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分类
万千书架 作者译者 书评推荐 资讯动态 关于我们
幼儿心理
-
透视0—3岁婴幼儿心理世界——给教师和家长的心理学建议
《透视幼儿心理世界》的姐妹篇,婴幼儿教师和家长的必读指导书。
作者:冯夏婷
  • 出版信息
  • 内容简介
  • 推荐
  • 著译者介绍
  • 序言
  • 目录
  • 书摘
  • 出版信息
    出版日期:2016年2月1日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18407835
    装帧:平装
    页码:264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 内容简介

    本书从0—3岁婴幼儿怎样认识世界、怎样感受世界、怎样应对世界这三个方面,通过大量鲜活的案例,详细地向读者介绍了婴幼儿的心理世界。


    针对婴幼儿的每一个心理特点,作者都是首先通过几个案例来引出婴幼儿的心理现象,接下来分析心理现象产生的原因,然后介绍心理学家针对此心理现象的经典实验研究和结论,再分别给亲子中心的教师和婴幼儿的家长提出教育建议,最后补充“重要参考”资料以增强读者对该心理特点的认识。


    该书具有十分突出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实用性,对于读者了解和观察婴幼儿的心理发展现状,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促进孩子的心理成长,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本书是《透视幼儿心理世界—给幼儿教师和家长的心理学建议》的姐妹篇。(《透视幼儿心理世界》主要介绍的是3—6岁幼儿的心理世界)
  • 推荐

    【编辑推荐】


    2014年初,《透视幼儿心理世界——给幼儿教师和家长的心理学建议》出版之后迅速得到了读者的欢迎与好评。某些读者反映,该书主要针对的是3—6岁幼儿的心理发展状况,而自己的孩子还不到3岁。为了满足这部分读者的需要,我们又约请冯夏婷老师撰写了《透视0—3岁婴幼儿心理世界》这本书。与《透视幼儿心理世界》相比,这本书“还是同样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实践指导性。


    【名家推荐】


    这是一本难能可贵的好书!我所认识的冯夏婷博士,是一位有使命感、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作者。如同她淡定的笑容,这本书以使读者感到轻松愉悦的写作方式,让紧张的我们放松心情,从科学的角度,通过真实的案例,来了解孩子成长的真相。0—3岁的宝宝,正行进在大脑的高速公路上。让宝宝在这条路上遇见什么、留下什么、清除什么,对于这些问题,我们都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最好的答案。
    ——王煦童(3个孩子的妈妈,广东森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

    “三岁看八十”诠释了0—3岁这一育儿黄金期的重要性,同时彰显了原生家庭对孩子性格影响的重要性。从经验育儿到科学育儿,从老一辈的俯瞰教养到蹲下身子跟孩子平视交流,都昭示着为人父母者的育儿观念正在慢慢转变。冯教授的这本新作从0—3岁婴幼儿的心理发展入手,让读者在风趣通俗的字里行间掌握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体会孩子的心理需求,在不知不觉中汲取育儿知识,可谓当下最佳的育儿宝典。
    ——祈丽珠(家庭教育高级指导师,广东省现代家庭教育研究指导中心主任)

    过去的4年里,在陪伴宝宝成长的过程中我碰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曾经迷茫、忐忑、不知所措,然而我有幸认识了华南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的冯夏婷教授,并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样一遇到状况就向她求助,她也不厌其烦地给予我专业的指导,使我受益匪浅。现在冯教授推出的这本书,将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和真实的案例相结合,系统地阐述了0—3岁婴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可能出现的心理发展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教育建议。这本书有助于初为父母的家长们自信、从容地培养和引导孩子,可谓一部优秀的婴幼儿育儿宝典。
    ——朱苹(4岁男孩的妈妈,兴业银行广州分行东山支行行长)

    这是一本集趣味性、科学性和操作性于一体的内容全面、系统的育儿宝典。本书借用生动有趣的育儿小故事,科学系统地分析了0—3岁婴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并分别给早教教师和家长提出了教养建议。尽管我是学前教育工作者,但是面对当下大量杂乱无章或过于深奥的育儿信息,我也需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去整理与消化。而拿到这本书,我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因为读它时既感到愉悦,又觉得实用。准备生二胎的我,决定按照冯教授的这本书科学地、细心地养育孩子。
    ——郑兰花(宝宝两岁,河源技师学院幼儿教育专业教师、教研组长)

  • 作译者序

    冯夏婷 女,教育心理学博士,副教授。1986年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系学前教育专业,获学士学位;1991年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心理学专业,获硕士学位;2003年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心理学专业,获博士学位。从事幼儿心理与教育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近30年。


    《妈咪宝贝》《家庭教育》《孩子》《心理育儿》等育儿杂志的专家顾问和撰稿人。新浪网亲子中心、太平洋亲子网、九叶网、爱我宝贝等网站的特约专家。《南方都市报》《羊城晚报》《南方日报》等报纸的撰稿人和点评专家。美国的惠氏、雅培、美赞臣和友邦保险等著名公司与机构的讲座专家。


    主编《幼儿问题行为的识别与应对(家长篇)》《透视幼儿心理世界—给幼儿教师和家长的心理学建议》等育儿图书5本。出版《儿童、家庭和社区—家庭中心的早期教育》等译著两本。曾主持10个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
  • 序言

    2014年年初,我们撰写的《透视幼儿心理世界——给幼儿教师和家长的心理学建议》出版,该书上市后得到了幼儿教师和家长广泛的好评,我们深感欣慰。在那本书中,我们采用了特别的写作方式,就是把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和经典实验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结合孩子们在幼儿园和家里每天发生的小故事,介绍给教师和家长,同时给出相应的教育建议,然后提供扩展阅读的材料。这样的写作方式显然很受幼儿教师和家长的热烈欢迎。于是,在编辑吴红先生的鼓励下,我们又推出了《透视0—3岁婴幼儿心理世界》这本书,沿用了同样的写作方式,把0—3岁婴幼儿的心理发展,简单而又科学地介绍给亲子中心的教师和家长。


    从出生时一个粉红色的、只会手脚乱舞、眼睛才刚刚开始睁开的肉团团,到3岁时已经基本具有独立活动的能力,并且具有独立的意识,0—3岁的婴幼儿阶段,是人一生中身体、动作、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在动作的发展方面,孩子两个月会转头,3个月会抬头,6个月学会了翻身,7个月开始学习爬行,10个月学会站立并开始行走,1岁半能够行走自如,两岁会跑,3岁会跳;在双手的能力发展上,最初是完全无意识的动作,接下来能够意识到是自己的手,然后学会有意识的手眼协调的抓握,再到学会双手协调地把玩物品,到3岁的时候已经学会了喝水、吃饭、穿衣等照顾自己生活的活动,而且能够完成堆积木、简单的涂鸦等玩玩具的活动和学习活动。婴幼儿的大脑和智力也在三年的时间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生时混沌一片,后来神经纤维树状突和轴状突迅速生长,神经纤维髓鞘化初步发展,在此基础上,突触间的连接也迅速地建立,大脑“高速公路”开始形成,孩子的学习能力迅猛发展,视觉、听觉、感知、记忆的能力发展迅速,孩子初步发展了感知运动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以及再造想象力。3岁的孩子,就能听懂故事,词汇量达到3000个以上,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想法,能与别人进行简单的语言和情感交流;还会简单地数数,初步理解数字的含义;可以专注地做完像叠毛巾那样简单的“工作”;对见过的事物,比如天安门城楼,能留下形象的记忆;对充满想象力的动画片,基本上看得懂而且开始喜欢了!


    在这个发展如此迅速的时期,教师和家长需要了解孩子每一步发展的时间、所需要的条件,才能为孩子的发展提供合适的环境和教育,才能正确地陪伴和引导孩子的发展。本书的写作目的正在于此。孩子的每一个表现,都是发展的一扇窗户,你要懂得透过这扇窗户看到孩子发展的本质,理解孩子;你还要懂得透过这扇窗户,给予孩子发展的营养,促进孩子积极向上的发展。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婴幼儿是怎样认识世界的”,介绍了0—3岁婴幼儿的认知发展过程和规律,并给教师和家长提出了建议。孩子的触觉、听觉、视觉、形象知觉的发展,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的发展,语言、数概念、物理概念、因果关系等认知的学习,以及对人的认识、自我意识、心理理论等,都包含在这个部分。读者可以在每篇文章的第一部分,读到孩子们在亲子中心和家里常常发生的小故事,之后我们会带领你了解心理学家们对这些小故事后面所隐藏的婴幼儿心理变化与发展现象的研究和解释,然后,我们会给你一些专业的意见和建议,让你知道如何认识孩子的认知学习,如何帮助孩子学习,如何为孩子的认知发展提供环境和条件。每篇文章最后的“重要参考”,是一些有趣味的扩展阅读材料,希望它可以让你了解更多一点,增加你的阅读兴趣。
    本书的第二部分是“婴幼儿是怎样感受世界的”,顾名思义,就是阐述婴幼儿在认识世界的基础上,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有怎样的感受:是喜还是悲,是苦还是甜?他对世界的感受会通过什么方式表达出来,哭,笑,还是闹?他需要怎样的情感学习,需要怎样的情感疏导?他的情感发展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偏差?怎样才能培养一个情感健康的孩子?同样,我们用“几个小故事”、“为什么会这样”、“心理学家怎么说”、“给教师的建议”和“给家长的建议”这几个小节来帮助你轻松地理解和学习。最后的“重要参考”,希望带给你小小的惊喜。
    本书的第三部分“婴幼儿是怎样应对世界的”,当然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它阐述了孩子如何认识社会、学习社交技能,如何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成为独一无二的“我”。孩子要“自己来”,意味着其自我意识的萌芽;喜欢学大人,是社会性学习的开始;相互之间会争抢打闹,是在开始学习与人相处;想做“好孩子”,是在学习道德规范、社会准则;喜欢一起玩,说明合作学习开始了;做事能够坚持一会儿了,是意志力初步发展的表现。通过小故事和心理学家的研究,你可以知其然知其所以然;通过建议,你知道应该怎样做;通过“重要参考”,你可以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


    希望成为那么小的孩子的老师的你,在我们的书里读到你想了解的知识。希望初为父母的你,喜欢这本小书。希望身负重任,要陪伴这小小生命跨出人生第一步的你们,做得更自信、更好一些。我们真的只是希望能够帮你一点点忙。


    最后,让我感谢我的写作团队——马淑琴(新婚期间还承担了最多、最难的写作任务)、曹婷婷、陈霞、陈思思、邓辉琴、范雪瑞、郭慧敏、刘晓晓、彭道愔湛、汪菲和杨秋雅,她们都是学前教育界年轻有为的专业人士,好几位正初为人母,把理论和实践都如数奉献出来了。和她们合作,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情。


    我要感谢责任编辑吴红先生一直以来的支持和鼓励。


    感谢我的家人,我永远爱你们。


    冯夏婷 
    2015年10月于广州


  • 目录
    第一部分 婴幼儿是怎样认识世界的
    1.令人惊奇的能力——最初的无条件反射
    2.像小狗一样——最初的条件反射式学习
    3.追着看眼前的人和物——视觉的发展
    4.对人声和人脸感兴趣——感知觉发展的标志
    5.通过动作探索周围的世界——为智力发展提供良好条件
    6.不要陌生人抱——视觉辨别能力和记忆力发展的标志
    7.从定向反射到延迟模仿——模仿能力的萌芽和发展
    8.终于会找移出视线的东西——客体永久性的发展
    9. 开始怕高怕摔了——深度知觉的发展
    10.开始叫“爸爸”和“妈妈”了——语言学习的特点和阶段
    11.爱照镜子——自我意识的萌芽
    12.小小科学家——开始有物理概念和因果概念
    13.开始懂得玩“假装游戏”——心理理论的雏形

    第二部分 婴幼儿是怎样感受世界的
    14.会哭的孩子才正常——最初的情绪表达
    15.“我要妈妈”——早期依恋的发展
    16.喜欢夸奖和赞美——自我的形成与发展
    17.面对挫折——不可或缺的挫折教育
    18.拥抱和爱——孩子情绪健康的良药
    19.感觉别人所感觉到的——情绪的社会性参照
    20.“妈妈在哭”——婴儿同情心的萌芽
    21.打人的宝宝不是“好宝宝”——最初的道德感
    22.我当爸爸,你当妈妈——最初的性别角色意识
    23.“妈妈别抱她”——最初的嫉妒心理
    24.遭受虐待——早期体验对人格塑造的重要影响
    25.错误的教养方式——缺乏照顾和过度照顾对孩子的影响

    第三部分 婴幼儿是怎样应对世界的
    26.社会性微笑——最初的人际互动
    27.哭带来的甜头——坏脾气的形成原因
    28.对安慰物的依恋——寻求心理上的支持与安慰
    29.使用“小伎俩”——吸引大人关注的手段
    30.“我自己来”——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发展
    31.自己玩还是一起玩——合作行为的发展
    32.做个“好孩子”——一把双刃剑
    33.彼此模仿——婴幼儿之间的互动
    34.形成独特个性——不同的气质和性格
    35.婴幼儿之间的冲突——学习与人相处的最好机会

    参考文献

  • 摘要

    19.感觉别人所感觉到的


    ——情绪的社会性参照


    几个小故事


    毛毛虫的故事


    这是一个令人感动的故事。一位妈妈抱着1岁多的宝宝去西湖边散步,当时正值夏季。走到一棵树下面,她感觉有什么东西掉到头发上,用手抓下来一看,她瞬间全身起了鸡皮疙瘩。躺在自己手上的不是别的,而是自己从小就害怕的毛毛虫。正要大声喊叫的时候,她抑制住了。她突然意识到,自己还抱着宝宝,倘若自己这么一叫,那么孩子也许一辈子就会对毛毛虫感到恐惧。于是,她暂时克服恐惧,佯装和孩子一起欣赏这只躺在自己手上的“可爱的”毛毛虫。


    我不喜欢这个老师


    冰冰两岁多了,妈妈给她报了一个早教班。每周三,早教班的李老师都会给冰冰和妈妈上课。李老师年轻气盛,说话比较直,如果她在活动中发现冰冰妈妈做得不对的地方,就会很直接地当众指出。这让冰冰妈妈觉得很没有面子,因此她对李老师有很大的意见,见了面也不打招呼,并且脸色也不好看。没想到,在上课的时候,原本之前很配合的冰冰在活动中的参与性也不高,对李老师也没有之前那么喜欢了。冰冰妈妈为此事很犯愁。


    妈妈生气了


    洋洋1岁了,吃饭时他发现了一个“秘密”,用不锈钢勺子敲碗,会有“叮当叮当”的声音。坐在他对面的奶奶看到他的这个举动,觉得洋洋特别可爱,大笑起来。洋洋一看,敲得更开心了。晚上吃饭的时候,洋洋又开始敲碗了。妈妈认为养成这种坏习惯可不行,立刻就对洋洋说:“别敲了,这是不对的。”洋洋正敲得高兴,根本停不下来。这时妈妈有些恼怒了,生气地看着他。洋洋看到妈妈的表情,马上停止敲碗。


    为什么会这样


    上面的几个小故事其实都体现了婴幼儿的一种重要能力——社会性参照。社会性参照是婴幼儿与成人之间的主动的情绪交流活动,包括表情、声音和姿势的信息,是婴幼儿在环境变化时的一种自我调节过程。


    比如第一个故事中的妈妈,是一位很有智慧的妈妈,她知道自己对某个物体表现出的情绪会影响孩子对同种物体的态度。社会性参照最早出现在宝宝八九个月大的时候,它是相当复杂的社会性能力,婴幼儿可以通过他人的情绪来判断事情的危险性。假如当时这位妈妈无法克制内心的恐惧而大叫,1岁多的幼儿就会意识到毛毛虫是可怕的,应该远离。


    在第二个故事中,冰冰会参考妈妈对李老师的态度来判断李老师是不是亲密的人。这种现象比较常见。在一般情况下,如果家长对某个陌生人较热情,那么孩子很快就会和这个人亲近;反之,孩子也会像家长一样排斥这个陌生人。


    而在第三个故事中,1岁的洋洋已经具备这样的能力:凭借诸如面部表情这样的线索,不仅可以依靠社会性参照来理解其他人行为的意义,而且能够理解在特定情境下这些行为的意义。因此,感受到妈妈的恼怒之后,洋洋能够做出在当时情境下正确的行为反应——停止敲碗。


    心理学家怎么说


    社会性参照是有意地搜寻他人的情感信息,以帮助解释不确定环境和事件的含义。关于婴儿的社会性参照能力,许多著名的心理学家通过一系列的实验验证了这一点。


    视觉悬崖实验


    视觉悬崖最早是由吉布森和沃克设计,是一种用于测查婴儿深度知觉的装置。坎波斯(Campos,1983)等人首先利用视崖实验装置对婴儿情绪的社会性参照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当婴儿爬到视崖之间平地和深崖的交界处时,会犹豫不决,抬头看母亲,寻求关于当前情境的信息,再做出相应的行为反应。视崖实验的研究结果表明:面对深崖的婴儿会依照母亲不同的面部表情采取不同的行动。参照高兴表情的婴儿多爬过深崖,参照恐惧表情的婴儿全都没有爬过去,而参照悲哀表情的婴儿反应不一,并且参照的时间和次数较多。这表明母亲的面部表情可以有效地影响婴儿的行为。


    理解他人注意力的实验


    在新近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通过实验考察了1岁婴儿对他人注意力的理解。在该实验中,实验室的房间里有两个“陌生人”(由实验助手扮演)和两件供孩子玩耍的玩具。正式实验开始后,其中一个陌生人离开房间。在他离开期间,另一个陌生人拿出第三件玩具给孩子玩耍。当孩子玩耍了一会儿后,先前离开房间的陌生人会返回实验室。当他进入实验室的时候,会按照事先的安排指着第三件玩具,面露兴奋的表情。结果发现,1岁的孩子把第三件玩具递给这个陌生人的几率明显超过了另外两件玩具,即使他们已经熟悉了第三件玩具,情况也是如此。这一研究结果表明婴儿或许能够部分地理解人的注意力和其情绪间的微妙关系——人们总是倾向于把注意力放在新奇事物上。
    雷帕科利和贾布尼克研究


    在一项研究中,雷帕科利(Repacholi)和贾布尼克(Gopnik)设计了一个与社会性参照以及婴儿的认知能力密切相关的实验。在实验中,研究人员给1岁的婴儿呈现两种不同的食物:金鱼牌零食(金鱼公司是美国一家著名的生产婴儿零食的公司)和花椰菜。实验设置了两种条件。在第一种实验条件下,一名实验助手在婴儿面前分别品尝零食和花椰菜。与婴儿的一般偏好相反,实验助手尝过花椰菜之后露出微笑,而在尝过金鱼牌零食后露出厌恶的表情。随后,当实验助手向婴儿索要桌子上面摆放的食物时,大多数的孩子会选择把花椰菜递给实验助手,虽然他们自己并不喜欢吃花椰菜。


    尽管这项研究并非传统的社会性参照研究——大多数的社会性参照研究采用了模糊刺激,而这项研究采用了被试已经有明显偏好的刺激物,但是从广义的角度来看,我们仍然可以把这项研究看作社会性参照研究。因为,实验中婴儿利用成人的情绪信息来解释他们在现实情境中遇到的事件。同时该研究也表明,年幼的孩子或许已经能够理解其他人的心理状态,例如在该研究中,年幼的孩子知道成人对食物的偏好可以与他们自己对食物的喜好不一样。


    给教师的建议


    由于婴幼儿具有社会性参照的能力,所以亲子中心的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就要选择和采用符合孩子的这一特点的方法和内容。具体建议如下:


    (1)多使用表演的方式。婴儿很小就具有社会性参照能力,因此,当我们想帮助孩子塑造一个良好行为的时候,可以采取表演的方式。例如,我们希望孩子能够学会排队,可以创造排队与插队的情境,并且在表演中表现出对排队与插队的态度。这时,孩子可以根据表演者对排队与插队的态度来判断自己应该怎么做。

    (2)使用表情来强化行为。这是正强化的一种方式,当孩子主动将玩具送给其他孩子玩的时候,教师可以以最快的速度给孩子一个赞赏的眼神及微笑,这种暗示可以让孩子以后出现更多的类似行为。
    (3)正确的示范很重要。如果在某些情境中,孩子不知道如何行动,教师需要给孩子做出一个正确的示范。例如,教师想帮助孩子建立一个良好的玩玩具的常规:取玩具及放玩具。如果孩子太小,语言理解能力还不强。教师可以请其他教师示范,在示范之后,教师再向另一位教师竖起大拇指。此时,孩子就知道怎么做才是正确的取玩具和放玩具的方式。
    (4)榜样很重要。太多的说理对孩子来说并没有太大的作用,教师的榜样作用则是巨大的。如果你希望在自然情境下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与品德,那么就需要在一言一行上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例如,接受帮助时说“谢谢”,不小心碰到别人时说“对不起”。倘若教师比较注重榜样的作用,在细节方面做得很到位,孩子很快就会朝着你的目标方向发展。


    给家长的建议


    作为婴幼儿的父母,了解婴幼儿社会性参照的能力,在陪伴孩子认识和适应世界的过程中,也要使用孩子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法。比如:


    (1)尽量别在孩子面前表现过多的负面情绪。父母,特别是母亲的情绪对孩子的影响很明显。如果母亲经常情绪消极,孩子也很快会感染到母亲的悲伤或愤怒,进而会觉得不安,严重时会影响孩子的食欲或者睡眠。因此,家长即使有时遇到不快之事,也应该尽量避免将这种情绪传递给孩子。
    (2)避免在孩子面前与人争吵。有些父母在争吵时没有意识到孩子的存在。当着孩子的面吵架,会造成孩子对家庭有恐惧感,容易导致孩子性格孤僻、情绪暴躁。因此,父母即使由于天大的事情要争吵,也要避开孩子。
    (3)用友好的待人方式引导孩子与人交往。父母与他人的交往方式会影响孩子与他人的交往方式。因此,在孩子面前,家长要用友好的方式与他人交往,并且引导孩子正确地与他人交往。
    (4)多给予孩子肯定与赞赏。无论是孩子学步,还是开始学习自己吃饭,他们最需要的是家长肯定与赞赏的眼神来激励他们努力。许多家长会在孩子做得不好的时候及时地给予指正与批评,这反而会导致孩子排斥去做某件事情。因此,不管孩子做得怎么样,你首先需要肯定他的努力,然后给予鼓励,这样孩子才会继续。
    (5)引导孩子关心他人。虽然孩子很小就能够感受到他人的高兴、悲伤、害怕、惊讶等,但是很多孩子直至长大还不会关心、安慰他人。因此,家长在培养孩子的这种情商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看到重要的人伤心时,家长可以表现出不开心的表情,用语言或者肢体动作安慰他人的情绪,并且引导孩子关心、安慰他人。

     
    重要参考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发现,人们不仅通过直接经验产生学习,而且可以通过观察所获得的间接经验引发学习,后一种学习在社会行为的习得中更为常见。他称之为观察学习,即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行为结果而引发的学习。观察学习的提出使我们认识到,观察学习是否会发生主要取决于被观察的行为及结果能否对学习者产生替代强化、自我强化的影响。因此,家长和教师设置一定的社会情境,树立一定的榜样,使儿童有意无意地进行模仿,能够有效地促进儿童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要尽量让儿童远离负面榜样,不宜让儿童观看有过多攻击性场面的电视、电影。即使是好的影片,教师和家长也要加强指导,以防止儿童模仿习得反社会行为。当负面榜样呈现在孩子和家长面前时,家长要表示自己不喜欢这些行为,用语言、表情及动作等方式向孩子传达信息:这些行为是不对的,是不应该模仿的。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