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与家长之间如何有效沟通,增进了解,共同承担起教育之责,是摆在每位教师面前的现实问题。本书根据教师平时所遭遇的种种问题,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针对家长的不同性格特质、不同教子观念、根据不同交流话题,总结出在不同问题情境下的沟通策略,操作性强,同时讲究科学性和艺术性,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同时,作者还从指导家长开展亲子活动、引导家长参与班级活动、倡导家长组织校内外拓展活动等层面,阐述如何在活动中促进家校协同,通过有效利用博客、微博、微信等辅助性交流手段,让碎片化的信息准确、高效地得以传达。书中生动的教育情境和活动案例、有效的措施和具体方法总结,向我们展示了有效沟通的魅力所在。
【编辑推荐】
(1)家长和老师之间并不缺乏沟通的机会,但是沟通的有效性值得我们追问。如何让自发、自愿的家校沟通变成一种常态化、甚至是课程化的家校结合方式?如何通过家校共同体的打造,让优秀家长带动甚至帮助需要引导的家长,减少家长素质不均衡带来的系列沟通障碍等?如何实现家与家、家与校之间的高效合作?本书很好地回答了上述问题。
(2)本书作者结合自己二十多年的从教经历,案例式地评析了与不同家长沟通的方法和技巧,以及与家长沟通学生学习习惯问题、品德行为问题、学生性格缺陷问题的艺术手段。最后引导家长参与班级活动、亲子活动、校外拓展活动等促进换位思考和相互理解。
(3)深入阅读,读者还会发现,本书可操作性强,但并不是一本单纯的“技法宝典”。因为在家校沟通背后,都传递着教师自身的人格和学识魅力。
【名家推荐】
家校有效沟通是一种教育智慧,更是班主任工作的一种艺术。本书作者基于实践和思考,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总结出不同问题情境下与各种类型特征家长积极有效沟通的策略,提出在新的教育环境下,整合家校教育资源,建立家校沟通平台,形成家校互信沟通、合作共赢的种种做法,富有操作性、创新性和实效性,具有应用推广的实践价值和意义。
——李季(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德育研究中心主任,全国名班主任工作室联盟执行主席)
如果您为人之师,在与各式各样的家长沟通中遇到了种种困惑,请您读读这本充满智慧的好书,书里有家校沟通所必需的美好而卓越的智慧!
如果您为人父母,面对自己孩子各种各样的情况,而又不知道怎样与老师进行有效沟通,请您读读这本充满温情的好书,书里有家校沟通无碍所必需的艺术!
——邓国军(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教育局、知识产权局局长)
商界奇才马化腾曾说自己*担心的是不懂年轻人的喜好和行为习惯。面对“80后”的家长,如何读懂他们?如何进行家校协作?王怀玉老师的这本书通过深入浅出的案例分析,为我们的老师读懂年轻的家长,让家长读懂自己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
——文丹枫(博士,中山大学教育现代化研究中心研究部主任)
本书内容翔实,不仅关注了教师的专业和职业的发展,还设计了家庭教育的人性教育,更让人为之欣慰的是作者顺应了孩子们生长发育的特点而因材施教。书中鲜活的案例、精细的分析过程让读者在反思之际又多了一份思考,将本书称之为小学家校合作的宝典一点都不足为过。
——祁丽珠[中国家庭教育高级指导师,《孩子》(小学亲子版)主编]
前言
做一名有领导力的教师
当前,越来越多的教师感叹:如今的学生越来越难以管理,家长也越来越难“沟通”。诚然,一个班几十名学生,每名学生都来自各具特点的家庭,几十名学生身后是上百名不同阅历的家长。“人上一百,形形色色”。面对不同的家长,针对不同的问题,交流中难免会出现意见不一致,甚至存在观念上的分歧,加之彼此所站的立场不同,每个人都只看到了事实的一部分,假如交流中时机、方法把握不当,造成沟通障碍,引发矛盾的可能性很大。于是,部分教师在工作中尽量避免地与家长正面接触,遇到学生出了问题,要么在班级简化处理,要么例行公事般地与家长简单交流,不想“自找麻烦”。
教师与家长之间日常交流越少,关系也就越发疏离,不仅很难形成班级凝聚力,家校教育合力更难以形成。
作为教师,工作中与学生和家长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着我们的工作效能和日常心情。美国教育家赫斯伯格说:“学校要变得更好,我们就需要更多积极参与子女教育的家长。参与教育的家长越多,我们的学生、我们的学校以及我们国家的教育都将变得更好。”
教育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工作,如果我们不能引导家长参与教育,不与家长建立起融洽、合作的双边关系,只想单打独斗完成教育任务,将会使教育工作变得异常艰难。因此,如果我们不尽己所能地与家长沟通、合作,教育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成就一个优秀的班级,一定离不开家长团队的大力支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能在学科教学以及班级管理方面有出色表现,更是离不开全体家长的支持与配合。
有人说:教师不只是带领着一个学生班,同时还带领着一个家长班,我深以为然。班级,是学校的一个自然组织;一个优秀班级,则是超乎自然组织之上具有内在凝聚力的团队。一个班级从自然组织转化为团队,需要一个具有领导力的领队,而这个领队就是教师。
领导力是一种能力,是一种带领和指导的能力。具有领导力的教师,不仅能打造一个优秀团队,让每名成员在团队里找到归属感,让每名成员感觉彼此间高度的关联感,还能在工作中根据具体问题做具体指导,身体力行,激起每位成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向着明晰的共同目标携手前行。
假如“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家长、家长与学生”之间拥有了这种情感上的默契,精神上的共通,那么,即便在工作中存在一些小小的分歧,也都会自然消融、冰释。这是一个理想的家长和教师交往的境界,这个境界来自彼此间的有效沟通。
《小学家校沟通的艺术》正是朝着这个理想境界,站在教师角度,就如何针对不同类型的家长、不同问题学生进行有效沟通,做了一些实践探索。本书具体章节设置意图如下:
第一章到第五章,根据教师实际工作中面对的基本问题,侧重从“不同性格特质家长、不同教子类型家长、不同家庭类型家长、学生不同类别问题”等层面,探讨工作中常见的基本问题的处理方式和方法。每一章通过“类型描述、案例呈现、案例分析、沟通技巧”等板块,力图给读者以具体可感的问题解决方式,点面结合,有实例,有归因,有方法也有拓展。尽量让本书具有可读性和可借鉴性。
第六章至第八章是结合笔者打造班级团队的实践体会,由“班级特色活动”切入,从“如何引导家长参与班级活动,怎样指导家长开展亲子活动,如何倡导家长组织校外拓展活动”等几个层面,阐述教师如何通过搭建平台,让家长与家长、家长与教师、家长与学生之间通过活动建立起联接,彼此接触,增进了解,彼此接纳。
第九章则是根据当前教育的新形势以及教师在新形势下面临的新问题,如何让家长会、家访等传统沟通方式焕发新活力,如何紧跟现代信息和网络的发展步伐,有效利用博客、微博、微信等多种平台,多渠道沟通,让碎片化的信息准确、高效地得以传达,达到家校沟通应有的效果。
总之,本书尽量突出操作性,针对不同问题给出相应的“沟通技巧”,指导性强。然而,教师能够在教育工作中左右逢源的根本原因,并不仅仅是这些技巧性谈话和处事方式,而是源于教师自身的人格、学识魅力和工作能力,关键是教师能否赢得家长和学生的尊重、信任与支持。
因此,本书并不是一本纯粹的“技法宝典”,在每一条“技法”或每一件事情处理的背后,都传递着某种价值导向,这也从侧面彰显了教师的领导力。
教师的领导力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工作中我们应该做出哪些努力和改变?结合本书内容谈三点体会:
1.有领导力的教师善于打造团队,让家长和学生都明确班级发展目标
无论是前五章根据不同类型家长、不同问题采取的不同的沟通策略,还是后几章引导家长参与班级各项活动,所有的工作都始终围绕一个核心,即班级发展目标的定位。根据这个目标,学生需要朝什么方向发展,当前存在什么问题,我们需要做哪些改进。家长需要做哪些方面的配合与支持,才能达到这个目标,这些观念渗透在与家长沟通的话语背后,始终让家长感觉到“我们在一起”。
教师的领导力体现在能够制定出科学、明晰的班级发展规划,且有意识和能力激励所有家长和学生朝着班级发展目标携手共进。依托班级发展目标,让家长看到希望,也明确方向,体现出指导性和引领性。
2.有领导力的教师善于搭建平台,让家长和学生在活动中增强关联感
如何通过活动搭建家校沟通平台是本书第六、七、八章的主要内容。家长认可班级发展目标,并能够主动为班级献策出力,离不开教师的激励性引导。实际工作中,我们不难发现,家长在孩子初入学阶段,都很乐意参与班级活动,为何孩子年级越高,家长参与热情越低了呢?这与教师对家长参与活动的认识偏颇和引导不力有关。
一名有领导力的教师,会始终心怀感恩。对家长每次活动的参与,都会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认可,让家长感觉到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教师应该通过有效方式让所有家长都感觉到自己的付出,最大的受益者是自己的孩子。教师应密切关注每次活动中的每个人和每件事,让家长感觉到你的公平与公正,同时也感觉到你的尊重与支持,无形中就增强了团队凝聚力和向心力。
3.有领导力的教师善于“以能服人”,让家长和学生感觉到你的能力和激情
有领导力的教师,始终会这样问自己:“我怎样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为此,我需要如何与家长建立起更好的联系,赢得他们的支持?”
有领导力的教师严于律己、宽于待人、善于学习、勤于修养。教师要想赢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必须做到“以能服人”,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学识魅力和工作能力去赢得家长的尊重和支持。教育工作中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示之以行,时刻牢记为人师表的教师身份,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一定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
班级工作中,我们要理解家长,对于不能参与班级活动或者在教育孩子方面显得能力和精力不足的家长,我们要给予帮助,对于那些对我们的工作持有异议的家长要学会包容,学会理解,学会“推销”自己的观点,让家长对你的工作发自内心地认同,只有认同你的观点才会支持你的工作。
“开言通肺腑”,教师与家长沟通的水平直接显现教师能力的高下。教师不仅要工作能力强,更要有宽容心。教师的宽容心不仅体现在与家长的交往上,更体现在对学生的态度和工作方法上。教师要全心接纳班级里的每一名学生,学生出了问题,在与家长沟通时,教师传递的是关心、关切,而不是责备和责难。不管学生发生了何种问题,教师都应该让家长感觉到你全心接纳他的孩子,一切都是为了孩子的成长和更好的发展。
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提升个人的领导力,教师更是如此。然而,领导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先天禀赋,需要我们每个人后天有意识地自我培养、自我修炼。一名有领导力的教师,工作一定会做得得心应手,会把平凡的日子过得风生水起,会让与自己相遇的每名学生和家长都感受到一份尊重、温暖和做人的尊严。
王怀玉
2013年10月30日
推荐序2:家校协同共育,共谋学生发展(谭细龙)
推荐序1 沟通,家校共育的基础
在博客上与王怀玉老师相识已有几年,一直感受着她对教育的那份热忱。她不仅仅喜欢课堂,喜欢孩子,更善于用一种研究的心态来对待每一天的工作。课堂教学中的灵光乍现、学生学习中的点滴变化、班级管理的文化建设、家校沟通的智慧艺术……她都用勤劳的笔记录着,反思着,并确立课题后研究着。经历了春的播种,夏的耕耘,王怀玉老师迎来了秋的收获。最近两年,她先后有三本著作问世,《小学家校沟通的艺术》就是这其中的第三本。感谢王老师的信任,我有幸先睹为快,这里谈一些自己的感受与体会。
1.教育的三大支柱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教育的认识也逐步深化,教育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大支柱组成,逐渐成为一种共识。不仅如此,人们还进一步意识到,这三大教育支柱还是有主次之分的。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第一支柱,是所有教育基础之基础,家长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责任人,是孩子的终身教师。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是从受孕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了的。孩子从出生到走向社会的整个成长阶段,需要学会生活的本领、养成良好的习惯、培育优良的品德……这些都是家庭教育的责任。父母是一切教育的开始,家庭教育也是孩子所有社会生活的开端。
学校教育是教育的第二支柱,是帮助学生从自然人转变成社会人的教育场所和机构。一个人要融入社会,必须要熟知这个社会的符号系统、运行法则,以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准和公民素养,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就在于此。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鲜明的区别,教师的职责范围和家长的职责范围也完全不同。家长和教师需要互相配合,才能够培育出全面发展的人才。
社会教育是教育的第三支柱。有效的社会教育比较注重在以下两个方面做出努力:一是努力保障孩子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监督家长和学校的教学行为,并努力配合家长和学校拓展孩子的学习视野;二是明白“谁想为孩子谋福利,就必须随时随地先为父母谋福利、做实事,余下的事情只需顺其发展”的道理,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加强对父母的教育。
虽然人们认识到了单一学校教育的局限性,更加强调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力量的共同发挥,但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家长是教育第一责任人的意识时常缺位,为父母提供教育的专业基础也很缺乏;学校作为教育的第二责任人,承担了很多职责之外的事情,大包大揽的情况比比皆是;社会教育的着力点是在强调学校教育,基本上没有考虑到父母教育的重要性,一些出台的教育政策,常常还在削弱父母教育。
面对这样的教育现状,教学一线的教师该如何作为呢?王怀玉老师通过这本书告诉我们,可以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架设一座沟通的桥梁,通过家长和教师之间的真诚对话和交流,引导学生、家长、班集体的共同成长。这座桥梁的名字就叫“家校沟通”。
2.家校沟通的目的
在“家校沟通”这个话题中,涉及到“家庭”“家长”“学校”“教师”“沟通”等一系列的词汇,于是至少就有学校和家庭的沟通、教师和家长的合作等不同的组合。前者是两个“组织”之间的沟通,后者是两个个体之间的沟通,其意义有所不同。王怀玉老师所谈的“家校沟通”,指的是教师和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
沟通是为了一个特定的目的,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把信息、思想与感情进行传递和反馈的过程。
“家校沟通”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发出邀请
学生在学校里的很多行为表现,与家庭教育是有密切联系的。教师和家长之间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让家长主动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来,而不是抱着惴惴不安的心情到学校来接受教师的安排,是“家校沟通”的目的之一。教师要不断地向家长发出这样的邀请:“我需要您的积极配合,共同来解决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且要让家长产生“我要配合老师解决自己孩子出现的问题,老师需要我的合作,我要去承担自己的责任”这样的一些正面的、积极的感受。双方有了上述情感的准备,就有了协作的基础。在王怀玉老师的这本著作中,处处都可以看到她和家长之间的这种默契。
(2)交流信息
本书作者认为:“教师与家长的合作,离不开语言的交流。在工作中,家长与教师之间的误会,很多时候就是因为信息沟通不畅造成的。”全面地了解各方面的信息,才有可能对孩子的学习行为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这需要教师在和家长交流之前,做好前期准备,细致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各种可能性;在和家长交流的过程中,不要自己滔滔不绝地讲述,要给家长营造畅所欲言的谈话氛围。要妥善地向家长描述孩子的行为事实,不要轻易做出是非评价。充分的信息交流,还有助于双方关注那些被自己忽略的一些信息,对自身的教育行为和孩子的成长产生新的思考。
(3)达成协议
沟通成功与否的标志是看双方是否达成了有效协议,是否建立起良好的协作关系。日益多元化的社会、纷至沓来的大量信息,无时无刻不在刺激着孩子们的感官,对他们的心理、思维、情绪、行为等带来很大的影响,也对家庭和学校的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家校之间的合作尤为重要,双方需要形成一种合力,共同去探索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有的放矢地寻求孩子们能够接受的教育方法。针对孩子成长中的某一具体事项进行沟通,通过建立协作关系来引导孩子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在学校学习的全程中,建立起家校良好的协作。这也是家校沟通最为重要的目的。
3.家校沟通的策略
这其中,有两点非常关键:一是教师要清晰地表达信息的内涵,以便家长能够准确地理解;二是教师要重视家长在收到信息之后的反应,并根据其反应及时修正所传递的信息。
如果家长在接受教师输入的信息时少了“信息处理”这个环节,就会出现要么全盘接受、要么全盘拒绝的境况。如果有所回应,常常又是为了拒绝而挑刺。
即使家长进行了“信息处理”,但由于下列一些原因,依然会导致沟通上的障碍:比如环境上的“噪音”。周围嘈杂的声音、自己手机的信息、他人的一些动作等,都会影响家长对信息的接收;比如信息过于繁琐或者过于简单。过于繁琐的信息,家长自然就会产生一种抵制力,尽量避免自身惹上此事;过于简单的信息,会让家长感到缺乏挑战性,从而不上心;比如家长“心中”有事,难于集中精力注意教师传递过来的信息,或家长对教师心存畏惧、或不信任、或感情不和睦等心理因素,使信息无法畅通;比如在对事情的评估上“抄近路”。由于评估过程需要时间和技巧,家长可能将评估甲情况的方法,误用到迥然不同的乙情况上,造成理解上的误差。
由此可见,沟通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王怀玉老师在书中向我们介绍了让家校沟通富有成效的三个策略,很值得我们借鉴。
(1)营造沟通文化
简单地说,文化就是人们的生活方式。有的孩子整天迷恋于电脑,放了学就盯着荧光屏,线上游戏打得天昏地暗,家长怎么讲都不听,原因何在?很可能这个家庭的主文化就是“看电视”。晚餐之后的家庭时间,全家人都在看电视,却要把孩子推到房间里读书,孩子怎能静下心来?
(2)建立沟通规则
所有的竞技体育,因为有明确的规则,人们可以据此确定谁做得最好。“家校沟通”也要有相应的规则,这些规则应该由家长和学校双方共同协商决定,然后共同执行。没有规则,家长和学校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就会缺乏约束,会开无轨电车,使得协作流于形式。
沟通规则可以让大家明白什么事情是可以做的,什么事情是不可以做的,有利于家长和教师各自明确在教育过程中所应承担的责任。这种责任分担的机制需要家长和教师协商沟通并确立下来,教师应该主动一点,家长也需要积极一点。王怀玉老师对此很有心得:“班级开展的每项活动,教师都要经过深思熟虑,明确告知家长活动的意图,明确划分家长应该承担的相应职责,引导家长进入教育者的角色,为以后家长主动参加班级活动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3)明确应对姿态
在执行规则的过程中,最需要注意的就是应对姿态了。当家长出现了不符合教师期望的行为,或者出现了违反规则的行为时,教师应该采取怎样的方法应对呢?王怀玉老师告诉我们,教师要努力做到不被自己的情绪所绑架,通过深呼吸试着和自己的内在渴望相联结,用平稳的声音和家长进行交流和沟通。其目的并不是去改变别人,而是真诚地表达自己。
当教师懂得更真诚地表达自我,并引导家长共同将目光聚焦在探索孩子成长的话题上时,家长就会更容易感受到教师的那份真诚,并积极投入到家校共育的活动中来。
4.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
在本书中,王怀玉老师不仅针对不同类型特征家长的沟通问题,进行了案例分析和沟通技巧的点拨,还向读者介绍了在建设班级特色活动中,组织家长积极参与的技巧。对新的教育环境下如何有效利用各种媒体手段,畅通家校沟通的渠道,也有自己的心得体会。相信读者会从中受到启发。
要将家校沟通做好,家长委员会的作用也非常重要。王怀玉老师从组建班级家委会开始,就有自己独特的思考:让所有的家长都自愿报名,给每个家长提供参与班级建设的机会;给所有的家委会成员分配具体的工作任务,共同推动班级建设;在每一项活动之前,充分地和家委会进行沟通,征求大家的意见和建议,让大家明了活动的意义和目的……正是因为作者有如此耐心细致的工作,才赢得了家委会的广泛支持。家委会成员也经常主动地联系各位家长,沟通意见,达成育人的共识。
教育部于2012年11月22日颁布的《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明确提出:“中小学、幼儿园应当逐步建立健全家长委员会制度。家长委员会承担支持教育教学工作、参与和监督学校管理、促进学校与家庭沟通、合作等职责。”在这方面,王怀玉老师已经有了非常丰富的实践。
家长委员会制度的建立,不仅可以帮助学校和教师做好家校沟通的工作,还可以在更大层面上做出努力。比如将家校沟通与家长的教育素养提升有效地结合起来,通过组织家长广泛参与班级建设和学习活动,传递育儿经验,丰富教育常识,让家长的家庭教育跟上孩子成长的需要,跟上时代发展的需要,避免各种教育悲剧的发生。比如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联动的优势,让孩子也参与到家长的学习、交流和讨论中,用小手牵大手的方法,增强亲子间共同成长的内驱力等。
除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之外,家校沟通值得研究的话题还有很多。比如沟通的类型、沟通的内容、沟通的方法、沟通的能力等,限于篇幅,就不展开论述了。好在这些话题在《小学家校沟通的艺术》这本书中都有涉及,可以通过阅读和王怀玉老师进行深层次的对话和交流。
2013年11月于上海
(常生龙: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局局长,特级教师,“2012年中国推动读书十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