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办法总比问题多。
两位作者
● 一位是长期研究德育问题与对策的专家学者;●一位是多年从事中学班主任工作的一线教师。
2.秉持“办法总比问题多”的理念,对于同一德育问题,给出了多种不同的解决对策。
3.既有多位一线教师或成功或失败的案例,又有对德育问题多角度的分析,读来引人深思。
4.涉及中学德育中的常规管理问题、青春期情感教育问题、学习行为问题、心理行为问题、责任缺失问题、理想迷失问题、网络成瘾问题等,给出了系统的预防策略及问题出现后的应对策略。
已出版《中国教育病》《智慧:内在财富》《创意学与教》《童心解读》《班主任基本功——班级管理的基本技能》《德育新思维》《小学德育问题与对策》《小活动 大德育——活动体验型主题班会的设计与实施》等20多部著作。
前言 中学德育问题“杠杆解”
“德育怎么啦?”在社会对教育的质问中,德育问题往往首当其冲。这可以理解。在学校教育中,德育本来就处于“为首”、“为先”、“为重”的地位,更何况,注重德行乃中国之优秀文化传统,因此德育问题自然会受到更多的来自方方面面的关注。
一、中学德育问题与困扰
1.成长“第一影响源”倒序的困扰
在青少年成长第一影响源“倒序”的背景下,即对青少年个体社会化影响最大的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和社会文化四大影响源,由原来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同辈群体影响—社会文化影响”排序程式改变为“社会大众媒介影响—同辈群体影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排序程式。
“5+2≤0”现象愈演愈烈,中学阶段尤甚。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和“心理闭锁期”。青春发育期被喻为心理行为的“暴风疾雨期”,又称心理发展动荡期,其基本特征是强烈的矛盾冲突和心理动荡性,表现为各种心理行为的矛盾冲突——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冲突,闭锁性与强烈交往需要的矛盾冲突,求知欲强与识别力低的矛盾冲突,理想向往与现实困惑的矛盾冲突,性意识发展与异性交往限制的矛盾冲突,等等,而且这些矛盾冲突往往交织在一起。
以初中生为例,这个时期的学生处于心理矛盾与困扰、同伴压力最强烈的“特殊时期”。初中生的心理困扰主要包括:价值困扰——缺乏理想、信念、信仰;情绪困扰——情感丰富而不稳定,对自我形象不满;学习困扰——学业不良、升学压力和学习分化;人际困扰——社会交往的盲目性。
人们通常用8个“特殊期”来形容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
● 学习分化期——学习方式转折点,学习成绩分水岭。
相较而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对青少年的教育影响是正面的,而媒体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良莠不齐,正负面影响通常是并存的。原来靠权威和榜样作用维持的正面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风险性和德育的复杂程度及难度都在增大。这是我们不能不正视的现象。
2.“问题学生”和学生的“问题行为”越来越普遍
中学德育面临的第二道难题就是“问题学生”和学生的“问题行为”越来越普遍。比如:
学生的品德行为表现和形成发展与社会规范要求距离越来越远,反差越来越大,而且问题越来越普遍,程度越来越严重。这是我们不能不反思的现象。新加坡前国家领导人李光耀先生曾说,中国要想在21世纪有成就,就必须解决下一代有没有理想、有没有信念和能不能廉政的问题。这一论断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被证明富有前瞻性。
3.如何破解德育困境问题
中学德育面临的第三道难题,也是真正的难题,就是如何破解德育困境问题,也就是如何对德育问题做出真实而正确的判断、进行清晰而理性的分析,以及采取科学而有效的教育对策的问题。虽然这是人们解决问题最常用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维三部曲,但对德育问题“是什么”诊断的准确性,对德育问题现象“为什么”分析的正确性,以及如何解决德育“怎么办”的问题才更科学有效,需要教育者拥有先进的德育理念、理性的德育智慧和有效的德育策略。
我们通过长期的实践观察与研究发现,中学生心理行为中存在三个明显的“80%现象”——80%的品行问题源于学习不良,80%的学习障碍是动机性学习障碍,80%的情绪不良源自成人世界——父母和教师的影响。
以“学生80%的情绪不良源自父母和教师的影响”为例。“学生80%的情绪不良源自父母和教师的影响”现象的实质是什么?它是一种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中的沟通障碍。主要原因是父母和老师常常以“家长”、“师长”自居(为正确化身),存在以权威和榜样产生影响作用的传统教育思维。物极必反,由此导致正面的动机产生了负面的效果。教育心理学把这种现象称之为“亲源性心理障碍”或“师源性心理障碍”。这是一种需要纠正的教育观念、思维方法和行为方式。
那么,在亲子沟通和师生沟通中,怎样做才能达到和谐有效沟通的效果呢?人际沟通的基本原则是积极主动和平等尊重,我们称之为“EQ沟通”(高情感智商的沟通),这对于正处于“心理闭锁期”和“同伴压力期”的中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因为这个时期的他们的内心世界是对成年人闭锁、对同龄人开放的,他们对同伴的友谊十分渴求,但同伴压力感明显,在师生交往、亲子沟通中逆反性很强,自尊、敏感,很容易产生对立情绪和沟通障碍。这就特别需要成人们放下“师长”、“家长”的尊严和固有的思维方式,自觉成为孩子“心理上的同龄人”,以“EQ沟通”和“助人自助”的态度方式,引导和激励他们在学习和品德上进行“自我建构”,由此才能真正成为他们生命成长中的“重要他人”。
二、没有“问题学生”,只有“问题行为”
中学德育常见的问题有常规德育问题、班级管理问题、课堂行为问题、青春期情感问题、学习行为问题、心理行为问题、师生关系问题、亲子沟通问题、社会适应问题、理想迷失问题、网络成瘾问题等。
在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人们常常把德育问题等同于品行问题或学生问题。如果把学生问题和学生品行问题作为聚焦点来透视中学德育问题的话,那么,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和对待学生问题、学生品行问题呢?
作为教育者,作为学生生命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我们应该坚持的看法和坚定的信念是:
(1)没有“问题学生”,只有“问题行为”。“问题学生”是对学生人格的一种否定;而“问题行为”的关注点是相信学生的行为问题主要是成长问题,问题行为是可以改变的,着眼于从改变行为来改变学生。
(2)“问题学生”只是“问题行为”。每个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行为问题,有习惯问题,也有品德问题,但更多的是成长过程中的情绪困扰问题和心理行为适应问题。其中大部分是由于学习不良引起的品行表现问题。中学生的问题行为类型很多,有学习问题、情绪问题、沟通问题、行为问题、性格问题,适应问题、品行问题等。因此,我们不能把学生的“问题行为”完全等同于“品行问题”,更不能简单地把他们归类为“问题学生”。
(4)改变问题行为,必先改变学生的自我期待。作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我们深深懂得并信守这样的教育信条:改变一个学生,先要改变他的自我期待。学生的自我期待受老师“美丽眼神”的感应。心理学中的“罗森塔尔效应”(期望效应)告诉我们,老师对学生的积极期待会转化为学生的自我期待。基于学生的问题行为大都是成长问题的认识,作为教师,我们要用等待的心态看待学生的成长问题,用积极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成长问题,用研究的态度看待学生的成长问题。
(5)改变问题行为,重要的是改变自己。播撒阳光要先拥有太阳。作为教师,我们要学会先改变自己,再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会通过改变态度方式来感染学生,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价值,成为学生成长的“重要他人”。
智慧型的教师不是直接改变学生,而是通过影响学生,让他们自己改变自己。教师要学会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来转变学生,要让学生好好学习,教师自己首先要好好学习。“教师好好学习,学生才能天天向上。”作为知识的传播者与创造者,作为学生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教师应牢记,这是为师从教的一条永不过时的定律。
……
对策措施
班规本身应该是工具而不是目的,班主任制定班规的目标是借助班规来规范学生的行为,并利用班规来为班级发展、学生成长保驾护航,推动学生更好地成长。为了确保班规能够在被学生接受的同时推动学生的成长,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细化班规制定过程,把制定过程化成提升认识、形成共识的过程
(1)组织讨论,明晰班规的价值。要想让学生从心里接受班规,必须让学生理解班规存在的意义。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可以在全班范围内召开关于“是否制定班规”的大讨论,这一过程非常重要,因为学生表达观点的过程就是价值呈现的过程,辩论的过程就是价值澄清的过程;只有经历了这种价值呈现、价值澄清,学生才有可能真正明晰制定班规的目的不是约束自由而是保障成长,学生才能从内心里接受班规的存在和理解班规的基本精神。
(3)机构保障,成立班规制定委员会,制定班规。可在民主的基础上选出一些比较有原则、有正义感、有权威的学生组成班规制定委员会,在广泛收集意见的基础上,依据班规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拟订班规草稿。然后全班逐条讨论修改、举手表决通过,正式出台班规试行稿。可以想象,经过这一系列工作之后制定的班规往往是比较科学、人性化、具有可操作性并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的。
这种细化班规制定过程的做法虽然烦琐,但是非常有必要,因为这一过程不仅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让学生认识到了制定班规是源于自己内心的需要,班规是为了实现个人更好的成长而制定的,这一过程是提升认识、形成共识的过程。
2.丰富班规执行过程,把执行过程变成培养规则意识、促进成长的过程
(1)实行初:南门立木,树立班规权威。班规制定后要先在教室公示3天,3天后,班主任正式宣布班规开始实行。在班规实行之初,班主任要学会利用班级出现的第一个错误,尤其是第一个较严重的错误,和学生一起讨论这个错误违反了班规中的哪个条款、按照班规应该如何处理,并在全班学生的见证下严格按照班规处理这一事件。这一过程的价值类似于商鞅变法中的南门立木事件,目的是取信于学生,树立班规权威,初步确立班规在学生心中的地位。
(3)处罚前:注重教育,先教育后执行。执行班规时,处罚不是目的,目的是规范行为、促进成长。因此,在执行班规前,教师要注重和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犯错的原因和真实想法,做通学生的思想工作,帮助学生一起寻找改进的方法,并对学生的成长提出期待。唯其如此,才能借助班规的管理功能实现教育性目的,才能超越班规的工具性功能实现其教育性功能,使班级管理落脚于学生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