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分类
万千书架 作者译者 书评推荐 资讯动态 关于我们
中学学科教学
-
余映潮中学语文精品阅读课教学实录
作者:余映潮
语文教学-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 出版信息
  • 内容简介
  • 推荐
  • 著译者介绍
  • 序言
  • 目录
  • 书摘
  • 出版信息
    出版日期:20160101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18406715
    装帧:平装
    页码:312
    开本:16
    纸张:胶版纸
  • 内容简介

          

    余映潮老师是国内著名的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研究专家,其教学艺术和研究成果深受广大语文教师的喜爱与好评。

    至2015年8月,余老师在全国各地已经讲了220多个公开课。

    他的每一节课都追求创意,都是艰苦地精读教材、精心为学生设计课堂实践活动的结果。

    他的课非常注重提取、利用课文中的教育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语言学用教学和读写基本能力训练。

    他的课表现着他的教学个性及优质课的设计要领,诠释着高效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显示着他提出的“好课”设计的理性标准,表达着他对教学细节设计艺术的探究,阐释着他所悟出的教学道理。

    在本书中,余老师从他的220多个公开课中精选出了22个阅读课,对教学实录进行了整理,并请一线教师针对每一个教学实录进行了细致的点评。该书有助于中学语文教师揣摩和学习余老师的教学思想与方法,感受余老师的语言魅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与水平。


  • 推荐
          该书是国内中学语文教学名师、深受一线语文教师喜爱的余映潮老师的又一部著作。2012年,《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一书出版后迅速得到了读者的好评和喜爱。《余映潮中学语文精品阅读课教学实录》这本新作在某种程度上生动地诠释了《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一书中的理念和教学策略,有助于广大语文教师进一步了解和学习余老师的教学思想与方法,感受余老师的语言风格和教学魅力。建议读者把这两本书结合起来阅读,这样收获更大!
  • 作译者序
          余映潮 特级教师。全国中语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全国中语会名师教研中心主任,教育部“国培计划”首批培训专家之一。国内知名的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专家,被誉为“中青年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研究的领军人物”。著述丰富,已发表各类教学文章1500余篇,出版了《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听余映潮老师讲课》《余映潮讲语文》《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这样教语文—余映潮创新教学设计40篇》《致语文教师》《余映潮语文教学设计技法80讲》等12本专著。创建了全新的“板块式、主问题、诗意手法”阅读教学艺术体系。精彩的课堂教学受到各地中小学语文教师的普遍欢迎。
  • 序言

    自序


    1997年11月26日下午,湖北监利县直荀中学的篮球场上,面对两百多位初中语文教师,我讲了我的第一个公开课—《天上的街市》。
    2006年5月19日上午,江苏常州市第一中学,我讲了我的第50个新课—《一滴眼泪换一滴水》。
    2009年11月18日下午,广东东莞市东华中学,我讲了我的第100个公开课—《陈太丘与友期》。
    2012年1月4日上午,福建莆田市麟峰小学,我讲了我的第150个公开课—《写清楚自己的一次经历》。
    2014年5月29日下午,河南洛阳市瀍河回族区外语实验小学,我讲了我的第200个公开课—《范仲淹的故事》。
    2015年4月14日,我在重庆市第七中学讲了我的第220个公开课—《五柳先生传》。
    ……


    所谓“220个课”, 是相当于“220篇课文”的课。


    220个课的时间跨度,从我将近51岁到68岁,历时17年多。


    有意思的是,上述材料中,有小学、初中、高中的课;有诗歌、小说、作文、复习课;有现代文与文言文的教学;有“古今中外”课文的阅读课;有各个教材版本的课。讲课的地方,有全国的名校,也有偏远地方的乡村中学。

    这是我多年来风雨兼程、历尽辛苦行走在一线的生动写照。



    在做事方面,我是一个追求“量”的人。


    用“大量”来显现“力量”,用“大量”来表现“深入”,用“大量”来表现“韧性”,是多年来我在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方面的自我要求。我应该积累大量的资料,写大量的文章,听大量的课,做大量的讲座,讲大量的公开课……


    教研员出身的我,一直都在告诫自己:一定不能一辈子只讲那几个课,一定不能一个讲座讲许多年,一定不能到一个曾经到过的地方再讲重复的话。


    在“讲课”二字上:


    我用“大量”,表现我的时间与生命的消耗。


    任何课文,只要不进入“教学”,便都很好读;一旦进入“教学”,在备课上便让人处处为难。我的每一节课都追求创意,各节课的创意与结构都不能相同,同一创新的教学手法都要求自己“偶尔可用,不能常用”,更何况每个学期都要讲一批从小学三年级到高中的新课,再加上有些地方直接要求我上“教师们希望您上”的课,于是就要付出大量的时间。


    假设一节课的基本备课时间为4天左右,那么从1997年年底到现在,17年来,我大约有3年的时间全在备课之中。


    我用“大量”,表现我在应对多套教材的复杂环境中的努力。


    由于各地都有“余映潮工作室”,我要直面不少版本的教材。其中有人教版的小学初中高中三套,语文版小学初中两套,苏教版小学初中两套,山东版、上海版、河北版初中各一套,广东版高中教材一套。我感到骄傲的是,到任何地方的“余映潮工作室”,我都很有把握地用当地的教材讲课。在各地的行走中,我参与的更为大量的活动是“评课”,我每年听课评课的数量在300节以上,为了对陌生的课文进行评课,我不知道有多少个日子夜不能寐。


    我用“大量”,表现我对课文极其认真的反复研读。


    我的公开课,无一不是艰苦地精读教材、精读有关文献的结果。典型的例子是,对《记承天寺夜游》“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个句子的研读欣赏,我拥有约4500字的资料;对《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的“句解”资料,有17000余字;更典型的例子是,2013年暑假,我用18天的时间,写出了18篇角度各异的赏析《孔乙己》的短文:


    20130621 关于《孔乙己》的小说基本知识
    20130622 说说孔乙己的“长衫”
    20130623 孔乙己“脸色描写”赏析
    20130624 茴香豆的妙用
    20130625 《孔乙己》首段赏析
    20130625 《孔乙己》中的“钱数”
    20130626 最值得品味的是孔乙己的挨打
    20130627 说一说孔乙己的“手”
    20130628 孔乙己再也不说之乎者也了
    20130629 《孔乙己》片段比读
    20130630 《孔乙己》的这一段好在哪里
    20130701 《孔乙己》中的对比
    20130702 《孔乙己》中的“偷”
    20130703 《孔乙己》中的“笑”
    20130704 《孔乙己》的“酒”
    20130705 说说丁举人拷打孔乙己
    20130706 《孔乙己》中的一句话
    20130707 《孔乙己》的读法
    ……

    我用我的“大量”,体味着艰苦中、奋斗中、实践中的复杂滋味。就像冰心在《谈生命》中所描写的那样:


    有时候他遇到巉岩前阻,他愤激地奔腾了起来,怒吼着,回旋着,前波后浪地起伏催逼,直到冲倒了这危崖,他才心平气和地一泻千里。
    有时候他经过了细细的平沙,斜阳芳草里,看见了夹岸红艳的桃花,他快乐而又羞怯,静静地流着,低低地吟唱着,轻轻地度过这一段浪漫的行程。
    有时候他遇到暴风雨,这激电,这迅雷,使他心魂惊骇,疾风吹卷起他,大雨击打着他,他暂时浑浊了,扰乱了,而雨过天睛,又加给他许多新生的力量。
    有时候他遇到了晚霞和新月,向他照耀,向他投影,清冷中带些幽幽的温暖;这时他只想休憩,只想睡眠,而那股前进的力量,仍催逼着他向前走……

    我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有一个明显的特点:


    非常注重提取、利用课文中的教育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语言教学。比如,《观舞记》教学中的提炼:
    学一批字词


    比较难读的生字:


    颦蹙(cT) 粲 (cDn)然
    嗔 (chEn) 视 叱咤(chL zhD)    
    解(xiH)数 雏(chR)凤 
    蠕(rR)动  星宿(xiT)        
    雅致的两字词语:
    点染:绘画时点缀风景或着色,也指修饰文字。
    粲然:笑容灿烂的样子。
    解数: 武术的招式。技能;本领。
    惊鸿:惊飞的鸿雁,形容美人体态轻盈。
    生动的四字短语:
    变幻多姿 苗条灵动 本色当行 静穆庄严 
    离合悲欢 双眉颦蹙 笑颊粲然 低回婉转 
    张目嗔视 叱咤风云 挺身屹立 浑身解数
    细腻妥帖 灵活熟练 疾走惊跃 高视阔步 
    尽态极妍 息息相通 丰满芬芳 不可限量 
    精致的五字短语:
    柔韧的蠕动 秀丽的面庞 清扬的眉宇 髻上的花朵 绚丽的服装  
    轻捷的舞步 繁响的铃声 耀眼的红莲 旋舞的孔雀 铮铮的弦响 
    学一个句式
    我应当怎样来形容印度卡拉玛姐妹的舞蹈? 
    假如我是个诗人,我就要写出一首长诗,来描绘她们的变幻多姿的旋舞。 
    假如我是个画家,我就要用各种彩色,点染出她们的清扬的眉宇和绚丽的服装。 
    假如我是个作曲家,我就要用音符来传达出她们轻捷的舞步和细响的铃声。 
    假如我是个雕刻家,我就要在玉石上模拟出她们的充满了活力的苗条灵动的身形。 
    然而我什么都不是!我只能用我自己贫乏的文字,来描写这惊人的舞蹈艺术。

    学一种段式 (学写“欢迎词”“欢送词”)

    北京的早春,找不到像她们的南印度故乡那样的丰满芬芳的花朵,我们只能学她们的伟大诗人泰戈尔的充满诗意的说法:让我们将我们一颗颗的赞叹感谢的心,像一朵朵的红花似的穿成花串,献给她们挂在胸前,带回到印度人民那里去,感谢他们的友谊和热情,感谢他们把拉克希曼姐妹送来的盛意! 
    学一个篇式 (赏析语言美、内容美、形式美)


    观 舞 记

    朋友,在一个难忘的夜晚— 
    帘幕慢慢地拉开,台中间小桌上供奉着一尊湿婆天的舞像,两旁是燃着的两盏高脚铜灯,舞台上的气氛是静穆庄严的。 

    卡拉玛·拉克希曼出来了。真是光艳地一闪!
    她向观众深深地低头合掌,抬起头来,她亮出她的秀丽的面庞和那能说出万千种话的一对长眉,一双眼睛。 
    她端凝地站立着。 
    笛子吹起,小鼓敲起,歌声唱起,卡拉玛开始舞蹈了。 
    她用她的长眉,妙目,手指,腰肢,用她髻上的花朵,腰间的褶裙,用她细碎的舞步,繁响的铃声,轻云般慢移,旋风般疾转,舞蹈出诗句里的离合悲欢。 
    我们虽然不晓得故事的内容,但是我们的情感,却能随着她的动作,起了共鸣!我们看她忽而双眉颦蹙,表现出无限的哀愁;忽而笑颊粲然,表现出无边的喜乐;忽而侧身垂睫,表现出低回婉转的娇羞;忽而张目嗔视,表现出叱咤风云的盛怒;忽而轻柔地点额抚臂,画眼描眉,表演着细腻妥帖的梳妆;忽而挺身屹立,按箭引弓,使人几乎听得见铮铮的弦响!
    像湿婆天一样,在舞蹈的狂欢中,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她只顾使出浑身解数,用她灵活熟练的四肢五官,来讲说着印度古代的优美的诗歌故事! 

    我的教学设计与教学,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非常关注利用课文进行学生能力训练活动的设计。
    每一篇课文,都蕴含着美妙的教育教学资源;教师无法利用,学生则无法受益。教学中,谁对教材有深刻的研究并善于利用教材的资源组织学生的阅读训练活动,谁的学生就会有更大的收获与进步。

    比如,小学语文课文《鲸》中的一段文字,我教过的五年级的学生可以运用思辨的方式多角度地分析语言现象,辨识出其中内含的6种说明方法:
    鲸的身子这么大,它们吃什么呢?须鲸主要吃虾和小鱼。它们在海洋里游的时候,张着大嘴,把许多小鱼小虾连同海水一齐吸进嘴里,然后闭上嘴,把海水从须板中间滤出来,把小鱼小虾吞进肚子里,一顿就可以吃两千多公斤。齿鲸主要吃大鱼和海兽。它们遇到大鱼和海兽,就凶猛地扑上去,用锋利的牙齿咬住,很快就吃掉。有一种号称“海中之虎”的虎鲸,常常好几十头结成一群,围住了一头三十多吨重的长须鲸,几个小时就把它吃光了。

    比如,初中课文《济南的冬天》中的美段,我可以组织起各类不同的训练活动: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1)朗读这一段,体味一下:哪些字词最有助于朗读时表达情感? 
    (2)对这段文字进行诗意的“画面命名”。
    (3)圈出像线索一样贯穿全段的一个字。
    (4)“划分”这段文字的层次结构。
    (5)这段文字中的动词用得好,试举两例进行说明。
    (6)此段文字中的色彩词有什么样的表达作用,试举例阐释。
    (7)这段文字中运用了化静为动的手法,试进行分析。
    (8)话题写作,根据本段文字完成话题短文的写作:一字传神之妙。
    (9)从多角度反复、化静为动、以虚写实、段末点题等四个小话题中任选其一,赏析本段文字的笔法。
    (10)情感吟诵、背读这段文字。

    比如,高中课文《棋王》的专题欣赏课之一:
    请同学们阅读下段文字,结合小说中“我”的描写,专题论析小说中“我”的作用。
    我第一次承认象棋也是运动,而且是马拉松,是多一倍的马拉松!我在学校时,参加过长跑,开始后的五百米,确实极累,但过了一个限度,就像不是在用脑子跑,而像一架无人驾驶飞机,又像是一架到了高度的滑翔机,只管滑翔下去。可这象棋,始终是处在一种机敏的运动之中,兜捕对手,逼向死角,不能疏忽。我忽然担心起王一生的身体来。这几天,大家因为钱紧,不敢怎么吃,晚上睡得又晚,谁也没想到会有这么一个场面。看着王一生稳稳地坐在那里,我又替他睹一口气:死顶吧!我们在山上扛木料,两个人一根,不管路不是路,沟不是沟,也得咬牙,死活不能放手。谁若是顶不住软了,自己伤了不说,另一个也得被木头震得吐血。可这回是王一生一个人过沟坎儿,我们帮不上忙。我找了点儿凉水来,悄悄走近他,在他跟前一挡,他抖了一下,眼睛刀子似的看了我一下,一会儿才认出是我,就干干地笑了一下。我指指水碗,他接过去,正要喝,一个局号报了棋步。他把碗高高地平端着,水纹丝儿不动。他看着碗边儿,回报了棋步,就把碗缓缓凑到嘴边儿。这时下一个局号又报了棋步,他把嘴定在碗边儿,半晌,回报了棋步,才咽一口水下去,“咕”的一声儿,声音大得可怕,眼里有了泪花。他把碗递过来,眼睛望望我,有一种说不出的东西在里面游动,嘴角儿缓缓流下一滴水,把下巴和脖子上的土冲开一道沟儿。我又把碗递过去,他竖起手掌止住我,回到他的世界里去了。 
    ……


    我用我的大量的课,表现着我的教学个性:
    板块式;
    主问题;
    诗意手法。

    我用我的大量的课,表现着我很多年前提出的30个字的优质课设计要领:
    思路明晰单纯;
    提问精粹实在;
    品读细腻深入;
    学生活动充分;
    课堂积累丰富。

    我用我的大量的课,诠释着我提出的高效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
    非常讲究“课文研读”;
    十分重视“教学思路”; 
    关键在于“课堂活动”; 
    精心考虑“教材处理”;
    特别关注“能力训练”。

    我用我的大量的课,显示着我提出的关于“好课”的五个“做到”:
    集体训练;
    积累训练;  
    技能训练;  
    当堂训练;
    动笔训练。

    我用我的大量的课,践行着我对于“好课”设计的理性标准:
    充分有效利用课文,充分设计学生有效活动。
    让学生真有收获,让学生大有收获。 
    关注语言教学,关注能力训练。 
    得体地教学,得法地教学。 
    着力于思路清晰,着力于提问简洁。
    内容集中深入,学生集体训练。
    注重细化角度,注重优化方法。 
    讲求教师素养,讲求教师教学艺术。 

    我用我的大量的课,表达着我对教学细节设计艺术的探究:
    侧面入手,正面解读;
    把握文意,选点突破;
    捕捉要言,提取信息;
    语言学用,句段读写;
    含英咀华,课文集美;
    词语品析,咀嚼回味;
    句子品读,各有创意; 
    精段阅读,注重效益;
    美点寻踪,品位高雅;
    课中设比,反复研读; 
    双篇比读,见解深刻; 
    变形阅读,别有情趣; 
    变体阅读,带来新意;
    ……

    我在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终于懂得一些如何真正地进行语文教学的道理:
    语文阅读教学的最重要的前提是教师个人独立进行的细腻深入的多角度的课文研读。
    语文教学的极其重要的任务是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和语文知识的积累。
    语文教学的更加重要的任务是形成、提升学生终身受用的阅读与表达能力。
    语文教学的核心理念是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学习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教师要讲究技术,要讲究艺术,要用艺术的教学设计优化自己的教学。


    我的课,从数量上看,已经讲到了第220个,其实不止这个数字。
    很多年前讲过的《狼》,其8种教学方案早已在网上流传。如今则有更多的创造。
    对那些我的早已被人熟知的课,到处被人利用的课,我会果断地把它们“扔掉”,再进行新的创造。比如,《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比较经典的教学设计,已经弃之不用,另外换了新的创意。
    追求创新,常常更新,每个学期都有一批新课,是我备课与讲课的常态。我的不少课都有不同的“版本”,常常在更新,常常在优化,常常在修改。
    比如《说“屏”》,我可以连上4个完全不同的课;比如《孔乙己》,有90分钟的上法,有45分钟的上法,也有20分钟的上法;比如《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我可以与自己“同课异构”;比如《陋室铭》,现在的教学方案已经是第11次的修改版;比如《读报》课,在“语文报”杯的课堂教学大赛开幕式中,8年讲了四次内容完全不同的课,也只是把它算作一个课;比如《中考“概括题”答题指导》,则有“广东版”“山东版”“云南版”“内蒙版”等多种适用于当地的教学方案……
    为此,我可以有信心地说,在未来的几十年内,“220个公开课”这个数量,恐怕少有教师个人能够企及,而且,我仍然在不断的创造之中。

    我以为,一位语文教师最可贵的品质和能力就是,立志让自己所有的学生都享受到最好的语文学科教育。
    这种品质和能力的可贵,是因为需要用毕生的精力和意志来提升我们自己的科研水平、教学能力与治学智慧,并将语文教学的美好阳光播撒到每一位学生的身上。于语文教师而言,能够让自己的学生有着高超的语文能力,便是莫大的幸福。
    现在的我,坚持了很多年进行着中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及其教学艺术的研究并亲自进行无数次的课堂教学实践;现在的我,坚持了很多年探索着培养优秀青年语文教师的途径,并长期深入课堂对语文教师进行面对面、手把手的教学指导。
    语文教学的大海里有着无限丰富的珍稀宝藏,多年来,我在这浩瀚的大海边捡拾着美丽的贝壳。我的教育梦想从开始到现在一直都很简单:为让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走进千万个普通语文教师的课堂而勤奋努力。
    “因为向往,所以选择了远方;因为无所依靠,所以必须坚强”。 我需要继续进行孜孜不倦的探索。
    如果有一天,我的公开课讲到了第260个;如果有一天,我的公开课讲到了第300个,我仍然要写我的纪念文章。


    余映潮
    2015年8月15日于武汉映日斋


  • 目录
    《散步》课堂教学实录及评点
    《老王》课堂教学实录及评点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课堂教学实录及评点
    《乡愁》 课堂教学实录及评点
    《雨说》课堂教学实录及评点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课堂教学实录及评点
    《社戏》课堂教学实录及评点
    《最后一课》课堂教学实录及评点
    《台阶》课堂教学实录及评点
    《孔乙己》课堂教学实录及评点


    《谈骨气》课堂教学实录及评点
    《谈生命》课堂教学实录及评点
    《说“屏”》课堂教学实录及评点

    《〈论语〉十二章》课堂教学实录及评点
    《木兰诗》课堂教学实录及评点
    《狼》课堂教学实录及评点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教学实录及评点
    《爱莲说》课堂教学实录及评点
    《饮酒(其五)》课堂教学实录及评点
    《江城子 密州出猎》课堂教学实录及评点
    《曹刿论战》课堂教学实录及评点
    《蒹葭》课堂教学实录及评点
     
  • 摘要
    《孔乙己》课堂教学实录及评点

    执教:余映潮  评点:王丹阳 吴慧玲

    时间:2013年5月29日
    地点:四川成都市新都区升庵中学


    一、介绍背景资料,切入课文教学
    师:这节课和大家一起学习鲁迅的小说《孔乙己》,我们先了解一下背景材料:孔乙己,读—
    (屏幕显示,全班齐读)
    《孔乙己》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结集 《呐喊》。
    故事发生的时间,是清朝末年。
    《孔乙己》是鲁迅自己最满意的一篇小说。它旨在“描写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短篇小说之一。

    师:小说描写了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这几个字要旁批在课题上;这是解读《孔乙己》这篇课文的钥匙,继续读—
    《孔乙己》运用“儿童视角”编织故事、塑造人物。小说以咸亨酒店小伙计的口吻,讲述他眼中的孔乙己的凄惨遭遇。 

    师:这一段话里面有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四个字。
    生:“儿童视角”。
    师:对,聪明,我们要把新的知识落实到记忆里。什么是“儿童视角”?就是从儿童观察事物的角度来写故事,你们学过儿童视角的作品吗?七年级的小说?
    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散文,《最后一课》才是小说,它从小弗朗士的观察角度来写故事—儿童视角。还有鲁迅先生的小说《社戏》,也是儿童视角。继续,读起来—
    《孔乙己》巧妙地进行“场景设置”,在“咸亨酒店”让孔乙己“出场”和“退场”,在这个场景里表现人物,叙说故事。

    师:又是四个字:“场景设置”。大家把“出场”两个字旁批到第4段那里,把“退场”两个字旁批在你们觉得应该旁批的地方。
    (学生认真做批注)
    师:孔乙己用他那双沾满泥土的手撑着自己的身体离开了咸亨酒店,是第11段的描写吧。看小说应该要看场景是怎么设置的,要看人物是怎么出场、怎么退场的,还要看故事是怎样一步步走向高潮的。你们读的八年级的教材中有篇小说《泥人张》,学了没有啊?
    生:学了。
    师:场景在哪里?
    生:酒楼里。
    师:对,酒楼就是表现人物的场景。《最后一课》场景在哪里?
    生:教室。
    师:《社戏》的场景在哪里?
    生:(思考)船上。
    师:船就是场景,所有的孩子都坐在船上,故事都在船上发生:看戏,偷豆……

    【评点】开课简洁导入,引入课文教学,进行作家作品简介,自然而又平实。接下来的点拨由学生学过的作品入手,潜移默化地过渡到本课学习的切入点。短短的课始,视野开阔,容量巨大。

    二、概说人物
    师:好,同学们,开始我们的第一个学习环节—概说人物。我们根据课文内容,用“一句话概说”的形式,说说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用一句话来说明孔乙己是个什么样的人。
    (屏幕显示)
    话题:根据课文内容,用“一句话概说”的方式,说说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学生思考,动笔)
    师:同学们可以发言了。
    生1:孔乙己是一个迂腐的人。
    师:“迂腐”,概说了孔乙己性格的一个侧面。你对人物有了一点自己的理解。
    生2:我认为孔乙己是一个穷困潦倒的读书人。
    师:身份是读书人,因为常常没有钱,偶然做些偷窃的事。
    生3:我认为他是一个好喝、懒惰的人。
    师:喝酒是他的最爱,于是在没有钱的时候想方设法地弄到钱。
    生4:孔乙己是一个死要面子的人。
    师:他很要面子,但“死”字可以换一种说法,要说得有分寸一点。
    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这个人物形象。孔乙己是一个没有名字的人。孔乙己是大家的笑料。“笑”字是全文的线索,直到他离开咸亨酒店的那一刻,人们仍然在笑他;他生命的意义仅仅是人们的笑料。
    正像这位同学说的,他是一个很爱面子的人。他的可悲之处在于身份的边缘性,他是穿长衫而站着喝酒的唯一的人,没有任何朋友,连小孩子都瞧不起他。他是一个没有谋生能力的孤独无助的读书人。鲁迅用孔乙己的故事深刻表现了封建社会中国知识分子的生存状况、命运际遇。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极具代表性。你们还要学到《故乡》,中年的闰土是苦难农民的典型代表;到了高中,你们还要学到《祝福》,祥林嫂是中国封建社会里命运最惨苦的妇女形象。鲁迅先生的小说塑造了许多经典的人物形象。

    【评点】这里通过对人物的评说来达到“文意把握”的教学目标。“一句话概说”的活动匠心独具,训练了学生的概说能力和品读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同样注重了纵横联系,扩大了容量。

    师:现在让我们来观察一个细节,孔乙己用最大的努力来抵抗人们对他“偷”的嘲笑,但是人们往往毫不留情地摧毁他的这条防线。你们现在看第4段,看人们怎么打他?出现在你们眼中的第一句话是:“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继续往下看,短衣帮怎么笑他的?“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同学们,在这个“脸”字上画上一个大大的圆圈吧,哪位同学帮我们分析一下这个“脸”字的重要作用?
    生5:我觉得“脸”字说明了人们都不给他面子,专门打他的脸。
    师:说得太好了。打人不打脸啊,但人们专打他的脸,打破他的脸,破他的面子。鲁迅先生的文章往往在细微之处显现出深刻的表现力。想一想,孔乙己在人们嘲笑他时,都要极力地争辩;他是一个读书人,爱面子,但人们却常常把他的脸打破,有“伤痕”也有“伤疤”,这就是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鲁迅先生其实不是怀着很恶意的心情来写孔乙己的,文中有一个修饰语“偶然”—“偶然”做些偷窃的事,不是常常偷人家的东西,而且只是偷人家书之类的物品卖。最值得思考的是,小说中只写了读书人打他,短衣帮从来不打他,这又是深刻的表现力。
    (众生顿悟并认真做笔记)

    【评点】这里顺势对文本理解、人物命运的理解进行美妙的深化。教师选取了一处看似平淡的描写,用讲析的方式让学生深深感受到鲁迅先生作品的表现力。

    三、比读训练
    师:下面开始我们的第二个学习环节—进行比读训练。比读什么?鲁迅先生的文章有不少可以进行课中比读的。
    (屏幕显示)
    鲁迅先生的文章,有不少是可以用“课中比读”的方法来进行品读欣赏的。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雪》《故乡》等。《孔乙己》同样能够这样。

    师:《雪》,南方的雪、朔方的雪各三段进行对比,前三段写了什么,后三段写了什么,每位同学都可以说出很多可以用来进行比较的内容。《故乡》,最明显的是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比较。《孔乙己》同样能够这样。请大家看《孔乙己》的第4段,再看《孔乙己》的第11段,这里面有非常多的对比的点,能够让我们感受到孔乙己这个人物的心理变化、外貌神态的变化,特别是命运的巨大变化。
    (屏幕显示)
    活动内容:在第4段与第11段中寻找对比点,感受这两个段落在这篇小说中的重要作用,感受细腻的对比中表现出来的孔乙己命运的变化。

    师:请同学们在第4段和第11段中寻找对比点,感受这两个段落在这篇文章中的重要作用,感受在细腻的描写中表现出来的孔乙己的各个方面的变化。现在,我把最典型的两个地方点一下。第4段中写孔乙己买酒喝,“排出九文大钱”;请把这个“排”字圈下来。什么是“排”啊?一个一个、一枚一枚地放在柜台上,表现一种有点卖弄的样子,甚至是表现出一种神秘的样子。再看第11段,“摸出四文大钱”。这一“排”一“摸”的两个细节就表现出孔乙己命运里某一个方面的微妙变化。大家就用老师这样举例子的角度,去寻找细节上的对比点,每位同学读书5分钟。反复比较,然后交流,手上的笔一刻也不能放下。
    (学生品读,勾画,做笔记)

    【评点】“课中比读”—教师先引领学生从熟悉的课文中找到前后的对比点,点示思考的规律,导入本课“比读”的内容,然后举例说明学习的方法,快速进入课文重点段落的比读。教学过程明快简练。 

    师:好的,让我们来倾听你的见解,举手示意,请你来帮我们分析。
    生1:前面写到脸色是青白色,后文有写到脸上黑而瘦,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孔乙己过得并不好。
    师:不仅仅是过得不好,他被丁举人打坏了,他的腿被丁举人打折了,他的脸黑而瘦,像鬼一样。脸色的变化表现人物命运的变化。
    生2:前一个自然段,“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后一个自然段,他的脸色很像在恳求掌柜,说明没有之前的那种“狂气”了。
    师:对,一点自尊都没有了。他的脸色很像在恳求人家不要再提他偷东西的事了,他没有力气来回答人们对他的挖苦和嘲笑。多可怜啊,一个原来曾经睁大眼睛和别人争辩的人,已经是一点气力都没有了,但他仍然维护着自己的面子。
    生3:我觉得第4自然段写站着喝酒和后文的写盘着两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明了孔乙己不再有以前的生活状况了。
    师:这是让人感觉最悲苦的对比。一个高大身材的人,一个没有谋生能力偶尔做些偷窃事情的人被另外一个考取功名的读书人打折了腿,匍匐在地上。高大的身材已经变成了残缺的身躯!
    生4:前面写孔乙己经常穿的是长衫,后面写他穿的是一件破夹袄,这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师:孔乙己的长衫永远被人剥落了,他的身份和价值也永远地没有了。
    生5:第4自然段的“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和第11自然段的“你又偷了东西了”相互照应,突出了孔乙己好喝懒做的性格。
    师:对,你还应该讲,人们说他偷东西时他的表现如何,这也是一种对比。一种是争辩,一种是没有力气争辩,这种对比同样写出了孔乙己的巨大变化。
    生6:第4自然段的“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和第11自然段的“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辨,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开始孔乙己是睁大眼睛地争辩,后来只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这里也是对比。
    师:是啊,同样表现出他恳求人家的那种神态。我补充一下,在第4自然段,人们说他偷了人家东西的时候,他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这时孔乙己说的是真话。在第11自然段,他说的是:“跌断,跌,跌……”这时说的是假话。真话和假话的对比能够微妙地表现出孔乙己心理的变化。不管是真话还是假话,都是为了维护他的面子,仍然是那一份读书人的自尊。
    生7:前文写孔乙己出场时人们笑话他,后文写他退场时人们还是笑话他,突出了孔乙己生来就是人们的笑料。
    师:所有的细节都有变化,但是这个“笑”字没有变化,发现得太好了。
    (屏幕显示)
    此中没有变的,就是人们的“笑”。

    师:我现在想把我们的讨论再引深一点,第11段段首的文字,写的是“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也须穿上棉袄了”,写这此话有什么用啊?前面怎么没有季节气候的描写,这一段为什么有呢?它有什么样的表达作用呢?
    (学生纷纷举手)
    生8:这句话是运用环境描写突出了孔乙己悲惨的结局。
    师:为什么环境描写就能突显他的悲惨结局呢?
    生8:因为这种环境是很悲凉、很恶劣的。
    师:啊,用一种很悲苦的环境描写来表现一个人的命运之悲啊。写气候写秋风,好像是自然景物的描写,其实是一种象征,孔乙己生活的世界是多么地悲凉。你们还要分析,孔乙己这个时候穿的“破夹袄”。
    生9:这也是运用环境描写来表现他命运的不幸,“破夹袄”表现的意义很深刻。
    师:他穿的是一件破夹袄,在瑟瑟的秋风中;没有长衫为他遮风挡雨了。他的长衫哪里去了?这是永远的悬念;他是怎样被丁举人打折腿的,我们永远不知道。这里,我要给大家提示一句很重要的话,孔乙己所有的挨打描写都是虚写。何家的人打他,丁家的人打他,很多人打他,都是用“伤痕”和“新伤疤”来表现的。还要告诉大家,“伤痕”二字为孔乙己的挨打描写埋下了伏笔,所有的“挨打”都是从“伤痕”开始的。先写“伤痕”,接着就有“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接着就有何家的人“吊着打”,接着就有丁举人打他。所以, “伤痕”就暗示着他的挨打,后面就有不断的照应。

    【评点】这里是本节课学习过程中的关键。师生的对话环节张弛有度,教师因势利导,紧扣课文内容品析,和学生一起细细品味、咀嚼文中的每一处对比点。品析的内容深入细腻,学生思维的触觉真正深入到了课文的字里行间。不仅如此,文学知识的讲析更是顺势而行而又与前面的教学内容密切呼应。

    师:我们现在来回顾一下这两段中的对比,请大家做好课堂读书笔记。
    (屏幕显示)
    出场与退场
    正常与残疾

    师:这两段文字写了孔乙己的出场和退场,在细节上完善了一个人物的活动过程。一个“出”、一个“退”就是对比;高大身材的孔乙己被人打成了一个残疾的人,命运的变化中突显着巨大的对比。
    (屏幕显示)
    伤痕与断腿
    长衫与夹袄
    青白与黑色
    眼睛与眼神

    师:第4段中的伤痕描写埋下了伏笔,照应着被打断了腿的描写。孔乙己的长衫永远地被剥落了,那件破夹袄伴随着他走向不知道什么地方。他青白的脸色成了像鬼一样的脸色—黑色。“黑色”这两个字能够让我们感受到孔乙己曾经受过多么大的苦难。争辩时他那睁得大大的眼睛和他恳求人家的眼神,在细节上形成对比,表现出他卑微的心理活动,这也是极其重要的一笔。
    (屏幕显示)
    伤痕与断腿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