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为理论篇与实践篇两部分。理论篇主要介绍幼儿园建构游戏的特点、价值、环境规划、观察记录、组织评价等内容。实践篇则针对积木工作坊、班级建构区、户外建构区遴选了30个游戏案例。
阅读本书,您将懂得:
● 如何有序地规划建构游戏的空间环境;
● 如何对各类不同的建构游戏材料进行改造;
● 如何观察孩子们的各类建构游戏;
● 如何对孩子们的建构游戏进行指导;
……
和传统的建构活动相比,本书有这样几个特色:
一是突破了建构活动的空间限制,由室内区角走向室外,融入到户外活动中;
二是强调建构活动的游戏性,指出建构活动不仅仅是进行搭建,还可以与角色游戏、表演游戏、科学游戏融合到一起;
三是着重让幼儿在情境中进行搭建,让搭建富有趣味性;
四是强调建构游戏不是片段性的,而是一个持续深入的过程,是主题式的;
五是强调把集体教学活动与建构游戏结合起来;
六是强调教师对建构游戏的观察、记录、反思、指导过程;
七是强调幼儿的自主建构、自主游戏。
邵爱红 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启文幼儿园园长。宁波市名教师,浙江省优秀教师,浙江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从教二十多年来,先后主持过多个国家级、省市级课题。其中,“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序列研究”获国家级课题成果二等奖,“幼儿园结构游戏的指导研究”获浙江省课题成果三等奖,“玩转积木—幼儿园积木游戏的实践研究”获宁波市教育规划课题成果一等奖。另有多篇论文、课例在《中国教师报》《学前教育》等报刊上发表。"
“儿童,是由一百种组成的。儿童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双手,一百个思想,一百种思考、游戏和说话的方式……”
这是世界著名的意大利瑞吉欧学前教育系统创始人洛里斯·马拉古兹(Loris Malaguzzi)写的一首诗。每每读到这段文字,我们内心总有这样的一种情愫涌动:作为陪伴儿童一路成长的成人,我们如何支持他们多样化的表达?如何让他们的童年率性本真?带着这样的思考,我们回到了儿童生命的原点——游戏。儿童和游戏的关系就像生命和呼吸的关系,如影随形。游戏中的儿童总能散发出一种力量,它是如此地生动、鲜活,关乎儿童的成长。在儿童游戏的世界里探索,我们发现了一条路径:建构游戏。
建构游戏是孩子们通过塑形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认知与情感的一种语言。与众多表达方式不同的是,建构游戏是一种立体表征,需要借助一定的材料。于是,两年前的暑假,我们开始了寻访材料之旅。忘不了炎炎夏日里,我们去宁波市横溪镇拜访老篾匠,经过一番软磨硬泡,最终说服他帮我们制作原创的打孔竹管;忘不了朦胧夜色中,我们和保安师傅一起去外滩的“酒吧一条街”,说服酒吧主人以几乎无偿的方式将啤酒桶赠予我们;忘不了我们一路长途驱车抵达玩具厂,只为让对方能够承接我们自主设计的一套户外木质积木玩具。现在想来,过去种种犹如斑驳记忆中的一抹亮色,值得静静收藏。
几年的游戏探索历程,让我们目睹了孩子们身上发生的蜕变。记得有天下午,笔者陪同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的邱学青教授观看孩子们的游戏。我们走进中班的教室后,一个胖乎乎的男孩自豪地向我们介绍起他的作品:“我搭的是许愿桥,当你走到桥上时,只要闭上眼睛许个愿望,就会实现。”看他一脸虔诚,邱教授打趣道:“我很想许个愿,该从哪里上去啊?”男孩思索了一会儿,拿起一块麻将牌(注:他的桥是用麻将牌搭的)纵向放在桥脚,认真地说:“这是移动门,我现在命令它移动,你就可以上桥许愿了!”邱教授于是配合孩子认真地许起愿来。那一刻,笔者深深地感受到:是建构游戏为我们打开了“阅读孩子”的另一扇门,让我们得以充分地触摸孩子的思想和灵魂。当然,成长的不仅仅是孩子。我们园的老师们从一开始害怕写观察记录,到现在能用独特的眼光看待游戏中的儿童,欣然提笔记录所见所闻、所思所悟,可以说是建构游戏带给她们的最好的礼物。
本书分为理论篇和实践篇两部分。理论篇主要介绍了幼儿园建构游戏的概念、特点、价值及建构游戏的环境规划、观察记录、组织评价等内容。实践篇则按照积木工作坊、班级建构区与户外建构区遴选了30个游戏案例。本书的编撰是草根式的。也许,它在理论阐述上缺乏高度,在文字描写上缺乏严谨,但透过文字,能看到我们幼儿园的老师们是如何有序地规划建构游戏的空间环境的,是如何对各类不同的游戏材料进行加工与改造的,以及是如何观察孩子们的游戏并给予一定的支持的。相信这些鲜活的文字能引发大家对建构游戏的热情与思考。
感谢我的团队成员们参与相关案例的修改工作,她们是潘红梅、梁瑛、赵俊、章丹、姜娴、戴娜老师。感谢浙江省宁波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的余海军老师,他对本书的理论部分所做的指导与把关,所给予的鼓励也让我们有了前行的信心。感谢中国轻工业出版社万千教育编辑部的高君女士,她就书稿的大纲和案例的体例给出了简洁、实用的建议。
建构游戏,让孩子的表达更精彩!
邵爱红
2015年10月11日
理论篇
实践篇
一、积木工作坊游戏案例
二、班级建构区游戏案例
三、户外建构游戏案例
案例2 小班:给小鸡造个家
【主题由来】
最近,班里正在开展“小鸡小鸭”的主题教学活动,小朋友们还在自然角饲养了一只可爱的小黄鸡。他们每天来园、课间、离园时都会蹲在那里观察小鸡,和小鸡聊天,给小鸡喂食,对小鸡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于是,教师组织幼儿在建构区开展了“给小鸡造个家”的建构活动。
【前期准备】
(1)材料准备:小鸡玩具、单元积木若干。
(2)经验准备:幼儿认识小鸡,喜欢小鸡。
【游戏历程】
小鸡的围栏
图2-2-2
图2-2-4
观察与分析
游戏中,幼儿能选择自己喜欢的积木进行围合,思路清晰、任务明确、搭建流畅,可以看出他们对于“围合”这个概念的理解是比较准确的。有的幼儿还能结合自己的原有经验,为小鸡搭建了可移动的门,非常接近现实生活。
但是,游戏中他们选择的材料较为单一,都是同样形状的积木,在思维上不够开放。而且教师提供的小鸡玩具,局限了幼儿对于大小的感知,导致搭建的围栏都非常小,只能住一只小鸡。
“我” 的 家
为了突破幼儿建构作品的局限性,教师改变了策略。游戏前,师幼进行了一番谈话。
教师说:“孩子们,现在我是鸡妈妈,你们都做我的鸡宝宝,愿意吗?”
“愿意!”孩子们齐声说。
教师接着说:“我的鸡宝宝们,你们都已经长大了,变得非常能干,妈妈有一个任务要交给你们,请你们给自己搭建一个家,能让自己住进去。”
图2-2-6
观察与分析
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在围栏造型的大小和高度建构上有了很大的改观。他们结合自身身体大小决定围合面积,在无形中降低了建构的难度。
游戏中,还存在积木形状的选择单一的问题,说明幼儿在建构材料的选择上还不够大胆。
小鸡的“城堡”
当孩子们还沉浸在“家”的搭建中时,梦梦自言自语道:“我是白雪公主,我想住在城堡里。”教师顺势接话:“这个想法很好哦,小鸡也可以住城堡啊。”于是,孩子们开始了热烈的讨论。
……
图2-2-9
小鸡的“城堡”建成后,应祺炜一句“请到我的城堡来做客”拉开了做客游戏的帷幕。
图2-2-10
观察与分析
“城堡”内容的加入帮助幼儿打开了思路,原先材料单一、层数不够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在搭建窗户、门时,幼儿运用了之前学过的架空技能。游戏最后,幼儿角色的转变为他们的搭建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把建构活动提升到想象创造的境界。
【游戏反思】
本次建构游戏从幼儿喜欢的小鸡入手,为幼儿的主动学习奠定了基础。游戏中,教师发现幼儿第一次围合面积太小后,改变策略,撤下原先的小鸡玩具,运用了情境体验策略——让幼儿自己扮演小鸡。对象的改变让围合面积显著增大,不但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还多了一些趣味性。
“住在城堡里”几乎是所有人孩童时期的梦想,教师能及时抓住突然出现的游戏契机,顺势回应幼儿,把这次的搭建拉高了一个层次,使建构技能得到运用和巩固,建构作品的视觉效果更佳。
不过,游戏中教师预设、准备得还是不够充分。比如,小鸡玩具体积小,在无形中降低了围合的难度,结果与预设目标存在一定距离;又如,“城堡”内容出现后,教师没有及时提供关于城堡的图片、影像。小班幼儿由于年龄限制,连把实体物象转化为建构物象的能力都不具备,更何况是根据回忆想象搭建了。此时,教师应该为幼儿提供一些图片,包括完整的城堡外形以及里面的一些细节的图片,尤其是门、窗的细节图,为幼儿的后续建构游戏提供支架。
(本案例由章丹老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