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分类
万千书架 作者译者 书评推荐 资讯动态 关于我们
中学/中职班主任
-
中学德育问题与对策
作者:李季,贾高见
  • 出版信息
  • 内容简介
  • 推荐
  • 著译者介绍
  • 序言
  • 目录
  • 书摘
  • 出版信息
    出版日期:2014年2月1日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01996049
    装帧:平装
    页码:280页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 内容简介
    一个中心

         ● 办法总比问题多。


    两位作者

          ● 一位是长期研究德育问题与对策的专家学者;

          ●一位是多年从事中学班主任工作的一线教师。


    三大维度
          ●“案例情景”真实呈现多位一线教师或成功或失败的案例,有做法,有反思;
          ●“问题分析”从学校、家庭、社会层面分析导致德育问题的原因,为制定德育对策提供了方向和依据;
          ●“对策措施”既有针对德育问题预防的系统规划,又有针对德育个案问题解决的应对策略,指明了解决德育问题的具体路径。

  • 推荐
    1.两位作者,一位是研究德育问题的专家,一位是多年从事中学班主任工作的一线教师,二者合著的本书既有对具体德育问题的分析,又有对德育原理、技巧的介绍。


    2.秉持“办法总比问题多”的理念,对于同一德育问题,给出了多种不同的解决对策。


    3.既有多位一线教师或成功或失败的案例,又有对德育问题多角度的分析,读来引人深思。


    4.涉及中学德育中的常规管理问题、青春期情感教育问题、学习行为问题、心理行为问题、责任缺失问题、理想迷失问题、网络成瘾问题等,给出了系统的预防策略及问题出现后的应对策略。


  • 作译者序
    李 季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德育研究中心主任、心理学教授,广东省中小学德育研究与指导中心副主任,华南师范大学《中小学德育》品牌工作室主持人,中山大学教育现代化研究中心特聘教授。教育部中小学教师“国培计划”专家库首批入库专家,全国中小学名班主任工作室联盟执行主席。


    已出版《中国教育病》《智慧:内在财富》《创意学与教》《童心解读》《班主任基本功——班级管理的基本技能》《德育新思维》《小学德育问题与对策》《小活动 大德育——活动体验型主题班会的设计与实施》等20多部著作。


    贾高见 广东省佛山市名班主任,广东省优秀班主任专业能力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全国中小学班主任能力大赛一等奖获得者,2011年“全国优秀青年班主任”。华南师范大学《中小学德育》品牌工作室讲师团成员,《中国教师报·教育家周刊》封面人物,“小活动·大德育”德育品牌研发者。与李季教授合著《小活动 大德育——活动体验型主题班会的设计与实施》,在《人民教育》上发表《学生成就了我的教育事业》等文章。
  • 序言

    前言 中学德育问题“杠杆解”


     “德育怎么啦?”在社会对教育的质问中,德育问题往往首当其冲。这可以理解。在学校教育中,德育本来就处于“为首”、“为先”、“为重”的地位,更何况,注重德行乃中国之优秀文化传统,因此德育问题自然会受到更多的来自方方面面的关注。


    一、中学德育问题与困扰


    学校德育到底存在哪些问题与困扰?有德育管理方面的问题,有学校德育与教学“两张皮”的困扰,有来自社会媒体文化影响的困扰,也有家校合作方面的问题。当然,更多的还是学生品德行为方面的问题。


    1.成长“第一影响源”倒序的困扰


    事实上,学校德育最大的困扰莫过于德育低效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表现是“5+2≤0”现象,即五天的学校正面教育效果被两天的校外影响抵消,造成了“0”效果甚至负效果。这是德育的老大难问题。


    在青少年成长第一影响源“倒序”的背景下,即对青少年个体社会化影响最大的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和社会文化四大影响源,由原来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同辈群体影响—社会文化影响”排序程式改变为“社会大众媒介影响—同辈群体影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排序程式。


    “5+2≤0”现象愈演愈烈,中学阶段尤甚。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和“心理闭锁期”。青春发育期被喻为心理行为的“暴风疾雨期”,又称心理发展动荡期,其基本特征是强烈的矛盾冲突和心理动荡性,表现为各种心理行为的矛盾冲突——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冲突,闭锁性与强烈交往需要的矛盾冲突,求知欲强与识别力低的矛盾冲突,理想向往与现实困惑的矛盾冲突,性意识发展与异性交往限制的矛盾冲突,等等,而且这些矛盾冲突往往交织在一起。


     “心理闭锁期”的主要特点是,内心世界对成年人闭锁,对同龄人开放,表现为不愿意与成人沟通,而对同伴友谊十分渴求。这个时期对同伴友谊的寻求是对减少成人接触的补偿。因此,来自同龄人的“同伴压力”是这一时期青少年成长的主要压力。在15岁左右,青少年对友谊的焦虑最高。


    以初中生为例,这个时期的学生处于心理矛盾与困扰、同伴压力最强烈的“特殊时期”。初中生的心理困扰主要包括:价值困扰——缺乏理想、信念、信仰;情绪困扰——情感丰富而不稳定,对自我形象不满;学习困扰——学业不良、升学压力和学习分化;人际困扰——社会交往的盲目性。


    人们通常用8个“特殊期”来形容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


          ● 心理断乳期——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
          ● 第二逆反期——不满现实,批判成人,标新立异;
          ● 暴风疾雨期——精力充沛,情绪波动,行为冲动;
          ● 心理闭锁期——对成人闭锁,对同伴开放;
          ● 自我专注期——关注自我,自尊、敏感;
          ● 异性向往期——向往异性交往,有性冲动的烦恼;
          ● 同伴压力期——同伴友谊增强,同辈压力增大;

          ● 学习分化期——学习方式转折点,学习成绩分水岭。


    具体而言,初中一年级学生面对的问题主要有对新环境不适应、学习方法不当、学习目标不明、人际交往敏感、与家长有代沟、学习自信心不足、对自我的评价不完整等问题;初中二年级学生面对的问题主要有学习分化与情绪焦虑、“早恋”、自我形象设计与校规冲突、价值观的形成与文化多元性难以调和、亲子关系淡漠、心理的可塑性和敏感性与教育要求的理性化之间的矛盾等问题;初中三年级学生面对的问题主要有学习负担过重与学习适应不良,理想的期望与现实的能力之间的差距造成的心理困惑和各种心身疾病如焦虑症、疑病症、神经衰弱、考试恐惧症等问题。 

    成长第一影响源“倒序”现象,带来了德育的“乱象”:担负正面教育角色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功能在不断萎缩,鱼龙混杂的社会尤其是媒体文化的影响成为“龙头老大”。媒体文化的影响,尤其是以互动交流为主要特征的“第二媒介时代”和以移动交流为主要特征的“第三媒介时代”的影响已成为当代青少年成长的名副其实的第一影响源,它不仅影响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而且影响的实效性和深刻程度也最高。


    相较而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对青少年的教育影响是正面的,而媒体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良莠不齐,正负面影响通常是并存的。原来靠权威和榜样作用维持的正面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风险性和德育的复杂程度及难度都在增大。这是我们不能不正视的现象。


    2.“问题学生”和学生的“问题行为”越来越普遍


    中学德育面临的第二道难题就是“问题学生”和学生的“问题行为”越来越普遍。比如:


          ● “迷途族”——理想失落、信念缺失群体现象;
          ● “眼高族”——知行脱节群体现象;
          ● “炫富(官)代”——富二代、官二代群体现象;
          ● “草莓族”——心理脆弱群体现象;
          ● “抑郁族”——孤独、抑郁、自闭等成为常见心理行为问题;
          ● “迷网族”——网络沉迷群体现象;
          ● “青苹果族”——性行为低龄化现象;
          ● “追星族”——非主流文化热群体现象。
          ……

    学生的品德行为表现和形成发展与社会规范要求距离越来越远,反差越来越大,而且问题越来越普遍,程度越来越严重。这是我们不能不反思的现象。新加坡前国家领导人李光耀先生曾说,中国要想在21世纪有成就,就必须解决下一代有没有理想、有没有信念和能不能廉政的问题。这一论断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被证明富有前瞻性。


    3.如何破解德育困境问题


    中学德育面临的第三道难题,也是真正的难题,就是如何破解德育困境问题,也就是如何对德育问题做出真实而正确的判断、进行清晰而理性的分析,以及采取科学而有效的教育对策的问题。虽然这是人们解决问题最常用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维三部曲,但对德育问题“是什么”诊断的准确性,对德育问题现象“为什么”分析的正确性,以及如何解决德育“怎么办”的问题才更科学有效,需要教育者拥有先进的德育理念、理性的德育智慧和有效的德育策略。


    我们通过长期的实践观察与研究发现,中学生心理行为中存在三个明显的“80%现象”——80%的品行问题源于学习不良,80%的学习障碍是动机性学习障碍,80%的情绪不良源自成人世界——父母和教师的影响。


    以“学生80%的情绪不良源自父母和教师的影响”为例。“学生80%的情绪不良源自父母和教师的影响”现象的实质是什么?它是一种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中的沟通障碍。主要原因是父母和老师常常以“家长”、“师长”自居(为正确化身),存在以权威和榜样产生影响作用的传统教育思维。物极必反,由此导致正面的动机产生了负面的效果。教育心理学把这种现象称之为“亲源性心理障碍”或“师源性心理障碍”。这是一种需要纠正的教育观念、思维方法和行为方式。


    那么,在亲子沟通和师生沟通中,怎样做才能达到和谐有效沟通的效果呢?人际沟通的基本原则是积极主动和平等尊重,我们称之为“EQ沟通”(高情感智商的沟通),这对于正处于“心理闭锁期”和“同伴压力期”的中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因为这个时期的他们的内心世界是对成年人闭锁、对同龄人开放的,他们对同伴的友谊十分渴求,但同伴压力感明显,在师生交往、亲子沟通中逆反性很强,自尊、敏感,很容易产生对立情绪和沟通障碍。这就特别需要成人们放下“师长”、“家长”的尊严和固有的思维方式,自觉成为孩子“心理上的同龄人”,以“EQ沟通”和“助人自助”的态度方式,引导和激励他们在学习和品德上进行“自我建构”,由此才能真正成为他们生命成长中的“重要他人”。


    二、没有“问题学生”,只有“问题行为”


    德育问题,既有“影响源”方面的问题,也有“受影响体”方面的问题,更有“影响源”和“受影响体”互动影响和相互作用的问题。


    中学德育常见的问题有常规德育问题、班级管理问题、课堂行为问题、青春期情感问题、学习行为问题、心理行为问题、师生关系问题、亲子沟通问题、社会适应问题、理想迷失问题、网络成瘾问题等。


    在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人们常常把德育问题等同于品行问题或学生问题。如果把学生问题和学生品行问题作为聚焦点来透视中学德育问题的话,那么,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和对待学生问题、学生品行问题呢?


    当然,我们首先需要弄清楚,中学德育问题是学生问题还是学生品行问题,是问题学生还是问题行为,是品行问题还是成长问题,是成长问题还是教育问题。


    作为教育者,作为学生生命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我们应该坚持的看法和坚定的信念是:


    (1)没有“问题学生”,只有“问题行为”。“问题学生”是对学生人格的一种否定;而“问题行为”的关注点是相信学生的行为问题主要是成长问题,问题行为是可以改变的,着眼于从改变行为来改变学生。 


    (2)“问题学生”只是“问题行为”。每个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行为问题,有习惯问题,也有品德问题,但更多的是成长过程中的情绪困扰问题和心理行为适应问题。其中大部分是由于学习不良引起的品行表现问题。中学生的问题行为类型很多,有学习问题、情绪问题、沟通问题、行为问题、性格问题,适应问题、品行问题等。因此,我们不能把学生的“问题行为”完全等同于“品行问题”,更不能简单地把他们归类为“问题学生”。


    (3)问题行为的成因复杂。中学生的问题行为具有多元性、综合性的特点,既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方面的原因,也有媒体文化和社会影响方面的原因,更有成长过程中的不适应或自我困扰方面的原因。
    然而,在每一个教育者的心中,每一个学生的成长都是一篇独特的诗篇和感人的故事,各有各的风景与精彩,也各有各的困惑与烦恼。成长总伴随问题,问题与成长如影随形,它是成长的伴侣,也是成长的向导。发现了问题,才能寻求解决的途径和方法;了解成因,才能对症下药,提出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育对策。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始终有着“咬定青山不放松”的信念,坚信办法总比问题多。


    (4)改变问题行为,必先改变学生的自我期待。作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我们深深懂得并信守这样的教育信条:改变一个学生,先要改变他的自我期待。学生的自我期待受老师“美丽眼神”的感应。心理学中的“罗森塔尔效应”(期望效应)告诉我们,老师对学生的积极期待会转化为学生的自我期待。基于学生的问题行为大都是成长问题的认识,作为教师,我们要用等待的心态看待学生的成长问题,用积极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成长问题,用研究的态度看待学生的成长问题。


    (5)改变问题行为,重要的是改变自己。播撒阳光要先拥有太阳。作为教师,我们要学会先改变自己,再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会通过改变态度方式来感染学生,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价值,成为学生成长的“重要他人”。


    智慧型的教师不是直接改变学生,而是通过影响学生,让他们自己改变自己。教师要学会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来转变学生,要让学生好好学习,教师自己首先要好好学习。“教师好好学习,学生才能天天向上。”作为知识的传播者与创造者,作为学生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教师应牢记,这是为师从教的一条永不过时的定律。

    ……

  • 目录
    前  言 中学德育问题“杠杆解”

    第一章 常规德育问题与对策
        “学生吸烟现象”、“迟到现象”、“被老师冤枉现象”、“班规卡壳现象”……学
    校班级常规管理庞杂而琐碎,班主任工作平凡而烦琐。然而,这些正是班主任工作的主业。繁杂处显情怀,细微处显身手,平凡处见真情。用心、用情、用智,爱心、诚心、耐心,优秀的班主任善于把常规做到精致,将琐碎做得精细,把平凡做到精彩。

    第二章 青春期情感教育问题与对策
        “早恋”,是鲜艳的玫瑰还是诱人的罂粟,抑或是那个传说中的伊甸园故事?青苹果的困惑和门神般的棒喝,花季少年的情怀和无处不在的“性文化”,困惑的何止是少男少女?不妨来一个假设,假如我们今天处于青葱岁月,我们如何面对“早恋”?“当事人”的迷惘,需要“过来人”的教育智慧,更需要“关怀者”的人文情怀。

    第三章 学习行为问题与对策
        具有教育自觉和专业思维的教师、班主任,善于从学习不良问题溯源品行问题,善于从学习动力方面寻根动机性学习障碍,善于从学习意志方面洞察学习成效。找出问题的症结和根源,找到事物或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就能找到药到病除的“灵丹妙药”和“柳暗花明”的新出路。

    第四章 心理行为问题与对策
        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的许多行为问题都是“成长中的心理问题”,或者是一种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心病还须心药医”,班主任作为“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学会从健康成长和心理教育角度看待学生的问题行为,提升自身的心理教育意识、能力,更有利于有效解决学生的问题行为,也更有利于自己的专业成长。

    第五章 师生关系问题与对策
        教师可以是良好师生关系的营造者,也可以是学生“师源性心理障碍”的引发者。“价值认同”、“心理相容”、“EQ沟通”、“平等对话”、“激励成长”等心理技术,尤其是“通过改变自己来改变学生”策略,都是改善或修复师生关系的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方法。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的教育智慧,更是教师的教育理念。

    第六章 家校关系问题与对策
        从学校和班级资源管理的角度来说,家长是重要的教育资源。而善用资源是优秀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最高管理智慧。对于教师而言,增强作为家校沟通的桥梁、纽带的意识,教育资源整合意识,以及家校有效合作的指导能力,是一种与时俱进的专业素养;对于家长来说,积极参与学校和班级事务,热情支持学校和教师的工作,与学校及教师齐心协力、同心同德、相互合作、共同成长,是合力教育好孩子的需要,也是现代父母应该具备的素质。

    第七章 责任缺失问题与对策
        智者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天下兴亡,我的责任!”“我们留给孩子怎样的世界,取决于我们留给世界怎样的孩子。”德育无须冠冕堂皇的大话、空话,却不能忽视脚踏实地的真话实话。没有责任感的孩子,永远不能长大成人;没有责任教育的学校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责任感教育的实质是唤醒学生自觉的责任意识和需要。

    第八章 理想迷失问题与对策
        改变一个学生,先改变他的自我期望;改变一个教师,先改变他的价值取向;改变一所学校,先改变它的精神追求。一切改变的基础是自我改变,自我改变的根本是内驱力,而对于对未来充满憧憬和期待的青少年学生来说,对理想、抱负、志向的追求是最大的内驱力。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心灵鼓手,是学生理想的激励者和成就者。唤醒学生对学习、对生活、对人生、对未来的积极追求和热情向往,帮助和引导学生将理想目标转化为成长动力、生涯规划、学习计划和日常行为,是教育的使命,是教师的职责。

    第九章 网络成瘾问题与对策
        任何一种社会行为现象,可以形成,自然也可以被消除,关键在于找到它形成的规律和消除它的原理、途径与方法。建立全社会合力联动的共同防控机制、网上问题网下解决、虚拟世界问题现实世界找出路、丰富学生的校内外生活、帮助学生寻找自我价值、通过亲情陪伴修复学生的情感缺失,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 摘要

    对策措施


    班规本身应该是工具而不是目的,班主任制定班规的目标是借助班规来规范学生的行为,并利用班规来为班级发展、学生成长保驾护航,推动学生更好地成长。为了确保班规能够在被学生接受的同时推动学生的成长,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细化班规制定过程,把制定过程化成提升认识、形成共识的过程


    (1)组织讨论,明晰班规的价值。要想让学生从心里接受班规,必须让学生理解班规存在的意义。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可以在全班范围内召开关于“是否制定班规”的大讨论,这一过程非常重要,因为学生表达观点的过程就是价值呈现的过程,辩论的过程就是价值澄清的过程;只有经历了这种价值呈现、价值澄清,学生才有可能真正明晰制定班规的目的不是约束自由而是保障成长,学生才能从内心里接受班规的存在和理解班规的基本精神。


    (2)深入分析,明晰班规的维度和基本原则。既然要制定班规,就要考虑班规的维度和基本原则问题,即班规要涉及哪些方面、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就维度而言,班规的范围应该主要包括学习、生活、纪律三大方面,其中学习方面又可以细化到课上和课下,课上又可以细化到听讲、发言、睡觉、看课外书等,课下又可以细化到作业等方面。只有这样把可能遇到的情况进行罗列,班规才能针对这些情况做出规范和指导。就原则而言,要注意班规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内容的层次性、目的的发展性等原则,做到有赏有罚,借助班规促进成长。需要强调的是,这些结论最好仍由学生通过讨论得出。

          

    (3)机构保障,成立班规制定委员会,制定班规。可在民主的基础上选出一些比较有原则、有正义感、有权威的学生组成班规制定委员会,在广泛收集意见的基础上,依据班规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拟订班规草稿。然后全班逐条讨论修改、举手表决通过,正式出台班规试行稿。可以想象,经过这一系列工作之后制定的班规往往是比较科学、人性化、具有可操作性并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的。

    这种细化班规制定过程的做法虽然烦琐,但是非常有必要,因为这一过程不仅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让学生认识到了制定班规是源于自己内心的需要,班规是为了实现个人更好的成长而制定的,这一过程是提升认识、形成共识的过程。


    2.丰富班规执行过程,把执行过程变成培养规则意识、促进成长的过程


    (1)实行初:南门立木,树立班规权威。班规制定后要先在教室公示3天,3天后,班主任正式宣布班规开始实行。在班规实行之初,班主任要学会利用班级出现的第一个错误,尤其是第一个较严重的错误,和学生一起讨论这个错误违反了班规中的哪个条款、按照班规应该如何处理,并在全班学生的见证下严格按照班规处理这一事件。这一过程的价值类似于商鞅变法中的南门立木事件,目的是取信于学生,树立班规权威,初步确立班规在学生心中的地位。


    (2)实行中:谨防僭越,注重班规落实。在班规实行之后,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要学会严格控制自己的情绪,把学生的错误纳入班规系统去处理,谨防教师本人随意根据个人主观感受处理班务、僭越班规。只有班主任首先尊重班规,学生才会更好地遵从班规。所以,班主任自身应该确立一种“法在人上,人在法下”的观念,谨防僭越,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地去尊重班规,才能强化学生的规则意识。
    为了确保班主任不随意僭越班规,在此建议班级成立“执法部”,专门负责班规的落实执行;成立监察部,一方面监察执法部的执法情况,另一方面受理来自学生的投诉。


    (3)处罚前:注重教育,先教育后执行。执行班规时,处罚不是目的,目的是规范行为、促进成长。因此,在执行班规前,教师要注重和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犯错的原因和真实想法,做通学生的思想工作,帮助学生一起寻找改进的方法,并对学生的成长提出期待。唯其如此,才能借助班规的管理功能实现教育性目的,才能超越班规的工具性功能实现其教育性功能,使班级管理落脚于学生的成长。


    3.完善班规改进程序,把改进过程变成不断超越、共同成长的过程
    ……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