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分类
万千书架 作者译者 书评推荐 资讯动态 关于我们
叙事
熙琄叙语:一个心理咨询师的成长历程(第二版)
跟着吴熙琄老师一览咨询之路
作者:吴熙琄
咨询与治疗,大众读物,大师经典
  • 出版信息
  • 内容简介
  • 推荐
  • 著译者介绍
  • 序言
  • 目录
  • 书摘
  • 出版信息
    出版日期:2020年3月1日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18427055
    装帧:平装
    页码: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 内容简介
    作者结合自己学习心理咨询和成为一名心理治疗师的经验,与读者分享她在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的过程中的经历。同时,作为一名督导老师,她借由此书教授咨询师在成长的路上如何一步一个脚印地学习、积累和照顾自己。
  • 推荐
  • 作译者序
      吴熙琄 出生于1958年,在中学任教5年后,于1985年赴美国留学,并获美国佐治亚州州立大学心理咨
    询系研究所硕士与艾奥瓦州立大学家庭与婚姻治疗博士。
      曾任教(督导)于美国康涅狄格州圣约翰大学和美国马萨诸塞州州立大学等多所大学的家庭与婚姻治疗研究所。曾任美国马萨诸塞州与康涅狄格州两大家庭扶助机构主任与副总裁,并兼任美国哈佛大学附属剑桥医院伴侣与家庭治疗中心督导。
      2005年开始在亚洲华人地区开展叙事和后现代家庭治疗实务工作的训练与督导。2012年至今,成立“茵特森创意对话中心”和“亚洲创意对话中心”,
    致力于在华人地区推广后现代与叙事对话的思维及技巧。
  • 序言
    第二版前言
    2019年修订再版此书时,心理咨询师的考证有了很大的变化。2017年国家取消了心理咨询师不同级别的证书,这个改变给各地组织考证的机构带来巨大变化,考证的业务不再被需要,机构的运营必须转型,有些机构做了停止营业的决定。我想这是一个很不容易的决定。认证取消是会消除人们想成为心理咨询师的愿望, 还是会激起人们好好学咨询的热情,都有待观察。
    无论未来会有什么样的新政策规范心理咨询师这个行业,从社会变迁发展的趋势来看,心理咨询会越来越被需要,因为在快速变化的时代中,人们面对的生活议题远比过去复杂。学好心理咨询,成为人们面对生活困难时需求帮助的资源,是心理咨询师需要思考和努力之处。 
    以前生活困难时,可以有整个家族予以支持。但当小家庭成为主流之后,虽然父母与长辈仍会关心支持我们,但遇到急速变化的现代生活的挑战时, 他们可能也不知道如何陪伴、帮助我们。当然人们也可以用各种方法来自助, 例如看书、参加讲座、旅行、运动以及找好友聊聊等,但这些方法的专业与时效性都不足以全面涵盖支持人们的需求。因此,受过系统训练的咨询师必将成为人们面对生活困难挑战的一个重要资源。   
    另外,现代人生活忙碌,同时要做许多事情、接受许多信息、体验许多人际关系, 还要不断完善自己的家庭关系。这样一来,就比较少有机会通过好好的对话去靠近和理解自己,明白真正属于自己的想法。从心理学的角度,我们都知道理解和觉察自己,才能带来更多属于自己的生命的成长。因此,有接受过专业训练的咨询师陪伴我们进行自我理解和觉察、进而带来自我成长,是最有效的提升生活质量的助力。
    总之,我想强调的是,咨询师这一职业对这个时代的意义和价值,是少数新兴人工智能产业(Artificial Intelligence, 简称AI)所无法取代的,这点也被许多研究所证明。因为咨询师要思考的是千变万化和富有创意的材料,而非逻辑条理及关系清楚的说明。咨询师的专业能力也是其他与人相关工作的专业的根本,例如企业员工帮助计划(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简称EAP)、教练(Coaching)、企业顾问(Consultant)等。若拥有心理咨询专业能力做根基,必然会给和不同性质专业与族群的人进行工作交流带来极大的帮助。这也是为什么在西方的社会里,做企业教练顾问工作的人一般都具备心理咨询师专业的背景,这样他们才能更游刃有余。
    我是一个在西方受过严格的咨询专业训练出来的咨询师和家庭婚姻治疗师,也一直非常感恩自己可以有这个机缘、在这样的环境中磨炼与发挥专业能力。我也很珍惜自己对咨询和家庭婚姻治疗的热情与坚持。每当有机会陪伴来到我前面的来访者和家庭时,看到他们与我开展对话带来的改变和帮助,我的内心总有满满的感动和感谢,也更提醒自己要好好陪伴更多有缘人,希望专业的对话可以帮助人们渡过难关,迈向人生的希望之旅。
    虽然现在我的工作有所转型,更多是通过工作坊示范训练以及用督导的方式帮助大家学习如何做个好咨询师(包括家庭婚姻咨询师、社工、复健师、辅导员、心理健康教师或普通教师、精神科医生、护士、教练、企业顾问及生活顾问等),我更希望可以把多年专业训练的经验分享给大家,让大家成为心目中理想的咨询师,甚至是成功的生活经营者。这本书出于这样一个心意,即分享我在专业历程中的点点滴滴,通过回顾这些历程,引发共鸣,进而让读者充满憧憬与梦想。
    目前在国内只有在学校或医院可以有全职心理咨询师的相关工作,大部分受训的或曾经有证书的咨询师不容易找到全职咨询工作。我了解到有许多人平时有正职工作,而利用晚上和周末做咨询或义务去陪伴一些人,这样特别难得。咨询应该是一项稳定的社区工作,当有很多人愿意参与到这个工作时,对不同的地区与社群都会有极深远的影响。希望未来不论是政府部门或是企业,都能增设咨询师的职位,让更多人受益,也为更多咨询师提供就业的机会。
    除了面对已不尽相同的再版书的时空脉络,我也不断思考还有什么是我想增添的、也是第一版书里没有机会和大家分享的。也许我做咨询背后受到的最重要的理念影响是一方面,比如在学习咨询的过程里,我遇到了哪些老师、这些老师们对我的养成、对于我后来的影响。如果把这些老师的核心理念串在一起,基本可以认为他们是引领我对心理学和咨询做深刻反思的后现代导师。我将在新增的第九章中回顾我和这些后现代导师的相遇,以及对我有至深影响的那些核心思维。
    这次再版,出版社编辑建议添些照片,我觉得是个好主意,于是便开始搜索多年前的照片。过去照相没有现在便利,可以用电子文件储存, 多年前的相片主要都是纸本。再加上1985年我和先生到美国求学,中间多次搬家、更换电脑和手机,再到2005年从美国搬回中国台北,我实在不确定是否可以找到不同阶段不同情境的照片了。我有一个存放过去照片的小柜子,当我打开它,看着这些多年未看的相片时,一幅幅场景和故事迅速在我的脑海中流淌,还惊喜地发现了许多第一版书描述的情境的照片。感谢当时协助照相的人与合照者的贡献,让我得以用这些照片来更好地阐述我的故事,尤其是其中还有许多与大师合照的历史镜头。 
    本书根据原版修订了部分内容,在第九章中补充了5年前没有机会分享的想法和故事,也增添了自己作为咨询师的演化过程,最珍贵的是附上了一些历史性照片及这些照片唤起的更多故事。希望阅读新版的读者能通过我作为咨询师的成长历程得到更多的启发与共鸣,更好地找到心中那个想要成为咨询师的自己。
    2019年12月
  • 目录
    第一章 我想成为咨询师
        成为咨询师的动机与机缘
        成功咨询师的渴望
        被咨询的经验

    第二章 咨询师的学习历程:个案实务工作之旅
        硕士班的个案实习
        博士班的个案实习
        咨询实践的计划视野

    第三章 咨询师与自己、朋友及家人的关系
        咨询和帮助朋友、亲人的思维
        是否可以为朋友、家人做咨询
        转介
        另类的访谈:报告和人类学式的访谈
        朋友、家人对咨询师的期待与咨询师对自己的期待
        学咨询对生活的影响

    第四章 咨询师的成长阶段
        初接个案的焦虑和害怕
        到底要做多少个案才够
        新手如何开始咨询
        如何通过个案磨炼自己
        如何通过经历磨炼自己

    第五章 咨询师的技术与哲学观—整合与发展
        根本的技术与哲学观
        理论整合与特色发展

    第六章 咨询师面对的根本议题
        咨询师面对自我的议题
        如何面对个案中的不同议题
        如何倾听与对话(包括与沉默的关系)

    第七章 咨询师的自我和关系
        自我照顾
        自我锻炼
        自我成长和关系

    第八章 建立学习咨询的支持与回馈系统
        同辈督导:理解咨询意图,见证咨询困境
        自我督导:录音、录像、逐字稿
        如何与咨询中负面的内在声音对话
        定期请来访者反馈
        浸泡:学习的社群与支持团体
        专业督导:网络督导与面对面的督导

    第九章 与不同后现代家庭治疗流派及后现代思潮创始人相遇的故事
        与后现代家庭治疗大师的故事
        与后现代思潮创始人的故事

    后记 踏实地学习与咨询师生涯的反思
  • 摘要


    第一章

    我想成为咨询师


    成为咨询师的动机与机缘

    每个人成为咨询师的背景因素可能都有其脉络、发展和故事。仔细去思考我在职业生涯里选择咨询师这个专业进行投资和学习的原因,似乎和我大学里参加活动的经验有密切的关联。我参加了“道德重整合唱团”,合唱团的理念是由国外引进的,歌词总是振奋人心、让人愉快,而且在合唱的过程里,我们会摆动手脚和身体,是特别活泼有趣的一种合唱方式。人到中年,想到那时的情景,仍觉得是一种温馨可爱的生活方式。
    有一回合唱团有机会到台湾北部靠海的金山出游过夜,我不记得旅游的细节,但有一件事让我印象深刻。我那时大约20岁,我们有分小组活动,也不知为什么,我成了那组的小组长,全组大约10人。虽然并不记得小组成员说了什么,但整个团体在结束时非常愉快,非常有活力,也非常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当时的我有种吓一跳的感觉,原来我似乎有一些特别的能力,能贴近人心,而且可以让人们彼此联结。在台湾长大的我是个标准的书呆子,虽然也参加过一些活动,知道自己还会念点书,但对自己的理解、尤其对潜藏能力的理解不是很明了。自己是在一个很传统保守的家庭里长大的,家人之间语言的表达也是不多,所以年轻的我其实也不是很清楚自己到底是谁、能做什么。在小组活动里,我发现了以前不知道的自己,只觉得非常非常开心,但也没有深思,只是把这个经验放在心里。现在回想过去那一段经验,觉得这似乎是我未来想做咨询师的一个小小但深深的种子。
    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一所中学教书,担任班主任(台湾称导师)。我大学主修地理,因此在中学也主教地理,但在每天的教学里,我开始去问自己,我要一辈子都教地理吗?还是要去追寻我喜欢的工作。在每天的工作里,我发现陪伴学生面对各式各样的议题远比教地理有趣多了,而且这是我内心更想做的事情。接下来该怎么办呢?
    生命似乎总是在给我提问,到底做什么,我的内心才会由衷地欢喜,做什么我内心会打个问号有所质疑?在教中学地理的5年里,尤其进入第3年时,我25岁了,我越来越觉得不对劲,不是很开心,但又不可能马上转换工作,因此我在全职教学工作外报名参加了台北的“义务张老师”培训班。印象中培训持续了整整1年,每个星期我都需要在某天晚上下班后去参加团体的训练,学习许多咨询的基本技巧,像倾听、同理心等,印象中是3小时的训练和练习。大部分星期六和星期日也需要用于工作坊的训练和学习,这使得我有了扎实充分的准备来做“义务张老师”。在这一年的培训里,虽然休息时间不多,但我内心是充实而满足的。那时我的先生还是我的男友,每到周末他总要等到我傍晚下课后才能约会。现在回想起那段时间,也挺感谢年轻的他的支持。
    在一年的培训后,我们必须接受考核,看到底是否可以成为正式的“义务张老师”。我很幸运地被录取了,也开始了接下来2年的服务旅程。这个服务就是接电话或是写信做咨询,偶尔也有面对面的咨询。印象中第一年是每个星期值2次班,一次3小时,值班后都有团体督导,非常有帮助。
    虽然做“义务张老师”让我内心很满足,但平日的全职工作仍然是持续不断地教地理。那时候我大学的主修专业是不被允许考心理咨询研究所的,因此我决定还是要出国读书,好追求我的兴趣和理想。经过长期的准备,我和先生于1985年夏天共赴美国读书。我们在1984年结婚,也有了1年在婚姻生活调适。
    虽然在台湾教师职业是一个非常稳定的工作,也有优厚的退休金,但这些现实条件似乎挡不住我对学咨询的热情,因此年轻的我放下了这份具有良好退休保障的教职工作,义无反顾地去追求我的理想,也感谢父母和家人的支持,没有加以阻挠。
    现在想想当时自己想成为咨询师的动机挺强的,加上当时台湾留学美国的风潮与社会脉络的支持,于是在那个时代的背景下我也就被全力支持着出国了。我也挺感谢那个时代潮流的,没有那个潮流,我可能也出不了国,一个人的梦想,似乎也要有很多的因缘际会。现在越想就越加感觉出国也不是那么理所当然了。
    诚如我所说的,要成为咨询师除了个人的动机、家人的支持,还要有社会文化脉络的推动,其实还有经济的后盾,这些好像也要随缘。在中国内地因为咨询师热的兴起,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缘分,有些人可能可以开公司全职做咨询,有些人可能兼职做咨询,高校训练出来的研究生可以在高校或医院工作,有些人可能把咨询运用在生活里帮助自己和家人、朋友。咨询运用的范围很广,但我想不论是哪个方向,如果有人对咨询非常感兴趣,就好好学,让自己的学习更踏实更细致。
    在我的印象中,人们想学习咨询的原因(包括心理师、社工)很多元、很丰富。在美国我曾督导一位社工,在每星期的督导里,我也渐渐去学习、理解社工工作中什么对他是重要的。他是犹太人的后裔,整个大家族里有许多的成员经历了纳粹时代集中营的迫害,当时居住在美国的家族里绝大部分的成员都是律师,能为许多人争取原本争取不到的东西,他选择做社工,服务弱势群体,是因为祖先的经历让他希望能在自己的工作里找回正义。也因他的家族成员有丰富的法律经验,让他总能陪着来访者上法院向法官争取其应有的权益,法院里的人都很惊讶一个社工怎会对法律有如此精辟的理解,他也总能替这些弱势的来访者家庭争取原本可能争取不到的权益,我们都封他为“社工律师”。我原本不清楚这些关系,但在一次督导里他非常的愤怒,我试着去了解他服务个案工作背后的愤怒是怎么来的,他才有机会和我分享他祖先的故事,以及他为什么选择做社工、希望在社工的事业里达成什么。我记得那时自己充分感受到这位社工核心的价值和力量,非常的震撼,那是我没有的经验,在那次督导对话里,我看到愤怒的背后原来是一份承诺、使命和责任,现在回想起那个对话,还是很心潮澎湃,为之感动。
    有好几位咨询师和我分享他们想学好咨询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的童年有很多的痛苦。痛苦的因素有各种各样(被忽略、重男轻女的环境、父母的吵架或打架、家庭暴力、永远不够好等),他们想通过咨询,让儿童可以有更美好的童年。通过陪伴治愈孩童的心灵创伤,这些咨询师自己的童年似乎也得到了治愈。陪伴孩童、关心孩童,让孩童在支持里长大而不孤单,便成了这些咨询师极大的力量,而这往往也可以影响孩童的父母,进而引导父母去反思如何陪伴孩子长大。
    其实写着写着,我又想到了小时候父母是如何保护照顾自己的,但有一样东西是我较少感受到的,就是心与心的交流与对话。因此我童年时特别喜欢去对话多的同学家里玩,在这些同学的家庭里,我看到聊天带来的温馨与支持。这跟我后来为什么会选择咨询这个专业可能也有极密切的关系,我希望在咨询里可以陪伴人们好好交流和对话,和自己联结,和彼此联结。我也觉得这是一份金钱也买不到的幸福,也许过去的缺憾变成了未来我愿意不断去努力的方向吧!写到这里并不是想抱怨父母,父母已给了我他们能给的东西。在他们那个辛苦的年代,能有饭吃、有房住,把孩子们养大就很不容易了,我心中很是感激。也因为有他们的保护,我那时幼小的心才有想交流对话却没说出来的渴求。这份渴求不断增强,陪着不同的人们去建立属于他们的交流和对话。写到这里自己已泪流满面,也与自己热爱对话的人生经历有了更深的联结,写作似乎总会带我去让我讶异的地方,这又是一份新的理解。

    我分享了我及一些人学咨询的动机,那么你想学咨询的动机是什么?其实每一种动机都有它的脉络和意义,去靠近并理解动机会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成功咨询师的渴望

    什么是成功的咨询师?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可能不同的咨询师会有不同的想法,因对咨询的盼望、所学习的理论,以及对人生的看法与见解而不同。而且成功的咨询的定义可能也会随着咨询师本身的学习与历练而有所演化。我希望这个主题可以让大家不断思考、不断探索,而不停留在一种既定的思维里。
    在分享我想成为一个怎么样的咨询师之前,我想设计一些问题邀请大家对自己想成为一个怎么样的咨询师做一点小小的思考。

    对你而言,怎样才算是成功的咨询师?有哪些必要的元素?
    这些元素的想法是怎么来的?
    这些元素和你在生活里重视的价值有何关联?
    你希望在咨询中如何实践重视的价值?
    当你重视的价值可以呈现在你提供的咨询中时,会让你如何看待自己是咨询师这件事?

    对我而言,也不是一下子就明了自己想成为怎样一个咨询师的,也是通过一些历程和摸索才渐渐清楚的,一直到现在我还在持续地思考自己能做的是什么,我的限制是什么,人们对我的期待又是什么。
    早期我对自己的期待是做一个温暖、有耐心、关心人、愿意倾听,又可以解决来访者问题的咨询师。一方面是我对关系的看法,总觉得温暖是关系里不可缺的元素,不论在学术里有多少理论的训练和技术操作的学习,温暖总是我的坚持,纵使我不知如何帮助来访者,纵使来访者有很多的退步,纵使我对服务的群体(黑人、西班牙裔人、白人、不同地区的亚洲人等)很陌生。有时我看到美国的教授在咨询工作中不一定很温暖,可能教授也有他们的脉络和意图,但我内心似乎不是很同意那样的对话方式,但也没表达出来,只是放在心里。我想温暖就是我重视的信念和价值吧!
联系我们

编辑部电话:010—65181109

编辑部邮箱:wanqianpsy@163.com

客服部微信:wanqianxinli199807

官方微博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