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旭花 山东女子学院教育学院教授,*精品课程“幼儿园游戏”主持人,省级教学名师,率团队进行的“幼儿园区域环境创设与活动指导的有效策略研究”获得*教学成果二等奖、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阎莉 山东省商务厅幼儿园园长,山东省百名科研创新校(园)长,青岛巿学前教育先进个人。
刘霞 山东省淄博市市直机关第二幼儿园副园长,山东省创新园长,淄博市特级教师,淄博市教学能手。
7.好玩的百宝箱
——关注小班幼儿象征性游戏的特点
[观察班级]小班
[观察时间]10月份
小四班的游戏时间开始了,寝室里的一个小角落引起了笔者的注意。这个角落设置在两张小床中间的过道里,地上铺了两张大地垫,大约0.5平方米,地垫旁边放着一个塑料箱。这是什么区?带着疑惑,笔者询问了带班的王老师。王老师介绍说:“小班孩子角色意识差,但对模仿成人的动作或玩具感兴趣,于是我突发奇想,把一些不太常用的玩具一股脑地放到这个塑料箱里,随孩子们自由玩,没想到孩子们对这个区域非常感兴趣。”笔者打开箱子,看到里面无非是一些常见的玩具,如旧手机、打火灶、锅碗瓢盆、玩具仿真食品、小饰品、小手帕等,王老师称这个小箱子为“百宝箱”。“这么一个小小的空间,这么几个简单的玩具,孩子能玩出什么花样呢?”——带着好奇,笔者留在原地观察起来。
小强、妞妞和敏敏带着区域卡走了进来,他们打开箱子,自顾自地玩了起来,一会儿打打电话,一会儿摆弄一下打火灶,没有任何交流。过了一会儿,活泼的小强从箱子里掏出来一个沙球,摆弄起来,他把沙球放在嘴边,喊:“喂喂!”哦!原来他把沙球当作了麦克风。玩了一会儿,小强兴奋地对妞妞说:“我们玩结婚的游戏吧?”“结婚?”笔者一头雾水:“麦克风和结婚有什么关系?”得到了妞妞的同意后,小强和敏敏从表演区搬来了一个大盒子,这个盒子被教师精心地包装过,应该是在表演区当作小舞台用的(见图7-1)。只见小强拿着麦克风站在舞台上,大声说:“婚礼正式开始!请新郎新娘入场!”哦!原来他想到了婚礼主持人。妞妞傻傻地站在那里,显然没有反应过来。小强从舞台上跳下来,扯着她的衣服说:“快点!新郎新娘入场了!”然后又跑过去扯敏敏,他一定是想让敏敏当新郎。敏敏看了看妞妞说:“她一点也不像新娘子,新娘子头上有头纱呢!”小强愣了一下,说:“没关系!我们一起打扮打扮她!”说着,他又来到表演区的架子上开始寻找,找到了一个红色的披风,披在妞妞的头上(见图7-2),然后又到箱子里翻了半天,找到了一个小盒子,开始往妞妞的脸上涂抹,从动作可以看出来,他把小盒子当成了化妆盒。
(幼儿阶段的典型游戏就是象征性游戏,假想的行为是象征性游戏的突出表现,而以物代物则是假想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在上面的案例中,小强把自己假想成婚礼主持人,而让敏敏和妞妞扮演新郎和新娘,举行假想中的婚礼游戏,自得其乐。在这段游戏中,小强一直处于游戏主导者的角色,他一共实施了两次以物代物的行为——把沙球当作麦克风,把披风当作头纱。他选择的两种材料均属于形象逼真的玩具,他把它们想象成在外形上比较接近生活原型的物品,这些行为的出现在使得游戏得以展开的同时,也让孩子的象征性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图7-1
图7-2
化着化着妆,小强突发奇想对妞妞说:“咱们玩理发店的游戏吧?”得到了妞妞的同意后,他指着舞台说:“来!过来!我先给你洗头!”妞妞坐在舞台上,小强一只手拿着沙球,嘴里发出“嗞嗞”的声音,一只手在妞妞的头上摆弄着(见图7-3)。哈哈……刚刚还被当作麦克风的沙球,转眼间变成了淋浴头,游戏中的孩子真是太聪明了!这时,笔者有意识地看了看箱子里的玩具,发现除了一个电吹风的成品玩具外,没有任何可以用在理发店游戏中的玩具。笔者想:“洗完头,小强一定会过来拿电吹风机。”结果出乎意料的是:小强洗完头后,在箱子里翻弄起来,好像并没有找到合适的材料,于是,他又拿了一个沙球。“还是沙球?沙球怎么理发?”笔者真的困惑了。只见小强把沙球放在妞妞的头上,嘴里发出“嗡嗡”的声音,原来他又把沙球变成了理发用的推子(见图7-4)。由于小强是个男孩子,应该有去理发店使用推子的经历。理完发后,小强对妞妞说:“快躺下,要给你洗头了。”于是,他又让妞妞躺在地垫上,把她的头放在舞台上,他蹲在旁边开始给妞妞洗头,舞台竟然变成了洗头池(见图7-5)。看到他们玩得不亦乐乎,笔者也为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感叹不已。
图7-3
图7-4
图7-5
(在上面的这段游戏中,小强和妞妞继续利用沙球和舞台进行着情景转变、以人代人、以物代物的假想游戏,相同的材料在他们不同的游戏内容中反复出现,起到不同的作用,比如小小的沙球,一会儿变成淋浴头,一会儿又变成了理发用的推子。孩子们在自由的游戏中充分发挥着自己的想象,游戏也变得越来越有意思。)
这时,在一旁独自游戏的敏敏被躺在地上洗头的妞妞绊倒,趴在地上,这个细节又让正在洗头的小强兴奋起来,他对妞妞说:“我们玩医院的游戏吧?”他指着敏敏说:“你当卡车司机,你把妞妞撞了,我们送她去医院。”在小强的提议下,妞妞被送进了医院,她躺在地垫上,小强和敏敏开始为她治疗,敏敏先拿来沙球,用它做注射器,为妞妞打针(见图7-6)。之后,敏敏又找来电吹风,把插头压在妞妞的胳膊下,把电吹风放在小床上,说:“别怕!给你打个吊瓶!”看到这一幕,笔者忍不住笑出声来,多么可爱的孩子啊!
图7-6
(本案例中三个幼儿的游戏内容、情节较一般的小班幼儿丰富,但是游戏主题不稳定,在游戏中频繁地更换游戏场景,比如从婚礼转换到理发店,又转换到医院。同时,他们有与人交往的愿望,但是交往的技能差异很大。在游戏过程中,敏敏经常会游离于游戏情节之外,这可能也与敏敏性格不够主动、生活经验不够丰富有关系。)
给教师的建议
(1)尽可能满足幼儿以物代物的假想性游戏需要。所谓以物代物,是指用一种物品代替另一种不在眼前的物品。有的材料较接近于真实的物体,如布娃娃、玩具汽车、餐具、塑料水果等,幼儿在运用这些游戏材料时,需要把这些玩具想象成为真的娃娃、汽车、餐具、水果,并对其施加类似成人的真实动作,甚至把它们想象为别的类似的东西;有的材料则和真实物体有较大的差异,幼儿会综合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加上丰富的想象,把这些物品想象成为和这些物品相似的东西,比如本案例中幼儿把沙球当成麦克风、淋浴头、推子、注射器,把舞台当作洗头池等。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幼儿在游戏中的以物代物是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渡环节,正是以物代物的游戏行为,让幼儿的思维从具体形象为主慢慢萌发出初步的抽象逻辑思维。所以,以物代物的假想游戏行为,不仅能提高幼儿的游戏兴趣,丰富幼儿的游戏内容,而且有助于幼儿的想象、分析、概括、综合等智力因素的发展,从而促进幼儿智能的综合发展。所以,教师应重视角色游戏环境的创设和材料提供。本案例中教师提供的材料看似简单,但为幼儿提供了想象和创造的平台。从这个案例中我们也可以得到一些启发:也许小班幼儿的角色游戏区并不需要划分得那么清晰,材料提供时也并不需要那么严谨,像本案例中的百宝箱,没有任何角色区域的标志性物件(如听诊器——医院;娃娃——娃娃家;餐具厨具——餐厅),教师也没有为幼儿规定任何游戏主题和游戏内容,却满足了幼儿自由自主的想象,让幼儿有充分的机会进行以物代物的假想性游戏。在小班,幼儿会更喜欢比较成型的玩具;但针对中、大班幼儿,教师应该提供更多低结构材料(如树叶、石子、纸片、布条等),这样才有利于幼儿以物代物的游戏行为的发生。
(2)关注小班幼儿游戏主题的稳定性。本案例中教师创设的这个小区域中,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愿望和想法,自由地选择、使用活动材料,不必按照成人的规范进行操作,这会使幼儿真正产生游戏的兴趣和自主感的体验。我们在这里也看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游戏,幼儿在游戏中不是单纯地玩沙球、电吹风等玩具,而是通过使用玩具的动作来表现假想的游戏情节;幼儿在游戏中自己主动控制活动进程,自主决定活动内容,如主持婚礼、装扮新娘、理发、给病人看病等,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体验。教师要把握好对幼儿游戏干预的“度”,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介入,更不要代替幼儿去游戏。如果确实需要进行指导,要以不改变幼儿的主体地位为原则。
本案例中三个幼儿的游戏内容很丰富,但是游戏主题在不断地转换,这一点正符合小班幼儿“游戏主题不稳定”的年龄特点,有时一个小小的物件或动作就会让他们忘掉原来的游戏,随即生成新的游戏主题。因此,教师应注意观察幼儿的游戏,一方面尊重幼儿游戏的特点,不过度干预;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故事、参观、家园共育等活动,丰富幼儿的生活内容和知识经验,或者通过交流讨论,分享彼此的游戏经验,以帮助幼儿不断地丰富游戏内容,增强游戏主题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