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者评价高。《幼儿教师与家长沟通之道》前一版累计印刷10余次,在几大网店有多达15000+条读者好评,反映了本书的可读性、实用性与受欢迎程度。
2.全新的内容。本书在保留前一版经典内容的基础之上,特别增加了“与二孩父母沟通的侧重点”这部分内容,修订并完善了“网络沟通”等内容,紧跟社会变化和网络发展的新形势。
3.高效的方法。作者严谨的文风,辅以鲜活的家园沟通案例,读来让人啧啧称叹。与44种不同类型家长智慧、高效沟通,你也可以做到。
晏红 清华大学教育博士。北京市特级教师,北京市幼教学科带头人,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理事,中国青少年研究会理事。曾获中国家庭教育知识传播激励计划卓越人物奖、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北京市家庭教育先进工作者、北京市学前教育系统优秀支教工作者、北京市海淀区早期教育管理模式创新奖等奖项。在家长培训、家庭教育指导者培训、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培训、儿童情绪管理、早期家庭教育指导等方面经验丰富。
主要研究方向是家庭教育、学前教育、教师教育与教育管理。已出版《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形式与方法》《园本培训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中国儿童情绪管理》《好习惯成就孩子的一生》等十多部专著。
第二版序言
家园沟通与合作将走向专业化与制度化
《幼儿教师与家长沟通之道》自2012年1月出版至今,已经累计印刷了12次,可见这个话题在实际工作中备受关注和欢迎。
在学前教育国培计划中,这个话题也是我多次授课的专题。当我得知来自全国各地的国培学员多数阅读过此书时,那种未见其人先知其书的相知、相遇之情,让我深受鼓舞、备感欣慰。
时至今日,教师与家长沟通之道不仅是幼儿园工作的现实需要,而且已经上升为幼儿园教师和园长专业标准的重要地位。2012年2月,教育部颁布实施《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其中明确规定,“沟通与合作”是幼儿教师必备的“专业能力”之一,“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合作,共同促进幼儿发展”是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之一。2015年1月,教育部又颁布实施了《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从“专业理解与认识”“专业知识与方法”“专业能力与行为”等三个维度,提出园长应“掌握幼儿园与家长、相关社会机构及部门有效沟通的策略与方法”
“指导教师了解幼儿家庭教育的基本情况,掌握家园共育的知识与方法”等十余条专业要求。可见,与家长沟通已经被纳入幼儿园园长与教师的专业素质结构,成为幼教工作者一项重要的基本功。
2016年3月,教育部颁布实施新的《幼儿园工作规程》(简称《规程》),家园沟通与合作再一次在制度上得到强化。新版《规程》第五十二条规定:“幼儿园应当主动与幼儿家庭沟通合作。”旧版《规程》第四十八条则表述为:“幼儿园应主动与幼儿家庭配合。”对于家园关系,新版《规程》把旧版《规程》中的“配合”调整为“沟通合作”,“沟通合作”比“配合”更能体现现代学校制度下更加具有建设性的、平等的家园关系。这种变化反映了在社会变迁过程中时代的发展与要求,以及幼儿教育的专业性与先进性。
新版《规程》与旧版《规程》颁布与实施相隔20年,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已经今非昔比。在这期间,幼儿园的功能发生了很大变化,已经由以往的为单位职工服务的“福利”功能以及为解决家长后顾之忧的“托管”“保育”功能,转变为专业性和独立性较强的、促进幼儿发展的“教育”功能。与此同时,家长和社会对幼儿教育的需求越来越积极与主动,对幼儿教育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把儿童接受适宜的幼儿教育视为人的发展权益。因此,幼儿园与家庭的关系就不是有主次之分的“配合”关系,而是平等的“沟通合作”关系,并在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方面更具有专业性。由此来看,幼儿园教育应该对家庭教育发挥专业引领作用,促进家庭教育发挥正面的积极作用,帮助家庭教育走出误区,使家庭与幼儿园产生合作共育的效力,共同为幼儿一生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政策法规是实践工作的指南针。政策法规的不断完善,意味着家园沟通与合作需要进一步走向制度化与专业化,家园共育工作的督导与考核、研究与培训必将被纳入规范管理的轨道。长期以来,幼儿园家庭教育工作存在着在实践工作中不可缺少,但在继续教育体系中缺少专业培训的状态,幼儿园也很少能够提供正规的学习途径或者系列的教研活动,来帮助教师总结与梳理经验。因此,指导教师提高家园沟通合作共育的专业化水平迫在眉睫,本书希望为此做一点有意义的工作。
当年,本书第一版在第一次印刷时,就被《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评选为全国教师暑期阅读推荐书目,之后我不断收到大量读者的反馈——“条理很清楚,把幼儿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写得很详细,是理论+案例分析的一本好书。”“这么多的家长,性格都各不相同,书里罗列了一些与不同类别家长沟通的策略,很实用!”
……诸多来自当当网的读者评论精准地概括了本书的特色。鉴于读者对本书的高度认可,本书再版之时在保留绝大多数经典内容的基础之上,根据最近几年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等权威政策文件精神,以及针对当今社会的新变化与新发展,增加与修改了部分章节的内容。我国实施二孩政策以来,二孩家庭教育指导任务很快就体现在幼儿园家长工作之中,因此在第三章“与不同类型的家长沟通”中,增加了“与二孩父母沟通的侧重点”内容。为顺应现代信息技术更新换代,对教师进行家园沟通提出的新要求,专门修订了第十章的“网络沟通”内容。其他相关修订内容也都体现了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新精神。
酝酿第二版序言之时,恰逢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简称《意见》)。这是1949年以来党中央出台的第一个专门面向教师队伍建设的里程碑式的政策文件。《意见》提出教师队伍建设在2035年的目标任务是:“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培养造就数以百万计的骨干教师、数以十万计的卓越教师、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尊师重教蔚然成风,广大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为实现这一目标,让我们共同努力!
晏红于清华园
2018年2月
(二)与二孩父母沟通的侧重点
根据二孩家庭存在的关键问题,教师可以围绕二孩的家庭排行对教育方式的影响以及如何分别教育老大和老二与家长进行沟通,指导他们针对不同的情况实施公平教育。
1.根据二孩家庭的不同组合与家长沟通适宜的教育方式
根据两个孩子的性别进行组合,二孩家庭能够出现“一个男孩,一个女孩”“两个男孩”“两个女孩”三种组合状况。在此基础之上再按照排行进行组合,就会出现“兄妹关系”“姐弟关系”“兄弟关系”“姊妹关系”四种兄弟姐妹关系。无论是哪种组合的二孩家庭,家长应主要处理好三种关系:一种是孩子之间的关系,一种是母子(女)关系,另一种是父子(女)关系。
(1)“两个男孩”的二孩家庭。在有两个儿子的家庭中,孩子们在家庭地位上的竞争会相对突出,孩子的年龄差距越小,这种竞争就越激烈。因为无论是东方文化体系还是西方文化体系,都有男性继承家庭价值观和发展家业的社会传统。加上有的父母防范问题发生的能力有限,在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协调能力不足,最后导致两个孩子成年之后发生激烈竞争。因此,教育两个男孩学会兄友弟恭、公平竞争是非常重要的。在竞争中学会合作与共处应该是“两个男孩”的二孩家庭进行教育与引导的重点。
两个男孩之间长期相处,会体验到很多与同性同伴的交往之道,与异性同伴相处的经验则比较缺失,因此,这种家庭的母子关系非常有意义。对于两个孩子而言,母子关系不仅是亲密的亲子关系,而且是孩子们学会与女性相处的“启蒙学校”。在“恋母情结”的影响下,两个孩子会天然地依恋母亲,从中体验与理解母爱的温暖、包容与无私。同时,母亲又不要溺爱与纵容孩子过度调皮捣蛋,要引导孩子们尊重规则、尊重他人,尤其是要尊重女性。当两个孩子出现矛盾的时候,母亲要引导他们学会自己解决问题,而不要过度卷入他们的纷争。
母亲在家庭中的地位和丈夫对待妻子的态度,在“两个男孩”的二孩家庭里也非常重要。母亲的身份与地位不仅让孩子们理解了母亲的角色,而且让他们感知到与女性相处的基本原则。如果在家庭中,母亲得不到父亲的尊重,经常与父亲发生争执,甚至被粗暴对待,那么孩子不但饱尝家庭不和所带来的痛苦,而且无法在家庭中习得与女性相处的正确方式。孩子长大以后,如果在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过程中没有机会补偿家庭教育造成的缺失,那么童年时代的家庭不和就会给他留下深刻的烙印,这样就会大大增加他未来构建幸福家庭的风险。
(2)“两个女孩”的二孩家庭。与“两个男孩”相比,“两个女孩”在家庭地位上的竞争会表现出不同的倾向。她们在家庭价值观和发展家业方面的竞争未必激烈,但是在生活条件和亲子情感上的竞争会突出一些,这也与人类历史文化传统有关。比如,如果家中是两个男孩,那么弟弟穿哥哥小时候的旧衣服,弟弟就不会太在意,其他家族成员和社区邻居也较少会对此做出评价,因此男孩子在这方面的比较与竞争就不明显。如果家中是两个女孩,那么妹妹穿姐姐小时候的旧衣服,妹妹可能就会在意,而且年龄越大越在意,其他家族成员和社区邻居有可能有意或者无意地对此做出评价,因此女孩子在这方面的比较与竞争就会明显一些。可见,在“两个女孩”的二孩家庭,家长要在生活细节方面关心孩子们的细致感受,在生活环境和家庭关系上让她们体会到同等的爱与关照。
父亲在“两个女孩”的二孩家庭中至关重要。在“恋父情结”的影响下,两个孩子会天然地依恋父亲,从中体验与理解父亲的宠爱与力量,这对女孩的健康成长是必不可少的精神营养。同时,父亲要注意培养女孩的自尊、自立与自信。在大多数家庭中,父亲都会把女儿当作童话世界中的公主一样疼爱,这让女儿非常享受,也容易让女儿产生依赖心理,对男性的精神世界产生模式化的认识与期待。也就是说,女孩子在心理上希望自己未来的丈夫也像父亲一样宠爱自己,否则幸福感就会大大降低。事实上,丈夫与自己是同龄人,父亲则是自己的长辈,他们的角色与精神世界差异很大,所以女孩子对丈夫与父亲应该持有不同的期望。因此,在女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亲对她们既要慈爱,又要锻炼她们的生活能力与心理素质,引领她们学会爱护自己、学会自立自强。与此同时,母亲在家庭中的角色也起到示范作用。母亲应该为女儿树立自尊、自爱、自立的学习榜样。如果母亲没有独立的精神世界,过于依附丈夫提供的生活空间,又得不到丈夫的尊重,那么孩子们的精神成长就会受到不良影响。
(3)“一个男孩,一个女孩”的二孩家庭。在二孩家庭中,一个男孩与一个女孩之间的竞争相对是最弱的,尤其当两个孩子的年龄差距越大时,他们之前的竞争就越小。两个孩子虽然同在一个家庭,却各穿各的衣服,各玩各的玩具,各有各的爱好,异性之间的差异使两个孩子感觉他们在很多方面都没有可比性,他们俩通常更容易和睦相处。父母对待两个孩子的教育也会有性别差异,会按照普遍的性别标准教育男孩子与女孩子。如果父母给两个孩子同等的待遇和机会,那么他俩都会具有“老大”的心理特征,即一个是排行老大的男孩,一个是排行老大的女孩。
如果两个孩子的年龄相差3岁以上,那么家庭中容易出现“合作加强版”的异性关爱局面。如果女孩是老大,那么弟弟通常会得到妈妈与姐姐的双重关爱,犹如得到“两个母亲”的宠爱。如果男孩是老大,那么妹妹通常会得到爸爸与哥哥的双重关爱,犹如得到“两个父亲”的宠爱。这种“双重宠爱”通常会让弟弟(或者妹妹)度过一个安好的童年,但是对孩子成年之后的爱情与婚姻未必完全具有正面影响,这主要取决于弟弟(或者妹妹)是否能娶到(或者嫁给)一个犹如当年姐姐(或者哥哥)一样爱护自己的妻子(或者丈夫)。所以,一项研究得出结论,在幸福婚姻的匹配度上,相同排行的两个孩子的婚姻通常不如不同排行的两个孩子的婚姻幸福。由此可见,“双重宠爱”现象会造就一个幸福的童年,但是对成年后的生活可能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这种推理提醒家长,要给孩子预留一定的独立成长空间,减少孩子的过度依赖,促进孩子自主人格的形成。
2.与家长沟通教育老大的关键策略
教育老大的基本原则,要根据“老大”这个排行在家庭文化传统中所具有的共同规律。一般情况下,“老大”会面临两方面的压力,一方面是父母对老大所寄予的“完美主义”期待,另一方面是老二所带来的“退居二线”危机。
家长会认为老大需要明白自己的基本责任与义务,应该更好地理解与贯彻父母的意图,为弟弟妹妹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因此,家长往往对老大要求比较严格,希望老大成为中规中矩的人。这种“完美主义”养育态度既造就了很多家庭老大长大之后成为有责任与有成就的人,也在童年时期给老大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老大需要调动较多的心理能量,尽量满足父母所寄予的角色期待。可见,对老大既要有一定的要求,又不要要求过高,是家长首先应该把握的一个原则。
对于老二即将到来给老大带来的“退居二线”危机,很多家长都有一定的认识,并为此做了一些准备工作。比如,说尽好话,让老大接纳老二的到来;承诺会一如既往地爱他,等等。即便如此,老大仍然会准确地察觉到老二的到来使自己真切地失去了父母的宠爱,而且自己争宠吃醋会背负道德的压力,“割舍”与“忍让”成为自己不得不接受的美德。当然,有的老大会直接挑战这种实实在在的损失,质问父母:“你们是不是不爱我了?”“我是不是一个多余的人?”有的老大可能会用破坏性行为或者自暴自弃的行为迫使家长重新关注自己,或者以更加激烈的方式去要挟家长对自己言听计从。可见,孩子毕竟年幼,需要成人的及时关注与理解支持;帮助他调动心理能量去平衡自己的内心,才有利于他的健康成长。因此,对老大既要进行心理关怀,又要让他真切地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爱,是家长应该把握的另外一个不可缺少的原则。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从生活、物质和心理等多方面,给予老大实实在在的关照与积极的正面引导。
◎通过边观察边对话让老大了解到,老二不会说话、不会走路、不会吃饭,让老大认识到老二需要特殊的照顾,并逐步体验父母和自己有责任和义务一起帮助老二。
◎让老大为老二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而且每次都要征求老大的意见。如果他不愿意中断自己的游戏,或者不愿意动手,那么家长要表示理解,并且不训斥老大怠慢或者懒散。
◎指导老大掌握正确帮助老二的方法,不指责老大不当的助人方式。
◎鼓励老大带着老二玩,但是也尊重老大愿意自己玩更高水平游戏的愿望。
◎经常通过肢体动作给予老大关爱。不要以为只有老二才需要抚摸、拥抱和亲吻,只要是孩子,就渴望父母给予肢体上的关爱,而且永远都不嫌多。
◎抽出时间与老大单独相处,如讲故事、说话、散步、旅行等,并让老大相信,虽然你与他单独相处的时间减少了,但是绝对不会舍弃与他相处的机会。
◎给老大合理的特殊照顾。在物质层面,可以为他准备一些特殊的礼物,比如他喜欢的玩具、图书、食品、衣物或者相对较多的零花钱等,在固定的特殊日子送给他,如生日、新年或者儿童节等。在精神层面,可以让老大有相对自由的安排,如适当晚睡,与家长一起购物、出行等。
◎培养孩子之间的情感,让老大与家长一起为老二选择玩具,可以在商店购买新玩具,也可以请老大把自己的旧玩具送给老二。鼓励老大与老二一起玩玩具,并帮助老大理解老二与自己不同的游戏行为与游戏方式。
◎不要总是刻意地要求老大为老二树立榜样,也不要经常贿赂老大“谦让”老二,更不要动不动就说“你是哥哥(姐姐),你应该……”。要允许老大做事不完美,允许他有自己的小私心,给予老大以自己的方式进行探索或者试误的机会。当老大做错事时,应就事论事,正面指导,不把“老大”这一标签作为批评或者指责的理由。
◎在给予老大特殊照顾的同时,防止老大形成唯我独尊的思维方式,养成处处都想得到特殊照顾的行为习惯。
◎当家长误解孩子或者做事不妥时,要坦诚地向老大道歉,并得到他的谅解,为孩子树立诚恳道歉、正面减压的行为方式。
3.与家长沟通教育老二的关键策略
教育老二的基本原则,要遵循“老小”这个排行在家庭文化传统中所具有的共同规律。一般情况下,“老小”主要面临来自父母与老大所带来的压力,一方面老小得到较多的保护与宠爱,他需要学会遵守规则与关心他人;另一方面,完美的父母和能干的老大在他面前树立的权威,让他有一种“小不点”“长不大”的成长压力。
“老小”因为是家庭中最柔弱的后来者,天然就享有集宠爱于一身的各种特权。因为家人主动照顾他较多,老小容易不知不觉地养成被动等待照顾的习惯;因为家人主动承让他较多,老小容易不知不觉地形成根据个人主观愿望行事的习惯。所以,在很多家庭里,老大通常是中规中矩的,老小通常是挑战规则的。如果老小的愿望无法实现,有的孩子会以发脾气或者其他激烈的方式,直接向父母或老大索要权力;有的孩子则会“婉转”地采取“耍小聪明”的策略以成功逃脱各种限制。面对各种挑衅,很多家庭并不总是采取一致的压制或者纵容的态度,而是有时压制、有时纵容,这就更加刺激了老小见机行事的好奇心与冒险闯关的好胜心。对于以上种种可能性,如果家长的应对方式过于粗枝大叶,那么将无益于老小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健康的性格、个性。
老小在受到百般宠爱与特殊关照的同时,也会经常受到父母与老大的多方教导,这些教导通常是针对他的不当行为的,这会让他感觉自己处处受到限制。加之当父母与老大在管教老小的时候,老小会有一定程度的对抗,所以父母与老大有时难免会以自己的身份对老小施压,这时老小会更加强烈地感受到“人微言轻”的无奈与失落。有的孩子因此会更加叛逆,经常出现挑衅行为,这既是家庭过度以他为中心的结果,也是老小以此证明自己有力量的体现。所以,在两个孩子之间的关系上,老小通常既崇拜老大、依赖老大,又总是伺机挑战老大,这也导致老大对老小存在着既爱护又压制的双重行为。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长需要在生活、物质和心理等多方面对老大和老小进行既统一又有所区别的教育。
◎培养老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独立自主意识和能力,平时敦促他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能养成等待别人为他做事的习惯。
◎让老二明白别人帮助他不是一种义务,所以他有义务感谢别人的帮助,并知道自己也应该学会主动为他人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
◎教育老二平时做事要遵守规则,谨防他总是通过求饶、找借口甚至偷懒、撒谎等方式逃避规则的约束。
◎培养孩子无条件遵守公约的意识,不采用满足不合理需求等讨好孩子的方式来“贿赂”或者“诱惑”孩子遵守规则。
◎不要袒护老二或者为他承担错误,要培养他敢于认错的精神,并指导他尽力改正错误,勇于为自己的错误承担责任。
◎经常给予老二难度适当的任务与工作,完成任务和取得成绩时要给予他充分的肯定,培养他的成就感与胜任感。
◎老二喜欢跟着老大玩,老大未必总是愿意带着老二玩,所以要培养老二学会尊重他人、快乐独处、独自游戏的意识与能力。
◎充分发挥老二崇拜老大、善于模仿学习的特点,鼓励老二学习老大的优点,进而激发老大帮助与指导老二。
◎不要用过度比较的方式刺激老二的上进心,这样会给孩子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经常拿老大的优点与老二的缺点相比,有时达不到促进老二积极学习的目的。
◎老大会更早地拥有隐私与独立性,不要怂恿老二通过充当“卧底”或者“跟踪”等方式,为家长提供“内部情报”,也不要对老二主动提供“消息”的做法表示浓厚的兴趣。否则,不利于老二学习正确的人际交往方式。家长要坚持通过正面渠道了解孩子,并不断地提高正面了解孩子的能力。
◎当两个孩子产生矛盾时,要谨防以“谁先动手谁有错”“谁哭谁有理”“谁的委屈大谁有理”来判断双方的是非对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