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山东省特级教师王翠霞老师领衔撰写。面对新生入园这一棘手难题,本书通过以下方式轻松化解:
(1)理念上:幼儿入园,家长先行。帮助家长掌握促进幼儿入园适应的积极策略,缓解家长的入园焦虑情绪,是从源头解决幼儿入园难题的关键。
(2)心理上:小到各种物品的标记大到班级的各个区角、走廊的布置,从方方面面为幼儿创设家一样的环境,营造家一样的氛围。
(3)行动上:六个步骤,即家长会—体验幼儿园—亲子约谈—亲子活动—独立半日入园活动—独立全日入园活动,有效缓解孩子的入园焦虑。
(4)能力上:通过各种仪式化游戏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各项班级常规。
王翠霞 山东省淄博市实验幼儿园教学园长,正高级教师,山东省教学能手,山东省特级教师,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出版《幼儿园一日生活环节的组织策略》等专著5部,在《学前教育研究》等专业刊物发表论文16篇。
王 冰 山东省淄博市实验幼儿园教研组长,山东省教学能手,山东省特级教师。
王艳君 山东省淄博市实验幼儿园教研组长,淄博市学科带头人,山东省教学能手。
付 颖 山东省淄博市实验幼儿园保教主任,淄博市教书育人楷模,全国优秀教师。
冯雪梅 山东省淄博市实验幼儿园教研组长,武警部队西北片区教学能手。
前言 对小班新生入园工作的再思考
这些老问题重复上演,于是,我们不能不对这样的现状重新思考:幼儿入园问题重蹈覆辙的原因何在?多年来形成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究竟发挥了怎样的效力?一线的幼儿教师和园长究竟需要一套怎样的新生入园工作方案?静心来思考这些问题时就会发现,老话重提确有必要,特别是对关键问题进行系统的梳理更是一线幼儿教师的迫切需要,其意义和价值可谓深远。一方面,它能帮助新入园的幼儿顺利地度过分离焦虑期,轻松地适应新环境;另一方面,它能帮助新生的家长特别是新生的父母,理性、科学地指导幼儿在心理和能力方面做好入园准备。对于幼儿园和老师来说,它则是提高新生入园及小班工作质量的必备方案。
一、缓解新生入园焦虑,从谁开始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缓解幼儿入园焦虑的重心放在幼儿身上。无论是新生入园前的家访活动,还是入园后的游戏活动、亲子活动,都无一例外。然而,当我们把重心放在幼儿身上时,我们却忽略了一个比幼儿更加焦虑的群体——幼儿的父母和祖辈家长,忽略了这些在幼儿心目中最亲近、最信任、最有感染力和影响力的家庭成员对他们入园焦虑造成的影响。
一份关于幼儿入园适应的影响因素的研究[1]发现:在不同教养方式下幼儿习得的能力和习惯差异明显,直接关乎幼儿入园适应的进程。非独生子女的适应情况好于独生子女,核心家庭幼儿的适应情况好于三代同堂家庭;不偏食幼儿的适应情况好于偏食幼儿;独立入睡幼儿的适应情况好于需要成人哄睡陪伴的幼儿;易养型幼儿的适应情况好于难养型幼儿。
我们不难看出,家庭教养方式是导致家长焦虑的根源,对幼儿入园适应的一系列担心是家长焦虑的集中表现。家长会担心:幼儿初入园哭闹时能否得到老师如亲人般的抚慰,生活能否得到老师像家人一样的照料,在园期间会不会受到同伴的欺负,幼儿园的卫生情况、基础设备能不能满足幼儿的生活需求,等等。大多数家长会在幼儿面前毫无顾忌地谈论这些担心,忽略了幼儿接收这些信息之后的心理感受。试想,一个家庭中一旦有一个焦虑的母亲、父亲或者一个由父母、祖辈家长组成的焦虑群体,那么这个家庭的幼儿就会陷入无法摆脱的“焦虑源”中。我们知道,情绪是会传染的,特别是新入园的幼儿尚处于心智发展的“他律”阶段,会全部接纳来自最亲近的、最信任的家庭成员的焦虑。当幼儿身处由亲人组成的“焦虑源”中时,他们的焦虑就不仅来自自身,而且会形成自身焦虑与家长焦虑的混合体。这使得幼儿的入园焦虑变得更加复杂和严重。有研究表明[2]:幼儿入园初期,父母焦虑程度越高,幼儿的入园适应水平就会越低。因此,消除家长的担心才是缓解幼儿焦虑首先要做的事情。
教师要让家长正视幼儿入园焦虑的实质,明白只有以平常心对待幼儿入园后会遇到的各种问题,才能将平稳的情绪传递给幼儿。同时,让家长明白,只有根据幼儿的年龄、气质特点及早调整家庭教养方式,才是减轻幼儿入园焦虑、促进幼儿入园适应的最佳策略。
二、怎样的班级环境才是新生喜欢的环境
从出生到入园之前,幼儿的生活和成长都是在家里完成的,因此,家是幼儿最熟悉的环境。虽然幼儿生活在不同的家庭,但是“家”带给幼儿的感受则有着高度的相似性。它不仅是满足幼儿生理需求的重要场所,而且是幼儿得到呵护、无忧无虑生活的殿堂。因此,为新入园的幼儿创设家一样的班级环境是幼儿园的共同追求。那么,幼儿所熟悉的和亲近的家应该是怎样的呢?其核心要素又有哪些呢?要回答这一问题,我们应该首先回到幼儿的视角。
有研究指出[3]:幼儿对家的理解和追求相对于成人要简单得多。在幼儿看来,家不仅是一座可以遮风挡雨的房子,而且还包括家居陈设、亲人、朋友,甚至更广阔的自然空间(太阳、大树、小鸟等)。凡是与“我”有关联的人、物和空间都属于家的范围。幼儿对家的体验是丰富而复杂的,既有物质和亲情带来的舒适、温暖、愉悦和安全感,也有暴力、限制、压力和孤独导致的负面情感体验。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幼儿所喜欢的家一样的环境应具备以下特点:
1.舒适的家居用品
舒适,首先意味着幼儿的基本生理需求能够得到满足。餐桌、饮水机、洗手池、厕所、小床等用品和用具是满足幼儿吃、喝、拉、撒、睡的必需品,幼儿会感受到它们散发出的家的味道和气息。此外,舒适还来自幼儿感官系统的愉悦和享受。柔软、光滑、精美、有序的玩具和材料应该成为班级用品的首选。
2.亲人般的相处和交流
亲人之间的相处和交流与常人不同。亲昵的称呼、亲切的声音、关爱的眼神、爱抚的动作是亲人之间表情达意的独有方式。这些方式是家一样的环境中最富活力的核心元素,是新入园的幼儿在情感上获得慰藉的源泉。
3.丰富而完整的生活空间
舒适的家居用品以及亲人般的相处和交流,会使新入园的幼儿较快地建立起对班级的安全依恋。一旦有了安全感,幼儿就会本能地把他们所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和现象与幼儿园的日常生活融为一体,以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发展需要。此时,家一样的环境就成为以满足幼儿发展需要为主的、丰富而完整的存在空间,教育的意味将更加浓厚。
三、缓解新生入园焦虑的节律如何安排
我们知道,上幼儿园是幼儿从家庭生活走向社会生活的第一步。对家人的依恋、对教师的不信任、对陌生环境的不适应必然会使幼儿产生不安感,每年的9月便成为新生入园焦虑的高发期。特别是与父母分离的最初几天,幼儿焦虑的强度会达到峰值。
心理学研究表明:适度的焦虑会促使幼儿寻找亲近的人或者发出信号呼唤妈妈,这是幼儿寻求安全的一种有效的方法。但是,如果长期处于焦虑的情绪状态下,那么幼儿容易在生理上做出应激反应,导致抵抗力下降,严重时还会导致焦虑症、抑郁症等其他精神问题的产生。因此,在入园焦虑的高发期,特别是在焦虑的峰值期,缓解新生入园焦虑、稳定他们不安的情绪是幼儿园和班级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那么,面对来自不同家庭、有着不同生活和心理需求的小班幼儿,怎样的节律才是适宜的、科学的呢?
英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经过观察,把婴儿的分离焦虑分为三个阶段——反抗阶段、失望阶段和超脱阶段。反抗阶段表现为嚎啕大哭、又踢又闹;失望阶段表现为仍然断断续续地哭泣、吵闹的行为减少、不理睬他人、表情迟钝;超脱阶段表现为接受外人的照料,开始正常活动(如吃东西、玩玩具),但是看见母亲时还会出现悲伤的反应。
同婴儿的分离焦虑相似,幼儿入园初期的分离焦虑通常也要经历哭闹、破灭和超脱三个阶段,之后才能逐渐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新入园幼儿的焦虑在不同阶段,其焦虑的强度是不同的,呈现出由强变弱的自然态势。因此,教师只有根据焦虑强度的不同,采取相应的疏解方法,让焦虑“渐行渐退”,才是顺应焦虑发展的适宜节律。具体来说,在焦虑强度最高的哭闹阶段,重点控制焦虑的强度和持续时间,使其在幼儿可承受的范围之内,避免焦虑的“破坏性影响”。当焦虑的强度逐渐降低,特别是进入超脱阶段,幼儿开始接受外人的照料,开始吃东西、玩玩具时,教师才有机会获得幼儿的信任和亲近,组织带领幼儿进行活动才成为可能。由此就形成了一项以缓解幼儿焦虑情绪为主体的“六步走”梯度策略:家长会—体验幼儿园—亲子约谈—亲子活动—独立半日入园活动—独立全日入园活动。
1.家长会
家长会旨在引导家长明白幼儿入园焦虑的实质,帮助家长消除自身的焦虑。教师首先要让家长看到,幼儿进入幼儿园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也是幼儿自主性重建的过程。入园危机的实质是幼儿自主性的缺失与重构,而不仅仅是分离焦虑。如何看待幼儿的入园焦虑,决定了教育策略和结果的不同。“控制入园给孩子造成的心理冲突的强度而不是阻止心理冲突的产生,才是帮助幼儿顺利适应新环境、新生活的理性选择。”[4]同时,家长自身焦虑的消除是对缓解幼儿焦虑的有力支持。
2.体验幼儿园
幼儿是在行动中学习的。他们对幼儿园的熟悉感、亲近感一定要经过感知的“过滤”,才能一点一点积累起来。园内体验活动是指幼儿在家长的陪伴下,到幼儿园实地参观和参与活动。幼儿园应做出统筹安排。一般情况下,让幼儿先从开放的户外自由体验开始,然后逐步增加体验的内容,如户外体育活动、室内区域活动和集体活动等,使幼儿获得积极丰富的体验。
3.亲子约谈
亲子约谈是指教师利用大约一周的时间,有计划地约请家长带领幼儿来到班级,通过面对面的交谈和观察,逐步帮助幼儿消除陌生感,增进教师、家长、幼儿之间的相互了解,增强彼此间的熟悉感和亲近感。更重要的是,在家长的陪伴下,幼儿在陌生的环境中会以放松的心态亲近老师,对喜欢的玩具或环境产生好感。
4.亲子活动
亲子活动是指在家长的参与和帮助下,幼儿参加与家庭活动完全不同的幼儿园游戏活动和生活活动。这一过程大约持续一周时间,幼儿在活动中会本能地表现出自己的经验、能力和水平,为教师了解他们的经验能力并进行指导干预提供依据。与此同时,多种活动带来的新鲜感、成功感和愉悦感,也会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5.独立半日入园活动
独立半日入园活动是指幼儿脱离家长陪伴,独自一人在幼儿园度过半日生活。这是一个危机与契机并存的阶段,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焦虑强度的不同持续观察1~2周。从表面看来,这个阶段的幼儿分离焦虑爆发,他们的哭闹、反抗、拒绝、回避等显性的情感表现强烈,焦虑的强度达到峰值。然而,显性的情感危机背后隐藏的恰恰是幼儿自主性发展的良好契机。在此阶段,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控制、降低幼儿焦虑的强度,使之在幼儿可承受的范围内,并不失时机地促进幼儿实现自我的发展。
6.独立全日入园活动
独立全日入园活动是幼儿完全进入幼儿园生活的开始。经历了半日幼儿园生活的体验,大多数幼儿的焦虑水平开始下降。他们把依恋、信任越来越多地转向了老师,把兴趣转向了自己喜欢的游戏活动,从而全面拉开了适应幼儿园和重构现实自我的序幕。
四、小班幼儿适应幼儿园之后,教师的工作重点应该放在哪里
埃里克森认为,1.5—3岁正是幼儿自主性品质形成的时期。“自主性意味着一个人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的能力。”经过亲子约谈、亲子活动、独立半日入园活动和独立全日入园活动的逐步推进,幼儿的入园焦虑得到了有效缓解,进入了全面适应幼儿园生活的新阶段。这一新的适应一经开启,幼儿自主性发展的内在需求就会以不可阻挡之势出现。比如,他们会沉浸于自己想做的事情而置集体活动和要求于不顾,有时还会表现出一些任性的行为,等等。
幼儿园是幼儿集体生活的场所。学习基本的自我服务技能、不断增强自我管理能力是每个幼儿集体生活的必然过程,入园焦虑情绪刚刚稳定、自主需求强烈的小班幼儿无疑站在了这一过程的起点。然而,不可否认的是,集体生活所必需的规则、要求等往往与幼儿的自主性发展相对立,特别是传统的、整齐划一的集体教育观念和活动组织方式,更容易成为幼儿自主性发展的牢笼和羁绊。因此,如何发挥集体生活的优势,使其特有的统一性、规定性与幼儿的自主性发展需求相伴相生、相得益彰,充分满足幼儿自由、自主的活动需求,成为小班幼儿开启集体生活之后的迫切需求。
“仪式化游戏”正是满足幼儿上述需求的有效途径。仪式多指典礼的秩序形式。在小班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日常生活能力的培养是首要内容。洗手、进餐、搬椅子等生活活动因其程序化的过程而呈现出明显的“仪式化”特征,对于提高幼儿动作技能的精确性、养成有序文明的行为习惯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仪式化游戏”正是借助这些活动内容的“仪式化”特征,用幼儿喜爱的游戏活动形式,将“仪式”中不可或缺的每一个动作、步骤转化为轻松有趣的游戏进程。可以肯定的是,在这种宽松和自由的氛围中,由于自主发展需求的内在驱动,幼儿将进入专注、投入且高效学习的状态,掌握多种技能、发展多方面能力、养成多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将成为必然。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对于3—6岁的幼儿来说,上幼儿园是他们从家庭生活转向集体生活的一个全新的开始。这种全新的集体生活通常要经历小班、中班、大班三个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蕴含着幼儿成长发展的不同挑战和契机。其中,小班阶段遇到的挑战最大、契机也最多。入园焦虑的缓解、独立生活的展开、生活习惯的改变……这一切常常令幼儿自顾不暇。因此,开好小班这个“头”,无论对于幼儿三年的在园生活,还是对于他们的一生成长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当中国轻工业出版社万千教育编辑部高君编辑提出“接手小班”这一选题时,我真心叹服她对幼儿园工作重点的把握之精准,对幼儿园一线教师的工作需求之敏感。
近年来,我们对新生入园及小班班级工作的组织开展进行了持续的探究,成效令人欣喜。但是由于能力水平有限,我们对总结梳理自己的所做所想,特别是把这些成果整理成书,感到难度颇大。高君编辑给了我们莫大的信任、支持和帮助,她不仅针对“接手小班”这一选题的价值和我进行了多次讨论,而且就本书的体例、内容和我反复磋商。此外,与我合作的四位老师都是山东省淄博市实验幼儿园最优秀的教师代表,也是“王翠霞名师工作室”的成员。在多年带小班工作的过程中,在不断创新、深化工作思路和方法的研讨中,我们一直在更新理念,并把它们转化为迎接新生、管理小班的实践工作方法和策略,从而奠定了我们本次合作的最坚实的基础。
在撰写书稿的过程中,我们利用周末和节假日时间多次集体研讨,晚上伏案完成各自承担的任务。具体来说,本书由王翠霞提出总体框架,大家共同完成。其中,导言部分由王翠霞撰写,第一章由付颖、王翠霞撰写,第二章由冯雪梅、王翠霞撰写,第三章、第四章由王艳君撰写,第五章、第六章由王冰撰写。全书由王翠霞统稿。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可以为幼儿园的新生入园工作,为小班班级工作的组织与开展提供一份可借鉴的蓝本。此外,由于认识和水平有限,书中肯定存在错误和不足之处,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二)帮助家长掌握促进幼儿入园适应的积极策略
面对幼儿入园的种种不适应问题,家长的心态、言行、教养方式至关重要。帮助家长掌握促进幼儿入园适应的积极策略,是从源头解决幼儿入园问题的关键。
1.拥有积极的心态
积极的心态是指心态良好,能够把兴趣调动起来,经常处于积极的情绪中。家长要相信孩子能够承受入园适应这种压力,有能力接受入园适应的挑战,并能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获得自我成长。心理学上的“社会性参照”反应告诉我们,家长的情绪会通过亲子互动传递给孩子。当家长对孩子充满信心、充满期待时,孩子也会带着积极的心态,轻松、自然地接受入园这一现实,并给家长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2.运用言行进行有效的指导
亲子互动除了情绪的传递,还有言语、行为的传递。因此,家长在拥有积极的心态的同时,运用言行对孩子进行指导也非常关键。
(2)积极的行为带动。随着办园理念的提升,大多数幼儿园会在新生入园前安排一系列活动,为幼儿提前熟悉幼儿园的环境和活动提供条件。家长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机会,带孩子到幼儿园实地感受,帮助他们找到幼儿园里最喜欢的人、玩具和物品。当幼儿对某个人、某个玩具或某个物品逐渐熟悉、产生好感或主动亲近时,一种新的安全依恋就会自然地建立起来。这种新的依恋一旦建立,幼儿的自我重建也就开始了。
3.建立安全的亲子依恋
家庭是幼儿成长的最初环境。一般情况下,幼儿从出生到入园前,母亲是其主要的抚养者。儿童精神病学家指出:婴儿对母亲的爱是原始的,是最早形成的定向的情感关系。这种最初的情感关系促使幼儿对母亲产生了信任和依恋。更重要的是,这种最初的依恋关系很难被其他依恋关系代替。因此,幼儿对母亲依恋的程度也往往高于家庭中的其他成员。当幼儿与母亲形成安全的依恋关系时,其对陌生人的反应会比较积极,能顺利地与陌生人交往;反之,则容易对周围的人和事物缺少信任,感到恐惧。因此,在入园前,母亲要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教养方式,用亲密、信任的方式引导幼儿与自己建立安全的亲子依恋关系。比如,和孩子约定:“妈妈要去上班,你在家和奶奶玩,妈妈下了班就陪宝宝读书。”下班后,母亲一定要选一本孩子喜欢的图书和他一起读,兑现承诺。这样的小约定能让幼儿知道妈妈是可信任的,不会欺骗自己。当幼儿上幼儿园之后,他就会相信“妈妈下班后会来接自己”,从而缓解自己的入园焦虑情绪。同时,母亲要有意识地逐步延长和幼儿分离的时间,让幼儿学习与他人建立新的依恋,这对于幼儿入园适应及其社会性的健康发展无疑是一种有力的推动。
4.全面帮助幼儿做好心理和能力上的准备
帮助家长在家中有效地指导幼儿在心理上、能力上做好准备,不断地提高幼儿的基本生活自理能力,能为他们入园后的适应积累相关经验,让他们信心满满地上幼儿园。
(1)在心理上对上幼儿园充满期待。从孩子上幼儿园的那一刻起,家长就要告诉孩子:“你已经长大了,要到幼儿园学本领,要交更多的新朋友。幼儿园里有很多老师和小朋友,还有很多玩具,在那里你可以和大家一起唱歌、跳舞、做游戏。”家长还可以给孩子讲一讲自己小时候上幼儿园的有趣故事,让孩子对上幼儿园充满期待。同时,家长要营造孩子上幼儿园的喜悦氛围,和孩子一起准备必要的生活和学习用品,如小鞋子、小书包等,让孩子感受到家人的重视,感受到这是全家人的一件喜事,从而增强对上幼儿园的喜悦和自豪之情。
(2)拥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自理能力欠缺是幼儿入园适应的一大障碍。如果没有各项基本生活能力的支持,那么幼儿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并感到紧张和不安,从而加剧心理焦虑。因此,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幼儿从容适应幼儿园生活的重要基础。
受动作发展过程的影响,幼儿对各项生活技能的习得有特定的进程,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完成。家长首先要了解孩子的学习特点、动作发展特点,尊重孩子成长的节奏,并用足够的耐心等待孩子成长。需要强调的是,家长要管住自己的手,摒弃包办代替的传统理念和做法,还孩子以自由和机会,让孩子在自己动手、动嘴、动腿的练习中主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智慧的妈妈
恬宝要上幼儿园了,妈妈参加完家长会之后,就在培养恬宝的生活自理能力方面下了一番功夫,在家里和孩子进行了非常有趣的小活动。
一天,妈妈在阳台上收衣服,恬宝在一边好奇地帮妈妈往沙发上拿衣服,于是妈妈灵机一动,说:“恬宝,我们来比赛叠衣服吧!你叠你自己的衣服,妈妈叠爸爸的衣服,我们看谁叠得又快又整齐。”恬宝高兴地忙活起来,妈妈很认真地叠着爸爸的衣服,恬宝也学着妈妈的样子把自己的衣服叠得整整齐齐。
每天下班回家,恬宝都会抱着妈妈的腿说:“妈妈,我没有劲了,抱抱我!”如果妈妈不抱,恬宝就会哭闹或者干脆坐在楼梯上不肯上楼。有一次,妈妈手里提着很多菜,很为难地对恬宝说:“怎么办呀?这些菜好重呀,谁来帮帮我啊?”
恬宝马上喊道:“我来帮你!”于是,妈妈把一小包香菇递给恬宝拿着。到家后,妈妈表扬恬宝说:“宝贝太厉害了,不光能自己上楼,还能帮妈妈提东西呢!”从此以后,恬宝再也不哭闹着总让妈妈抱了。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智慧的妈妈总是能抓住适当的机会,以恰当的方式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培养孩子简单的生活自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