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分类
万千书架 作者译者 书评推荐 资讯动态 关于我们
艺术治疗
画中有话:叙事绘画治疗的临床应用
史柏年、刘正奎、陈侃、Cornelia Elbrecht等众多专家力荐!一本由华人创立的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的专著!
作者:黄晓红
艺术治疗,叙事
  • 出版信息
  • 内容简介
  • 推荐
  • 著译者介绍
  • 序言
  • 目录
  • 书摘
  • 出版信息
    出版日期:2019年12月1日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18427130
    装帧:平装
    页码: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 内容简介
    黄晓红博士在十几年的临床实践及研究中,创立了叙事绘画治疗,并编写了严谨的教学流程。叙事绘画治疗将叙事疗法和艺术治疗有机融合,自成一创新体系,力求成为一套深入浅出、简单易用又行之有效的中国本土心理治疗方法。
  • 推荐
      这是一本由华人创立的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的专著!愿黄晓红老师的叙事绘画治疗能给更多家庭带来福祉;伴随更多儿童健康成长!
    ——史柏年
    教授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研究生处处长
    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秘书长

      黄晓红博士专注于探索儿童心理的深层问题,致力于将叙事疗法和艺术治疗有机融合,通过十几年的临床实践及研究,创立了自成一体的叙事绘画治疗。同时,她编写了叙事绘画治疗的规范化教学流程,这是一套深入浅出、简单易用的心理学工具。祝贺黄晓红博士的新书出版,期待这本新书能惠及千千万万个家庭和孩子!
    ——刘正奎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全国心理援助联盟副主席
    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委员会主任

      黄晓红博士是艺术治疗的积极倡导者,她孜孜不倦地在中国推广艺术治疗。她致力于帮助受创伤的儿童从惨痛的经历中恢复,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希望这本书能将她多年的努力和经验传达给助人专业者,帮助他们支持有需要的孩子。
    ——科妮莉亚·阿尔伯查(Cornelia Elbrecht)
    国际著名艺术治疗师

  • 作译者序
    黄晓红博士(Dr. Monica Wong)

    美国阿兰特国际大学加州专业心理学院临床心理学博士
    美国国家学院认证的心理创伤治疗专家及培训师
    美国心理学会注册会员
    美国认证表达艺术治疗顾问
    澳大利亚心理学家评审局注册心理学家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及亚洲创造性艺术治疗协会注册专业成员
    新西兰注册心理学家
    中国生命关怀协会婚姻与家庭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香港临床心理学博士协会注册会员
    中国香港心理学会专业会员
    中国香港中文大学客座讲师
    叙事绘画治疗学院学术总监

    黄晓红博士在十几年的临床实践及研究中,创立了叙事绘画治疗,并编写了严谨的教学流程。叙事绘画治疗将叙事疗法和艺术治疗有机融合,自成一创新体系,力求成为一套深入浅出、简单易用又行之有效的中国本土心理治疗方法。

  • 序言

    为什么研发新的临床治疗模式


    经常有专业助人者问我:为什么研发新的临床治疗模式?每次回答这个问题,我的思绪就会一直飘,飘回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的一个重灾区:都江堰聚源中学。大地震后一个月,我到了灾区。当我在聚源中学为一群中学生用艺术治疗做团体辅导的时候,感觉就好像在“考执照”!那个下午,我带领着一个班级的学生用可以循环再用的物料“重建村子”,还带领另一个班级用绘画和叙事做团队活动,过程中十多位来自国内外的心理支持志愿者一字排开,看着我做。


    两次活动完毕后,我得到很多欣赏和鼓励,其中一位来自唐山市的心理咨询师,更殷殷叮嘱我往后要常来灾区,长期用艺术治疗跟进那些灾后产生心理应激障碍的孩子们。看见她热泪盈眶,情绪有点激动,我关心起她来,经她一说,才恍然大悟!这位充满大爱的唐山志愿者告诉我,1976年发生的唐山大地震距当时(2008年)已经30多年,但每年到了地震纪念日前后,整个社会就自然而然地弥漫着一种低沉压抑的气氛,究其原因,正由于人们当时都处于一种负面情绪当中。她说,如果唐山大地震的时候,心理受创伤的孩子们能得到适切的心理辅导或治疗,现在社会上的负能量也可能大大减少。她希望我可以坚持下去,用艺术治疗这种比较安全的方法,陪伴小来访者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并通过治疗历程,走出心灵的废墟。唐山志愿者一番真诚的话,一直留在我的心中(Wong, 2019)。


    从四川汶川灾区回到香港,我有机会在儿童福利院为一群被迫与亲人分离的儿童及青少年服务,更深深明白了心灵创伤难以言喻,而通过绘画和对图画的叙事,却能够更安全而顺畅地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

    从2008年汶川大地震,到2013年雅安地震,再到2017年九寨沟地震以及2018年印度尼西亚的海啸、地震和火山喷发三重灾害,我都把握住了心理治疗的黄金期,有机会一尽绵力,和受灾人士同行,一路走来。


    十几年来,我在中国香港及中国内地和海外的灾区、医院和儿童福利院,积累了一些临床经验。无论是心灵创伤、精神问题还是情绪困扰,我都有所涉猎。在积累各方面的临床经验之同时,我心中的一个小声音越来越大:发展一套新的治疗模式,更有效地帮助中国有需要的人群。2011—2015年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我逐渐把恩师迈克尔·怀特(Michael White)的叙事疗法(Narrative Therapy)和两位艺术治疗大师凯茜·玛考尔蒂(Cathy Malchiodi)及科妮莉亚·阿尔伯查(Cornelia Elbrecht)所传授给我的知识,结合我一直应用在个案身上的绘画疗法,发展出叙事绘画治疗这套心理治疗模式。在博士导师和大学里各位教授的鼎力支持下,这套心理治疗模式成了我的博士论文的一部分。博士论文最后答辩的那一天,我的论文得到答辩委员会主席、委员和各位教授的一致好评。那种艰苦努力之后获得成果的欢欣鼓舞,让我久久难以忘怀。

    记忆犹新的是,当我下定决心要开发一套崭新的临床心理治疗模式,并向我当时的博士导师——我的临床心理学恩师黛安娜·泽尔曼(Diane Zelman)提出这个大胆的想法时,她脸上那惊讶的表情:“你是认真的?”


    我点头,肯定地说:“是的。”


    原来老师不是担心我能力不够,只是心疼我会不会太辛苦。我虽然是个“以医心为生”的咨询师,每天都必须认真地面对来访者复杂的心理问题,但生活上我很简单,是个至情至性的“傻人”:大喜时大笑,大悲时大哭,不会含恨到天明,更遑论忧愁?而且我一向自以为是个不怕辛苦的人,就开玩笑地说:“我什么都怕,就是不怕辛苦!”


    谁知道,这工程一旦开展,哪里是辛苦?那简直是痛苦。那4年间,我放弃了自己多年来奉行的“疯狂地工作,更疯狂地玩乐”的格言,而长途旅行睡懒觉吃大餐泡咖啡馆看闲书做白日梦,都没我的份儿!在家里的阳台上眼巴巴目送着一架架飞机在三万尺高空扬长而去,万般无奈地让香港艺术节与电影节的夜夜笙歌与我绝缘,就连温香软玉的床枕也不敢眷恋,甘之如饴地与极速快餐做伴……那被我谑称为“地狱生涯”的4年,如今回想,毛骨悚然。然而,却绝对是值得的。


    毕业典礼那天,我被推选为当届博士毕业生代表上台发言,其间提及与同届“战友们”那些年不足为外人道之苦,令众人捧腹大笑,其实我心知肚明——那幽默,是“黑色”的。


    地狱回归,痛苦只是过程,快乐才是结果。而快乐的极致,是发现我不孤单,沿途有你同行。2018年仲夏我在青海省为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教授和老师们授课的时候,中国社会工作领军前辈史柏年教授在开场致辞中说:“叙事绘画治疗最宝贵之处,在于它是由我们中国人自己开创的,而且有自己一套严谨的教学体系。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发扬光大,以更好地帮到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群。”事实上,史教授也和其他中外前辈与友侪,如Dr. Cathy Malchiodi, Cornelia Elbrecht, Dr. Diane Zelman, Dr. John Koo, Dr. Debra Kawahara, Dr. Danny Wedding, Dr. Jane Richardson, Dr. Lawrence Hou, Dr. Cecilia Chan, Elaine Hall, Lesley Leung, Aurora Luna Walss, Jeanette Chan, Dr.Josephine Landolt, Dr. Christine Wong, Dr. Jason Leung, 还有刘正奎教授、黄丽彰博士、傅春胜医生、胡冰霜教授、易松国教授、徐汉明院长、方香廷教授、陈侃教授、陈钰医生、牛小娜医生、王维新会长、王香玉秘书长、张鑫彬导演、于首涛博士、朱雁光老师、王春红、梁廷剑、田甜、叶子、郑崇英、钟琳、陈爱华、王艳梅、王超宇等,当然还有中国轻工业出版社“万千心理”的戴婕和林思语两位编辑,不遗余力地鼓励我、支持我,让我更有信心和力量,把叙事绘画治疗不断完善、研究和发展,力求不辱使命。


    我的叙事疗法和艺术治疗学习之旅


    2005年,我的一位朋友跟我说:“你的咨询风格让我想起怀特先生,你去澳大利亚跟他学习叙事疗法,应该很适合你。”我很好奇,就上网搜索了叙事疗法,果然马上就被怀特老师的后现代思想和“人不是问题,问题才是问题”这句名言震撼了。一知半解之下,我报了怀特老师的系统课程,由基础学起。


    第一次见怀特老师,恰好是农历新年,我们还一起到唐人街看舞狮。那时候我刚去过西藏,给他带了一个藏族文化色彩很浓的小玩意儿。他像个小朋友一样充满好奇地凝视着、把玩着、欣赏着,然后给了我一个拥抱。我在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学习叙事疗法时,也是怀特老师的朋友为我提供了住所。老师整个人就是那么让人如沐春风,看见每个学生都是那么笑容可掬没半点大师的架子。而这一点,从他的老朋友口中证实了:三十年如一日,都那么真诚、勤奋。


    遗憾的是,恩师迈克尔·怀特英年早逝。他的离世,是这个世界的损失。老师谦谦君子的气度、平等待人的精神和精湛卓越的大师风范,都令人深深折服。而最令我叹为观止的,是他对现代人困于桎梏中的看破,并从中归纳出自己的一套心理治疗哲学观。


    有幸在老师最后的岁月认识到他这样一位非凡的人物,并跟随他学习叙事疗法,是我最弥足珍贵的一段人生历程。老师凡事亲力亲为从不假手于人的习惯,加上他一副锻炼得那么坚实的躯干,都是让我在他突然去世的消息传来的时候,完全无法相信的原因。老师留给我们的,不仅是他的叙事疗法,更宝贵的,是他教我懂得如何做人,以及如何成为一名自己想成为的心理咨询师。


    艺术治疗,是叙事绘画治疗当中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为什么会成为一名艺术治疗师?那又是另一个故事。


    在澳大利亚阿德莱德上学时,我遇上了一位澳大利亚社工。在我们交谈的过程中,她突然看着我说:“你的笑容很像一个人,她是来自德国的一位艺术治疗师,移居澳大利亚多年,她在墨尔本的大洋路上一处叫阿波罗湾的地方授课。我觉得你的气质挺适合学艺术治疗的……”


    学完叙事疗法的一年后,我去了阿波罗湾找传说中笑容跟我很相像的澳籍德国人——她就是我的第一位艺术治疗老师科妮莉亚·阿尔伯查。


    还记得第一次见面,我简直就是走过千山万水才在太平洋岸边深山中那片空灵幽秘之地与她相逢。那诚意绝不是闹着玩的!科妮莉亚高大如山,笑起来却像朵灿烂的向日葵;碧绿如翡翠一样圆圆的大眼睛,却透着母亲一样温柔的和光。低头端详着比她矮了一截的我,她伸开双臂给了我一个暖暖的拥抱。


    3年的系统培训后,我又跟老师的老师海因茨(Heinz Deuser)继续深造,那4年间学到的艺术治疗、精神分析以及身心之间微妙的关联,让我终生受用。科妮莉亚老师发展的引导绘画(Guided Drawing),通过身心同时参与艺术创作来治疗创伤。说来真的很神奇,老师这种独特的疗法,不仅疗愈了我心灵的创伤,更处理了我身体的问题。我经常说科妮莉亚老师是我的一位“救命恩人”,可不是开玩笑的。


    认识我的第二位艺术治疗恩师凯茜·玛考尔蒂,是我从汶川灾区归来,感到无知而无力的我,马上在互联网上搜寻合适的资源,结果让我找到了凯茜·玛考尔蒂的“创伤知情艺术治疗(Trauma-Informed Art Therapy)”。我立刻找到凯茜的邮箱地址,给她发了一封求教的信。让我惊喜的是,她回复得特别快,而且热情地邀请我在密歇根州的一个创伤治疗论坛上和她见面。还记得在那次论坛上,我是唯一的中国代表,大会为了欢迎我,专门点名让我站起来接受全场的掌声。而让我喜出望外的是还有礼物——我最爱的一本书:凯茜所著的《对创伤儿童的创意干预》(Creative Interventions with Traumatized Children;Malchiodi, 2007)。那一次的会议,让我有了学习的方向,并且在考创伤治疗专家执照的过程中,我从不同的教授身上,学到了很宝贵的创伤治疗的方法,在我其后十多年的临床治疗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我常说,一念的转动,可以引发无数的可能性。一个学习的念头,让我找到凯茜;在她的引领下,我成为一名创伤治疗专家及培训师,有更多的力量和资源帮助创伤来访者;而最大的收获,是认识了凯茜这样一位良师益友。自从2008年结缘以来,她一次又一次地扶掖我这个晚辈,发挥她在艺术治疗界的影响力,助我成功举办了两届艺术治疗国际论坛——邀请了全球二十多个国家的艺术治疗师,让色彩和文化共冶一炉,分别在2013年深圳和2016年香港的舞台上纷呈丰硕成果。我们还把论坛变成一个盛会,把舞台变成T台,让中国内地、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和中国台湾及美国、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墨西哥、英国、意大利、印度、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以色列、土耳其、约旦、黎巴嫩、柬埔寨等各色佳丽,展示各自的民族服装和代表他们文化的一件物品,做到真正的多彩多姿,别开生面(见图3,图4)。凯茜在2013年走秀的时候身着《星际迷航》(Star Trek)斯波克(Spock)的戏服与神秘嘉宾奥巴马的弟弟马克(Mark Obama Ndesandjo)同台对话的一幕,至今仍然为参加者所津津乐道。

    凯茜每次来香港,都要转三趟飞机,花24小时才能从她的家飞到我的家。她不仅作为主讲嘉宾参与了两届国际论坛,并且为香港的临床工作者做了三年三阶的“创伤知情艺术治疗”证书课程,教授我们一系列的艺术疗法,让我们应用到临床工作上。记得2016年凯茜到香港来开她的第三阶证书课程时,我无意中听到她跟一位美国朋友说到当年和我相识的故事,我一直以为是我飞到美国去拜师学艺,没想到在凯茜心目中,我和她是互相奔向对方,还边跑边叫着彼此的名字!当我在8年后听到恩师这样形容的时候,那种感恩和喜悦之情,难以言喻。老师送给我的每一本书,都会写上一段不同的话,在《对创伤儿童的创意干预》再版的时候,她送给我的那一本书上写的话,让我一读再读,热泪盈眶:
    给最亲爱的晓红:你是我的一位特别的朋友,也是一位对人间充满悲怀的人!我为可以称你为我生命中的朋友、同事和重要精神力量而自豪,而荣幸。每次见面,我们都享受在一起的愉悦和欢笑。送上很多很多的爱。

     ——凯茜


    凯茜的广阔视野和人文精神,为我开发叙事绘画治疗这套临床心理治疗模式提供了灵感的源泉。还记得2016年凯茜第三次接受我的邀请,专程由美国路易维尔辗转24小时来到香港,在酒店睡醒后,我问她想到哪里游玩,她说:“我哪儿也不去,就上你家我们一起讨论你的叙事绘画治疗。”结果我们用了一个下午,老师带着我逐个篇章细阅并商讨,哪些要删哪些要留,哪些要特别突出,哪些要加以补充……凯茜的认真和认同,一直是我在孤独的写作过程中极大的鼓舞;她多次提到我在四川灾区、儿童福利院以及私人执业的个案经验之宝贵,还殷殷鼓励我在书中分享。恩师的厚爱,让我心中暖暖的,在写作遇上困阻的情况下,我依然元气满满、动力充沛。


    本书概要

    本书包含叙事绘画治疗的理论和临床应用,阐述了叙事绘画治疗的源头、核心精神、咨询师的定位、守则、基本功,以及在咨询过程中各个小节的操作。在本书中,我将一步一步地指导专业助人者将叙事绘画治疗应用于实践工作中。


    本书共包含7个章节。第1章至第3章偏重理论的部分。在第1章中,我们将了解什么是叙事绘画治疗,叙事绘画治疗的核心精神和内涵,以及叙事绘画咨询师必备的基本功和各项须知。第2章将介绍叙事绘画治疗的理论缘起——叙事疗法以及艺术治疗的核心精神与各自的特色和应用。在第3章中,我将通过介绍精神分析的概念,说明绘画和叙事为何是进入一个人潜意识领域特别有效的工具,对这些概念有熟悉的理解将是有效应用叙事绘画治疗的关键。


    从第4章开始,我们进入实践操作的部分。在第4章中,我将详细解释4种投射绘画方法,其各自的执行指南和绘画的分析。在第5章中,我将阐明如何做个案计划和评估,介绍8节治疗结构的概要,以及第1~2节治疗的具体操作。第6章将介绍如何和来访者一起就他/她的绘画展开治疗对话,并提供治疗的总体结构,讲解第3~8节治疗的具体操作。


    在第7章中,我将通过描述一个完整的个案范例来提供一个详细的小节计划,经由具体的案例反映叙事绘画治疗的理论和操作。


    除了介绍叙事绘画治疗的临床应用外,本书的编写还受到当前其他心理治疗临床需求的驱动。首先,在处理创伤事件或创伤后应激障碍方面,绘画是最佳介入方式之一,而要测试其临床应用的效度,需要对来访者的绘画进行定量和定性的研究(Kaplan, 2003; Peterson & Hardin, 1997),这在国内特别缺乏。其次,在绘画结合叙事的临床治疗范畴中,建立一套具有结构性的治疗模式是必须的。本书旨在为中国社会的助人工作者提供对于应用叙事绘画治疗的深入理解,通过一步步的指导,详细并有结构地解释当中的理论和执行技巧。


    我希望本书能让咨询师对叙事绘画治疗之临床应用有更深的认识,并有效地实践于心理咨询或临床治疗上;更期望通过这套治疗模式的编制,为专业助人者在目前的治疗工具上多提供一个选择。我在本书最后列了一个读物清单,鼓励咨询师在叙事和绘画这两大领域中,从具有丰富经验的大师和专家身上获得更多的宝贵知识。此外,由于本书的焦点是叙事绘画治疗的实际应用,因此我视投射绘画的理论和解读为一套辅助工具,仅作参考用途,故并非本书的重点。我建议咨询师保持客观的态度,多参考本领域大师和专家的书籍和研究,以巩固自身对绘画、符号以及精神分析理论的知识。最后,因叙事绘画治疗在评估和治疗方面均有着实际应用的性质,在将这些指南纳入实践之前,我鼓励专业助人者参加有关培训。心理咨询师和临床心理治疗师在获得本方法的督导性培训之后,方可学会将理论和实际经验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够真正纯熟地应用这套临床心理治疗模式,真正地做到我时刻强调的“不伤害(Do no harm)”这条专业助人者必须遵守的最高原则。


    由于叙事绘画治疗起源于创伤儿童的心理干预,本书介绍的方法主要是针对创伤儿童的,适合4—12岁的来访者。但叙事绘画治疗是一套应用广泛的疗法,自闭症青少年同样是该疗法的受益对象,另外还可应用于医院、学校、社区等服务场所。本书虽然阐述了一种专业的心理治疗方法,但在撰写时力求简明易懂、具结构性、易于操作,因此除了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等专业助人者之外,创伤儿童的家长、教师等同样可以阅读使用。由于叙事绘画治疗尚在生成的初始阶段,有待进一步的发展与成熟,在此野人献曝、抛砖引玉,万望各位不吝赐教指正,让叙事绘画治疗茁壮成长,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感恩的心


    能够常常品味幸福,那是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是的,作为一名临床心理学家、艺术治疗师和叙事绘画治疗培训师,我是幸福的。在我被繁重的工作折腾得“五马分尸”的时候;在我“英年早睡”的愿望一再落空的时候;在我写书遇上“大脑便秘”的时候;在我碰到“十级难度”的个案的时候……这些时刻我内心流淌的幸福感,就像一股强大而且源源不绝的能量,让我孜孜不倦地坚持下去。


    我的幸福感的来源之一,是学员和来访者的真心关怀。无论在中国香港、中国内地还是国外,我都被咨询师问到一个问题,“你是怎么保持如此精神奕奕的?”当他们知道我见个案的时数是每天8小时的时候,更惊讶不已。我听过最经典的反应是:“一天8小时?我一天见4小时都已累得不行,你长期这样见个案,天天吸进那么多负能量,会不会对你的身心都有影响呢?”


    对于同行们的关心,我感激不尽,但是对于“天天吸进负能量”,甚至把咨询师当作“心理垃圾桶”的说法,我不敢苟同。我告诉学员,从我十多年前第一天当心理咨询师开始,我从没有一刻感觉自己是个“心理垃圾桶”,更没有在心中抱怨过我的来访者把他们的负能量倒给我。相反,我对他们满怀感恩,他们的信任对我来说,就是个案工作中最大的动力。试想想,来访者需要多大的信任和勇气,才可以向素昧平生的咨询师打开心扉,并相信经过彼此的同心同行,走向更美好的未来?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当我们可以换位思考,对来访者的感恩就会油然而生,对于有幸陪伴他们走出困境,更感光荣。


    来访者的感恩,也是我幸福感的来源。作为一名“医心者”,最大的喜悦莫过于见证来访者一步步走出人生幽暗的低谷,奔向光明。我相信:当一个人开始看见自己,他才可以进一步做到接纳自己,最后发挥自己,这也是我跟来访者约定的“治疗三部曲”。走过了这三段路,当来访者的抗逆力越来越坚实,也就是我们“医心者”功成身退之时。我很同意恩师迈克尔·怀特在课上跟我们分享的自我定位:“在来访者面前,我们不是专家,不是领路人,只是他们走过困境的陪伴者;来访者才是解决自己的问题的专家。”


    当来访者渡过生命海,回看来时路,他们的真诚感激,他们的欢笑,他们喜悦的泪水,于我而言,意义重大。我常说,我是个喜欢“送客”的咨询师。“我在工作上最快乐的时刻,就是把笑容满面的来访者送走,并且希望从此不必在办公室再见他们。”(黄晓红,2013)记得一位把7岁孩子带来见我的家长,在8节疗程结束,我们道别的时候,她说了一句话:“最神奇的是看着孩子走出咨询室,他是蹦跳着出来的!”我莞尔,心想:因为我也是个陪着他跳的小孩。当我们全然地跟来访者“在一起”,全身心投入其中,就会在彼此身上出现很神奇的和弦效应。当治疗关系进入“心灵相通”的境地,这种互信就成了疗愈的基础。


    我有个很有趣的发现:当学员在我做完叙事绘画治疗现场示范之后,把细节复盘的时候,他们总会问我:“是什么让你把整个过程记得那么清楚?”我说那只是因为我这个人比较“痴情”而已,当我面对一位来访者时,我的眼中、心中和脑中就只有他/她。如何做到?那需要高度地集中精神。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是不吃午饭的——不是为了保持身材窈窕,而是为了保持头脑清晰。见每个来访者,我都珍而重之,要求自己以最佳状态面对他们。每天早上的大餐和晚上的盛宴,已经足够供给我一整天身体上的能量,而更重要的是,在跟来访者的互动过程中,我每天都得到满满的心灵的能量。


    而在所有幸福感的来源中,身边的重要他人最让我感激不尽。父母和家人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男好友女闺蜜的鼓励和打气、每一位恩师的教诲和无私传授,都让我心中暖暖的,很受用。每天睡前和早起时我都会在冥想中对他们表示感恩,殷殷祝福——无论他们健在人间,还是享乐天堂。


    时刻让幸福感在心中流淌,时刻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正能量自然长伴身边。念及感恩,我的脑海中经常会出现一个画面。2013年四川雅安地震一个月后,我继续2008年汶川地震的灾后心灵重建项目,带领香港专业助人团队前往灾区,之后每过4~6个月回去一趟,跟进个案和治疗小组,也培训和督导当地的大学研究生、医务人员和其他专业助人者,让灾后心灵重建项目得以推广及深化。还记得那一次,有一群参加我们治疗小组的小朋友,在我们做完活动送他们回临时板房居所的途中,突然唱起了一首歌。这画面多年来一直在我心中萦绕,陪我走过了无数快乐和艰苦的时刻。我把这首歌也送给你——借此奉上我的感恩之心,给正在读这本书的你!


    感恩的心
    陈乐融
    我来自偶然.像一颗尘土
    有谁看出我的脆弱
    我来自何方.我情归何处
    谁在下一刻呼唤我
    天地虽宽.这条路却难走
    我看遍这人间坎坷辛苦
    我还有多少爱.我还有多少泪
    要苍天知道.我不认输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
    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
    感恩的心.感谢命运
    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
  • 目录
    前言
     为什么研发新的临床治疗模式
     我的叙事疗法和艺术治疗学习之旅
     本书概要
     感恩的心

    序幕 两个直击心灵的小故事

    第1章 什么是叙事绘画治疗
     叙事绘画治疗的核心精神
     什么是“把潜意识意识化”
     个案概念化过程
     叙事绘画咨询师必备的基本功

    第2章 叙事绘画治疗的理论缘起
     叙事疗法:叙事绘画治疗中举足轻重的角色
     艺术治疗:叙事绘画治疗的重要部分

    第3章 把潜意识意识化的重要工具:投射绘画
     叙事绘画治疗的起点——心理创伤干预
     精神分析及其于投射绘画的应用
     叙事绘画治疗:以投射绘画作为切入点

    第4章 4种投射绘画方法
     投射绘画的执行指南
     绘画分析

    第5章 个案计划及评估
     疗愈的过程
     治疗计划的基本信息及一般准则
     评估和个案计划
     第1~2节的具体操作

    第6章 治疗
     治疗对话
     治疗指南
     第3~8节的具体操作

    第7章 个案范例:瑶瑶
     个案摘要
     个案跟进

    读物清单

    参考文献

  • 摘要
    第1章

    什么是叙事绘画治疗


    叙事绘画治疗(Narrative Drawing Intervention, NDI)也称为叙事绘画治疗法,是一套新近发展的心理治疗模式。其第一服务对象为4—12岁心灵受创伤的儿童,第二服务对象为9—18岁自闭症青少年。2015年,叙事绘画治疗诞生后,由香港专业助人者,包括心理学家、社工及心理咨询师担任研究对象,亲自学习并应用于临床个案身上。研究结果显示,94%的研究对象反馈其在临床心理治疗过程中取得令人满意的治疗进展。


    荣幸的是,叙事绘画治疗的操作性和实用性受到肯定。我先后受邀于中国的北京、香港、澳门、成都、重庆、上海、广州、深圳、武汉、贵阳、西安、西宁、苏州、呼和浩特、齐齐哈尔、银川、绵阳、建水等各城市,以及澳大利亚、美国、墨西哥、新加坡等各国的论坛、政府、医院及大学演讲并提供培训课程,得到各国专业助人者的支持鼓励。其中在2015年香港自闭症研讨会上,我以“叙事绘画治疗在高功能自闭症青少年的运用”为题,与现场400多位专业助人者、自闭症人士照顾者及家长,分享如何通过叙事绘画治疗,有效帮助自闭症青少年。除了于私人执业时应用在不同类别的个案身上,我和受过叙事绘画治疗训练的同行,包括心理学家、社工、心理咨询师及各大、中、小学及幼儿园老师,也把这套心理治疗模式应用于医院、学校、社区等服务及教育场所,帮助有需要的人群。


    叙事绘画治疗的核心精神

    叙事绘画治疗的核心精神,就是通过绘画与叙事,让潜意识意识化,再把人和问题分开,让困扰个体的问题得以外化,继而在找出个体的内在力量、外部资源的同时,处理问题,带出盼望,并强化个体的抗逆力。个体的自我疗愈能力一旦呈现,自然可以成为解决自身问题的专家,走出困境,活出“彩虹”。


    我在叙事绘画治疗中,归纳出八大转化历程:

    1. 建立互信的治疗关系。作为一名临床心理学家,我在来访者面前给自己的定位,不是任何专家和指导者,而是来访者人生的一段旅程的同行者。我时刻谨记恩师怀特的叮咛:我们的来访者才是解决自身问题的专家,作为咨询师,我们必须时刻抱着“未知(not knowing)”的态度,尊重并接纳来访者,与他们建立共鸣共振的关系(rapport building),让他们感到安全、自由、畅所欲言,不必过于顾虑日常社会约束,比如时刻保持谦恭有礼,或者处处提防、恐受伤害。所以在向专业助人者授课的时候,我总是强调: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的互信关系一旦建立,就迈开了治疗历程的一大步。


    2. 建立安全感。有了互信的治疗关系,建立安全感就可以事半功倍。或者可以说,互信和安全感两者,互为因果,同时进行。高度合适的桌椅、熟悉的空间,都有助于降低紧张和焦虑,提升安全感,有助来访者投入治疗过程,进而与咨询师通力合作,处理问题。对于一些心灵创伤个案或严重缺乏安全感的来访者,可以让对方选择和咨询师独处或是由亲友陪同。通过这些治疗细节,可以帮助来访者逐渐消除陌生感,打开心扉。


    3. 有效宣泄情绪。绘画本身就是治疗的一部分,来访者通过自己的绘画以及对其进行叙事,从中重新发现真我,继而对个人情绪与感受的根源加以追溯,了解自己在家庭以至社会的定位,逐步做到“看见真我”。


    4. 增加自我接纳。当来访者看见真我,接下来就是接纳真我。咨询师通过治疗对话,帮助来访者整合内在经验和价值观,并将外在世界与内在自我接轨,真正做到内外一致,并在接纳真我的基础上,进一步肯定自我,提升自信心。


    5. 发挥内在力量。通过绘画和叙事,咨询师循着来访者的主导,一步步进入对方的内心世界;而来访者得到接纳、尊重与认同,自然能更自由及安全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咨询师在陪伴着来访者步步探索来时路的过程中,通过叙事中寻获的独特结果(unique outcome),让对方重新发现个体的内在力量,并于日常生活中,加以发挥。


    6. 挖掘外部资源。除了重新发现并发挥内在力量,在叙事绘画治疗中,咨询师还会和来访者探索其外部资源,在遇到困境的时候,得助于家庭、朋友、同学或工作伙伴,而不是孤军作战。


    7. 带出盼望。绘画治疗的好处,在于可以让潜意识意识化;而叙事疗法精彩的地方,是可以让来访者对生活及所关注的人和事、对世界的反应与观感,通过叙事,将困扰个体的问题具体化,再将问题与个体分开。以我的恩师怀特的语言来说,就是外化(externalization)。当我在澳大利亚阿德莱德亲耳听到怀特阐释外化这个概念时,如雷贯耳。“人本身不是问题,问题才是问题(The person is not the problem. The problem is the problem)”。恩师的这句话,多年来萦绕在我心间,帮助我在与来访者同行的过程中,更容易找到他们的内在力量与外部资源,从而带出盼望。


    8. 巩固抗逆能力。当来访者在叙事绘画治疗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三宝”:内在力量、外部资源和盼望时,意味着治疗已到了最后阶段,就是巩固抗逆能力。作为一名临床心理学家,我会在最后阶段,帮助来访者建立其内在价值系统,再将之与外在价值系统——即社会上的普世价值接轨,并找出来访者在日常生活中所彰显的正向因素与个人特质,让来访者成为自己的咨询师,凭着个体的抗逆能力,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


    什么是“把潜意识意识化”

    我很认同荣格的一句名言:“在你把潜意识意识化之前,它会主导你的生命,而你就会称它为命运。(Until you make the unconscious conscious, it will direct your life and you will call it fate.)”我常笑称“把潜意识意识化”的这部分,就是恩师怀特“把问题外化”这一步的前传,我们先通过一幅画去了解来访者的潜意识,继而可以更好地让个体把问题和自己分开,再进一步处理问题。


    在课堂上,我总会用一位11岁少年的绘画和叙事,去演示“把潜意识意识化”这句玄妙的话。


    看到露露这幅画(见图1–1),我心中为之一震。首先是他的用色,整盒彩色蜡笔就在他的面前,为什么其他颜色都不挑,独选黑色?露露全幅画选用黑色,画中那涂黑了的屋顶,与天上的乌云、纷飞的雨点,如出一辙。“危房”两个字,开宗明义地告诉我们,露露心中充满恐惧。与图画左上角那段图解“天下起了大雨,刚地震过后,他们在帐篷中躲雨”结合起来,则让我们了解到,露露这个男孩,正在努力地向我们表达他内心的感受和想法。


    图画右下角的“庇护所”,说它是帐篷,却长满了草,倒像个小山丘。里面是一张床,床上站着两个人,满脸都是泪。
    仔细留意露露的“家”中,本来画了桌椅,却都擦掉了。在此提醒各位,越是刻意擦去的部分,越值得我们关注,因为其中投射的潜意识,往往显示了来访者矛盾的情绪与感受。


    图1–1 “我的家”

    画完图画展开叙事的时候,露露通过这幅“我的家”,给我说了个故事。他说画里的两个小孩,是双胞胎。地震时父母都被压死在瓦砾堆中,孩子成了孤儿。他们的房子因为是用木条架构出来的,地震时都成了危房。天正下着大雨,家里不安全,双胞胎逃到家旁边的草房去,哭得很凄凉。而不幸的是,阴雨连绵,草屋漏水,两个孤苦伶仃的孩子,哭得更悲伤。


    故事说得悲切哀恸,听者都为之动容,露露却告诉我,他的家园虽然没了,幸好父母都无恙,而这幅画,其实是他在地震后一个月来几乎每个晚上都做的一个梦!进入露露的内心世界,可以明白,这男孩正受着创伤后情绪失调的困扰。


    我们说过,梦是个人才可以看得见的画;而画,正是每个人也看得见的梦。


    通过露露的画,我们看见了他的梦;而在这个画出来的梦中,我们看见了男孩内心深处真正的恐惧。


    2008年汶川大地震、2013年雅安地震以及2018年印度尼西亚的海啸、地震与火山爆发三重灾难现场,让我亲身体会到生命的无常与不可控。露露小小年纪经历那么大的重创,顷刻间失去家园的惊恐,再加上防不胜防的余震,纷至沓来的洪水、塌方,甚至瘟疫……而当中最难以接受的,是分分钟会痛失唇齿相依的父母!(见图1–2,图1–3)


    图1–2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中倒塌的民房


    图1–3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中倒塌的大楼


    感谢上天赋予我们人类绘画的能力,让我们可以更容易进入自己和别人的潜意识,解开缠绕的心结。进而在叙事的过程中,通过咨询师和来访者的治疗对话,把潜意识意识化。


    得到了理解和支持,露露在讲完画和梦之后,主动跟我分享了地震中的经历。他告诉我,地震时他正在上课,突然地摇得很凶,老师一声令下,同学们拼命地跑。他说自己害怕极了,什么也不知道,只知道必须一直跑……


    到后来才知道发生了地震,面对满目疮痍,露露说他“内心很恐惧”。虽然一个多月过去了,他头脑还是“昏昏的”,心里很不踏实。


    刚才提到画中被擦掉的部分,也是值得我们留意的部分。果然,露露说,地震过后,他家“幸存”下来的生活用具,都被搬了出来,一家人就在草房里过日子。露露幽幽地说:“这真是很难过的日子呢!”


    治疗结束后,露露说:“难过的日子还是会过去的,只要我和爸爸妈妈都在,我们一家就有力量。我希望明天可以过上好日子。我一定要坚强,要开心,不能自暴自弃,这样才能建起坚固的新房子。”


    问露露对自己的信心,他迟疑了一下,说:“尽自己的力量吧。”


    作为一名医心者,最欣慰的,莫过于见证着露露通过绘画,加上叙事,最终可以一步步地走进自己的内心世界,继而在我们的陪伴下,把潜意识中的恐惧意识化,并于心理治疗的旅途中,看见自己、接纳自己、发挥自己,建立抗逆力,同时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外部资源的支撑下,走出恐惧,迈向希望。露露尽力而为的态度,更让我欣赏和欣慰,因为他看见了自己内在真正的恐惧,并接纳了这个依然需要时间去重拾信心的自己,那才是最真实的。而只有真实面对自己、面对世界,才有力量发挥自己,并建立抗逆能力,迎接未来的挑战。这样的心态比当时响遍灾区那些“忘记过去,放眼未来”的口号式自我激励法,有智慧多了。


    小小的心灵,在饱经重创之后,还需要一段时间去慢慢复原。但愿露露读到自己的治疗信,能一天天开心起来,拨开阴霾,重新沐浴在阳光下。


    写给自己的信
    在那一刻,我感到很可怕。
    记得那一天是2008年5月12日,时间是下午2点28分。我感到我的桌椅在摇晃,老师着急地说:“地震了,快跑啊!”我急忙跑出教室,那时我感到我的双腿好像已经离地一样,心中很害怕。老师继续叫我们往前快跑。
    我们一起往前跑,跑到了操场,看见我们的教学楼在一摇一摇的,就要倒下来,那时候我开始担心我的父母。我的心在不停地跳动。我心惊胆战,还听到老师说:“这是特大地震啊!”我更吓得发抖。过了一会儿,我的妈妈来接我,我很高兴终于见到了我妈!看见她,我好像看到了希望。那一刻的我,感到无比快乐。
     露露
     2008年6月23日
联系我们

编辑部电话:010—65181109

编辑部邮箱:wanqianpsy@163.com

客服部微信:wanqianxinli199807

官方微博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