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分类
万千书架 作者译者 书评推荐 资讯动态 关于我们
基础教材
家庭治疗概论(原著第九版)
美国家庭治疗学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跨越40年的重要教材,全面掌握家庭治疗,赵旭东、方晓义联袂推荐
作者:(美)艾琳·戈登堡(Irene Goldenberg),(美)马克·斯坦顿(Mark Stanton),(美)赫伯特·戈登堡(Herbert Goldenberg)
译者:王雨吟
心理治疗
  • 出版信息
  • 内容简介
  • 推荐
  • 著译者介绍
  • 序言
  • 目录
  • 书摘
  • 出版信息
    出版日期:2022年3月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18432905
    装帧:平装
    页码:560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 内容简介
    经过40年的修订和更新,本书已经成为人们学习家庭治疗的重要教材,旨在引领读者更全面地掌握家庭治疗,助力读者的个人和专业成长。
    本书结合家庭治疗领域目前的发展,对其主要视角、观点、价值体系、干预技巧和目标进行了梳理。从家庭关系、家庭的发展、家庭功能的多样性、系统理论的特色等基础性问题入手,本书首先带领读者回顾了家庭治疗的起源、发展脉络和伦理问题,随后系统介绍了六大类经典家庭治疗流派的核心思想和工作实践,并进行了全面的比较和评价。本书还指出了家庭治疗发展的新方向,包括以焦点解决、合作取向和叙事理论为基础的社会建构治疗模型,强调了临床研究的重要意义。
    五大类特色专栏突出呈现了家庭治疗中的关键主题,帮助读者吸收和理解家庭治疗的重要思想。本书特别采用了来自不同背景的家庭治疗师的案例,包括了社会工作、婚姻和家庭治疗、心理学以及咨询与教育背景的材料,让更多读者从本书中获益。
  • 推荐
    这是一本系统而全面的家庭治疗教科书!大约30年前,我就读过该书的早期版本,其对家庭治疗及各流派的透彻阐述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本书颇受欢迎令人欣慰,但久久未见推陈出新又让人不免遗憾。所以,当得知新的简体中文版即将由“万千心理”出版时,我有一种与老友重逢之感。
    家庭对人的健康心理的培育有着无可替代的根本作用,其中的功能缺陷和不足又会对个体造成扭曲和创伤;反之,个体的问题也可能牵连整个家庭。家庭治疗所希望的正是促进整个家庭系统的建设性发展和变化。它所信奉和贯彻的系统性思想可以与中国人普遍的家庭观念以及中国的文化和哲学理念相得益彰,而且其临床效果也获得了越来越多循证依据的肯定。家庭治疗领域充满多样性,若想充分认识这个领域并在治疗中灵活运用各学派的操作性理念和技术,有效地改善家庭的结构、交流和认知特点,就亟需一本全面、深刻且反映了该领域理论和科研之进展的教材来引领学习,而本书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在此,祝贺中文版更新再版,希望家庭治疗的学习者与从业者都可以从中获益良多。
    ——赵旭东
    同济大学精神医学、医学心理学教授
    上海市浦东新区精神卫生中心暨同济大学附属精神卫生中心院长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副理事长


    40年来,《家庭治疗概论》一直以全面展现当代家庭和家庭治疗的整个领域为使命,传递家庭治疗领域在不断发展中取得的新成果。它客观而深刻地展现了家庭治疗的思想意蕴,让今天的读者从学习伊始便获得一种高屋建瓴的视角去理解其理论和技术。我向所有希望更透彻地理解家庭治疗的读者推荐这部佳作。
    ——方晓义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婚姻家庭研究与咨询中心主任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我相信,每个人都能在本书中找到自己想要的内容。对于刚接触家庭治疗的人而言,本书扣人心弦地讲述了家庭治疗领域的发展历程、其中的延续性和断续性,以及发展背景和历史性的影响因素。对于另一部分读者而言,家庭治疗中的某些理念符合他们的想法,也存在于他们的思想之中,本书能为这些理念提供参考,并且激发更为深入的探索。对其他具有家庭治疗实践经验的读者而言,本书能够激发新的反思,也能够促使他们形成对于自身工作的历史传统的深入理解。
    ——迈克尔·怀特(Michael White,1948—2008)
    叙事疗法创始人之一、澳大利亚达利奇中心联席主任
  • 作译者序
    【作者简介】

    艾琳·戈登堡(Irene Goldenberg)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神经精神病学研究所精神病学系的心理学名誉教授,目前也在弗吉尼亚州大洛杉矶医疗保健系统指导博士和家庭治疗项目。她与赫伯特·戈登堡(Herbert Goldenberg)一起荣获了2007年美国家庭治疗学会终身成就奖。她是美国婚姻和家庭治疗协会、美国家庭治疗学会和美国心理学协会家庭治疗分会的成员,以及美国心理学协会会士。

    马克·斯坦顿(Mark Stanton) 
    美国阿祖萨太平洋大学心理学研究生教务长和教授;曾任阿祖萨太平洋大学行为和应用科学学院创始院长,研究生心理学系主任以及博士项目创始主任。他曾任美国伴侣和家庭心理学委员会主席,美国心理学协会家庭心理学分会主席。他的执业经历丰富,是加利福尼亚州的注册心理学家,也获得了美国职业心理学委员会伴侣和家庭心理学资格认证,荣获了美国心理学协会家庭心理学分会“2007年度家庭心理学家”称号。他曾担任《伴侣与家庭心理学:研究与实践》(Couple and Family Psychology: Research and Practice)的主编(2011—2014)、《家庭心理学家》(The Family Psychologist)的主编(2002—2007)。他也是《伴侣和家庭心理学专业能力》(Specialty Competencies in Couple and Family Psychology)和《家庭心理学手册》(Handbook of Family Psychology)的合著者。

    赫伯特·戈登堡(Herbert Goldenberg,1926—2008) 
    美国加州州立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心理学名誉教授,美国婚姻和家庭治疗协会、美国家庭治疗学会和美国心理学协会家庭治疗分会的成员。


    【译者简介】

    王雨吟 中山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在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临床心理学方向获得博士学位;已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同时担任多本学术期刊审稿人;有超过15年的临床干预经验,主要治疗方向为家庭治疗。
  • 序言
    每次推出新一版的《家庭治疗概论》时,我们都再一次有机会为大家介绍专业领域内发生的新故事。即便至今第八版才出版了4年,但家庭治疗领域的理论和临床实践已经在很多方面发生了深远变化,影响着该领域内的每一个人。家庭治疗领域的学生、研究者、学者以及临床工作者都不应满足于知晓家庭治疗的起源和历史,更应了解最新的进展对于家庭治疗师而言意味着什么。变化可以源自该领域内,同时也源于对于社会大环境下的压力和其他影响因素的响应。在第九版中,我们试图在重视过去的同时做到理解和阐述当下的发展。

    撰写《家庭治疗概论》是我们的使命

    我们写这本书的目的是向新老读者传递这个领域在不断的发展中所取得的令人兴奋的成果。我们也希望向读者传递一种对于理论和临床实践的开放态度,赞赏过去、当下以及未来的发展。我们感到,在与来访者工作时,或是在工作中思考不同的理论流派时,不断挑战自身的偏差是非常重要的。正因如此,相比于先前的版本,在第九版中,我们对于整合不同理论的临床价值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思考。其价值不仅体现在拓宽个人的边界上,更体现在对于来访者人群的多样性有更深入的认识,因为各不相同的来访者总是在提示我们:没有任何一个流派有应对所有故事的最佳工作方式。后现代主义不断提醒着:关于我们的理论和实践,并不存在最终的真理。作为临床工作者,我们必须持续挑战自我,接受并庆祝新发现的知识。我们永远无法得知全部,但我们可以不断学习。第九版《家庭治疗概论》就是在这持续一生的个人和专业成长之路上用来助我们一臂之力的。正是如此,我们修订此书的意愿也恰恰反映了我们持续开放、挑战自我偏差并且乐于改变的决心。

    传统和当下的发展

    革命性地强调系统式思考以及搜索可识别的重复的家庭模式的家庭治疗,最早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直至20世纪70年代,在弗吉尼娅·萨提亚(Virginia Satir)、萨尔瓦多·米纽钦(Salvador Minuchin)、杰伊·黑利(Jay Haley)以及卡尔·惠特克(Carl Whitaker)等先驱的启发下,许多原先习惯于个体治疗的临床工作者“抓到了漏洞”—开始确信在家庭系统的背景下理解个体行为所具有的治疗性意义。随着我们了解得越多,越是能够领悟大系统(种族、社会阶层、性别、民族、性取向)对家庭功能以及个体成员的影响。后现代的思想更是让我们看到了语言和信念系统在理解人们如何构建其现实观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从第一版起,本书就试图成为一本全面的教材,对整个领域进行概述—并非为了吸引临床工作者的注意而侧重于对某些特定模型的有偏描述。这种设定基于一个假设,客观公正的介绍能够为有兴趣进入家庭治疗领域的人提供有用的指引。正如出版于1980年的第一版《家庭治疗概论》所述,本书的目标在于为读者均衡地呈现本领域内的主要理论模型和临床实践。我们当时即已承诺,不仅会提供对于家庭治疗发展进程中的观点、看法、价值观、治疗技术以及目标的概览,还会不断更新本领域内的临床和研究发展。这一承诺在这本最新的第九版中依然有效。

    第九版中的新内容

    第九版新增了以下内容来反映家庭治疗中的重要因素和领域内的新发展。

    ● 用于强调家庭治疗关键主题的材料。配以特殊标识的专栏将贯穿全书来阐述特定的主题。
    “家庭多样性”专栏。全书将使用该专栏强调与该章内容相关的个体和群体多样性方面的观点、议题和研究,学生需要据此思考如何将这些材料和不同的人群联系起来。
    “像临床工作者一样思考”专栏。其中有许多新增的和经过修订的内容,给读者呈现了可能遇到的临床困境,以及从中学习的机遇。希望读者能用不同的理论观点处理这些临床情境—许多是从真实的治疗情境中采集而来的。该专栏旨在提升在对不同模型的个人思考、感受和经验上的自我探索。
    “循证实践”专栏。该专栏总结了与该章内容和家庭治疗实践相关的近期研究。
    “个案研究”专栏。该专栏呈现了反映该章内容的治疗案例,来帮助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家庭治疗实践之中。
    “临床笔记”专栏。该专栏记录了如何将该章内容用在家庭治疗中的简要信息或建议。
    “治疗性碰撞”专栏。该专栏会展示临床片段和对话,用于理解理念在来访者和治疗师的语言中如何得以实现。
    ● 囊括开展家庭治疗的所有专业。全书的例子和素材反映了家庭治疗师可以来自多个专业,包括社会工作、婚姻与家庭治疗、心理学以及教育咨询。
    ● 更新了参考文献和引用材料。本版中的每一章都包括了最新的参考文献,并且呈现了对于各个问题最新的思考。各个来源的材料(例如,家庭治疗的模型,或者对图和模型的描述,以及直接引用)都已更新到最新版。
    ● 学习目标。每一章开头所列的学习目标都与该章的内容相符。每个目标所对应的内容都能在正文中找到。
    ● 更为关注性少数(LGBTQ)家庭。在整本书中增加了对于性少数群体的关注,包括在章节内容和学生练习部分。一部分“像临床工作者一样思考”专栏呈现了性少数家庭所面对的真实生活问题。
    ● 内容更为简练。我们精练了全书体量,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并配以相应的阅读材料。
    ● 新的推荐阅读材料。许多章节在最后的推荐阅读部分呈现了新的或更新后的材料。这些能够帮助教师和学生参考有关各章节内容的原始材料。

    艾琳·戈登堡
    赫伯特·戈登堡
  • 目录
    第一部分 家庭治疗的基础

    第一章 采用家庭关系框架
     家庭系统:基本概念
     当代家庭:多元视角
     家庭结构
     家庭叙事和假设
     家庭心理弹性
     性别、种族、民族和家庭治疗
     文化多样性和家庭
     性别和文化影响力对治疗师及治疗的影响
     家庭治疗视角的转变
     控制论:范式转变仍在继续
     交互决定论
     次级控制论和后现代主义

    第二章 家庭发展:连续性和变化性
     发展生命周期的视角
     家庭生命周期框架
     家庭生命周期阶段模型
     家庭发展阶段
     家庭中的其他发展序列
     有同性恋成员的家庭

    第三章 家庭功能的多样性
     多元文化和特定文化的考虑
     家庭和家庭治疗中的性别问题
     女性主义和家庭治疗
     社会经济地位和家庭功能
     治疗和社会公正

    第四章 系统理论与系统式思考
     科学方法之外的拓展
     看见系统
     家庭系统的一些特征
     家庭和更大的系统
     家庭治疗实践中的系统式思考
     对于系统理论的批评


    第二部分 家庭治疗的发展和实践

    第五章 家庭治疗的起源和发展
     家庭治疗的历史根源
     精神分裂症和家庭的研究
     婚姻和婚前咨询
     儿童指导运动
     团体动力和团体治疗
     家庭治疗的发展

    第六章 职业因素和伦理实践
     职业因素
     维护伦理标准


    第三部分 成形的家庭治疗流派

    第七章 心理动力学模型
     理论的地位
     心理动力学模型:一些历史思考
     阿德勒和沙利文:有贡献的先驱
     心理动力学观点
     客体关系理论
     客体关系治疗
     科胡特和自体心理学
     主体间性精神分析
     关系精神分析
     附言:依恋理论和神经科学

    第八章 代际模型
     鲍恩的家庭理论
     八个连锁的理论概念
     鲍恩的家庭系统治疗
     背景治疗

    第九章 体验模型
     共同的哲学承诺
     体验模型
     卡尔·惠特克和象征性体验式家庭治疗
     格式塔家庭治疗(凯普勒)
     人性验证过程模型(萨提亚)
     情绪聚焦治疗

    第十章 结构模型
     结构式的观点
     结构式家庭理论
     结构式家庭治疗

    第十一章 策略模型
     沟通的观点
     策略式观点
     MRI互动式家庭治疗
     MRI短程家庭治疗
     策略式家庭治疗(黑利-麦德尼斯)
     米兰系统模型
     策略式方法的有效性

    第十二章 行为和认知行为模型
     行为治疗和家庭系统
     家庭认知行为疗法的兴起
     评估的关键角色
     受行为影响的家庭治疗形式
     功能性家庭治疗
     联合性治疗
     与建构主义的联系


    第四部分 家庭治疗的新方向

    第十三章 社会建构模型Ⅰ:焦点解决治疗和合作取向治疗
     后现代革命
     后现代主义结构
     后现代治疗性观点
     社会建构主义治疗
     反映小组

    第十四章 社会建构模型Ⅱ:叙事治疗
     后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
     自我叙事和文化叙事
     一种治疗哲学
     治疗性谈话
     治疗性仪式、信件以及联盟

    第十五章 基于人群的家庭治疗
     家庭和学校
     家庭和精神障碍
     治疗过程
     医学家庭治疗
     同性家庭
     心理教育:教授特定人群相应技巧
     关系教育项目
     家庭暴力
     离婚和再婚


    第五部分 临床研究:科学和实践的协同合作

    第十六章 循证家庭治疗
     质性和量化研究方法
     伴侣与家庭测量研究
     二元测量
     伴侣与家庭治疗中的个体测量
     家庭治疗过程和结果的研究
     循证家庭治疗:一些结语


    第六部分 家庭理论和家庭治疗:比较评价

    第十七章 家庭理论和治疗的比较
     家庭理论:比较性概览
     家庭理论:比较性概览
     精神药理学和家庭治疗

    术语表
  • 摘要
    第一章

    采用家庭关系框架
    家庭远不只是一个彼此分享着特定的物理和心理空间的多个个体的集合。尽管在当今这个快速变化的社会,家庭会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具有文化多样性和复杂性;但是每一个家庭都可以被看作一个自然的、可持续的社会系统(system)。其具有以下属性:

    ● 有一套自己发展出来的规则。
    ● 成员有很多被分配和认定的角色。
    ● 是一个有组织的权力结构。
    ● 外显或内隐的复杂沟通形式。
    ● 有许多协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使得家庭可以有效地完成各种任务。

    处于这种微文化之中的成员之间的关系是深刻的和多层次的。他们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共享的历史、内化观念、对世界的假设及目标感之上。在这一系统中,个体之间被强有力的、持久的、交互的和多代的情绪依恋及忠诚感联结在一起。成员之间的情绪依恋和忠诚可能在强度和心理距离上随时间波动,但是仍会持续存在于家庭的生命全程。
    每一个家庭系统本身都嵌套于社区以及整个社会。它形成于历史上某个特定的地点和时间,并进一步被各种相互关联的现象塑造着,如民族、种族、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生命周期阶段、在该国的代际、移民身份、性取向、宗教信仰、成员的身心健康、受教育水平以及家庭价值观和信仰体系。
    所有这些因素和许多其他因素会影响系统的发展、信念、可接受行为的标准、应对正常的发展性挑战和意外危机时的灵活程度,以及一般的跨时间的适应性和稳定性。
    在开始讨论这些影响之前,我们需要检视几个描述大多数家庭系统的基本观点。

    家庭系统:基本概念

    所有的家庭都会创造新成员并使他们社会化。尽管大多数家庭最终会给这些成员自主权,也不期望他们直到成年还住在同一个屋檐下,但是他们一生都是这个家庭的成员。家庭的力量在于,即便由于距离的隔绝甚至是死亡,家庭成员之间可能会分离,但是家庭的影响仍然存在(Kaye,1985)。即使是某个家庭成员短暂地或长久地感受到了对家庭的疏离感,他也不能真正地舍弃自己作为家庭成员的身份。就算父母离婚了,他们也可能继续抚养孩子,所以前一段婚姻依然获得承认,被称为“前配偶”(McGoldrick & Shibusawa,2012)。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我们和兄弟姐妹的关系可能是最长久的承诺关系(Cicirelli,1995)。
    正如麦戈德里克、卡特和加西亚-普雷托(McGoldrick,Carter, & Garcia-Preto,2010)所指出的,家庭服从于特定的限制。一家公司可能会开除一个被认为无能的员工,一个员工也可能会因为不喜欢公司的结构或价值观而辞职。但来自家庭成员身份的压力几乎不会允许这样的情况发生,即便是对于那些移居到离原生家庭很远的地方的成员来说也是如此。此外,非家庭系统的成员离开的时候一般能被取代,但家庭成员是不可取代的。比如,假设一个家长离开了或去世了,另一个人被带进这个家庭填补家长的角色,但是这个替代者不管付出了多少卓有成效的努力,也永远不可能完全代替离开的家长与其他成员之间个人的和情感的联结。
    家庭的成长与改变,以及组成家庭的个体的成长与改变,是同时发生的。理解家庭成员的互动对于任何修复性或预防性工作都是十分重要的(Nichols & Pace-Nichols,2000)。在成长的过程中,家庭成员发展个体同一性,但是仍保持对家庭集体的依附。这反过来让家庭自身保持一种发展的同一性或集体意象。这些家庭成员不会孤立地生存,而是彼此依赖—不仅仅是为了金钱、食物、衣物和住所,还为了爱、情感、相互的承诺、陪伴、社会化、对长久关系的期待和其他无形的需求的满足。他们通过一代代讲述和重述家庭“故事”来延续其历史,以此来确保家庭的延续感并塑造成员对未来的期待。为了让家庭成功发挥其功能,家庭成员需要适应各个家庭成员不断变化的需求和需要,以及来自更广的亲属网络、社区和社会不断变化的期待(DeGenova,Stinnett,& Stinnett,2011)。
    除了作为一个系统而生存,一个功能良好的家庭会鼓励每个成员实现其个体的潜能—允许他们自由地探索和自我发现,与此同时还会保护他们,让他们获得安全感。
    Constantine(1986)区分了两类家庭系统,分别称为“有能力的”和“无能力的”。前者能够平衡作为一个家庭单元的系统需求,以及同时促进所有成员的个体利益。有能力的家庭会创造一些流程来满足成员之间相冲突的利益。Constantine认为,如果一个家庭什么都不做,或者以牺牲特定成员的利益为代价,它就是无能力的,通常表现出不稳定的、僵化的或混乱的家庭模式。
    不幸的是,一些家庭会因为外部或内部的压力(贫穷、移居到未掌握语言技能或未能理解不熟悉的习俗的国家、严重的健康问题、法律问题、无法预见的事故)而枯竭,以致可能需要社区支持。特别是那些接受社会援助的低保家庭和低收入家庭,在接受社区支持后,他们或许可以增加成功和自给自足的机会。Pigott和Monaco(2004)是加拿大多伦多的一个综合服务中心的社区工作者。他们描述了贫穷和居住在不安全的社区、面积不足的房子里会使人衰弱的现象。这些家庭通常由一个独身的家长带领,或者有两个长期离家或者需要工作很长时间的家长,兄弟姐妹很少,和祖父母的联系也少,家庭会感到被孤立或被挫败。他们需要社会网络(卫生医疗设施、课后辅导、娱乐中心、图书馆、社区机构)。如果这些家庭能够参与这样的社会系统,他们的孤独感会减少,也更有可能进行有效的自我照料,过上质量更高的生活。

    当代家庭:多元视角

    在传统上,进入一个家庭系统的入口只会在出生、收养或结婚的时候开启。但是除了法律上已婚的异性恋伴侣及其孩子,当今的家庭形式还包括其他承诺关系的家庭类型(McGoldrick & Carter,2010)。在每一类型的家庭结构内,还可以进一步划分,也更复杂,包括早婚或晚婚、异族通婚、寄养家庭、非正式亲属收养、社会阶级地位等。总的来说,在21世纪,我们在全面定义家庭时必须抛开传统思维,纳入那些即便没有法律许可或者没有血缘关系,但是选择以亲属关系共度余生的人。
    谈论典型的美国家庭已不再现实,因为当代生活充满了有不同居住安排、生活方式和组织模式的家庭。正如戈登堡夫妇(Goldenberg & Goldenberg,2002)所观察到的,

    一幅理想的、怀旧的美国核心家庭画像描绘了一个无忧无虑的白人家庭。这一家庭住在郊区,父亲是唯一的经济来源,有一份朝九晚五的工作,母亲全职在家—当孩子从学校回来的时候,母亲总是有空的。父母双方都致力于抚养孩子,共度余生。孩子在附近的学校上学,周日和他们的父母一起去教堂。祖父母健在,有很多的钱,也很支持他们。(p.10)

    如今,大多数人不仅不熟悉这种对于完整(中产阶级)家庭生活的描述,甚至怀疑它是否存在过(Coontz,1992)。在过去,尽管离婚并不常见,但是家庭通常会由于其中一位家长的早逝或被挣钱养家的人所抛弃而瓦解。随之而来的就会是再婚、将孩子放到亲戚处、寄养照顾和变成孤儿等变化。因此,尽管有关于家庭生活的理想画面,但是有一段时间,美国人的生活也存在不能在完整家庭中成长的风险(Walsh,2012b)。
    正如Coontz(2005)所观察到的,婚姻和完整的家庭生活或许可以被视为由社会创造出来的。其最早的形式产生于早期社会的男女劳动分工,而后起了确保家庭生存并有效运转的作用,因为男女被分配了具有合作性和互补性不同的角色。而今天的职业机会、女性权利的发展、婚姻作为两人永久结合更具弹性的承诺,以及对于婚姻中的爱和亲密感的更高期待,已经改变了人们对于婚姻的期待。现在,我们对于家庭生活的看法得到极大扩展,这主要源于工作的母亲、单亲家庭、双职工家庭、长期未婚同居伴侣、有孩子的未婚伴侣、重组家庭、领养家庭以及有或没有孩子一起生活的同性伴侣所带来的可见的影响。近年来,就连我们对于亲属关系本身的感觉,也已经变得越来越多样了,正如高离婚率和高再婚率所提示的那样(Diderich,2008)。
    正如我们对于家庭如何形成的观点已经发生了变化,我们对于家庭生活结构的理解也发生了变化。现在,我们将转而讨论家庭的结构。


    家庭结构  

    家庭通常会发展出特定的基本结构特征和互动模式,用于对内部和外部的压力做出反应。这些基于共同的假设和家庭叙事,并决定了家庭适应及应对生活改变和挑战的方式。

    基本结构特征
    不管是传统的还是新型的,适应良好的还是适应不良的,有效组织的还是混乱组织的,已婚的还是承诺的人生伴侣(有孩子或没有孩子);不管成功与否,家庭都会试图尽最大可能将自己组织成一个功能良好或有能力的集体。该集体可以满足家庭共同的需求和目标,但又不会持续地或从系统上阻止某个成员去满足其个人的需求和目标(Kantor & Lehr,1975)。为了促进这一凝聚过程的发生,一个家庭通常会发展出用于规划和分配成员的角色和功能的规则。那些一起住了一段时间的家庭成员,无论时间长短,都会发展出可重复的和他们喜欢的协商及安排生活的模式。
    即便处于家庭危机中或成员间有严重的冲突,家庭通常也会抗拒改变,并会陷入集体性的努力,来重建熟悉的互动模式。无论以何种组成形式[如核心家庭(nuclear family)或重组家庭(step family)]以及最终是否能成功,所有家庭都应致力于促进家庭成员间的积极关系,关注家庭成员的个人需求,并做好充分的准备以应对发展性的或成熟所伴随的改变(如孩子离开家庭),以及计划外的或未预期的危机(调职或失业、离婚、关键成员离世、突如其来的急性病)。有时候,家庭会重新组织以发展出自身特殊的方式来适应生活的挑战。

    家庭互动模式
    家庭通常会表现出稳定的、协作的、有目的的和重复出现的互动序列模式。这些模式多半不会被外人注意到,通常很少明说,也不是总能得到家庭成员的理解。特别是家庭成员之间的非言语交互模式代表了一些微妙的、间接互动过程。这种互动传递了家庭的规则和功能,监管着能被家庭所接受和容忍的行为范围(比如,儿子不在父亲说话前说话,而父亲只有在母亲说话后才轮到他说话)。这样模式化的互动是大家共同参与的、高度可预测的交互模式,由所有家庭成员在那个当下共同做出。然而在这个互动中,每个参与者都感到自己不得不扮演一个已精心排练过的角色,不管其是否喜欢。
    米纽钦等人(Minuchin,Lee,& Simon,1996)用以下这个易于理解的例子来解释这一点。

    家庭成员之间互补性的结构的形成需要经过长期协商、妥协、重新安排和竞争。这些互动通常是看不见的,不仅因为环境和主题是不断变化的,还因为它们通常是一些细枝末节的事情。谁来递糖?谁用地图查看方向?谁选择电影和换频道?谁该给出回应、在什么时间、以什么方式?这是家庭巩固其关系的黏合剂。(p.30)

    共享的家庭仪式—节假日庆祝活动、施洗礼仪式、坚信礼、受戒仪式、毕业典礼、婚礼、葬礼、守夜—都是正在进行的家庭互动模式的组成部分,能帮助确保家庭的认同和延续性。仪式是象征性的行动,能帮助家庭适应变化,而不会在应对生活转折的时候反抗它,这样能再次确认团体的整体性。这些仪式将家庭成员带到过去,提供家庭的历史感和根基感,同时提示着未来的家庭互动。参与仪式不仅将成员与家庭系统相连接,也将其与更广的社区和文化相连接(Imber-Black,2010)。

    家庭叙事和假设

    家庭是意义的创造者(Constantine,1986),而我们每个人对于现实由什么构成的判断也与家庭(及文化)传递经验时的信念和故事有关(Becvar,2000)。在其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家庭塑造并帮助个体建立对于其所生活的世界的基本而持久的假设。因此,我们对于所遭遇的事件和情况赋予的意义和理解都植根于家庭所在的社会、文化和过往经历(Anderson,Burney,& Levin,1999)。专栏1.1旨在帮助你理解治疗师可能会如何开始思考家庭叙事的重要性。
    家庭所叙述的故事有助于解释其结构及互动模式,或者表明其结构和互动模式的合理性。不管家庭成员间有什么差异或不一致,成为其成员的核心在于对一系列长久的假设或共享的对于家庭本身及其与社会环境关系的建构的接纳和信念。这些建构通常受限于对该社会阶层的期待和限制,影响隶属于该阶层的成员思考在他们的一生中什么是可能的、可接受的、可想象的或可获得的。因此,语言和对话在人类如何认识世界以及他们如何解释或理解其后续经历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一些家庭通常会将世界看作值得信任的、有序的、可预测的和可控的;他们可能会将自己看作有竞争力的,会鼓励成员提出个人意见,并对于作为一个团体来应对生活感到自在,可能还会感到挑战也是令人享受的。其他家庭会将它们的环境知觉为有威胁的、不稳定的,也因此是不可预测的和有潜在危险的。在他们的观念里,外部世界看起来令人困惑,有时是混乱的,所以他们会绑定到一起,坚持得到所有成员对于所有问题的一致看法,以此保护他们免受侵犯或威胁。因此,家庭所发展出的关于自己的叙事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其从上一代传到下一代的历史,受到社会阶层期待的影响,并且会对其功能运转有强大的影响。
    个体及其家庭应对生活的特殊方式不是基于一些对于现实的客观或“真实”的看法,而是基于家庭的社会建构—个体在与他人的对话中创造并延续了那些无法被挑战的对现实的看法,而且可能会一代代传递下去。这些看法可能会成为障碍物或限制—家庭出于其信念和价值观而安置在自己身上的限制—阻止成员看到生活的其他方面或者看到其他的行为选择。这些家庭的成员通常会构建一些理念来解释为什么不喜欢的行为能得以持续,以及他们为什么没有其他选择而只能带着它继续生活(Atwood,1997)。
    在后现代(postmodern)的观点中,“真实”的现实是不存在的,被家庭称为现实的东西,是经由家庭成员集体认同的、通过基于关系和可生成的语言和知识而创造出来的一套建构。正如我们会在本书中阐述的,后现代的观点强烈影响着许多家庭治疗师如何看待家庭生活(获取知识的社会基础),以及这些治疗师如何与家庭合作来产生新的可能且共同构建其他的叙事(Gerson,2010;White,2007)。
联系我们

编辑部电话:010—65181109

编辑部邮箱:wanqianpsy@163.com

客服部微信:wanqianxinli199807

官方微博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