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分类
万千书架 作者译者 书评推荐 资讯动态 关于我们
重点图书
实用主义动力取向心理治疗:循证实践指南
心理动力学疗法实证领域的扛鼎之作,认知行为疗法创始人Aaron Beck强烈推荐。!
作者:(美)理查德·萨默斯(Richard F. Summers),(美)雅克·巴伯(Jacques P. Barber)
译者:邵啸
咨询与治疗,心理动力学
  • 出版信息
  • 内容简介
  • 推荐
  • 著译者介绍
  • 序言
  • 目录
  • 书摘
  • 出版信息
    出版日期:2019年6月1日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184-2221-0
    装帧:精装
    页码:463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 内容简介

    作为数十个美国临床心理学和精神科医学培训项目的指定用书,这本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疗的教材以其在“实用主义”和“循证实践”方面的优势和特点赢得了无数的好评和瞩目的销量,为精神分析思想的传承和发展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本着实用和循证这两大原则,本书力图去消除学派和流派方面的隔阂和矛盾,去弥补统精神分析理论繁琐冗赘和缺少实证的劣势,去减少治疗师在专业学习和职业成长过程中的困惑,*终呈现出了一部极为读者友好、通俗易懂、操作性强的指导书籍。

     

    凭借着精神医学、临床心理学、精神分析、认知行为疗法,以及大量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培养方面的经验,两位作者将诸多如经典精神分析、客体关系、自我心理学、客体关系、人际心理学、核心冲突关系主题等的精神分析理论,加之认知行为疗法、叙事疗法、家庭治疗、精神科药物治疗等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并配以大量的实证研究方面的文献支持。

     

    本书向初学者提供了抑郁、强迫、边缘、自恋、惊恐、创伤这六大类临床上*为常见的心理和精神问题的工作指南;为研究者们提供了极具启发性和强有力的参考文献索引;为精神科医生、家庭/伴侣治疗师、个体治疗师提供了互相理解与配合的框架。诚如认知行为疗法的创始人Beck所言:“终于,我们有了这本关于心理动力学疗法的扛鼎之作……在此,我向那些想要学习心理动力学疗法的*知识的临床工作者们和学生们强烈地推荐本书。”

  • 推荐

    编辑推荐

    当译者向我推荐本书的时候,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这本书的版权引进。我策划过众多心理心理动力学疗法的书,译者也是有几百本动力取向和精神分析的英文书,我们都认为这本出类拔萃!要罗列推荐本书的理由,那实在是无法以几百字言说,为了体现它的优秀和特殊性,我选择了将本书做成精装版,期待读者能够和我们一样,体验到阅读本书的巨大享受和收获。 


    媒体推荐


    “我认为该书应作为应用心理专业研究生和精神科住院医师学习心理治疗的必读教材。”

    ——李占江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认知行为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北京安定医院副院长

    首都医科大学临床心理系主任

     

    “这本书可谓独树一帜,从临床实务的角度出发,既视野开阔又脚踏实地,既继承传统又勇于创新。在阅读中与作者所呈现于书中的情感、理念、内容产生共鸣,着实令人兴奋!”

    ——贾晓明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临床心理学注册系统主任委员

     

    “终于,我们有了这本关于心理动力学疗法的扛鼎之作……在此,我向那些想要学习心理动力学疗法的*知识的临床工作者们和学生们强烈地推荐本书。”

    ——Aaron Beck

    认知行为疗法(CBT)创始人

     

    “Summers和Barber看到了新一代心理治疗师的感受和需求,向他们传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临床经验和先进知识,呈现着心理动力学疗法的活力和生机。”

    ——Jeremy Safran

    国际关系学派精神分析与心理治疗协会前主席

    新学院大学Sandor Ferenczi中心联合创始人


  • 作译者序

    作者简介 

    Richard F. Summers

    医学博士、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系教授、高级住院医师顾问、住院医师培训项目副主任,美国精神医学协会董事会政治代表、精神科医生身心健康及职业耗竭工作组主席,费城精神分析中心教员。曾任美国精神科住院医师培训主任协会主席。

    Jacques P. Barber

    临床心理学博士、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系名誉教授,Aldephi大学心理学研究院院长、教授。曾任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治疗研究中心副主任,纽约大学医学院兼职教授,美国心理治疗研究学会主席,美国国家心理健康研究院首席研究员。

     

     

    译者简介


    邵啸

    费城精神分析中心成人分析师候选人,中美精神分析联盟(CAPA)督导组在读,清华大学基础心理学硕士,纽约大学心理健康咨询硕士,现任职于北京安定医院临床心理中心。

  • 序言

    译者序 

    关于本书

     

    2013年,我在读CAPA一年级的时候,技术课的老师Richard F. Summers将本书的部分章节作为阅读材料介绍并分发给了我们。在阅读到第5章,尤其是“核心心理动力学问题及其治疗”的表格时,我被震撼得如同在个人分析中听到了一个极为尖锐犀利却又能被意识层面所接受的(所谓“in the neighborhood”)“神之释义”一般—那时,作为一名初学者,我从未见过也不敢想象竟然会有如此实用、系统化、可操作、逻辑清晰、言简意赅、学习者友好、具有开创性,并且相对通俗易懂的书籍。或许以上的描述略显浮夸,但是我相信一些读者在看到那个表格的时候会有跟我类似的感受。在几分钟内,我便有了翻译本书的兴趣、想法和决心,乃至计划,因为我希望让更多的动力取向治疗师从中受益,而不只是我和组里的其他成员。后来,我莽撞地直接打电话到万千心理,唐突地介绍了自己并且描述了本书的精彩程度。万千心理给了我阎兰编辑的电话,让我跟她去具体商议。不可思议的是,在联系她的时候,我们惊讶地发现双方竟然正身处于同一个会场。后来就有了本书的引进、翻译和出版。可以说,即便不看内容,想要向出版社?编辑们推销本书也并不困难,因为它已成为30余个美国心理治疗培训项目的指定教材,也因为它上面有Aaron Beck的名字。

     

    在拿到本书的英文版时,我困惑得如同读到了一篇经验丰富且小有名望的同行所写的案例报告,而其中却充斥着光怪陆离的施虐性反移情支配性活化(治疗师将内在的受虐性自体表征投射到来访者身上并且被来访者所认同)。之所以会有这种认知上的违和感,是因为在读到封底的第一段推荐书评时,我发现它的作者赫然就是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简称CBT)的创始人Beck。要知道两大流派之间的竞争由来久矣,要知道多少两派的治疗师们曾经在多少场合下互相争辩乃至伤害,要知道Beck在最初学习精神分析时就已经对其持有了怀疑,要知道他曾被当时权倾天下的美国精神分析协会两次拒绝给予会员身份,要知道他被拒绝的原因之一就是他太过醉心于临床研究和寻找实证,要知道他在寻找精神分析的实证支持未果之后慢慢与精神分析分道扬镳。然而我和你都没有看错—Beck推荐了一本精神分析取向的教材。其实,这段书评并没有初看时那么的不可思议。因为Beck接受过完整的精神分析培训,而且此后一直都没有放弃过精神分析的思考方式;更因为Beck创立CBT的理念并非源自他对于“快速”和“廉价”的向往,而是源自他对于实用主义和实证主义的追求,此两者都包含在本书的书名中,它们正是本书的精髓,是Beck在精神分析的发展中看到的希望。

     

    在此,我特别要向如下几类读者推荐本书:

    一、对于一方面无法欣赏、享受和容忍绣花枕头和虚无缥缈,而另一方面思维透彻、注重实操,渴望“干货”,且关注技术的治疗师,你可以从本书中获得大量的、全面的可以直接进行应用的实践指导和工作框架,它会让你在对于动力取向疗法的综合理解和实施能力方面得到本质性的飞跃,在我的几百本动力取向/精神分析书籍当中,就此而言,本书是出类拔萃的,堪比Robert Langs的《精神分析性心理治疗的技术》(The Technique of Psychoanalytic Psychotherapy)。

    二、对于正在从事和有志于从事动力取向疗法的相关学术工作的学者和研究生,你可以从本书所提供的大量参考文献中获得灵感,甚至是将它当做一系列文献综述的合集,从而坚定你在进行动力取向疗法实证研究方面的信心和信念。

    三、对于只从事个体治疗和只从事家庭或伴侣治疗的治疗师,由于面临着相互转介和彼此协作的可能,你可以将本书的第十四章—来访者是家庭的一部分—作为参考并收益颇丰。

    四、对于在医院工作所以必须要跟精神科医生沟通配合的心理治疗师,以及需要或愿意跟心理治疗师进行配合的精神科医生,本书的第十三章—精神科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也就成为了你的不二选择,乃至“必读”。

    五、对于有动力学背景的精神科医生,本书的第十三章或许可以颠覆你对于开药的认识并且显著地提升你在医患沟通方面的技能。

    六、最后,对于私人执业和在高校工作的治疗师,由于面临着建议来访者去精神科医院就诊,以及跟正在接受药物治疗的来访者工作的情境,你可以从本书的第十三章中得到许多启发。要知道,不少来访者因为没有服药而无法进行深入的探索性工作,乃至延误了治疗机会,导致病情恶化;不少来访者因为担心药物的副作用而不愿意去医院,或是因为移情、污名和偏见而在被建议去见精神科大夫之后不再出现;也有不少来访者认为既然吃药了就没有必要继续接受心理治疗,从而恢复得不彻底乃至频繁复发。毕竟,如《像我们一样疯狂》(Crazy Like Us)所抨击的那样,认为一切问题都可以或应该用药物来解决是不对的,可是缺乏医学知识和忽视药物的重要性也是一种无知、狂妄和对于来访者的失责。

     

    偶尔会有一些初学者让我推荐学习动力取向疗法的书籍,此时我会毫不犹豫地说:“首先,千万不要读Freud的原著,尤其是国内的翻译版,以免轻易放弃或产生误解。先把电视剧《扪心问诊》(In Treatment)从外行的角度看两遍,初步了解一下动力取向治疗,之后读《长程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Long-Term Psychodynamic Psychotherapy)打下概念和术语的基础,再读《Freud及其后继者》(Freud and Beyond)了解历史和理论,可以看《心理治疗实战录》(Doing Psychotherapy)找一找感觉。然后,在真正实践的时候,敬请期待一本叫做《实用主义动力取向心理治疗》的书。”

     

    最后,本书的翻译原则是信息保真和逻辑清晰,为此:

    1)尽可能多的专业术语都用括号附上了英文以供参考,它们大多只附在该术语第一次出现的地方;(2)宁可“唆”也不“丢帧”,所以有些单词被翻译成了平行结构下的两个词语,而有些单句被翻译成了复句;(3)为了弥补中文语法不清晰的弱点,英文中所有的介词、连词和不定式都最大程度地在译文中保留了下来。本书的英文原文谈不上晦涩难懂,但是其中却有不少遣词和造句颇有小说和散文的气质和风范,因此译文难免有以下三类问题:(1)竭我所能反复尝试也仍然不够“信”;(2)保证“信”却付出了不够“达”的代价;(3)由于个人能力所限无暇顾及够不够“雅”。以上,恳请读者们谅解。当然,如果您对于译者序、译者注和正文翻译持有任何疑问、批评或异议,欢迎发送邮件到xsmajor@163.com进行斧正、指导和切磋。

     

    关于书名

     

    本书的英文原名是“Psychodynamic Therapy: A Guide to Evidence-Based Practice”,而中文版的译名却是“实用主义动力取向心理治疗—循证实践指南”。对这个译名有三点需要澄清。

     

    首先是关于“实用主义”。英文版的书名中并没有这个词,所谓“实用主义动力取向心理治疗”,即“Pragmatic Psychodynamic Psychotherapy”,简称“PPP”,其实是两位作者借由本书所提出和呈现的治疗模型的名字,其所涉及的理念贯穿全书始终。这个模型区别与传统的动力取向治疗的模型(具体差异在第二章中有详述)。或许是出于低调和谦虚,或许是由于谨慎和顾虑,作者们在英文版的书名中刻意地隐去了这个新模型的痕迹。这里的关键词是“实用主义”,它是1870年左右于美国兴起的一个哲学流派,早期的贡献者主要包括我们在心理学史中所熟知的William James和John Dewey。实用主义者强调的是将理念和想法付诸行动,用于实践,通过经验来进行检验,高度看重事物和做法的作用和效果。也就是说,他们是彻底的行动派和务实派,而且坚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实用主义的角度讲,那些无法执行、实施和应用的凭空臆想和抽象描述,以及那些无法在临床实践中体现出价值和疗效的理论和技术,都是意义不大和虚张声势的。于是,将“实用主义”与“精神分析”联系在一起,似乎就是让“太极宗师”上“无限制综合格斗”擂台去参加比赛一样,“真刀真枪”地“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其次是副标题中的“循证”,英文原文是“Evidenced-based”,字面上的翻译是“实证支持的”,之所以按照医学领域的习惯译为“循证”,主要是因为两位作者的背景以及本书所涉及的内容。这个词特别重要,当然也跟“实用主义”密不可分。目前,在美国心理学会(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简称APA)临床心理分会的官网上列出了81种“实证支持的”心理疗法,而其中却只有7种是动力取向的,考虑到精神分析是心理治疗的鼻祖和起源,这一残酷的现实尤其让人痛心疾首和殚精竭虑。或许有的人—无论是治疗师还是来访者—会出于经验和信念而忽视“循证”的重要性,认为这只是医学所独有的潮流,然而保险公司、学术组织、政府机构和舆论媒体却并不这样想,于是他们会减少乃至取消医保对于没有实证的疗法的覆盖,会给予那些已经得到实证支持的疗法更多的资金和人力来继续进行研究,会在资质的申请和审批中拒绝接受没有实证的疗法所对应的治疗师和项目,乃至于会高举“伪科学”的大棒对于没有实证的疗法大肆抨击和恶言诋毁。因此,“循证”是至关重要的,它是一个疗法的安身立命之本和发展繁荣之源;因此,本书是价值连城的,它是市面上罕有的将“动力取向”与“循证”联系在一起的著作。于是,尽管你可以说规则不合理,说文化和修心更加重要,但是,“太极门”必须要上竞技体育的擂台了,其门下武者的实力要通过胜率等数据去跟其他流派的选手们进行统计和比较,而其运力发功的法门也要通过科学的方法来进行效果上的测试。

     

    接下来要说的是“实践指南”。爱因斯坦说过,“如果你不能把它简单地解释出来,那就说明你对它的理解还不够好。”在我看来,这句话理应同样适用于精神分析和动力取向疗法,而这尤其要体现在教材、授课和督导之中。曾经有一位费城的分析师跟我说:“在接受精神分析培训的时候,我发现在控制案例中我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现在25年过去了,我还是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这段话当然可以从积极的角度去理解和欣赏,但是它也多少暴露了出了一些问题,而且,就算它还算适用于精神分析,它也不该适用于动力取向疗法。如果把精神分析比作博大精深和精雕细刻的中华美食,而把CBT比作快捷和价廉的美式快餐,那么前者即便需要“用心”,像是“艺术”,且讲究“意境”,在对其进行推广和传授的过程中也照样需要“菜谱”和“品控”,这也是全聚德和俏江南需要像麦当劳和赛百味去学习的,因为这是初学者的需求,也是市场的大势所趋。是的,王羲之和秦桧在创作的时候非常写意和随性,是靠“心”而不是凭“脑”,但是这并不代表他们在幼年学习书法时就不需要去背诵要领和仿效临摹。分析师和治疗师自然也是如此,这一点就连Freud本人在一定程度上都是认同的,不然也不会有如《对开业从事精神分析的医生的建议》(Recommendations to Physicians Practising Psycho-Analysis)这样的文献。

     

    关于感谢

     

    感谢北京理工大学的贾晓明教授为本书以及我先前翻译的《心理治疗中的首次访谈》(Where to Start and What to Ask: An Assessment Handbook)和《短程动力取向心理治疗实践指南》做推荐,这是我的荣幸,而您的正直、务实和善良也都是我成长和看齐的目标。感谢北京安定医院的李占江副院长为本书做推荐,希望如您所愿,流派和疗法之间的隔阂和误解终会被整合及认可所取代。

     

    感谢我在CAPA的同学,北京师范大学的闫煜蕾博士,她非常认真地阅读了本书的初稿并且提出了修改的意见。

     

    感谢天津耀华中学的莎莉老师和清华大学的樊富珉教授多年以来对我的帮助、关怀和欣赏。感谢北京安定医院临床心理中心的西英俊主任一直以来对我的接纳和鼓励,尤其是在为人处世方面的指导和身教,这让我受益终生。感谢我的女朋友徐莉。

     

    感谢本书的第一作者Summers医学博士,谢谢您跟Barber哲学博士一同写就了本书,更要谢谢您在CAPA的精彩课程以及在费城的热情接待。

     

    感谢我曾经的治疗师刘丹博士,曾经的分析师Mark Spergel哲学博士,现在的分析师Ann Smolen哲学博士,曾经的个人督导Ralph Fishkin医学博士、Yu-Kang Chen哲学博士,上海的李莉女士,Mary Davis医学博士,以及现在的督导Lana Fishkin医学博士。更要感谢每一位跟我工作过的来访者、患者和被督,我从你们身上和跟你们的工作中感悟和学习到了太多。

     

    感谢阎兰女士,也就是本书的责任编辑,感谢她对我的认可、信任、包容和支持。她的温暖、谦逊、智慧和淡泊,让我对于本书以及其他几本书的引进、翻译和出版有了更加坚定的信念和更加高涨的激情。同样也感谢“万千心理”的总策划石铁,在我从国外带回的书籍清关一事上施以援手。

     

    最后,特别要感谢我的父亲母亲。

     

    邵啸

    2019年4月于北京

  • 目录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背景

    第一章 动力取向心理治疗的意义何在?

    第二章 实用主义动力取向心理治疗

    第三章 其他的心理疗法

     

    第二部分 开始治疗

    第四章 治疗联盟

    第五章 核心心理动力学问题(Ⅰ)

    第六章 核心心理动力学问题(Ⅱ)

    第七章 心理动力学概念化

    第八章 界定焦点和确定目标

     

    第三部分 中盘

    第九章 叙述

    第十章 改变

    第十一章 心理治疗中的瞬间

    第十二章 治疗师的力量品质,以及对于反移情的处理

     

    第四部分 联合治疗

    第十三章 精神科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

    第十四章 来访者是家庭的一部分

     

    第五部分 结束

    第十五章 目标与终止

     

    参考文献

  • 摘要
联系我们

编辑部电话:010—65181109

编辑部邮箱:wanqianpsy@163.com

客服部微信:wanqianxinli199807

官方微博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