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分类
万千书架 作者译者 书评推荐 资讯动态 关于我们
重点图书
心理动力诊断手册(原著第二版)
享誉国际的心理动力诊断体系中文版重磅推出!南希·麦克威廉姆斯(手册主编)、拉尔夫·菲什金、童俊教授为中文版倾情作序;王刚、仇剑崟、钟杰、赵旭东、贾晓明、彭凯平、樊富珉教授联袂推荐
作者:[意]维托里奥·林贾尔迪(Vittorio Lingiardi)、[美]南希·麦克威廉姆斯(Nancy McWilliams) 主编
译者:PDM-2翻译组
心理咨询与治疗
  • 出版信息
  • 内容简介
  • 推荐
  • 著译者介绍
  • 序言
  • 目录
  • 书摘
  • 出版信息
    出版日期:2025年10月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18453207
    装帧:精装
    页码:1240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基于心理动力学模型的专业诊断手册。本手册旨在呈现心理功能运行的全景图像,推动个案概念化与治疗计划的制订,为实践者提供一种基于经验实证的多维诊断体系,作为《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国际疾病分类》(ICD)这类离散性和描述性疾病分类体系的替代或补充。本手册各章节均由相关领域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者及临床专业人员精心撰写,系统阐述了从婴幼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成年期到老年期各个发展阶段的人格功能和心理问题,并辅以清晰的概念化和个案实例。除婴幼儿以外,对处于其他各发展阶段的患者,临床工作者可通过如下的三轴诊断体系进行综合评估。

      ·P轴——人格综合征(呈现对人格的组织水平与人格风格的评估)
      ·M轴——心理功能廓图(提供对整体心理功能多角度的详细描述)
      ·S轴——症状模式:主观体验(描述面对症状,个体的主观体验及临床工作者的体验,并与DSM-5、ICD-10的疾病分类形成桥接和对照)

      本手册原著第一版一经问世即在美国和欧洲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及良好的口碑。其原著第二版经过全面修订,对各相关章节均增补了大量实证研究和测评工具,并新增“测评及临床示例”部分,以在研究与临床工作之间架起桥梁,提高操作性;同时,也更强调理论取向的多样化和整合性,便于心理动力取向以外的各流派临床工作者使用。读者可以在本书后勒口处扫描二维码获取基于本诊断体系衍生的5份《心理诊断图表》。
  • 推荐
    《心理动力诊断手册》(原著第二版)[Psychodynamic Diagnostic Manual(Second Edition),简称为PDM-2]是一部在临床精神病学与心理治疗领域均具有高度实用价值的参考书。该书在心理动力学理论的框架下,从人格、心理功能及精神病学诊断3个维度对个体进行全面的理解,内容涵盖从婴幼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成年期到老年期各年龄阶段的诊断思维与特点,为临床工作提供了新的视角与分析工具。心理动力学诊断体系中对个体发展阶段和心理功能的深度剖析,能够帮助从业人员更好地理解患者的独特之处,尤其在面对一些症状复杂、治疗反复的病例时,或许能为诊疗开辟新的思路。
    我推荐临床体系下的心理工作者参考这本书,从而实现更好的精神-心理融合,我也同样推荐精神科医生参考这本书,从而拓展和反思对于精神病学的认识。本书的出版为精神病学和心理治疗结合提供了重要的工具和资源,对于那些希望在诊断中纳入心理动力学视角的同道而言,这本书将会是一份无价的参考资料。
    最后,我希望心理学与医学之间有越来越好的联动与融合,最终使患者得到更精准的诊断和充分的治疗,让社会范围内的预防、筛查、诊断和干预体系更具统筹性。
    ——王 刚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院长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理事长



    中文版《心理动力诊断手册》(原著第二版)是国内精神分析取向的治疗师翘首以盼的一本临床必备工具书。本书英文原著第二版距第一版问世已有整整11载,在此期间,神经科学研究和多学科交叉融合为精神分析的理论和技术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因此,本版次特别融入了前沿知识与丰富的实践经验。第二版的诊断手册构建了一个全面、整合、循证,并体现核心胜任力的动力性诊断系统,它能够精准地捕捉个体深层心理的整体与细节。专业人员和他们的患者定会从这本重要的书籍中获益。
    ——仇剑崟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国际精神分析协会(International Psychoanalytical Association)认证精神分析师
    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治疗学院院长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中心主任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心理动力诊断手册》(原著第二版)是心理评估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杰出之作。
    对于心理专业从业者而言,本手册是无可替代的宝贵工具。它以兼具深度和广度的方式,对心理动力性评估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阐述。本书犹如一张详细的心理地图,全面覆盖了从婴幼儿期到老年期各个年龄阶段的心理动力特征。无论是儿童心理发展中处于萌芽状态的自我意识、尚在塑造中的客体关系,还是成人世界里复杂交织的情感动机、防御机制和人格结构,本手册均予以详尽呈现。正因其对全年龄段心理发展的全面涵盖,使用者得以从人类心理发展的视角看待来访者的问题,更有利于精准定位问题,并提供评估依据。
    对于心理教育工作者和学生来说,本手册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教材。它清晰的结构和系统的内容编排,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心理动力诊断知识的学习之路。学生可以借助它构建起完整而扎实的知识体系,深入理解人类心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教育工作者则可以依据它深入浅出地传授要义,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心理专业人才。
    总之,本手册是一部值得所有心理领域相关人士拥有并深入研读的经典之作。
    ——钟 杰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际精神分析协会认证分析师
    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注册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注册督导师



    作为一名倡导“人文与科学两条腿走路”的精神科医生和系统式家庭治疗师,我始终关注心理动力性心理治疗的发展。我曾研读过本书第一作者南希·麦克威廉姆斯(Nancy McWilliams)的另一部专著,同时也熟识本书顾问团中的两位德国专家——曼弗雷德·齐尔普卡(Manfred Cierpka)和霍斯特·卡歇尔(Horst Kächele)。我深知,正是由于他们在欧洲卓有成效的努力,才使得心理动力学诊断成为德国心身医学与心理治疗权威教科书中的核心内容之一。
    心理动力诊断,是一类与所谓的“描述性诊断”相对的方法。后者近些年来逐渐成为主流,体现了生物医学模式下“分析-还原”式的思路。这一思路通过推广使用《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Fifth Edition),简称为DSM-5]等“菜单式”评估诊断工具,将人类动态且丰富的心理活动静态化、碎片化、简单化,甚至非人化了。近几十年来,心理动力学的理论和实践有很多新的发展,尤其是补齐了实证研究的“短板”,同时积极吸纳来自其他心理学流派的有益成果,顽强坚守并巩固了精神医学和临床心理学中的人文阵地。这本厚达千页的大作,凝聚了学界“以人为中心”的理念。它不仅提供了理论框架、操作性定义和测评工具,更试图将人理解为与生命周期及环境相关联的整体,而非单纯作为种种病态症状的载体,从而以发展的眼光理解其人格特点、心理体验及意义。这一新型诊断体系,可以使精神医学及临床心理学的实践鲜活起来、温暖起来,也为各种非药物性的心理健康服务提供了共识性基础及评估依据。
    ——赵旭东
    同济大学教授、主任医师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副理事长
    世界心理治疗学会副主席



    《心理动力诊断手册》(原著第二版)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理解人的蓝图。书中所使用的心理动力诊断与医学所使用的诊断概念不同,它并非用于归类,而是从人格(P轴)、心理功能(M轴)和主观体验(S轴),以一种开放的态度关注个体,关注人的主观经验与整体性,所进行的是个别化的理解。该手册让人耳目一新的另一特色是所呈现的各个部分依照年龄进行划分,并提供了一种人生发展的动态视角,不仅关注了成年人,也关注了婴幼儿和老年人,使人可以看到人类一生的动态全貌。这在以往相关书籍中较为稀缺,也高度契合我国当下步入老龄社会以及重视从新生儿开始的心理健康的现状。
    该手册不仅可以让心理动力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服务人员从中获益,也可以让其他理论取向的专业人员借助这一多维系统,增加对人的深度洞察,并促进有效的心理健康服务。其中,精神医学领域的专业人员可以将其作为对《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简称为ICD)和DSM体系的丰富和补充,使医学与心理领域得以交流和配合;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可以将它作为心理病理学的参考教材,M轴中不计其数的相关量表也可作为各类研究的灵感,或作为潜在的测评工具。
    感谢翻译组为读者奉献了一本能让人尽情享受阅读的专业书籍!
    ——贾晓明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对于人类群体和个体的关注,并不应该仅限于“疾病”“异常”“障碍”,还应该包括“健康”“幸福”“价值”“才能”“意义”等,《心理动力诊断手册》(原著第二版)在上述两个维度之间进行了衔接,让我们对于心理健康的理解有了一个更加完整和连贯的视角。
    ——彭凯平
    清华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系教授



    《心理动力诊断手册》(原著第二版)是一本值得所有临床心理学工作者案头常备的心理诊断工具书!我作为人本主义治疗取向和积极心理学视角的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者,看到它与其他心理诊断相关书籍不同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看见了人一生的各个发展阶段;看见了人独特的主观体验;看见了人作为个体的独特和丰富;在看见了疾病的同时,也看见了健康和品德;还看见了人所处的群体和文化的影响。这很打动我!相信这本书一定能帮助读者以更加完整、更加细腻、更加有人文关怀的眼光去看见那些你想理解的人,无论他们是你的来访者,还是调查研究的参与者。
    ——樊富珉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临床与咨询心理学院院长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常务理事
    前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副主任
  • 作译者序
    主编简介

    维托里奥·林贾尔迪(Vittorio Lingiardi) 医学博士,意大利罗马第一大学(Sapienza University of Rome)医学与心理学部临床与心理动力学系动力心理学全职教授、前临床心理学专业项目主任(2006—2013)。他的研究兴趣主要包括人格障碍的诊断评估和治疗、精神分析和心理治疗的过程与效果研究,以及性别认同与性取向等。林贾尔迪博士就以上主题的研究成果广泛发表在《美国精神病学杂志》(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当代精神分析》(Contemporary Psychoanalysis)、《国际精神分析杂志》(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精神分析对话》(Psychoanalytic Dialogues)、《精神分析心理学》(Psychoanalytic Psychology)、《心理治疗》(Psychotherapy)、《心理治疗研究》(Psychotherapy Research)以及《世界精神病学》(World Psychiatry)等众多专业期刊上。林贾尔迪博士曾获美国精神分析协会授予的拉夫·拉夫顿论文奖(Ralph Roughton Paper Award)。2013—2016年,他任职于意大利教育、大学和研究部下属的心理治疗私立学校培训项目资格技术委员会。

    南希·麦克威廉姆斯(Nancy McWilliams) 博士、美国心理学职业委员会认证心理学家,美国新泽西州立罗格斯大学(Rutgers,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Jersey)应用与职业心理学研究生院客座教授,并于新泽西州私人执业。她是《精神分析心理学》(Psychoanalytic Psychology)杂志的编委会成员,并著有3本心理治疗领域的经典书籍,其中包括获奖作品《精神分析诊断——理解人格结构》(Psychoanalytic Diagnosis: Understanding Personality Structure in the Clinical Process)。麦克威廉姆斯博士是美国精神分析协会的荣誉会员,也曾在马萨诸塞州的奥斯汀·里格斯中心(Austen Riggs Center)担任埃里克森学者(Erikson Scholar)。她曾获得美国心理学协会(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第39分会(精神分析分会)授予的领导力与学识奖,以及阿巴拉契亚精神分析学会(Appalachian Psychoanalytic Society)授予的汉斯·施特鲁普奖(Hans H. Strupp Award),并在美国心理学协会第42分会(独立执业心理学家分会)罗莎莉·韦斯心理学杰出领导者系列讲座(Dr. Rosalee G. Weiss Lecture for Outstanding Leaders in Psychology)中演讲。她在由美国心理学协会出版的心理动力学治疗视频中进行过3段教学演示,也曾应邀在耶鲁大学医学院和史密斯社工学院的毕业典礼上致辞。


    译者简介

    邵 啸 清华大学心理学硕士(基础心理学方向),纽约大学心理学硕士(心理健康咨询方向);美国精神分析协会(American Psychoanalytic Association,简称为APsaA)远程教育研究组成员,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注册系统注册督导师,国家心理健康中心救援小队成员;北京师范大学、中美精神分析联盟(CAPA)兼职讲师;北京安定医院心理治疗师。在本书翻译过程中,承担文前部分、第1—2章翻译,第3、11—14、16章及附录审校,第10章通读以及翻译组的统筹工作。

    闫煜蕾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硕士(心理咨询与测量方向),北京师范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结业;CAPA高级组、督导组毕业;当代弗洛伊德学会(Contemporary Freudian Society)分析师候选人;私人执业心理咨询师。在本书翻译过程中,承担第11—14章翻译,第1—2、15章审校,第3、6、9、14章通读工作。

    王 觅 北京大学心理学学士、硕士、博士;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注册系统注册督导师;澳门注册心理治疗师;CAPA初级组、高级组、督导组毕业;长期担任中挪班、中英班、中欧班等心理动力学连续培训项目翻译。在本书翻译过程中,承担第4—6章翻译,第7—9章审校,文前部分、第1、5、8、11、13章通读工作。

    曾子秋 北京林业大学心理学硕士(应用心理学方向);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注册系统注册心理师;私人执业心理咨询师,已接待成人、儿童和青少年咨询十余年。在本书翻译过程中,承担第7—9章翻译,第15—16章、附录审校,第2、4、7、12、15—16章及附录通读工作。

    赵 洁 CAPA高级组毕业;私人执业咨询师;精神分析临床工作者。在本书翻译过程中,承担第10章翻译,第4—6章审校工作。

    沈 丽 CAPA初级组、高级组、婴儿观察、督导组毕业;芝加哥精神分析学院精神分析师候选人;“CAPA在中国(CAPA in China,简称为CIC)”项目讲师及讲师顾问。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系。在本书翻译过程中,承担第15—16章、附录翻译,文前部分、第12章审校工作。

    戴艾芳 南京大学教育学硕士;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注册系统注册心理师,国际精神分析协会中国学组精神分析师候选人;麦德观察性学习项目教师;个人执业心理咨询师。在本书翻译过程中,承担第3章翻译,第10、13章审校工作。
  • 序言
    对于我的中国同事和同行对《心理动力诊断手册》的兴趣,对于PDM-2翻译组(邵啸、闫煜蕾、王觅、曾子秋、赵洁、沈丽、戴艾芳)的努力工作,对于万千心理(尤其是阎兰、高小菁、孙蔚雯、罗运轴4位编辑)在协调配合方面的付出,以及对于邵啸发出的中文版序撰写邀请,我心存感激。我希望,中文地区的读者,无论理论取向、受训类型、患者人群或临床经验水平如何,都可以在你们的临床或学术工作中从《心理动力诊断手册》中有所受益。尽管,从篇幅和复杂程度来看,本书乍看起来有些气势恢宏,但是编撰过前后两版PDM的编者已尽力使本书写作风格易于理解、临床实用,且具有跨越不同时期和不同文化的相关性和适用性。即使本书在书名里用到“心理动力(psychodynamic)”——这一用词上的决定反映了绝大多数为本书做出贡献的成员对自身理论取向的一种尽可能诚实的态度——我们也希望本书的分类体系能够为持各种视角观点的治疗师和研究者提供帮助。
    在此,我想要感谢一些曾经给我的个人思想带来过影响的中国同事,他们是:北京的姚萍、杭州的王韶宇和郭文滔,以及上海的武春艳。这几位同事曾经邀请我去他们的城市进行演讲和教学。访问期间,我遇到了许多心理治疗师,他们在面对遭受心理和情感困苦的来访者们时所展现出的智慧、温暖、修养与奉献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早在21世纪初,当PDM项目在已故的婴幼儿专家斯坦利· 格林斯潘(Stanley Greenspan)的带领下刚开始孕育之时,手册编写就立意于不要过度地具有规范性或指定性,而是尽量让在心理治疗领域实践的治疗师和研究者能够便捷地获得细致周到的个案概念化传承,以及对于不同时代、境遇下的不同个体的内心世界的深度理解。本书的作者力图将我们担心会在这个时代消失的知识传承下去,即在描述性和分类性精神医学[例如,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和世界卫生组织的《国际疾病分类》(ICD)]正要被视为所有临床问题的定义和所有临床方案的基础的时代,我们依然觉得,相比于由症状有无的诊断标准所定义的一组组离散性疾病分类体系,各种心理痛苦的主观意义上的复杂性、差异性以及维度性所占据的版图都更有趣且更复杂。
    PDM从创立之初就聚焦于个体的整体功能:健康与疾病,品质与弱点。手册的编者力求忠实于“诊断”一词的希腊语原义,即“彻底知道”或“深入了解”—— 一部“人的分类学”而不是“病的分类法”。各委员会中合作编写本手册时,我们很快就意识到,本书提供的方案和思路——系统性、有条理且在临床上清晰明确——恰恰可以填补前文所述的裂痕和缺漏。当时尚无其他诊断手册具备这些特性,而那时临床工作者和临床科学家都对此有着强烈需求。
    在《普通精神病理学》(General Psychopathology)一书中,作者卡尔·雅斯贝斯(Karl Jaspers,1913)曾说过,“对于科学家而言,每一个诊断图式都必然仍旧是一个令人厌烦的问题(德语原文为‘Alle Diagnosenschemata müssen für den Forscher eine Qual Bleiben’)”。此处,德语“Qual”一词被翻译为“令人厌烦的”;然而,事实上,我们认为,对于研究者和临床工作者而言,诊断就应该哪怕不是“痛苦/折磨(torment)”,也至少是“矛盾张力/紧张(tension)”。在将某位患者归入常规分类的需求,与认识其独特品质的需求之间,始终存在着一种张力。一本有用的诊断手册,既要捕捉到临床现象的复杂性(功能性理解),也要发展出能够在研究中被可靠评判及使用的诊断标准(描述性理解),并在这两个目标之间保持健康的张力。
    PDM-2提供了一个框架,使对情绪、认知、人际和社交模式的深度详查与表层检查都成为可能。我们力图将通则性的理解与个别性的知识相互整合,这两者对于个案概念化和治疗计划而言都是非常有用的,两者的整合既强调个体差异,也突出共性。在这样一个被精神病学家埃里克·普拉坤(Eric Plakun)称为的“生物-生物-生物”取向为特征的时代,通过引起对于跨人生周期诊断的关注和重视,我们试图复原阿道夫·迈耶(Adolf Meyer)展望的“生物-心理-社会”精神医学模型。
    第二版的PDM是按照年龄群体(成年期、青少年期、儿童期、婴幼儿期、老年期)进行内容划分的。对于每个年龄范围,我们都用3个轴进行了描绘刻画,临床工作者可以以此对患者进行概念化:P轴(人格综合征)、M轴(心理功能廓图)、S轴(症状模式:主观体验)。因为人生前3年具有非常独特的性质,所以在婴幼儿期部分所用的多轴方法与关于其他年龄群体的章节有所不同。
    我们真心地希望,PDM-2能够澄清和破除一些关于诊断的常见误解。在以研究为导向的学者与精神分析领域的一些实践者之间,始终都或多或少存在着外显的冲突。这一版PDM着重借鉴了适用于相关章节的实证研究。我们需要一种建设性的方式,以在研究与临床工作之间的缺口上架起桥梁——一座让研究更具创造性和生态效度,并使临床工作者面临挑战时更有理性依据的桥梁。因此,我们将此视为赋予诊断意义的唯一途径。
    对于PDM-2的读者,我们提倡避免以过于分类性和绝对化的态度看待书中的建议,因为这会超出我们提供这些建议的初衷。每一个临床情景都有其独特的挑战,而每一种文化都有其历史悠久的、帮助挣扎于心理和情感困难人群的方式。我真心希望,维托里奥·林贾尔迪、我以及我们的同事在本书中整合的知识,将不会被刻板和缺乏想象力地加以应用——已经有太多心理治疗相关的概念在以往被这样地使用过了,在我的职业领域和在其他专业团体中都是如此。当我在中国教学的时候,给我留下更深刻印象的是东西方治疗师在临床经历体验上的相似性,而非差异。然而,中国的读者应谨记,你们如今所处的社会与PDM最初起源的社会环境十分不同;同时,你们的直觉有时会比本手册所呈现的大多数西方视角更佳。相比于PDM作者的预期,从事临床实践的治疗师/咨询师对真实的来访者会有更好的了解。
    我以感恩开启这篇前言,现在我要用殷切期许来作结。维托里奥·林贾尔迪同样有此愿景——希望PDM-2能够让读者在工作上遇到的挑战及困难变得简单一些,无论作为读者的你是心理治疗师/咨询师、研究者,还是教师。倘若如此,我们便实现了我们的目标,达成了我们的初心。

    南希·麦克威廉姆斯(Nancy McWilliams)博士
    2024年年底
  • 目录
    导言
    维托里奥·林贾尔迪(Vittorio Lingiardi) 医学博士
    南希·麦克威廉姆斯(Nancy McWilliams) 博士


    第一部分 成年期

    第1章 人格综合征——P轴
    南希·麦克威廉姆斯(Nancy McWilliams) 博士
    乔纳森·舍德勒(Jonathan Shedler) 博士

    第2章 心理功能廓图——M轴
    维托里奥·林贾尔迪(Vittorio Lingiardi) 医学博士
    罗伯特·F. 伯恩斯坦(Robert F. Bornstein) 博士

    第3章 症状模式:主观体验——S轴
    埃马努埃拉·蒙多(Emanuela Mundo) 医学博士
    约翰·艾利森·奥尼尔(John Allison O’Neil) 医学博士


    第二部分 青少年期

    第4章 青少年期心理功能廓图——MA轴
    马里奥·斯佩兰扎(Mario Speranza) 博士,医学博士
    尼克·米奇利(Nick Midgley) 博士

    第5章 青少年期初显的人格模式和综合征——PA轴
    约翰娜·C. 马隆(Johanna C. Malone) 博士
    诺尔卡·马尔贝格(Norka Malberg) 心理学博士

    第6章 青少年的症状模式:主观体验——SA轴
    马里奥·斯佩兰扎(Mario Speranza) 博士,医学博士


    第三部分 儿童期

    第7章 儿童期心理功能廓图——MC轴
    诺尔卡·马尔贝格(Norka Malberg) 心理学博士
    拉里·罗森堡(Larry Rosenberg) 博士

    第8章 儿童期初显的人格模式和困难——PC轴
    诺尔卡·马尔贝格(Norka Malberg) 心理学博士
    拉里·罗森堡(Larry Rosenberg) 博士
    约翰娜·C. 马隆(Johanna C. Malone) 博士

    第9章 儿童的症状模式:主观体验——SC轴
    诺尔卡·马尔贝格(Norka Malberg) 心理学博士
    拉里·罗森堡(Larry Rosenberg) 博士


    第四部分 婴幼儿期

    第10章 婴幼儿期心理健康与发展障碍——IEC 0—3
    安娜·玛丽亚·斯佩兰扎(Anna Maria Speranza) 博士
    琳达·梅斯(Linda Mayes) 医学博士


    第五部分 老年期

    第11章 对第五部分的介绍
    佛朗哥·德尔·科尔诺(Franco Del Corno) 哲学硕士,心理学博士
    丹尼尔·普洛特金(Daniel Plotkin) 医学博士

    第12章 老年期心理功能廓图——ME轴
    佛朗哥·德尔·科尔诺(Franco Del Corno) 哲学硕士,心理学博士
    丹尼尔·普洛特金(Daniel Plotkin) 医学博士

    第13章 老年期人格模式和综合征——PE轴
    佛朗哥·德尔·科尔诺(Franco Del Corno) 哲学硕士,心理学博士
    丹尼尔·普洛特金(Daniel Plotkin) 医学博士

    第14章 老年人的症状模式:主观体验——SE轴
    佛朗哥·德尔·科尔诺(Franco Del Corno) 哲学硕士,心理学博士
    丹尼尔·普洛特金(Daniel Plotkin) 医学博士


    第六部分 测评及临床示例

    第15章 PDM-2框架内的测评
    舍伍德·沃尔德伦(Sherwood Waldron) 医学博士   
    罗伯特·M. 戈登(Robert M. Gordon) 博士,美国职业心理学委员会    
    弗朗切斯科·加齐洛(Francesco Gazzillo) 博士

    第16章 临床示例和PDM-2廓图
    佛朗哥·德尔·科尔诺(Franco Del Corno) 哲学硕士,心理学博士
    维托里奥·林贾尔迪(Vittorio Lingiardi) 医学博士
    南希·麦克威廉姆斯(Nancy McWilliams) 博士


    附录  《心理诊断图表》(PDCs)
  • 摘要
    导言

    本章编者
    维托里奥·林贾尔迪(Vittorio Lingiardi) 医学博士
    南希·麦克威廉姆斯(Nancy McWilliams) 博士



    《心理动力诊断手册》(第一版)(PDM-1;PDM Task Force,2006)是在精神科疾病分类学发生巨大变革的时代背景下出版的。这一变革时代起始于《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三版)(DSM-Ⅲ;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1980)的发布。此前那种因受精神分析影响而采取的一维推论式诊断体系,自DSM-Ⅲ开始,让位于一种“新克雷佩林式”、描述性的、以症状为焦点的多轴分类体系,而它依赖于一系列要么存在,要么不存在的诊断标准,被用于鉴别离散性的精神障碍。
    这一变革乃人们有意为之,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了从诊断手册中移除那些与精神分析相关的偏见,因为学界已经兴起了其他一些理论取向(例如行为、认知、家庭系统、人本、生物等)。同时,也是为了让特定类型的效果研究更容易开展。比方说,缺乏临床经验的研究者可以凭借DSM-Ⅲ鉴别那些离散性的特征,而先前的分类体系(DSM-Ⅰ和DSM-Ⅱ)则要求研究者必须先接受大量临床训练,才能就许多综合征做出推论性的诊断。DSM-Ⅳ(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1994)沿袭了新克雷佩林式的体系,并且DSM-5(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2013)将该体系进一步细化和拓展,使每个新版本都比前一版包含了更多疾病种类。
    与此同时,心理动力学界作为一个整体,也需要回应质疑各种诊断系统有效性的成员们,以及重视质性方法和临床报告胜过量化研究的成员们。精神分析师群体往往给外界一种贬低诊断和系统研究重要性的印象,许多其他领域的人因而想当然地认为精神分析缺乏实证基础,于是对精神分析的理论和应用不屑一顾。所以,我们编撰PDM-1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人们关注精神分析的概念和方法到底在多大程度上获得了实证支持。ac
    就像上一版一样,PDM-2也受到了一些心理动力学诊断性概念化模型的影响,包括夏皮罗(Shapiro,1965)的神经症风格模型、科恩伯格(Kernberg,1984)的人格病理学客体关系模型、麦克威廉姆斯(McWilliams,2011a)对于诊断和个案概念化的贡献,以及其他许多精神分析研究者的工作,这些诊断方法在理论和临床应用上都颇具影响力。如同PDM-1那样,我们提供了一套诊断框架,它能够描绘出个体完整的功能范围——从情绪、认知、人际和社交模式的外在表现到深层结构。我们致力于整合那些有助于个案概念化和制订治疗计划的通用原则与具体知识,既重视人类的共性,也关注个体的差异。我们希望这样的理念可以给心理问题的诊断和治疗带来改进和提升,并使得我们可以更加完善地理解人类心灵的发育和运转。
    这一诊断框架力求构建出一套系统描述,其内容涉及:人格功能健康的和失调的运行;个体运行心理功能(例如,在跟他人相处、理解和表达感受、处理应激和焦虑、调节冲动、观察自身情绪和行为以及如何形成道德评价等方面的模式)的廓图;症状模式,包括了个体对自身症状的内部主观体验和他们接触临床工作者时的有关体验这两方面的个体差异。
    尽管DSM分类系统和《国际疾病分类》(ICD)系统各有其优势,但它们的分类方法却时常无法满足临床工作者的需求。因此,为了满足上述需求,PDM-2在现有分类体系所介绍的症状模式之外增加了一种视角,使得临床工作者能够描述和归类人格模式、有关的社交和情绪能力、独特的心理廓图以及对于症状的个人体验等。PDM-2关注心理功能运行的全景图像,力图成为一部“人的分类指南”而非“疾病的分类指南”,即去考察个体是什么样的人,而不是去考察个体有什么问题。得益于众多研究者和临床工作者的相互交流与协同合作,我们争取尽可能缩小诊断过程与精神疾患复杂性之间的鸿沟,去弥合科学与实践之间的裂隙。因此可以说,PDM-2既建立在临床知识之上,也建立在过程–效果研究和其他实证工作之上。
    神经科学正在飞速发展,为了充分应用好这些成果,我们需要与时俱进,加深对心理健康、心理病理以及疾病功能性本质等方面基本模式的认识。准确描述出这些基本模式,有助于我们逐渐理解病因学问题。有关脑部发育的研究表明,情绪、社交和行为方面的功能运行模式涉及许多脑区协调工作,而不取决于单个脑区的活动。这一研究成果对于心理疾患和心理治疗性改变(psychotherapeutic change)的临床模型产生了重要影响(Buchheim et al.,2012;Kandel,1999;Schore,2014)。效果研究显示,处理好情绪和社交模式背后的复杂性非常重要。大量研究者(Hglend,2014;Norcross,2011;Wampold & Imel,2015)达成共识,比起所采用的具体疗法或技术,治疗关系本身——它反映出意识与脑在人际情境中协同运作时交互相连的那些方面——能够更稳健地预测治疗效果。
    韦斯滕(Westen)、诺沃特尼(Novotny)和汤普森-布伦纳(Thompson-Brenner)(2004)发现,只盯着孤立的症状或行为(而不去关注人格、情绪议题和人际模式)的治疗,连狭义的改变也无法有效维持。近年来,研究者已经开发出了数种测量人格、情绪和人际过程——治疗关系中的有效成分——等复杂模式的可靠方法。其中包括:《施德勒–韦斯滕测评程序》(Shedler-Westen Assessment Procedure,简称为SWAP-200;Westen & Shedler,1999a,1999b;SWAP-Ⅱ,Westen,Waller,Shedler,& Blagov,2014),它也是我们在本书中广泛采用的评估工具;《人格组织结构化访谈》(Structured Interview of Personality Organization,简称为STIPO),源于科恩伯格团队(Clarkin,Caligor,Stern,& Kernberg,2004);《操作化心理动力学诊断》(Operationalized Psychodynamic Diagnosis,简称为OPD;OPD Task Force,2008;Zimmermann et al.,2012)以及有关情感依附性和内摄性人格构型的模型(Blatt,2008)等。
    此处还牵涉两个议题:一是心理动力学方法所适用问题的范围,二是短程和长程心理动力学治疗的有效性(Abbass,Town,& Driessen,2012;Levy,Ablon,& Kchele,2012;Norcross & Wampold,2011)。近期不少综述指出(de Maat et al.,2013;Fonagy,2015;Leichsenring,Leweke,Klein,& Steinert,2015),有一些心理动力学疗法比短程的操作手册式认知行为疗法更加有效,而且心理动力学干预带来的改善往往可以在治疗结束后延续下去(Shedler,2010)。除了缓解症状之外,基于心理动力学的疗法还能让个体的情绪和社交功能得到全面提升。
    和第一版一样,PDM-2也是众多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健康专业人员精心合作的成果,这些专业人员来自五湖四海的不同机构。因此,这本手册的每一章都包含着其所对应的两三位编者和顾问团队(精于该主题的专家级临床工作者和研究者)的署名。各章的编者都根据我们列出的大纲去设计和撰写,并将顾问团队提供的文本、文献、评论及其他材料整合其中。最终,由我们,也就是手册的主编,来汇总和把关全部内容。
    PDM-2分类系统的原理依据
    一套满足临床应用的心理疾病分类系统,必然起源于一个心理健康的概念。心理健康不等于没有症状。就好比心脏的健康不能被定义为没有胸痛一样,心理功能的健康也不只是没有可以观察到的心理病理症状而已。想要描述心理健康方面的缺损,就必须要考虑到多种不同能力的缺损,包括一些来源尚不明确的功能失调。举例来说,尽管焦虑来袭令人恐惧,而无法准确知觉和回应他人的情绪线索——这个问题比焦虑本身微妙得多也弥散得多——可能才是周期性惊恐发作的根本原因。解读情绪线索的能力缺损会对关系和思维造成广泛的损害,并且这一缺损本身就可以成为焦虑的来源。
    健康的概念是界定疾病或障碍的基础,这一点似乎不言而喻,但我们的诊断程序却并不总是遵循这一原则。近几十年来,心理问题的定义主要基于可观察到的症状和行为,而整体上的人格功能和适应性则只能次之。但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一方面,想要理解症状,我们就必须对承载着这个症状的人有所了解(Westen,Gabbard,& Blagov,2006),另一方面,心理健康和心理病理两方面都涉及人类功能的诸多微妙特征(例如,情感的耐受、调节和表达,应对策略和防御,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能力,人际关系的质量)。
    在DSM和ICD系统中,相比于研究者能够达成一致意见的疾病构念,那个完整的人是不太显眼的。在描述性的精神医学分类体系当中,一些从病因学或前因后果上来看存在关联的症状常被称为“共病(comorbid)”,就好像它们存在于同一个人身上多多少少出于偶然,就好比一个人碰巧既得了鼻窦感染,又摔断了脚趾似的(Borsboom,2008)。然而,遗传学、生物化学或神经生理学对于不同症候群做出的清晰划分,极少支持这种彼此离散、互不相干的共病假设(Tyrer,Reed,& Crawford,2015)。诊断的临界标准通常只不过是委员会的武断裁决,而并非源于最有力的科学实证的结论。
    为了追求描述上的一致性(信度)和评估治疗效果的能力(效度),人类的精神现象被过度简化,让步于更加科学地理解心理健康和心理病理这一令人向往的目标。讽刺的是,人们在设计当前诊断系统时旨在提升其信效度数据,可如今许多DSM分类障碍的信效度数据却相当乏力(Frances,2013;Hummelen,Pedersen,Wilberg,& Karterud,2015)。构建基于实证的诊断系统的努力反而导致了过于狭隘的观察、对既有证据的逾越,最终损害了遵循其自然状态去归类心理健康与疾病这一核心目标。
    我们十分担忧,心理健康领域的专业人员会不加辨别地贸然采用一些来自其他学科的方法,而不去着力开发一些能够处理好本领域复杂数据的实证程序。当今时代,人们应该选择与现象相匹配的方法,而非削足适履,拿现象往方法的框框里套(Bornstein,2015)。只有准确描述心理模式,才能为病因学、发展路径、预防和治疗的重大研究指明方向。正如科学的发展历史所见证的那样(也正如美国心理学协会于2012年发布的指南中所陈述的那样),科学证据总是包括并且经常源于可靠的描述——类似个案研究的自然观察等。如果狭隘地定义何谓证据(以求量化和复制更加便捷),那么这样的定义会导致作为科学知识基础的可靠描述得不到足够的重视,进而令当前系统固有的问题反复出现却难以获得改善。
    用围绕心理健康与精神疾患的详尽描述去补充当前的分类体系,这一努力必然始于业内专家的共识。它扎根于严谨而专业的临床观察,而这些观察的数据又来源于对已有和新兴的研究的准确评估(Kchele et al.,2006;Lingiardi,Gazzillo,& Waldron,2010;Lingiardi,McWilliams,Bornstein,Gazzillo,& Gordon,2015;Lingiardi,Shedler,& Gazzillo,2006)。临床经验丰富的观察者做出的推论和判断,在经过精密的测量工具量化后,呈现出很高的信效度(Westen & Weinberger,2004)。
    一方面是旨在捕捉临床现象的复杂性(功能性理解),另一方面是发展出一套能够做出可靠评价,适合研究采用的诊断标准(描述性理解),我们力图在两者之间维系一种健康的张力。既要让现象的复杂性和临床上的有用性能够一步一步地影响操作定义、提供研究数据,反过来,也要让操作定义和研究数据能够一步一步地反映复杂现象、支持临床治疗,像这样真正接纳两者之间的张力至关重要。作为临床工作者和研究者,我们坚信,一套基于科学的分类系统起步于准确识别和描述复杂的临床现象,成长于不断积累的实证效力。
    过分简化,以及偏爱那些可测量的东西胜过那些有意义的东西,二者都无益于良好的科学与正确的实践。我们逐渐了解到,如果治疗师只是将手册化的疗法套用到选定的症状群上,而没有考虑症状背后复杂的个体,没有重视治疗关系,那么伴随着高缓解率而来的疗效仅仅是昙花一现。在这类情形中,涉及人际关系的深度与广度、感受和应对策略等方面的基本心理能力,没有显示出任何发生长期改变的迹象(Diener,Hilsenroth,& Weinberger,2007;McWilliams,2013;Westen et al.,2004)。有些研究甚至根本就没有测量这些关键领域,而这正是“效果问题”的成因之一(Strupp,1963;Wampold,2013;Westen et al.,2004)。
    过程导向的研究表明,用心理动力学模型(治疗联盟、移情与反移情现象,以及患者与治疗师各自的稳定特质;Betan,Heim,Zittel,Conklin,& Westen,2005;Bradley,Heim,& Westen,2005;Colli,Tanzilli,Dimaggio,& Lingiardi,2014;Fluckinger,Del Re,Wampold,Symonds,& Horvath,2012)中的概念来解读心理治疗关系的核心特征,比任何一种指定的治疗方法都能更好地预测治疗效果。
    尽管深层心理学(depth psychology)对人类功能仔细彻底且全面综合的审视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但是在诊断的准确性和有用性方面,心理动力学取向一直受到两大问题的困扰。其一,为了捕捉人类体验的全景和细节,对心理过程的精神分析式解释经常出现相互竞争甚至矛盾的理论和比喻,进而有时会带来更多的争论与分歧,而不是共识(Bornstein & Becker-Materro,2011)。其二,揣摩出来的构念和可观察(或可推导)的现象,两者之间很难区分。描述式精神病学的传统倾向于把疾病类别具体化,而精神分析传统则倾向于把理论构念具体化。
    不过,基于心理动力学的一些疗法,尤其是针对人格障碍的那些疗法(Bateman & Fonagy,2009;Clarkin,Levy,Lenzenweger,& Kernberg,2007),近来已经成为不少元分析(meta-analysis)研究的对象,其疗效得到证实(Fonagy,2015;Leichsenring et al.,2015;Shedler,2010)。不仅如此,自从一些针对复杂精神现象进行量化和分析的实证研究方法被开发出来以后,深层心理学就有能力为更广泛的人类社交和情感状态提供清晰的操作性标准了。接下来的挑战是怎样把这些方法上的进展与临床经验系统地结合起来。
    PDM-2属于“原型(prototypic)”诊断。也就是说,它并不认同诊断分类能够借由症状汇编——即“多项(polythetic)”诊断——来准确描述。PDM-2中的部分小节确实涉及当下流行的分类学所做出的某些心理病理分类。但不同于DSM和ICD系统的是,PDM-2系统强调患者在这些状态下的内部体验。因为心理健康专业人员每天都要跟个体的主观性打交道,他们需要的是一份有关患者内心生活的更加完整丰富的描述,从而公正地理解对方独一无二的体验。有证据显示,虽然临床工作者在给出诊断时用疾病分类去表述,但他们的思考往往是从原型的角度出发(Bornstein,2015)。本手册尽可能兼容维度系统的精准性与分类系统的便捷性,以期捕捉到人类复杂性的完整形态(gestalt)。接下来读者将会见到,PDM-2是一套多维系统,我们用它来描述患者错综复杂的整体功能运行情况以及他们参与治疗过程的方式。

    l人格综合征——P轴(Personality Syndromes—P Axis)。P轴的主要组织原则着眼于人格的组织水平(人格功能从健康,到神经症,到边缘性,再到精神病性水平的一套谱系),以及人格的风格或模式(为临床工作者所熟知的跨越人格组织水平的若干类型)。在成人部分(第一部分),由于对症状或问题的理解、评估或治疗都离不开对承载着症状或问题的个体的人格模式的认识,因此,我们需要首先了解人格综合征这一维度的相关内容。一个害怕关系并且回避感受的人,和一个全心投入在关系中并且沉浸于情绪的人,体验抑郁的方式将截然不同。
    l心理功能廓图——M轴(Profile of Mental Functioning—M Axis)。第二个维度提供的是一份对于整体心理功能(心理健康或心理病理的整体状态所涉及的各种能力)的详细描述。该维度以比较微观的方式去考察个体内部的心理生活,将诸如信息加工、冲动调节、反映自身与他人的精神状态、形成与保持关系、体验表达和理解不同情绪、自尊调节、使用应对策略与防御机制、心理适应与心理韧性、形成内部标准以及赋予个人经历连贯性和意义等多方面的能力进行系统化和操作化。
    l症状模式:主观体验——S轴(Symptom Patterns: The Subjective Experience—S Axis)。第三个维度以DSM和ICD分类为起点,描绘了每个诊断类别中最常出现的情感状态、认知过程、生理体验和关系模式。S轴借助患者有关自身困难的最为常见的个人体验以及临床工作者对患者的典型主观反应来呈现症状模式。除此之外,这一轴的内容还包括描述其他可能需要临床关注的心理体验(例如,跟性别认同、性取向和少数族裔身份相关的情况)。

    在本手册的不同部分,上述3轴出现的顺序不尽相同。在成人部分,P轴的评估先于M轴,而在评估儿童、青少年和老年人时,则是M轴首先进行。我们安排不同评估顺序的依据在于,就成人而言,人格(P轴)已经相当稳定,临床上通常需要重点关注。但对于儿童和青少年来说,发展问题(M轴)在临床评估中一般优先于孩子们初步显露的人格模式。到了生命后期,适应多方面的衰老(M轴)重新变得比人格倾向更加重要,所以应当优先评估。至于婴幼儿期(第四部分第10章),这套多轴评估方法则截然不同。因为生命最初3年的性质相当独特,此时多轴评估的焦点在于功能性情绪发展能力、调节–感官加工处理能力、关系模式与疾患以及其他医学与神经诊断等方面。
    初版PDM的升级与完善
    PDM-1包括3部分:成人的心理疾患、儿童与青少年(包括婴幼儿期)的心理疾患以及概念与研究基础。除婴儿和学龄前儿童外,临床工作者需要评估其他每位患者的人格组织水平和主要人格类型或障碍(P轴)、总体心理功能水平(M轴)以及对症状的主观体验(S轴)。
    PDM-1在美国和欧洲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2006年1月24日发行的《纽约时报》对其进行了正面报道。该手册在临床文献领域也受到了欢迎,不仅登上《人格评估杂志》(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2011年的特刊(Bornstein,2001;Huprich & Meyer,2001;McWilliams,2011b),还获得了一些书评的褒奖(Michels,2007)。2009年,保罗·斯捷潘斯基(Paul Stepansky)称PDM-1是一项“震撼人心的成功”。在它面世之后的10余年里,不少国家都召开了有关的研讨会。2008年,意大利文译本出版。此外,PDM在德国、西班牙、葡萄牙、土耳其、法国和新西兰等地发挥的影响也都有报道(Del Corno & Lingiardi,2012)。在一些国家(如新西兰),PDM诊断体系还获得了负责资助心理治疗的政府部门的承认。戈登(Gordon,2009)发现,无论心理治疗师的理论取向如何,他们对PDM-1的评价普遍较高。在他的研究中,参与者着重称赞了手册里不使用专业术语的通俗行文风格,以及它在帮助非心理动力学背景的临床工作者进行有关诊断方面的实用性。
    在《DSM-5诊断检查便携指南》(The Pocket Guide to the DSM-5 Diagnostic Exam)中,努斯鲍姆(Nussbaum,2013)这样写道:

    ICD-10着重于公共健康,而《心理动力诊断手册》(PDM)关注的则是心理健康和特定个体的痛苦。数个精神分析团体共同努力编著了PDM,将其作为DSM-5和ICD-10等描述性诊断系统的补充。像DSM-5一样,PDM也包含着几个横跨诊断分类的维度,以及对于人格模式和疾患的深入解读。PDM使用了DSM的诊断分类,但它还包括了对于参与治疗的个人的内部体验的解读。(pp. 243-244)

    2013年10月,美国精神分析协会指出:

    任意两个同样经历着抑郁、丧亲之痛、焦虑或任何其他精神疾患的个体,其体内蕴含的可能性、对治疗的需求,或对外界帮助的响应都不尽相同。无论一名专业人员是否从DSM-5所示的描述性诊断术语中发现了宝贵的价值,精神分析性诊断评估都会是一种相当重要的补充评估方法,它旨在将每个人都视为一个独特而复杂的个体进行深入理解,因此它应当被纳入对每一位患者的全面评估之中。即使某些精神科疾患具有强大的生物学基础,心理因素仍然影响着它的发病、恶化和种种表现。心理因素同样影响着每一位患者怎样参与和投入治疗,而且研究已经证实,治疗联盟的品质在所有治疗方法中都是预测治疗效果的最强变量。一套诊断框架既由浅入深地描述了症状模式,又勾勒出了个体的人格、情绪和社会功能运行状态,这就是心理健康专业人员纷纷采用《心理动力诊断手册》的原因。(引用自Lingiardi & McWilliams,2015,p. 238)

    鉴于第一版如此成功,并且其优势和缺点都需要及时回应,我们决定修订PDM-1以使其在实证方面更严谨,在临床上更实用(Clarkin,2015;Gazzillo et al.,2015;Huprich et al.,2015;Lingiardi et al.,2015;Lingiardi & McWilliams,2015)。但如果少了以下关键人物的帮助,PDM-2项目将永远无法完成,他们分别是:斯坦利·格林斯潘(Stanley Greenspan,1941—2010),他是给我们指引航道的“麦哲伦”;南希·格林斯潘(Nancy Greenspan),她全心全意地照料着丈夫身后的宝贵遗产,给予了这个项目无尽的帮助和支持;罗伯特·S. 沃勒斯坦(Robert S. Wallerstein,1921—2014),直到去世之前他都是我们的名誉主席。他在最后几封信中提到了自己对这本手册的期望:“我很高兴PDM的生命将长久延续……希望PDM可以代代相传,发扬光大,这是我对你们最美好的祝愿。”
    PDM-2所引用的研究和材料比第一版更系统,更富于实证性,特别是这些研究对于不同疾患的描述,使得操作更加便捷。(本手册的每一章都附带一份文献目录,其中不仅提供了本章正文中所用到的参考文献,还包含了与本章主题有关的额外参考文献。)7个工作组起草了本书的6个部分:成年期、青少年期、儿童期、婴幼儿期、老年期以及评估与临床示例。尽管PDM-2保留了PDM-1的主体结构,但它也发生了若干重大改变和创新。
    现在的P轴包含了人格组织的“精神病性水平”这一指标,因为自2006年以来,不少研究都支持这一概念的临床应用。根据理论、临床和研究方面的证据,包括诸如SWAP-200、SWAP-Ⅱ和SWAP-200(青少年版)等可靠的实证测量方法在内,我们整合和重构了P轴。新增了一份有关边缘型人格的类型学描述,而解离型人格类型的相应内容则不再保留(但我们拓展了有关解离性症状的章节加以替代)。在考察成人的M轴信息时,我们将心理功能从9项增加到了12项,每项功能都配以一份利克特式量表评估程序。S轴与DSM-5和ICD-10系统之间整合得更为紧密。另外,对于“情感状态”“认知模式”“躯体状态”和“关系模式”的描述规则,我们也提供了一份更加完整的解释,在这一章里更为详尽地描述了患者常见的主观体验与临床工作者可能产生的反移情反应。
    我们在PDM-2当中将青少年期(12—19岁)与儿童期(4—11岁)分为两个部分。从临床角度来讲,用相同的水平和模式去分别描述4岁和14岁儿童的心理功能,似乎太天真了。对于这两部分,我们保留了先评估M轴并以此指导运用P轴和S轴的主张。在婴幼儿期这一部分,我们更加细致地探讨了从婴儿期早期、童年期、青少年期到成年期心理病理学的发展路线以及同质性–异质性(homotypic-heterotypic)连续谱。我们改进了对于原始关系质量的定义,重视评估家庭系统和系统内特有的关系模式,包括依恋模式及其与心理病理和常模性发展之间的潜在联系。
    晚年生活这一部分是PDM-2的一项创新——主流诊断手册中首次出现这一关注点。由于有关这一生命阶段的心理动力学研究及其对于心理治疗的影响等积累不足,因此,这一部分的内容主要基于临床观察。
    PDM-2的最后一部分是评估与临床示例。其中,《心理诊断图表》(第二版,PDC-2)和《心理动力诊断原型》(Psychodynamic Diagnostic Prototype,简称为PDP)源于PDM-1,其他的测量方法则来自以往的重要研究。(PDC-2和对应不同年龄群体的其他各版PDC都收在本手册的附录部分。)该部分中介绍临床示例与PDM-2廓图的一章,旨在帮助读者提升个案概念化的能力。本书其他各章也提供了例证性的临床案例片段,但最后一章包含了5个根据PDM-2程序来呈现的临床案例。
    从心理动力学权威学者那里征集来的文章曾构成了PDM-1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但在PDM-2当中,我们把这些支持心理动力学疗法的实证文献整合进了相应的章节,以便与这些研究各自对应的内容相匹配。
    虽然比起其他取向的临床工作者,心理动力取向的实践者会更熟悉PDM-2中的概念,但我们希望本书也能够让其他流派的治疗师——包括生物学、认知行为、情绪聚焦、家庭系统和人本主义取向的——产生兴趣。未来临床实践的发展方向很可能既重视理论取向的多样化,也强调它们之间的整合。因此,我们曾考虑过要将《心理动力诊断手册》更名为《心理诊断手册》《实践诊断手册》或《心理治疗师诊断手册》,但出版社方面认为,“心理动力诊断手册”作为书名已经树立起“品牌”了,更名可能导致读者混淆。无论如何,我们还是想强调一下我们非常尊重其他体系的术语和概念,而且一直为了能够帮助来自各个概念体系和治疗流派的治疗师而努力。我们相信,对于任何一套将患者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去考虑的治疗计划而言,一份细致透彻的诊断性个案概念化都会是很有用的参考。并且我们认为,即使是那些深得喜爱的理念,也必须面对可能在实证检验中失败的情形。因此,我们期待,随着实证研究者继续探究我们的假设和临床工作者继续报告其适用情况,这本手册能够在今后的数年中得到检验和改进。
    作为教师和督导师,我们认识到每天都有许多年轻的同行感觉自己迷失在了生物医学性诊断的世界中,因此他们是那么真切地体会到拥有一套清晰严谨的心理学诊断系统的重要性。脱离了动力学、关系学派和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e)的内容,诊断过程就会变得没有道理,就会变得例行公事和沉闷无趣。这不仅会给临床工作者的职业身份认同造成压力,而且会削弱和扭曲他们察觉并描述患者的临床显著特征和心理功能状态等方面的能力,进而危及他们和患者的临床关系。因此,为那些尚处在起步阶段的治疗师提供一本有用的诊断手册,是我们的主要目的之一。
联系我们

编辑部电话:010—65181109

编辑部邮箱:wanqianpsy@163.com

客服部微信:wanqianxinli199807

官方微博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