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T-A概述 穆夫森等人(Mufson et al., 2004)把IPT-A构建为三阶段模型,包括初始阶段、中期阶段和终止阶段。每个阶段包括4次会谈,干预全程共12次。虽然本书保留了穆夫森的模型中的一些核心元素,但我们在初始阶段中删除了评估和概念化,把终止阶段改为巩固阶段,其中包括对急性治疗期的总结,然后是延续和维持治疗。这些变化反映了治疗的顺序:在完成彻底的评估之前,治疗师不会选择IPT-A作为干预措施。治疗师也不会因为12次会谈结束就“终止”干预。图1.2展示了IPT-A干预的顺序阶段。
评估和个案概念化 第二章详细描述了评估和个案概念化的过程。在多数案例中,评估过程会分别与来访者及其父母或其他重要他人(如果合适)进行单独和共同的会谈。 乔治·L.恩格尔(George L. Engel)在1977年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评估模型,从那时起,该模型就被当作整体评估的黄金标准,探索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如何相互作用而影响个体(Engel, 1977)。最近,这种模式已扩展到文化和心灵领域(APA, 2013; Ravishankar, 2012; Hillin and McAlpine, 2005),承认这些因素在许多来访者生活中的中心地位,以及它们在心理健康和幸福方面发挥的作用。 对这五个领域的探索,将涉及那些导致易感、诱发、维持、保护痛苦或障碍的因素,从而形成包括但不限于症状学的青少年的侧写。青少年并不仅仅是症状的集合。该过程的目标是:(1)得出一个广泛适用的模式,帮助来访者了解他们当前的困境及背景;(2)开始实现一定程度的希望和信念,相信事情会变得更好;(3)确定后续干预的性质。是选择IPT-A,还是长程动力学或认知为主的干预更合适? 在开始IPT-A初始阶段之前,治疗师将与年轻人讨论初步的概念化。人际关系概念化将在IPT-A初始阶段对青少年的人际关系世界探索后进行讨论。 在评估和概念化以及随后的阶段,治疗师将努力与青少年建立强大的治疗联盟。对这种关系本质的最合适的描述是“过渡性依恋(transitory attachment)”(见第二至第四章、第十一至第十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