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三大名班主任之一万玮老师最新力作!
作者曾撰写超级畅销书《班主任兵法》,近年来一直致力于问题学生的教育研究工作。在总结《班主任兵法》成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作者在本书中结合教育教学中的真实案例讲述了遭遇问题学生后教师该怎么做。书中首先整体介绍了问题学生的诊断及教育方法,然后从典型案例入手,对各种类型问题学生的表现和原因进行分析,并给出了有针对性的教育建议,最后阐述了作者对如何成为教育问题学生高手的思考。
在每一位母亲的眼中,自己的孩子都是聪明的、可爱的、妙不可言的,万玮老师的这本书告诉我们,如果教师用同样的态度去热爱、欣赏学生,问题学生将不会存在。
——青青河边草(网友)
该书很科学、很理性地分析了问题学生所存在问题的种类,并寻根索源,找到家庭、社会和个体本身的症结所在。作者凭着多年的工作经验和理论研究,为一线班主任提供了非常详实且具有可操作性的问题学生教育与转化技巧。该书和作者的前两部《班主任兵法》一样,语言生动、案例鲜活,非常具有时效性和可读性。
——丁雁(上海市虹口区优秀班主任)
班主任工作研究专家万玮老师编撰的这本书,行文短小精悍,事例生动感人,不失为一本集教师成功经验和教育机智之大成的好书。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个问题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与呵护下,走出了泥沼,冲破了阴霾,重新焕发生命的光彩。我们心中涌起的是一种幸福感,一个教师的职业生命因此而精彩。
——欧阳书伟(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
本书让我们体悟到,生命的成长需要耐心,对待问题学生,教育是等待,转化问题学生就是等待花开的日子。这是一个漫长的、考验人耐心的、等待花开的过程。相信只要我们小心地呵护那些蒙上灰尘的心灵,耐心地打磨,精心地浇灌,细心地栽培,即便是块顽石,也终能开出清香的花朵。
——王健(博士,上海市教委学生德育发展中心兼职研究员)
万 玮 1973年生,199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现担任上海市平和双语学校校长助理兼教务处主任。2005年获上海市“德育工作先进个人”称号,被评为2006年上海教育年度十大人物。2004年底出版的专著《班主任兵法》,成为近几年国内最畅销的教育类书籍之一;2005年与天津市德育特级教师张万祥共同主编出版《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2008年出版专著《班主任兵法2》。被媒体誉为全国三大名班主任之一。
第一章 什么是问题学生 1
一、学生的十种类型 1
二、问题学生的教育诊断 9
三、问题学生的教育内容 15
四、教育问题学生的教师素养 17
第二章 教育与转化问题学生的思路 21
一、为什么问题学生让我们头疼 21
二、关键是理解问题学生 27
三、致力于改变自己的言行 33
四、创设改变问题学生的情境 42
五、向家长与同事寻求帮助 47
六、预防问题的发生 51
第三章 学习问题 57
一、学习动力不足 57
二、学习适应不良 65
三、马虎 72
四、拖延症 77
五、分心 83
第四章 行为问题 91
一、偷窃 91
二、说谎 97
三、攻击性行为 103
四、网络成瘾 108
五、缺乏责任心 113
第五章 心理问题 121
一、暴躁 121
二、人际关系障碍 129
三、离家出走 135
四、早恋 142
五、考试焦虑 149
第六章 特殊问题 157
一、单亲家庭 157
二、抑郁症 166
三、身体缺陷 174
第七章 如何成为教育问题学生的高手 181
一、转变教育观 181
二、在反思中成长 185
三、修炼人生境界 187
附 录 主要参考文献 193
四、早恋
1.典型案例
我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爸爸是出租车司机,妈妈是一名普通职工。在我的记忆中,爸爸妈妈经常吵架,很多时候,我都是在爸爸妈妈的吵架声中完成作业的。爸爸脾气特别不好,喝完酒之后总是冲妈妈大吵大叫。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我过早地恋爱了,而且特别依赖我的男朋友。
高中的时候,我开始住校。暂时离开爸妈的争吵,我觉得身边清静多了,试图努力学习,希望高考的时候能考个好学校。我制订了学习计划,希望能把初中落下的课程补回来。可是,初中课程落下得太多,高中新知识也很多,学习成绩一直上不去。
高二上学期,班里有个男同学经常主动帮我补功课、做作业,我对他也有好感。后来,我们恋爱了。我因此上课经常走神,成绩又下滑很多。国庆节放假的时候,我不想回家,就住到男朋友家里,并告诉爸妈说学校不放假。但后来还是被发现了,爸妈把我带回家,还告诉了班主任。
为了拆散我们,爸妈给我办了走读手续,中午妈妈从单位赶回家给我做饭,晚上去学校接我放学。刚开始的几天,我情绪非常不稳定,在家里和爸妈大吵大闹。可爸妈的态度非常坚决,无奈之下,我只得妥协,吃完饭就钻进自己房间。他们以为我想明白了,便放松了警惕。实际上,我是在房间里给男朋友打电话。然而,好景不长,几天后的一个晚上,妈妈起床上厕所的时候,听到我房间里有说话的声音,推门而入,把我臭骂了一顿,还说要没收我的手机。
“你要是把我的手机没收了,我以后就不去上学!”我知道我不上学是家人最担心的。妈妈最终没有没收我的手机。这以后,我虽说不打电话了,但夜里依然看不进书,就躲在房间里给男朋友发短信。只有在和男朋友联系时,我才会觉得心里特别踏实。
然而,在逃避家庭、从男朋友那里寻求情感寄托的同时,我也同样付出了代价。无心学习、把很多时间用于和男朋友在一起,我的学习成绩不但没能提高,反而又倒退很多。
(摘自新浪论坛)
2.问题表现及原因分析
“早恋”似乎是针对中国学生特有的一个名词。然而,对于什么是早恋,人们的看法并不一致。通常的观点是,小学生之间不存在早恋问题,因为他们根本就不懂“恋”;高中生“恋”则“恋”了,但是不是太“早”,还存在争议。在大部分教师和家长的眼睛里,只要是大学之前发生的恋情,包括高中和初中,都属于早恋。但是,在早恋的问题上,各方的分歧依然很大。“我们不应该诋毁感情本身。”心理专家这样说。在家长看来,中学生的爱情就像“毒药”;在中学生看来:“早恋来得快去得也快,只要好好沟通,影响就不大”。
一般来说,学生有早恋的意识和行为后,往往有如下表现:
(1)突然比平常注重发型、衣着打扮,并使用化妆品。
(2)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易走神,严重的甚至精神恍惚。
(3)学习成绩突然下降。
(4)上学和放学的时间不正常,离家上学的时间过早,放学后回家的时间过迟。
(5)电话频繁,但不愿父母或其他人接听。
(6)个性短时间内突然变化,如活泼好动、喜欢与别人交往的学生,一下子变得沉默寡言等。
(7)使用零花钱突然比平时多。
(8)借故迟到、早退或请假,甚至常常旷课。
学生早恋原因较多,而且非常复杂。其中,家庭因素占很重要的成分,还有社会不良环境的侵袭、学校教育压力的释放、同伴间相互影响等因素也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1)孩子缺乏父母的关爱。“早恋大多是因为父母给的爱太少了。”一位高中学生这样说,假如孩子平时和父母缺少沟通,进入青春期后,在对异性产生好感的情况下,一旦身边出现一个关爱自己的同学,就难免动心。
(2)家长的放纵支持。有些家长对子女早恋,非但不制止,反而默许甚至纵容。比如,一些男孩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儿子有魅力、有吸引力,读书领个媳妇上门,这是一件荣耀的事情。这种情况在农村比较容易发生。
(3)残缺家庭的影响。夫妻感情不好,长期争吵,子女生活在夹缝中,会感到非常压抑,容易导致心理畸变,渴望脱离家庭,寻找情感寄托。本节案例中的女孩就是如此。上述现象在单亲家庭中也常有发生,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青少年会对失去的父爱或母爱产生一种期盼。由此,会产生一种恋父或恋母情结,会对能够给自己这种感觉的异性产生某种程度的依赖,并把这种依赖当做“爱情”。
(4)不良出版物的传播。青少年学生猎奇和寻求刺激的心理,使得他们很容易受黄色书刊、黄色录像、电视、电子游戏等渲染爱情或色情内容的影响,并引发心理不平衡和感情冲动,陷入“早恋”的误区。
(5)网恋。某校一个初三学生,父母为了鼓励他更积极地准备中考,满足了他买电脑并联网的愿望。起初,他还能在网上查一些学习方面的资料,后来无意中打开了一个聊天室的网站,并自己申请注册成了会员。进入网站后,他认识了一个女网友,越聊越觉得离不开对方,慢慢地由网聊转为电话、书信交流,最后终于惊动了双方的家长,虽然进行多方面阻止,但都无济于事。家里上网不行,于是,他们转入网吧或见面聊天,并确立了“情侣”关系,如胶似漆、形影不离。
(6)社会青年的诱惑。受港台一些电视剧的影响,一些无知少女会觉得部分社会无业青年很酷、很潇洒。尤其是那些贪玩、贪吃,爱慕虚荣,追求物质享受的女生,很容易受到诱惑而被玩弄。
(7)错误风气的引导。部分中学生受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以“早恋”为荣,觉得有一个男朋友或女朋友是件很风光的事情,甚至随便发生两性关系。
(8)沉重的学习压力。现在在许多学校,“应试教育”依然搞得扎扎实实。一些后进学生很容易产生反感情绪,从而导致厌学。放弃学习的学生心灵空虚,很容易发生早恋行为。
(9)教师、家长粗暴的处理。一些男女学生本来只是有朦胧的好感,其交往也属正常,但被敏感的家长或者教师认定为“早恋”,而视为洪水猛兽,勒令不许接触。这种不当处理方式极易招致学生的逆反情绪。本来正常交往的男女学生反而会在压力下走到一起,相互温暖,相互支持,弄假成真,甚至出现为“殉情”而轻生、为“私奔”而出走的行为。
在各级中学,学生的早恋都已占相当大的比例。早恋的学生一部分是学习成绩优秀的班干部,因工作需要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异性,有威信、有号召力,容易引起异性的注意和追求;另一部分是学习成绩较差或者家庭不健全的学生,心理压力大,容易移情于两性交往。有些孩子发生早恋的目的非常单纯,因为对方体育好、唱歌好,或是经常给自己好吃的零食,保护自己。
对于早恋,也有专家提出不同意见。有人建议用“早练”一词来代替“早恋”。他们认为,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困惑最大也必须面对的就是人际交往问题。如果将中学六年理解为学生在进入成年之前的一个“早期练习”阶段,练习如何与异性建立、保持、发展社会关系的能力,那么,当他们进入成年后,就可以与包括各种关系的异性在内的各类人群更融洽地相处和交往。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著名社会学家周孝正则积极鼓励大学生谈恋爱。周孝正在一次面对记者的采访中幽默地称大学生在校谈恋爱是好事。“从社会学角度讲,大学生谈恋爱是异性之间一种对未知领域的探索。交往过程中女生可了解男性理性的美,男生也可欣赏女性非理性的美,这样整个社会的相处才更融洽。”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早恋”的观点。
开明的教育者普遍认为,早恋并不是洪水猛兽,你越是压抑学生的欲望,这种欲望就越膨胀,偷偷摸摸的爱情,反而让学生觉得更具诱惑力,所以,要允许他们有适当的接触。
然而,学生的表现永远让我们心惊。特别是“90后”的学生登上历史舞台之后,他们在表达感情方面大大超过学长。在一些公众场合,我们都可以看到“校服情侣”。他们在人群中牵手、拥抱、大胆亲吻,毫不避讳。这令年长的一辈感到吃惊、脸红又无可奈何。此外,也有数据表明,“90后”学生发生性行为的比例日益增高,也更加低龄化。
3.专家建议
莎士比亚的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描写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他们相爱很深,但由于两家是世仇,感情得不到家里其他成员的认可,双方的家长百般阻挠。然而,他们的感情并没有因为家长的干涉而有丝毫的减弱,反而相爱更深,最终双双殉情。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见到这种现象,父母的干涉非但不能减弱恋人之间的爱情,反而使其感情得到加强。父母的干涉越多,反对越强烈,恋人们相爱就越深,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这是因为人们都有一种自主的需要,都希望自己能够独立自主,而不愿意自己是被人控制的傀儡,一旦别人越俎代庖,代替自己做出选择,并将这种选择强加于自己,就会感到自己的主权受到了威胁,从而产生一种心理抗拒,排斥自己被迫选择的事物,同时更加喜欢自己被迫失去的事物,正是这种心理机制导致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故事一代代地不断上演。
心理学家的研究还发现,越是难以得到的东西,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越高,价值越大,对人们越有吸引力,轻易得到的东西或者已经得到的东西,其价值往往会被人所忽视。我国民间流行这样一种说法:“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偷不如偷不着。”说的也正是这个道理。
某中学初一年级的两个学生由于相互吸引而走到一起,一开始,老师和家长都竭尽全力干涉,然而,这种干涉反而为两个孩子增加了共同语言,他们更加接近,俨然一对棒打不散的鸳鸯。后来,校长改变了策略,他将学生和老师都叫去,没有批评学生,反而说老师误会了他们,把纯洁的感情玷污了。过后,这两个学生还是照样来往,没过多久,他们就因为缺乏共同点而渐渐疏远,最终由于发现对方与自己理想中的白马王子和公主相差太远而分道扬镳。
抵抗早恋最有效果的武器就是家庭和亲情。孩子进入青春期以后,家长们一定要抽出时间和孩子沟通聊天,最好是同性家长与孩子多谈心,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女生一旦早恋,父母一定要教她学会一些必要的性知识,避免身体的伤害。同时,家长应非常留意不要给她创造独处的机会。例如,不要让孩子单独租房住,孩子周末回家以后也不要让她单独一个人在家。当女孩子不小心怀孕了,父母一定不能放弃,要把孩子看成是一只迷途的羔羊,此时她更需要家长的关爱。
早恋的工作要预防在前,专家认为,以下五类学生最易早恋,家长和教师要重点关注:第一类是那些需要爱和关心的孩子,主要包括离异的单亲家庭子女、父母粗暴管教下的孩子和与父母缺乏沟通的孩子。这几类孩子很容易产生孤独感。第二类孩子是学习成绩不佳但在其他方面有优势的。学习上不行,他们就在其他方面寻找自己的价值。比如,长得帅的男生、长得漂亮的女生以及特长生,甚至一些家里有钱的学生。第三类是两个都优秀的学生或者两个性格互补、意气相投的学生,他们之间容易早恋是因为相互欣赏,相互需要对方。第四类学生是被动性恋爱,他们对外界的抵抗能力较差,当被别人猛追后,常常不由自主地坠入情网。第五类是喜欢攀比的学生,交朋友纯粹是为了体现自己的“能力”。
在早恋行为发生之后,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应把握以下原则:第一,为学生保守秘密;第二,为孩子提供可靠的情感支持;第三,开展有意义的相关活动,引导学生理智认识处理情感问题;第四,不要过度营造早恋可怕的神秘、紧张的氛围;第五,不要到处传播学生的私人信息;第六,不要伤害诋毁学生的个人情感。
总而言之,如果我们能够和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并充分尊重孩子的情感和选择,坚持宽容和关爱的态度,孩子的早恋问题就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
一位睿智的家长在发现女儿有早恋倾向时是这样处理的:
我找了个周末带女儿出去郊游,在路过一个苗圃时,我停下来,和女儿商量买棵小树苗(很小很小的那种)回去种在门前的大院里,我们选啊选啊,眼睛都挑花了,还是拿不定主意,我问女儿:“你说,这些树苗里,将来哪棵能长成参天大树?”女儿为难地说,“妈,现在怎么知道啊,只有将来长成了才知道,或者,等它们再长大一些,我们再来挑?”
嘿嘿,我乐了,看着女儿重复了几遍:“嗯,等它们长大一些我们再来挑吧!”
女儿一下子明白了我的意思,脸变得绯红。
几周之后,她悄悄地告诉我,问题已经解决,她会安心学习,等长大之后再考虑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