可对大多数人将会怎样行动做出一般描述的行为模式。这样,一位社会心理学者就可能创设若干不同情境,参与这些情境的人会发现,有一个人正在需要帮助。这种研究的目的是查明,哪些情境可能使助人行为增多或减少。然而,人格心理学者在这种研究中的思维方式则截然不同。我们知道,人们对各种情境有各种一般反应类型,但是我们更感兴趣的是,面临相同的请求,为什么彼得比保罗更愿意帮助人。


    人常说,“人与人之间差别不多,但有差别的地方都很显著。”这句话可以代表人格心理学家的观点。他们希望了解,什么东西使你与坐在你身旁的人不同。为什么有人交朋友不费吹灰之力,有人却形单影只?为什么有人容易陷入抑郁之中?我们能否预测出,什么人会升至公司高位,什么人事业难成?为什么有人性格内向,有人活泼开朗?本书将探讨这些问题。书中讨论的话题还包括,你的人格与你对催眠的反应、你对压力的反应、你在学校的成绩、甚至你患心脏病的概率有何关系。


    这并不等于说环境无足轻重,或者说人格心理学家对环境不感兴趣。本书第七章说到,人格研究者所考察的许多问题都涉及某种类型的人在某种特定情境中会怎样做。但本书的重点是,什么东西使你与你身旁的人不同,回答是:你的人格。在阐述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先给“人格”下个定义。
     
    二、人格的定义

    凡是在大学读过书的人,大概都能想起学期之初第一节课的话题是什么。哲学教授问道:“什么是哲学?”传播学第一节课的中心话题是:“什么是传播学?”教地理、历史和微积分的教师都会提出类似问题。所以,出于传统和实际的原因,心理学教授们也从这个基本问题开始:“什么是人格?”


    虽然一个定义将会紧随其后,但是请记住,心理学家不同意对这个问题做出一个简单回答。实际上,在如何描述人的人格以及哪些话题属于这个心理学分支领域的问题上,人格心理学家还在讨论,而且最终结论恐怕遥遥无期(Mayer, 2005; McAdams & Pals, 2006) 。

    在人格心理学应该研究什么这个问题上,人格理论家有不同的观点。一位理论家可能看重无意识机制,另一位可能关注学习过程,第三位则关注人怎样组织他的思维。这种缺乏一致性的状况可能使一些学生感到灰心,但是请接受我的忠告,这些不同观点提供了探索人的复杂性的丰富而令人振奋的框架。


    人格可以定义为源于个体自身的稳定行为方式和内部过程。这个简单定义的几个要点需进一步说明。请注意,它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讲稳定的行为方式。人格研究者通常认为它们指的是个体差异。在这里,重要的一点在于,人格是稳定的。我们可以跨时间、跨情境地审查这些稳定的行为方式。我们预期,今天活泼开朗的人,明天也是活泼开朗的。在工作中喜欢竞争的人,在体育运动中很可能也喜欢竞争。当我们说“这就像是她干的事情”、“他就是他”的时候,就是在承认这种性格上的稳定性。当然,这不等于说,一个外向的人无论在什么时间、也无论是在庄重场合还是在晚会上都兴高采烈、情绪高涨。它也不等于说人是一成不变的。但是,只要人格是存在的,而且行为不仅是对我们所处情境的反应的话,我们就预期,在人们的行为方式中有某种稳定性。


    定义的第二部分关注的是内部过程。内部过程和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人际过程不同,它是在人的内心发生的、影响着人怎样行动、怎样感觉的所有情绪、动机和认知过程。你们将会发现,颇多人格心理学家对诸如抑郁、信息加工、愉快、拒绝等感兴趣。当然,在这些过程中,有些是所有人共有的。例如,有的理论家认为,每个人体验焦虑时都有相似的感受或相似的应对恐惧事件的过程。但是,我们怎样利用这些过程,这些过程怎样与个体差异相互作用,这对我们的个人性格起着决定作用。


    还有一点很重要,根据这个定义,这些稳定的行为方式和内部心理过程都是在个体身上发生的。这不等于说外部环境对人格没有影响。父母教养孩子的方式自然影响着孩子将来成为什么类型的成人。我们体验到的情绪通常也是对我们经历的事件的反应。关键是,某种行为的产生并不仅仅是情境的作用。看到恐怖影片时产生的恐惧感是影片引起的,但是我们每个人对恐惧的不同表达方式和应对方式是来自我们内部的。
     
    三、人格的六个流派

    稳定的行为方式和内部心理过程的产生根源是什么?这是人格理论家和研究者提出的基本问题。人格心理学家从不同角度对这个问题做出了回答,这是我们确定本书内容的根据之一。为了帮助你理解过去一个世纪以来形成的形形色色的人格理论,本书介绍了解释人格的六个流派。它们是精神分析流派、特质流派、生物学流派、人本主义流派、行为主义/社会学习流派以及认知流派。任何一种主要的人格理论都来自这六个流派之一,尽管这种归类不一定完全恰当。


    为什么人格理论如此之多?可以打个比方来回答这个问题。盲人摸象的故事大概人人皆知。五个盲人分别摸到了大象的不同部分,然后争着向别人说大象是什么样子。摸到象腿的说大象像个圆柱子;摸到象耳朵的说大象是个又薄又平的扁片;摸到象鼻子的说大象是个长长的东西;摸到象尾巴和身子的人,心目中也有关于大象的不同形象。这个故事说明,每个盲人所了解到的,只是大象的一部分。由于真正的大象比他们摸到的东西更多,所以每个盲人说得都对,但是都不完整。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格的六个流派和这几个盲人差不多。也就是说,每个流派都查明并验证了人格的一个重要方面。例如,精神分析流派的心理学家声称,人的无意识心理对他们行为方式的差异影响很大。特质流派的心理学家确信,人是处在各种各样的人格特征的连续体的某个位置上的。生物学流派的心理学家用遗传素质和生理过程来解释人格的个体差异。人本主义流派认为,人的责任感和自我接纳感是造成人格差异的主要原因。行为主义/社会学习流派的心理学家把稳定的行为方式说成是条件反射和期望的结果。认知流派则用人们加工信息的方式来解释行为的差异。


    有人建议,把六个流派综合起来,我们就能获得关于人们所作所为之原因的更全面、更详细的图景。遗憾的是,盲人摸象的比喻只是部分地适用于人格研究的不同流派。虽然对于人格的某一问题,不同流派之间往往只是在强调重点上存在不同——每个流派都做出了一种合理的、彼此相容的解释——但是在很多时候,两个或多个流派做出的解释却是完全不相容的。因此,在这一领域从事研究的人们会根据他们接受哪种解释,而把自己划归到这一或那一流派。


    再回到盲人摸象的故事,假如有人问大象怎样行走,摸到鼻子的人说,大象像蛇一样在地上爬;摸到象耳朵的人不同意,说大象肯定是像鸟一样,用大而软的翅膀在天上飞;摸到象腿的人又有不同的说法。尽管在有些情况下,这些说法当中不是只有一种正确(例如,鸟既能走又能飞),但是显然有些时候并不是每一种理论都是正确的。还有一种可能的情况,即这种理论在解释人格的某一部分时是恰当的,而另一种理论在解释人格的另一部分时更恰当。


    你们会觉得,有些理论比另一些理论更有意义,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请记住,每一个流派都是由众多值得尊敬的心理学家发展和推进的。虽然他们并非在每个问题上都正确,但是,每个流派都在帮助我们理解“我是谁”这一问题上提供了有价值的东西。
联系我们

编辑部电话:010—65181109

编辑部邮箱:wanqianpsy@163.com

客服部微信:wanqianxinli199807

官方微博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