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推荐】
本书借鉴美国课程专家施瓦布的实践性课程理论,确立实践取向,强调从课程与教学的现实和现场出发,并在课程的建构、实施中不断循环创建课程与教学案例资源,运用病理诊断学的路径进行案例收集、整理和诊断分析,不仅费时、费力,而且考量着研究者分析案例背后的理念与相关理论的水平。本书对于课程资源库的建设以及促进幼儿教师实践反思能力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价值。
——秦金亮(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院长、教授,教育学博士)
本研究致力于幼儿园课程与教学的58个典型案例的收集、整理与诊断。作者先呈现案例中所反映出的问题与症状,在此基础上运用相关的现代课程理论进行诊断、分析,做出学理性的说明,最后给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全书立足于实践,又指向实践;既有理论的高度,又能扎根于实践。它是学前教育理论工作者和一线幼儿教师协同研究提炼出的结晶,相信会让读者获益匪浅的。
——秦元东(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
本书中的案例涉及幼儿园教学中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实施、教学活动设计及主题教学、区域活动等方面的问题,呈现的案例能反映幼儿园教学中的关键与典型问题。作者运用病理诊断学的技术路线,先对问题现状进行透视,诊断其教育病理,揭示其病根所在,然后针对病根开出“处方”。该书真实呈现了幼儿园课程与教学的现实场景,对于一线幼儿教育工作者转变教育理念,提升实践能力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值得推荐。
——王芳(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附属幼儿园总园长,浙江省特级教师)
【编辑推荐】
它是学前教育专家和幼儿园一线教师的联袂之作,是指导幼儿教师提升教学诊断水平和反思能力的优秀著作。作者历经三年打造此书,其认真与钻研精神令人叹服。
课程是教育的核心,是关于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评价的一个系统,是教育思想、教育理论转化为教育实践的中介与桥梁。笔者长期从事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学专业的教学工作,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目前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学专业“幼儿园课程”的教学状况呈现出两难境地:一是学生对幼儿园课程与教学中的基本理论,尤其是幼儿园课程的编制原理、设计理论等很难理解,学生在幼儿园课程理论素养及实践能力的形成中缺乏支撑的实践环节及典型案例,致使学生对幼儿园课程与教学理论的理解不深入、不到位,设计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不强;二是虽然教师在教学中理论联系实践的意识有所增强,但囿于手头所收集的案例或缺乏或不够典型,即使教学竭尽全力,教学效果也达不到理想状态。因此,教学实践中的突出问题是反映幼儿园课程与教学实践的典型案例缺乏,而对这些典型案例的分析说明在很大程度上能引领学生形成主流的课程价值观,有助于学生对课程与教学问题进行诊断和分析,促进学生反思实践能力的形成,也便于学生毕业后进入幼儿园尽快熟悉与了解幼儿园课程与教学状况,成为一名合格的新教师。
笔者试图解决上述两难问题,为此开展了“实践取向的幼儿园课程教学诊断案例研究”。笔者带领的研究团队在充分研究与分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内容以及幼儿园教学现状问题的基础上,借鉴美国课程专家施瓦布的实践性课程理论,确立了该研究的实践取向,强调从课程、教学的现实与现场出发,并在课程的建构、实施中不断循环创建课程教学案例资源,运用病理诊断学的路径进行案例收集、整理和诊断分析。
“诊断”本是医学范畴——病理诊断学的概念,引用到教育中,即为教育诊断学。教育诊断学主要是指对教育(包括课程)中的问题现状进行透视,诊断其教育病理,揭示其病根所在,然后针对病根,开出“处方”。按照病理诊断学的学理路线,要对教育病症做出诊断和治疗,最基础的步骤是观察、收集和归纳它存在的各种发病的症状和反应,然后在临床中逐步排查,最终确定病症。
本团队采用病理诊断学的技术路线,深入幼儿园课程与教学活动现场进行持续的观察,以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两种方式收集、记录大量幼儿园课程教学活动的案例。在历时两年多的课程实践中,我们收集了大约80个案例。这些案例涉及幼儿园课程教学中的教学活动目标、教学活动内容、教学活动实施、教学活动设计及主题教学、区域活动等方面的问题。王春燕组织团队成员对这些案例进行了筛选和讨论,并最终确定了58个案例,使呈现的案例能反映幼儿园课程教学中的关键与典型问题。案例确定后,团队成员按特长进行分工,对每一个案例进行诊断,指出病状与反应,然后按照现代课程的基本理念进行诊断分析,最后给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2010年5月至2011年5月,案例收集筛选完毕后,团队成员分工协作,开始了案例的还原描述及诊断分析部分的写作。2011年10月一稿完成后,由王春燕审阅,提出修改意见并反馈给各成员修改。2011年寒假,二稿陆续发回,王春燕再次进行审阅,并提出了继续修改的意见。到2012年暑假,王春燕再对三稿进行审阅并执笔统一修改定稿。由于平时的教学科研工作比较繁忙,也由于其他事务的影响,直到2013年年初利用寒假才修改完毕。2013年5月出版社编辑给出修改意见后,王春燕进行了最后一稿的修改、完善与定稿。
全书既通过实例展示了幼儿园教学的诊断技巧,又针对案例反映出的某一类教学问题给出了对策与建议。它对于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学习和运用幼儿园课程与教学理论、开展教育教学实践,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对于一线幼儿教师理解幼儿园课程基本原理、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及《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精神、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及教研活动,也有很大的借鉴和帮助作用。此外,它对于学前教育教研员和研究者更好地了解一线幼儿园教学实践、更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也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本书为集体智慧的结晶。组织者王春燕为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教授。编写人员为王春燕、沈国香、姚群利、陈娴、马春艳、蔡振岚、金晓群、陈蕾、陈宴、金环、吴文艳、盛于蓝、徐甜甜、陆燕莉、邬海燕、何丹、林沁、刘丽丽、金康力、陈戎戎、周婧、许颖。其中,王春燕撰写案例40、41、47、52、54、55、57,沈国香撰写案例1、3、4、5、6、7、15、27,姚群利、陈宴撰写案例8、9、10、11、12、13、14、36、37、38、58,陈娴撰写案例17、18、19、20、21、22、23、24、25、26、42,陈蕾、马春艳、蔡振岚、邬海燕撰写案例35、45、46、48、50、51、53,金晓群、何丹、林沁、刘丽丽、金康力、陈戎戎、周婧撰写案例2、16、28、29、30、31、32、33、34,金环、盛于蓝、徐甜甜、陆燕莉、许颖撰写案例43、44、49、56,吴文艳撰写案例39。除王春燕外,其他编写者都是幼儿园一线的园长、教研员和教师,他们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深谙幼儿园课程与教学实践问题。为了写好本书,本团队成员查阅了大量的文献,做了积极的思考与讨论,虽竭尽全力做了努力,但遗漏之处在所难免。同时,对每一案例的诊断分析,虽运用相关的课程理论做了阐释,但由于每个人教育价值取向的不同,所以我们的分析与建议并不是最理想的答案。不妥之处,敬请同人批评指教。
“实践取向的幼儿园课程教学诊断案例研究”是王春燕主持的浙江师范大学教改课题。在此感谢浙江师范大学教务处领导所给予的支持和关怀。
编写人员在写作过程中参阅了很多研究成果与相关案例,在文中都一一做了注释,谨向这些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感谢编写人员的通力合作和理解,感谢编写人员所在单位及领导给予的支持。感谢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给予的关怀,感谢责任编辑吴红老师提出的修改意见及辛勤劳动。
王春燕
2013年5月12日
第一部分 教学活动目标与内容
第二部分 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
第三部分 区域活动组织与指导
案例16
怎样设置教学活动的导入环节?
——“粗心的小画家”等教学诊断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活动也是如此。若要使教学活动一举成功,达到先声夺人的效果,那么出色的导入必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活动的导入与该教学活动的效果有着密切的联系。导入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活动的开端,精彩的导入能唤起幼儿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开启他们思维的闸门,能营造幼儿渴望学习的心理状态,为整个教学活动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
一、现象扫描
〖*1〗例1大班美术活动:粗心的小画家
在一次大班绘画活动“粗心的小画家”中,教师在引题部分首先以木偶人身份进行自我介绍,然后请幼儿按照一定的节奏来说说自己的名字。
随后教师清唱歌曲《粗心的小画家》,再结合图片提问:“丁丁画了什么?它画对了吗?”
教师将幼儿回答出的正确答案用歌词唱出来,提问:“哪里画错了?请把丁丁画错的地方改过来。”
最后教师归纳:“刚才我们说的是动物的特征。”
教师又画一部分,让幼儿来猜猜画的是什么动物。
例2中班科学活动:柔软的身体
在一次中班科学活动“柔软的身体”中,教师表演一段机器舞后,对幼儿进行提问:“我在干什么?”
幼儿回答后,教师再请幼儿欣赏一段街舞表演视频。
教师继续提问:“他身体的什么地方在动?”
幼儿回答说:“肚皮。”
然后教师请几个幼儿来学一些动作并提问:“为什么我们的身体会动?”
当幼儿回答“因为有关节”后,教师请幼儿摸一摸自己的身体,找找身体上的关节在哪里。
二、学理分析
可以看出,以上两个活动的导入部分都存在时间过长、点题不明确的问题。
从例1看出,教师想利用一首好听的歌曲来调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刚开始一看,这像是一个音乐活动——学唱歌曲《粗心的小画家》,然而等到真正进入关键环节,我们才发现,原来这次活动的目标是让幼儿认识动物的特征,并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添画。显然,导入环节的设计并没有达到点题的效果。
从例2来看,在教师的安排下,通过教师表演、幼儿看视频,再请幼儿模仿动作,摸自己的身体,找相应的关节,导入这一环节才完成。教师在设计时安排了一些累赘的环节,不仅浪费活动时间,而且点题模糊不清。显然,这样的引题导入花费了太长的时间,而且教师的问题问得太散,不集中,活动没有紧扣活动主题,没有起到导入点题的作用。
一般来说,导入环节往往用2~3分钟的时间,所起的作用是引起注意、激发兴趣,或者交代任务,目的在于唤起幼儿的觉醒水平。导入完成后就要进入活动的主要环节或关键环节。如果导入环节所用的时间过长,那么整个活动的节奏和框架就会受到破坏。
三、对策与建议
1导入语言要精练,紧扣教学活动目标
导入本身不是活动的主体,更不是活动的重点,因此时间不宜过长,以2~3分钟为宜。集体教学活动时间紧凑,教师在导入活动中应注意不说空话、废话,不做毫无意义的重复,点到为止,切不可喧宾夺主。导入的设计一定要针对目标,根据教学活动的目标精心设计,与教学活动目标无关的内容不要硬往上加,不要使导入内容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浪费有限的教学时间。
例2中,教师原本在观看视频后就能直接点出关节,完成导入,但是教师安排的环节过多,分散了幼儿的注意力。针对这样的科学活动,教师安排环节要紧凑,语言要精练,可以去掉观看视频的环节,在幼儿欣赏教师表演舞蹈后就开始提问:“我身体的什么地方在动?为什么我们的身体会动?”用两个简单的问题直接引出活动的主题,而没有必要让幼儿来模仿。这样简洁的导入,既能引起幼儿的兴趣,有效地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又能引导幼儿一步一步地进行探索,为幼儿后面的活动做好铺垫。
2导入方式要巧妙,符合教学活动内容的特征
导入重在引起幼儿的兴趣,有效地调动其活动的积极性,因此导入语要依据活动内容力求巧妙、有趣,既能造成悬念,又富有吸引力。一般来说导入方式有经验导入、教具导入、游戏导入、演示导入、悬念导入、情景导入、任务导入、问题导入等。
例1中的导入让人感觉是音乐活动。如果结合歌曲的内容,我们可以直接出示图片进行导入,比如教师可以这样说:“小朋友,你们喜欢画画吗?我认识一位小朋友,他也非常喜欢画画,但是他画的画有些奇怪,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画的画是怎样的。(出示图片)他的画哪些地方让你觉得奇怪?”这样开门见山的引题既能引起幼儿的兴趣,又紧扣主题,而且符合教学内容。因此,我们在选择导入方式时,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幼儿的特点来精挑细选,让导入环节恰如其分。
3从细节入手,追求更出色的导入环节
教师对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要成竹在胸,导入环节也不例外,但不能照本宣科。也许幼儿的回答或幼儿的已有经验跟教师的原有设计不一致,所以教师要提前做好充分的“应急预案”。
例2中,教师足足花了3分钟时间播放视频,幼儿虽然能欣赏到优美的舞蹈,但此环节与教师表演舞蹈环节雷同,这样的导入在方式上过于热闹、花哨,实际上也是对教学时间的隐性浪费。
总之,教学活动中的导入方式如设计得巧妙而精当,就能在顷刻间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唤起幼儿的注意力,营造幼儿渴望学习的心理状态,使幼儿迅速进入觉醒水平,并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从而为新的探索活动做好心理预备,为整个教学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