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孩子画中的自发创造?
★为什么孩子的画面里总出现螺旋与圆形?
★如何在美术活动中调整教学指导?
在学前儿童期,美术活动不是单纯绘画技能、技巧的训练,不仅仅是材料、工具的变化翻新,而是基于美术文化的认识、理解和传承,超越学科领域本身的思维方法引领。本书基于这样的理念分为基本理念篇、美术实操篇、案例分析篇、展望未来篇,共计四大篇章81条建议,很好地解答了令幼儿教师和家长感到困惑的儿童美术教育问题。
作者结合当代中国儿童美术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通过大量的美术教育实践案例、儿童美术作品解读,实实在在地指导幼儿教师和家长开展儿童美术教育。幼儿教师可以拿来运用在自己的课堂上,灵活调整教学;家长可以通过阅读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美术人文素养,为孩子的美术教育提前打好基础。
★本书为全彩印刷,将近400幅图片,辅以真实的美术教育案例,带您走进孩子的美术世界。
★“有图有真相”是本书的最大特点,图文并茂地阅读,可以更轻松地理解书中要传递的儿童美术教育思想。
★涂鸦是孩子的第二种语言方式,恰当的美术引导,可以让孩子的眼睛真正“看见”。
★孩子在家里乱涂乱画怎么办?最恰当的美术教育引导是什么?孩子在美术活动里坐不住怎么办?如何引导孩子以美术的眼光阅读图画书?如何指导孩子线描写生……儿童美术教育权威专家告诉您这些问题的答案。
★这是一本幼儿美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备图书,也是每位家长提升自身美术素养和教育理念的必读图书。
李力加 全国优秀校外儿童教育工作者,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教育部国培专家,教育部国家《艺术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中央教育科学研究院艺术教育研究中心专家组成员。出版《萌动与发展—儿童美术教育学研究》《走向多元的美术教学》《名师如何炼就名课(美术卷)》《小学美术教师专业能力必修》《唤起知觉经验的美术学习》《超级美术教师的100堂课》等专著11部。致力于儿童美术教育,曾获“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u/3073485232
序言:必须要阐述的一些话
如何早期培养孩子,如何以美术文化滋养孩子幼小的心灵,以期为孩子的一生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儿童美术教育关注的终极目标。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美术究竟有多大的功效;在学前成长这段最珍贵的时期,如何解决学前儿童的美术教育问题,提升其审美与人文素养,这些是本著作要回答的。
(1)诗性思维与儿童
维柯(Vico)在其《新科学》中曾以“诗性智慧”来统称原始人类的思维认知方式。这种“诗性智慧”也常常被称作“诗性思维”,并与理性思维相对应。维柯认为,人类的思维经历了由诗性思维向理性思维的发展过程。原始、蒙昧的人类是先具有“创造性的想象力”的诗性思维,之后在漫漫历史长河的演变中,逐渐由“诗性思维”中产生了理性思维。按照朱光潜先生的解释,“诗性思维”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形象思维”,孩子最善于形象思维。
“诗性思维”的主体是以己度物,即“以自己为中心,以自己为万物的尺度来想象事物,揣度事物,猜测人与事物之间的关系”(维柯)。这是儿童典型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有以下特点:
第一,“诗性思维”的基础是直接的感性认知与不加掩饰的情感体验,也就是说,这种思维方式直接从自然中汲取鲜活的知识,并没有掺杂过多的经验与知识。
第二,“诗性思维”依靠想象作为推动力,即原始人类依靠想象来认识事物,又依靠想象整合已获取的认知物,并且在想象的过程中进行创造。简言之就是在创造中认识事物,在认识事物中深层次地创造。
第三,这种思维方式不具有分析、综合、演绎、归纳等思维手段,因此,它不能认识事物更本质的规律,在表达主体的感受时,也只能用一些具体的形式来表达抽象观念。可以说,这种思维方式是最具体化的思维方式。
一个人思维方式的形成与发展,必然经历了从原始思维方式向高等思维方式发展的历程,即人类个体思维的形成过程可以比拟历史上人类思维的形成过程,而儿童阶段是一种思维的自发阶段,正是“诗性思维”阶段。
首先,儿童的最大特点是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总是力图以自身为标准,以自身的感受为依托,并总希望世界依据他们的想法去变化、去发展,而且也总希望从世界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在我们所看到的儿童绘画作品中,总可以找到孩子自己的影子。另外,在孩子所表现的作品中,总喜欢将动植物或各种无生命的物体拟人化,这都体现了儿童自己的“价值观”。
其次,儿童思维是一种情感性的思维。他们的心灵是纯真无邪的,他们思维的内容直接依靠感性捕捉而来,很少掺杂已有知识,因而他们就会用心体物,“把无生命的东西拿到手里,和它们交谈,仿佛它们就是些有生命的人。”A这里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孩子被物体撞了一下后,常常会打一下该物体,作为一种“回报”。
再次,孩子是极具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同样的一个圆圈,在成人的眼中,圆仅仅是圆,一般并不去思考别的什么含义,而孩子则会有许多出人意料的解释,如太阳、苹果、月亮、飞碟、妈妈的毛线团等。
最后,孩子这种直觉思维的落脚点,仍然是可以并易于认知的具体事物。孩子在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情感时,不会像成年人那样晦涩和曲折,他们会用最浅显、最形象的画面,表达成人费尽心思也很难表达的含义。比方说,只具备儿童智力水平的阿甘曾说过一句名言——“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盒里的乾坤”。这正好可以为儿童的具体化思维做注解。
(2)用画笔再现“诗性思维”
A 维柯.新科学[M].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98.
孩子是有创造力的,孩子是有“诗性思维”的,他们对诗歌(童谣)的理解是不同于成人的,他们的感受只是瞬间的。如果不能把握孩子这短暂的理解,对其进行再多的诗歌教育也只是蜻蜓点水。所以,教学活动必须设法让这种领悟停留在孩子的心中,并且产生记忆痕迹,从而与孩子的本心相作用,产生应有的美育的作用。
由于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不足以描述他们的这种情感,所以,必须求助于画笔和多样的工具、材料,让孩子用斑斓的色彩、奇妙的材质构成、独特的造型特征,表述自己多样的心情。孩子画完、表现完之后,又可以借助当场的感悟、评述话语,以及简单的文字表达自己在欣赏与创作时的看法体会。一举多得,相得益彰。
儿童的绘画从它诞生之时,就不是成人一笔一画教出来的,更多的是他们的信笔涂鸦。对于色彩,孩子能够用自己的视觉器官感受世界那一刻开始,就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孩子拿起画笔、纸张以及其他可以造型的工具、材料时,往往不加思索,立即进入自己的想象天地。孩子的思维与自己的画笔同步,意到笔随,将自己对文学(歌谣)的理解用特殊的视觉造物形式与方法表达出来。
将传统的古代诗歌(童谣、儿歌)引入到儿童美术教学中,是将文学之美、声音之美、色彩之美、造型之特、创意之奇融为一体的审美文化教育。本著作中的儿童美术教学主题,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全部采用儿歌、童谣等朗朗上口的“歌谣导入”,这样的教学活动将孩子的听觉和视觉调动起来,在听赏童谣、儿歌、古代诗歌之中,以绘画的色彩悦目,以独特的造型惊世,以材料的巧妙运用创意。在欣赏经典美术作品的同时,咏唱诗歌(童谣、儿歌),感受了声音之美,这种诗与画的融合,既培养了孩子对文学的想象力,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又提高了他们的美术才能和潜在的综合能力。
这其中有一个如何看待儿童美术作品的问题,因为,成人总是以现实生活中的形象来与儿童美术作品中的形态相比较,这很容易打击儿童的自信心,曲解了对儿童美术作品的真正认识。实际上,孩子只要能够将自己的体验和感受表现出来,任何造型、表现形式与作品效果都应该受到尊重。
另外,这里还有一个儿童美术教学方法的问题,即教育观念指导下的课程建构问题。最成功的儿童美术教学是什么样子呢?它是一种将儿童的美术活动真正作为文化传递的教育,而不是那种单一的技能训练;是让孩子的潜在能量得以充分释放的教育;是让成年人震惊的纯真心灵的显现;是为孩子一生所积淀的思维方法和表现形式。这是因为,教育的天职是,通过向孩子传递文化,以培养其继承和创新文化。
(3)感悟视觉图像的艺术之旅
视觉图像信息传达时代的儿童美术教育,倡导以唤起孩子的知觉体验,以积极的思维方法审视生活、认识美术,改变过去那种以单纯记忆和摹仿的学前儿童美术教学。感知与表达,是孩子把握美术文化的必然过程,在学前儿童期,美术活动不是单纯绘画技能、技巧的训练,不仅仅是材料、工具的变化翻新,而是基于美术文化的认识、理解和传承,超越学科领域本身的思维方法引领,培养具有创造性、开拓性人才的基础工程。
父母和教师如何顺应儿童心理、生理的自然发展规律,诱发儿童的自我表现意识,激活儿童的创意思维,是儿童美术教育的关键所在。要从学前儿童特有的心理特征与个性释放角度出发,通过欣赏感悟、绘画、设计、制作等造型活动,培养孩子对视觉形态的知觉与感受,开发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这些道理说起来容易,但真正实施起来则需要更新理念并不断扎实地工作。
某些儿童美术的施教者,不顾孩子的年龄与接受能力水平,往往非常着急地将自己认为所谓正确的某种美术表现技法传授给孩子,让孩子照着范本一笔一笔地去描摹,孩子从小开始的视觉图形记忆局限在了成人规定好的概念之中。要知道,模仿与创造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模仿单纯靠概念处理事物,表达的仅仅是一种对简单物象的摹写,这样的学前儿童美术教学压抑了孩子自我表现的进取精神,意味着让孩子放弃自我的创造意识,同时,忽略了儿童个体与群体之间在美术活动中情感的流露、碰撞与交流。
孩子在对美术文化的感知与表达过程中,重要的环节是其思维的开启与领悟。悟,是儿童在美术活动中发展身心的核心。对儿童来讲,专业的美术表现技法、方式等均是无法施教的,美术学科知识,特别是学院派教学里的东西,是所谓的科学理性,一堆概念、术语等的分析,这些都无法正确地传达孩子在美术学习中悟的经验。这些学科知识与技能只能依靠孩子在感受美术文化与活动情境的过程中自己去悟。孩子自己在亲身体验、感受、认识某个美术主题蕴含的意义过程中,才能生发相互碰撞之后产生的独特思维。
(4)儿童美术要悟而不是教每个孩子对美术文化的认识都需要依靠自己的感悟,而并非是父母、教师告诉他如何表现、如何去画。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个体特有的文化生存基础决定了其具备独自的悟性,但是,要想让这种悟性在美术活动中释放、表现出来,却不是一件轻易可以做到的事情。
开启孩子感悟美术文化的思维状态,是幼儿教师需要关注的核心问题。在孩子的美术活动(学习)中,有了“悟”,藏在每个孩子心里的珍宝——道理或真理,就能够经过孩子自身的努力,使这珍宝觉醒,或者是开发出来。有了感悟、领悟、顿悟、醒悟等的过程,孩子便有了一个新的生命,就达成了儿童美术教育与人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当孩子面对不同的美术活动主题时,他都能够举一反三,自己明白很多道理,并能够由此迁移出方法,用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以及生活。
在儿童美术活动中,孩子究竟要悟什么?悟,就是一个孩子重新睁开眼睛看待这个世界,包括各种新发现、新探索、新生命。按照禅学的论点,人对于悟的经验可用“大死一番,再活现成”的比喻。这不是肉体上的“生与死”,而是孩子内心对生活世界的重新认识。具体到视觉艺术的角度,那就是“看”与“看见”的不同。有了悟的孩子才能真正地“看见”,没有悟的孩子即便画再多的画,也只是停留在“看”的水平上。
每个孩子在美术活动(学习)中,要明白真正的主体,识别心的本质,才能达到感悟美术文化的境界。所以,这就要求幼儿教师在学前儿童美术教学里,要减少低水平的临摹教学,逐渐培育孩子的内在表达能力。例如意象性,需要孩子具备看见的眼光之后才能形成。
所有的孩子都是带着普通人的眼睛(生理器官)来参加美术活动,父母以及教师要将孩子这种普通人原有的眼光逐步引导到能够“看见”的层次上,“看见”,就有了意象性,就有了对“无”、对“不在现场”的实在物象的描摹,这样,孩子就会自主表达对美术问题的见解,就会主动提炼,主动构成,主动诉说。因此,学前儿童美术教学中要少一点“科学”的论述,多一些亲身感悟;少一些规则的约束,多一些自由的表达。
希望美术教师、年轻父母以及其他所有读者,都能够基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视角来阅读本著作。每个孩子都有其珍贵的精神哲学,这来自孩子个体对生命意义的不断认识和探索。
艺术,原本就是一种生命状态。艺术,是人类本质的生存需要。艺术,对于每个孩子来说,是其领悟生命意义的过程,是一种感悟文化的生存状态。当孩子与年轻父母、幼儿教师共同对艺术的领悟、对美术文化的认识水平达到这一层面的时候,就会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我们生存的这个星球、这个大千世界是多么的奇异和美好。
请读者在关注孩子快乐成长的过程中,将自己的阅读感受告诉我,好吗?
李力加
2014年国庆假日终稿于
浙江师范大学丽泽花园
基本理念篇
美术实操篇
案例分析篇
展望未来篇
46.如何指导孩子线描写生
教师究竟如何指导孩子的线描写生,这是令相当多的美术教师极其困惑的问题。笔者多次反复提出,4—5岁的孩子可以根据对生活中物象的感受来作画,此刻,孩子或许不明白教师要求自己这样细细地看(观察)是为了画好写生,但只要孩子能够仔细地观察,逐渐思考看到的物象里有什么吸引自己的东西(细节),并可以逐渐耐心地将其画出来,这样的表现过程就是写生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
(1)教师的语言指导
在孩子线描写生的教学指导中,美术教师如何说至关重要。一般人认为,仅仅依靠嘴巴说,似乎无法让孩子画出好作品。但实践证明,良好的儿童线描写生教学,依靠美术教师的语言指导,效果是最明显的。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说如何看(如何观察);
二说看什么(怎么看);
三说在画面上要留下什么(构图);
四说如何表达(用笔方法,结合局部示范);
五是作品欣赏解说(由欣赏作品启发表现方法);
六是在学生表现过程中的提示、引导语言;
七是作业评价中的引导。
(2)教师不需要为孩子示范
在孩子线描写生学习中,一般情况下美术教师最好不要示范表现,特别是不要对整幅作品如何画进行示范。如果需要示范,可以从物象局部造型的知觉理解方面展开,一边画出物象局部造型的结构,一边用语言分析如何表达。实践证明,如果美术教师从头到尾为孩子做写生的示范,其结果是无效的,即便是小学5—6年级的孩子,也不可能按照美术教师的作画范例进行表现。
(3)引导孩子将画面表现得更深刻一些
图46-1
图46-2
图46-3
图46-1和图46-2这两幅作品都是王乐平小朋友所画。他观察细致,刻画深入,对人物神态的捕捉很到位。所以说,即便是五六岁的孩子照样可以画出精彩的线描人物写生。关键在于,教师要始终鼓励孩子进行创作,同时,要以优秀的写生作业来强化欣赏,此刻要结合讲授,分析优秀写生画面表现的长处,引导孩子大胆表现,自由发挥。
图46-4
5岁的孩子可以画出如此精彩的画面,见图46-3。这幅作品说明孩子观察特别仔细,表现非常深入。如人的形态中后背的弧线,表现了骑车运动中的张力,头部前伸,形态夸张。所以,年轻父母和幼儿教师一定要相信孩子的绘画表达能力!
图46-4这幅作品采用油画棒加水彩的方法完成。5岁的孩子画得如此出色,真是特别让人感到震撼。这就在于从4岁开始,教师就启发马葆程小朋友发挥自己主观感受大胆表现。另外,他在教师的引导下,对于空间知觉的感受比较深刻,人物与背景的构成特别巧妙。
要想让孩子的画面表现逐渐丰富与深入,并非仅仅是在画面上加上细密的线条。深入理解物象所体现的学科要素,是孩子表现的关键。例如,对写生物象的空间知觉水平,对线条运动的触觉把握等,还包括如何提炼出物象的结构线来。这些是深入刻画、深入表现的本质。
所有的孩子在表达中,都以自己对某个物象的认识(理解)来对写生物体进行简化。小学3年级以下的儿童,其简化程度比较强,最强的为5岁左右的孩子。这一简化表现是儿童特有的知觉方式,教师需要理解儿童这一心理发展时期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