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学生都应该有一个合理的机会获得成功。作为有40余年教龄的教师、5个孩子的母亲、教师专业发展咨询师,本书作者黛比·西尔弗专注研究学生成就动机多年,结合认知理论和行为理论,与教师和家长分享了她的成就动机观点:
◆ 如何使用表扬、奖励,是否需要总是让学生自我感觉良好,是否要一味鼓励学生只要足够努力就能成为想成为的那种人……
◆ 如何发展自我效能,怎样明确合适的最近发展区,如何进行自我调节,怎样学会正确归因,培养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方法是什么……
由此,帮助学生“跌倒七次,爬起来八次”,通过努力和选择,成为自主、坚忍的梦想家,开启成功生活。
一本有理论有故事的动机激发指导书
运用心理学理论解释学生行为背后的动机
结合具体案例明确长期流行的教育与教养观点
教师可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家长可用于激励被失败困扰的孩子
黛比•西尔弗可以称得上是“老师的老师”!作为一名从教40余年的科学教师、教师专业发展咨询师和大学教授,成就斐然。她所获得的荣誉无数,包括1990年度路易斯安那州年度教师和2007年路易斯安那科技大学教育学院杰出校友。经年累月,一路走来,她几乎教过所有年级和各种学生。
黛比是美国非常受欢迎的职业发展演讲人。听众对于她的幽默和敏锐非常受用,她总是提醒听众,教师在学生的生命中有多重要。她对于学生和教师行为的洞见是非同寻常的。通过基于研究的理论、鲜活的故事、有趣的刻画,她能和教育从业者沟通心灵。
西尔弗博士是教育杂志的特约作者,在加拿大、欧洲、墨西哥、中东和亚洲等49个国家和地区的各类国际、国内交流会议上发表过主题演讲。
黛比是畅销书《不同前行者的击鼓节拍:找到不同学习的韵律》(Drumming to the Beat of Different Marchers: Finding the Rhythm for Differentiated Learning)的作者,是《你的教学让中学变得很重要》(Because You Teach and Middle School Matters)一书的合著者,与蒙特•塞尔比合写的歌曲发表在其最新的唱片中。她和丈夫劳伦斯•西尔弗有五个儿子,三个儿媳,还有五个孙子孙女(目前为止)。他们住在德克萨斯州的梅利莎,养了两只狗。
更多信息,请见www.debbiesilver.com。
背景
有一则古老的日本谚语说:“跌倒七次,爬起来八次。”2011年3月,日本北部发生9级大地震,是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部分日本被完全毁坏了。数十万人死伤,物资有限,基本生存补给稀缺,但日本国人很快团结在一起重建家园。他们遵循了自己的谚语。这样的自我恢复能力对所有人来说,都是值得拥有的。成人尤其希望孩子们拥有。但是,我们能希望我们的年轻一代卷起袖子,带着这样的韧劲直面困境吗?还是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要求别人来帮助他们处理难题?
目的
我想,几乎没有什么生命课程会像这句美好的谚语一样重要:“跌倒七次,爬起来八次。”教师和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够充满活力、高高兴兴、坚韧不拔,为此,我们必须找到一种方式,让他们能够自我激励,赋予他们直面任何境遇的力量。不要过于保护孩子,让他们远离困境和挑战,成人的任务是要促使孩子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备好所需的“工具”,即便在最困难的情况下都能达成目标。
在做讲座时,我总是讲到,所有认知和行为理论学家都有一个共识,就是大人们做的大多数事情,对于我们想要孩子达成的结果,总是适得其反。只要露面的参与者,“人人有奖”;我们总是告诉孩子,你们是最棒的,但其实他们显然不是;我们总是引导他们相信,他们有权舒服待着、无忧无虑、欢愉不断。为了让他们自我感觉良好,我们给予掌声、宽容、为他们找借口、让他们的行为合理化,必要的时候,我们还要代替他们做事情。那我倒要问问了:这样做,现在有什么效果呢?
对于听众,我解释了我自己的变化情况,从用尽各种奖励、激励、表扬手段,到重新考虑这些对我成百上千的学生、我自己的孩子(三个儿子、两个继子)说过和做过的出于好心但常常事与愿违的举动。
在讲座最后,总是有听众问我一些他们对学生或自己孩子所做的具体的事情。
“说真的,我们的孩子非常非常聪明。我们一直告诉她,你特别聪明,因为我们希望她能够发挥自己全部的潜能。这有什么错呢?”
“我们告诉儿子,如果他能坚持上曲棍球课,我们就给他买个新的游戏机。这不好吗?”
“在我们学区,非常强调差异化教学。我对你说的‘最近发展区’‘归因理论’还有‘思维模式’,都很感兴趣。我的理想是让所有孩子享受公平的教育。哪种方式最管用?”
“你是说,基本上任何人都能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只要他们够努力?这不就是我跟我儿子说的那一套吗?”
“我们被告知,女儿的智商低于平均水平。我们不太确定这意味着什么,但我们很担心她在学校里跟不上。她遇到这么大的困难,我们该怎么做,才能让她不放弃呢?”
“在我们学校,为了鼓励学生阅读,有一个校内通行的奖励体系。对此,我总觉得不太舒服。但大多数老师都觉得这是个很好的方式。你们专家怎么看?”
“我教的是高中。班里有一个学生觉得自己完不成学业。他连试都不试。每次我想鼓励他,他就完全退缩。但我知道,只要他想,就能够做到。你认为,他是因为某些原因故意装得不行吗?或者有没有可能,他是真的不知道自己能做到? ”
“我告诉学生,不能容忍失败。在我的班里,不接受失败。这有什么错?”
(我的回答在第十章)
理论基础
我最终意识到,大多数家长和教育者希望得到的,是帮助孩子独立、成功的具体指南,要有详细的策略。我们需要理解理论,但我们同样要寻找指南,指导我们如何塑造自主、坚韧的梦想家,而不是依赖、无助的“受害者”。我们需要具体的例子,如何将认为生来就过优越生活的一代人改造为依靠自己奋斗出美好生活的一代人。
我知道,大多数教师和家长对于动机理论或多或少都有些基本的了解,要么是从经验中得来的,要么是通过学习习得的。关于这个理论有很多资料。本书旨在融合动机理论研究,指出该对学生说什么、不说什么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做。我的目标是,为教导孩子的您提供具体的、可操作的解决方法。
这里推荐的策略并不容易使用(有些与我们多年来的惯性做法是相违背的),但在实践中非常可行。我们大人必须成为有意义的角色模范,要时刻示范责任、奉献、坚持、韧性的价值观。我们必须真实地鼓励,给予具体的反馈,避免贴标签(不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我们必须少判断、多引导。
我们必须教导孩子,他们有能力改变自己的生活。通过努力和选择,他们能够影响环境和命运。我们不能再继续这样的迷思:“你能成为世界上任何你想成为的人。”但我们必须不断提醒他们,通过有目的的练习,他们能够获得更好的成就。我们必须每天都向他们展示,努力和选择,是他们能够控制的东西,实际上,这也是开启成功生活的钥匙。
致读者
我在教育界工作了40多年,是教师、家长、继母、教授,也是教育顾问、作家和祖母。在美国及其他国家,对于大人和小孩的动机理论和实践都进行过很多研究。我想,让孩子有一个成功的校园生活,关键之处在于,我们有没有让孩子准备好成为“自给自足、足智多谋”的终身学习者。
我提出的概念并非原创。从行为理论和认知理论领域,从思想理论家、数不清的教师和学生中,我汲取了很多养分。我的想法在政治上也并不都是对的,不涉及种族、社会经济、信仰、文化、社区问题或无法养育后代的家庭。在这点上,比起“我们为什么会这样或那样”,我更关心如何能让每个学习者做得更好。这本书是为那些想帮助孩子成为自我激励的终身学习者的成年人,而不是那些短视的觉得整个世界都欠他们的人。
我想向你保证,我在本书中所说的一些观点,一开始我也不接受,或者没那么容易接受。现在,我知道,这些都是最好的实践。有些想法违背直觉,有些观点似乎是彻头彻尾地跟我们现在的教育体系对着干。但我想,对于我们教育孩子的方式来说,即便是走出一小步,也能形成一个大不同。对于一个为孩子利益鼓与呼的教育者,我一直在成长中。我也欢迎你加入这趟旅程,你会越来越适应的。
作为奖励的表扬
阿尔菲•科恩(Kohn,1993)认为,成人公开肯定学习者的做法都会带来消极的后果,对此,我是有所顾虑的。比如,科恩认为,每个积极的强化行为都破坏了学习者的内在动机。在其大量的著作中,科恩先生都阐述了他的这一理论,即认为对任何形式的积极肯定都应该持怀疑态度。他希望成人不仅不要用星星、贴纸或其他有形的奖励,也不要用诸如点头、微笑、拍背、竖大拇指等无形的强化手段。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有时候拍拍背、一个眼神或者一个点头,对那些处于困境中的学生或者只是需要知道有人在关注他们的学生来说,是很好的安慰,能起到奇迹般的效果。
科恩认为,任何形式的示范行为,若是将学习者和成人的肯定联系在一起,就是一种强制性的行为主义,最终会破坏学习者的自我效能。我没那么极端,但我确实同意,在积极肯定的伪装下,对学生做的一些评论其实是在有意识地控制学生,让学生顺从于成人的期望。
例子
老师走到一个安静坐着的学生面前,带着大大的微笑说:“我喜欢你行为规矩的样子。你今天表现这么好,真让我高兴。”然后老师拍了拍学生的背。
在这个例子中,科恩确信,老师向孩子传递了这样一个讯息,即孩子的工作就是取悦老师。微笑、拍背也是强化了这种想法:当表现出老师期望的行为时,就会得到肯定和接纳。科恩论证说,即使只有微笑和拍背,没有言语,孩子也会产生这种想法:表现好的重点是要取悦老师。他更希望老师忽视孩子,让孩子经历表现良好行为后的自然后果,而不需要得到老师积极关注的奖励。科恩认为,用言语、微笑、拍背等来奖励学生的积极行为时,教师就剥夺了学生做出正确选择后的内在奖励,而最终让学生依赖于教师的外在奖励。我发现,不公开肯定学生是困难的,但科恩的研究让我再次思考自己的一些用词选择。
我开始想,当我表扬学生的时候,多少次用到“我”的陈述方式。“我喜欢你回答问题的方式。”“看到这个微笑了吗?你积极的态度让开心重回我的脸上。”“无论何时,只要看到你表现好,我就会给你一个奖励。”是的,都是关于“我”的。不经意间,我在告诉学生,他们的工作是让我高兴,而不是关注更重要的自我效能和自主性等概念。
过去几年,我非常努力地修正自己的评论,使之更以学生为中心(例如:“你肯定对自己所做出的选择感到非常骄傲。”“这么努力完成了这项任务,而且还干得不错,感觉如何?”“告诉我,为什么你选择写这么特别的一个话题?”)。改变表扬的方式并不容易。我仍然时不时会对我的孙子孙女们冒出一句“我真喜欢你讲礼貌的时候”,但我现在会非常注意对学生说的话,更谨慎地选择用词。
科恩认为,我们可能在孩子当中制造出“赞美上瘾症”。我肯定也对此做出了“贡献”。我天生热情,很多言论都充满感情,有夸大的成分。但很难一直保持这种夸大其词的劲头,研究者说,最好是做出既无嘲弄口吻也无感情横溢的评论。更可取的做法是,给予简单的反馈,直接让孩子回答有关其任务的问题。科恩(Kohn,2001)提供了以下选择,代替那句无处不在的“干得不错”,家长和教师如今说起这句话来几乎是自然反应了。
“干得不错”的替代说法
1.什么也不说。有时候表扬会引起不必要的关注。过分热忱的表扬会给孩子一种印象:你认为这种积极的行为是一种侥幸。
2.说你看到的。一个简单的、不带价值判断的认可可以让孩子知道,你注意到了他的行为。“你在帮助朋友方面迈出了额外的一大步。”“你做到了!”或者描述你亲眼见到的:“哇,你这房间打扫得就像有专门管家在这儿似的。”
3.少说,多问。比描述更好的是提问。“所以,是什么让你决定要像这样打扫房间的?”“你是如何选择这样一个有趣的话题来写的?”
(来源:Kohn,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