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涛
国际精神分析协会认证精神分析师
在伴侣关系中,我们的自恋和想要与一位“他者”(分离且不同的另一个人)建立关系的愿望之间总是存在着某种张力。每个人都有一定程度的自恋,而有些人非常自恋。我们的自体中有着不想与别人建立和发展关系的部分。我们每个人对这个世界都有着自己的见解,而与另一个不同于我们的人在一起,会给我们的信念带来挑战。接受新的思想和不同的观点有时很困难,尤其在这些新思想和不同观点无法与我们已经思考、知道或理解的内容舒适共存的情况下。在每个人的心中,自己的观点可以与“现实”或是“真相”等同,而另一个人对某事物的不同见解和感受会令人厌恶和不安。
Colman提示,伴随着我们寻求客体的驱力,也存在着一种“对抗关系(anti-relating)”的驱力。但是,他把对抗关系和“没有关系(non-relating)”做了区分——后者与“建立关系(relating)”同处于关系中,且同等重要。事实上,我们不可能一直积极主动地与他人建立关系,尽管有人可能会争辩说,当我们身处孤独的时候,我们已经从当前的关系转向了与内部客体的关系。对Colman来说:
没有关系单纯是指对“空间”和独处的需要,它是所有关系固有、必要的方面。与他人建立的关系,只有在一定限度内才是可以忍受的——超出了这个限度,我们就会说这是“侵入”和“侵犯”,是对我们自主性的破坏。我们不仅需要接近他人,也需要与其分离,不仅需要依赖,也需要独立。这些需要中就包含了对没有关系的需要,后者在任何成功的关系中都应与建立关系的需要保持平衡。
但是,不能将与另一个人建立关系简单地视为,我们是否对另一个人的体验开放自己,或者我们是否保持自己的观点,而是我们能否同时做到这两点。Segal谈道:生本能包含对自己的爱,但这个爱并不反对与客体建立爱的关系。热爱生命意味着爱自己也爱赋予生命的客体。在自恋中,赋予生命的关系和健康的自爱受到同等的攻击。
有些人在把另一个人作为“他者”进行交往的同时,很难保持自己的个体独特性。正如Fisher所提示的那样,当我们尝试这样做的时候,可能会面临一个不小的心理任务。他对此有如下描述:
能够保持对自己各种真实体验的觉知,同时也能容忍另一个人的真实感受,承认和接受他人的体验的意义而不失去自己的体验的意义,尤其当这些体验不仅不同而且相互冲突的时候,那么,所有这些能力都是重要的心理发展成就。
事实上,两个心灵走到一起而不抹灭任何一方,最终会让关系具有创造性。我会在后面对此进行讨论。
理解的缺失
在建立关系和倾听、理解他人方面常见的这些困难也是关系发展的必由之路。如果关系中的一切都那么和谐一致,那还是一种真实的关系吗?Cohen写道,“不要奢望可以完美地给予一切/裂隙就在那里,在一切事物中 / 那就是光进入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