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认知治疗之父阿伦·T. 贝克与两位同事埃米·温泽尔、格雷戈里·K. 布朗共同撰写,首次提出了针对自杀的认知治疗模型,基于大量实证研究和临床试验的成果,详细说明了自杀行为的分类、评估、预测与治疗方法。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包括认知理论对自杀的理解、应用于临床治疗的一般原则和干预阶段,以及在三类特殊人群中的应用,可为自杀行为的治疗与研究提供非常详尽的参考。
——肖水源
中南大学教授
历史背景
该学科在美国的第一个主要机构项目是1958年成立的洛杉矶自杀预防中心(the Los Angeles Center for Suicide Prevention)。其中的领军人物包括通常被认为是“自杀学之父”的埃德温·什内德曼(Edwin Shneidman),以及罗伯特·利特曼(Robert Litman)和诺曼·法布罗(Norman Farberow)。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时他们就试图提供一个系统的研究框架,从心理和临床角度理解自杀行为,特别是完成自杀(completed suicides)的行为。随着“心理解剖(psychological autopsy)”的发展,他们改进了用于理解自杀动机的调查工具,涉及对死者亲属的深度访谈以及对相关尝试情况的数据收集,还包括分析遗书(如果有的话)。
自杀行为的心理学特征
我们研究的主题不仅是验证分类系统,还要确定那些有助于改变自杀意愿的心理变量。作为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我们渴望找到降低患者自杀风险的方法。在工作的早期,我意识到,在自杀的抑郁患者中,绝望感(hopelessness)或对未来的负面预期起到核心作用。我观察到,这些患者越感到绝望,他们自杀的愿望就越强烈。我还发现,如果成功地对患者的绝望感进行了治疗,他们的自杀愿望似乎会消退。为了验证这些临床观察,开发一种针对绝望感的测量工具非常重要。我收集了一份患者的悲观表述清单,筛选后开发了一个20条目的量表[即,贝克绝望量表(Beck Hopelessness Scale, BHS)],其中有10个正向条目(如,“我的未来很黑暗”)和10个反向条目(如,“我怀着希望和热情期待未来”)。BHS有足够的心理测量特性,具有很高的内部一致性和1周重测信度(A. T. Beck & Steer, 1988),并与临床评估的绝望感(A. T. Beck, Weissman, Lester, & Trexler, 1974)、自杀意愿(如A. T. Beck, Steer, & McElroy, 1982)和自杀意念(如A. T. Beck, Steer, Beck, & Newman, 1993)显著相关。
关于本书
这本书浓缩了我们过去几十年对自杀行为的基础、临床和治疗研究成果。我们将自己的研究纳入了与自杀行为的分类、评估、预测和治疗相关的全面的文献综述中。我们首次展示了我们针对自杀行为的认知模型,该模型可作为治疗和研究的蓝图。由于自杀未遂患者最终自杀的风险最高,因此我们在介绍治疗计划和策略时特别关注这一群体。不过,相同的程序可以调整用于所有存在自杀意念的患者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