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在专家长期指导、幼儿园多年实践的基础上,有效地将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育行为的结晶,是探索区域教育中国化的力作!
它对幼儿园各年龄班的区域环境创设、区域材料投放、区域活动设计与指导等能起到示范、引领、提升作用。作者通过阐释幼儿园区域活动的理论支撑与背景,解读大量的图片和案例,让读者全面、系统、深刻地了解幼儿园区域活动的理念与设计技巧,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全书采用彩色印刷,图片精美,在启发读者思考的同时,还能带给读者美好的阅读感受。
【编辑推荐】
本书为广东省著名特级教师、知名幼儿园园长王微丽组织撰写,是深圳市莲花二村幼儿园多年探索区域教育中国化的智慧结晶。它是幼儿园开展区域活动的优秀指导书。全书采用彩色印刷,图片精美,可读性和实践指导性俱佳。
【名家推荐】
这是一本全面系统地介绍幼儿园区域活动理论与实践的专著。它由深圳市最好的公办园之一组织最强大的编写团队执笔编撰,历时半年多,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全面总结了该园十余年区域教学活动的经验与成果。从实践中提炼理论,用理论升华实践,终于修成正果、获此灵丹。它全面系统、具体翔实、图文并茂、操作性强,是广大幼儿教师的良师益友,更是初探区域活动者的指路明灯,将有力地推动幼儿园区域活动的研究和探索。该书为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供了新鲜的范本和切实可行的操作手册,精彩实用,值得推荐!
——李辉(香港大学教育学院终身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这是深圳市莲花二村幼儿园在课程研究与发展过程中对区域活动的全面总结。书中具体展示了“学习操作化、规则隐性化、评价过程化、指导直观化、分享情境化”等创新模式,特别是对区域活动材料的深入研究和详细解析是本书精华中的精华,对教师创设区域环境帮助极大,对幼儿园开展区域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赵琳(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本书具体地体现了幼儿园区域环境创设与实施的自然性、相容性、多样性和互动性,区域活动创设源于幼儿,选材和操作都体现了幼儿的年龄特点,形成了相互协调的整体性活动设计。书中阐明了幼儿园区域活动的理论支撑与背景,探索了幼儿园区域环境的创设与活动设计方法,引导教师转变区域环境创设的观念,深入贯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精神,真正实现以区域活动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该书提供了大量图片和案例,富有启发、参考和借鉴意义,是非常实用的幼儿教师工作用书。
——赵旭莹 肖艳丽(北京市大兴区第七幼儿园教师)
王微丽 大学本科,小学高级教师(副高级),广东省小学特级教师。现为深圳市莲花二村幼儿园园长、深圳市第八幼儿园园长。广东省中小学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教育家培养项目培养对象,广东省一级幼儿园评估专家,深圳市政府、福田区政府兼职督学,第一届深圳市学前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深圳市福田区“王微丽学前教育特级教师工作室”主持人。曾被评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广东省南粤优秀幼儿教师”。
《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创设与活动设计方法》一书终于付梓。于我来说,这本书既像是自己的孩子,又像是自己的师长。把它比喻为孩子,是因为时至今日,孕育它的艰辛依旧挥之不去。说它是师长,是因为它清晰而真实地在我面前,沉甸甸地记录着我们曾经的研究与探索,展现着教师们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智慧,更是教师在区域环境创设中与孩子共同成长的缩影。而记录下这些教育历程的人,正是这群幼儿园一线教师。他们在十多年的实践性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专家指导,本着科学的态度,运用通俗的语言,悉心整理,汇集成十多万字的教育著述,实属不易,其中的付出我们甘苦共知。在此,由衷地向我至爱的老师们致敬!
深圳市莲花二村幼儿园从2000年开始,在北京师范大学霍力岩教授及其教育团队的引领与指导下,大胆尝试,勇于挑战,开始了对幼儿园区域环境创设与活动设计的研究。我们以蒙台梭利教学法为区域环境创设的最初架构,吸收了高宽课程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的相关思想,不断拓展和丰富区域环境内容。同时,结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精神,进行本土化研发,融合国内外诸多教育方法之优势,逐渐探索出符合我国国情,具有本土化特色的幼儿园区域环境创设与活动设计模式。
纵观国内外学前教育,尊重幼儿发展的需要,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是当前学前教育界最基本的共识,而区域活动充分尊重了幼儿个体对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节奏的选择,正是对这一共识的具体落实。特别是幼儿在区域活动中通过自主操作、独立思考、合作分享所养成的优良学习品质,在进入小学、中学以后能够持久保持。在我园十多年的区域活动教育实践中,一批批走出幼儿园的孩子,在后继学习和成长中所表现出的良好适应性,使我们对区域环境创设与活动设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这也是我园教师一直坚持优化区域环境、丰富区域材料的直接动力。
在本书的撰写过程中,我们思考得最多的就是:对于从未接触过区域环境创设与活动设计的幼儿教师来说,面对空空如也的教室,如何为幼儿创设适宜的区域环境?如何做好对区域活动全过程的设计与指导?全书分“理论篇”与“实践篇”两个部分。“理论篇”以区域活动的概述,区域环境的准备与创设,区域材料的投放与研究,及区域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分析与评价为切入点,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区域环境创设与活动设计的全过程,尽量做到语言简洁、易于理解,如“让学习操作化、规则隐性化、评价过程化、分享情境化”等。在“实践篇”,从预备区域、基本区域、创意区域、延伸区域的角度,对每一个区域的内涵、目标、框架等,结合案例进行了富有条理且翔实的记录。书中所使用的框架图、评价表格、不同年龄段的典型案例等均来自于我园教师的教学实践,由于篇幅所限,每个区域我们仅选了3~4个案例,意在说明本区域的材料特点与操作方式,具有一定的指导性。相信广大幼教工作者,能以此书为鉴,设计与开发出更多适宜幼儿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的区域操作材料,更好地指导幼儿区域活动的开展。
编撰本书时恰逢教育部下发《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征求意见稿)。它提出的“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珍视幼儿生活和游戏的独特价值,充分尊重和保护其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这一原则,以及对各领域内容与要求的诠释,对本书的撰写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我们也期待借由此书,能够带给广大幼教同行新的教育思考,更希望得到大家的指教。
最后,感谢一直关心帮助我们的专家、领导、同行、家长朋友们。感谢霍力岩教授、李辉教授、赵琳副教授,他们的不离不弃,让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不迷失;感谢深圳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幼教管理中心的林瑛熙主任及诸位领导,他们的支持与鼓励,让我们能够自信地坚持;感谢曾经走近我们,并送给我们赞赏与支持的同行兄弟姐妹,他们的欣赏让我们更加努力;感谢家长朋友们,他们的信任让我们愿意在区域环境创设与活动设计这条路上不断探索;更要感谢我亲爱的老师们,十余年来他们在区域环境创设与活动设计中的智慧付出,凝聚成对孩子全部的爱和对幼教工作的赤诚之心,我为拥有这样优秀的教师团队而深感荣幸和自豪,更感动于他们仅用半年的时间就将本书撰写完成的执着和勇气。
这本书既是我们一个阶段的总结,亦将是我们新的起点,我们会始终践行“让孩子在幼儿园的每一天快乐且有价值”的教育承诺,继续坚守教育理想,为推进幼教事业的发展再尽绵薄之力。
王微丽 范莉
2013年9月
第二节 材料的年龄适宜性
在提供材料时,教师不仅需要了解材料的可操作性、引导性、层次性、丰富性等关键特性,也应该从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出发,了解区域材料的年龄特性。根据皮亚杰的儿童思维发展阶段理论,3—6岁幼儿的思维处于前运算阶段,他们从具体动作思维解放出来,开始依据表象进行思维。因此,教师在创设区域材料时,一定要分析把握各年龄段区域材料的特性,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出适宜的区域材料。
一、3—4岁幼儿区域材料的特性
3—4岁幼儿的思维处于具体形象思维的初级阶段,且有意注意持续时间较短,只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做一件事情。在动作发展方面,大肌肉动作技巧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并开始初步运用小肌肉来完成简单的活动。在探究方面,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喜欢接触大自然,对周围的很多事物和现象感兴趣,愿意用多种感官探究室内外的材料。依据3—4岁幼儿的年龄发展特点,区域材料的特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材料的外形
相较于中大班幼儿,小班幼儿更容易关注体积较大、立体、形象的物品,因此,小班区域活动材料在外形上要尽可能立体化、直观化,大小要适合小班幼儿的取放及操作。比如,语言区的故事讲述《小鸡和小鸭》,教师将故事中角色的平面图片,一张张地贴到小方盒上,幼儿在摆放时,卡片由原来的平铺形式变成立体形式,增加了操作的趣味性,也方便了小班幼儿的操作。
(二)材料的颜色
这个年龄阶段的幼儿,注意力容易被无关因素吸引,因此材料的颜色不宜太过鲜艳,种类也不宜太多,以免分散幼儿的注意力。颜色种类应尽可能在三种以内。比如,在“用小花装饰文字”这份材料中,小花的颜色应控制在三种以内,否则幼儿会被小花的颜色吸引,反而忽视了文字的形状,从而使材料失去了其真正的价值。
(三)材料的数量
小班年龄的幼儿对物品量的理解大概在6个以内,因此材料数量应限定在3~6个。数量太多会超出幼儿的发展水平,且因操作时间过长而使幼儿无法坚持完成任务。材料的操作步骤应相对比较简洁,便于这一年龄段的幼儿独自操作,并取得活动的成功。
(四)材料之间的差异性
材料的差异性包括材料的颜色、大小、形状等方面,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材料的差异性越大,幼儿越容易进行比对、辨别、操作。比如,在感官区中的“俄罗斯套娃”这份材料,原有的材料有10个小娃娃,为了让材料更适合小班幼儿,教师只选择了最大、最小和一个中间的娃娃提供给小班幼儿,使材料的大小差异明显,在数量上也符合小班幼儿的操作特点。
二、4—5岁幼儿区域材料的特性
4—5岁的幼儿开始进入中班,具体形象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专注时间相对于小班幼儿有了明显的增加。在动作发展方面,他们能手眼协调地完成相对复杂的操作活动。他们在操作中能运用简单的工具以及设备对事物或现象进行探究,并能对观察到的物品进行比较。他们在人际交往以及社会适应方面有了一定的发展,愿意与人交往,能够与同伴进行分工合作,遇到困难会寻求成人的协助。依据4—5岁幼儿的年龄发展特点,区域材料的特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材料的外形
由于幼儿的精细动作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中班幼儿的材料外形可多样化,除了传统的几何图形框以外,还可增加实物形状的外框。以教师提供的水果图片为例,小班所有的图片以同一种长方形或正方形出现,而为中班幼儿提供的图片,可以剪出水果的轮廓。在材料大小上,中班的材料也可略小于小班的材料。
(二)材料的颜色
进入中班后,幼儿的有意注意有了进一步发展。在材料的颜色方面,可增加色彩的鲜明度及种类,这一方面可提高幼儿的辨别能力,另一方面也可相应地提高材料的难度。但对中班幼儿而言,教师一定要做到既能让材料的颜色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又避免干扰幼儿的操作。
(三)材料的数量
中班幼儿的数概念有了进一步发展,因此材料数量可适当地增加,让幼儿在能力范围之内进行比较、排序与操作。中班幼儿区域材料的数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也应考虑材料内容的难易程度及本班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
(四)材料之间的差异性
从材料的关系来看,由于中班幼儿的观察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在涉及比对、分类、排序等内容的操作时,材料的颜色、大小、形状等方面的差异可相对减小。
(五)材料的合作性
随着中班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他们的合作、交流愿望有所增强。为满足幼儿的发展需要,材料应该具有合作性,这种合作性包括幼儿之间的合作与区域之间的合作。如:中班的区域活动有很多地方需要用到幼儿的名字,由于中班幼儿不认识自己的名字、不会书写自己的名字,因此,社会区的认识名字、美工区的装饰名字、食品预约表格中的粘贴名字,都很好地实现了材料在区域之间的合作。
三、5—6岁幼儿区域材料的特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