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分类
万千书架 作者译者 书评推荐 资讯动态 关于我们
亚隆
日益亲近:心理治疗师与来访者的心灵对话
全新精装典藏版!世界顶级心理治疗大师欧文·亚隆经典之作!国内资深心理治疗师吴和鸣、施琪嘉、张天布、李孟潮、童俊、曾奇峰联袂作序推荐
作者:(美)欧文·亚隆(Irvin Yalom)
译者:童慧琦
咨询与治疗,大众读物,大师经典
  • 出版信息
  • 内容简介
  • 推荐
  • 著译者介绍
  • 序言
  • 目录
  • 书摘
  • 出版信息
    出版日期:2015年3月1日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184-0223-6
    装帧:精装
    页码:419
    开本:32开
    纸张:胶版纸
  • 内容简介
    在尝试了多种治疗方法后,金妮开始接受亚隆的私人治疗。睿智的亚隆提出,双方在每次会谈结束后分别写下自己最深切的内心感受。长达20个月的治疗之旅,饮可乐亚隆与金妮共同探索心灵黑洞的真实足迹。《日益亲近》应运而生。你会发现,这个发生在30多年前的故事,历久弥新。
  • 推荐
      “亚隆说:‘能看到自己长期艰苦劳作的成果,哪怕就一次,也让人感觉真好。’……这就是我在《日益亲近》中看到的:那一份确定源自内心,源自治疗师和当事人共同的缔造过程。”——吴和鸣
      “我们是移情的对象,我们是时空错位的产物。亚隆也许是心理治疗界的行为艺术家,教会我们在学会众多理论后让自己像天体主义者一样变得不设防。”——施琪嘉
      “这本亚隆的治疗记录,呈现出的不是教诲,不是指导,不是被分析和被治疗,让我强烈感受到的是‘对话’。”——张天布
      “并没有1974年的亚隆和金妮坐在那里等着你去阅读,你读到的有他们的故事,更多的却是你的欲望、你的幻想、你的自由联想。”——李孟潮
      “亚隆担负起了人的自我救赎的使命……因为他在病人身上看到了自己。雅罗姆一如病人样的孤独,但凭借自己强大的意志与自己的孤独抗争,并在帮助与自己一样的孤独者的过程中寻找此生的意义。”——童俊
      “这本书细致地再现了心理治疗的过程……从本质上来说,金妮和亚隆的关系有着婴儿与母亲的亲密和纠缠——亲密得血肉相连,纠缠得难舍难分。”——曾奇峰 
  • 作译者序
    欧文·亚隆(1931—)

      

    当今世界最有影响力、著作流传最广的心理治疗大师之一,美国团体心理治疗的权威,精神医学大师,存在主义治疗三大代表人物之一,美国斯坦福大学精神病学荣誉教授;著有《直视骄阳》《叔本华的治疗》《当尼采哭泣》《日益亲近》《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等。

  • 序言
      原著编辑序言
      在有关心理治疗的文字资料中,有许多讲述心灵康复的传奇故事。自20世纪初,精神病学家们越来越多地发表有示范性的、出色的案例;同时,病人们也更频繁地回顾他们的治疗。而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同时追踪了来自治疗师和病人两方,出于不同角度的对治疗的回顾,为我们展示了一种微妙而不易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对治疗师和病人双方都深具个人意义。
      本书源自于我丈夫,斯坦福的欧文·亚隆医生和他的病人—我们称她为“金妮”,所进行的一个尝试。在1970年秋天,我丈夫觉得金妮不宜再继续参加由他和另一个治疗师所主持的小组治疗,因为她在过去历时一年半的小组治疗中,进步微乎其微。他建议金妮接受个人治疗。由于金妮有个问题是有关写作的—她遭遇了“写作中的瓶颈”(这对一个满腔热情的小说家来说是个严峻的问题),亚隆医生推想如果让她以记录治疗过程的方式作为治疗的费用,很可能会激励她的写作。同时,亚隆医生决定他自己也对他们每周的治疗会谈作记录,而每隔6个月,他和金妮互换这些治疗报告,以期有助于治疗。随后的两年里,医生和病人各自记录着他们对这共享的每一个小时的回顾,并不断地增加一些在治疗中未经表达出的想法、阐释和感想。
      虽然我的丈夫从不跟我谈论他的病人,但当他想到用这种方式来鼓励金妮写作的时候,我也参与了策划。我是一个文学教授,他知道我可能对这个议题很感兴趣。我建议他小心地保存两份报告,到治疗结束时再看看是否可能会吸引较多的读者。我私下里想着这些治疗后的报告是否可以发表,因为有着完全不同的个性和两种可以明显区分的写作风格,颇像书信体小说。
      正是带着这样一份特别的兴趣,在两年以后,我开始第一次翻阅这些稿件。我对稿件的热情评价以及不失偏颇的判断,终于成功地说服作者们将之出版。虽然为了确保病人的隐私性,以及对医生的录音记录作了些文字上的调整,以便于阅读,但本书中的文字本质上都来自于最初的原文。这个有关心理治疗的共生性的戏剧并不含有任何添加的想法或虚构事件,而是保持了其原汁原味。医生的记录中,除了有几盒录音带因为丢失了而没有转录出来,其他的都没有增删任何重要的想法。金妮的报告也基本没有更改。
      有些读者觉得原稿缺少一些必要的说明,有点难以理解;也有些读者很想知道金妮在治疗结束后怎么样了,在这些读者的建议下,亚隆医生和金妮在最后一次治疗完成一年半后,各自都写了序言和后记。这样确实增加了不少信息,同时也在个人和理论两方面作了一些澄清。尽管如此,我依旧相信,手稿的主要部分仍然可以被当作小说来读,这是一个有关两个个体在精神层面的亲密中面对面相遇的故事,而本书将允许你得以了解他们是如何相识的。
      玛利莲·亚隆
      1974年2月20日
  • 目录
    推荐序一——不确定之旅
    推荐序二——超越设置
    推荐序三——瞬间对话
    推荐序四——他们的故事写在纸上
    推荐序五——现代人的孤独与自我救赎
    推荐序六——为了离别的纠缠
    原著编辑序言
    亚隆医生的序言
    金妮的序言
    Ⅰ 第一个秋天(10月9日—12月9日)
    Ⅱ 一个漫长的春天(1月6日—5月18日)
    Ⅲ 夏天(5月26日—7月22日)
    Ⅳ 一个转瞬即逝的冬天(10月26日—2月21日)
    Ⅴ 最后一个春天(2月29日—5月3日)
    Ⅵ 日益亲近(5月10日—6月21日)
    亚隆医生的后记
    金妮的后记
    译者后记
  • 摘要


      推荐序六——为了离别的纠缠
      一些涉世较深、把人性看得较透的所谓老江湖,会高度怀疑人的忠诚品质。李敖说得就很极端,他说,没有任何一个人比一条狗更忠诚。事实似乎也的确如此,被朋友出卖的事情司空见惯,但却真的没听说过狗出卖主人的。
      李敖大概没有学过精神分析。如果他学过,就不会说这样的话了。精神分析告诉我们,一个人的人格是由他早年所处的心灵成长的环境决定的。在他成年以后,他的一切的一切,包括外表和内心、言语和行为、成功与失败、幸福和悲伤等,都或直接或间接、或明显或隐晦地与他的童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童年的经历,就像一个刻满了各种符号的火红的烙铁,印盖在一个人的心灵之上,即使穷尽一生的时间与精力,都永远无法将这些印记抹去。而最不愿意抹去它们的,恰恰又是这个人自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实在是最忠诚的动物。狗的忠诚,是本能的行为,说到底是对造物主的忠诚,这实在算不了什么,因为它别无选择。而人的忠诚,则是对先天之后的、人为的环境的忠诚,这显然是一种更高级别的忠诚。
      每个人的童年,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跟抚养者的矛盾的关系。绝大多数情况下,主要的抚养者是母亲。婴儿躺在母亲怀里,小嘴吸吮着母亲的乳头,脸上满布安全和幸福的微笑。这是这个世界上最亲密最感人的关系,似乎山崩地裂都不可能将这样的关系切断。但是,不必等到山崩地裂;在每个婴儿的内心里,早已有着切断这种关系的愿望,此时此刻的依赖与缠绵,只不过是为了将来更好、更远地离别而已。一个人一生的成长之路,就在这样的纠缠与分离之间的冲突中展开了,只有到了生命的尽头,冲突才会真正停止。
      抚养者越是能够给予孩子高品质的亲密关系,孩子就越有能力跟抚养者分离。换句话说,抚养者做得越好,就越会被“抛弃”,越会变得不再被孩子需要。这会导致抚养者的严重焦虑。所以抚养者经常会用各种连自己都不知道的方式,来改变自己被抛弃的宿命。父母跟孩子之间永恒的冲突就这样产生了。一切心理疾病,都可以被理解成在这样的冲突中,孩子屈从于父母的压力,以生病的方式使自己停留在需要被父母照顾的状态中,来缓解父母被抛弃的焦虑。这是一种具有牺牲精神的、悲壮的“合谋”。
      疾病呼唤着医生。心理医生的任务,就是帮助一个人和他的家人共同对待成长与分离的烦恼;心理治疗的过程,就是在一个人造的环境中重现童年的成长现场,帮助来访者重新过一个健康的童年。
      童慧琦翻译的这本亚隆的书,细致地再现了心理治疗的过程。这一过程枯燥而琐碎,充满了沮丧与哀伤,当然也有着希望与愉悦。从本质上来说,金妮和亚隆的关系有着婴儿与母亲的亲密和纠缠,亲密得血肉相连,纠缠得难舍难分。这既是一种滋补心灵的链接,同时也可以将关系中的所有人折磨得形销骨立、精疲力竭。读这本书也有类似的感觉,每个字似乎都有千钧的重量,滞碍着阅读的视线,时间分分秒秒过去之后似乎还停留在原地。
      对我个人来说,这一场景是如此熟悉。在过去若干年里,我和同时代的中国医生们都在补课,这一课就是跟来访者成千上万小时地浸泡。在一般人想象中,这个过程是一个心理医生指点他人人生的、解惑答疑的过程,流畅而清晰。而实际上,这个过程就像行走在雨夜的山路上,双方都可能一次次跌倒,又一次次地爬起来,就这样互相搀扶着,直到在某一个不期然的时刻到达山顶、见到曙光。
      心理治疗师跟教师的区别是:后者给人指导、教给人理性层面的知识,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给予和接受的关系,一方有问题,另一方提供解答,情感层面的纠葛即便有也相对来说比较少;而前者是给人提供一种关系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来访者一方尽情展现他的可供观察、分析和修正的爱恨情仇,不可避免地,治疗师的爱恨情仇也会深深地卷入其中。而且更大的区别在于,治疗师并不掌握来访者的问题的具体答案,一切答案都尚在路上,需要双方共同去寻找。由此可以看出,教学涉及的是智力和能力,而心理治疗涉及的是人格。人格是支撑智力和能力的基础,在人格基本完善的前提下,智力和能力的发挥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但如果人格不完善,智力和能力再强大,也不可能得到好的使用。
      两年前,我问当时担任国际精神分析协会(IPA,荣格是首任主席)副主席的挪威资深精神分析师S.Vavin:在过去二十年里,你专业上的最大的进步是什么?他的回答是:变得更加能够在跟来访者关系不明确的情况下,继续分析工作。我听后极其震惊,因为这句话的意思不过就是说,他变得更加能够忍耐了。原来高手不过就是更加能够忍耐而已。我后来才慢慢明白,这样的忍耐后面,该有多少的知识储备,又有多少年的对性情的磨炼啊!
      这本书的书名,直接呈现了母婴关系的一部分,即相互亲近的那一部分,却忽略了彼此日益远离的事实。亲密是为了离别的。在离别之后,另一种亲密就即将发生,那是健康的母亲和健康的孩子、或者变得健康了的来访者和医生之间的健康的亲密。
      这不是一本简单的书。慧琦让我做校对工作,做得我难受无比,由此可以想见翻译过程是怎样的艰难了。实际上,一切有关心灵的事情,都是艰难的。翻译和读这样的书如此,做心理医生如此,去看心理医生也是如此。
      不过,就像纠缠是为了离别一样,对心灵之路的艰辛的体验,也是为了行进得轻松一些。人生如此之短,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在有限的时间里走更远的路。生命的终点离起点的距离,几乎完全等于一个人一生的成就。从这一点来说,一个人对自己童年的“背叛”本身,就是成长和健康。
      曾奇峰
      武汉中德心理医院创始人


      ……

联系我们

编辑部电话:010—65181109

编辑部邮箱:wanqianpsy@163.com

客服部微信:wanqianxinli199807

官方微博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