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分类
万千书架 作者译者 书评推荐 资讯动态 关于我们
教育教学心理
-
中学生心理学
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教您怎样了解中学生的心理状况,首版畅销70万册,中学教师和家长不可不看的著作
作者:林崇德
教育心理学理论
  • 出版信息
  • 内容简介
  • 推荐
  • 著译者介绍
  • 序言
  • 目录
  • 书摘
  • 出版信息
    出版日期:20131001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01993581
    装帧:平装
    页码:484
    开本:16
    纸张:胶版纸
  • 内容简介


    本书凝聚着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林崇德教授几十年来研究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成果,是目前国内权威、科学、完整、详尽的介绍中学生心理的优秀读物,其首版曾畅销近70万册。

    作者不仅阐述了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而且从学习,言语,思维,观察、记忆与想象,社会性,情感,意志,理想、动机、兴趣与价值观,性格,品德,网络心理,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人际关系,以及创新心理等诸多方面详细介绍了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与现状,并为教师和家长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教育建议。

    书中纳入了最前沿的心理学研究资料,通过许多心理学实验和教育实例来帮助读者走进中学生的心理世界,对于中学教师提高教学效率、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对于家长了解自己的孩子并引导其快乐成长也颇有裨益。


  • 推荐
    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林崇德教授的最新作品!帮助中学教师和家长走进孩子内心世界的优秀指导书!目前国内系统地阐述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与现状的唯一著作!

  • 作译者序

    林崇德 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中国心理学会前理事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兼教育学·心理学学部召集人,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曾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师德标兵”、“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称号。

    他的教改试验点曾遍布于我国26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有3000多所中小学,受益教师上万人,受益学生达30多万人。《中学生心理学》一书是教改试验的指导思想之一。

    美国的《肯特日报》把他与美国当代大教育家斯波克(B. Spock)相媲美,我国核心期刊《中小学管理》誉他为“中国基础教育的播火者”。


  • 序言

    再版前言

    《中学生心理学》初版于1983年由北京出版社出版。朱智贤教授主编的《心理学大词典》把它称为“我国学者撰写的第一本《中学生心理学》或《青少年心理学》”。在该书初版中,我做了创新的尝试:率先提出了中学生心理健康(卫生)教育的设想;提出了“思维品质的培养是发展学生智能的突破口”的理念;提出了中学生创造性(或独创性)的概念与培养措施;提出了品德结构与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心理机制,等等。我不敢说它在当时是一本创新之作,然而,这本仅20万字的小册子,在出版后的三年里发行了近70万册,并被评为“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中青年优秀成果奖”。


    出版《中学生心理学》的1983年版时,我仅42岁。因为当时有基础——一是我在给1978级、1979级两级本科生开设“发展心理学”(当时叫“儿童心理学”)课程,有关于青少年或中学生心理的足够的资料;二是我从事过13年的中学教育工作,自1978年后,又陆续在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拥有中小学的试验点,有关于青少年或中学生的足够的实例——所以我完成《中学生心理学》的初稿仅用了1个月的时间(1982年1月至2月的寒假),又在1982年上半年边教学边修改,并最终定稿。


    当今,全国的中学都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少出版社出版了一批“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材”,需要一本完整的《中学生心理学》来做指导书,所以他们找我修订《中学生心理学》(1983年版),我也打算完善自己的青少年心理理论,于是把原先的13章扩展到20章,使其:一有时代感,二能更新内容,三有完整性的特点。然而,人老了,力不从心,几乎每修订一章都需要我的弟子的帮助。没有雷雳、寇彧、张日昇、罗良、刘春晖、应柳华、刘国芳、陈亮和贾绪计等弟子所付出的努力,就不可能有现在新版本的成果。中国轻工业出版社“万千教育”和“万千心理”总策划石铁先生长期以来对我非常信任,这次在我修订的过程中,又帮我一起策划《中学生心理学》的内容;责任编辑吴红先生为本书的编辑出版付出了辛劳;我们办公室的陈若夷为我多章的书稿打字。于此,我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书稿已交付出版社,不久就会和广大读者见面。但是,它能否像1983年版那样受到读者的欢迎,老朽只能够企盼了。

    林崇德
    2013年元旦于北京师范大学


  • 目录
    目录

    再版前言
    1983年版前言

    第一编 总论

    第一章 中学生心理学的概述
    第一节 从心理的实质谈起
    第二节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概况
    第三节 中学生心理学的任务

    第二章 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 遗传、环境和教育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第二节 心理发展的动力
    第三节 教育和发展的辩证关系
    第四节 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与个别差异

    第三章 青春发育期的生理特点
    第一节 外形剧变
    第二节 体内机能的增强
    第三节 性器官与性功能的成熟

    第四章 中学生的学习活动
    第一节 中学教育的定位
    第二节 中学生学习的特点
    第三节 中学生的学习负担
    第四节 中学生的基本素养

    第五章 中学生言语的发展
    第一节 中学生口头言语的发展
    第二节 中学生书面言语的发展
    第三节 中学生内部言语的发展


    第二编 智力发展

    第六章 智力的实质
    第一节 有关智力的主要观点
    第二节 我对智力的理解
    第三节 我的智力结构观
    第四节 聚焦智力结构的教育

    第七章 中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第一节 国际上对青少年思维发展趋势的研究
    第二节 青少年思维发展的特点
    第三节 青少年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和成熟期

    第八章 中学生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
    第一节 青少年概念的发展特点
    第二节 青少年推理的发展特点
    第三节 青少年逻辑法则运用能力的发展

    第九章 中学生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
    第一节 辩证逻辑思维是最高的思维形式
    第二节 青少年认知活动中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
    第三节 青少年社会认知中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

    第十章 中学生的观察、记忆与想象
    第一节 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发展
    第二节 中学生记忆能力的发展
    第三节 中学生想象能力的发展


    第三编 社会性发展

    第十一章 中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第一节 中学生的攻击行为
    第二节 中学生的亲社会行为
    第三节 中学生的自我意识与自尊
    第四节 中学生的性别角色与社会性的性别差异

    第十二章 中学生的情感
    第一节 中学生情感发展的一般特点
    第二节 中学生的集体感、友谊感及两性爱情
    第三节 中学生各种高级情操的发展和培养

    第十三章 中学生的意志
    第一节 中学生意志行动的一般特征
    第二节 中学生行为动机的发展
    第三节 中学生意志品质的发展和培养

    第十四章 中学生的理想、动机、兴趣与价值观
    第一节 中学生的理想
    第二节 中学生的学习动机
    第三节 中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四节 中学生价值观的逐步形成

    第十五章 中学生的性格
    第一节 中学生性格“内倾与外倾”的测定
    第二节 中学生性格特征的发展
    第三节 中学生性格发展的趋势及培养


    第四编 全面发展

    第十六章 中学生的品德
    第一节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征
    第二节 中学生道德习惯的形成
    第三节 品德不良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第四节 非智力因素培养是中学德育的新途径

    第十七章 中学生的网络心理
    第一节 青少年的自我、依恋与上网
    第二节 青少年的网络道德
    第三节 青少年的网上音乐使用及互联网信息焦虑
    第四节 青少年上网的某些影响因素
    第五节 青少年的健康上网

    第十八章 青春期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
    第一节 积极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第二节 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第三节 青春期心理卫生
    第四节 关于中学生心理咨询与干预

    第十九章 中学生的人际关系
    第一节 中学生的同伴关系
    第二节 中学生的亲子关系
    第三节 中学生的师生关系

    第二十章 中学生的创新心理
    第一节 创造型人才的构成因素
    第二节 中学生创造力的发展特点
    第三节 中学生的创造性学习
    第四节 创造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 摘要
    二、中学生理想的特点

    在不同时期,我国研究者对当时中学生的理想状况进行了调查。

    20世纪80年代,国内学者对中学生的理想研究较多。例如,根据当时的调查,中学生中对理想的认识肤浅、模糊,没有明确目标的(即属于前述的第一种理想类型)人次占149%;认为理想就是职业的(即属于第三种理想类型)人次占154%;具有远大理想的(即属于第四种理想类型)人次占419%;受教师、家长或英雄人物的影响,表现出对未来的向往的(即属于第二种理想类型)人次占278%。第二种和第四种理想类型的中学生占调查人数的697%,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学生的理想特点,说明当时中学生的思想认识主流是好的。北京地区调查协作组.中学生理想、动机和兴趣的调查[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1).

    21世纪初,研究者调查了当时中学生的理想状况,并跟20世纪80年代中学生的理想状况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

    (1)在远大理想一项上,当代中学生比20世纪80年代下降了近40个百分点;而认为“理想就是职业”的学生却比80年代剧增了近75个百分点,“没有理想或理想不确定”的人数明显少于80年代。

    (2)当代中学生愿意当工人的比例大幅度下降,愿意当农民的为零;愿意从事军、公、司职业的百分比达到1746%,比20世纪80年代上升了近14个百分点;愿意从事企业管理、科技、文艺、医务、教育方面工作的学生百分比,均呈现上升趋势;不同年代愿意从事科技、体育工作的学生人数百分比比较接近。所敬佩的人物中,政治家仍然居多,但比例有所下降;敬佩文学家的比例有所上升;但敬佩中外科学家的人数下降40多个百分点。对中学生所敬佩的133个理想人物进行排序,排在前5位的分别是周恩来(1781%)、比尔盖茨(67%)、毛泽东(49%)、鲁迅(425%)、邓小平(327%)。

    (3)在价值观方面,当代中学生赞成“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观念的比例为447%;而20世纪 80年代的比例为138%,对于“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观念,有超过半数的学生表示反对。

    (4)在幸福观方面,调查显示,有2195%的中学生将自身的发展作为人生的最大幸福,其次为家庭幸福、有知心朋友和良好的同学关系;相应地,中学生将自身才能不足或才能得不到发展作为自己最大的烦恼。

    2009年的一项研究调查了全国3636名青少年(12—19岁)的理想状况于欧.当代青少年理想状况分析及其引导[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5).,结果显示:

    (1)人生目标状况方面:在调查的群体中,70%以上的青少年有“基本明确”或“非常明确”的人生目标。在“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的回答中,有338%的青少年希望“能在个人事业上有所成就,自我实现”;264%的青少年希望“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对社会有用”;而选择“有钱”、“有权势、有地位”的青少年分别为43%和27%。

    (2)职业理想状况方面:从调查看,“科研机构研究人员、教师”是青少年最为青睐的职业;其次为企事业管理人员;希望成为自由职业者、医生、技术人员的青少年也比较多,而希望成为公务员、个体私营业主的略少;愿意当工人、农民的青少年更是寥寥无几,均不足1%。

    (3)道德理想状况方面:在处理公私关系问题上,多数青少年认为自己能“公私兼顾”,具体来说,有337%的青少年赞同应把“大公无私,公而忘私”作为追求目标,32%认为应追求“公私兼顾”,269%认为应追求“先公后私,先人后己”,而认为应追求“先私后公”和“损公肥私”的人数比例均低于3%。此外,在对“某银行女职员为保护国家钱财,与持刀歹徒英勇搏斗而致残”这一行为的评价中,认为“很可贵,我也会这么做”的青少年占189%,认为“很钦佩,但我不能肯定自己能做到”的占573%,认为“很高尚,但我不愿这么做”的占144%,有81%的青少年认为“太不值得”。

    (4)政治理想状况方面:参与调查的青少年中,在入党态度上,愿意申请入党的占79%,表明不少人有一定的政治抱负,希望通过入党参与政治活动。而青少年在申请入党的原因上表现出一定的多样性,例如,“因信仰共产主义而入党”的占13%,“为他人和社会多做贡献”的占30%,“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社会作用并早日成才”的占307%。此外,大约有70%的青少年对我国社会保持长期稳定具有信心,对我国当前的经济政策表示认可,反映出大多数青少年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的认同与信心。

    从这一项调查可以看出,当前我国青少年的理想状况表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

    (1)追求个人发展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平衡和统一,但更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

    (2)务实性、功利性成分增加。当代青少年更加注重理想是否有实现的可能,更多地将个人的理想与个人的发展方向或职业联系在一起,在确立个人理想时更多地顾及现实因素。

    (3)人生目标比较明确,但缺乏将远大目标转化为现实的意志。因此,在遭遇挫折的时候往往容易放弃原先的目标。

    (4)时尚元素和传统因素并存。既有希望从事游戏设计师之类时尚职业的理想,也有将“拥有美满和谐的家庭”视为“人生最大的幸福”之类的传统观念。

    (5)自主愿望强烈,但也遵从社会的主导价值取向。一方面,随着独立意识和自主意识的高涨,青少年的理想中表现出对自由和无拘无束的向往;另一方面,他们也渴望与外界交往、投身社会活动,遵从社会的主导价值取向。

    此外,国内有学者采用自编的《中国中学生理想调查问卷》作为测量工具,对全国5个省份1737名在校中学生的理想状况进行了调查。姚本先,张灵.中国中学生理想问卷编制[C]//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1 结果显示:

    (1)当代中学生的理想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总体状况良好。按照得分的高低,依次为道德理想、生活理想、学业理想、自我理想、社会理想、职业理想。

    (2)当代中学生的理想在总体水平及各维度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年级和地区差异。女生理想的总体水平及各维度水平非常显著地高于男生;初二学生理想的得分最高,高三次之,高二最低,理想总体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初二>高三>初一>初三>高一>高二。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