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分类
万千书架 作者译者 书评推荐 资讯动态 关于我们
发展心理学
行为矫正技术(第二版)
作者:昝飞
咨询与治疗,行为疗法
  • 出版信息
  • 内容简介
  • 推荐
  • 著译者介绍
  • 序言
  • 目录
  • 书摘
  • 出版信息
    出版日期:2012年1月1日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01989331
    装帧:平装
    页码:391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介绍了行为矫正概貌、研究方法以及十二种具体的行为矫正技术。全书以行为矫正技术的应用类型为纲,将十二种行为矫正技术分为针对积极行为、消极行为以及综合技术三大部分,不仅详细阐述了各种技术的理论基础及应用方法,还对每种技术的适用情况和注意事项做了细致说明。本书论述精炼,深入浅出,实例丰富,应用性强,对于心理学专业学生学习行为矫正技术而言,及是必备书目。
  • 推荐
               本书第二版增加了临床干预研究案例、“启发阅读”和“知识拓展”以及课堂案例讨论等环节,并进一步完善了部分章节内容。
         “万千心理”原创教材特采用双色印刷,让知识点一目了然,让阅读舒心愉悦!

  • 作译者序
      昝飞 心理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系副教授,主要从事特殊儿童行为问题与干预、自闭症儿童干预与训练、特殊儿童言语障碍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曾经主持过国家哲学社会青年基金等项目。参与编写的著作有《特殊教育学》《特殊教育概论》等,译著及参与翻译的著作有《中重度障碍学生的教学——全纳性教育环境中的应用》《实验心理学》等。同时还从事教育和心理方面的临床咨询工作,尤其在自闭症等特殊儿童及其家长的咨询方面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 序言


    第二版序

      《行为矫正技术》自2009年出版以来,已经过去了三年。感谢“万千心理”在这三年中总是主动、及时地告知此书的相关信息,并从出版人的角度就书稿的修订提出了中肯的建议。


       对写书的人来说,书就像自己生的孩子,总是希望能够获得别人的认可。我虽然有一点自信,觉得自己在编写这本书的过程中重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并且在自身的学习、思考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描述了如何操作相关技术,相信读者能够从此书中受益。但没有想到这样小众的专业类书籍也可以很快重印,并在三年之后进行修订。这真是有点超出我的预期,在此真心感谢读者对此书的认可和喜爱。


       在第二版的编写中,我未考虑对原有体系动“大手术”。一方面原因是原书的架构便是按照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对行为问题进行干预的操作顺序编写的。我在其中细致阐述了相关技术的概念、计划制订以及实施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这样的架构便于人们学习、掌握行为矫正技术。我自己的教学、培训、讲座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点。因此,我在修订时就没有打算调整这个架构。另一原因是目前业界对每一种行为矫正技术的概念、操作方法和要求没有什么大的变更。


       因此,第二版的内容主体没有大的变化。第二版除了修改了第一版中错误、不严谨的地方之外,主要有以下四点变化:


       第一,针对各个技术,增加了相关的临床干预研究案例。在讲解某种技术时,提供相关的行为问题干预案例报告,可以让读者在真实的案例中看到某种技术或者几种技术是如何对某一类问题行为产生影响的,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掌握行为矫正技术。


       第二,对相关章节的内容进行了补充。其中第十三章补充了“学校范围中的积极行为支持”,介绍了这种行为干预理念与方法在整个学校范围内是如何实施的;第十四章补充了“理性情绪行为疗法在儿童期情绪和行为障碍上的应用”,着重介绍了这种认知行为疗法在处理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中要注意的问题。


       第三,采用“启发阅读”或者“知识拓展”的方式对相关内容进行了介绍,比如介绍了示范模仿疗法中的“自我录像干预法的一般操作过程”等。


       第四,新版也增加了案例讨论,这样教师在使用此书作为教材时可以采用书中的案例进行课堂或者课后研讨,从而加深学生对某种技术的理解。


       再次感谢您对此书的关注。您的批评和指正是我成长的重要助力。



    昝飞
    2012年7月
    于华东师范大学


  • 目录


    第一编 行为矫正的基本理论
    第一章 概述
    行为与问题行为
    行为矫正的概念

    行为矫正技术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 行为矫正的研究方法
    行为矫正的实施过程

    行为矫正的实验设计方法




    第二编 用于行为形成和增加的行为矫正技术

    第三章 正强化
    强化与正强化

    正强化的实施




    第四章 负强化
    负强化的概念

    负强化的实施




    第五章 间歇强化
    间歇强化的概念

    间歇强化的实施




    第六章 行为养成技术
    塑造
    渐隐

    链锁




    第七章 代币制与行为契约
    代币制

    行为契约




    第三编 用于行为减少或停止的行为矫正技术
    第八章 惩罚
    惩罚的概念

    惩罚的实施




    第九章 消退
    消退的概念

    消退的实施




    第十章 区别强化与刺激控制
    区别强化

    刺激控制与前奏干预


    第十一章 临床行为疗法
    厌恶疗法

    系统脱敏法




    第四编 综合技术
    第十二章 示范模仿疗法
    示范模仿疗法概述

    示范模仿疗法的实施




    第十三章 行为功能评估与积极行为支持
    问题行为的功能与评估

    积极行为支持的干预策略




    第十四章 认知行为治疗
    艾里斯的理性情绪疗法
    贝克认知疗法
    自我控制


    后记

    参考文献

  • 摘要
      正强化的实施
      
      一、正强化实施的过程
      如果采用正强化对个体的行为进行矫正,可以根据以下步骤进行。
      
      (一)确定正强化的目标行为
      制订正强化的矫正计划时,首先要确定的是正强化的目标行为是什么。正强化的目标行为首先应该是良好行为;其次,这一行为应该是具体而明确的,在行为矫正中,这样的目标行为可称为靶行为,也就是说像打靶一样要打中靶心。这就要求干预者要用清晰的语言描述目标行为。另外,如果仅仅只用正强化的技术来矫正个体的行为,那么这个目标行为应该是个体已经能够表现出来、但是目前发生次数尚少的行为。如果个体的能力还不足以表现出该行为,那么除了正强化技术的使用之外,还需要结合运用其他技术,如第六章中的行为养成技术。
      
      想一想
      这样的目标描述好不好?若不好,应该改成什么样的语句?
      增加注意力集中的时间
      培养他勤劳的态度,改进用餐习惯
      提高语文能力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二)选择强化物,制订强化物清单

      强化物的选择在行为干预计划制订过程中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甚至会影响到行为干预是否会成功。但是对很多人来说,确定有效的、可行的强化物比起干预实施是一件相对简单的事情。


      选择什么样的刺激物作为强化物,一般要进行一个刺激偏好评估(stimuluspreferenceassessment)的过程。这一评估主要要达到三个目的:一是确定个体所偏好的刺激物;二是要确定个体偏好的这些刺激物的相对偏好价值,即偏好的程度;三是在何种情况下这些刺激物的偏好程度会发生改变,比如作业要求、剥夺状态等。一般来说,刺激偏好评估可以通过两步骤来完成:一是收集大量的可作为强化物的刺激物;二是系统地将这些刺激物呈现给个体,让个体确定他所偏好的刺激物以及偏好的程度(Cooper,Heron,Heward,2007)。


      1.收集可能的强化物的方法
      要了解个体到底喜欢哪些东西,可以采取访谈、问卷调查以及对个体日常活动进行观察这三种方式。下面我们将对这三种方式做具体的介绍。
      (1)访谈
      如果我们要了解一个人到底喜欢什么,最简单的方法当然就是直接问他。确实,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访谈的方法来了解个体所偏好的事物和活动,是常常使用的一种方法。但是除了当事人自己,访谈的对象还可包括熟悉当事人的父母、教师、其他养育人或者朋友、同伴等。
      访谈一般可为我们提供有关强化物的两方面的信息。一是有哪些不同性质的强化物。访谈时,父母、教师、同伴或者当事人本人常常会列举很多当事人所偏好的事物或者活动,比如食物、活动、玩具、书籍、喜欢的表扬方式、喜欢的人,等等。这些事物或者活动都可作为强化物的备选项。二是个体对各种不同强化物的偏好水平。对不同性质、内容的强化物,当事人的偏好程度会有所不同,访谈过程中可以就所列举出来的这些事物或者活动内容询问其具体的偏好水平,便于在确定强化物清单时做出更好的选择。
      访谈时可以采用开放式的题目进行询问,比如:在空余的时间喜欢做什么?喜欢的食物和饮料有哪些?喜欢听哪些类型的音乐?喜欢看什么节目、动画片?也可以在提问时提供选择项,比如:喜欢什么食物,巧克力、水果、小饼干?喜欢玩什么,玩电脑游戏、看动画片、看书还是做运动?也可以要求被访谈者给出相对的偏好程度,比如巧克力与小饼干更喜欢哪个?

      若访谈对象是年龄较小的或者语言能力发展不够完善的个体,那么询问的方式也要做相应的调整,否则访谈对象不清楚或者不懂所提的问题是什么,访谈也很难成功。对于这类访谈对象,询问时可以同时出示相关事物或者活动的图片(如饮料、食物的图片),指着图片进行提问。当然,若当事人的语言能力有限,访谈当事人本人很难说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此时访谈的对象最好是与其关系密切的人,如父母、家人、教师、同伴等。


      (2)问卷调查

      除了访谈,还可以通过问卷的方式对个体偏好的事物或者活动进行调查。在问卷中,可以根据强化物的类别分别列举各种刺激物的内容,如食物类的强化物中可包括巧克力、饼干、水果糖、水果等;活动类的强化物中可包括艺术类活动、计算机游戏、看书、体育活动等;社会型强化物可包括老师的关注、老师的表扬、微笑等。调查者也可让个体对问卷中所列举出的各类强化物进行评分,可以是五级评分,如非常喜欢、很喜欢、喜欢、不太喜欢、很不喜欢;或者三级评分,很喜欢、喜欢、不喜欢。


      问卷也可以是让个体回答开放性的问题,比如:
      你在空闲的时候喜欢做什么事情?
      你喜欢的食物和饮料是什么?
      你喜欢音乐吗?你喜欢什么音乐?
      你喜欢舞蹈吗?你喜欢什么舞蹈?
      问卷也可以是给出选择答案的问题,比如:
      你喜欢的食物是什么?是饼干、玉米花、薯片还是小蛋糕、巧克力?

      你喜欢什么活动?是玩电脑游戏,去图书馆看书,还是去操场踢球?


      问卷调查的方式可以适用于父母、老师或者其他照顾者。若是由当事人自身填写,则要考虑其语言能力和注意水平。若阅读能力有限,干预者可以根据问卷的题目内容逐条对当事人进行询问,并将其答案记录下来。


      (3)实际观察

      对个体的日常活动进行直接观察,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但是此种观察通常是一种自由的观察,且所观察的强化物都依赖于情境,因此不一定能让干预者在短时间内获得可用于目标情境的强化物。干预者要经过较长时间的观察和记录,才能了解个体所表现出的行为与之后的刺激物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哪些刺激物比较适合作为强化物。


      在实际工作中,也可利用访谈和问卷调查所获得的结果来设计实验的情境,并通过观察了解哪些事物或者活动可以作为强化物。例如,干预者可以有目的地选择访谈或者问卷调查中所了解的个体所喜欢的事物或者活动用于强化个体的目标行为,随后观察所运用的这些刺激物是否使个体的行为发生了变化,最后真正确定该刺激物是否适合作为强化物。
      
      想一想
      你的朋友喜欢什么?对于这些东西,喜欢的程度分别是怎样的?
      这些信息你是怎么知道的?
      

      2.确定强化物时要注意的问题

      在选择哪些刺激物作为强化物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个性化的要求

      对于不同的个体来说,同样的刺激物可能具有不同的作用。比如教师的批评从形式上来看,是属于一种的负面刺激物,但是对于长期缺乏关注的个体来说,则可能是一种强化物。又如,对很多学生来说,教师的表扬或者微笑等具有积极的作用,但对自闭症的孩子来说,则不一定具有同样的作用。因此,在选择强化物时,要注意不同个体自身的特点。之所以通过访谈、问卷调查以及直接观察等方法来选择强化物,也是为了更好地体现个体的需求。


      (2)正常化的要求

      正常化的要求也可称做生态化的要求,即在选择强化物时要考虑强化物的使用环境。某个对当事人来说具有强化作用的刺激物并不一定在所有环境中都具有强化作用。换言之,刺激物的强化效果并不具有普适性。因此,即使该刺激物是个体所喜好的,但是能否适合在行为发生的情境中使用,也需斟酌。


      例如,对于食物能否作为强化物在课堂上使用,不同教师具有自己的看法。一些老师认为,对于严重障碍的孩子来说,食物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更好地参与活动;但也有教师认为不能将食物带入课堂,因为食物会使得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受到破坏,而且当孩子进入社会,人们并不会常常采用食物对个体的行为进行强化。


      在行为干预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正常环境对个体行为的要求。因为行为干预的目的就在于要让个体更好地适应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情境,因此,在设计干预计划时就要考虑这些情境对个体的要求,要考虑情境是否允许使用这些强化物、一般同龄人是否使用这些强化物等问题。即使由于特殊的情况,最终仍旧选择这些不为一般群体所使用的强化物,那么在设计矫正计划时也需要考虑如何尽快地放弃使用这一类强化物,而转向更适合情境、更常被普通人所选择的强化方式。一般来说,选择自然情境中常常存在的刺激物,更能促使行为在干预训练结束之后在自然情境中维持,即这类的强化物更有助于行为的迁移。


      正常化的要求也意味着在强化物选择过程中要注重行为本身的自然结果。比如,如果要鼓励儿童主动与他人接触的行为,最好的强化物应是对他们主动与他人接触的行为的反应,而非其他外加强化物。


      (3)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意味着在强化物选择过程中要注重个体未来发展的需求。对于人来说,行为本身的意义或者价值更有助于行为的保持。因此,在选择强化物时,要考虑外部强化物与行为内部动机的关系。只有当个体真正认识到行为本身的意义或者价值,也就是具有内部动机时,行为才可能真正成为个体的某种习惯。依赖外部强化物,特别是物质性强化物,反而会压抑个体本身的发展需求。在确定强化物清单时,干预者要考虑如何通过外部强化物激发个体行为的动机,从而促使个体行为真正发生改变。


      (4)易用原则

      在强化物选择的过程中,还要考虑易用的原则。具体来说,就是要考虑强化物的准备是否需要耗费很多时间、精力以及金钱;在个体行为发生之后是否能够及时发放,是否很容易发放;该强化物在多次使用之后是否会很容易引起迅速的满足等。通常,容易实施的强化物更能被父母或者教师等实施者接受、坚持。


      总之,强化物的选择是一件既容易又复杂的事情。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需要制订出一份强化物清单,清单中要列举多种不同种类可适用于不同情境的强化物。这样在对行为进行强化时,可以为实施者提供多种选择机会。这对延迟强化物的饱厌感、保持个体对强化物的新鲜感是很有用的。
联系我们

编辑部电话:010—65181109

编辑部邮箱:wanqianpsy@163.com

客服部微信:wanqianxinli199807

官方微博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