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
比昂在成为精神分析师之前就发展了他的团体理论。直到1953年他在克莱因那里完成分析之后,才从克莱因学派的精神分析视角重新诠释了他以前的理论,并写入《团体中的经验》(Bion, 1961)的最后一章。比昂在这一章中根据克莱因的原始阶段概念[即偏执–分裂位(paranoid-schizoid, PS)和抑郁位(depression position, D)]描述了团体的动力,并从分裂和投射性认同的角度形成了对团体成员之间动力的理解。
在K中的转化
比昂关于情感体验的思考理论(1967)主要基于弗洛伊德的概念(参见上文“弗洛伊德和比昂”),但也有很多依据的是克莱因学派无意识幻想概念。正如西格尔所说,克莱因学派的精神分析师认为无意识幻想是所有心理功能的基础,它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大论战”的其中一个议题。比昂在阐述“醒梦思维(waking dream thought)”时曾照搬了无意识幻想的理念。
在O中的转化
本书的第二部分将涉及后期的比昂,那时他仍然依赖克莱因,但引入了一种全新的方法,聚焦于体验水平上的在O中的转化,从而促使新的体验从基本的不知状态中萌生,而不再受理解和推论的约束。克莱因的不同之处是,她特别强调对内容的理解和解释。透过克莱因的描绘,内在世界看起来熙熙攘攘,仿佛一个剧院中挤满了彼此影响的整体客体和部分客体(梅尔泽称其为“小矮人们”)。比昂则处处留白,充满了未知和不确定。如果将弗洛伊德的模型比作机械物理的驱力、动力和阻力,那么克莱因的模型则是有正负之分的电气科学,而比昂的模型则类似于近代物理学,有着广阔的空间和不确定的原则。
温尼科特和比昂
温尼科特(1896—1971)和比昂(1897—1979)彼此认识。温尼科特曾两次担任英国精神分析学会的主席(1956—1959以及1965—1968),比昂则在这两届之间担任主席(1962—1965)。在《温尼科特信件精选集》(Selected Letters of D.W. Winnicott, Rodman, 1987)中,有3封信是写给比昂的。这些信都很简短,只有1955年这第一封除外,信中温尼科特对比昂说,他认为比昂是英国精神分析学会未来的栋梁之材。他希望比昂能尽快坐上主席的位置,但遗憾地发现比昂在克莱因学派中被孤立,可他将来需要得到整个学会的认可才行。温尼科特还在这封信中抱怨说,学会已经受够了克莱因学派塞进来的各种术语,比如嫉羡和投射性认同这两个词他在过去的几个月里就用了数百次,所以他希望比昂能协助打破这一僵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