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分类
万千书架 作者译者 书评推荐 资讯动态 关于我们
催眠
临床催眠实用教程(原著第五版)
经典教材重磅更新,国际催眠学会多任主席、艾利克森临床催眠研究院、北大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主任方新推荐
作者:[美]迈克尔·雅普克(Michael D. Yapko)
译者:高隽 译;方新 审校
心理治疗
  • 出版信息
  • 内容简介
  • 推荐
  • 著译者介绍
  • 序言
  • 目录
  • 书摘
  • 出版信息
    出版日期:2022年11月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18437276
    装帧:平装
    页码:596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 内容简介
    本书是美国近40年来,成千上万接受临床催眠艺术和科学培训的专业人士的权威教科书。2015年,本书第四版一经引进,立即成为国内畅销的经典临床催眠教材。现在,这本生命长青的教科书已经出版了第五版,延续其传统,鼓励人们在既定的科学研究基础上进行合理的临床实践。
    全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先思而后行”从多角度论述催眠的相关理论及科学基础,第二部分“催眠在行动”着重谈实践催眠的流程、技术、策略与其在各领域的应用。文中穿插着对相关章节谈及的催眠先驱者的介绍——“大师的视野”模块,帮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形成对该领域更丰富的理解。作为教材,每章后配有“开动脑筋”“行动起来”模块,助力知识整理与实践检视。
    除了章节中穿插的案例与对话稿,原著第五版补充更新了书中多次提及的“维姬的案例”,它呈现的是作者雅普克自己作为治疗师的一次令人动容且极富教育意义的单次干预会谈,便于读者更鲜活地感知催眠的应用流程与具体操作。我们将其逐字稿和雅普克的逐句评论和分析收录在附录中,相应的会谈录像可以扫描后勒口处二维码获取。
  • 推荐
    尽管我在催眠临床实践、研究、写作与教学领域经验颇丰,我仍然发现,迈克尔·雅普克的这本新版《临床催眠实用教程》读起来内容翔实、令人愉悦。不同于其他汇编类教材,它是历史、传记、理论、研究、哲学、案例和临床应用的完美结合。它文笔洗练,表达方式简洁易懂,对每个主题进行了透彻的介绍,并且针对不同的观点、相互矛盾的理论和最新的参考文献展开了讨论。贯穿全书的特别模块“大师的视野”活灵活现地呈现出大师们的贡献和话语,让我们得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相信,通过对这本在催眠世界做出杰出贡献的教程的利而用之,每一位读者都会在个人理解与成长中获得提升。


    ——丹尼尔·P.科恩(Daniel P. Kohen)

    医学博士
    全美儿科催眠培训学院联合创始人/联合负责人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儿科学退休教授




    催眠的奥秘引发了无数关于其本质和临床意义的问题,从而讲述了一个永无止境的故事。这本新版的《临床催眠实用教程》对关于催眠的许多最为重要的问题给予了回应,这些问题是初学者和专家都会问自己的;同时,这本书也谦逊地承认,我们还有很多尚待解答的问题。作为一个领域,催眠在不断发展,而像《临床催眠实用教程》这样,通过每一版的更新而跟随领域共同成长的书,也是非常罕见的。这本书是带着极大的激情与热爱的笔墨写就的,唤醒读者心中同样的感受。


    ——卡米洛·洛列多(Camillo Loriedo)

    医学博士
    意大利罗马大学精神病学教授
  • 作译者序
    作者简介 

    迈克尔·雅普克(Michael D. Yapko)
    博士,临床心理学家,婚姻和家庭治疗师;在推进催眠的临床应用、治疗抑郁症以及开发战略性的、结果导向的心理治疗方面的工作得到了国际范围内专业人士的认可;由于对催眠和心理治疗领域的突出贡献,获得了美国心理学会、米尔顿·艾利克森基金会和国际催眠学会颁发的终身成就奖。


    译者简介

    高 隽 
    北京大学心理学博士,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心理学系副教授/副系主任;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和专业人才注册系统注册督导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首批注册督导师;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临床心理学注册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师专业委员会常委;国际催眠学会会员,中国艾利克森临床催眠研究院学术负责人。


    审校者简介

    方 新 
    北京大学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主任;国际催眠学会常务,亚洲催眠学会候任主席,中国艾利克森临床催眠研究院创建院长;德中心理治疗研究院中方副主席;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认知行为治疗专业委员会、心理咨询师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催眠学组创建组长;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和专业人才注册系统五届的委员;曾作为大会主席举办两届中国临床催眠大会,曾获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颁发的“突出贡献奖”。
  • 序言
    原著第五版译者序
    时隔7年,《临床催眠实用教程(原著第五版)》中文版又和大家见面了。这是本书作者迈克尔· D. 雅普克博士继2012年完成的第四版之后的又一次迭代更新。作为作者40多年纵横在世界临床催眠治疗和教学一线的扛鼎之作,本书的第五版除了保留了既往四版的鲜明特点——在理论与实践、学术前沿与应用革新、严谨的逻辑与温暖的笔触之上保持绝佳平衡——之外,又在体量和内容上有了不少更新。作为原著第四版和第五版的中文译者,以及一位在临床催眠治疗领域学习和实践了12年的专业工作者,如果读者想购买一本有关临床催眠的专业著作,我无疑会把本书作为首选推荐。有关本书的特点,尤其是第五版较第四版而言的一些变化,各位读者不妨直接阅读由作者本人撰写的导言,以及由临床催眠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欧文· 基尔希(Irving Kirsch)博士撰写的序言,在这里我不再赘述。米尔顿·艾利克森(Milton H. Erickson)曾经说过,自己在催眠中并非使用想象力工作,而是使用真实的感官记忆。记忆是维系自我同一性的基础,是汲取过往力量的源泉,也是规划未来的模板。有了大师做背书,在这篇译者序里,我就乘机记录几则我自己与临床催眠有关的真实记忆。
    第一次听闻雅普克博士完成本书第五版的消息是在加拿大的蒙特利尔,当时我和由方新老师带领的其他45名中国同行正在当地参加第二十一届世界催眠治疗大会。大会在蒙特利尔的一个大型会议中心举行,离会场不远就有一条唐人街,但它给我留下的印象远不如当地星巴克服务员毫无违和感地询问陌生顾客“今天过得如何”来得深刻。回国之后有一段时间,上海星巴克的服务员也开始流行在点单时顺便来句“今天你休息吗”之类的话,但始终有种没话找话说的别扭。又过了一段时间,这种“南橘北枳”式的操作终被放弃了。联想到这些年来从世界各地纷至沓来的各色治疗流派,它们免不了要接受中国文化的检验,而能继续发展的,都多少会在本土化的过程中染上中国味道,就像麦当劳最新推出的青花椒鸡一样。新入行的读者如果有兴趣了解临床催眠在中国的本土化进程,请阅读方新老师的序言,也欢迎在未来的某一刻成为我们的同行,创造属于你的临床催眠风味。
    当年在加拿大期间的某一晚,时任世界催眠协会主席的伯恩哈德·特伦克尔一如既往地展现出他高超的社会网络联结能力,先是在酒店大堂里告诉我雅普克博士已经完成了本书的第五版,随后又向恰巧同在大堂里的作者本人介绍我是原著第四版中文版的译者;于是,在我回中国的行李里,除了在大会书展上买的一摞书和带着枫叶图案的各式纪念品之外,又多了一张薄薄的第五版宣传书签,以及一份准备翻译新版的苦乐参半的期待。翻译总体上是一件苦差事,但苦到极致时往往会生出一丝甜蜜,做临床工作也是如此。我在小时候很难理解“忆苦思甜”的意义,只觉得是成年人的作态;这些年逐渐开始明白,“苦中作乐”才是人生常态。在入临床心理学这行之初,我深深迷恋于“用理智之光照亮潜意识”的理想,而相比弗洛伊德式的精巧,农民出身的艾利克森和他的治疗风格透着某种“活下去就有希望”的质朴生存哲学。如今不知不觉间近20年过去了,越发觉得能坚持努力认真地活着已是不易。2019年11月,第十三届国际临床催眠培训第一次集训请到了来自意大利的孔苏埃洛·卡苏拉(Consuelo Casula)老师,她完全看不出已是古稀之年,浑身散发着意大利女性的迷人味道。这位前任欧洲催眠协会主席尤其擅长写故事和讲故事,临别送了我一条缀着孔雀羽毛的围巾做礼物,浓厚的歌剧院风我至今仍无法驾驭。但她讲的好几个故事已经多次经过我的演绎,传递给了我的来访者和学习临床催眠的中国同行。其中一个故事和潘多拉盒子有几分相似,大体讲的是不同情绪所住的岛濒临沉没,等到“恐惧”回过神来打算逃走,其他情绪早已乘船离开。在最后一刻,“恐惧”被一位穿着斗篷、看不清面目的岛民捞上了自己的小船,晃晃悠悠地踏上了寻找新大陆的未知旅程……或许读者已经猜到,那位拯救了“恐惧”的便是“希望”。
    第五版中文版原计划是在2020年上半年举行的第二届中国催眠大会上推出,而谁也没有想到,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彻底地改变了整个地球村村民们的生活,除了制造海量的恐惧之外,还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时空扭曲现象:回首过去的两年多时光,似乎发生了许多事情,但又好像弥散着连不起来的空洞。第二届中国催眠大会最终仍在2020年4月如期进行,本着艾利克森催眠取向的“利而用之(顺其自然)”原则,我们一群艾利克森临床催眠研究院的伙伴在方新的带领下一起努力,把原本计划在线下进行的大会办成了一次成功的线上大会。亦师亦姐亦友的方新一边重复着“如果谁想看上去老十岁,就办个大会”的梗,一边熬着最狠的夜和较着完美主义的真,领着一群中外讲者跑完了战线长达半年的会议马拉松。面对这样的大boss,我也一路吐槽着,心疼着,敬佩着。但我的译稿任务无奈仍是淹没在了那年疫情带来的五味杂陈和手忙脚乱的线上教学之中,延续了前一版拖拉的命运。
    也是从2020年开始,10多年来总能在世界某个角落见着的催眠治疗路上的中外同行,逐渐都成了视频软件窗口中的影像和耳机中回响着的声音。原定在2021年波兰举办的第二十二届世界催眠大会也一拖再拖,在新冠病毒最新变异株奥密克戎(Omicron)的威慑下,去波兰古堡城市游学的梦又被延期至2024年。线上会议、视频咨询和口罩一样,逐渐成为生活中的“标配”,而若在良好的治疗关系和来访者的强烈动机加持下,线上催眠的效果也可以和面对面催眠的效果相当。但感官体验终不能只靠脑补,只有足够近的距离才能看到的微红的眼眶,从对方身上传来的香水的味道,搭在肩膀上有着温度和重量的手,在冬日的小包间里火锅蒸腾的雾气……人与人之间产生亲密的情感联结似乎仍然需要足够近的物理距离。我近年来常常会把催眠比作人脑自带的VR,相比其他的治疗流派,催眠治疗从诞生之初就致力于探究如何为了解除人的身心痛苦而努力“操纵”人类的意识状态,也一直都不掩饰这一努力。我们的大脑在不断“构建”而非“再现”现实,已经成为学界的基本共识,但再出色的VR系统仍需要源于生活的素材。犹记得2020年1月,伯恩哈德·特伦克尔刚结束第十三届国际临床催眠培训第三次集训,准备第n次地从北京飞回德国,而我也第n次结束了翻译工作,坐上了从北京回上海的高铁。临行前我先生在电话里提醒我,武汉似乎爆发了源头未知的肺炎,让我在火车上最好戴上口罩。我虽然万般不情愿,但在“爱”的名义下,还是把口罩戴了一路。当时又有谁能猜到,2020年的春节会以那样让人震惊的方式被打开。我们在北京的催眠培训一般总会在北大旁边的邮电疗养院进行,而伯恩哈德在10年间几乎吃遍了周围还能被方新看得入眼的馆子。尽管从纯粹美食鉴赏来讲,在素有“美食荒漠”之称的北京,且是在北京的北五环外,那些餐馆的口味恐怕很难够得上大众点评的四星以上,但老爷子仍然有他钟爱的馆子,每次来北京培训,必定要去吃上一趟。在最近三四年,他的心头好是一道水库鱼头。在最近的一封给伯恩哈德的电邮里,研究院的秘书长王挺在信的最后写道:“Fish head is waiting for its old customer(鱼头在等待着它的老顾客了)”。这句太具中国特色的问候,泛着十足的暖意和美好的期待。
    写这篇译者序的时候,临近虎年春节。这个春节,估计很多人又无法和家人团聚,家宴被核酸检测和隔离所替代。想来很幸运的是,身处“魔都”的我还能在盒马自由下单,盘算年夜饭和父母一起吃的那顿火锅的食材。在更年轻的时候,我有很多爱好,比如(在心情很好和很差的时候)写诗,比如(在深夜毫无技巧地)画画,比如(在特别需要自我感动的时候)逛美术馆,比如(在写不出论文的时候)看言情小说……到了不惑之年,一干爱好中似乎还能顽强地剩下的就是吃饭和做饭了(或许还有看b站**)。在打开word文档,敲下“译者序”三个字以后,为了克服拖延(顺便向耐心等待的编辑致谢),出于战略性提升动机的目的,我开始在厨房里开锅卤牛腱子。此刻,这篇不按时间顺序、混乱嵌套着多重记忆片段的序言到了收尾的时刻。我的那锅卤牛腱子早已熄火,等待一夜的浸泡。尽管由于疫情的缘故,散落在各地的亲朋挚友已是许久未见,但和你们一起创造的记忆却仍然在某个扳机点的触发下,闪现在我的眼前。
    想来本书和读者正式见面的时候,应该是春暖花开之时。希望在这一年里,大家终有机会能和挂念的人聚在一起吃顿饺子,喝杯咖啡,嗦个鱼头,涮盘毛肚。


    高隽

    2022年1月29日于上海家中
  • 目录
    第一部分 先思而后行:发展出对催眠的更深刻的理解
    第1章 与催眠的初次见面:来看看这个万花筒
    第2章 有关催眠的迷思和真相
    第3章 思考催眠的不同方式,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你的实践
    第4章 大脑、心理和催眠
    第5章 催眠与健康:放大心身关系
    第6章 催眠的主观体验
    第7章 使用催眠的情境和你需要创造的氛围
    第8章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待人类的可暗示性
    第9章 催眠的反应性:人口学因素和测评工具
    第10章 催眠的危害,法律考量和伦理原则

    第二部分 催眠在行动:发展出临床实践的技能和艺术
    第11章 如何组织暗示:产生意向性的语言
    第12章 有关实施有效临床催眠会谈的忠告
    第13章 催眠导入的结构化策略:“做”催眠
    第14章 催眠导入的谈话策略以及运用催眠理念的艺术
    第15章 催眠现象:调动隐藏的资源
    第16章 设计和实施临床催眠会谈
    第17章 将临床催眠策略整合到心理治疗中
    第18章 催眠中的隐喻:来讲个故事吧
    第19章 催眠和积极心理学:聚焦于“什么是对的”
    第20章 过程导向的催眠:从询问“如何”类型的问题,到建立催眠背景
    第21章 催眠会谈示例:常见问题的催眠文本
    第22章 催眠与治疗抑郁:给失能者赋能
    第23章 在疼痛管理中临床催眠治疗的应用
    第24章 儿童和青少年的催眠治疗
    第25章 处理意料之外的反应
    第26章 跨越流派的催眠:催眠和正念冥想中的平行过程


    附录A 催眠机构和催眠专业期刊
    附录B 前四版的序言和导读
    附录C 维姬的案例:使用催眠来应对终末期癌症
    参考文献
    原著第五版审校后记
  • 摘要
    第16章

    设计和实施临床催眠会谈


    在上一章中详细讨论的经典催眠现象是由暗示产生的体验,它们可以嵌入更大的治疗框架之中。当你开始和你的来访者进行一节催眠治疗时,这是因为你相信你已经对某些会起到治疗效果的事情心中有数了。这或许是你希望来访者能够拥有的某种体验,某个你认为他能够吸收的观点,或是你想让他能够采取的某个视角,而这个视角能对他产生有意义的提升效果。假设你的意图是良善的,那么此刻的挑战就在于设计并且实施一个能够贯彻你的意图的会谈。在本章中,我考量的是将催眠引入并整合进治疗情境时的一些实用的根本原则。你怎么决定,当你面对一位正在饱受痛苦的来访者时,你对他到底应该说什么,你如何知道你说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就能有潜力产生积极的改变呢?

    在之前这句话中,一个关键的词语是“潜力”。你不应该抱有幻想,认为如果你说的所有一切都是“正确的”,你就会成功,就好像只要你非常强烈地希望做到这一点,你就能做到一样。我明白大家都幻想学到一些“神奇的字眼”,但并不存在这种东西。到现在为止,你已经知道有许多因素会影响某一种干预的后果,无论这种干预是否包含催眠。这些因素中有一些是在你掌控之下的,例如你对词语的选择和你把握的时机,而这些因素中还有一些并不在你的控制之下,例如来访者对你的意思的个人化的解释,他们服用的药物的副作用,以及室外某些出人意料的干扰。本章旨在提供一些指导原则来帮助你控制你可以控制的事情,从而增加将催眠应用于治疗时你潜在的有效性。

    我极为提倡拥有一个经过深思熟虑和组织良好的治疗计划。我知道有些人会倡导“相信你的潜意识知道说什么”的哲学,但是仔细考虑会谈的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的手段也并不会阻碍在治疗的过程中自发地或出于直觉地做出干预。托马斯·杰弗逊所说的这句言简意赅的话则反映出了我的看法:“我极为相信运气,而我发现,我工作的越努力,我得到的运气也越多。”

    对治疗会谈有一个可行的计划是件好事,同样重要的是,要有能力在必要或合宜的情况下迅速而灵活地抛开之前的计划。临床技能有诸多价值,即便它无法控制一切;而在本章中所考虑到的许多问题都旨在提升你在应用催眠方面的临床技能。


    再审视“做”催眠与“运用催眠的理念”

    许多催眠的从业者知道如何实施催眠技术,也会照本宣科地读催眠脚本,但这些人并不一定就能运用催眠的理念。能运用催眠的理念意味着能够完全吸引对方的注意力,与来访者有高度的调谐和联结以至于你很难被忽略或轻视,因为你所做的事情和你给予的一切是那么切题和引人入胜。

    想一想那些能够捕捉住和维持你注意力的人——你不想让自己从他们的身上移开视线的人。他们身上到底有什么吸引你,并且牢牢地抓住你的注意力?无论那个特质是什么,那便是在运用催眠的理念,即便他们并不一定在做催眠。在什么时候你会运用催眠的理念?你能否觉察到在治疗中的那些特殊的时刻,在那个时候,来访者似乎被你说的每一个字深深地吸引?

    运用催眠的理念意味着有目的地和人们建立关系,接受自己作为一个能够施加影响力和改变的动因所承担的责任,并且竭力使用你的能力来通过富有智慧和敏感的方式施加影响。它也意味着知道那种引人关注、让人投入和对人造成影响的能力不仅仅在正式的导入中才发生。运用催眠的理念意味着能够将催眠中的让人聚焦注意力和在人们身上引入积极可能性的原则整合到你自己的存在方式中,因此,可以通过每一次互动或多或少地展示出来。


    一位临床工作者的技能

    成为一个有效的临床工作者所需的技能是海量的。这些技能包括对于当前的临床文献有广泛的涉猎,有能力和来访者建立关系并且与之形成一种治疗联盟,以及有能力组织和实施一种有着良好架构的干预。这些都是复杂的技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培养,而且有助于界定什么才是真正的专业性。
    我们究竟是怎样的人是基础,我们后来接受的临床培训只是黏附在上面的一层装饰。思考一下你为什么会以你现在的方式来组织你的临床实践。你一直持有的个人治疗哲学,你会被某种特殊的治疗风格吸引并且努力好好实践它,以及甚至在从事临床实践时,无论是直接地还是间接地,你能让你的来访者也和你持有相同信念,这些是如何反映出你作为一个人的特点的呢?
    这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我们在很久以前就知道,我们被何种治疗吸引以及如何从事治疗,包括我们进行的催眠干预,都是建立在我们主观上感到其吸引力的基础上的。例如,有人去参加一个催眠工作坊,然后学习并体验了一种“内在智慧”的导入技术,发现了一些之前没有触及的内在智慧,然后觉得这是一段深受启发的经历。因此,他带着一种新的热情回到工作之中,开始对几乎所有的来访者都使用“内在智慧”的技术。或者说,有人去参加了一次关于富有争议的新“XYZ障碍”的会议,然后开始在之前从来都不知道有这种障碍的来访者身上看到了“它”的存在。正如你在整本书中的“大师的视野”专栏里已经发现的那样,极具才能的专家都有他们自己的观点,就像你也有你的观点一样。而你的观点将会决定你是否会应用临床催眠以及如何应用它。
    在理想的情况下,我们的个人背景和兴趣不应该成为我们设计和实施干预的主要基础,无论这种干预是否使用催眠。但是,在“真实的世界”中,当我们在访谈我们的来访者时,我们接受的所有临床训练都在让我们准备好聚焦在“这一点”而非“那一点”上,因此我们就可以以“这种”方式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并且以“那种”方式治疗它。拥有一个哲学或信念体系从而为你提供一个连贯一致的框架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取的。不过,或许当临床工作者有时犯错时,他们只以一种方式来看待问题,而没有花费精力去考虑其他的视角怎么帮助理解和处理这个问题。几乎任何问题都可以从许多不同的观点来加以理解和治疗。至少对于我来说,似乎很重要的一点是,当你在设计你的干预时,你能够在一个个案的事实和你对此所做的解释或推论之间做出区分,这样你的推论就不会变成信条。
    本章剩余的篇幅在展开时会基于这样一个必要的假设,即你已经创造了一个治疗性的环境,你的来访者在其中愿意参与一般意义上的治疗,特别是催眠。现在我们就可以更直接地聚焦在如何设计和实施有效的临床催眠会谈上了。


    有助于指导会谈设计的四个问题

    到目前为止,我和人们进行心理治疗的时间已经超过40年了,实施了不知道有多少次的催眠会谈,在这个过程中,我对于治疗的想法变得更为简单而不是更为复杂了。我不再那么感兴趣于治疗哲学理念以及各种不同的理论概念化的复杂性,而是有更多的兴趣去了解有效的临床工作者实际说什么和做什么的“底线”是什么。他们说自己所做的事情和他们实际做的事情之间常常有显著的差异。
    以简洁作为出发点,当我和一位来访者工作的时候,我会对自己提出四个基本的问题:当然我肯定还会提出更多的问题,但是这四个问题尤其能够帮助我组织我的治疗,并且发展出一个更为清晰的焦点,明确我在治疗中想要处理的是什么以及我会如何处理它。下面就是我发现有助于我组织治疗的四个问题:
    (1)来访者的目标是什么?以及接下来必然会提出的问题,即处理它们的恰当的顺序是什么?
    (2)为了完成这些目标,来访者需要拥有哪些特定的个人资源?
    (3)来访者是否在他的技能库已具备或者曾经拥有必要的资源,以及他们目前最需要的是帮助他们去调动它们吗?还是来访者还没有这些资源,并且需要首先帮助他们鉴别这些资源,然后培养这些资源?
    (4)如何成功地做到情境化;也就是说,如何能够在恰当的情境中获得必要的资源?
    第一个问题是关于目标的。催眠是一种指导性的取向,而使用它的前提是有一个目的,一个试图达成的目标。在下一节中,我将关注目标设定的议题,因为它是在整个过程中的第一步,并且为接下来发生的一切设定了框架。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资源的。有技巧地解决第二个问题的前提是,你知道对于完成某些目标而言,哪些技能是必要的。不幸的是,治疗的语言常常是抽象的,以至于让临床工作者有时候会无法记起精确的意义和产生某一个想要产生的效果所必需的行动。我们会使用“含糊的心理学语言”,其中用到的是诸如“培养自尊”,“增加自我力量”,以及“建立可以渗透的边界”这样的词汇,然后就表现得好像这些词汇真的有其意义一样。它们会代表一些体验,但关键是要知道它们代表的体验是什么。在我回答这第二个问题时,我的任务在于能够具体地界定,为了使实现目标变得可能,个体到底需要说或做的事情是什么,无论它是对自己内在的,还是对外部世界的。如果不存在可以实施的特定步骤,那么它就不算是一个目标,而只是一个愿望而已。
    第三个问题是关于,一旦已经鉴别出了必要的资源,那么这些资源又从何而来。历史上有许多种心理治疗都把强调的重心完全放在评估人们的动机上。也许你曾有过这种反映上述观点的人际交互:你可能对某人说“唉,我真想在人生中能去做这件事,但我不能”之类的话,对方回应你,“你如果真的想要去做,那你就已经做了!”你能回忆起听到那些时你的感受吗?
    人们只要具有恰当的动机,就一定能够做任何事情吗,也就是说,“有志者事竟成”?我认为这是一个具有潜在破坏性的观点,因为它完全只用动机来界定所有的问题。更为准确的说法是,“有志者或能成事”。光有动机而没有必要的能力只会让人挫败,会产生一种“被困住”的感觉。在治疗中,动机和能力都很重要,缺一不可,但仅有其一则无法成功。在我的经验中,经常发生的情况是人们有足够强的动机,但缺乏必要的技能来实现他们希望实现的目标。发现这一点很容易:你只要询问来访者,让他清晰地陈述达成目标所需的步骤,而他并不知道那是什么。再强烈的动机也无法弥补能力的缺乏。
    因此,我首先想要评估的是来访者可能已经拥有哪些重要的能力,虽然他们不幸没有使用这些能力;然后我想要创造一种体验性的桥梁来触及这些资源。这种“搭桥”是使用催眠的绝佳时机。如果来访者并没有必要的能力去完成他们想要或需要完成的事情,那么我在治疗中的任务就变成了提供一种结构化的手段来教授这些技能并且让它们可以被学习。教授技能是使用催眠的另一个绝佳时机。人们在注意力集中和放松的情况下能够最好地学习,对这一点难道还有疑问吗?
    第四个问题是关于情境化的。有资源是一回事,而在合适的时候有效地使用它们则是另一回事。在你学习催眠后暗示时想必已经知道,催眠后暗示的主要功能就是在适宜的反应和这个反应适合发生的情境之间建立一种联想,一种联系。当然,除了催眠后暗示外,还有其他建立这一联想机制的方法。你可以使用角色扮演策略、认知预演或被有些人称为成功意象的方法,以及出于同样的目的布置回家作业。在这个阶段的目标只是将在催眠和治疗中学习到的事情有效地运用到日常生活的过程中。
    这四个问题中的每一个自然会在治疗过程中引发许多其他的问题,思考那些问题也是有帮助的。但是我觉得这四个问题尤其能帮助我更清楚我在催眠会谈中想对来访者说些什么,而这是设计催眠干预中的第一步。或许你会觉得它们也能帮助到你。
联系我们

编辑部电话:010—65181109

编辑部邮箱:wanqianpsy@163.com

客服部微信:wanqianxinli199807

官方微博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