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分类
万千书架 作者译者 书评推荐 资讯动态 关于我们
万千亲子系列
6-9岁孩子为何喜欢装大人?
罗胖推荐!英国权威家庭心理健康机构塔维斯托克诊所谈育儿之道。孩子心里话的翻译家,解读家长关心的问题。李松蔚、林玉华热情推荐!
作者:(英)科琳娜·阿维斯(Corinne Aves) 等
译者:杨维玉
家庭教育,亲子关系
  • 出版信息
  • 内容简介
  • 推荐
  • 著译者介绍
  • 序言
  • 目录
  • 书摘
  • 出版信息
    出版日期:2019年6月1日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184-2169-5
    装帧:平装
    页码:248
    开本:32开
    纸张:胶版纸
  • 内容简介

    《塔维斯托克诊所·了解你的孩子:6—9岁孩子为何喜欢装大人?》介绍了6—9岁孩子的世界。童年中期亦被称为“潜伏期”,这一阶段的孩子会逐渐放下对于家庭的依赖,并将生活重心移向学校生活与社区生活。本书事无巨细地描述了孩子是如何面对所遭遇的问题的,例如欺凌、阅读障碍、父母离异以及交友困难等。作者详细解析了儿童思维及情绪发展中的起伏,可以作为父母了解孩子的最佳参考。

    ● 孩子做不到却又不肯让人帮助时,父母该插手吗?

    ● 兄弟姐妹彼此竞争,甚至互相嫉妒,要如何处理?

    ● 孩子不再黏着父母,喜欢装酷,父母该如何调适?

    ● 如何帮助孩子融入学校生活,跟同学一起合作、玩游戏?

    ● 孩子不读书或者不专心,有没有好方法解决?

    ● 孩子学会了说脏话、坏规矩,该如何面对?

    ● 要禁止孩子玩电脑吗?

    ● 鼓励孩子学习各种才艺,真的好吗?

    ● 如何帮助孩子面对失落(例如比赛时落选)和死亡(例如宠物过世)?

    ● 孩子缺乏自信或过度争强好胜时,该怎么办?

  • 推荐

    以后,我会建议他们读一读这套书。幸运的是,这是一套用善意写就的书,书里有很多“好的”理由,它帮我们认识到孩子是如何一天天长大的,他们的内在发生了何等奇妙的变化,他们是如何以符合心智水平的方式解决他们特有的问题的。没有指责,没有评价;只有深深的共情和理解。理解孩子的同时,也帮助家长理解自己—每个父母都可以在书里看到自己;你的孩子怎么样,就会导致你怎么样,你被激发出什么样的情绪,最终陷入怎么样的互动中……这套书会告诉你,这些过程是如何发生的。只要你了解了,就不会再被它左右。

    ——李松蔚(北京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家庭咨询师,自媒体专栏作者)

     

    本书的作者们都曾受过精神分析或是精神分析导向心理治疗的训练,因此他们的反省主要在于陈述婴幼儿内心世界的发展,特别是一个人从胎儿、婴儿、幼儿到学龄期与主要照顾者之间所发展出的错综复杂的关系。

    “塔维斯托克诊所·了解你的孩子”系列丛书不一定可以给你提供所要的答案,但是一定可以帮助你了解自己和你的孩子。

    ——林玉华(辅仁大学医学院临床心理学系教授)


    罗胖推荐

    这是第一套——“塔维斯托克诊所·了解你的孩子”,来自万千心理。

    这套书是由4本构成的,其实只要我念一下这4本书的名字,我估计很多人,只要你家里有娃,你就扛不住。这四本书是:

    《0—2岁宝宝想表达什么?》

    《3—5岁幼儿为什么问个不停?》

    《6—9岁孩子为什么喜欢装大人?》

    《10—14岁青少年,你在想什么?》

     

    我们总是觉得我已经给了孩子无尽的关爱,但是你知道孩子有多惨吗?他虽然不用劳动和996,但是他的所有痛苦,他都无法精准表达。

    你看起来是,他不愿意吃饭,不愿意做作业,你真的知道他心里在想什么吗?你不觉得这个时候,突然有一个人站在孩子旁边,把孩子的心里话翻译给你听,你得给他作个揖吗?

    这套书来了——“(塔维斯托克诊所)了解你的孩子”

     

    宝宝或者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小生命,他们有着独立于我们之外的感受、情绪、表达方式、喜好、气质,甚至思想,而探索孩子的内心活动,就好像阅读一本书、挖掘一个宝藏、探索一块新的陆地,我们需要学习语言、了解地质和考古信息、知道基本的科学人文知识,才能看懂这本书、挖到这个宝藏、熟悉这块陆地。同样,我们需要了解孩子的行为或者语言,知道这背后的含义,才能进行沟通,进而满足彼此不同的需要。

     

    这套书它为解读孩子的语言和行为提供了全面的诠释。而在试图去了解一个更为稚嫩,也似乎更加无知的生命的过程中,我们会认识到孩子和我们的差异,学会尊重和我们不对等的另外一个生命,也学会尊重我们自己,最终学会接纳和爱。

  • 作译者序

    塔维斯托克诊所(The Tavistock Clinic)

    作为英国知名心理治疗师培训机构以及临床心理健康工作、研究和学术的中心,享有国际声誉。本系列图书由塔维斯托克诊所儿童、家庭和青少年部门的专业人士撰写,提供了中肯而敏锐的建议,帮助成年人成为或感觉到自己是“足够好”的父母。本系列图书集中关注了孩子从出生到青春期的关键转折点,特别关注了父母的情感和经历如何与孩子的情感和经历相互影响。本系列图书主要为新手父母和有一定经验的父母及儿童照顾者而写,也是为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支持的多机构专业人员必读的图书。

     

    作者简介 

    科琳娜·阿维斯(Corinne Aves)

    英国儿童心理治疗师协会(Association of Child Psy-cotherapy,ACP)会员,伦敦塔维斯托克诊所幼儿及家庭部门儿童心理治疗师。在伦敦北部恩菲德区儿童与青少年心理卫生专责计划中担任儿童心理治疗服务小组主任。

     

    比迪·尤埃尔(Biddy Youell)

    伦敦塔维斯托克诊所幼儿及家庭部门儿童与青少年心理治疗师,北区校园儿童与青少年心理治疗服务首席讲师。

     

    审校者简介 

    林怡青

    精神科医生,中国台湾精神分析学会会员,英国伦敦学院大学精神分析发展心理学硕士。现从事精神分析相关领域与婴幼儿心理卫生工作。

     

    丁薇

    儿童咨询师,曾任武汉中德心理医院精神科护士、咨询师,目前于武汉私人执业。

  • 序言

    英国塔维斯托克诊所是一家在心理治疗师培训、临床心理健康工作以及研究和学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的心理治疗中心,享誉世界。它成立于1920年,其发展历史本身就是一项具有开创性的工作。起初,塔维斯托克诊所的目标是希望其临床工作能够提供以研究为基础的治疗,以之进行心理健康问题的社会预防与处理,并且将新的技巧教给其他的专业人员。后来塔维斯托克诊所转向创伤治疗,以团体的方式了解意识和潜意识的历程,而且在发展心理学这个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它在围产期的丧亲哀伤经验上所下的功夫,让医疗专业对死产经验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发展出了新的支持方式去帮助丧亲的父母和家庭。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发展起来的系统心理治疗模式强调了亲子之间和家庭内的互动,现在已成为塔维斯托克诊所在家庭治疗的训练和研究中所采用的主要理论和治疗技巧。

     

    本系列丛书在塔维斯托克诊所的历史中占有一席之地。它曾以完全不同的面貌出版过3次,分别是在20世纪60年代、20世纪90年代和2004年。每次出版,作者都会用他们在临床工作和专业训练中观察和经历过的故事来描绘“正常的发展”。当然,社会一直在改变,因此,本系列丛书也一直在修订,期望使不断成长的孩子和父母、照顾者以及广阔的外在世界之间的日常互动呈现出应有的意义。在变动的大环境之下,有些东西还是不变的,那就是以持续不断的热情,专注观察孩子在每个成长阶段的强烈感受和情绪。

     

    在本书的第一部分,苏菲·博斯韦尔(Sophie Boswell)会带着大家思索“母婴关系”是如何发展起来的,以及这样的关系如何逐渐向着一个体恤的方向发展;但作者也真实地面对了来自这一关系中的“愤怒”情绪,以及存在于这一关系中的正常的强大挫折感。那些被作者网罗进来的例子将会让同样经历过类似愤怒与沮丧情绪的读者产生共鸣。

     

    在本书的第二部分,莎拉·古斯塔夫斯·琼斯(Sarah Gustavus Jones)探讨的是宝宝在出生后的第二年从新生儿到学步儿的转变。文中所描述的故事展示了个体的成长与发展是相当复杂的过程。在眼前这个意气风发的学步儿身上,还遗留着不久之前的那个婴孩的身影,而这个过程对1岁宝宝和父母来说都是相当辛苦的。父母所面对的是脆弱的、带着稚气脸庞和心中不安的1岁宝宝?还是迈着坚定步伐、坚持主见、拥有自信、能够良好沟通的1岁宝宝?在第二部分,作者将指导读者如何面对这两种宝宝,并且从成长的角度(也就是能够忍受并理解过去的事件和情绪所代表的意义)提供了建议。

     

    第三部分的作者丽莎·米勒(Lisa Miller)发现,2岁宝宝其实还很幼小。的确,2岁的宝宝如果没有大人的协助是很难存活的。但是,千万别忘了本书前两部分提到的宝宝在出生后的前两年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包括复杂的情绪起伏。丽莎以敏锐而自信的方式,从成长的角度描述了这个充满情绪与快乐的阶段。丽莎秉持了本系列的一贯风格,从未逃避讨论各种关系中难以避免会遇到的愤怒,以及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挫折时所产生的负面情绪。她在本书中忠实地呈现了人生的原貌,而非采取远距离和浪漫的角度,或刻意避开讨论那些冲突的议题。

     

    乔纳森·布拉德利(Jonathan Bradley)

    儿童心理治疗师

    “塔维斯托克诊所·了解你的孩子”系列总编

  • 目录

    第一部分 似懂非懂的小大人:6—7岁的儿童

     

    引言

     

    第一章 我要赶快长大

        发现语言的奥妙

        开始懂得抽象思考

        建立身心的平衡感

        了解是与非

        能够分辨现实与想象

     

    第二章 家,关系练习场

        告别当小宝宝的时期

        兄弟姐妹之间的竞争和欺凌

        女孩喜欢聊天逛街,男孩爱运动独处

        开始有时间和死亡的概念

        了解到父母不是超人

     

    第三章 学校生活大考验

        第一天上小学

        对老师既崇拜又敬畏

        老师老师,请叫我回答问题

        把功课变得有趣

        如何帮助孩子们专注?

     

    第四章 我可以和你做朋友吗?

        以社交为主题的团体讨论时间

        操场上的社交

        男孩跟男孩一起,女孩跟女孩一起

        玩什么呢?

        要和哪种人做朋友呢?

     

    第五章 怎么教孩子识字阅读?

        阅读和自我认同及学习其他能力有什么关系?

        阅读学习策略

        利用影片协助阅读

        为什么孩子会有阅读困难?

     

    第六章 孩子在担心什么?

        罪恶感

        “爸爸和妈妈还好吗?”

        “我会像谁一样?”

        对情欲的好奇

        厕所幽默与焦虑

        床底下的怪物

        “不公平!”

        家长的担忧

     

    总结

        庆祝成长取得的成绩及迈向下一个阶段

     

     

    第二部分 蓄势待发的酷家伙:8—9岁的儿童

     

    引言

     

    第一章 家庭的转变

        孩子为什么不再黏我了?

        如何与8—9岁的孩子互动?

        兄弟姐妹的相处模式

        祖孙三代三样情

        与其他亲戚的关系

        家庭破裂对孩子的影响

        如何适应生活上的改变?

        不同的家庭组合

        寄养家庭中的儿童照护

        想快快长大的孩子会遇到什么样的危险?

     

    第二章 游戏是连接儿童内在和外在世界的桥梁

        我不想被排挤

        “你最喜欢上哪一堂课?”“下课”

        你在家玩什么游戏?

        “自己玩”隐喻的意义

        需要限制孩子玩某些游戏吗?

        安静的孩子喜欢的游戏

     

    第三章 8—9岁的儿童喜欢看什么样的书?

        孩子自己写的故事

        孩子懂得幽默吗?

     

    第四章 小大人们的烦恼

        我们家发生什么事了?

        对生命与死亡的担忧

        孩子第一次单独在外过夜

        准备好了吗?

     

    第五章 是好孩子,还是坏孩子

        教室里的奖励方式

        在家里的奖励与惩罚

     

    第六章 学校生活点滴

        孩子对赞美的反应

        如何与特殊学生相处?

        培养孩子的才艺,不好吗?

        男孩女孩真的水火不容吗?

        族群认同与文化冲击

        校园欺凌

        说脏话和言语性骚扰

     

    第七章 流行文化、商品的特定消费族群

        追求品牌及流行事物

        数字科技带来的改变

        正视儿童的肥胖问题

     

    总结

        装大人的时期要结束了

     

    参考文献

  • 摘要

    孩子为什么不再黏我了? 

    无论孩子的年纪多大,家庭仍然是他们的生活重心,但是在童年中期,我们会看到孩子生活的重心从对家庭的密切依赖慢慢地开始转移。8岁的孩子正在发展他们自己的社交圈,尽管规模可能较小,但已开始减少对父母的依赖和关注,对父母的占有欲也没有以前强了,对其他成年情侣的嫉妒感也减少了。在童年早期,孩子对家长有着热切的依恋。年纪较小的孩子会对父母双方有着紧密的情绪依附,但经历过一段时间后,孩子会倾向占有其中一方,通常是与自己不同性别的那一位。在《3—5岁幼儿为什么问个不停?》一书中,作者对于俄狄浦斯情结这种儿童发展过程当中的正常情绪进行了清楚生动的描述。她描写了一个小女孩每天傍晚都会打扮自己等着爸爸下班回家;有一个小男孩努力霸占车子的前座,让爸爸坐到后座去。在这两个案例当中,孩子都展望着未来等他们长大成人,也会建立成年男女之间关系。童年早期,这些想象都集中在他们所认识的大人身上,不过一到8岁,这样的俄狄浦斯情结便会松绑。男孩们不再幻想长大以后要娶妈妈当老婆,女孩们也逐渐接受自己是不可能独占父亲的。最后的结果反而转向对自己同性别的家长产生认同感,男孩们认同父亲和其他男孩,女孩们则是认同妈妈和其他女孩。


    家长有时候不明白:8—9岁的孩子为什么不再老想坐在爸妈中间了?周日早上为什么不再会想尽办法跑到爸妈的床上,挤在他俩的中间?突然之间,妈妈送孩子到学校大门后想吻别孩子时,他们却扭过头去;当孩子发现爸妈在厨房亲吻时,他们也不再觉得嫉妒,反而是快速地转身离开,还低声嘀咕着“恶心”。孩子对于性别的兴趣比较集中在操场上要选择跟谁一起玩。跟情欲相关的言论则发挥在开玩笑上,或者在和厕所或放屁有关的押韵童诗当中,目的是要尽其所能地大胆、耸动和“肮脏”。这些内容完全跟爱与家庭的观点背道而驰。


    当然,潜伏期的孩子可能在不同的情况下必须面对父母之间有性行为的事实。父母的离异也给孩子们带来了许多新挑战,而当单亲家长有了新的恋爱对象时更是如此。对于不想要注意到父母之间的性行为的孩子来说,更常见的挑战便是怀孕和家中新增了小婴儿的情况。以下是发生在山姆身上的事情,而这的确扰乱了这个8岁小男孩的世界。


    山姆之前一直待在一个舒服的环境中,同时也是家中的“小宝宝”和哥哥威廉的玩伴。他可以跟着哥哥以及哥哥的朋友们进入公园里的社交圈子;每当事情发展得太快,自己无法承受时,他还可以跑回家中寻求一个安慰的拥抱。他可以选择跟哥哥待在一起,也可以选择留在家中陪妈妈。当妈妈再度怀孕并生了一个妹妹时,山姆的世界彻底被撼动了。他试着像哥哥威廉那样,当一个懂事且生活自理的孩子,却发现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几乎是不可能的。他冲着爸爸生气(她下意识地觉得父亲参与了生妹妹这件事),且拒绝了他所给予的额外关注,山姆争夺着妈妈的注意力,特别是在妹妹需要她的时候。他会坚持要妈妈来陪自己写作业,或是当妈妈正要给号啕大哭的妹妹喂母乳时,就会带着受伤的膝盖进门。威廉也想避免看到妈妈给妹妹苏菲喂奶的情形,但他的反应比较像是10岁孩子的样子:“天呀!我以前没有这样子吧?”


    学校和家长联络,并表达了他们的担忧。山姆看起来心情很不好,且很难沟通,也对老师相当没礼貌,似乎很容易因为一点小事就掉眼泪。在家里,山姆试着对妹妹示好,却无法坚持多久。他一会儿给妹妹玩自己最喜欢的玩具,一会儿又抢回来外加偷偷摸摸地掐妹妹一下。妈妈心烦意乱,对于山姆的行为既感到生气,又对他遭受的挫折充满罪恶感。虽然她和先生都很希望再生一个小孩,但她是不是应该缓一下呢?


    连续好几个月,事情都不是很顺利,但突然之间,情况改变了。一天傍晚,山姆帮下班回来的爸爸开门,很兴奋地宣布:“苏菲今天有喝汤哟,而且是跟我们喝了一样的汤。”爸爸以前也曾一回到家就能得知有关苏菲成长进步的一些状况,可是今天这件事似乎有特殊的意义。它意味着苏菲快可以断奶了。山姆无法忍受的是当妈妈喂母乳时,她和妹妹之间的那种亲密关系,而现在,这个阶段即将结束,苏菲也变成了一个比较有趣的个体,不但有行动能力,也有语言能力。于是山姆可以“原谅”他的父母了,并不知不觉地扮演起了哥哥的角色。

     

    如何与8—9岁的孩子互动? 

    家长与8—9岁孩子之间的关系有很多种,有些父母开始找时间恢复社交活动、培养自己的兴趣,而让孩子自由发挥,去做想做的事情。老实说,相较于年纪较小时情绪世界的波动起伏,8—9岁孩子的生活其实是比较无趣的。但在另一些家庭当中,这是大人和孩子的世界开始有交集的时候,家长和孩子可以有相同的兴趣,从事相同的活动。这在父子和母女之间尤其明显,但并不局限于这些关系中。有些家庭无论到哪儿都无法分开,而且家长还相当投入于孩子的日常生活需求。许多家长会让孩子也参与一些以往只属于大人的许多活动,如结婚纪念日。这适合那些家长与孩子有着相同兴趣的家庭,而现今社会也较能够接受大人们仍保有儿童潜伏期时的兴趣,特别是一些与技艺或技巧有关的活动。父亲和儿子可能会在电脑技巧上较劲,父亲们很担心自己在这些方面输给了已经会使用电脑的儿子。通常,8—9岁的小男孩都会参与父亲的休闲活动,例如钓鱼;有些也会加入父亲所属的社团,成为年轻的会员。性别差异在此阶段甚为明显,女孩们通常会陪妈妈逛街买东西,在发型和流行的相关事物上培养出了敏锐的眼光。


    这些当然都是很典型的情况,并不足以描绘整体的面貌,有些家庭的性别差异不是这么巨大,这些家长们会鼓励孩子从事性别差异较不明显的活动。不过,也还有很多的群体在孩子发展兴趣和技巧时仍会要求必须依循某种文化上非常清楚且固定的模式。

     

    兄弟姐妹的相处模式 

    彼此互相协助

    孩子在家中的排行总是会有很大的影响,一个八九岁的孩子要是排行老大,便会担负起许多家长的责任,但若身为家中唯一的孩子,便仍然会占据家中的“心肝宝贝”的位置。要是八九岁的孩子排行在中间呢?在人生的某些阶段,排行中间会带来一些劣势,但在儿童潜伏期,却有着许多优势。因为中间排行让孩子稍微不那么引人注意,而可以任由他们发展这个人生阶段应掌握的特定能力或技巧;在探索未知领域或忙着积累知识和技能时,可以将一些情绪起伏和强烈的挣扎感受留给正在学步期的弟弟妹妹和处于青春期的哥哥姐姐,自己则慢慢地发展家庭以外的社交关系。


    若家中有两个以上的孩子,兄弟姐妹关系的好坏便是家庭和乐与否的主要影响因素。哥哥姐姐会帮助弟弟妹妹了解学校里的大小事务,会将他们带入自己的游戏团体当中,无论是在公园里、小区内,还是有其他孩子们聚集的地方。年幼的孩子会希望像哥哥姐姐一样大、一样能干和一样受欢迎。8—9岁的孩子会崇拜成为青少年的哥哥姐姐,哥哥姐姐们同时也会将保护弟弟妹妹当作自己的责任。有影响力的10岁哥哥可以是小自己1岁的妹妹的保护令牌,只要提起哥哥的名字,想要欺负她的“恶霸”就会退却。无论兄弟姐妹在家里是如何相互诋毁的,在学校里,他们仍然会为对方挺身而出。一个9岁的男孩非常讨厌和妹妹一起走路回家,会想尽办法和妹妹保持距离,假装两人不是走在一起的。当他练习踢足球或和朋友耍酷嬉闹的时候,要是妹妹和朋友在附近,他会感觉尴尬畏缩。但是若妹妹在操场上跌倒了或是受到了欺负,他马上就会介入。


    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里,面对压力的时候,孩子们都会无条件地互相支持。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当父母有其他的问题和烦恼时,兄弟姐妹之间便要能够互相安慰。当父母双亲或其中之一会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长期缺席时(无论是因为工作关系,还是无法承担为人父母的重担),这个年龄的孩子便会变得格外足智多谋。有些兄弟姐妹会自行分担家务,还会毫无保留地在情绪上相互支持。若是家长有生理缺陷或心理疾病,孩子不但可以维持家庭的正常运转,还可以兼顾课业。当然,有很多的家庭让孩子承受了太多不合理的负担。要是发生严重的忽视或身体虐待,8—9岁的孩子会一肩担起照顾弟弟妹妹的责任,并尽其可能地隐瞒现实状况,不让学校的老师或同学发现。


    小杰今年9岁,每天都会到学校上课,不过常常迟到,而且看起来一副没有睡觉的样子。他的衣服总是脏脏的,偶尔还会散发一股浓重的汗臭味。他总是津津有味地吃学校的营养午餐,老师经常问起他妈妈和妹妹的状况,但是小杰的回答总是闪烁其词、避重就轻。当学校让他早点到学校吃早餐时,小杰生气地说,家里有许多早餐可以吃。当老师问他为什么没有交回博物馆校外教学的家长同意书时,小杰回答自己并不想去。有一周,小杰在课堂上睡着了两次,当老师请他站起来朗读课文时,他大发脾气,然后放声大哭。年级主任得知这件事情以后,安排了一次家访。小杰家中的状况令人诧愕,他的妈妈防御心相当强。学校将这个个案转介给了儿童社会福利机构。经过全面的调查,小杰终于说出了实情。小杰的妈妈与继父之间经常发生暴力冲突,因此他必须照顾4岁的妹妹,确保她有食物可以吃,他晚上会睡在妹妹床边的地板上以便保护她。

     

    竞争与敌对

    兄弟姐妹的关系总是时好时坏。倘若兄弟姐妹之间总是处在“战争”状态,也会让父母感到紧张焦虑、灰心丧气和筋疲力尽。对于身为原生家庭里的特定排行的感受,很多孩子是依据自身习惯的模式来处理的。我们可能认为兄弟姐妹间的竞争仅限于年长的孩子和新生儿之间(例如,之前提到的山姆)。然而,很多弟弟妹妹似乎也无法忍受自己不是家里的第一个孩子的事实,这会让他们发愤图强,努力迎头赶上哥哥姐姐们,并设法取得相同的成就,但也有可能导致孩子觉得自己的能力永远都不够或很难有所成就。


    在当了好几年的独生女之后,8岁的艾莎终于有了一个妹妹—洁丝。这让艾莎兴奋不已。对于艾莎能够如此迅速地接纳家中的新成员,且在前几个月竭尽所能地帮助妈妈照顾妹妹,家里的每一个人都十分惊讶。艾莎喜欢妈妈带着还是小娃娃的洁丝来学校接自己下课,这时候,艾莎便可以炫耀自己有一个妹妹了。然而,当洁丝可以自己行动的时候,她很喜欢靠近艾莎,用手抓或是捶打姐姐。刚开始还很有趣,但过了一阵子,艾莎开始觉得无趣,并因这种始料未及的敌意感到受伤。大家都觉得,只要洁丝长大了,情况就会改变。但随着她慢慢长大,一切如昔。妈妈竭尽所能地教导妹妹不能打姐姐,但洁丝没有丝毫改善。洁丝在托儿所和幼儿园里是一个友善且受欢迎的孩子,但对姐姐的敌意一直延续。要是艾莎碰了她的玩具,或是在沙发上挑了一个靠近妈妈的地方坐下来,洁丝就会开始大声尖叫。最后,艾莎只好放弃亲近妹妹的努力,并开始利用自己懂得较多言辞的优势对洁丝的所作所为冷嘲热讽。


    直到洁丝8岁、艾莎16岁的时候,情况才完全改观。艾莎此时正全身心地投入家庭以外的社交活动,而洁丝也似乎放松了许多,可以得到母亲较多的关心和注意。之前的争吵似乎突然之间消失不见了,而且洁丝还有点崇拜这个时髦的姐姐。这么多年来,她们的爸妈头一次能够想象这两姐妹长大成人之后会彼此支持照顾。


    在一般家庭中,很多兄弟姐妹之间的竞争都是可以处理的,也不像艾莎和洁丝需要这么久。然而,兄弟姐妹之间日积月累的嫉妒的确会成为导致父母争吵的压力源之一,爸妈可能对于如何处置这样的状况有不同的看法,或在整个过程当中,对于谁是加害者、谁是受害者有着不同的意见。


    戴维斯夫妇对于9岁的贾尼丝和7岁半的杰森之间永无止境的争吵感到筋疲力尽。为了维持这对姐弟之间的和平,他们试过各种方法:严格执行让两人轮流坐在汽车前座;给予同等价值的生日礼物和圣诞节礼物;每个人的房间里都有自己的电视机,以避免姐弟俩为了遥控器而争吵。吃饭的时候更是爸妈的梦魇。这对姐弟会不停地指责对方。杰森会嘲笑姐姐对于食物的偏好,贾尼丝则抱怨弟弟的餐桌礼仪让她觉得很恶心。贾尼丝会擅闯弟弟的房间故意挑衅来引发争吵,杰森则会在要出门去上学时把姐姐书包里的所有物品都倒在地上以示报复。若是受到爸妈的责备,两姐弟都觉得自己的报复行为是名正言顺的。


    戴维斯夫妇努力公平地对待两姐弟,但也觉得越来越无力和无奈。他们就好像住在法院里,生活当中充满无止境的争执和争吵。有一天,戴维斯太太要送孩子去上学,因为贾尼丝的动作较慢,便告诉她要让弟弟坐前座。但戴维斯太太没有发现自己剥夺了“无辜”孩子的权利,引起了憎恨。于是当杰森在前座哼着讨人厌且自满的曲调时,贾尼丝坐在后座不停踢他的椅背,对着弟弟吼,要他不要再发出任何声音了,并咒骂他。贾尼丝生气地哭着,杰森则嘲笑她是爱哭鬼,而且恐吓说要告诉全校的人。姐姐又继续踢椅背,弟弟挣脱安全带并转身要打她。戴维斯太太伸出手臂想要阻止杰森。说时迟那时快,车子突然转偏冲到了对面车道上!所幸并没有发生任何意外,但戴维斯太太饱受惊吓。当天傍晚,她告诉先生,他们必须认真地处理这件事情。


    他们拜访了家庭医生。医生将他们转介到当地的儿童与青少年心理健康中心。在安全的咨询环境下,这对夫妻终于明白,原来双方都暗自“怪罪”对方让自己陷入了这个困境,而且对于该责怪哪一个孩子也有不同的看法。戴维斯太太相信,如果不是儿子故意挑衅女儿,她不会有这样的报复行为;而戴维斯先生认为,儿子杰森才是受害者,毕竟弟弟年纪较小,姐姐应该比较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


    之后,这对夫妻更深入地了解了自己小时候的经验是如何影响他们现在对孩子的教养行为的。贾尼丝和杰森认真听着爸妈述说自己小时候和兄弟姐妹相处的状况,以及他们的父母是如何处理兄弟姐妹之间的冲突的。孩子们终于能够了解爸妈是多么希望他们可以跟对方和平相处了,他们也真心希望父母可以介入并让他们停止争吵。最后,这个家庭达成了一项新的约定,那就是孩子们会试着跟对方好好相处,但万一有人闯祸了,另外一个人也不要指望会从中捞到什么好处。戴维斯先生也同意在周六的时候多花一点时间陪伴儿子,让太太可以和女儿单独相处。

联系我们

编辑部电话:010—65181109

编辑部邮箱:wanqianpsy@163.com

客服部微信:wanqianxinli199807

官方微博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