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创意出发,呈现了71个操作性强又透着童真稚趣的活动案例。
品读书中每一个源于生活、源于自然、源于社会文化以及课程主题的典型案例,您会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无限创意。其中,活动内容的选择让美术活动广延丰富,材料的挖掘让一切皆能美术,教学方法的创新让美术更加童趣盎然,创意想象的尝试让孩子的心灵自由放歌。
阅读此书,您获得的不仅是丰富的案例资源,更有无穷的点子,让您的美术教学活动创意无限!
罗梅 山东省淄博市市直机关第一幼儿园园长。先后荣获山东省创新园长,淄博市劳动模范,淄博市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校长、优秀教师、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在国家级、省市级教育报刊中先后发表文章十几篇,主持的《儿童绘本在幼儿园美术教学中应用的实践研究》被列为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十二五”课题。
赵福云 山东省淄博市市直机关第一幼儿园业务园长,先后获得淄博市优秀教师、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撰写的多篇论文先后在省级幼教刊物发表并获奖。主持的《儿童绘本在幼儿园美术教学中应用的实践研究》被列为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十二五”课题。
前 言
美术是孩子的第二种语言,是孩子用心灵和世界对话的一种方式。在幼儿阶段,没有一种形式比美术活动更能够给孩子直接的滋养,也没有一种形式比美术活动更能够让孩子畅快地表达心声。因此,美术教育对于儿童的生命成长具有弥足珍贵的意义。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均对幼儿园美术教育做了全面具体的阐述,即要求幼儿园通过各种手段,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美的体验,丰富幼儿对美的想象、美的创造,引导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表现美、创造美。这也是幼儿园美术教育的核心价值。
《纲要》的基本精神向传统的美术教育提出了挑战,建立了新的美术教育观念,突破了传统的美术教学要求幼儿依葫芦画瓢、禁锢幼儿自主创造的教学樊篱。所以,随着《纲要》新理念的倡导,在幼儿园美术教学领域,最大的变化莫过于以往以技能训练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逐步向以幼儿为本的、塑造幼儿健全人格的方向发展。但是,从幼儿园目前的美术教学现状来看,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大致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作品的成人化现象依然较为严重。教师总是以成人的眼光和标准要求孩子,借孩子的“笔”来画出成人想要说的“话”,从而忽略了孩子的内心感受,违背孩子的自然天性。
第二,以临摹为主的日常教学依然盛行。教师把临摹教学当成培养孩子的最终目的,把美术教学的重点放在技能上,以画的“像”与“不像”作为评价儿童作品的标准,导致儿童的作品缺乏童真稚趣。
第三,缺乏整合的孤立的美术。美术内容缺乏与生活、社会的联系,缺乏与课程主题及其他学科的有机融合;美术材料的运用比较单一,缺乏创新,不注重对生活中材料功能的挖掘,对材料的价值认识不足,使材料不能很好地为幼儿服务,导致美术活动不能成为丰富孩子生命感知的“喷射口”。
基于以上思考,我园从2006年起,开始了对幼儿园美术教学的实践与探索。7年来,我们一直坚持不懈地行走在儿童美术的道路上,边学习、边实践、边思考,在《纲要》“艺术领域”目标的指引下,确定了“创意美术”的行动路径,即通过对内容的适宜选择、材料的创意运用、教学方法的大胆探索、表现形式的多维度尝试,从而努力探索回归儿童本真的美术教学课程体系。
历经7年的实践与思考,目前我们幼儿园已初步构筑起了以幼儿发展为本的、归于童心的幼儿园创意美术课程框架。期间,我们还完成了创意美术省级课题的实践研究,2012年又申报立项了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十二五”课题《儿童绘本在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中应用的实践研究》。
纵观这7年的行动历程,是教师们扎扎实实、潜心钻研的历程,是教师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的历程。在这个过程中,有观念的撞击,有矛盾和冲突,有问题和困惑,但更多的是欣喜和收获。一路走下来,我们积累了大量来自于实际教学的生动案例和洋溢着童真稚趣的儿童作品,积累了大量有价值的教研资料和教学反思。每一个教学活动的创意及形成,都渗透着教师们潜心钻研的心血,每一幅作品中稚拙斑斓的想象,都能让人触摸到孩子丰富的内心世界。是孩子们激励着我们一次次攻克难题,也是孩子们让我们在童心世界里行走得更加痴迷与执着。
抱着交流、分享的愿望,一直以来,我们总想把教师们点点滴滴的感悟和做法编写出来,而且随着创意美术开展的深入,这样的愿望越来越强烈。终于,在2012年的春季,在山东女子学院董旭花教授的悉心指导和鼎力帮助下,我们得以有机会与中国轻工业出版社万千教育编辑部的高君老师相识,才有了将浅显的做法化为文字的信心。几经董教授和高君老师的指导,我们选取了一部分典型课例编辑出版,期待对同行能有一定的启示亦或借鉴的价值,更期待得到专家同行的批评指正。
本书从美术教学的角度,以案例的形式贯通全文,呈现给大家一组富有创意、操作性强且透着童真稚趣的教学活动。为了更加清晰明了,全书内容分为四个部分,即内容选择、材料运用、教学方法、表现形式。为了让读者更直观地了解每一个课例的来源,每一个部分先引入经验分享,然后是教学课例的完整描述,配以作品说明、教学思考,辅以相关的知识链接,使每个块面完整而系统。概括来讲,这四个部分的核心主旨即是,内容的选择让美术活动更加广延丰富,材料的挖掘让一切皆可美术,方法的创新让美术更加童趣盎然,形式的尝试让孩子的心灵自由放歌。这是教师们7年行动研究的结晶,是教师们把握并追随孩子学习兴趣的体现,是尊重、欣赏孩子行为的观念提升,更是鲜活、赤诚的研究之心的凝聚。也正是教师们对幼儿教育执着地追求、不懈地钻研精神,才打造成这样一个超级的教师群体。
在这里,我们由衷地感谢山东女子学院的董旭花教授,她的鼓励、指导,给予了我们把研究成果编写出来的信心;还要特别感谢上海儿童美术教育专家薛文彪老师,他多年的引领、培训、指导,给予了我们在儿童创意美术道路上行走的力量。此外,我们还要感谢我们幼儿园一线的教师团队,正是因为他们用心的付出,才有了大量原创的课例雏形和不断完善的实践经验;还要感谢幼教界的诸位领导、专家及同行,他们的支持、肯定及认可,给予了我们持续开展创意美术的动力。同时,我们更应该感谢幼儿园的孩子们,是他们给了我们创意的灵感、坚定了我们勇于探索的信念。
由于认识水平、理论水平、写作水平有限,许多地方有待于进一步探讨,许多内容不能恰如其分地描述,很多观点需要进一步地学习提升,书中肯定存在很多问题,不当的地方,敬请专家、同行批评指正。
罗梅
2013年2月26日
经验分享2
贴近生活,关注情感与经验
艺术来源于生活,只有源自生活的艺术才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和强烈的感染力。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讲,由于受心理和生理发展水平的制约,他们对周围世界的认知不可能凭借抽象的符号和逻辑思维的推导,而是依赖于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兴趣。因此,幼儿园的美术教育离不开幼儿的生活。教师应选择与幼儿生命律动合拍的内容,唤起幼儿的联想,催生幼儿的创作动机,让幼儿在创意美术中童真灵动、创意飞扬。
1.身边的人是幼儿创作的主要元素
孩子一出生,就与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建立了最亲密的联系,熟悉的人成为孩子生命之初对世界最深刻的印象。因此,从两三岁开始,孩子就会用不规则的圆表示人物。随着对世界认知的不断丰富,他们笔下的人物形象也从简单的“头部人像”慢慢地演变为“头足人像”、“穿衣人像”等。所以,画人,应成为学前阶段孩子创作的主要内容。
小班幼儿画人,常常以简单的圆形来表示,随着幼儿四肢运动能力的增强,他们在画人时又在圆形的基础上增添了单线条的腿和胳膊。这样的人物形象像极了蝌蚪的成长过程,这也是我们为什么把幼儿所画的人物称之为“蝌蚪人”的原因。
奶奶是孩子生活中最亲近的人之一。小班幼儿笔下的奶奶虽然寥寥数笔,却因为丰富的情感和鲜活的生活使画面格外传神和生动。右图是小班上学期一名幼儿创作的《我和奶奶割韭菜》的画面(见图1.7),简单几个圆就勾勒出了戴老花镜的奶奶的形象,这种自然天成且高度抽象的人物画,是成人也难以企及和模拟的。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他们对人物刻画得越来越细腻生动,但常常会忘记一些细节,比如忘记耳朵、眉毛等。教师在细致的观察中发现,这种对细节的忘记与幼儿的生活体验是相关联的。比如图1.8中的人物其表情刻画得非常生动,这是因为孩子刚刚经历了爸爸的批评,对爸爸生气时的样子记忆犹新。有趣的是,孩子并没有画胳膊,教师断定,爸爸在批评孩子时,没有动手打孩子,这一点也在与幼儿的交流中得到了验证。可见,深刻的生活体验,可以让幼儿的创作更加生动传神。
2.身边的事是幼儿创作中必不可缺的内容
对于发生在身边的事,幼儿可能不会说,但能画出来。因此,孩子在生活中体验深刻的事情,就会成为其创作的内容。比如和妈妈逛商店的经历、和爸爸玩骑大马游戏、幼儿园里一件好玩的事情、第一次离开妈妈的感受等,都会成为孩子们喜欢的创作内容。图1.9是幼儿经历了拍毕业照这样一件事情之后,合作创作的《毕业照》。仔细观察这幅作品,你将会惊喜地发现人物形象与现实之间的有趣联系。
3.大自然中蕴涵着无数可供幼儿创作的资源
大自然的美无处不在,潺潺的小溪、茂密的森林、绽放的花朵、飞舞的蝴蝶……这一切带给孩子无限美丽的遐想和心灵的感动。只有让孩子具备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才能让他们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教师应多带孩子走进社区、走进大自然,让孩子们感受温暖的阳光、新鲜的空气,感受万物的勃勃生机和生活中的美,然后引导他们把这种细腻的、真切的、诗意的感受表达出来。此时,孩子们远离了传统美术中临摹的桎梏,作品有了灵气和生命。
比如,当孩子有了春游的体验之后,他们创作的《春游图》会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见图1.10、图1.11)。
美籍德国心理学家阿恩海姆认为:“在发育的最初阶段,心灵的主要特征就是对感性经验的全部依赖,对于那些幼小的心灵来说,事物就是他们看到的、听到的、接触到或是闻到的那个样子。”由此,教师在选择绘画素材时要充分重视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关注幼儿的现实生活,敏锐地捕捉孩子们的兴趣点,及时生成新的美术教育活动,从而让幼儿不自觉地迸发出“动之以情、感之于心、思之于形、联之于境、赋之以美”的艺术情感。
案例呈现2
小班:回家的路上
设计意图
选择身边的事作为幼儿美术创作的内容,可以让孩子有“话”可说。小班幼儿离园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回家,是他们生活中最开心的一件事。走过公园会令他们想起星期天在公园尽情玩耍的情景;他们同样会期待走过游乐场,哪怕只是荡个秋千、打个滑梯……因此,回家的路线对于他们来说有着特别深刻的体验和记忆。由此,将“有控制地画线条”这一技能目标融入活动中,引导幼儿画出发生在回家路上的事儿,就成为小班美术教育活动的必修内容。
活动目标
(1)感受与家人一起回家的温馨和快乐,激发爱家人的美好情感。
(2)尝试大胆、有控制地画线条,体验边画边说的乐趣。
重难点
能够大胆、有控制地画线条,并说清楚内心的感受。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熟悉回家的路线,知道路上的标志性建筑。
材料准备:A4彩纸、记号笔。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
(1)师:“哪个宝宝知道从幼儿园回家的路?”(幼儿回答)
(2)师:“路上有什么好玩的地方吗?说说看。”(幼儿回答)
2.画画说说
(1)小画笔放学了。
借助小画笔放学回家的情境,教师巧妙地示范,帮助幼儿了解画线条的方法。
指导要点:小画笔放学了,高高兴兴往家跑,见到大树打招呼,走到公园拐个弯,跑到游乐场转一转,跑跑跳跳到家了。
(2)小朋友回家了。
师:“今天我们也来画画回家的路,说说看,回家的路上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呢?”
指导要点:回家的时候,小朋友们要一直走,慢慢走,贪玩不回家妈妈可要着急了。
3.交流与分享
(1)把幼儿的作品布置成展板“回家的路”,鼓励幼儿欣赏同伴的作品。
(2)引导幼儿彼此间说一说:回家的路上,都经过哪里了?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了?
作品欣赏
教学思考
真实的体验让事儿跃然纸上
任何美术活动都不是天马行空的想象,都需要幼儿在真实体验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创造。
离园回家对于小班上学期的孩子来说是一种美好的期待,走在回家的路上,孩子们会特别关注身边的事物,哪怕是微小的变化也不会放过。带着这种美好的情绪投入创作,尽管只是简简单单的几条线、几个圆,尽管线条不是那么流畅,语言的表达也很简单,但是透过作品,我们能感觉到孩子们隐藏在内心深处的对家人的那份依恋和爱,这更能触动我们的心灵。
图1.12中,幼儿用一个大大的圆代表“家”,用两个小圆表示“妈妈”和“我”。从这幅图中,我们不仅能了解到3岁幼儿爱用圆形表示归属和所有的绘画特征,也读出了幼儿内心深处对家的依恋。
有很多家长往往不太理解孩子的涂鸦,以为是毫无意义、毫无章法的。当教师拿着幼儿的作品(见图1.13)与幼儿的妈妈交流时,幼儿的妈妈兴奋地说:“每次从幼儿园回家,她都要在小花园那里转上三圈,你看,她真的画了三圈,老师要不和我说,我还以为她又乱画呢!”可见,真实的体验让教师、家长与孩子心心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