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分类
万千书架 作者译者 书评推荐 资讯动态 关于我们
教育教学心理
-
写给教育者的积极心理学(第二版)
大量实证研究和经典实验带您领略积极心理学的神奇力量,教您激发孩子身上的正能量。第一版已销售30000余册。
作者:任俊
教育教学心理
  • 出版信息
  • 内容简介
  • 推荐
  • 著译者介绍
  • 序言
  • 目录
  • 书摘
  • 出版信息
    出版日期:20190201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18421060
    装帧:平装
    页码:276
    开本:16
    纸张:胶版纸
  • 内容简介

    本书是深受中小学一线教师和家长喜爱的《写给教育者的积极心理学》的修订版。


    作者任俊教授是我国积极心理学领域的权威专家之一,多年来致力于研究和推广积极心理学的思想。他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儿童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做出新的解读,从而激发孩子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用来帮助儿童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化解儿童的各种心理与行为问题,使之获得正能量、过上幸福的生活。


    书中大量的实证研究和经典实验会让您对积极心理学的神奇力量感到震惊;积极心理学带来的革命性的“教育技术”和教育观念会让您对孩子充满教育欲望和信心。


    如果您想尝试改变对孩子的教育观念和方法,那么本书无疑是一本可读性和实践指导性俱佳的指导书! 


  • 推荐
    本书是国际积极心理学会理事、我国积极心理学研究领域权威专家任俊教授的著作。作者的教育观点或结论都是在心理学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具有较强的说服力。书中介绍了许多心理学实证研究和经典的心理学实验,读来既有趣,又能激发读者对教育的思考。第二版对第一版各章的内容做了不同程度的修订,还增加了一章有关积极心理学在教育实践方面的内容,使全书的可读性和实践指导性更为突出。本书是中小学教师和家长学习与运用积极心理学的优秀读本。

  • 作译者序


    任俊 博士,江苏宜兴人,浙江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国际积极心理学会理事,主要从事积极心理学研究。近年来曾先后在国外SCI/SSCI、国内CSSCI等杂志上发表论文80多篇,出版个人专著4部、译著5部,并著有心理学教材2部。2006年获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计划A类资助。近年来先后主持了多项国家级课题,曾三次获得江苏省人民政府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序言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近年来新兴的一股心理学潮流,它的兴起一方面是时代的要求,另一方面体现了心理学自身的开放性。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是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塞利格曼(Martin E. P. Seligman),他在21世纪全世界最有名的100位心理学家中排名第31位。塞利格曼先生曾先后于2013年和2015年两次应清华大学彭凯平教授之邀来中国讲学和作大会报告,对积极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心理学的重心逐渐放在了心理问题的研究上,如心理障碍、婚姻危机、毒品滥用和性犯罪问题等,心理学逐渐变成一门类似于病理学性质的学科。心理学研究重心的这种转移实际上背离了心理学存在的本意,因为它导致很多心理学家几乎不知道正常人怎样在良好的条件下获得自己应有幸福的方法和技术。积极心理学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其研究重点放在人自身的积极因素方面,主张心理学要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做出新的解读,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过上良好的生活。


    人生是一个绝妙无比的经历,它应该被珍惜。人生中绝妙无比的应该是生命中那些最精彩的部分,而要把这些最精彩的部分保留下来并影响我们的生活却绝非一件易事,它需要人们付出艰苦的努力,并在一定的技术支撑下来实现。而积极心理学正是提供这种技术支持的一门科学。积极心理学并不只限于提出一些新观念,更重要的是进行了大量行之有效的实证研究,这些研究为人们(特别是普通人)幸福感的提升提供了直接的技术支持。


    一直以来,我总想把积极心理学的一些研究成果从书柜中搬出来,让它服务于大众的日常生活,《写给教育者的积极心理学》这本书便是我这种想法的具体实施,希望书中的观点和方法能给教育者提供真真切切的帮助。


    本书有三个需要说明的地方:第一,书中绝大部分结论或观点都是在心理学的实证研究基础上提出的,有些结论还应用了多个相关实验来进行佐证。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书中的观点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但它至少是不错的选择。第二,书中的主要内容是以积极心理学研究成果为核心而展开的,因此,有些观点或结论可能只涉及某一个角度或某一个方面,显得不那么全面。不过,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读者,本书中的建议和方法也许不是拯救问题儿童的灵丹妙药,但这些建议至少可以确保这些儿童不会变得更糟糕。第三,本书是以教师和家长等教育者为阅读对象而写作的,但它也可以作为个体自我提升的参考读本。


    为了让读者更好地使用本书,我在此提一个建议:如果你正面临一些儿童教育方面的困惑,你一定可以从本书中直接找到一些真正实用且有效的建议,但这些建议还应该和你的教育对象的特点、你自身的特点、所面临的人文和社会环境等结合起来。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本书中的建议并不是其他行之有效的传统教育方法或途径的必然替代物,多数时候是它们的补充。


    本书第二版并没有对第一版的结构进行大的变动,但几乎对每章的内容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修订,除修改了一些过时的数据之外,还特别加入了一些新的内容。同时本书后面加入了一章有关积极心理学在教育实践方面的内容,这一部分内容主要由浙江省金华市环城小学的王伟文校长执笔。感谢王校长的付出和劳动,正是环城小学精彩的温暖教育实践让本书显得与众不同。如果说积极心理学是一个方向或理念,那么具体的实践活动或行动就是一种智慧和技术。


    最后,我要衷心感谢给予我帮助和鼓励的所有人,愿他们今后的生活越来越开心、积极!


    任 俊
    2018年3月
    于浙江师范大学田家炳教育书院


  • 目录
    第一章 揭开积极心理学的面纱

    第一节 它是关注正常人的心理学
    一、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起点:习得性无助
    二、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和发展
    三、积极心理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第二节 它何以成为一股心理学潮流
    一、积极心理学对于社会发展的意义
    二、积极心理学对于个体发展的意义


    第二章 积极心理学带来的革命性理念

    第一节 无心理疾病≠心理健康
    一、“我抑郁,我健康”怪论:心理学的著名论断被证伪
    二、“我积极,我健康”:积极幻想有助于心理健康
    三、积极幻想的三种表现

    第二节 心理问题的预防比治疗更重要
    一、治愈还是缓解症状:这是一个选择
    二、帮个体回归正常生活:我们的治疗观

    第三节 意志力强不见得能克服心理问题
    一、意志力:我的别名叫“福乐”
    二、福乐的心理机制
    三、福乐的特征和产生条件
    四、福乐的测量方法


    第三章 孩子的心理资源:教育成败的一个秘密

    第一节 行为依赖于人的心理资源
    一、心理资源是什么
    二、大量消耗心理资源的行为模式

    第二节 心理资源的恢复:积极心理学的重要课题
    一、诱导积极情绪是个有效途径
    二、内隐积极情绪有时也很管用

    第三节 积极情绪诱导的用法有讲究
    一、连续诱导积极情绪会不会增强效果
    二、哪一种积极情绪诱导方式效果更好
    三、立即诱导还是延迟诱导的效果更好

    第四节 积极心理学给教育者的建议
    一、引导孩子节省心理资源的方法
    二、有效增加孩子心理资源的方法


    第四章 孩子的心理最近发展区:教育者的用武之地

    第一节 从深层到外层看心理结构
    一、心理原始状态区
    二、心理自我防御区
    三、心理外力援助区
    四、心理崩溃区

    第二节 例析心理最近发展区理论
    一、心理最近发展区发生作用的两种情况
    二、自我防御区与外力援助区的关系

    第三节 心理最近发展区理论能解答的困惑
    一、“让哭,还是不让哭”:心理辅导领域的一个困惑
    二、“两个对立的结论都正确”:一个匪夷所思的困惑


    第五章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儿童教育新思路

    第一节 做孩子积极的榜样
    一、孩子不只是在生理上像父母
    二、增加孩子的接触性愉快体验

    第二节 让孩子的心理在生活中获得免疫力
    一、让孩子远离“时间贫困”和“空间贫困”
    二、既做孩子的自己人,又跳出“自己人效应”

    第三节 培养孩子积极的生活态度
    一、帮孩子学会摆脱日常生活中的焦虑
    二、运用积极心理学最推崇的ABCDE模式

    第四节 利用仪式和故事促进孩子的心理发展
    一、用好的仪式帮孩子留住教育内容
    二、讲家庭故事让孩子获得积极生活信念


    第六章 心理体检:孩子的可改和不可改之处

    第一节 孩子可以改变之处
    一、孩子的性格改善最重要
    二、帮孩子改善性格的方法

    第二节 孩子不能改变之处

    第三节 在不能改变之处教育者也能有所作为


    第七章 积极教育的实践:温暖教育

    第一节 温暖教育是积极教育的有益尝试
    一、从校训“世界因我多温暖”到全方位实施“温暖教育”
    二、温暖教育再升级

    第二节 温暖教育的实施
    一、温暖教育的实施原则
    二、温暖教育的实施途径及方法

    第三节 温暖家教是学校温暖教育的延伸
    一、让家长适度参与学校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
    二、培养乐观的孩子是温暖家教的首要任务
    三、父亲教育是温暖家教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主要参考文献

  • 摘要

    第三节 积极情绪诱导的用法有讲究
    前面我们分析了积极情绪诱导可以帮助个体恢复心理资源,但这种诱导也存在一些技术上的差异。也就是说,当个体出现心理资源不足时,我们并不是随意用一下积极情绪诱导就可以帮助个体摆脱这种心理资源不足状态的。


    一、连续诱导积极情绪会不会增强效果
    积极情绪诱导会促进个体心理资源的恢复或增长,从而提高个体行为的有效性和创造性(Folkman,2008;Kuroki,2007),但诱导积极情绪在增加个体心理资源时有没有一定的限定范围呢?也就是说,当我们连续地用多个积极情绪刺激来影响被试时,被试的心理资源能不能随着多个积极情绪刺激的影响而出现持续性增加?同样,当我们连续地用多个消极情绪刺激来影响被试时,被试的心理资源能不能随着多个消极情绪刺激的影响而出现持续性减少?这一问题对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根据我们和中科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所做的有关实验来看,那些连续受到两个积极情绪影响的被试与那些连续受到两个消极情绪影响的被试走迷宫的平均持续时间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这表明当给被试施加两个连续的积极情绪影响之后,这些被试随后的自我调节行为持续时间与那些接受两个连续的消极情绪影响的被试没有任何差异,这一结果出乎我们的意料。当个体接受两个连续的积极情绪诱导后,积极情绪的扩建功能便消失了。这一实验结果提示我们,积极情绪增加个体的心理资源可能存在一个限定的范围,并不是施加越多的积极情绪刺激影响,就能越多地增加个体的心理资源。根据本实验结果,我们似乎可以做这样一个推测:过多的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影响可能导致个体的心理资源出现回归现象,正是这种回归现象才导致积极情绪的扩建功能消失。


    有意思的是,连续受到两个消极情绪刺激影响的被试随后的自我调节行为持续时间反而更长(意味着这些被试拥有更多的心理资源),这一实验结果和我们之前的预想完全不同。这一结果说明诱导消极情绪减少个体的心理资源不仅存在着一个限定的范围(即连续性的消极情绪刺激并不会持续减少个体的心理资源),而且连续性的消极情绪刺激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个体的心理资源。


    为什么连续两个消极情绪刺激反而会增加个体的心理资源呢?我们认为这主要是由个体的心理适应所导致的。当个体一开始面临外在的消极刺激影响时,他会立即产生应激而使其当时的思维—行动系统专注于这个消极刺激,由于这个消极刺激具有新异性特征(人们处理新异事物时总会消耗较多的心理资源),因而其消耗的心理能量就特别大。但当这种影响持续发生时,个体就开始逐渐适应这种刺激,而心理的适应过程必然伴随着心理资源出现回归的现象,反映在我们的实验结果上,就是出现了连续的消极刺激反而导致被试的心理资源得到一定的增加的情况。这就如日常生活中,当一个人偶然面临一件痛苦的事件时,他会感到非常难受,但当类似的痛苦事件多次出现后,他的心情反而会比之前更平静一些。在这里,第一次所经历的消极事件可能起到了免疫学上所谓的“抗原”作用。


    心理的这种适应状况同样也出现在多个积极情绪影响的情况下,当个体连续受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积极情绪刺激的影响时,个体也同样表现出了适应的特性。生活中同样也有这样的情景——人们连续碰到多个强度类似的快乐事件之后,后出现的快乐事件总没有第一个快乐事件对人造成的影响大。


    因此,积极情绪的扩建功能具有一定的范围限制,超过这个限定范围之后,即使增加更多的积极情绪刺激也不可能相应持续地增加个体的心理资源。同样,连续多个消极情绪刺激也不会持续地消耗个体的心理资源,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反而有可能导致个体心理资源出现一定的恢复趋势。


    二、哪一种积极情绪诱导方式效果更好
    诱导积极情绪的方式有很多,当个体因某种刺激而出现心理资源不足的情况时,用哪一种诱导方式来影响个体的效果会更好呢?比如,当一个孩子因为某次考试失败而留下了心理阴影之后,这个孩子会常常不自觉地想起这次失败,他越想忘记这次失败的经历,反而越有可能想到这次经历,因此会出现心理资源不足的状态。自然,教育者首先要增加这个孩子的心理资源,然后才能对他进行相应的教育。


    但在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问题:该用什么样的诱导方式来增加这个孩子的心理资源呢?是该给他做可口的饭菜、让他看轻松的电影还是该陪他做一些娱乐性游戏呢?从过去的一些研究来看,以个体之前较为熟悉的娱乐方式来进行诱导的效果会更好。如果这个孩子之前很喜欢打篮球,那么这时候陪他一起打篮球的效果就会好于其他诱导方法。曾有人研究过灾民的行为方式,研究者发现,有些失去亲人的灾民,他们在调节自己思念这些已逝亲人的情绪过程中会出现心理资源不足的状态,从而出现一些非理性行为。研究者对这些灾民进行了多种积极情绪诱导,如给予他们慰问、让他们观看轻松的电影或参与游戏等,结果发现,让这些人参与打扑克游戏的效果最好。研究者通过随后的调查发现,打扑克是当地人平时最主要的、最喜欢的活动。


    所以,教育者平时要多注意孩子的喜好,一旦发现孩子因某些事件而出现心理资源不足的状态时,最好能选择他平时最喜欢的方式来影响他,这样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立即诱导还是延迟诱导的效果更好
    当孩子一旦出现心理资源不足时,在什么时候进行积极情绪诱导才最有效?是立即进行诱导还是过一段时间再诱导更好?这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从我们已经做的有关研究来看,立即诱导的效果显然没有稍后诱导的效果好。这是因为当个体刚刚经历消耗大量心理能量的生活事件之后,他的生理或心理处于严重的疲劳期,在这一段时间会出现生理和心理的不应期,此时对他施加的影响并不会产生太大的作用。譬如,当一个人正在生大病时,给他增加太多或太好的营养其实没什么太大的作用。生物学家有一个发现,蝎子体内的毒素其实就是它的生理能量,当蝎子碰到一个敌人并用光了它体内的毒素之后,即使把敌人杀死了,它一般也不会立即享受自己的战利品,而是要过一段时间,等自己体内的毒素增加了一些以后才会采取进一步的行动。


    许多临床心理学家都建议心理干预越早越好,强调在孩子面临应激事件之后马上就对孩子进行心理帮助,这种说法其实只是建立在常识之上的一种误导,至少到现在还没有科学根据。人的心理本身有一种回归力,当个体面临应激事件而出现情绪波动之后,只要个体的情绪还没有处于崩溃的状态,他的心理回归力就会自然起作用。所以,当孩子经历了一些消极事件之后,教育者最好让孩子自己静静地待上一些时间,然后再去帮助他。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