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总少不了提问的身影,但怎么让提问发挥最大的作用呢?作为有效教学的研究专家,本书的两位作者围绕“基本问题”给出了具体策略:
◎提出一个开放式的、能引发思考的基本问题。
◎从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学生认知水平出发设计基本问题。
◎通过简化的四步或更为精细的八步将基本问题运用于课堂教学。
◎修订提出的基本问题以消除学生沉默不语或回答离题等现象。
◎创设课堂探究文化以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提问中来。
◎关注技能学习的数学、体育等学科同样可以使用基本问题。
……
从问题的设计到问题的使用,从具体学科提问案例到教师提问中的常见问题,本书一一道来,必能帮助教师掌握课堂提问策略,以基本问题打开学生的理解之门。
内容实用:两位作者是美国有效教学研究专家,专注研究有效教学多年,基于广泛的研究案例写成此书。
步骤简单:只需精简的四步或更为具体的八步即可完成有效提问。
案例翔实:提供了针对不同学科的具体提问案例,不同学科教师均可参考使用。
一箭双雕:学会提问,不仅可以顺利达成教学目标,还可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译 者 序
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进程中,随着教学模式以及教师、学生学习观和评价观的转变,课堂提问重新回到现代教学的核心,成为教师开启学生心智,引发学生思考、参与和探究的重要教学手段。
俗话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学不成,不问不知”。有疑才会有问,有问才会有思,有思才会有学。学习本身是激发好奇心和探究精神,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如何设计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何学会通过高效、智慧的提问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深化学生的认知和学习参与度,是当代教学改革中教师课堂教学关注的重点。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施教之功,贵在引导,而引导之法,贵在善问”。善于设疑、提问,是教师转变课堂教学角色,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好奇和探究是人的本能,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也是认识世界、探究世界的过程。对此,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早就表达过他的观点:“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使学生在有趣的、现实的问题情境中,产生对知识和学习的浓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效率。可见,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教与学成功的关键。
现实中,许多教师由于未能掌握有效提问的技巧,往往为了提问而提问,把启发式教学变成了问答式教学,使课堂提问流于形式。究其原因,一是未能掌握学生学习的心理;二是未能抓住问题的核心;三是对问题的设计不够。那么,如何做到有效的课堂提问呢?本书作者通过对“基本问题”的深入剖析,引导读者认识“基本问题”、学会使用“基本问题”,深入浅出地将读者引向了有效的课堂提问。
本书作者杰伊·麦克泰格(Jay McTighe)和格兰特·威金斯(Grant Wiggins)长期从事对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学习和评价的研究,在有效教学以及课程、教学与评价的整合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杰伊·麦克泰格和格兰特·威金斯在对大量典型和有效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图表,为我们呈现了课堂提问和有效教学的核心——“基本问题”的内涵、形成、设计和有效使用,并详细描述了如何建立与“基本问题”密切相关的课堂探究文化、如何在课外使用“基本问题”,以及如何在使用“基本问题”的过程中对遇到的特殊情况进行处理等。
本书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实用性极强的教学指导用书,它重点解答了两个问题:一是什么是有效的问题;二是什么是有效的提问策略。作者通过分析这两个问题,为教师和专业人员提供了具体的指导。同时,对学生和家长来说,本书也是一本通俗易懂的普及性专业读物,对于开启新思维、帮助学生建立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探究和创新精神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翻译本书的过程,也是一个再学习、再认识的过程。最初接受本书的翻译任务,源于对作者之一格兰特·威金斯的兴趣。对格兰特·威金斯的认识,始于在做博士论文期间,对其表现性学生评价和真实性学生评价的研究。本书可以说是其对学生评价研究的延伸,也是其所倡导的课程、教学、评价整合的行动体现。希望本书的翻译出版,能为作者现代课堂教学、学习和评价方法的传播起到微薄的助推之力,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化和各国教师课堂教学经验的传播架起交流的桥梁。
巴西教育学者弗莱雷曾说:“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现在,就让我们打开篇章,在与作者的对话中,开启对“基本问题”的交流,踏上新的教育之旅。
俎媛媛
2014年10月
等待时间
“等待时间”是指教师在提问之后要暂时停顿的一段时间(等待时间I)以及接下来学生做出初始回答后的时间(等待时间II)。大量对“等待时间”的研究发现,使用这种简单的技巧有几个好处(Rowe,1974;Tobin?
& Capie,1980;Tobin,1984):
学生应答的时间增加了。
主动的回答(与讨论相关的)发生并更加频繁。
学生回答的条理性和一致性加强了。
学生越来越多地主动使用证据来证明推论。
学生经过思考的推理性的回答增加了。
越来越多速度较慢的学习者开始参与其中。
上述结果在小学、中学、高中和大学层面都得到了验证。在教师方面,经常使用“等待时间”技巧,能带来以下改变:
对高水平、评价性问题的使用增加了。
“教师讲”的比率降低了。
教师表现出应对回答的更大的灵活性。
教师对“学习迟缓者”表现的期望值增加了。
对于“等待时间II”(学生回答后的等待时间),当教师不急于在学生做出回答后立刻给予反馈时,学生更有可能仔细研究和论证给出的答案(或改变答案),并且其他学生也会参与其中。
思考—合作—分享
弗兰克·莱曼(Frank
Lyman,1981)与其同事设计了一种切实有效的在课堂上使用“等待时间”的方法,这种方法被称为“思考—合作—分享”方法,它将思考的时间纳入一个多维模式的循环周期中。在这个时间周期里,学生首先听到一个问题或陈述,然后是个体安静的思考时间;在此期间,学生不能相互交谈或举手回答问题,但教师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思考和想法写下来;到了教师指定回答的时间,学生会分为两人一组相互交换想法;接下来是分享时间,通常以课堂讨论的形式出现。“思考—合作—分享”方法使得“等待时间”的良好效果与合作学习的认知和情感效果同时出现在了日常课堂教学中。这种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到问题中来,同时让害羞和缺乏自信的学生在全班和老师面前说出自己的回答之前,能够有机会在安全的空间里演练自己的回答。
随机点名
我们强烈建议教师不要养成只对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进行提问的习惯(实际上,就像人们正常的谈话一样,时间长了,你就根本不想让学生去举手回答问题了)。我们可以采取另外一些方法,比如,随机点名提问的方法,这样每个学生都有平等的机会来回答问题(如通过从玻璃缸里抓阄);再比如,有目标地点名的方法,使用这种方法时,你应该明确地让学生知道,你希望每个人都做好回答问题的准备,那些经常回答问题的学生有时也会在一段时间里不被提问。尽管随机点名或有目标地点名的方式看起来很简单、很直接,但这些方法却是对长期存在的教师和学生的课堂习惯和课堂角色的反叛(关于这种技巧的更明确和实用的解释请见:Lemov,2010)。学者狄伦·威廉(Dylan率Wiliam,2007/2008)是随机点名的倡导者,他讲述了一个故事,是关于改变常规教学法所面对的挑战的,尤其对于那些老教师而言。
几个月前,一位小学教师告诉了我关于她为改变自己的提问技巧而做出的努力。她想使用写着学生名字的冰棍棒作为随机点名让学生回答问题的工具——这种方法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得到更多不同的回答。但在点名具体的学生时,她遇到了困难,因为她大部分的问题都会机械地以“谁知道……”开始。遭受挫折后,她想知道为什么做这点简单的改变会这么难。这位教师已经有25年教龄了,在她的教学生涯中,据她统计,她已经问过大概50万个问题。当你把某件事情做了50万次时,换种方法做将是非常难的!
采用随机点名的方式对学生和教师来说都是个挑战。当已经烂熟于心的教学标准被改变时,最初你可能会感觉到来自学生的反抗。但面对反对,如果你能坚持下来的话,就能在课堂上建立“新的秩序”。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是公平游戏的参与者,每个人都应该专心致志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这种方法的另一种使用方式叫作“学生点名”,即教师让一个学生点名叫另一个学生做出回答,例如:“玛丽昂,请你指定其他人做答。”依我们的经验,学生经常会点名叫他们的朋友,有时或许是他们的敌人!不管是谁,这种方法会激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更为重要的是,它通过激发合作探究,为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奠定了基础。
另一种提升学生积极听讲的方法是定期让学生对刚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比如:“贾斯汀,请你总结一下玛丽亚的要点。”然后回头进行检验:“玛丽亚,贾斯汀是否准确地抓住了你的想法?”经常使用这种技巧也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就是说,学生开始自主地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分析和总结了(这些观点将在下面有关苏格拉底式问题研讨法部分进行更充分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