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分类
万千书架 作者译者 书评推荐 资讯动态 关于我们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
-
中学生心理课——生涯发展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题课程设计系列丛书
作者:廖丽娟,周隽
  • 出版信息
  • 内容简介
  • 推荐
  • 著译者介绍
  • 序言
  • 目录
  • 书摘
  • 出版信息
    出版日期:2015年2月1日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18400591
    装帧:平装
    页码:200
    开本:16
    纸张:胶版纸
  • 内容简介
    在上海市心理课程大赛中获奖的心理教师们将他们多年探索和实践的精华课程呈现在本系列图书中,为读者提供可操作、有内涵的优秀心理课程。

      


    心理课追求的:


      不是讲清楚知识点,而是让学生感受强烈;
      不是要求学生“认真听讲”,而是让学生喜悦参与体验;
      不是机械灌输道理,而是引导思考和感悟;
      不是依据成人的标准,而是依据学生的需要。

  • 推荐
    本套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题课程设计丛书,包括三本书,分别是《情绪辅导》、《生涯发展》和《综合篇》,前两本书是系统地设计了在中学中如何渐进地开展“情绪辅导”和“生涯规划”这两个主题的心理课;《综合篇》涉及了学习心理辅导、生命意识辅导、自我意识辅导、同伴关系、家庭关系、团队建设和创新素养这7个主题,每个主题下有不同数量的课程,并且也是循序渐进彼此联系的。每一节活动,作者都呈现了对活动的深入思考和具体建议,而不是单纯地呈现方法,这帮助读者可以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本套书的另一大特点是有丰富的活动资料,有的直接呈现在书中,有的大篇幅的资料经整理,可以在书后标注的出版社网站下载,这为使用本套书的教师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 作译者序

    丛书主编简介

    蒋薇美 中学高级教师,上海市中小学心理辅导协会秘书长、上海市青春期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工作近30年。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探索研究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担任上海市学生用书《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自助手册》《初中心理辅导指南》教材和教参的主编;出版了《学校心理建康教育课程设计》《班主任心理辅导技巧》《男女有别—与孩子谈性》《走近孩子—面对初中生的心理难题》等10多部著作。

  • 序言

    提到生涯规划辅导的话题,我想还是先跟大家讲讲我自己的经历吧。


    21年前的这个时候,我正值高三,在用功读书的时候,也会考虑我要考什么大学什么专业的事情,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我在对自己进行“生涯规划”。其实我不知道该怎么去规划,我的家长和老师也不知道如何规划,我们知道的就是根据我平常的分数选大学,至于专业,熟悉的就问问人,不熟悉的就看看大学的招生简章吧。那时没有电脑,更谈不上到网上Google、百度一下。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除了报纸就是道听途说。当时我的第一志愿是重庆大学的工业外贸专业(因为我很喜欢英语,但理科生却不能报考英语专业,只好找了一个跟英语有点儿搭边的专业,想“曲线”学习英语)。而提前录取志愿总不能空着吧,军校我视力不过关,北大、复旦当时学制五年,我又不想多浪费一年,那就只剩师范院校了。不知道从哪里听说到“心理学”这个专业,觉得不错,就想填上。一个同学说他认识的一个人心理系毕业后去教哲学,这把我吓得不轻。我是最怕文科的东西,罢了罢了,大笔一挥,删掉。那么总还要选专业吧,爸爸说“学校教育”看上去不错(看专业介绍的感觉)。我当时觉得自己也就是能上重庆大学的分数,提前录取的志愿也就没有多加考量。没想到那年我考得很好,直接就被重庆大学“学校教育”录取了。


    进了大学,我才发现这个“学校教育”隶属“教育系”,是个文科系,学的东西不是很对我的胃口。因为那时没法转专业,所以我不能埋怨。当时我只有一个想法,不管我喜不喜欢这个专业,为了将来毕业好找工作,我的成绩可不能差。所以我一边认真读书,拿好分数拿奖学金;一边在专业学习中培养自己的兴趣,开始侧重学习英语和心理学,思考我将来可以做什么。大学毕业后我凭借优秀的成绩被市重点中学相中,认真教了三年政治,后来转做心理教师,再后来去攻读心理学硕士,从此开始了心理专业教师的职业生涯。而这些,离我当年删掉“心理学”那个专业,已经过了九年的时间。


    啰唆了这么多,我就是想说,生涯规划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生涯规划是万万不能的。将生涯规划当作寻找工作的工具,那又太狭隘。它其实是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它不是要我们按图索骥,而是给面临选择的我们提供一种思考。借由它,笔者倾听自己的内心,知道自己是谁,自己想要什么,自己可以做些什么;借由它,我们不会盲目地跟随大流,而是会寻找适合自己的方向和方式;借由它,即使道路崎岖,心里仍充满向往;借由它,我们从自己的付出中获得满足、获得成就。
    无论你我,都在生涯规划的路上。


    本书撰写分工如下:第一、二、六、九、十、十一章由廖丽娟撰写,第三、四、五、七、八章由周隽撰写。全书由蒋薇美统稿和定稿。


    虽然笔者竭尽所能,但由于经验和阅历的有限,本书肯定会存在瑕疵,各位同仁如有任何想法和建议,请批评指正。


    周 隽
    2014年2月于上海

  • 目录
    总 序
    前 言

    第一章 生涯规划辅导概述
    一、关于生涯发展
    二、学校生涯辅导的研究与实践
    三、本书内容结构
    四、本书的使用建议

    第二章 生之涯
    第三章 工作世界
    第四章 理想工作
    第五章 职业兴趣
    第六章 百炼成才
    第七章 财富人生
    第八章 生涯罗盘
    第九章 彩绘梦想
    第十章 举棋之间
    第十一章  路在脚下

    主要参考文献
  • 摘要

    2.高中阶段常见生涯发展困惑


    高中阶段学生最主要的职业生涯困惑就是学业成绩和高考志愿填写。对于他们来说,几乎所有的人都能高中毕业,但是对毕业以后去哪里往往感到迷茫。很多学生把高考成功当作人生的成功,但对于人的一生生涯发展的成功而言,这恰恰只是起步而已。在这个起步阶段,没有所谓的成功与否,但有着理性和盲目之分。常见的盲目主要有:


    (1)聚焦于分析专业的特征而忽略自身生涯特征了解


    从广阔的职业世界和专业选项里面挑选所谓的“名校”、“热专业”、“高薪职业”和“时髦行业”等产生迷失感。


    职业生涯规划则指导我们客观认识自己的能力、兴趣、个性和价值观,建立完整而适当的职业自我观念,在对个人和内部环境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深入了解各种职业的需求趋势以及关键成功因素,确定自己的事业发展目标,并选择实现这一事业目标的职业或岗位,编制相应的工作、教育和培训行动计划,制定出基本措施,高效行动,灵活调整,有效提升职业发展所需的执行、决策和应变技能,使自己的事业得到顺利发展,并获取最大程度的事业成功。


    由此可见,职业生涯发展指导我们分析和成长的是我们自身,尽可能找到实现职业人生发展目标,而不是分析哪些职业更热门更时髦更高薪。


    就好比我们现在去吃饭,一定首先问的是我现在想吃什么,我需要吃什么,我喜欢吃什么,我适合吃什么,而不是什么贵吃什么,什么有名吃什么,或者什么看起来时髦吃什么。


    同样地,面对专业选择,学生更需要冷静考虑以下四个问题:


    你的生涯发展目标需要制定吗?

     
    你的职业兴趣符合吗?


    你的能力结构擅长吗?


    你的职业个性适合吗?


    (2)对师长的意见要么盲目顺从,要么一意孤行


    笔者问过很多老师和家长,关于学生和孩子职业选择的建议,通常会收到两种有偏差的倾向的答案:


    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还要多,所以你最好听我的。


    这是你一生的事情,我不干涉,你自己看着办。


    前者过渡干预,理性引导太少,往往导致高中学生要么顺从,要么因为逆反而一意孤行。


    后者的态度听上去很不错,但在现实中会碰到的问题是,如果学生是一个对自己有很充分认识、有科学生涯规划的人,这种态度就显得民主有效。但如果我们的学生本身是缺乏职业生涯发展引导的,对人生规划是迷茫的,那么这种一味的放手,往往会导致高中生闭着眼睛完全凭感觉随便选选。这就与前面的调查一致,即使是自己选的专业进入大学,却有很大的不满意之感,因为这里面没有理性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


    所以,在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发展指导的时候,当然需要充分的尊重和接纳,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进行科学而理性的职业生涯规划。

    (3)职业兴趣简单认同为“我喜欢”


    在思考职业生涯选择时,很多学生容易陷入“喜欢至上”的误区。通常,这种喜欢又往往是比较表层的、不稳定的。
    生涯发展的研究认为,职业兴趣不单是我们喜欢做的事情,而是和我们人格中关于职业的偏好性和倾向性也有关,通常和需要的满足、动机的形成和能力特征紧密相连。
    不可否认,做任何一件事,兴趣是个很重要的因素。但中学时代所形成的兴趣往往是表层的、易变化的,只有和生涯动机一致起来,兴趣才会内化为一种深层的动力。
    另外,还要考虑兴趣和能力是否一致。能力是完成某一特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潜在特质,在与自己能力吻合的专业领域内,往往可以比较快地获得成功。如果兴趣和能力不一致,就有可能学起来很费劲,容易失去信心。比如学习计算机编程,虽然兴趣浓厚,但如果逻辑推理能力不强的话,要编出好的软件,显然比较困难。当然,不可否认,如果长久保持浓厚兴趣,也能弥补能力上的不足,但优秀的人,往往善于在适合领域里面坚持着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3.高中阶段生涯发展


    (1)生涯定向
    在自我发展理论方面,美国心理学家E.H.Erikson提出了“自我认同”这一概念,以强调说明青年期的发展危机。自我认同贯穿着一个人由幼年至老年的终身历程,是人生各阶段发展的基础所在。自我认同在青年期表现得最为突出,原因之一是因为个人在青年期首次将青年的认同经验加以积累、组织,通过个人与周围环境的互动而产生“人我分离”与“独特单一”的感觉,而逐渐形成其自我认定。原因之二是个人在青年期必然面临许多关于未来发展的重大抉择,如选择专业、职业、人生价值、恋爱、婚姻等,需要建立自我认同做为抉择的依据。如果个人对自我认识不清,缺乏自我认定,就可能仍停留在过去或沉迷于对未来的遐想之中,对当前的情境无法表现出适应性的行为,而产生角色混淆的现象,即表现为上述情形。
    另一位美国学者Marcia(1980)根据E.H.Erikson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观点,依据抉择危机和专注定向两个维度,把青年的自我认定归纳为四种不同的类型:即自主定向型、提早定向型、延迟未定型、茫然失措型。其中,提早定向型的人,在社会的限制和父母的保护下,面对生涯抉择时,往往不会产生过高的焦虑;但在从事生涯准备或专业学习方面,仍然难免会听天由命、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而延迟未定型和茫然失措型的人,在面临生涯抉择之际,容易缺乏目标定向,甚至可能感到焦虑和彷徨不安,不利于专业学习与学校适应。Marcia(1980)的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了自我发展理论的观点,显示生涯定向确实是青年期主要而关键的发展任务之一,生涯定向的明确与否不但可能阻滞个人今后的长期发展,更会直接影响其当前的生活调适。从提早定向型群体的良好发展状况看,更进一步印证了生涯探索在高中阶段的生涯发展与规划活动中的重要性。


    (2)生涯发展任务
    从舒伯的生涯发展历程的观点看,准备进入大学的高中生在经历了成长期的基础教育之后,其生涯发展正处于生涯探索期和生涯建立期的转换阶段。其主要的发展任务是通过生涯探索的历程,增进生涯觉知,并逐渐澄清其发展方向,以完成生涯计划和准备。

    舒伯指出生涯探索是个人发现自我及对于工作世界之间的认定,其间包括通过工作或工作环境所提供的资料,促进个人对其本身的需要、兴趣、价值、工作角色及能力做梳理的工作。具体包括:个人对自我特质以及各种不同的职业或工作内涵,乃至个人的环境关系与资源进行探索,由此对个人未来的生涯发展目标建立更明确的导向。在学习活动中,随着生涯探索的发展与觉知的增加,高中生逐步确认其生涯发展的方向,建立稳定的生涯目标,以引导后续的生涯探索,并开始具体的生涯计划和准备。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