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在中小学教学中应用的完美典范!
作者在细致地阐述每一种智能的定义、特征、学习过程和学习环境创设的基础上,通过大量实例详细地介绍了将八种智能应用于课堂教学的策略,对我国教师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性和借鉴意义。
本书是帮助教师发现学生的天赋并因材施教、多元评价学生的优秀指南!
作者致力于指导广大教师发现每个学生的优势智能,并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来开发课程、实施教学,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来“评价学生的成功”,使学生充满自信、满怀激情地投入学习和生活。
本书是“万千教育”十余年来策划出版的最受读者欢迎的图书之一!
“万千教育”曾策划翻译出版了该书第二版和第三版的简体中文版,得到了读者的喜爱和好评,掀起了多元智能教学研究的热潮。为了带给读者更好的阅读感受,我们此次对第三版的中文版进行了修订和再版。
译 者 的 话
1983年,哈佛大学的霍华德加德纳教授(Howard Gardner)在其《智能的结构》(Frames of Mind)一书中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加德纳教授认为,就智能的本质来说,智能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面临的真正难题和生产及创造出社会所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就智能的结构来说,智能不是某一种能力或围绕某一种能力的几种能力的整合,而是相对独立、相互平等的八种智能,即言语-语言智能、音乐-节奏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自知自省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加德纳教授关于智能本质和智能结构的新理论对传统的智能理论至少有三个方面的突破:
第一,智能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逻辑-数理智能或以逻辑-数理智能为核心的智能,而是我们今天的素质教育所强调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第二,智能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可以跨时空用同一个标准来衡量的某种特质,而是随着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而有所区别的为特定文化所珍视的能力;第三,智能不再是一种能力或以某一种能力为中心的能力,而是“独立自主、和平共处”的多种智能。加德纳教授关于智能问题的上述三个突破为我们今天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了多方面的有益启示:
第一,把智能定位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生产与创造社会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为我们今天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了新支点—我们的课程改革一定要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放在首要位置。我们的学校再也不能仅凭某种标准测试的分数或几门书面考试的成绩衡量学生,而是应该重点培养并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初步创造的能力;
第二,把智能置于一定的文化环境之中,为我们今天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了新依据—我们的智能观和智能培养观或课程观应该是与时俱进和因地制宜的。我们的基础教育课程一定要改革,不改革就只能落后于时代,被时代抛弃,同时,我们的教育改革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做到既与时俱进又因地制宜;
第三,把智能结构看作多维的和开放的,为我们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了新视角—我们的课程改革应该保证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我们不能只围绕着某几种智能设置课程,不能把多种“非学术”智能领域当作可有可无的“副科”,而是应该使我们的课程保证学生的多元智能都得到有效发展,使我们对教育方针的追求变为实实在在的课程;
第四,把每一个体的智能结构看作差异性的和个体化的,为我们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了新思路—我们的教育应该在保证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关注并培养学生的优势智能领域—智能强项或特长,使我们的教育成为发现差异、因材施教、培养特长、树立自信的教育。
二
由琳达坎贝尔(Linda Campbell)、布鲁斯坎贝尔(Bruce Campbell)和迪伊迪金森(Dee Dickinson)所著的《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一书,从教育工作者的视角对多元智能理论做了全面而丰富的阐释,是在实践中应用多元智能理论的范本。本书在结构和内容上别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是教育工作者将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于教育实践的一本实用参考书。概括而言,本书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本书的核心目的是,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提供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贯彻落实多元智能理论的教与学的策略,因此,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本书的前八章内容分别对应于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八种智能,向读者翔实地介绍了将每种智能应用于课堂教学的策略,同时在每章的结尾部分还附有本章内容中所提到的各种智能的教学策略,以便教育工作者思考如何将这些策略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同时,本书还提供了大量的可供读者参考的资料,为读者提供了尽可能多的便利条件。
第二,本书结构工整,内容形象、生动。全书共分为十一章,前八章分别介绍了八种智能,其中每章开头都引用了一段简洁、优美、蕴涵深刻的经典名言,用以引出各种不同智能的重要价值以及它对于教与学的重要启迪;接着以一个具有某种智能天赋的人物的故事开篇,形象、生动、引人入胜;之后,向读者全面地阐述了每种智能的定义、每种智能特征的核查表、学习过程、需要创设的学习环境、若干切实可行的学习策略以及提高智能的新技术;并用一个简洁、概括的小结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每种智能的反思表作为结尾。本书的后三章分别从多元智能理论对课程开发、学生评价以及对我们的启示三个维度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第三,本书致力于使教育工作者发现每个孩子的天赋,因而作者不仅倡导用多元智能理论来指导教与学,同时,还强调用多元智能理论来评价学生的发展。多元化的评价思想强烈地冲击了传统的以纸笔测验为主的标准化测试,化解了传统的课程与评估之间的隔阂,通过“评价学生的成功”,使学生在学习以及今后的生活中能够充满自信、满怀激情,从而有力地回应了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
第四,本书强调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对学生智能的影响;强调教育工作者应针对不同学生采用最适合于他们发展的教育策略;并为每个学生提供发展各种智能的公平机会;同时还强调师生互动、同伴互动,以及学校与家庭、社会之间在教育资源方面的互助合作等。这与我国当前建立学习型社区的发展趋势可谓异曲同工。
本书从课程开发、课堂教学和学生评估等方面为一线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研究者提供了具有参考价值的研究范例,对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评价观的变革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书是对原著第三版简体中文版的修订版。原著第三版简体中文版由中国轻工业出版社于2004年出版,该书在面世10年多的时间里,深受教育研究者和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喜爱,对教育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次修订对全书内容进行了细致的校改,希望对读者有所助益。
三
多元智能理论在当今世界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教育改革实践的积极影响,已经越来越多地被我国教育工作者所认识。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素质教育的广泛实施,我国不仅进行了不少关于借鉴多元智能理论的理论研究,而且还开展了大量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及其课程方案的实践探索。近年来,我国已经出现了为数不少的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的中小学和幼儿园课程方案,而且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的中小学和幼儿园课程方案仍有继续增加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也越来越多地关注究竟应该如何借鉴多元智能理论以及如何通过借鉴多元智能理论促进我们自己的课程建设的问题。多元智能理论是西方文化的产物,我们在借鉴多元智能理论进行教育改革时至少应该遵循以下两个思路:其一,“以我为主,他为我用”;其二,“以他为主,他我结合”。
“以我为主,他为我用”是我们借鉴多元智能理论、促进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第一个基本思路。从我国教育改革特别是课程改革的实际来看,我国的教育工作者介绍了不少国外特别是西方的教育思潮、课程模式、教育方法和教育技术等,也研究和实践了不少国外的教育模式或课程模式,期望从中找到或由此建立一种适合中国的中小学教育模式或课程模式。但是十几年过去了,伴随着多种理论观点和研究成果及中小学各科实验教材的问世,教育界的许多有识之士在如何选择和建立适合我们这个文化背景的教育模式这个问题上形成了新的看法,即不存在一种现成的适合所有文化、所有国家、所有儿童、所有年龄和所有学习科目的“最佳教育模式”或“最佳课程模式”。我们在教育改革中应该做的是,尽可能从我国教育改革的实际出发,学习和借鉴国外一切有价值的教育思潮、课程模式、教育方法和教育技术等,根据我国社会发展和儿童发展的实际,开发出我们自己的教育模式和课程模式。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我们应该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及其课程模式、教育方案和教学材料等一切对我们的教育改革有价值的东西,使之服务于我们的教育改革。譬如说,我们完全应该学习多元智能理论关于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是智能的本质的含义,我们的教育应该注重学生创新,我们应该借鉴并利用其中一切可以为我所用的思想、观点、原则、内容、方法以及具体的创造能力的培养的观点;我们完全应该学习多元智能理论关于人的智能领域是多方面的,我们的教育应该在真正意义上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观点; 我们完全应该学习多元智能理论关于每一个个体都是独特的、都有相对而言的优势智能领域和弱势智能领域的观点,我们的教育应该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展示和特殊才能的充分发展等。
“以他为主,他我结合”是我们借鉴多元智能理论、促进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第二个基本思路。在我国,有为数不少的学校希望建设多元智能课程或者已经在建设多元智能课程,这些学校的努力和尝试无疑是值得肯定的。但是,随着近些年来我国教育工作者对多元智能课程的尝试和借鉴逐渐增多,多元智能理论特别是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多元智能课程与我国实际相结合的问题越来越突出,需要我们认真对待。我们注意到,有的学校在建设多元智能课程的实验中存在着“不求甚解”、“囫囵吞枣”的问题,有的学校则存在着“照抄照搬”、“生搬硬套”的问题。概括地讲,在我们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和多元智能课程的过程中,不考虑时代特点、民族特点的情况确实存在着,我们并没有在加德纳所谓的“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和借鉴多元智能课程。来自西方的多元智能理论和多元智能课程与我们中国的民族文化特点和发展要求相结合是我们必须重视的问题,也是我们在现阶段必须郑重面对的问题。解决好了这个问题,多元智能理论在中国才有生命力,多元智能理论也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教育改革。否则,我们希望学生享受到好的教育模式的美好愿望也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从我国教育改革的实际出发,将多元智能理论或多元智能课程跨文化地“移入”,在现阶段至少有三个问题需要我们给予特别的关注。
第一,多元智能理论是否可以成为我们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不少学校现在声称自己是“多元智能学校”或自己实行的是“多元智能课程”,声称多元智能理论是自己的办学指导思想。我们认为,多元智能理论确实是一个对我们进行教育改革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教育思想,但多元智能理论作为西方文化的产物,作为在西方还在争论的一种新的教育思潮,作为加德纳教授本人还在不断改进和发展着的一种智能理论,不宜作为我国各所学校进行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
第二,多元智能理论对课程改革的启发是否只限于在学校课程改革中多开设除学术课程之外的、多元智能理论涉及的7种或8种课程。多元智能理论对课程改革的启示是多方面的,至少涉及课程改革中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评价几个方面,在西方已经有了“把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作为教育目的”、“把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作为教育内容”、“把多元智能作为教育方法和教育途径”以及“通过多元智能进行教育评价”等研究和实践—把多元智能理论既当作教育的目的,又当作教育的内容、方法和评价手段。我们的教育改革是全方位的,所以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在借鉴和学习多元智能理论方面不应该比西方的教育工作者做得少,我们应该深入地而不是表面地理解和运用多元智能理论。
第三,多元智能理论强调的教育的“个别化”是否应该局限于在课堂上实现。多少年来,我们的教育都在追求“因材施教”和“量体裁衣”,但“一个教师、一块黑板、一本教材”的教育形式使我们无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和“量体裁衣”。“个别化”,正像加德纳教授所说,是我们现在这个新千年的新主题。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无法真正实现“个别化教育”,我们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对儿童教育的“个别化”:社区的资源、家庭的熏陶、网络的海洋等都应该是“个别化”教育的天地。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学校教育中的“个别化教育”应该与环境教育、合作教育等结合起来考虑,学校有目的、有计划地为学生提供有教育价值的环境,安排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特别是有着不同背景和掌握着不同资源的学生之间的互动,可能是现阶段个别化教育的可行形式。
综上所述,多元智能理论是我们在进行教育改革的过程当中可资借鉴的一种有价值的教育理论。在借鉴多元智能理论的过程中,我们至少应该有两个思路:第一,“以我为主、他为我用”,借鉴多元智能理论中一切可以为我所用的地方,使之服务于我们的教育改革;第二,“以他为主、他我结合”,在将多元智能理论特别是国外的多元智能课程“移入”我国时一定要结合我国的实际并使之中国化。
辩证地看待多元智能理论就要求我们理解多元智能理论、批评多元智能理论并发展多元智能理论;恰当地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就要求我们在理解、批评和发展多元智能理论的基础上,将它与多种教育理论、思潮和观点进行融合,并结合时代的特点和我国教育改革的实际,创造出有时代特点、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模式。
为尽可能地使本书的翻译做到信、达、雅,我们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进行了多次的研究探讨。该书前后共经过两个阶段的反复推敲,可以说本书的翻译是我们全体译者集体智慧的结晶。第一阶段,由沙莉负责第一至四章的翻译,由赵清梅负责第六至八章的翻译,由孙冬梅负责第五章、第九至十一章的翻译。第二阶段,由霍力岩和孙蔷蔷负责修订全书译文并最后定稿。时间有限,译校者的水平更有限,疏漏和错误之处在所难免,希望各位读者不吝指正。
译者
2014年11月22日
于北京师范大学
第七章
内心世界:自知自省智能
和存在于我们内心的一切相比,存在于我们周围的所有事物都显得微不足道。
——奥利弗温德尔霍姆斯
比尔的内心世界
当比尔科奈克(Bill Knake)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的母亲发现他很难管教。他学东西很慢,时常侵犯他人,还有行为障碍。
由于婚姻破裂,比尔的母亲既要在家带两个孩子,又要返回工作岗位,这使她感到力不从心。在比尔刚刚过完9岁生日后,比尔的母亲就把他送到一个州立的为智力障碍者开设的机构中,在那儿,比尔度过了12年的岁月。
进入这个为智力障碍者开设的机构后,比尔结束了童年时代的正常生活。他与他的家庭、朋友以及他所生活的小镇隔离了。同时,比尔也与语文学习隔离了。由于被当作智商在50以下的“不可教育者”,从来没有人教过比尔读或写。在这个州立机构中,比尔像仆役一样,做着繁重的杂务,艰难度日。
离开这个为智力障碍者开设的机构之后,比尔在一个社区机构的资助下生活。这个社区机构致力于帮助那些曾经被收容过的有缺陷的成年人,以使他们能够过更丰富、更独立的生活。这个机构要求比尔每年都追求一个个人目标,并以此来帮助他融入当地社区的生活。在比尔31岁时,他确立了一个新的奋斗目标:学会读和写。
那个资助比尔的社区机构为比尔请到了一位运用多种模式进行阅读指导的老师。比尔马上向老师表达了想要给他已经疏远的母亲写一封信的愿望。比尔详细地把他的想法告诉了老师,然后开始练习阅读信件的一些段落。在几周的课程中,比尔和他的老师一起阅读了雷内富勒(Renee Fuller)的《球,棒子,鸟》(Ball,Stick,Bird)系列丛书。他们也阅读香烟包装盒、粮食包装箱、公路标志、食物和药物标签以及报纸的标题等。比尔先用彩色记号笔练习写一些单词和句子,然后用老师提供给他的打字机进行练习。
比尔如饥似渴地练习,他在笔记本上写满了句子,然后在下一次学习时骄傲地向老师展示。比尔写下他自选的阅读材料,设置并实现个人目标,所有这些举措都取得了积极的效果,极大地提高了比尔的读写技能和自信。在经过了仅仅一个月的读写学习后,比尔设置了一个新的目标:写一本书。
当比尔将他要写一本书的愿望告诉老师时,老师显得有点犹豫不决,她怀疑比尔的这个想法是否现实可行。似乎是为了回应老师这无言的怀疑,比尔告诉老师,他已经确定了该书的书名《内心世界》(The Inside World),要描述他在那个收容机构中的生活。六个月后,比尔写完了这本书。下面这些选段摘自比尔科奈克的《内心世界》一书。
但愿我能够帮助其他人学习阅读。我会是一个好老师。我能将我所知道的一切教给他们,帮助他们发现他们想要知道的词语。我擅长与人合作。我能真正理解人们以及他们存在的问题。我想要知道自己是否能够帮助他人。我明白,许多人不知道如何阅读。我想要开办一所学校教他们阅读。阅读是一件有趣的事情。我们可以活到老,读到老。我想帮助那些不能阅读的人,从而改变他们,使他们能够阅读。
自从学会了阅读,我感到自己更棒了。我总是想要阅读。我为自己感到骄傲。我想在阅读和写作方面继续进步,还想写一些更好的书。到目前为止,我一直在描述我住过的那个州立收容机构。我还想去写一些其他方面的事情,一些诸如我们怎样才能与他人和睦相处的事情。到目前为止,我对自己和自己的生活都感到非常满意。
比尔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对他人的同情心正是自知自省智能的两种品质,这两种品质已经帮助并激发了成千上万的人去设定并实现那些他们以前认为根本不可能实现的目标。现在,比尔生活和工作在华盛顿州的维农山(Mt.Vern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