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为本书写序的邀请,倍感荣幸。虽然主题沉重,但这是一本临床操作性很强的书。感谢译者们所做的贡献,为国内自杀干预领域又增添一个有力工具,帮助努力奋战在精神卫生工作一线的专业人士们,也帮助痛苦徘徊在自杀边缘的迷茫者们。 随着人类早已告别“传染病时代”,逐步突破“富贵病时代”,在我们所生活的21世纪,由于温饱得到满足、精神追求需求增多,同时社会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增大,人们已经步入“精神病时代”。自杀率在全球范围内持续上升,自杀成为一个世界性难题。自杀虽然是一个古老的主题,但近代才被视为行为问题并纳入医疗帮助范围。徘徊在自杀边缘的迷茫者们,虽然让他们想到和选择自杀的原因千差万别,但论及成因、机制、过程与干预策略,还是有共同的规律和方法可循。 随着公共卫生和精神医学等领域对自杀现象的关注和研究日益增加,有关自杀干预的专业书籍已有很多,但这一本独具特色。本书基于作者多年的经验,以自杀干预技巧的方式,将理解和帮助自杀患者的过程和内容深入浅出地分成了多个具体的小主题。同时,基于循证推荐,简洁明了地给出每个小主题的操作性建议,通俗易懂、十分落地,是一本难得的实操手册。对于工作繁忙的精神卫生从业人员来说,易于学习阅读,也方便随时检索。有此一本,帮助极大。 本书的主要译者,李飞老师,是我在湘雅的同门师弟—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精神医学名师张亚林教授的弟子。说起来他其实比我年龄大,只是先工作了,入师门晚。我们还是2009年第三届德中心理治疗研究院认知行为治疗连续培训项目(简称“中德班”)的同学,现在我们都已是中德班认知行为治疗组的中方教师。李飞老师对心理治疗,尤其是认知行为治疗,十分热爱和执着。他自从学习了认知行为治疗,就长期专心致志做这一件事,心无旁骛,这一点十分令人佩服。他不仅坚持学习并长期在一线做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而且认真做培训、督导,这些年也翻译了多本优质的心理治疗书籍。在自杀方面,之前他已经翻译了美国贝克研究所的《自杀患者的认知治疗:研究与应用》(Cognitive Therapy for Suicidal Patients: Scientific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听说目前正在翻译另一本自杀相关的专业书。他是国内认知行为治疗的优秀的坚持者和传播者,为推动我国的认知行为治疗规范发展做出了贡献。 本书的读者不仅限于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专业从业人员,相信本书对从事自杀相关工作的精神科医生、社会工作者、社会福利组织、妇女儿童保护组织、共青团、各种青少年帮助组织的相关工作人员以及来访者家属甚至本人,均有指导价值。 愿大家可以从中获益!愿大家看见,专业人士一直在努力。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心理健康中心 王纯 2024年清明
作译者序
作者简介
斯泰茜·弗里登瑟尔(Stacey Freedenthal) 博士,执业临床社工;科罗拉多州丹佛大学社会工作研究生院副教授,个人执业的心理治疗师和咨询师;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都聚焦于帮助有自杀想法或行为的人;另著有《帮助有自杀念头的人——家人和朋友能说什么、做什么》(Loving Someone with Suicidal Thoughts: What Family, Friends, and Partners Can Say and Do)。
“恢复旧习惯或寻找新习惯,在疗愈过程中通常很重要。” (Jacobson et al., 2001, p.259)
考虑自杀的人,尤其是那些有抑郁或焦虑的人,经常会体验到麻痹感。他们不再做可能帮助自己感觉更好的事情,随后因为没有做这些事而难过。行为激活有助于打破这种模式(Kanter et al., 2009)。作为认知行为治疗的一部分,行为激活是一个结构化的过程,它使有自杀倾向的人能够与有价值的、并且往往是基本的活动重新联系起来,这些活动可以对抗自杀的威力。 行为激活的一个关键原则是,不要等到感觉好些的时候才开始做可以帮助自己感觉更好的事情。行为激活提供了一系列具体步骤(Kanter et al., 2009)。首先,按小时监控并记下每天做的事情,并写下在这些时间段内的心情。在回顾活动时,寻找做得太多但会带来反作用的事(如,卧床不起)和做得太少的建设性活动(如,社交)。然后,识别各种影响情绪的活动。活动监测为识别被忽视的活动提供了基础,如果重新开始这些活动,就可能改善情绪和生活质量。 借鉴接纳承诺疗法(Hayes et al., 1999)的内容,临床工作者还需要评估来访者的价值观,以识别能为他们的生活确立目标的其他活动(Kanter et al., 2009)。探索来访者在不同领域的价值观,包括工作或学校、人际关系、信仰和灵性(spirituality)、为他人服务、自我照护、娱乐以及其他对来访者重要的领域。识别价值观有助于引导来访者参加与理想生活相一致的活动。心理治疗师和教练哈里斯(Harris, 2009)提出了以下问题来帮助了解来访者的价值观(p.11)。 ·“在内心深处,你希望你的生活是怎样的?” ·“你的主张是什么?” ·“宏观而言,对你真正重要的是什么?”
有些来访者的绝望或无助感十分严重,使得他们无法想出任何价值观。在这种情况下,要共情来访者的绝望状态,并且只关注激活他们的行为。 确定了日常活动和价值观后,临床工作者和来访者就可以一起创建一个活动等级列表,按复杂性和难度对来访者认为有意义和必要的活动进行排序。从最简单的活动开始,将其分解为小单元。例如,一个停止锻炼的人可能在第一天只是穿上运动鞋,几天后是走到车道尽头,再过几天走到街区尽头,然后绕着街区周围走,等等。如此循环,“螺旋式上升”就会随之而来(技巧75):活动有助于改善情绪,使再次参与变得更容易。同时,来访者继续列出全天的活动,并在每次活动前后评估情绪。随着时间的推移,活动的数量和复杂性也会增加。 强调接纳当下的情绪状态和继续前进的价值,还要理解,来访者不需要感觉良好也可以行动。这将帮助来访者在按照价值观生活的同时,履行日常义务。同时,在没有进展的时候,注意不要让来访者产生失败的感觉。将面前的活动当成实验,让来访者去发现哪些有效、哪些无效,去检查参与活动的阻碍,并进行相应的调整。 尽管行为激活与自杀的关系尚未得到专门研究,但有丰富的证据支持行为激活对抑郁来访者的有效性。一项综述表明,行为激活在帮助来访者从抑郁发作中恢复的方面比药物更有效(Ekers et al., 2014)。当抑郁非常严重时,行为激活的效果尤为显著(Ekers et al., 2014)。行为激活的易操作性和实证基础,使之得以在有需求的来访者中应用,帮助他们重新参与增强掌控感、提升胜任力和增加生存理由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