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分类
万千书架 作者译者 书评推荐 资讯动态 关于我们
教育名著
-
童年的秘密(汉英双语版)(软精装)
20世纪伟大的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的经典著作,揭开了儿童神秘心理的面纱,是父母和教育工作者的必读图书
作者:(意)玛利亚·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
译者:郑福明
  • 出版信息
  • 内容简介
  • 推荐
  • 著译者介绍
  • 序言
  • 目录
  • 书摘
  • 出版信息
    出版日期:20170201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18411382
    装帧:软精装
    页码:408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 内容简介

    《童年的秘密》是意大利儿童教育家玛丽亚·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1870—1952)的代表作,也是其所有作品中最有影响力的一部。该书出版以来曾被译为40多种文字在全球各地出版。书中所阐述的儿童教育理念和独特的教育方法曾风靡整个西方世界,至今仍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国的儿童教育。


    蒙台梭利既是儿童教育专家,也是意大利历史上的第一位医学女博士。她在书中通过大量的实例生动地阐述了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为我们破解了儿童成长过程中的诸多密码,并为教师和家长指出了理解与尊重儿童的原则及帮助儿童实现自身潜能的方法。


    《童年的秘密(汉英双语版)》由华南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研究专家郑福明历时一年多翻译而成。译者数易其稿,字斟句酌,较为精准地再现了原著的魅力和风味!该书既适合高校教育专业师生、儿童教育研究者、幼儿园教师和幼儿家长阅读,也适合心理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参考。


  • 推荐

    本书是“教育经典名著丛书”中的一本。该丛书还包括《民主主义与教育》(杜威著,陶志琼译)、《民主主义与教育》(英文版)、《我们如何思维(汉英双语版)》(杜威著,杨韶刚等译)、《教育的目的(汉英双语版)》(怀特海著,靳玉乐和刘富利译)、《童年的秘密(汉英双语版)》(蒙台梭利著,郑福明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英汉对照版)》(泰勒著,罗康等译)、《儿童教育心理学》(阿德勒著,杨韶刚译)、《爱弥儿(精选本)》(卢梭著,檀传宝等译)、《教育论:智育、德育和体育》(斯宾塞著,王占魁译)、《教育学讲授纲要》(赫尔巴特著,德加谟评注,盛群力和赵卫平译)等。  


    该书翻译得通俗易懂,既适合广大的幼儿教师和父母阅读,也适合做高校相关专业的“教育名著选读”和“教育专业外语”课程的学习文本。

  • 作译者序
    玛利亚•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1870—1952)  出生于意大利安科纳省,是意大利历史上第一位女医学博士,也被公认为20世纪最伟大的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享誉全球。她对世界学前教育的卓越影响,在于她在自己所创办的“儿童之家”中进行了长期的教育实践,孜孜不倦地探索了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方法,打破了保守教育思想的禁锢,总结出一整套适应儿童发展敏感期、促进儿童感官教育、激发儿童自主性、启迪儿童吸收性心智的教具和教法,为世界各国学前教育的发展树立了一种典范和模式。如今,蒙台梭利学校、蒙台梭利协会早已遍布世界各大洲。此外,她还用自己的大爱和智慧,为推进教育机会平等、促进社会公正和推动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她在1949年、1950年和1951年连续3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的资格,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敬仰。
  • 序言

    译  者  导  读


    玛利亚·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1870—1952)出生于意大利安科纳省,是意大利历史上第一位女医学博士,也被公认为20世纪最伟大的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享誉全球。她对世界学前教育的卓越影响,在于她在自己所创办的“儿童之家”(Children抯 House)中进行了长期的教育实践,孜孜不倦地探索了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方法,打破了保守教育思想的禁锢,总结出一整套适应儿童发展敏感期、促进儿童感官教育、激发儿童自主性、启迪儿童吸收性心智的教具和教法,为世界各国学前教育的发展树立了一种典范和模式。她对世界学前教育的卓越影响,更在于她尽心竭力地为贫困儿童和残疾儿童争取和创造了受教育的机会。她的足迹遍布许多国家,她的教育成就轰动欧洲,进而引发了全球性的“蒙台梭利运动”。如今,蒙台梭利学校、蒙台梭利协会早已遍布世界各大洲。她用自己的大爱和智慧,为推进教育机会平等、促进社会公正和推动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她在1949年、1950年和1951年连续3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的资格,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敬仰。


    蒙台梭利是一位博学的学者,她的研究领域不仅涉及医学,还涉及哲学、心理学、教育学和人类学。蒙台梭利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1899年,蒙台梭利开始研究残疾儿童的教育问题。1907年1月6日,她在意大利罗马开办了第一所“儿童之家”,招收了50多名2—7岁的儿童,这也是第一所蒙台梭利学校。1909年,“儿童之家”的教育成效吸引了全球教育工作者的注意,蒙台梭利的著作也开始被广为传译。至1912年,蒙台梭利学校已如星星之火,遍布世界各大洲。欧美各国也纷纷成立蒙台梭利协会。1929年,第一届国际蒙台梭利大会(International Montessori Congress)在丹麦举办。随后,蒙台梭利和她的儿子马里奥·蒙台梭利(Mario Montessori)创办了国际蒙台梭利协会(Association Montessori Internationale,简称AMI),负责指导世界各地蒙台梭利学校及教师的培训工作。该协会的创办,得到了包括弗洛伊德和皮亚杰在内的学者的大力支持。时至今日,在全球11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经开办了2.2万所蒙台梭利学校。


    蒙台梭利也是一位多产的作家。《蒙台梭利方法》(The Montessori Method,1909)、《蒙台梭利手册》(Dr. Montessori抯 Own Handbook,1914)、 《发现儿童》(The Discovery Of Child,1948)、《吸收性心智》(The Absorbent Mind,1949)等都是她的力作。她的著述被译为40多种语言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在她众多的著述中,《童年的秘密》(The Secret of Childhood,1936)是最为脍炙人口的代表作。书中不仅提出了“敏感期”的重要概念,而且通过大量生动的案例对儿童的“自由”与“秩序”的关系进行了详尽的论述;书中不仅鞭笞了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对儿童发展的压制与阻碍,揭示了成人的不当干预或溺爱是儿童心理和行为问题的重要诱因,而且阐述了儿童与生俱来的巨大发展潜能,警示成人要摈弃对儿童的成见和偏见,耐心观察儿童,向儿童学习。她在本书中所发出的这些振聋发聩的呼声,所提出的教育理念和操作方法,轰动了她所在的那个时代,也影响了无数父母和教师对儿童的认识和理解。


    儿童的健康、快乐成长,是每一位父母和教师共同关注的事情。然而,我们关注了儿童并不意味着就理解了儿童。《童年的秘密》一书揭示了这样一些现象:长期以来,许多父母和教师都习惯于从成人的视角去关注儿童,用我们自己的喜好去取代儿童的兴趣,用我们自己的想法去代替儿童的思考,为我们自己的便利去压制儿童的自由。我们很少有时间耐心地聆听儿童的心声,我们很少有时间细致地观察儿童的行为,我们很少有时间细心地品味儿童的兴趣,我们很少有时间反思我们对儿童的态度。针对这些现象,蒙台梭利在该书中围绕“解放儿童”这一主题,不仅极力倡导敬畏生命的态度和尊重儿童的理念,还阐述了儿童发展过程中身体与心理之间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明确了教师的角色和作用,提出了观察儿童和教育儿童的途径和方法。


    蒙台梭利的基本教育理念在于儿童的学习不是从外在进行知识的灌输,而是需要启发内在的心智和潜能。教育者的重要使命是为儿童创设一个“有准备的环境”。教师通过创设美丽、有序和便利的教室环境,既让儿童在充分的自由活动过程中发挥自主性,激发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又让儿童在与环境和他人的互动过程中获得内在的秩序感和规则意识。蒙台梭利的教育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是对18世纪以来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理论的延续和发展。时至今日,在我国学前教育领域,不论是教育部于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于2012年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还是于2016年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都明确指出要“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强调“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 。这些幼儿教育的指导思想与原则,与包括蒙台梭利在内的许多儿童教育家所倡导的科学教育理念一脉相承。《童年的秘密》一书对于我们今天更深入地了解儿童的学习与发展以及不断地提升儿童教育的质量,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本书是根据美国克瑞顿大学(Creighton University)约瑟夫·科斯特洛(M. Joseph Costelloe)翻译,由巴兰坦图书公司(Ballantine Books)于1966年出版的英译本翻译的。景赛男和魏少容参与了本书前期的部分翻译工作。全书由郑福明审校。由于译者水平有限,译文中定有不妥之处,敬请读者指正。

                              

    郑福明                     

    2016年5月于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 目录
    译者导读

    童年的秘密(中文版)
    导论
    第一部分
    1. 儿童的时代
    2. 对成人的指控
    3. 生物学插曲
    4. 新生儿
    5. 自然本能
    6. 精神胚胎
    7.心理发展
    8. 秩序
    9. 智力
    10. 成长的障碍
    11. 行走
    12. 手
    13. 节奏
    14. 人格的替换
    15. 运动
    16. 理解缺失
    17. 爱的智慧
    第二部分
    18. 儿童的教育
    19. 观察与发现
    20. 教育方法
    21. 被宠坏的儿童
    22. 教师的精神准备
    23. 心理畸形
    24. 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第三部分
    25. 成人与儿童之间的冲突
    26. 工作的本能
    27. 两种不同类型的工作
    28. 主导本能
    29. 作为教师的儿童
    30. 儿童的权利

    童年的秘密(英文版)
    Introduction
    Part  I
    1. The Era of the Child
    2. The Accused
    3. Biological Interlude
    4. The Newborn Child
    5. The Natural Instincts
    6. The Spiritual Embryo
    7. Psychic Development
    8. Order
    9. Intelligence
    10. Obstacles to Growth
    11. Walking
    12. The Hand
    13. Rhythm
    14. The Substitution of the Personality
    15. Movement
    16. The Lack of Comprehension
    17. The Intelligence of Love
    Part II
    18. The Education of the Child
    19. Observations and Discoveries
    20. The “Method”
    21. Pampered Children
    22. The Spiritual Preparation of the Teacher
    23. Deviations
    24. Repercussions on Physical Health
    Part III
    25. The Conflict Between Adult and Child
    26. The Instinct to Work
    27. Two Different Kinds of Work
    28. The Guiding Instincts
    29. The Child as a Teacher
    30. The Rights of the Child

  • 摘要

    11. 行走

    成人所应遵循的一种行为方式是放弃自己的优势,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使自己适应成长中的儿童的需要。


    高等动物在使自己适应幼崽的需要的时候,本能地就会这么去做。当小象的妈妈带着它融入象群时,这些大象就会将脚步放慢到以适应幼崽的步伐。当小象走累了停下脚步时,整个象群也会停下脚步。


    在许多不同的文化中,我们都可以看到成人对儿童有类似的照顾。有一天,我看到一位日本父亲正带着他的小儿子散步。我在后面跟着他们,发现这个大约一岁半或两岁大的小孩突然停了下来,用手臂抱住爸爸的腿。这位父亲停下了脚步,让这个小男孩围着他的腿转圈。当孩子玩够了这个游戏后,父子俩才又开始慢慢地往前走。过了一会儿,这个小孩又坐在了路边,他的父亲便站在他身边等着他。这位父亲的表情有些严肃,但又很自然。他并没有做什么不寻常的事,仅仅是作为一位父亲带着他的小儿子散步。


    这就是一种最适合孩子需要的散步方式。因为这个小孩正在学习怎样协调各种不同的动作,以保持身体平衡使两脚交替往前走。


    虽然人和其他动物一样都有肢体,但人必须用两脚而不是四肢来行走。猴子的手臂很长,这有助于它在地面上行走。人是唯一完全依靠两条腿以保持行走平衡的动物。四足动物行走时,它们会交替地抬起成对角线的两条腿,并让另外两条腿着地。但当人行走时,先是靠一条腿支撑自己,而后再靠另一条腿支撑自己。大自然实际上已经解决了行走这个难题,只是所采用的方法不同。动物通过本能学会行走,但人则是通过个体的主观努力才学会行走的。


    儿童行走能力的发展要通过走路获得,而不能只是等着它的降临。儿童迈出的第一步会让父母感到万分欣喜。这一步实际上既是儿童对自然的征服,也标志着他从1岁踏入了2岁。对于儿童来说,学会走路是第二次诞生。从此,他从一个不能自助的人蜕变成一个能行动的人。成功地迈出第一步,是儿童正常发展的主要标志之一。但在迈出第一步之后,他还需要不断地练习。能够保持平衡并迈出稳健的步伐,是个人不断努力的结果。儿童在尝试走路时,他内心受到一种不可抑制的冲动的驱使。他心中充满了勇气,甚至还显得有些性急,他就像一个真正的战士,无论前方有什么危险,都会朝着胜利一往无前。儿童在追求实现这一目标时表现出的急切样子,反而使得成人用各种防护设施把他们围起来,而这些防护设施实际上是儿童发展的绊脚石。即便孩子的双腿已经变得很强健了,成人仍然想方设法将孩子关在“游戏围栏”里,或者将他困在用来练习走路的手推车里。


    当成人带着孩子外出时,即便孩子能够走路了,成人也仍然会把他放在手推车里推来推去。由于孩子的腿还较短,也没有耐力走远路,所以他必须使自己适应那些不愿放慢自己脚步的成人。即使带孩子外出的是保姆,也是孩子要适应保姆,而不是保姆去适应孩子。保姆在带着孩子外出时,会按照自己的步速直接走向既定的户外活动目的地。她推着里面躺着小孩的手推车,就像推着里面装满了蔬菜的购物车一样。只有走到公园之后,她才会将小孩从手推车里面抱出来,让孩子在草地上走动,而她则坐在一边两眼始终注视着他。她所做的这一切只是为了避免孩子受到可能的伤害。以上对儿童的照料,只关注了他的身体成长,却忽视了他内在的心理成长。


    一岁半到两岁的小孩不但已能走好几千米的路,而且能完成爬斜坡和爬楼梯这样困难的任务。但是,与我们成人相比,儿童具有截然不同的走路目的。成人走路是为了达到某一个外在的目标,因此,他会一直朝着这个目标走去。他步伐稳健,而这种步伐几乎是机械地带着他前进。然而,对于一个婴儿来说,行走是为了完善他自己所特有的功能,因此,他的目标是自身内在的创造。他步伐缓慢,既没有一定的节奏,也不是朝着某个外在的目标前进。他一边走,一边被周围所看到的周围事物吸引。如果此时成人想要去帮助这个小孩,那么他就必须放弃自己的步速和自己的最终目的。


    在那不勒斯,我曾认识一对夫妇,他们最小的孩子只有1岁半。在夏天为了能去海边度假,他们要走大约1600米的下坡路,而这段路有点陡,手推车或马车是无法通行的。这对夫妇想带着孩子一起去,但又觉得一路抱着他太累了。没想到这个孩子一路时走时跑,自己解决了这个问题。他还不时地停下来看看花,或者坐在草地上,或者伫立一旁观看动物。有一次,他在一个地方站了几乎15分钟,一直注视着一头在田野里吃草的驴。这个小孩每天就这样慢慢地走过这条漫长的而又高低不平的路,并且乐此不疲。


    在西班牙,我认识两个2~3岁的小孩,他们可以走两千多米的路程。还有许多其他的儿童,他们能够花上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在窄而陡的梯子上上上下下。


    有些母亲会提到她们的孩子在类似上面的一些活动中表现得有些不正常。有一位母亲曾经就她的孩子发脾气这件事咨询我。这个小女孩前几天才开始学会走路。无论什么时候,她只要一看到楼梯,就会尖叫。只要有人想要抱着她上下楼梯,她就会像发疯了一样。这位母亲觉得她可能误解了孩子发怒的原因。只要有人抱这个孩子上下楼梯,她就会变得眼泪汪汪且焦躁不安,这看来有点匪夷所思。这位母亲认为,她女儿的这种心理紊乱可能只是一种巧合。但是,很明显,这个小女孩只不过是想要自己爬上爬下楼梯而已。相对于旷野,楼梯的台阶对这个小女孩更有吸引力。在台阶上,她可以把自己的手搁在上面,也可以坐下。而在旷野里,她的双脚被高高的草遮没,她的双手没有地方可以放。可是,只有在这些旷野里,她才被允许自由地走动。


    孩子天性就喜欢走路和四处走动。公共的滑梯上总是挤满了孩子,他们爬上爬下,争先恐后。来自贫穷家庭的孩子在街上跑来跑去,他们轻而易举地就能避开车辆,甚至还能够攀爬到汽车或卡车上搭顺风车。虽然这样有些危险,但它表明了贫穷家庭的孩子具有一种潜在的可能性,使他们可以避免像上层社会的孩子那样因羞怯而变得迟钝并最终变得懒惰起来。不过,这两种儿童在他们的发展过程中都没有得到真正的帮助。穷人家庭的孩子被遗弃到大街这种危险的成人环境中;而富裕家庭的孩子在同样的环境中则处于太多东西的包围之中,这些东西本意是为了使他们免遭危险,然而,却阻碍了孩子的发展。


    在长大成人进而使人类得以延续的过程中,儿童就如弥赛亚所说的那样—“无处容身”。


     弥赛亚(Messias),犹太人心目中的救世主,盼望他能够帮助他们这些上帝的选民复国,以在世上能有立足之地。但是在基督教传说里面,是指继耶稣基督以后,会再度降临世间来拯救世人于罪恶的另一位救世主。


    —中文译者注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