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分类
万千书架 作者译者 书评推荐 资讯动态 关于我们
万千亲子系列
0-2岁宝宝想表达什么?
罗胖推荐!英国权威家庭心理健康机构塔维斯托克诊所谈育儿之道。孩子心里话的翻译家,解读家长关心的问题。李松蔚、林玉华热情推荐!
作者:(美)Sophie Boswell,Sarah Gustavus Jones,Lisa Miller
译者:林苑珊
家庭教育,亲子关系
  • 出版信息
  • 内容简介
  • 推荐
  • 著译者介绍
  • 序言
  • 目录
  • 书摘
  • 出版信息
    出版日期:2019年6月1日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184-2171-8
    装帧:平装
    页码:308
    开本:32开
    纸张:胶版纸
  • 内容简介

    《塔维斯托克诊所·了解你的孩子:0—2岁宝宝想表达什么?》以清晰的解说及丰富的实例,带领读者一览宝宝从出生到2岁、从新生儿到学步儿的内心世界。指导父母如何观察牙牙学语的宝宝;宝宝在情绪上的起伏;宝宝游戏、学习与思考能力的发展;宝宝生理成长和口语表达技巧上的提升;如何给予宝宝适当的回应,训练孩子踏出形成健康性格的第一步。

    ● 生产过程不顺利会影响宝宝以后的发展吗?

    ● 宝宝晚上不睡觉,爸爸妈妈该怎么办?

    ● 宝宝不喝奶,妈妈如何调试心情?

    ● 如何帮助妈妈度过产后抑郁?

    ● 宝宝什么时候开始有思想了?

    ● 10个月大的宝宝拥有哪些社交能力?

    ● 1岁宝宝拥有哪些新技能?

    ● 如何训练2岁宝宝自己吃饭?

    ● 如何协助宝宝好好表达,并处理生气或嫉妒的情绪?

    ● 如何让宝宝接受刚出生的弟弟妹妹,发展积极的兄弟姐妹关系?

  • 推荐

    以后,我会建议他们读一读这套书。幸运的是,这是一套用善意写就的书,书里有很多“好的”理由,它帮我们认识到孩子是如何一天天长大的,他们的内在发生了何等奇妙的变化,他们是如何以符合心智水平的方式解决他们特有的问题的。没有指责,没有评价;只有深深的共情和理解。理解孩子的同时,也帮助家长理解自己—每个父母都可以在书里看到自己;你的孩子怎么样,就会导致你怎么样,你被激发出什么样的情绪,最终陷入怎么样的互动中……这套书会告诉你,这些过程是如何发生的。只要你了解了,就不会再被它左右。

    ——李松蔚(北京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家庭咨询师,自媒体专栏作者)

     

    本书的作者们都曾受过精神分析或是精神分析导向心理治疗的训练,因此他们的反省主要在于陈述婴幼儿内心世界的发展,特别是一个人从胎儿、婴儿、幼儿到学龄期与主要照顾者之间所发展出的错综复杂的关系。

    “塔维斯托克诊所·了解你的孩子”系列丛书不一定可以给你提供所要的答案,但是一定可以帮助你了解自己和你的孩子。

    ——林玉华(辅仁大学医学院临床心理学系教授)


    罗胖推荐

    这是第一套——“塔维斯托克诊所·了解你的孩子”,来自万千心理。

    这套书是由4本构成的,其实只要我念一下这4本书的名字,我估计很多人,只要你家里有娃,你就扛不住。这四本书是:

    《0—2岁宝宝想表达什么?》

    《3—5岁幼儿为什么问个不停?》

    《6—9岁孩子为什么喜欢装大人?》

    《10—14岁青少年,你在想什么?》

     

    我们总是觉得我已经给了孩子无尽的关爱,但是你知道孩子有多惨吗?他虽然不用劳动和996,但是他的所有痛苦,他都无法精准表达。

    你看起来是,他不愿意吃饭,不愿意做作业,你真的知道他心里在想什么吗?你不觉得这个时候,突然有一个人站在孩子旁边,把孩子的心里话翻译给你听,你得给他作个揖吗?

    这套书来了——“(塔维斯托克诊所)了解你的孩子”

     

    宝宝或者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小生命,他们有着独立于我们之外的感受、情绪、表达方式、喜好、气质,甚至思想,而探索孩子的内心活动,就好像阅读一本书、挖掘一个宝藏、探索一块新的陆地,我们需要学习语言、了解地质和考古信息、知道基本的科学人文知识,才能看懂这本书、挖到这个宝藏、熟悉这块陆地。同样,我们需要了解孩子的行为或者语言,知道这背后的含义,才能进行沟通,进而满足彼此不同的需要。

     

    这套书它为解读孩子的语言和行为提供了全面的诠释。而在试图去了解一个更为稚嫩,也似乎更加无知的生命的过程中,我们会认识到孩子和我们的差异,学会尊重和我们不对等的另外一个生命,也学会尊重我们自己,最终学会接纳和爱。



  • 作译者序

    塔维斯托克诊所(The TavistockClinic)

    作为英国知名心理治疗师培训机构以及临床心理健康工作、研究和学术的中心,享有国际声誉。本系列图书由塔维斯托克诊所儿童、家庭和青少年部门的专业人士撰写,提供了中肯而敏锐的建议,帮助成年人成为或感觉到自己是“足够好”的父母。本系列图书集中关注了孩子从出生到青春期的关键转折点,特别关注了父母的情感和经历如何与孩子的情感和经历相互影响。本系列图书主要为新手父母和有一定经验的父母及儿童照顾者而写,也是为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支持的多机构专业人员必读的图书。

     

    作者简介 

    苏菲·博斯韦尔(Sophie Boswell)

    毕业于牛津大学,在英国伦敦塔维斯托克诊所受训为儿童心理治疗师,英国儿童心理治疗师协会(Association of Child Psychotherapy,ACP)会员,现任儿童心理治疗师。

     

    莎拉·古斯塔夫斯·琼斯(SarahGustavus Jones)

    硕士,儿童心理治疗协会会员,于英国大奥蒙德街医院(Great Ormond Street Hospital)担任儿童与青少年心理治疗师,是伦敦塔维斯托克诊所客座讲师与座谈会领导。她曾在学校担任青少年咨询师,目前的研究集中在针对5岁以下儿童及其父母的短期治疗。

     

    丽莎·米勒(Lisa Miller)

    毕业于牛津大学,英国儿童心理治疗师协会成员,儿童与青少年心理治疗师,曾担任英国伦敦塔维斯托克诊所幼儿及家庭部门的主席。她还是《婴儿观察国际日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ant Observation)的编辑。

     

    审校者简介 

    林怡青

    精神科医生,中国台湾精神分析学会会员,英国伦敦学院大学精神分析发展心理学硕士。现从事精神分析相关领域与婴幼儿心理卫生工作。

     

    封钢

    精神科医生,任职于山西省精神卫生中心医学心理科,英国爱丁堡大学临床心理学硕士,曾在英国塔维斯托克中心进修学习一年。

  • 序言

    英国塔维斯托克诊所是一家在心理治疗师培训、临床心理健康工作以及研究和学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的心理治疗中心,享誉世界。它成立于1920年,其发展历史本身就是一项具有开创性的工作。起初,塔维斯托克诊所的目标是希望其临床工作能够提供以研究为基础的治疗,以之进行心理健康问题的社会预防与处理,并且将新的技巧教给其他的专业人员。后来塔维斯托克诊所转向创伤治疗,以团体的方式了解意识和潜意识的历程,而且在发展心理学这个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它在围产期的丧亲哀伤经验上所下的功夫,让医疗专业对死产经验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发展出了新的支持方式去帮助丧亲的父母和家庭。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发展起来的系统心理治疗模式强调了亲子之间和家庭内的互动,现在已成为塔维斯托克诊所在家庭治疗的训练和研究中所采用的主要理论和治疗技巧。

     

    本系列丛书在塔维斯托克诊所的历史中占有一席之地。它曾以完全不同的面貌出版过3次,分别是在20世纪60年代、20世纪90年代和2004年。每次出版,作者都会用他们在临床工作和专业训练中观察和经历过的故事来描绘“正常的发展”。当然,社会一直在改变,因此,本系列丛书也一直在修订,期望使不断成长的孩子和父母、照顾者以及广阔的外在世界之间的日常互动呈现出应有的意义。在变动的大环境之下,有些东西还是不变的,那就是以持续不断的热情,专注观察孩子在每个成长阶段的强烈感受和情绪。

     

    在本书的第一部分,苏菲·博斯韦尔(SophieBoswell)会带着大家思索“母婴关系”是如何发展起来的,以及这样的关系如何逐渐向着一个体恤的方向发展;但作者也真实地面对了来自这一关系中的“愤怒”情绪,以及存在于这一关系中的正常的强大挫折感。那些被作者网罗进来的例子将会让同样经历过类似愤怒与沮丧情绪的读者产生共鸣。

     

    在本书的第二部分,莎拉·古斯塔夫斯·琼斯(SarahGustavus Jones)探讨的是宝宝在出生后的第二年从新生儿到学步儿的转变。文中所描述的故事展示了个体的成长与发展是相当复杂的过程。在眼前这个意气风发的学步儿身上,还遗留着不久之前的那个婴孩的身影,而这个过程对1岁宝宝和父母来说都是相当辛苦的。父母所面对的是脆弱的、带着稚气脸庞和心中不安的1岁宝宝?还是迈着坚定步伐、坚持主见、拥有自信、能够良好沟通的1岁宝宝?在第二部分,作者将指导读者如何面对这两种宝宝,并且从成长的角度(也就是能够忍受并理解过去的事件和情绪所代表的意义)提供了建议。

     

    第三部分的作者丽莎·米勒(Lisa Miller)发现,2岁宝宝其实还很幼小。的确,2岁的宝宝如果没有大人的协助是很难存活的。但是,千万别忘了本书前两部分提到的宝宝在出生后的前两年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包括复杂的情绪起伏。丽莎以敏锐而自信的方式,从成长的角度描述了这个充满情绪与快乐的阶段。丽莎秉持了本系列的一贯风格,从未逃避讨论各种关系中难以避免会遇到的愤怒,以及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挫折时所产生的负面情绪。她在本书中忠实地呈现了人生的原貌,而非采取远距离和浪漫的角度,或刻意避开讨论那些冲突的议题。

     

    乔纳森·布拉德利(JonathanBradley)

    儿童心理治疗师

    “塔维斯托克诊所·了解你的孩子”系列总编

  • 目录

    第一部分 天使般的小宝贝:0—12个月的宝宝

     

    引言

     

    第一章 怀孕、生产和产后头几天

        老公,验孕棒出现了两条线!

        产房如战场,你准备好了吗?

        宝贝,你终于出来了

        生产顺利和往后良好的

        亲子关系是否有关?

        从吃、喝、拉、撒、睡来认识宝宝的人格特质

        新手父母要面对的挑战

     

    第二章 宝宝出生后的前6周

        坐月子期间的身心照护

        新生儿该过随性的生活还是规律的生活?

        焦虑不安是一种情绪传染病

        你的情绪中有我,我的情绪中有你

        新生宝宝要什么就给什么吗?

        心情低落就代表得了产后抑郁症吗?!

        6周之后,宝宝和父母都可以松一口气了

     

    第三章 宝宝3—6个月大

        3个月是宝宝成长的重要阶段

        “施”与“受”的喂奶关系

        宝宝可以吃辅食了吗?

        宝宝“玩”出感觉来

        你家宝贝会乖乖睡觉,还是要哄老半天?

        宝贝,拜托不要哭了

        6个月大的宝宝开始会思考

     

    第四章 宝宝6—12个月大

        宝宝的新发现

        嫉妒的毒苹果出现了

        爱极了的游戏:珠宝盒

        想尽办法引起大人的注意

        宝宝的胜利和失落

        面对宝宝的跌跌撞撞,父母该怎么做?

        为什么我的宝宝做不到?

     

    第五章 当妈妈重回职场时

        重返职场,心情矛盾且充满罪恶感

        开口说再见,很难!

        当宝宝拒绝你的时候

        把宝宝交给谁来带?

        停止喂母乳了!

        准备好进入学步期

     

    第二部分 充满好奇的小东西:1岁宝宝

     

    引言

     

    第一章 1岁宝宝会什么

        学讲话

        勇敢地踏出第一步

     

    第二章 1岁宝宝探索什么

        发展好奇心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单亲家庭的难处

        双亲家庭的优势

        吃饭时间到啦!

     

    第三章 1岁宝宝在想什么

        想知道“我是谁?”

        排行各有各的优点

        新弟弟或新妹妹会不会抢走妈妈?

        宝宝有主见了

        家有喷火龙

     

    第四章 1岁宝宝需要什么

        需要妈妈陪在身边

        亲密关系的爱与苦

        规律的生活是宝宝的好朋友

     

    第五章 1岁宝宝的社交生活

        外面的世界真奇妙

        到不同的团体认识新朋友

        以积极乐观的态度迎接未来

     

    第三部分 想独立的小家伙:2岁宝宝

     

    引言

     

    第一章 做自己的小主人

        开始思考为什么

        “我做得到”

        “不要”

        到处惹麻烦

        父母扮演安定的力量

     

    第二章 学习照顾自己

        自己吃东西

        独自睡觉

        自己上厕所

        有时像大孩子,有时又像小婴儿

     

    第三章 建立自己的人际王国

        父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如何同时爱妈妈和爸爸呢?

        “妈妈,你什么时候生小宝宝?”

        兄弟姐妹以及朋友之间的互动与欺凌

        家庭以外的社交圈

     

    第四章 陪伴孩子成长

        通过“玩”学习思考和探索感觉

        鼓励阅读

        选择的玩具越简单越好

        帮助孩子面对恐惧及噩梦

        用简单的话语和孩子沟通

        利用电视来照顾孩子,好吗?

        做个称职的大人

     

    第五章 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父母一辈子的功课

        脱序行为的背后隐藏着担忧

        孩子的行为和环境改变有关系

        爸爸妈妈,我有烦恼

        大人是孩子的支柱

        2岁幼儿发展差异很大,别担心

  • 摘要

    宝贝,你终于出来了

     

    初为父母,内心五味杂陈

    宝宝刚诞生的头几天会为父母带来相当强烈又直接的感受。头一回当妈妈的苏珊回想起儿子诞生时的情形:

     

    我终于做完了剖腹产,等着医生将伤口缝合,把宝宝清理干净,替他检查身体。但是抱宝宝使我的伤口疼到流泪,我不知道是因为感觉解脱了,还是因为我无法再多等待一秒,我只想赶快把宝宝抱在怀里。我心里一直在想,这是我的孩子,不是你们的!当我终于把他抱在怀里时,我们已经回到恢复室了。医生们都在一旁微笑,因为宝宝正在吸吮自己的手指,准备喝奶了。抱着他的那种感觉真的很好,我激动得不禁全身颤抖起来,不停地哭泣,情绪完全失控。

     

    许多父母在生产过程中都会觉得自己好像丧失了自我一样,一切似乎都停摆了,平常的经历和生孩子这件大事比起来,似乎变得毫无意义。但是时间仍然一分一秒地流逝,世界仍在继续运转。父母通常会感到很激动和意外,不确定自己身在何方,甚至不确定自己是谁。通常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妈妈和宝宝有了第一次的接触,而后者此时也处于彻底迷失的状态中,完全不知道自己是谁,身在何处,或是发生了什么事。这是多么不同寻常的时刻!或许就是在这种状态下—比任何时候都无所适从的时刻—我们才能最深切地了解宝宝的感受。经历了这些初始的体验,在一阵混乱和丧失自我之后,父母和宝宝终于开始以崭新的方式发现自我,认识对方了。

     

    宝宝哭是一种情绪的表达

    我们不禁会去想象宝宝是否会在生产过程中把自己与外界隔绝,这样他就不会感受到拉力、吸力、扭曲的力量,甚至是压迫的痛楚,以及离开熟悉的环境和突然间一切全都改变了所带来的恐惧。经过这一番折腾以后,宝宝发现自己已经身处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了。

    父母或许会体验到在生产过程中的情绪失控,但是要了解宝宝感觉有多失控是很难的。离开子宫温暖而充满羊水的环境,宝宝面对的是一个无穷尽的广大空间,再也没有任何防护可以支撑他,取而代之的是冷冰冰的空旷空间,充满新鲜的色彩和不断变换的景象,更不用说他自己未曾体验过的一些身体感官。现在的他要用肺呼吸,听到的声音再也不会模糊不清,他或许还听到了自己的哭声,对于地心引力所产生的力量感到讶异,此外还有肚子饿的感觉。大部分的宝宝都能够马上把所感受到的冲击表达出来,一旦可以开始用肺部呼吸,他们马上会哭得稀里哗啦。但是,也有一些宝宝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来表达情绪,或许他们感到有点困惑或是想睡觉,因此还没有准备好迎接崭新的一切。

     

    包巾能够给予宝宝安全感

    大部分人都注意到了,新生儿比较容易从熟悉的事物中获得慰藉。因此,父母都会尽量给他提供和在子宫里的生活类似的环境,包括用包巾把他包起来,使他有安全感,让他保暖,使他尽量听到在子宫里就很熟悉的父母的声音,当然还包括肚子一饿就马上给他喂奶。

    新生儿的内心也需要细心的呵护和照顾,就好像他们无法面对内心的混乱一样。妈妈通常会很自然地或是不由自主地安抚宝宝,来减轻他内心的沮丧。虽然妈妈无法理解宝宝的想法,不知道要怎么办,但是她对于宝宝的全然专注以及强烈的母爱其实就是宝宝所需要的一部分—知道自己在这个世界中没那么孤单,没那么格格不入。

     


    生产顺利和往后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否有关?

     

    就算在这个阶段,许多父母还是战战兢兢,想要知道每件事情的正确做法,生怕“一不小心”就会对无辜的宝宝造成伤害。早期的亲子纽带可以说是其中最令人感动的,许多理论都强调产后马上和宝宝建立纽带的重要性,因此父母似乎也开始感觉宝宝未来的幸福和出生的头几小时息息相关。

    许多父母很害怕生产过程中的一些“干扰”会对刚出生的宝宝产生不良影响,毕竟那是他们人生中最重要的头几小时。譬如在生产过程中使用过多的药物导致宝宝呈昏迷状态;母亲无法立即哺育母乳;产程创伤导致母亲患产后抑郁症;由于紧急状况所采取的剖腹产手术,尤其是采用了全身麻醉的手术,使宝宝承受了产后分离的创伤,进而破坏了母婴之间建立纽带的过程。有时候,爸爸或妈妈会因为迎接宝宝诞生的一些感觉和原先预期的有所不同而感到相当意外和忧虑。敌意、恐惧甚至是冷漠等情绪都令他们相当讶异,生怕自己和宝宝之间的关系永远无法修复。

    但是,父母们和宝宝间的“纽带”会因为彼此步调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有些宝宝出生后几小时就比别的宝宝更为愉悦,这会让他们的父母更快地放松下来,做好准备享受天伦之乐。但是如果就此认定生产顺利就意味着会成功建立“亲子纽带”,就大错特错了。无论采取哪种生产方式,在宝宝刚出生的头几小时,父母可能还是会感觉难以应付或是不现实。妈妈可能想哭、筋疲力尽或是有点茫然,宝宝则可能彻夜放声大哭、昏昏欲睡或是没有什么特别的反应。许多父母会发现,如果事情没有照着他们所预期的方向发展,就会令人感到相当沮丧,有些父母甚至会感到悲伤、愤怒或是懊悔不已。

    此外,父亲本身也得面对很多问题,通常大家都会低估或小看父亲在生产过程中扮演的角色。的确,虽然父亲不需要承受肉体上的痛苦,但是在那紧张而又情绪激动的时刻,他既要给予太太支持,又要表现出坚强的样子,实在是非常不容易了。他可能会被父亲这一角色吓到,尤其是如果目睹了另一半所经历的痛苦的生产过程,他可能会承受很大的压力,因为他既担心另一半,又担心尚未出生的宝宝的安危。

     

    帮助宝宝适应新环境是建立亲子关系的第一步

    生产过程对于参与其中的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艰辛的挑战,因此可能要经过一段时间才有办法恢复。刚刚经历过生产的父母都可以通过和贴心的亲友分享生产过程的各种细节来舒缓压力和所经历的痛苦。但是对某些父母来说,难产的经历可能会激起一些深层次问题,使他们的内心更为脆弱。但其实,在产后的最初几小时内,没有什么是不可改变的。就算产程不是很顺利,母亲也可以迅速恢复体力,并帮助宝宝适应新环境。这一过程就是建立“亲子纽带”的重要基础。

    一位产妇在经过了28小时漫长的生产后,还是接受了全身麻醉并进行了剖腹产。当她的助产士术后去看这对初为人父人母的小两口的状况时,她看到这位母亲因为马拉松一样的生产过程而筋疲力尽地躺在病床上睡着了。而在整个过程陪伴在侧并给予妻子支持的丈夫则坐在病床边的椅子上,怀里抱着刚出生的女儿—也都很快就睡着了。这就是这个家庭初建立的“纽带”,一起享受着经过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才得来的休息时光。

    生产是亲子间共同经历的第一次强烈的情绪体验。无论过程多么艰辛,他们都可以从中恢复。无论是所经历的愉快的在家分娩、漫长痛苦的产程、需要紧急医疗干预的惨痛经历、自愿选择的剖腹生产,还是快速顺利的产程,大家都有足够的机会成为好妈妈、好爸爸,和宝宝建立亲子纽带,好好地呵护他们长大。

     

     

    从吃、喝、拉、撒、睡来认识宝宝的人格特质

     

    每个宝宝都有不同的人格特质,有些宝宝一生下来就饥渴万分,不停地吃喝,一有机会就努力喝奶。有些宝宝则显得比较疲累,这可能是因为他们不太确定在离开妈妈的子宫后,是否能够马上适应外面的生活。有些宝宝则拼命争取他们想要的东西,一旦食物没有马上送到嘴边,就会显得非常焦虑,害怕自己无法获得温饱。有些宝宝比较容易安抚,在期待落空之前,懂得先忍耐一下。通常,早产的宝宝发展的步调似乎比较慢,好像还没准备好面对这个世界,因此在出生后的头几天,他们大部分的时间都在睡觉。在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刺激时,他们似乎比其他婴儿需要更多的呵护。

     

     

    新手父母要面对的挑战

     

    在大家的引颈期盼下,宝宝终于出生了,大部分的新手父母都无法把视线从宝宝身上挪开,会全神贯注地注意他的一举一动,觉得他的举手投足都充满了奇迹和惊喜。新生儿所带来的惊喜是无止境的,同时他们也会时常做出很多令人意想不到的举动。新手父母会渐渐适应面对各种新状况时的手足无措,亲友们也会给予许多宝贵的意见、忠告,并投以羡慕的眼光。升格成为父母虽然令人兴奋不已,但这种亢奋和激动情绪也会把他们裹进脱离现实的、过于美化的泡泡。

    有时候,新手父母会有压力,好像一定得向世人证明自己有能力轻松又愉快地胜任新手父母的角色。事实上,他们可能对很多事情还摸不着头绪,既情绪化,又无能为力。有些新手妈妈觉得待在医院会令她们感到不安,病房令她们感觉害怕和缺乏安全感,也因此会更想要努力做到符合外界期待的标准(这种想法不只是自己给自己的压力,有时也是来自外在的压力)。不过,也有些新手妈妈会认为在医院可以获得较多的协助,反而会有点害怕出院回家,因为一回家就没有专业医护人员的协助了。

    生产过程和宝宝刚刚诞生的头几天可能都比许多新手父母预期的更为混乱,无论是在身体上和还是在情绪上。父母得调适自己的心情来面对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筋疲力尽的状态。这些情况难免会造成夫妻关系的紧张和摩擦。在某些阶段,大部分的新手父母似乎除了在享受新生儿诞生的喜悦外,心中难免有点不太踏实和害怕,但这并不代表他们是失败的父母。事实上,只要父母一起坚持下去,认清自己的情绪,坦然面对生疏的感觉,还是可以从容地面对宝宝的情绪起伏的。

    许多新手妈妈很想给人一种“能轻松驾驭”的形象,但这注定是一场失败的战役。如果新手妈妈容许自己扮演新手的角色,同时也让宝宝慢慢去学习,一切反而会更加轻松自在。新手妈妈如果需要,也可以依赖其他人的协助,接受自己有时会觉得很悲惨的事实。同时,要对自己和宝宝的不完美有耐心。要想扮演理想中的母亲角色,可以从做好妈妈的首要任务开始—渐渐了解宝宝,尽可能敞开心扉去理解宝宝想要表达的东西,同时在这样的过程中尽量忠于自己的感受。

     

    哺乳大作战

    看到刚出生的宝宝喝奶—无论是母乳还是配方奶粉—都会令人感到安心,甚至有种奇妙的感觉。宝宝肚子饿的时候如果能够马上紧含着妈妈的乳头或是奶瓶不放,就表示妈妈知道该如何哺乳了。但是比较退缩或是爱困的宝宝需要数小时的鼓励和安抚。新手父母在产后可能已经筋疲力尽,全身无力了,却还得哺育对喝奶不太有兴趣的宝宝,这对他们来说可能是巨大的压力。父母或许会以为,生产时宝宝命悬一线的那一刻是最让人崩溃的,没想到在哺育新生儿时,也会有同样极端的感受。

     

    是喂配方奶粉好?还是母乳好?

    大部分的妈妈都设想好了自己要用哪种方式哺育宝宝。但就像是再周密的生产计划一旦碰上现实,也有可能无用武之地一样,能否成功喂奶的问题更感性,有时是无法掌控和想象的。


    有时候,当妈妈看到宝宝一出生就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时,会感到惊讶不已。宝宝在出生的第一天就懂得抓住妈妈的乳房并使劲吸奶,会使得妈妈更有信心继续哺育母乳。但是也有一些以为自己可以快乐哺乳的妈妈发现情况比想象的复杂,这会让她们惊讶不已,往往又无从解释清楚。当遇到乳头内翻或是乳头疼痛、宝宝不肯吸奶或是体重没有增加等问题时,需要很大的毅力和体力继续坚持,直到喂奶变成一件愉悦的享受,而不是充满压力的苦差事为止。某些妈妈确实会对喂奶这件事感到相当失望,这也给她们的心灵造成了创伤,甚至让她们开始怀疑自己到底是不是称职的母亲。


    有些妈妈虽然开始喂母乳了,却一直担心自己奶水不够。她们总会问自己奶水够不够?是否可以满足似乎永远吃不饱的宝宝?就算宝宝体重增加,一切也都还算正常,这些焦虑还是会不时地影响到哺乳的情况。


    母乳喂养是一件相当感性的事,就像生产过程一样,会激起母亲关于何种做法才“正常”的强烈感觉。这会使本来就处在摸索期的母亲和孩子都备感压力。想要用配方奶哺育宝宝的妈妈也会因为害怕让宝宝失望而违背自己的本来想法,尽量继续喂养母乳。同样,有些妈妈可能会因为头几次无法顺利提供母乳,只好改用配方奶粉代替,不再给自己机会来让喂养母乳成为比较愉快的事情。或许,倾听自己和宝宝的心声,找出最适合彼此的方式,不要背负过多的价值观和判断,会使事情变得简单一些。


    千万别忘了,宝宝也是喂奶过程的一部分,他们也有权利做决定。那些享受母乳喂养的乐趣的妈妈们或许可以说服那些充满疑问的妈妈,让她们知道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当宝宝犹豫不决,或是对喝母乳不太感兴趣时,原本态度就“摇摆不定”的妈妈们可能会就此放弃。母子间紧密交织的关系往往也意味着在情感上二者是不分你我的,也分不清焦虑和欢喜从何而来,又从何而终。


    哺育母乳的时候对于母子都是无比宝贵的时光,使他们可以享受无间的亲密和欢愉。但是如果无法顺利哺育母乳,也并不代表会剥夺母子间的亲密关系,其实用配方奶粉哺育宝宝也能够让母子拥有美好时光。当然,每位妈妈和宝宝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哺乳方式,传达对彼此的爱和关怀。哺育母乳也有可能使母子双方都感到焦虑或是不满足,但是如果第一次哺育母乳就很愉悦,情况就会变得大大不同。对宝宝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喝奶应该是一件相当快乐的事情,无论是提供奶水的妈妈还是喝奶的宝宝都应该非常快乐。不管宝宝是喝母乳还是喝配方奶粉,比较放松的妈妈通常都会比备感压力以及身体不适的妈妈更让宝宝安心。

联系我们

编辑部电话:010—65181109

编辑部邮箱:wanqianpsy@163.com

客服部微信:wanqianxinli199807

官方微博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