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全国中小学优秀德育工作者、浙江省十佳智慧班主任许丹红老师,对自己担任班主任二十多年里与家长沟通的成功经验的系统总结。作者秉持“心与心的交流”理念,认真细致地了解家长的需求,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家长参与家校共育,面对特殊的家长,始终心平气和并采取有效的、家长易于接受的沟通方式,使家长都很信任她并热情地支持她的工作。书中不仅介绍了与家长沟通的方法与技巧,而且结合大量实例剖析了面对具体问题的沟通之道。全书的可读性和实践指导性都较为突出,很值得广大小学班主任学习和借鉴。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是有着二十多年班主任工作经验的优秀班主任许丹红老师,其另外两部著作《小学班主任的78个临场应变技巧》和《打造小学卓越班级的38个策略》都受到了读者的好评与肯定。本书案例丰富,方法实用,对于广大小学班主任具有很好的启发和指导价值。
【名家推荐】
都说“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可有的老师却把这“艺术”只看作师生心灵沟通的艺术,而很少想到这也是教师与家长、孩子与父母之间心灵沟通的艺术。其实,没有家长与学校的合力,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没有教师和学生家长的心灵交融、精神契合,也不会有孩子的健康成长。如何实现教师与家长的有效沟通?许丹红老师为此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探索出丰富多彩的家校合作形式。她在走进孩子心灵的同时,也赢得了家长的心。教师、学生及其家长成为一个富有生命力的教育共同体。我向许老师表示敬意,并向读者郑重推荐许老师这本富有爱心与智慧的著作。
——李镇西(全国著名教育专家,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校长)
前瞻性的思维、建设性的行动、超强的操作性、温馨的人文做法,用创建和谐、高效的家校共同体的办法,多途径地解决当前教育存在的实际问题,许丹红老师的这本著作不仅抓住了我的眼球,而且抓住了教师和家长的心,其中的很多做法让人耳目一新,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郑学志(全国著名班主任,湖南省班主任研究学会副理事长)
如果你总是抱怨家长不理解你,不支持你,不愿意跟学校保持顺畅的沟通,那么你一定遭遇了家校沟通的瓶颈!果真如此的话,请翻开许丹红老师的《小学班主任与家长沟通之道—心与心的交流》一书,你一定能从中觅得为你定制的沟通秘诀!关键是,你得打开这本书,并阅读!
——钟杰(全国知名班主任,广东省第三批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
许丹红 浙江省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北港小学班主任,浙江省首批班主任工作室领衔人,嘉兴市许丹红班主任工作室负责人。近年来先后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中小学优秀德育工作者、全国读写科研创新先进个人、全国推进文明礼仪优秀辅导员,浙江省第二十一届春蚕奖、浙江省第二届十佳智慧班主任、浙江省班主任五项全能一等奖,嘉兴市德育名师、嘉兴市首届最美教师提名奖、桐乡市感动教育人物、桐乡市十佳师德标兵等各级荣誉或奖励三十多项。系《班主任》《班主任之友》的封面人物,《教师博览》《福建教育》的封二教育人物,带班实践经验收录在张万祥老师主编的《全国知名青年班主任谈专业成长》一书中。已出版教育专著《班主任教育漫谈》《小学班主任的78个临场应变技巧》《打造小学卓越班级的38个策略》,在各级报刊上发表文章二百多篇,曾应邀去广东、江苏、上海、河南、天津、新疆等地做讲座或上班会课共一百多次。
前言:不忘初心,勇往直前
7年前,几件小事交集,让我百感神伤。自以为一直掏心掏肺,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孩子,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家长,但依然难以避免家长的误会、诽谤……于是我借助文字表达内心的彷徨,调整自己的情绪。后来一篇洋洋洒洒的《教育的每一天,如履薄冰》在浙江省桐乡教育网上发布,点击率超出我的预料。彼时已荣获“浙江省第二十一届春蚕奖”的我,由于这篇文章,在小小的县城掀起了一阵波浪。去年应邀去桐乡其他兄弟学校讲课,居然还有老师提起我的这篇陋文。
《教育的每一天,如履薄冰》中的文字道出了一线班主任的心声,现摘录如下。
从工作到现在,一直觉得自己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孩子。处理事件,不敢说百分之百公平与合理,但自己一直在努力追求公平与合理。在我眼里,孩子没有成绩好与差的区别,只有对与错的区别。孩子犯错误很正常,不然,就不需要教育了。
接触到的家长形形色色,阅人无数。无论是书读万卷的成功人士,还是大字不识一个的乡村农民,或是如我一般在平凡岗位工作的人们,或是来桐乡拼搏的新居民,大部分家长都很纯朴,善解人意。他们能理解教师工作的艰辛和烦琐,能体谅教师工作中可能会出现的疏漏和不足。我也与不少已毕业孩子的家长成了真挚的朋友。
但是,美好的生活中总会出现一些不和谐的音符。现在,我觉得这脚步越来越沉重。
一
去年新接一年级不到半个月。有一天,小C跑来对我说,他的十元钱不见了。他告诉我时已是事发第二天。我去班上询问半天,也没发现什么线索。于是叮嘱他以后把钱放好,一旦发现钱不见了,就第一时间向老师报告。
第二天,小C来交钱。我问他:“钱找到了吗?”不知是这孩子不理解我的意思,还是胆子小,他朝我点了点头。
后来,接他放学的爷爷对我说:“孩子的钱被人偷了。”我觉得很奇怪,孩子不是已经把钱交了,怎么又说被人偷了呢?我告诉小C的爷爷:“可能是孩子记错了吧?他不是已经把钱交了吗?孩子还小,有时会搞不清楚。”当时我也没有在意这句话。
小C担任我班的卫生委员,表现一直很好。有一回孩子生病了,发烧输液。第二天放学,由于我的疏忽,忘记交代孩子不要搞卫生了。小C的爷爷站在校门口,板着脸对我说:“我看你这位老师啊,孩子生病了,你还让他打扫卫生。上回就说孩子还小,搞不清楚。”我听得云里雾里,觉得一阵委屈。我也曾教过小C的姐姐两年。原本成绩一般的她在我的鼓励下脱颖而出,成为班级的优秀生。我是怎样一位老师难道小C的爷爷还不知道吗?即便我工作存在疏忽,也可以与我好好沟通呀!
当时,我与孩子的爸爸通电话,我说:“我真的感到很委屈。”说着说着,眼泪如珠子一般顺着脸颊淌下来。孩子爸爸在电话那头向我解释,说小C的爷爷脾气不好,让我不要计较。
之后见到这位爷爷,我学会了退避三舍。上周,我送路队出来,看见小C的爷爷已在等候了。他看见我,热情地向我打招呼:“许老师!”我朝他笑了笑。
这一年,我从不因小C爷爷的态度而改变对孩子的看法。我的真诚终于换来了小C爷爷对我的尊重。
二
前段时间十分郁闷。我没想到,居然有家长会如此“暗箭伤人”。
去年教一年级,班上有一位孩子小Y,第一单元考试成绩从17分、23分降到后来的8分甚至0分。我工作以来从没遇见过这样的孩子。新教材的内容太难,每天要学习的东西也很多,这都属于客观原因。另外,也不得不考虑孩子自身的问题——起点低,接受能力弱。反正,孩子第一天上学,老师们就发现这孩子与众不同。
一开始,我努力不让这个孩子掉队,每天放学留下他补习拼音。但是,不论我怎么教他还是学不会。有一天早上,他因害怕留校,哭闹着不肯上学。我真没办法让他学会拼音。
后来,开始学习识字了。每天10多个认字量,小Y根本没办法达到要求。再加上班里共有十多位接受能力弱的孩子,都需要我的帮助。第一单元考试,我班共有11个孩子不及格。
在家长的配合下和我的努力下,这些孩子渐渐入门,学习成绩开始逐步提升。可是,一遍遍地教小Y,他依然没有进展。我想,我只是一位普通人。作为老师,我首先是50位孩子的老师,而不是小Y一个人的老师。面对全班这么多孩子,我真的没有多余的精力放在需要特别教育的小Y身上。不然,对其他孩子则是一种不公平。我教书将近二十年了,孩子如此学习困难的确第一回遇见。
我联系小Y的爸爸妈妈,告诉他们,世上只有父母才可能对孩子无怨无悔地全力投入。我很真诚地给他的爸爸妈妈写了一封信,希望家长能带着孩子做一下心理咨询,倾听一些专家的建议。
话虽这么说,但我依然没有放弃这个孩子。比如,在跳绳比赛前,我坚持每天放学后教他跳绳。要知道,仅仅是让他学会跳绳,也要付出很多心血!这种滋味也只有亲身经历的人才能体会。
有一天,小Y的家长突然告诉我孩子想休学,让我联系校长。我向校长汇报了这个情况。校长后来与孩子的妈妈交谈了近一个小时,建议她慎重考虑。孩子一学期在家,可能会产生许多问题。
期末考试,小Y没有参加考试,家长也没打任何招呼。第二个学期,我联系过几次家长,家长告诉我孩子在一位退休老师的家里单独学习。
整个过程,我自认是用一颗真心对待孩子的。至少孩子的生活能力是正常的,跟身边许多身体不健全的孩子比起来,这已经很幸运了。
这学期,孩子又开始来复读一年级。被抓阄分班分到他的老师,对我颇有怨言,感觉他休学,是由于我在背后指点的原因。有一天,这位老师看见我说:“你怎么想出来让他休学的?”我听后感觉莫名其妙。
试问,哪一位班主任能让家长产生让孩子休学半年的想法?这需要花费家长多少财力、人力?
……
做老师难,做班主任更难!许多时候,你真心实意地对待孩子和家长,也为之付出了许多心血,可依然会有委屈、黯然神伤和无奈的时刻。
教育是一个服务行业,想要所有家长满意,不是老师尽力之后就能做到的。
做教师的每一天都如履薄冰,战战兢兢。
时间一晃就到了2016年的7月。在那之后,我相继带过小水滴班、相亲相爱班、长河班。我依然满腔热情,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孩子和家长,依然如履薄冰,也依然会有误会、心塞、难受……
七年的光阴如白驹过隙,我与上文提到的孩子都成了好朋友。小Y知道我的QQ号和微信号之后,加我为好友,经常与我聊天。另一位当初朝我大声斥责的主人公(详见第九章案例“家长在电话中朝我怒吼”)跟我成了非常好的朋友。我不再教她女儿时,她为我送来了自己亲手做的丝棉,不断地说着感谢,说我教她女儿的四年,对她的帮助实在太大了……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误会、委屈、无奈已经不值得一提。百姓,百姓,就会有百个性格。家长群体因个性不同、诉求不同、文化程度不同、成长背景不同,故处事方式偶有让为师者如针般“刺痛”。
时光是最好的验金石,可以检验我们为师者的一颗心。这么多年一路走来,带着一颗真诚的心,真心实意地对待我们的“同盟军”——积极沟通,进行家访,邀请家长走进课堂,给家长评奖……想办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唤起他们的热情,让他们看到希望。慢慢地捂热他们的心后,他们也十分愿意与教师携手,与孩子一同努力……
我们经历着道路上的艰辛不易,我们体会着道路上的酸甜苦辣,即便如履薄冰,即便战战兢兢,我们依然坚定地行走、歌唱。
我们愿意倾尽全力,尽力走进家长的心灵世界,让每一个孩子灵动飞扬,让每一个生命幸福美满。
这是为师者的初心。不忘初心,勇往直前!
是为序,以当勉励!
许丹红
2016年7月27日
一、面对急躁易冲动的家长
对于孩子的学校生活来说,家长并不是第一见证者。学校里的一些规章制度家长不是很清楚,但是性格急躁的家长遇到“问题”时,常常没有耐心了解事情的真相,只相信自己的感觉或者孩子回家后的反馈,不考虑由于家长与教师之间的信息不对等带来的认识误区。只要孩子哪里“不对劲”或者“不称心”,家长就把责任归为教师或学校失职,于是冲动地做出一些过激的反应。比如,以问责的语气与老师对话,或者直接武断地评判一件事情。面对类似情形,教师如何不受家长的负面情绪的感染,拿捏好说话的分寸,化干戈为玉帛,进行有效的沟通呢?这需要涵养,更需要智慧。
1.保持冷静,换位思考
与性格冲动的家长打交道,尤其是面对家长的过激言行时,班主任一定要保持克制和冷静。此外,还要带着同理心,学会换位思考,客观地理解当事人的内心感受,并把这种理解传达给当事人。换位思考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条件,也是两者之间建立良好沟通的首要条件。班主任在与家长沟通时,首先要站在家长的立场去理解对方,其次要了解导致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最后要让家长感受到你真诚的态度。
2.避免冲突,巧妙提醒
要想达到有效沟通的效果,我们不能一味地避免冲突,更重要的是解决问题,让家长意识到教师的智慧和善意。在与急躁的家长沟通时,班主任可以这样说:“我理解你的心情,理解一位爸爸(妈妈)的心。”然后委婉地告诉家长,为了孩子更好地发展,让我们先静下来,想一想如何处理。我曾经遇到这么一件事情:
有一天放学送完路队,家长都把学生接走后,我就回办公室了。没多久,一位爷爷容光焕发地抱着一只小狗闯进来,大声地问我:“许老师,你看到我家小B了吗?”原来是小B的外公找来了。
“小B?小B应该出去了!教室里已经没有孩子了!”我说。
“不是16:30放学吗?”他问。
“今天是16:10放学,几天前就通知过家长的。”我说。
“啊?你们老师怎么回事?提早放学也不说一声呀!小孩找不到的话,就拿你们是问!”原来,他已经找过外孙女两趟了,可还没找到,就有些发火了。这位外公不分青红皂白就训斥老师,我还是头一回遇见。
“你不要急,小B外公。你家小B这么乖,肯定不会自己走丢的。我们一起去校园里找找看!”我平静地对他说。当时,我的内心也有一阵火气,很想发泄出去,但想着老人家来来回回跑了两趟,都没找到宝贝外孙女,又急又累,也情有可原。于是我急忙带着小B外公去找孩子,原来小B上厕所去了,难怪她外公一直没找到她。当看到外孙女的那一刻,小B外公尴尬地对我说:“许老师,刚才我有点着急,难为你了!”
“理解,理解!孩子没事就好!”我告别小B外公后回办公室了。我想,当时幸亏沉住气,马上换位思考了一下,这才避免了一场冲突。
3.不计前嫌,不带偏见,对孩子一视同仁
一般来说,一个人在生活中与另一个人发生冲突之后,心里总会产生一些隔阂,担心是否给对方留下了阴影。而性格冲动、有偏执倾向的人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疑心较重,爱用怀疑的眼光看待别人。当家长与老师在沟通中发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时,家长最担心的就是教师会对他们的孩子产生偏见。因此班主任要尽量避免把自己的情绪转移到孩子身上,要不带偏见、一视同仁地对待所有的孩子。当家长看到班主任没有私心,依然对他的孩子关心负责时,孩子能感受到这份温暖,慢慢地,家长也会不计前嫌,和教师的关系再次变得融洽。
家长在电话中朝我怒吼
下班后我正匆匆骑车赶回家。正要过红绿灯时,我听到包里的手机在响。于是立刻掏出手机接听。
“许老师,明天到底穿什么颜色的裤子,他们两个一个说穿蓝色的,一个说穿黑色的,真是搞不懂。”电话那头传来一阵猛烈的火爆声音。哦,原来是小Z妈妈。
“黑色啊!”我连忙说。这几天感冒,嗓子发炎,几乎说不了话。
“我真受不了了,这两个孩子总是吵架。我快被子涵的妈妈逼疯了,上次给我打电话打了半个小时,总要叫我打电话给子涵的爸爸,我真受不了了……”电话那头,小Z的妈妈连珠炮似的说个没完。
“深颜色的也可以。”我低声说。
“她叫我发信息给你,说你嗓子疼没法说话。算了,算了,不跟你说了,再见!”还没等我反应过来,她早已不耐烦地挂了电话。我一时愣在那里,嘴巴张成了一个大大的O形,这位妈妈真是有点莫名其妙。估计今天这位妈妈的心情又比较差吧,我暗自思忖。
这位妈妈原先在当地的民办学校教书,为了自己的宝贝女儿,现在辞职在家做家教,带几位学生,顺便也有时间管自己的孩子。可是,她的宝贝女儿每次考试都处于中等水平,基本上属于老牌的八十几分。班上另外两个晚上由她辅导作业的孩子——小盈和子涵,也考得一塌糊涂。特别是子涵,自从在她家全托之后,几乎没有一回考好过。子涵的家长认为花了钱,专门请了辅导老师辅导孩子的功课,孩子成绩依然没有起色,那肯定是老师没有辅导好。我可以理解小Z妈妈的心理压力。但无论如何,向我这位班主任发火,也是不妥当的。
我带着郁闷的心情回到家中,就被先生烧的美味佳肴吸引住了,吃完饭,感觉心里的不快也基本消散了。吃好饭,正准备去散步时,我收到这么一条信息:
许老师,对不起!刚才吼的不是你,而是两个彼此仇人样的小孩。我已经对子涵父母说了下个月让他别来了,但是子涵父母没有什么反应。她妈妈曾当面说因为我管得不严,所以孩子成绩不好。对不起,我快被他们逼疯了,实在受不了了。我刚刚丢了手机,这是新号还没告诉你。麻烦许老师了,小Z懒散这一点像我,望老师原谅。祝老师身体健康!
哦,看完她的信息后,我才恍然大悟。有一件往事也随之浮现在了我的眼前。
开学第一天,我就认识了小Z妈妈。她身材微胖,戴着一副金丝边眼镜,颇有书卷味和女性的气质。她告诉我,她在民工子弟学校教一年级,并指着自己的孩子——一位胖乎乎的小女孩,说:“这是我女儿,老师以后有什么活儿,尽管让她做。”
教书的妈妈带出来的孩子应该很优秀吧?我对这个女孩充满无限期待。要知道,班里大多数孩子的家庭都属于新居民或拆迁户,这些孩子在学习方面的基础几乎都比较差。
没想到一学拼音,小Z就让我大跌眼镜。她怎么也学不会拼音,第一单元只考了58分,让我对这个小女孩有了更深的了解。再加上她活泼好动,不遵守纪律。因此在学校第一次发展一年级的新队员时,小Z没有进入学校提供的20个名额。我清晰地记得,入队仪式后的当天晚上,我收到小Z妈妈的质问短信,说评少先队员是不是就凭成绩呢?我看完火药味十足的短信后,委婉地向她说明了原因。
后来我在做家务时手机响了,小Z妈妈又打来了电话。她在电话那头说:“怎么可以这样呢?孩子没戴上红领巾,那不是品质有问题吗?我家孩子这么善良,这么可爱,怎么可能有品质问题呢?她只是成绩差一点,那跟入队又有什么关系呢?”
我再次告诉小Z妈妈,主要是受学校名额的限制。过段时间学校还会发展第二批队员,不用着急的。我试着引导她从另一个角度看待这件事情。她在电话那边不停地抱怨和发牢骚,说不赞同学校的这种做法,要向校长打电话投诉。
我在电话这头只是听着,并尽量克制自己的情绪,不断地说着:“我很理解一位妈妈的心,你不用着急,过一个月,小Z也能戴上红领巾。”在我的一番劝说下,她的情绪稳定了许多。小Z妈妈告诉我,小时候她读书成绩一直很优异,但是大专毕业后,找不到更好的工作,最后才去民工子弟学校当老师,一个月的工资只有1000元……
从此以后,我更了解这位妈妈了。她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全都寄托在了孩子身上,因此对孩子的要求也特别高。我对她直率的个性也多了一分理解。
虽然发生了不愉快的事情,但是我从来没有鄙视过小Z,而是尽量呵护她,关心她。后来小Z当上了收取作业的组长。在她妈妈的努力下,小Z的成绩渐渐有所提高。尽管她妈妈的火爆脾气,让我曾一度受了很大的委屈,但转念一想,小Z妈妈天生脾气暴躁,再加上爱女心切。我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不要被情绪左右,要一如既往地对待小Z。
孩子慢慢也在进步,成绩更是一天比一天好。而我这位班主任的用心和真诚也感动了这位妈妈。每年教师节,小Z都会给我送一束鲜花。有一次她妈妈还送来了自制的丝棉,以示感谢,我们也成了真挚的朋友。
沟通之道
(1)班主任要跳出问题看问题。
显然,案例中小Z妈妈性格比较急躁,遇事容易冲动,习惯站在个人的立场看问题,还爱抱怨、猜疑或问责他人,不听他人的劝说。在人际交往中,我们会遇到很多不善于管理个人情绪、有偏执倾向的人,有类似性格的家长也不足为奇。
从这个案例我们还能看出,当孩子在学校遇到事情后,性格冲动的家长首先想到的是向老师问责,而不是考虑如何解决问题。这也是此类型人一贯的处事方式。班主任要认识到家长并不是与自己过不去,而是性格使然。认清这一点后,就比较容易跳出问题看问题。这样班主任在处理问题时,自然就会减少很多对立的情绪。其实,和这类家长打交道比较容易,因为他们遇到事后会立即表现出来,事后又常常后悔。班主任在沟通的过程中要表现出豁达与真诚,事后让家长自己看清问题所在,这比班主任说什么都有效。
(2)保持同理心,急家长之所急。
冲动的家长多是急性子。家长正在发脾气的时候,班主任不要逆风而上,而要保持同理心,急家长之所急。班主任可以这样说:“你说得很有道理,若换做我是孩子的爸爸(妈妈),我也会很着急。你的心情我非常理解。”听到班主任这样说,家长也会渐渐地平静下来。等他平静下来之后,再进行沟通就很容易了。上面案例中小Z的妈妈,后来与我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虽然我只教了小Z四年,但我调到北港小学之后,小Z的妈妈还经常请我去她家喝茶,跟我谈孩子的教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