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分类
万千书架 作者译者 书评推荐 资讯动态 关于我们
教育理念与实践
-
一位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
作者:王君
  • 出版信息
  • 内容简介
  • 推荐
  • 著译者介绍
  • 序言
  • 目录
  • 书摘
  • 出版信息
    出版日期:20120301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01986040
    装帧:平装
    页码:280
    开本:16
    纸张:轻型
  • 内容简介

    从西部地区的乡村女教师成长为全国著名中学的特级教师,作者近20年的专业成长之路颇多曲折。结合她的从教经历,本书从教师专业成长涉及的专业认知、教育反思、课堂教学、班级管理、专业阅读、启蒙之师、同行挚友等角度入手,给青年教师提供了一条可供借鉴的专业成长之路。


    激情洋溢,文笔犀利,见解深刻,可谓“小女子,大气象”!读后反思,必能助你突破专业成长瓶颈,踏上专业成长的快车道。

  • 推荐
    在十几年的从教工作中,作者由一名乡村女教师成长为全国著名中学的特级教师,其成长经历值得教师借鉴与研究。2.书中讲述了青年教师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涉及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方面,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3.见解深刻,一针见血,引人警醒。
  • 作译者序

    王 君 


    现任教于北京市人大附中西山学校。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中语优秀教师,全国中语“教改新星”,省优秀班主任,省骨干教师,全国多所师范大学特聘“国培”专家教师、兼职硕士生导师。多家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封面人物”。多次获得全国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省级一等奖以上表彰50多项。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文章200多篇,12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入选2008年教育部语文出版社“名师出版工程”。著有《青春之语文—语文创新教学探索手记》、《教育与幸福生活》、《王君讲语文》、《青春课堂—王君与语文教学情境创设艺术》等专著。应邀到全国各地及新加坡、香港等地讲学上百场。

  • 序言

    自序 重庆,请祝福你任性的女儿


    重庆是大江大河环绕之地,自古民风豪爽甚至剽悍。就是像我这样的一眼看去身材娇小似乎天生应该娇媚柔顺的女儿,其实也从小暗暗地胆大包天,颇有肆意妄为的胆量。


    我出生长大的西部小城叫綦江(小城太小了,夸张的说法是划一根火柴也可以绕城三圈)。綦河穿城而过。綦河当然不比长江,但宽敞处跨度也超过百米。綦河年年都在淹死人,这让大人们很恐惧,所以,父母对我们私自到河边玩儿很警惕。但幼年时代的我最初的任性就是被这条河撩拨起来的。


    六七岁的时候,有一年綦河涨水了。我便和哥哥兴高采烈偷偷地到河边摸鱼,结果不小心摔了好多跤,两兄妹都被弄湿了全身。我们不敢回家,便在河边逗留,寄希望于夕阳能够把我们的衣服晒干。但夕阳很不争气,我们的衣服没有干,心急火燎的大人们便找来了。结果是哥哥挨了一顿暴打。哥哥从小淘气,挨打无数,都没有什么怨言,只有对这一次挨打至今心怀腹诽,直到现在还偶尔不平地念叨:为什么单单打我不打妹妹呢?为什么单单打我不打妹妹呢?这成了家里的笑谈。
    再大一点儿,我们便开始私自下河游泳了。这是绝对机密。成年之后每每谈起,父亲总还瞪圆了眼睛,很愤怒绝不相信的样子。綦河依旧年年淹死小孩子,但我们那时似乎从不恐惧。我现在皮肤这么黒,全赖小时候夏天几乎天天在正午时分私自下河游泳所赐。那是最安全的时间段,父母在上班,没上班的大人们在午睡。整条河便属于我们的了。我很小就学会了游泳,但从没有学会标准动作,只是能够在河里呆很久的时间而不下沉。现在想来,我从小就是有些英雄气概的天不怕地不怕的一个小丫头。我喜欢在雷雨暴风的天气横渡綦河,最多的时候一气来回十多次。成年之后,当年的壮举还历历在目,除了自豪,更多的是为小时候居然对危险一无所知的感慨。生命是多么奇特,我们都追求成熟,可是成熟之后,多少生命的奇迹也就和我们绝缘了。因为我们学会了谨小慎微,学会了前怕狼后怕虎。


    一位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自序重庆,请祝福你任性的女儿私自下河游泳在高中阶段进入了高潮。我经常和几个好朋友,比如卿子俊、周凤英等在綦江中学附近的水域游泳。那段时间我最着迷的是跳水,站在高高的闸坝上往大船通过的水道里跳。我们跳水没有任何技术含量,跳的大多数是“冰棍”或者“门板”,就是直直地从高处蹦下来,重重地砸在水面上,很痛,但是很畅快。最快乐的事情还有横穿綦河大坝。只要一直在水里把手摊开,就一定能感觉到许多的鱼儿跳上跳下,运气好的时候甚至还能随手抓到一条。
    当时各个中学都三令五申不准私自下河游泳,但我们好像从来都没有把那当过一回事。綦河是我们的大澡堂子兼游乐园,它记录了我青少年时代最奔放也最无知的快乐。


    感谢年少轻狂,感谢任性无知!没有任性,哪有那些壮丽恢弘的青春篇章!


    而这些任性的因子,在做了教师之后,得到了蓬蓬勃勃的发展。表面上我依旧循规蹈矩,但暗地里却常常“出轨”。若干年之后,别人说这叫创新,我听后哑然失笑。


    从东溪古镇开始,我便已经带领着高一的那帮农村孩子在川黔公路上长跑了。这一跑跑到了县城然后又跑到省城。当时绝没有什么素质教育的理念,只是一种直觉,认为应当让孩子们把生命的激情释放出来。而学校的硬件条件很差,最开始连操场都没有。于是还有什么能够比长跑更简单实用易于坚持的呢?在綦江中学的时候,下午第三节课后便是我班的长跑比赛时间。我也天天兴致盎然地加入比赛行列,男生多是2100米,女生多是1500米。当年我很神勇,除了那天才姑娘牟新燕,全班女生都不是我的对手。在綦江,我还热衷于带领全班学生自行车旅行,那真是现在想来不可思议的疯狂行为。我们的自行车轮轧过了好多乡镇,留下无数惊心动魄的瞬间,现在想起也还后怕。到了重庆外国语学校后,骑自行车是绝不可能了,我便带领孩子们走路,几乎走遍了这个城市我们能够用脚走到的地方。綦江中学初86级2班在初二的时候就已经战胜了初三,获得了学校校运会团体总分第一名。而十年之后,重庆外国语学校初2009级12班破了十年前由高二年级学生创造的全班乘以300米的校纪录,团体总分全校第一。这似乎都是上天的安排,他们遥遥呼应着,似乎在对那么一段疯狂岁月做出某种神秘的认证。


    而我的课堂教学,也在我的自知和不自知的“任性”中常常有意外的收获。


    23岁那年,我第一次到市里赛课。当年还是“红领巾教学法”是指1953年5月,前苏联教育专家普希金在北师大附中指导讲授《红领巾》一课时所运用的教学法。这种教学法的常规程序是:感知—理解—巩固—运用。其基本要素有:解题,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初读(或范读)课文,讲解生字词;分析课文,即教师串讲,一般是分析结构、段落层次、大意;总结中心思想;总结写作特点;课堂练习或布置作业。“红领巾教学法”深刻影响了20世纪后半期我国的语文教学。统率语文界,但我似乎从未受它的影响。我上《驿路梨花》,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围住一间小茅屋,然后主持了男女生课堂速读对抗赛。这在现在不过是雕虫小技,但那时可是全新的教学思路。于是,我这个乡村女教师晕头晕脑地就拿了第一还不知道到底为啥。25岁那年,我参加了全国赛课,上一篇文言文《狼》。文言教学当时也是常常陷于“死于章句”的尴尬局面,但我似乎从来不懂套路是何物,我设计了两幅错误的杀狼图,生动活泼地提挈了文言字词的学习,再一次获得了满堂喝彩。


    细细想想,我从来就是一个教书“乱劈柴”的人。就如小时候学游泳没有学到标准动作,爱跳水又从没有技术含量一样,我的教育教学一直走着不规范的“野路子”。近些年,我在课程设置上更是我行我素,在课本学习之外,我的班级有了太多的语文追求。我绝不功利,绝不媚俗,绝不向应试投降,这其间也挨了不少的置疑甚至批判,但我最终坚持下来了,并且得到了最开始投反对票的孩子和家长的理解支持。而孩子们在成绩和素质两方面的出色表现也让我的“乱”成为了班级的特色和品牌。我们“乱”出了滋味,“乱”出了兴趣,“乱”出了风格。


    有一次我到外省出差,恰逢学校要求各班设计班级名片。虽然没有我的把关,但孩子们的作品让我自豪:大多数班级的班级名片上都是规规矩矩的集体相,只有我班好一个“乱”——那是我们全班在烈日下跋涉到磁器口的合影,六十多个孩子拥着、挤着、笑着、闹着,小小的相框都要撑不住了。名片的题词也非同凡响: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不是为了燃烧自己,而是要点亮世界。


    任性的老师教出了任性的孩子!
    于是我顿悟:任性,换一个角度看,它代表着一个教师拥有了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独立建设的勇气和能力。
    当然,任性绝不完全是优点。


    怀特海说:教师的专业成长往往有三重境界——第一重浪漫期,浪漫期最大的困惑是贫瘠;第二重精确期,精确期最大的困惑是狭隘;第三重综合期,综合期最大的困惑是封闭。
    我经常嘲笑自己一直处于浪漫期而无法进入精确期,太任性总是要付出代价的啊。

    选择离开重庆,似乎也是因为任性。


    选择离开不是因为重庆不好,而是因为重庆太好了:当经历、荣誉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当未来可能经历的经历和可能获得的荣誉都一目了然之后,这经历和荣誉便都失去了吸引力。任性的人会渴求另外的一种攀登,这种攀登是不可预知的,因为充满未知和风险,所以充满诱惑。这有点儿像小时候偷偷背着大人下河游泳的那种心情: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据说一位著名的登山者在回答别人的提问“你为什么要登山”时,这样回答:因为山就在那里。
    我想,这也是我的心情。


    因为生活就在那里。所以,我选择远行,去拥有我如果停在原地就绝不可能拥有的生活。


    一位敬爱的老师曾经告诉我:江源之水入海,不过32小时。


    那么,生命走向丰富与蓬勃,又用得了多长时间呢?


    我必须要去试一试、量一量。否则,今生有悔。


    重庆,请祝福你任性的女儿。

  • 目录

    第一章 我的专业求索之路
    得失寸心知——我的语文教学足迹
    青春万岁——我的班主任足迹
    重新出发——我爱北京天安门
    支教记——酉阳、秀山、黔江行

    第二章 我的教育求真之路
    教育要致力于培养“富”“贵”“闲”人
    谁偷走了我们的温柔
    为什么有“教不好”的学生
    惩罚的缺失是中国教育不可承受之重
    谁把我们爱得伤痕累累
    教育,你敢不敢教情教爱
    扬长避短:教育不能承受之轻
    致力于培养真诚和热情的孩子
    关于“容错”的思考二则

    第三章 我的课堂反思之路
    致力于真实、扎实、朴实的高效课堂研究
    安安静静地上课
    努力爱上说明文
    把课堂瘦身坚持到底
    课堂要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双赢
    语文教学要为培养平民情怀助力
    语文课改反思不能矫枉过正

    第四章 我的班级管理创新之路
    把生活供在教育的“神坛”上
    没有活动,就没有真教育
    班级图书馆永远不闭馆
    养成教育要追求艺术化的“法治”
    一条班规的诞生
    你的座位你做主
    雄关漫道真如铁——记我们班的“体力长征”
    滚滚红尘洗童心——记我们班的“脑力长征”
    挖掘情感奔涌的生命河道——青春期情感教育思考
    评语写作:手持彩练当空舞

    第五章 我的专业阅读之路
    做一名“耳顺”的教师——我读《论语》
    班主任,要善于示弱——我读林语堂《老子的智慧》
    走出师爱的误区——我读弗洛姆《爱的艺术》
    教育应该创造美好生活——我读罗素《教育与美好生活》
    教育即自由——我读《教育人学——当代教育学的人学路问》…
    教师自我拯救的三种视角——我读《我们与差生》

    第六章 我与优秀教师同行之路
    记我的恩师文兰森
    想起余映潮老师
    “军”临天下
    你们是一条河——记《语文教学通讯》的编辑老师们
    一件小事──记史有为先生
    赋到沧桑句便工——致明哲兄
    万里写入胸怀间——致刘祥兄

    后记 美丽,从中年开始

  • 摘要



    一条班规的诞生


    (一)
    在我班的《班规》中有一条关于喝水的规定:在教室只能用自己的水杯喝纯净水,禁止在教室喝饮料和用各种饮料瓶子喝水。不要小看这条简单的班规,它的诞生还颇费周折。


    如今,各式各样的瓶装饮料广受学生欢迎。这不仅不利于学生的身体发育,而且造成了极大的浪费。更让人恼火的是,饮料瓶子的随意摆放、抛掷严重影响了教室的整洁。但是,直接禁止学生喝饮料显然破坏了学生的“公民权”。我该如何引导他们呢?
    最开始,我能够做的也仅仅是在班上宣讲喝饮料对青春期身体发育的弊端。另外,就是发动学生制作了专门的饮料瓶子回收箱,收集瓶子去卖以作为班费使用。但是,问题并没有得到完全的解决。学生喝饮料的势头有增无减,收集瓶子也产生了新的环境污染问题。
    直到我抓住机会为学生现场算了一笔账后,情况才有所改观。


    我们班要买车了


    看到这个题目,请千万不要笑我吹牛。


    事情的缘起是上个周五,张婆婆又到班上来回收孩子们喝的饮料瓶子了。我看着孩子们帮着张婆婆兴高采烈地把瓶子往一个大塑料袋里倒。看着看着,我突然来了灵感。我叫道:“嘿,娃儿们,慢点儿慢点儿,先数一数这个周我们到底喝了多少瓶饮料?”
    不数不知道,一数吓一跳。一共是180个瓶子!


    我们这个国际文凭试验班仅仅28个人,在天气已经明显变凉的九月的最后一个周,在班上已经有饮水机的情况下,居然喝了180瓶饮料。就算平均每瓶水卖3元钱,那么我们一周就花去了540元。如果算一个学期20周,一学期支出10800元。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读了五学期,所以我们花费在饮料上的钱是54000元。如果初三结束,我们这样一个微型班在饮料上支出的钱最少也应该有64800元了。


    64800元!重庆本地产的长安车才不到三万,就大家伙儿喝饮料的这点钱,够我们班买两个长安车了。


    就照这个数字,我们班上人均每人在初中三年要花费2314元在喝饮料上。2314元是个什么概念?是一个低保家庭(按照平均每户500元算)近五个月的总收入,是一个贫困农村家庭全年的总收入……
    如果我们把这64800元用以支持希望工程,可以帮19.6个初中生交完三年的学杂费(初中三年学杂费、书本费约3300元),或者帮10.8个高中生读完高中(高中三年学杂费、书本费约6000元)……
    而且,据科学报告,最有利于人体的是白开水,再可口的饮料,也多多少少含有色素和糖精。


    孩子们,面对这笔账单,你会做何感想呢?这份让人瞠目结舌的账单让新班规的讨论和制定成为了顺理成章的事。全班一致通过:为了身体健康和节约财富,我班在教室里只能喝纯净水,禁止在教室里喝饮料。
    学生之所以服从这项新班规,乃是因为它的人性化:不禁止学生喝饮料,但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又大大地减少了学生喝饮料的频率。可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学生习惯用饮料瓶子喝纯净水。常常是一大瓶一大瓶地接水,喝不完,放学之后顺手就丢在了垃圾桶中,造成了班级纯净水的极大浪费。
    怎么办?


    我在班上反复做思想工作,讲浪费的坏处,讲水资源的珍贵。但是问题并没有太大改观。后来,在一次征集班级管理金点子的班会上,王梦然同学提出:全班同学只能用自己的水杯喝水,不准把饮料瓶子带进教室。因为课桌不大,学生不可能带很大的水杯到学校,更不可能把自己的水杯也随手丢弃。


    老大难问题迎刃而解!


    (二)
    回顾这条班规诞生的过程,其实它展示了养成教育中的另一个原则——智慧原则。


    智慧原则在养成教育中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管理敏锐”,指班主任对学生行为习惯培养上的“空白点”要敏感,要能及时制定和补充相应的班级法规以进行引导矫正;二是“管理艺术”,指班主任在制定和实施班级法规的同时,渠道要民主,手法要巧妙,要有情感的唤醒和智慧的交流碰撞。我们要努力避免的是班级法规仅靠班主任的权威得以落实。这样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只会是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听话的“奴隶”。


    实施养成教育,不仅要和现实的教育现状中的不完美做斗争,还要和人性中的弱点做斗争。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的文明程度暂时还较为低下。学生还缺乏较为强烈的公益意识,相当部分学生还没有培养起珍爱公共财富的习惯。喝饮料本是小事,教师甚至可以不管。但是,管与不管,粗暴地管还是智慧地管,效果迥异。我之所以举这样一个案例是想表明:成功的养成教育是渗透教育,它直面学生的生活现状,直面人性的弱点,调动起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群体的智慧,在共同的思考和探索中,把每一个细节的教育和教育的细节推向完美。


    在我班的《班规》中,还有一些要点,也体现着我们在养成教育上的一些追求,可能会引发班主任朋友的一些共鸣。比如:(1)人离开,凳子就放到桌子下边。


    (2)日用垃圾随时入袋,不能摆在桌子上或者抽屉里。
    (3)每天晚上放学离开的时候收拾垃圾袋。垃圾不在教室过夜。
    (4)任何时候都保持桌面清爽(只摆本节课的书和文具)、抽屉整齐,任何时候都经得起检查。
    (5)靠窗台坐的同学不放杂物在窗台上。
    (6)保持座位周围1.56平方米的干净。


    ……我以为,这些既是教育的起点,其实,也是教育的终点。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