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分类
万千书架 作者译者 书评推荐 资讯动态 关于我们
其他治疗方法
沟通分析的再决定疗法
再决定疗法创始人古尔丁夫妇的经典著作,一本真正意义上的沟通分析疗法应用指南
作者:[美] 玛丽·麦克卢尔·古尔丁(Mary McClure Goulding)、[美] 罗伯特·L. 古尔丁(Robert L. Goulding)
译者:周司丽
心理咨询与治疗
  • 出版信息
  • 内容简介
  • 推荐
  • 著译者介绍
  • 序言
  • 目录
  • 书摘
  • 出版信息
    出版日期:2025年1月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18451968
    装帧:平装
    页码:296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 内容简介

    在沟通分析流派的创始人艾瑞克·伯恩离世后,沟通分析流派内部划分成三个分支学派,其中之一便是再决定学派。再决定疗法的创始人罗伯特·古尔丁和玛丽·古尔丁将沟通分析与格式塔疗法进行了创造性的结合,创造出了这种兼顾理性与情感,能广泛地应用于团体与个体心理治疗的方法。古尔丁夫妇创办了西部团体与家庭治疗研究所,多年来一直为世界各地的治疗师提供心理治疗培训。从书中大量的真实案例和对话中可以看出,古尔丁夫妇的治疗充满创造力、活力与生命力。在了解沟通分析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本书可以为你提供如何在不同情境中有效应用沟通分析的实用技术和方法。

    本书是沟通分析疗法的一个代表性流派——再决定疗法的创始人古尔丁夫妇的著作。再决定疗法是将沟通分析理论和格式塔疗法融合后诞生的。本书介绍了再决定疗法的理念,并用一百多个案例说明了这种疗法的实际过程,以及面对不同来访者时的治疗方向和做法。这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沟通分析疗法应用指南,阐释了如何在沟通分析疗法的创始人艾瑞克·伯恩的理论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心理治疗。

  • 推荐
      我看过,且自己作为治疗师也发起过非常感人的再决定工作,这些工作对来访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是,长期的心理治疗师职业生涯告诉我,形成破坏性的脚本需要时间,而通过再决定来重塑健康的生活也需要时间。这无法通过本书所倡导的一次、两次或数次情绪激烈的再决定就达成。陷入困境是一个过程,摆脱困境并痊愈也并非一蹴而就。你无法通过再决定疗法改变生活,但再决定疗法可以为你改变你的生活提供重要帮助。
      或者,正如我喜欢说的那样,慢慢来。
    ——托马斯·奥尔松(Thomas Ohlsson)
      心理学哲学博士
      瑞典执业心理学家、心理治疗师
      国际沟通分析协会教师、督导师
  • 作译者序
    作者简介

    玛丽·麦克卢尔·古尔丁(Mary McClure Goulding)
    社会工作硕士;国际沟通分析协会临床教员;与丈夫罗伯特·L.古尔丁一同开发了沟通分析的再决定疗法,并共同创立了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沃森维尔的西部团体与家庭治疗研究所。

    罗伯特·L.古尔丁(Robert L. Goulding)
    医学博士;国际沟通分析协会创始成员;西部团体与家庭治疗研究所联合主任;于世界各地教授沟通分析的再决定疗法。


    译者简介

    周司丽
    香港中文大学咨询心理学博士;国际认证沟通分析教师及督导师(受训中),国际认证沟通分析师(心理治疗方向);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督导师,注册心理师; 中华女子学院应用心理学教师。
  • 序言
    本书所表达的内容、精神和方向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1—1945)产生的生存性需求。
    简单来说,全世界对人类的一个群体向另一个群体犯下难以理解的暴行感到愤怒。
    每一位涉及其中的男性和女性,其自身的力量对阻止这场灾难来说都必不可少。在武装部队中,这意味着工作人员受到心理伤害时,必须尽快恢复工作。
    没有时间可以浪费。然而,当时治疗心理障碍的技术和理念都非常缓慢,治疗结果通常也不理想。这些方法更侧重于病理学。
    更加快速有效的方法亟待出现。后来,心理疗法侧重于强化健康,以期快速见效。这种取向直接针对个人及其有待恢复的能力,并相信有可能实现。
    新的关注焦点在于如何尽快恢复正常机能。有句老话“需要乃发明之母”,在此适用。人们很快发现人类重塑自我的潜能远超过以前的想象。新的可能性开始浮现了。
    这些努力在民间的私营心理诊所显效甚微。不过,在战争结束后的几年,聚焦于整合、改变的希望以及相信人们能够“康复”的疗法开始显露。它们嘲弄既有的心理疗法并终于开始对其实施改造。格式塔疗法、沟通分析、理性情绪疗法、生物能量学、罗尔芬及其他一些身体疗法、家庭治疗和短期治疗是其中的一些代表。
    对这些新疗法的创始人遭遇的各种“起起伏伏”,我不会进行赘述。现在,已经有足够多的证据表明人类“有能力”成长和发生改变,他们可以为自身的幸福“负责”。
    所有孩子出生时都非常弱小。他们身边的大人引领他们成为功能完善的成年人。从出生起,这些大人就开始看管他们,或者在他们能够看管时看管他们,因为没有孩子可以照顾自己。
    这些导师(父母)只能展示他们学会的东西。如果他们在学习如何成为功能完善的人的过程中存在缺失或扭曲,那么,他们也会把这些传递下去。
    这些导师尽己所能。但由于他们很少关注如何才能成长为功能完善的人,因此我们大多数人都是以未获取资质的工作人员为基础而建立自我的。课程大多聚焦于顺从和服从,以此为沃土形成的有关个人的决定和结论通常是有害的。然而,这些决定和结论却常常“感觉起来”是遗传的。
    对人们来说,希望感至关重要。对治疗师来说,这种需要也至关重要。
    有关希望的哲学、对人类成长和变化过程的理解、促使成长和改变发生的技术和方法、相信人们可以改变的“骨子里”的绝对信念,可以将治疗师“倦怠”的危险转化为有希望的感觉以及他们确实可以提供帮助的信念。
    我认为玛丽·古尔丁和鲍勃·古尔丁完全理解以上内容。这使得他们能够带着慈悲、希望和确信感抵达每一个人身边。他们相信人人都可以成为功能完善的人,并展示了如何用简单、直接的方法实现这一目标。

    弗吉尼亚·萨提亚
  • 目录
    第一章 再决定疗法简介

    第二章 再决定与沟通分析
        禁止信息
        决定

    第三章 症结与再决定
        小结

    第四章 合约
        制定合约的过程
        不自杀和不杀人合约
        不发疯合约
        与不情愿或非自愿的来访者制定合约
        改变不可接受的合约
        没有合约的治疗
        隐藏合约

    第五章 安抚
        给予安抚
        接受安抚
        寻求安抚
        自我安抚

    第六章 情绪
        愤怒
        压抑的愤怒
        责备
        悲伤
        压抑的悲伤
        恐惧和焦虑
        压抑的恐惧
        羞耻
        内疚
        后悔

    第七章 告别

    第八章 再决定
        再决定的场景
        背景、他人和来访者

    第九章 治疗抑郁
        如果情况太糟,我就自杀
        如果你不改变,我就自杀
        我会自杀,这样你就会后悔(或爱我)
        我差点死了,这样你就会后悔(或爱我)
        我会让你杀了我
        我会证明给你看,即使那会要了我的命
        即使要了我的命,我也要给你点颜色看看
        总结

    第十章 强迫症:案例一则

    第十一章 恐惧症:一个周三的下午

    第十二章 童年期虐待
         性虐待
         身体虐待
         情感虐待

    第十三章 如何钓鱼:实施再决定

    第十四章 结语
  • 摘要
    第三章
    症结与再决定

    症结是两股或更多股相对抗的力量汇聚的点——卡住的地方。一个人坐在金门大桥的栏杆上。他停下来,对自己说:“但我不是真的想死。”他的另一部分说:“是的,我想死。”只要他在桥上处于冲突的平衡状态,就是处于症结之中。如果他跳下去了,症结就打破了。如果他退回来决定不寻死了,症结也打破了,他站在了生存的一边,至少暂时如此。未来,他可能再次面对相同的症结,但在此刻,症结解决了。(我们并不满足于这种暂时的解决,它通常是由“成人”决定的。我们会努力获得“儿童”的再决定,无论当下还是未来都不会自杀。)
    鲍勃将症结划分为三种类型或三种程度。一度症结存在于个体的“父母”和“儿童”之间,以应该信息为基础。像我们之前解释过的那样,在世的父母从他的“父母”发出信息,例如“要努力”。父亲告诉儿子“任何值得做的工作都值得做好”“永远要多付出10%的努力”。想要取悦父亲并得到父亲认同的小男孩从他的“小教授”(A1)做出了通过努力讨好父亲的决定。他带着对父亲的取悦一直努力工作到了55岁,对此仍旧没有觉察。55岁时,他决定放慢一点速度,所以他从“成人”做出决定,每天只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5天,另外每年放1个月假。然而,仅从思考的“成人”做出决定往往不够。他一慢下来就开始头痛,甚至在开始打高尔夫球时发现自己每天要打36洞,让自己筋疲力尽。他去钓鱼也不是放松,而是在黎明时分就到达黄石公园,忙忙碌碌一整天,试图把公园里所有的鱼都钓完。他还在听从过去的“父母”信息,即应该信息,然后努力,取得成功,“把工作做好”。他还处于症结中,因为他还没有深入自己的内心,没有从早年的“儿童”中的“成人”做出再决定。
    针对他的治疗必须具有以下性质:他需要连接到童年时的一个场景,在这个场景中,他正在与父亲对峙(当然是想象)。他看着父亲并告诉父亲他不会再继续努力工作了。通常,人们确实会记起一个真实的场景,并能够感受到那个场景中的情绪。例如,我们马拉松团体中的一位成员想起他想报名参加少年棒球联赛时,他的父亲(一个小农场的农场主)却不让他去,因为他需要采摘浆果。这位患者回到那个场景,告诉父亲,无论父亲说什么,他都要去打棒球。他不打算那么辛苦地工作了。
    他第一次对父亲这样说时,绷起了自己的肩膀,仿佛父亲要打他一般。我们请他换一种方式再说一次,然后成为父亲,用父亲会回应的方式来做出回应。他坐在父亲的椅子上(作为父亲),说:“你不要这样跟我顶嘴。滚回卡车里。”然后,他坐回自己的椅子,再次告诉父亲他要去打棒球而不是工作,父亲已经没法伤害他了。然后他询问父亲为什么在他想玩的时候从来不让他玩,父亲回答:“因为我们要吃饭,我自己干不完所有的活,如果你不帮忙,我们就没饭吃了。”然后,作为自己,他回答道:“曾经是这样,但现在不是了。我已经赚了足够多的钱,不需要一直超额工作了。”在“儿童”做出再决定后,他成功地制订了“成人”的计划:“我要去菲尔丁(一所研究生院,有校外学位项目)读书。并且我要减少个人执业时间,这样我就不会日夜工作了。我会搬到一所便宜些的公寓,把比较昂贵的车换成便宜一点的型号,这样我就能负担得起了。”
    再说一次,一度症结是针对应该信息做出的回应。孩子最初决定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例如要努力。只要他能够通过努力工作获得安抚,没有感觉工作干扰了生活中其他愿望的实现,就会觉得这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当他想要改变,减少工作时,就会感到卡住,“无法”改变,这时他就处于症结中。想要打破症结,他需要从“自由型儿童”中的“成人”做出再决定——与做出要努力这一早期决定相同的“小教授”。
    在二度症结中,“小教授”是针对禁止信息做出了决定,而非针对应该信息。例如,父母的“父母”给出了“要努力”的信息(一度症结),父母的“儿童”给出了“不要做小孩”的禁止信息。那么,孩子可能的决定是“我再也不会做幼稚的事”。我们训练和治疗的很多治疗师都属于这种类型。他们非常努力,花很少时间玩耍。当他们玩耍时,也不像没有接受过这种禁止信息的人那样自发、自由、天真。他们甚至利用假期的时间来我们这里接受1个月的培训!
    这些治疗师可以从他们的“成人”做出不那么努力工作的决定,也可以从“成人”做出更常玩耍的决定,但是他们的玩耍仍旧是程序化的,而非自由的。二度症结存在于孩子早年“儿童”中的“成人”(A1)与父母的“儿童”之间,父母的“儿童”现在已经成为孩子早年的“父母”(P1)。二度症结的解决与一度症结的解决相比,会卷入更多情绪。要想成功解决二度症结,患者要将自己带回对真实父母的记忆中,他们的声音听起来如何,他们看起来如何,他们感受起来如何。二者的差异通常在于父母的情绪,一度症结的工作通常不会饱含那么多情绪。解决二度症结时,治疗师会创设出一个与患者最初做出决定时情绪强烈程度相当的场景。患者必须处于他的“儿童”而非“成人”!这个场景通常是一个早期场景,其中,患者不仅能再次生动地体验当时的地点和人物,也能再次生动地体验自己和他人的情绪。
    建立对话,患者陈述自己的目标:“如果我去玩,我是好的。如果我做幼稚的事,我是好的。如果我大笑、快乐、兴奋,我也是好的。”
    在努力打破症结的过程中,对话持续,患者扮演父母的角色并发出禁止信息,然后再次成为自己。有时,他内化的父母会紧抓不放,患者必须向前一步,在自身其他部分——“儿童”中的“父母”——的反对面前做出再决定。有时,他从自己内在的其他地方找到支持,比如内化的另一位父母或内化的祖父母——或者内化的治疗师。有时,他不得不为自己创造出新“父母”,这样他的“儿童”中的“成人”和他的“儿童”中的“父母”最终才会同意做出再决定。最后,他说出、相信并体验到“我正在玩,我正在做幼稚的事情,我正在大笑,我很快乐,很兴奋!我像个孩子,我是好的!”。
    这项工作并不容易。治疗师需要仔细倾听和创设环境。如果治疗师只是每周单独见患者1小时或2小时,这项工作极其困难,但如果是在团体中或者持续整个周末、1周或1个月的工作坊中,难度将没有那么大。
    三度症结是指患者体验到自己总是自己感觉的那个样子。例如,成功修通了二度症结并做出了不自杀的再决定的抑郁患者可能会——很高的可能性——放弃他的抑郁。不过,他可能仍旧感觉自己没有价值,并说总是感觉自己一文不值。他不觉得这种感受是源自父母的禁止信息和自己选择顺从的结果,而是感觉自己自然的存在状态就是如此。他说,他“天生”就是这样的。在三度症结里,禁止信息非常早并且(或者)以非常强的非言语形式传递,所以患者没有意识到自己曾被给予过。因此,二度症结的工作(在患者的“儿童”及幻想的父母的“儿童”之间)无法触及三度症结的根源。即使我们知道患者有某种禁止信息并做出了早年决定,但是他无法感受到这一切。那么,工作的关键就在于他自身的“小教授”的两面之间——顺从的“小教授”和自由型儿童的“小教授”,后者能够凭借直觉找到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这项工作完全在“儿童”的两面之间,以“我–我”的双重独白而非二度症结通常使用的“我–你”对话的方式进行。
    再说一次,来访者处于三度症结时,会相信自己一直都是固执、愤怒、毫无价值或不能玩耍的,或者相信自己真的是相反的性别,只是不幸地出生在错误的身体里。要解决这类症结,患者需要同时考虑两个方面——“我是男性的我”以及“我是女性的我”,或者“我是爱玩的我”以及“我是从来不玩的我”——交替成为每一面,直至他体验到自由“儿童”这一部分的能量。当他体验到,例如自己是有价值的,就会知道开始改变的兴奋感。这是非常有力量和感动的体验——来访者做出再决定,放弃似乎会持续终生的特质,感受自身的自由和自主。

    小结
    至此,我们讨论了TA的主要原则。首先介绍了三种自我状态的基本概念——成人自我状态存储和加工信息,并依据信息采取行动;儿童自我状态是童年经历的总和,包括真实发生的事以及想象的事;父母自我状态以养育自我或养育他人的方式行动,是从父母、代理父母或个体利用自身“儿童”和“成人”的力量创造出的“父母”那里获得的。
    我们也曾写过有关沟通、安抚和游戏的内容,解释过扭曲情绪(即长期的刻板情绪)、禁止信息、应该信息和早年决定。本章,我们聚焦于症结并开启再决定这一主题。
    我们的目标是什么?并非发展一种新的语言或说服他人使用我们的语言。术语没有魔法;它们可以被替换。这些术语只是为理解有关行为发展的理论提供了便捷的标签。只有当它们能够帮助人们过上更快乐的生活时,才是有用的。
    我们的目标是创立一种改变的环境。我们创造出一个密集而非宽泛的环境,鼓励患者在短时间内改变自我——1个周末、1周、2周或1个月——然后出去练习自己的这些改变,而不再接受进一步治疗。我们不鼓励负向或正向移情。我们不反对患者喜欢我们本身的样子。我们知道我们在以一切方式鼓励患者为自己的行为、思维和情感负责。我们不鼓励依赖。我们对个体内心的改变更感兴趣,而不是分析沟通、团体过程和人际关系。我们对团体过程兴趣不大,对此很少谈及,不过我们在工作坊中当然鼓励“过程”。这一真实的过程每天24小时发生着,人们一起吃饭、一起玩耍、一起住在2~4人的房间里。在团体中,我们主要做一对一治疗。因为如果现场的情况保持简单,真正参与者的数量保持在最低水平,患者就更容易维持在儿童自我状态,并做出再决定。再决定的工作过后,患者可以练习他学到的东西——在泳池里、餐桌边,以及在弹奏吉他和安静交谈的夜晚。
联系我们

编辑部电话:010—65181109

编辑部邮箱:wanqianpsy@163.com

客服部微信:wanqianxinli199807

官方微博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