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分类
万千书架 作者译者 书评推荐 资讯动态 关于我们
温尼科特
温尼科特成熟过程理论
阅读温尼科特文献的向导
作者:(巴西)埃尔莎·奥利维拉·迪亚斯(Elsa Oliveira Dias)
译者:赵丞智 等
咨询治疗,精神分析,温尼科特
  • 出版信息
  • 内容简介
  • 推荐
  • 著译者介绍
  • 序言
  • 目录
  • 书摘
  • 出版信息
    出版日期:2020年10月1日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18429905
    装帧:平装
    页码:269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 内容简介
      温尼科特的成熟过程理论描述并概念化了生命发展过程中每个阶段所固有的不同任务、成就和困难。作为一种实用指南,它让我们理解各种健康现象,并探查各种早期的情绪性困难。
      这一理论不仅对于精神分析师和心理治疗师非常有用,而且对那些力求促进孩子个人发展的父母,那些会影响个体情绪发展的专业人士,以及那些制定精神健康领域的各种预防工作和政策的人同样有用。
  • 推荐
    在理解人类人格发展上,温尼科特的成熟过程理论与经典精神分析心理性欲发展理论是完全不同的两条线路。本书作者是资深的温尼科特精神分析范式精神分析师,她与她的团队致力于研究和总结温尼科特精神分析理论,并将之用于临床实践。本书是他们多年研究成果中有关人格健康成熟的一部分,总结了温尼科特思想和实践的基础理论。在国际精神分析学界,她首次把散落在温尼科特700多篇论文中的“成熟过程”思想提炼并总结为一个较系统的理论。本书结构非常清晰,有很高的的条理性和脉络性,这对于论述温尼科特的思想来说难能可贵。
  • 作译者序
    埃尔莎·奥利维拉·迪亚斯(Elsa Oliveira Dias)
    临床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师,巴西圣保罗温尼科特精神分析学院的共同创始人之一,国际温尼科特协会(IWA)副主席。

  • 序言
  • 目录
    译者序
    中文版序
    致谢

    导 言 温尼科特著作中的成熟过程理论 
    第一章 温尼科特及其与相关领域的争论
    第二章 成熟过程理论的基本概念
    第三章 原初阶段:绝对依赖
    第四章 相对依赖阶段和独立阶段

    最后的思考
    参考文献
  • 摘要
    导 言

    温尼科特著作中的成熟过程理论


    温尼科特逐步地阐述过一个关于个人发展的理论,随后他专门称其为“成熟过程理论” (Theory of Maturational Processes)。该理论所基于的理念是:每一个人类个体都有一种朝向成熟的先天倾向性,并且人类生活的任何方面,无论健康还是不健康,都属于或起源于成熟过程中的某一时刻,没有哪个方面可以独立于这个过程中的时刻。温尼科特把这个理论当作其理论和临床工作的支柱。2这个理论重点强调的是生命初始的各个阶段,因为这是一段人格和精神健康的基础形成时期。每个母亲和她的孩子之间都有一种特别的关系,通过清晰地展现在这段关系中究竟发生了什么,一方面,温尼科特描述了各种基本的人类需求,这些需求持续贯穿于生命每个阶段,从生命最原初的阶段开始,一直到个体死亡为止;另一方面,他也描述了环境性条件,这些条件促进了婴儿统一身份的逐渐构成,而每一个健康婴儿都应达成这种成就,并由此获得了关联于这个世界和外部客体的能力,而且有了建立人际关系的能力。


    温尼科特的成熟过程理论,将生命发展过程中每个阶段所固有的不同任务、成就和困难概念化,并进行了描述。它作为一种实用指南,让我们理解了各种健康现象,也能得到对各种情绪性困难的早期探查。他的理论不仅对于精神分析师和心理治疗师的工作非常有用,而且对那些力求促进孩子个人发展的父母,那些在某方面会影响着婴儿、儿童、青少年和成年人情绪发展的专业人员们,以及那些意识到须对精神健康领域的预防工作和各种政策进行反思的人同样有用。


    就其本身的重要性来说,成熟过程理论提供了一种理论框架,由此能展开关于人性的各方面研究,像是与文化成就相关的方面,以及与创造性相关的整个领域。成熟过程理论在温尼科特本人的著作中,还有包括这本书在内的研究计划中,都构成了一个理论基础,它使我们可以依据精神障碍与各个发展阶段的密切关系,对一般精神障碍的概念进行澄清。


    为了理解温尼科特发展其成熟过程和精神障碍理论的视角,我们应该强调:他是由一名小儿科医师转变为精神分析师的,切实的临床实践让他确信,那些促使母亲带着孩子来到诊所的绝大多数问题,都起因于极其原初的情绪性困难。随着思考的逐渐进展,温尼科特把这些困难定义为在生命的极早期,母亲与婴儿建立关系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当温尼科特成为了精神分析师之后——尽管他一直没有放弃儿科学,但基本上致力于针对精神病性病理学的治疗和研究——在平行的临床实践活动中,同时在观察精神来访者和母亲与婴儿的活动中,温尼科特最终认识到,生命极早期阶段的情绪性发展情形,恰恰关系着对各种成年精神分裂症的研究,两种情形中会呈现出完全一致的现象。用这样的方法,对各个年龄阶段精神分裂性障碍个体的深入调查,“成为一种关于最接近个体极早期发展的研究”(1953a, p. 222)。本质上,婴儿和精神来访者遭遇的共同困难,涉及将自体构建为统整体身份的问题,以及与现实的联结问题。在婴儿当中,这些困难起因于极端的不成熟;在精神来访者当中,这些问题起因于这样的事实:在早期发展阶段的某个点,他们的个体发展就已偏离了导向成熟的路径。


    因此,成熟过程理论是温尼科特精神分析性思想的中心点。温尼科特在1962年阐明了对于这样一个理论的需求,以及这个理论与各种精神障碍之间的本质联系。这一年也是他新概念发展的决定性一年,他写道:

    ……我们确实需要设法建立一套个体正常成长的理论,以便能够理解各种类型的精神疾病和不成熟现象,因为我们已经不能满足现状了,除非能够找到治疗和预防它们的方法。所以,我们已经不能像曾经容忍小儿麻痹症或儿童痉挛性疾病那样,再容忍儿童期精神分裂症了。我们要设法进行预防,而且我们希望能够引领和示范针对那些精神异常状态的治疗,因为这些精神异常状态往往意味着有人正在遭受苦难3。

    作为理解精神障碍的一个理论背景,成熟过程理论是治疗性作用的一个本质部分:

    在对新个案未知领域的探索中,我拥有的唯一指南就是这个成熟过程理论,我随身携带着这个理论,它已经变成了我的一个部分,我甚至都用不着去特意想起它。(1971c, p. 6)

    本书设法以一种统一的方式,来研究和阐述温尼科特成熟过程理论的各个概念,并澄清该理论的前提,同时针对各个发展阶段以及各阶段的任务和成就,提供一个系统的描述。这个研究将聚焦于生命的早期阶段,正如温尼科特所做的那样,就他的观点来看,人类精神疾病的范例问题恰恰是精神病(psychoses),而不是神经症(neuroses)。参照生命开始时期的基本任务,精神病性障碍源自环境没能成功促进这些任务的完成,以及没能将它们成功转化为成熟成就。此外,温尼科特的思想说明,恰恰是从对精神来访者的观察和治疗中浮现出的观点,让我们看到了人类(生命)存在的本质面向,而这正是研究健康个体或研究神经症性个体难以触及的地方。


    我会在(尚在准备中的)下一项研究中,呈现以温尼科特的精神障碍理论为特征的个体发展理论,尤其是以精神病为研究对象将展开和应用该理论。本书只是这个总体研究计划中的第一部分,这项研究计划将主要依据成熟过程理论,着重于生命的原初阶段,完整统一地描述温尼科特关于精神分裂性精神病的理论。


    虽然温尼科特在他的全部著作中始终坚持成熟过程理论的中心地位,但是,他一直没有以一种系统化的形式,或者有组织的形式把这个理论展现出来。在温尼科特的所有著作中,只有《人性》(Human Nature,1988)这本书稍微清楚地提供了个体发展过程的概况,令人可惜的是,这本书并没有被完成。这本书是温尼科特唯一的完整构思著作,而其他的书籍都是论文集,其中每一篇文章都是独立的论文,作为演讲稿为不同的受众所写。由于温尼科特顾及了受众的特征,所以这些文章也都是从不同的视角,重复对同一个主题,即人类存在的方面来进行分析和论述。这就造成了一种困难,即我们很难抓住他的思想一致性。本书的目的,就是要以一种统一和有组织的方式,呈现构成成熟过程理论的各种概念性元素。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我们发现非常有必要分类和比较那些主题明显分散的文本,因为温尼科特在不同文章中都涉及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但始终没有把它们呈现为一个系统的整体。


    本书研究的基础是:沿着研究主题这条主线,对全部文本进行仔细地研读。如其他的文献研读一样,我的阅读研究也有其原则和前提。我会在前言中介绍这些主要的研究原则,而其他的原则将会在各章的阐述过程里介绍。我的研究基本都运用了解释学的经典原则。按照这个原则,温尼科特著作的每一个部分都要被放在整体位置中去理解,另一方面,考虑到该理论的每一个组成部分4,我们必须重新构建该理论的结构。在这种情况下,我并不打算只对温尼科特的所有著作进行详尽阅读,而是要重新构建他著作中最核心的部分——成熟过程理论。我把解释学的方法论原则应用到这个特定的任务中,也会继续以这样的方法,在温尼科特思想的整体观点中理解还处于疑问中的主题。因此,我的工作会从整体上突显温尼科特的成熟过程理论。随后,我将会运用同样的方法来重建他关于精神病的理论。


    已经由温尼科特本人明确过的一些原则,也会在本书中被使用,例如,其中一个原则建议,我们应该考虑精神分析寻求问题解决方法的历史路线,从而达成对于它的一般性理解和个体理解。这就是为什么对于精神分析主题来说,

    ……读者在尽可能以历史性态度学习了所教授的东西后,一定要形成一种关于这些问题的个人见解,这也是让理论学习的每时每刻都能简明易懂、充满乐趣的唯一途径。(1988, p. 42)

    把一般解释学原则与温尼科特的这个原则性建议统一起来从方法论的角度看,本研究工作具有文本的内部分析和历史性分析的特点。按照这个程序,我不会尝试去证明温尼科特论文的正确性,不做超越他的工作范围的工作。我也不会做太多比较研究,除非要强调温尼科特某些观点的特异性。尤其是在涉及温尼科特精神分析的主要对比者——经典精神分析的时候,我将会做一点比较研究,但研究的出发点始终是温尼科特自己的位置5。我不会着眼于穷尽这种比较,只是会把我的研究限定在与成熟过程理论有关的质疑方面。


    即使是在上述的限定内,完成这样一个任务也很困难。困难之一是,要始终考虑到温尼科特思想的历史演变过程,一般来说,先不考虑温尼科特在20世纪30年代的文章,因为那些文章是他作为一个儿科医师所写的。我们可以把他的著作按照写作时期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40—1951年(即他出版关于过渡性客体的开创性文章当年);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从他这个时期发表的文章可以看出,他发展出自己理论观点的决心已经变得更加明确;第三个阶段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最重要的标志是他发表于1962年的一篇文章——《儿童发展中的自我整合》(Ego integration in child development,1965n)。在这篇文章中,他提出了朝向成熟的先天倾向性和主观性客体等一些关键概念6。本研究始终会考虑温尼科特思想的演变,尽管并不是以一种系统的方式来思考——那需要另一个研究去做,因此目前的研究仅限于对温尼科特关键主题的呈现。


    成熟过程理论研究的适当性


    显然,成熟过程理论是温尼科特对精神分析的主要贡献。除此之外,我们研究该理论的另一个理由是,迄今为止二次文献(the secondary literature)的研究虽然接近了该理论的主题,但并没有充分探索它的理论和临床结果。此外,尽管温尼科特本人在20世纪60年代后的主要文章中已经阐明,这个理论是理解精神障碍及其分类学相关概念所必需的理论着眼点,但是他的评论者们却并没有充分强调这一点。7

    同样,上述情况也出现在各种关于温尼科特工作的概述和介绍中8。从大部分这些介绍中,我们能找到对温尼科特工作各方面的仔细且精练的解释,却没人能从整体上说清其思想的内在关联,并以此澄清他的关键概念,使其思想具有统一性和一致性。没有人强调温尼科特精神病性理论的重要性(没有突出他关于精神病这个主题的独创性研究方法,也没有突出他通过对精神病的研究揭示了人类存在的基本原理这个事实),甚至也没有人提及他的精神病性理论与成熟过程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事实上,后者是温尼科特理解精神病的病因学和性质的概念性基础)。这些概括性介绍,尽管简明扼要,也都意在呈现温尼科特工作的整体概况,但却都没有提及温尼科特的思想核心,这个现象难免有些不可思议。


    我们可以举几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9。有一本书《边界和空间:温尼科特工作的介绍》(Boundary and Spac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Work of D. W. Winnicott,1981),它是首批概述温尼科特工作的研究之一,作者是Madeleine Davis和David Wallbridge。这本书虽然揭示了温尼科特思想的几个关键概念,但并没有将“成熟过程”用作基本的发展时态来把这些概念有机关联起来10,书中也没有提及成熟过程理论是理解和分类精神病性障碍的理论基础。在这本书中,我发现只有一处提及了病因学,而且这一处是引用温尼科特自己在描述假自体时所做的明确论述,作者写道:“从绝对依赖阶段客体呈现的失败中,可以明确找到假自体的病因学。”(Davis & Wallbridge, 1981, p. 65)不过,在这本书中有一段文字,其小标题是“适应共享现实”,这段文字的介绍也许能启发细心的读者看出各个发展阶段的顺序。


    由Simon Grolnick所著的《温尼科特的工作和游戏》(The Work & Play of Winnicott,1990)一书,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尽管此书也强调了温尼科特工作的发展特点,但既没有详细说明温尼科特对人格发展的独特理解,也没能仔细思考精神病障碍理论与发展特点之间内在的本质关联性。


    在《温尼科特悖论》(Le Paradoxe de Winnicott,1987)一书的前言中,Anne Clancier和Jeannine Kalmanovitch11宣称,这部著作是由“造诣深厚的,但却是非常客观的温尼科特学术团队合作完成的,书中体现了这个具有创造性的精神分析师的许多原创性概念……”。这本共250页的书虽然为此专门成章,但只用了8页纸的篇幅谈及无疑是精神病理论最关键的一个方面——崩溃的恐惧。在这一章中,作者只是顺便提及了精神病,但并没有提及成熟过程理论的主要特点及其与精神病性障碍的理论联系。这种做法并不令人吃惊,因为本书对温尼科特思想的全部理解和解释,都基于弗洛伊德学派的精神分析理论,特别是克莱因学派的理论。


    在1981年,Claude Geets发表了她的研究成果《温尼科特》(Winnicott,1981)。作者大部分对温尼科特的概念都描述得很恰当,尤其是那些能够表现温尼科特原创性特征的概念,例如,与原初创造性相关的概念、与游戏相关的概念,以及与过渡性现象相关的概念。然而,作者没有考虑到总体的成熟过程理论,只是以一种孤立的方式呈现各个概念,似乎这些概念有着永恒不变的意义,也就是说作者没能按照个体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扩展出它们相应的不同意义。正如温尼科特认为的那样,同样的话用在描述某个发展阶段时是恰当的,而描述另一个阶段时则可能是错误的,因为不同发展阶段所涉及的任务具有不同的性质。不加区分地使用同样的概念术语,会给人们一种印象,即温尼科特的理论是难懂的或前后矛盾的。除了对不同发展阶段的描述缺乏区分之外,这本书还有一些地方退到了经典精神分析的理论中。以下列举的引文就说明了这两个问题,Geets用下面的一段话论述“从客体关联到客体使用”这个小标题:

    因此孩子对现实的适应,可以被描述为从主观性到客观性这一漫长的发展道路。“我”与“非我”之间的对立是由位于身体内在(internal)现实的幻想(fantasy)所支持着的……。孩子有一个“内部”(inside),在其中他可能积累了一些事情,而他的成长则以他(内在现实)与世界(外在现实)之间发生信息交换的形式作为基础……。无法避免的挫折有助于客观性(objectivity)这一进步成就的达成(Geets,1981, p. 100)。

    然而对于温尼科特来说,首先,在生命的开始阶段,孩子单靠自己不能适应现实。如果此时强迫孩子去适应,那么孩子适应的一定不是现实,而是一种环境,这有可能是病理性假自体形成的起因。正常的养育情况应该是环境去适应婴儿的需求,进而随着婴儿在促进性环境中的逐渐成长,他创造出了一种甚至是许多种现实(真实)感。其次,需要注意的是,以上这本书的作者还提到了从主观性通往客观性的道路——如她自己所承认的那样——是一条“漫长的发展道路”,我们非常有必要区分出这条发展道路的不同阶段。不管怎样,在对待这个发展过程的开始阶段时,作者不但一竿子直插到底(立刻就谈及了我与非我之间的“对立”),而且使用了与温尼科特不同的术语进行解释(对于温尼科特来说,这是一个我与非我之间逐渐分离的问题,而不是一个对立的问题)。上面这段话的作者也讨论了婴儿的内部(inside)与外部(outside)。在这个问题上,温尼科特明确肯定过,在生命过程刚开始的时候,婴儿内部和外部现实的感觉还没有建立起来,他生活在一个主观性世界中,而这个主观性世界既不是内部的也不是外部的。此外,我与非我的分离,既不由任何幻想所支持,也不由挫折所促进,而是被不带恨意(愤怒)的摧毁性所启动,并由此在客体使用阶段创造出世界的外在性。


    Adam Phillips所著的《温尼科特》一书,在很大程度上是这些概述性作品的例外。这本书不但强调了温尼科特个体发展理论的独创性,而且强调该理论与弗洛伊德心性发展理论和克莱因发展“位置”(positions)理论之间的差异性。此书作者坚持认为,温尼科特不仅为精神分析的理论和实践引入了重大革新,而且他的理论导向对弗洛伊德理论的“根本性背离”。这种理论性背离的主要原因在于:温尼科特的“所有工作都源自他那发展性的母-婴关系范式,其中就包括他基于科学客观性的起源理论和对经典精神分析的修正”(Phillips,1988, p. 5)。Phillips在“模型”(model)的意义上使用了“范式”(paradigm)这个术语,而不是Thomas Kuhn在技术意义上所使用的“范式”。我们将在下面看到,Thomas Kuhn是在用术语“范式”指明一个科学学科就是将范例问题及其解决方法结合在一起。


    无论如何,Phillips想要表明的温尼科特已经构建出了一个理论,这个理论的重要意义不仅仅局限于用新的贡献丰富了精神分析的传统模型,而且在于为关于人性的研究开启了另一个关键点,换句话说,就是从有依赖性的婴儿的脆弱性和环境重要性这个关键点出发来研究人性。按照Phillips所言,这些新的命题让温尼科特提出了从未被传统精神分析理论所构想过的内容,诸如“我们究竟依靠什么让自己感觉到活着,或者感觉到真实?”(Phillips,1988, p. 5)。然而,尽管对于我来说,Phillips的工作已是迄今为止对温尼科特思想最重要的展现之一,但他也认为温尼科特的成熟过程理论看起来有点模糊不清,并且缺乏坚实的基础。他在其中的一段文字中强调:“以温尼科特的观点来看,一种过分激进的先知性精神分析已经对他(温尼科特)所说的人类发展的‘本质性自然过程’产生了侵入性,或至少是缺乏信心的。”(Phillips,1988, p. 98)而Phillips接着问道:

    但是,这种“自然过程”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既然在温尼科特看来,“如果个体已经成功地做了父母,就他们本人来说也觉察不到是什么令他们做成功了。”那我们又需要知道什么以便能去适应这个过程?(Phillips, 1988, p. 99)

    另一方面,Phillips继续说:

    (温尼科特)关于婴儿早期“自然”发展阶段的构想也都变得越来越复杂,并且经常显得有些模糊不清,这使他陷入了彻底修改经典精神分析赖以立足的多种本能理论的状态。(Phillips, 1988, p. 99)

    事实上,从上面这段话已经能看出温尼科特理论的优势和独创性,但是即便对于像Phillips这样敏锐的研究者来说,成熟的意义和温尼科特所理解的自然过程的意义,或成熟过程理论的地位似乎也都是不清晰的。也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Phillips并没有在其著作中提及个体发展阶段与精神病性障碍理论之间的关联性。
联系我们

编辑部电话:010—65181109

编辑部邮箱:wanqianpsy@163.com

客服部微信:wanqianxinli199807

官方微博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