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间入园环节,怎样才能兼顾即将入园的孩子和早已经入园的幼儿?
户外活动到了,如何让幼儿安全、有序又自然、有效地过渡到户外呢?
两个集体活动间的休息环节,怎样实现幼儿的自我服务和环节间的过渡无痕呢?
就餐前的等待时间,可以开展哪些和食物相关的活动,刺激幼儿的食欲呢?
就餐时间,怎样照顾进餐速度不一样的幼儿呢?
餐后过渡环节,组织哪些游戏可以减少幼儿乱跑的行为,避免安全事故呢?
……
想要获得这些问题的答案,就请翻阅本书吧!
幼儿进入幼儿园是幼儿迈向社会的第一步,幼儿园生活是幼儿从家庭迈向社会的小小驿站;而幼儿园一日过渡环节,是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将幼儿从一种活动状态转向另一种活动状态时产生的中间环节。所以过渡环节发生在两个活动的更替时段,穿梭渗透于幼儿的一日学习、游戏、生活、运动活动之中。如果把幼儿美好且充满意义的一日生活比喻成一串美丽的珍珠项链,那过渡环节就是那一根隐性的串珠成链的线,虽小尤贵。
对于幼儿来说,幼儿园一日生活中过渡环节之所以重要,不仅仅是因为它满足了幼儿对一日教学活动张弛有度节奏性变化的适应需要,更重要的是它满足了幼儿身心活动节奏更替的需要。对于教师来说,过渡环节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自主反思教学策略、调整教育方案以及培养教育机智的机会。在过渡环节时段,教师可以更自由地和孩子打成一片,更易于建立和谐、亲密的师幼关系。此外,在较为自由和自主的活动时间,幼儿易于发生各种矛盾和纠纷,由此一来,过渡环节又蕴藏了无限的教育契机,幼儿的问题解决能力、创造力、自我表达能力以及教师的观察力、教学执行力都可以通过这一环节得到一定的培养。
但遗憾的是,一直以来,过渡环节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过渡环节对幼儿身心发展以及教师教学发展的双向促进价值未能得到很好的发挥。而且在教学实践中,过渡环节易走向两个极端。一方面,教师过多地干涉幼儿的活动选择,这种教师权威的滥用大到对幼儿活动场所、活动内容的直接指令,小到对幼儿每一个活动的具体步骤和时间的限定,这样使得本身以放松和休息为主的过渡时间充满着紧张和压力;另一方面,教师对幼儿放任自流,不干涉也不引导,这无疑引发了很多幼儿的消极等待、无所事事的行为,不少教育契机也就此流失。因此,过渡环节仍以其边缘性游离于教育工作者的视线之外。
本书对过渡环节不仅有理论阐释,更赋予全面详尽的活动策略。在本书中,我们也尽量向大家诠释过渡环节的理念以及我们所设计活动的根本立场。
(1)过渡环节要体现自然性。这是过渡环节内涵最深刻的体现,意味着教师所选的过渡环节活动要顺应幼儿身心发展规律自然而然发生。所以,过渡环节是行程中的驿站,是幼儿园一日生活剧中的“花絮”。它是非正式的,在自然状态下,容许各种自由活动形式的存在。它可以是自然活泼的,也可以是安静平和的,它容许喧闹幽默,也容许闲趣静谧。过渡环节的自然性无形中就否定了教师在过渡环节中的过多安排或指导,而是强调适应幼儿的自主调节的活动方式,把人为控制的过渡转换成自然的过渡。而幼儿的学习以游戏为主,所以自然无痕的过渡也是活动艺术性与游戏性的一种体现,各种有趣、丰富且体现多元文化的故事、歌曲、戏剧、民间童谣、律动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2)过渡环节要实现幼儿的自主性。过渡环节的主要作用是为了调整幼儿的身心状态,为下一个活动做最充分的准备。所以在过渡环节时,教师要充分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需求,为他们的自主、独立发展提供最适宜的环境。在这个过程中,幼儿除了享受尊重和自由的氛围,还享有自由活动的选择权,在一定弹性空间里从事自己喜欢的活动,选择自己喜欢的同伴,自由地表达情感和需求,让个性得到更好的发挥。这一点要求教师能打破教师权威意识,如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所示,回归儿童本位。
(3)过渡环节要满足幼儿发展的适应性。只有适宜的过渡时间、活动强度、活动更换频率,才能帮助幼儿将过渡活动的潜力与能量发挥到最大值,保障过渡环节顺畅进行。而适宜的活动频率和强度需要教师遵循幼儿发展的年龄特点来设计。另外,教师还要保证活动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适于幼儿多次参与与尝试。
(4)过渡环节要体现教育的渗透性。过渡环节能为幼儿提供有益的学习经验,这主要是指它能为幼儿提供重温几天前或一周前刚刚习得的经验的机会,帮助他们重新建构认知或情感体系。所以在过渡环节中,教师可以将幼儿一日学习的很多经验进行重复渗透,以实现教育性、生活性的全面统一。过渡环节可以和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其他环节相融合,以实现幼儿不同生活、学习、运动经验的交叉、重合,这样能更好地实现幼儿的整体发展。
本书共分为七章,每个过渡环节各独立为一章,每章又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为相关过渡环节的价值阐释、组织策略、试试这样做、温馨小贴士。这些内容不仅能很好地帮助教师认识该环节的教育价值以及实施概要,提高其理论水平,而且一些具体的、操作性极强的活动能很好地为教师提供真实有效的帮助,以保障过渡环节的有效实施。具体说来,书中提到的每一个活动都由简单的活动介绍、活动准备、活动实施、活动建议几部分组成。活动介绍主要是对该活动实施背景或价值信息的简单描述,包括这一活动与幼儿发展的某个特定领域的联系以及对幼儿发展的作用等;活动准备主要是指实施该活动教师所需的物质或幼儿经验方面的先前准备状态;活动实施则较为详尽地描述了活动实施时教师要遵循的具体步骤或注意的关键点,包括幼儿和教师在活动中具体要采取的行为;活动建议重点阐释了实施该活动的注意事项,以及针对不同年龄段幼儿的活动改进策略或其他的相关延伸活动。我们极尽可能为教师拓展思路,以设计出更新颖而有价值的活动帮助幼儿快乐过渡,乐享这片自由之地。
本书由陈凤、李薇佳、李雪芬、徐冰、王静春、张淘儿、王芳、林波、胡娜、胡蓉、李丹凤、王水莲、陈微、周琳芬、吴文艳共同参与编写,由吴文艳统稿。我们极力想向教师呈现的不仅仅是一些现成的活动设计,更是一种思路和理念。我们想给教师提供一个支点,以引发他们思维的源泉。如果教师能充分利用这些“中转”从“驿站”,以幼儿发展的五大领域为核心设计一些简单的活动,那么将原本过渡环节中幼儿的消极等待转变为积极行为就绝不是难事。
感谢编写人员所在单位及领导给予的大力支持,感谢中国轻工业出版社万千教育编辑部高君老师的中肯扶正和辛勤劳动。
由于时间仓促,学识水平有限,书中部分案例的描述可能还不够清晰,分析还不够透彻,粗疏漏缺在所难免,敬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4年7月28日
(3)关注“生活”——提供多样的生活学习机会。餐前餐后的过渡环节是幼儿文明的礼仪和生活卫生习惯养成的良好时机,教师应善于抓住这个有利的教育契机,有计划地策划并提供给幼儿自我表现、自我发展的生活学习机会。古语曰:“养其习,于童蒙。”幼儿教育的实质就是让孩子学会生活,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文明的礼仪习惯,但这些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下面案例2中孩子们在餐前摆放桌椅时发生的纠纷在各个班级经常出现,如何文明入座?如何有礼貌地与同伴交往?如何解决突发问题?这些都是让幼儿学会生活的重要内容。生活礼仪习惯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就像下面案例1一样,教师可以在餐前餐后过渡活动中渗透生活习惯和礼仪教育,在餐前餐后安排“学一学”“做一做”等活动,在有趣的游戏中让幼儿了解各种用餐礼仪,同时积极开展值日生工作,鼓励幼儿发餐盘、叠餐巾、摆勺子、放碗筷、餐后劳动整理等,在帮助幼儿养成良好习惯的同时,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为他人服务。
案例1
午餐时间马上就要到了,中(1)班的教室里,教师正在给一些幼儿讲故事。教室的餐桌旁有六个幼儿正在分餐具,他们认真地清点着每组需要的毛巾、勺子。只听一个幼儿说:“这边还少一份。”另一个幼儿回应道:“好的,我帮你拿……”孩子们互相配合完成着值日生的工作。
案例2
听到老师说可以用餐了,只见孩子们快速地搬起小椅子,飞奔入座。由于教室空间小,幼儿A的动作稍慢一些,就被堵在了桌子外面,无法进入里边的座位。幼儿A比较着急,只见他用椅子撞了撞坐在外边的幼儿B的椅子。幼儿B看了看他,说:“你可以从那边绕过去。”说完,幼儿B继续吃饭。
(4)关注“个体”——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餐前餐后这个时段也是教师适当调节工作节奏、解决个别儿童问题、亲近每一个孩子的极好时段。《纲要》中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要为每一个儿童,包括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提供积极的支持和帮助,要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在日常集体教学中,教师不可能全面关注到每一个幼儿,而餐前餐后的过渡环节为幼儿提供了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比如,餐前的表演环节设置,餐后的小组活动、个别化学习、角落游戏等,不仅为每个孩子提供了多样的学习机会,更有利于教师对幼儿进行个别化的指导与教育。请看以下两个案例:
案例1
幼儿A是个内向的孩子,平时几乎不说话,每次回答问题都会小脸通红,有时还会紧张得结巴。为了让孩子变得大方、自信,教师和他提前约好请他在餐前进行“我行我秀”表演。坚持一段时间后,幼儿A有了一定的转变。轮到幼儿A表演时,只见他大步跨前,站在台中间,用响亮的声音开始自我介绍与演唱。虽然他上台演唱时小脸还是通红,但在表演的过程中比以前大方、自信多了。
案例2
午餐时间,教师在幼儿的餐桌旁走动,一边引导着用餐的幼儿,不时地提醒他们摆正椅子、扶好盘子,一边关注着教室的另一头。那边已经吃完饭的幼儿正按自己的意愿游戏,有的在安静地搭积木,有的在看书,还有的钻在“聪明屋”思考着有趣的问题。
三、试试这样做
(一)餐前活动
1.食谱介绍
在午餐前,教师可以组织幼儿根据当天的食谱进行随机的谈话,可以围绕食物的名称、食物的制作、食物的营养等展开话题。谈话时间也正是保育员分发食物的时间,这样幼儿往往很容易被午餐的色香味所吸引,有效地激发食欲。另外,这个过程还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因为幼儿还可以进一步了解这些食物的营养成分对人体的好处,改掉不良的饮食习惯,摄取均衡的营养,拓展他们的知识经验。
活动准备
教师根据谈话内容准备相应的材料,包括食物原料的实物或图片,食物谜语等。
活动实施
●活动的组织形式灵活多样。教师可通过猜谜的形式,让幼儿猜猜今天吃什么。
●教师事先准备食物未烹饪前的样子,可以是实物或图片,让幼儿进行食物烹饪前后的辨认与对比。同时,也可以让幼儿获得该食物的生长过程、食用部位等知识。
●闻香识物,让幼儿通过闻一闻、猜一猜来激发食欲。
●教给幼儿某些食物的食用方法,比如怎样剔除鱼刺,如何剥虾,等等。
●当幼儿积累了一定的有关食物的经验后,教师也可以通过寻宝的方式让幼儿边吃边找找当天的炒菜中有几种食物,分别是什么。这个方法对矫正幼儿的挑食习惯特别有效。
活动建议
围绕食谱的谈话,建议教师经常变换形式,以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展开。针对托、小班幼儿,可通过他们熟悉的小动物形象、动画片角色等鼓励幼儿尝试新的食物;针对中、大班幼儿,应尽可能让他们参与谈话内容,有更多的机会参与互动。这样既能激发幼儿的食欲,又可引发幼儿对食物的关注,有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