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生活中,不少教师和家长为幼儿注意不集中、多动等各种行为问题苦恼不已。本书作者提出,幼儿的生命发展过程有一套自身的“课程表”,幼儿的行为是由其安全感、意志感和价值感等驱动的。因此,本书以家园合作共育为切入点,深入剖析了幼儿心理发展的需要,给出了解决幼儿行为问题的理念、方法与思路。
全书分为安全感、意志感、人际关注、运动、语言、生活自理和攻击性行为七章,涵盖了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39种心理和行为问题。每一章先论述相关的儿童心理学理论,再进行典型案例分析。幼儿教师和家长不仅能够深入了解儿童心理成长的规律和特点,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而且能够掌握在园教育幼儿和在家指导幼儿的方法和策略。
一本书,让家园合作共育、解决儿童行为问题变得有理有据。
一本书,让家长游刃有余地应对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针对幼儿39种心理和行为问题,做有准备的教师必读之书。
王普华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山东省基础教育教师培训专家库专家,山东省成人教育协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济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硕士。出版《帮孩子适应幼儿园》《幼儿家庭教育与指导》《家庭与社区教育》《幼儿园管理》等著作和教材十余部,发表专业论文60余篇。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儿童心理、家庭教育和家园共育方面的课题研究,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和诸多创新性研究成果。
王明辉 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万科幼儿园园长,山东省特级教师,山东省教学能手,山东省远程研修优秀指导教师。曾参加7项课题研究,参与《幼儿园主题活动课程》等5套教材的编写。
王爱忠 山东省人民政府机关幼儿园园长,高级教师,被评为全国百佳创新幼儿园园长。撰写的多篇论文获得全国幼儿园教师论文大赛一等奖、二等奖。
我经常在全国各地的园长和骨干教师培训班上讲课,当园长和教师们了解到我多年研究儿童心理和家庭教育,并接受儿童问题咨询和进行问题儿童矫正训练时,他们会利用中间休息时间围着我或者通过发微信等方式不断地向我咨询各种各样的儿童行为问题。比如,有的孩子多动,注意不集中;有的孩子在幼儿园不说话,也从来不和别人交往;有的孩子总想争第一,得不到第一就大发脾气;有的孩子谁的话也不听,不遵守规则,在教室里乱跑,爱打人,这一类孩子也是最令老师“头疼”的。近几年来,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教师们,当然也困扰着具有这些问题的孩子的家长们。这些行为问题不仅使幼儿无法正常地参与幼儿园的学习活动,使他们经常遭到其他小朋友的排斥,影响他们的心理和社会性发展,还严重地影响了幼儿园正常的保教工作秩序。
我深深地理解教师们的困扰,因此每次我都尽可能详细地解答他们的问题,向他们提出一些教育建议。但是,我很担心我是否能在短时间内讲明白这些错综复杂而又极具个性化的儿童行为问题,因为不深入了解儿童的心理、不全面掌握儿童成长的规律和特点,就很难从根源上理解和解决这些问题。我曾经建议他们去读一些儿童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可他们告诉我,他们上学时都学过,有些概念也都知道,但是不知道怎样运用,他们感觉理论和实践总有一段距离。
此外,幼儿从小生活在家庭中,他们各种行为问题的产生都与不正确的家庭教养方式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要想真正解决幼儿的行为问题仅靠幼儿教师是不够的,还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只有家园合作共育,才能使这些问题真正得到快速、有效的解决。
在深入地思考和研讨之后,我们决定从家园共育的角度写一本书,每一章先论述与本章主题相关的儿童心理学理论,再进行典型案例分析。理论部分旨在帮助幼儿教师和家长掌握儿童心理学原理,深入了解儿童心理成长的规律和特点,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以便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分析、解决各种复杂的儿童心理和行为问题。典型案例分析部分分别给出了教师在园教育幼儿和家长在家指导幼儿的策略,体现了家园合作共育解决儿童行为问题的理念、方法和思路。
教育方法总是有“道”、有“术”。“术”的方法千变万化,而“道”的方法是万变归一。日常生活中,很多人解决问题的方法都停留在“术”的层面,比如,给总想要玩具的孩子制定规则:“到超市里一次只能买一个玩具。”对任性的孩子说:“如果你听话,我下午就带你出去玩。”……这些方法“治标不治本”。能从根源上引导幼儿更好成长的“道”的方法是,给他们准备一个安全、丰富的生活环境,和他们一起策划丰富的生活和游戏内容,让他们在愉快、投入地运动、探索和做事的过程中发展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成人所能做的就是,在他们感到害怕时给他们安全感,在他们感到孤独时陪伴他们,或者让他们与同龄伙伴一起玩,在他们需要帮助时伸出援手,给予适当的支持。除此之外,成人不要用过多的要求、指导和评价去干扰他们,要让他们在平和的心态下、在自己的“工作”中完成自我生命的成长和建构。
本书分为安全感、意志感、人际关注、运动、语言、生活自理和攻击性行为七章,力图在剖析儿童心理需要的基础上,“道”“术”结合,有效地帮助教师和家长解决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其中,理论部分凝结了我多年的实践研究成果。在多年的儿童行为和心理问题的矫正训练中,我持续跟踪了许多儿童,深度介入他们的家庭,详细了解他们自出生以来的生活环境和一路成长的过程。同时,我反复研读玛利亚·蒙台梭利、亚伯拉罕·马斯洛、鲁道夫·德雷克斯和凯利·麦格尼格尔等人的著作,不断思考到底是哪些因素让这些儿童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状态。在家长的紧密配合下,我成功地帮助一些有着各种各样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儿童重新走上了正常发展的轨道。
本书适合幼儿教师阅读。幼儿教师可以在阅读本书的基础上开展深入的研究和实践。这种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解决当前许多幼儿的行为问题、减少家园矛盾,还能让他们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本书同样适合婴幼儿的家长阅读。它可以帮助家长深入了解儿童的心理,更懂儿童,在家庭教育上采用更科学的方法,少走弯路。
传播科学的教育知识和方法是我一直以来努力的方向,所以,希望正在阅读的您,把这本书推荐给家里有小孩子的亲戚朋友。家长少做错一点,孩子就会成长得更好一点。
感谢为本书提供案例的幼儿园一线教师们!特别感谢山东省济南市雅思贝尔幼儿园的毕立梅园长,作为有着丰富一线工作经验的园长,她给我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意见。感谢我的家人,我在夜以继日赶写书稿的过程中,无法照顾80岁的老母亲和同样年迈的公婆,但他们都很体谅我,我的兄弟姐妹也替我做了很多。感谢我的先生,博览群书的他不仅一遍遍地帮助我修改稿件,还给予我强大的心理支持,和我一起经历写作过程中的苦和乐。最后,还要感谢万千教育编辑部的高君老师,她帮我打磨文字并提出许多宝贵的修改意见,让这本书得以顺利出版。
我的邮箱是945930462@qq.com,希望全国各地的教师和家长们与我交流阅读本书的感想、收获,给我提出宝贵的建议,更期待收到你们在实践中探索出来的更具创新,也更加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会认真地阅读和回复每一封邮件。期待这本书成为我们共同探索和研究儿童的开始。为了孩子们更健康地成长,让我们共同努力。
掩卷而思,有两点尚需说明:第一,儿童的一些心理和行为问题可能有生理和先天遗传方面的原因,本书没有涉及,一方面是因为篇幅有限,另一方面是因为即便是先天遗传的原因,也需要后天教养来调整和解决;第二,书中关于各种儿童心理和行为问题的解决策略可能还不够新颖,也无法穷尽,这一部分留待教师们在实践工作中不断补充和丰富。希望几年之后,这本书能凝结更多一线幼儿园教育工作者的智慧。
积累是长期的,写作时间是短暂的。时间仓促、水平有限,书中难免会有疏漏之处,敬请指导。最后,感谢您的阅读,欢迎您提出宝贵意见!
王普华于泉城济南
2018年11月16日
1.幼儿专注力缺失怎么办
儿童情况
腾腾,男孩,5岁,大班。
行为表现
集体教学活动时,腾腾注意力不集中,一会儿玩尺子,一会儿玩自己的手,一会儿玩自己衣服上的扣子,一会儿用手抠一下桌子上面的小黑点,一会儿又弯下身子抓着小椅子的腿。老师提醒他坐好,眼睛看着老师。他马上回过神来,坐正并看着老师,但没一会儿,他又把目光移到别处,进入神游状态。老师和他讲道理,他也都懂,可就是改不了。只有在老师讲绘本故事时他才能专心地听讲,而且听得特别认真。
腾腾刚上幼儿园小班的时候,不会穿脱衣服和鞋子,不会拿勺子自己吃饭,生活自理能力非常差。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他才掌握了基本的生活自理技能,但总是做得很慢。
家庭情况
妈妈说,腾腾从小跟着奶奶长大,奶奶什么都替孩子做,所以生活上腾腾非常依赖奶奶,什么事都不动手。奶奶年龄大了,一般不带孩子出去玩,在家里主要就是给孩子拿着绘本讲故事。奶奶做家务时,就让腾腾自己看动画片。到3岁该上幼儿园时,孩子回到父母身边,父母发现腾腾除了特别喜欢听绘本故事、看动画片之外,其他活动都不喜欢。孩子不愿意运动,不愿意做手工,生活上特别依赖别人照顾。妈妈说,腾腾看动画片时,注意力特别集中,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屏幕。
案例分析
注意的品质,包括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转移和注意的分配四种。注意的稳定性是一项重要的心理品质。和注意的稳定性相反的是注意的分散,即平常所说的分心。注意分散是指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的对象吸引的现象。
专注力缺失主要指注意的稳定性比较差,做事情时注意维持的时间比较短,不能长时间地集中在一件事情上,非常容易分心。主要表现为上课不能专心听讲,容易受环境干扰,频繁地改变注意对象。
通常,儿童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注意集中的时间长短不同,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延长。一般来说,2—3岁时专注时间为10~12分钟,5—6岁时为12~15分钟,7—10岁时为20分钟,10—12岁时为25分钟,12岁以上可以达到30分钟以上。专注力缺失的儿童其专注时间短于上述范围,较难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内从事某一活动,做事往往有始无终,半途而废,不能完成教师分配的任务。
上面案例中的腾腾在集体教学活动中专注力不集中,总是容易受无关刺激的干扰,但腾腾看动画片时注意力特别集中。那么,这是不是说明他不属于专注力缺失的情况呢?答案是否定的。只有看动画片时注意非常集中,不属于注意的稳定性强的表现。因为注意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无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标的、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就能维持的注意,又叫不随意注意。一些强度大的、对比鲜明的、突然出现的、新颖的刺激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所以,幼儿看动画片专注,属于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是有预定目标的、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才能维持的注意,又叫随意注意。专注力缺失主要是指有意注意的缺失,就是幼儿不能控制自己,不能长时间地集中注意于自己想注意的对象上。
根据前面的理论,腾腾专注力缺失有以下两个原因:
(1)看动画片过多,通过新奇感获得快乐,导致专注力不集中
动画片的图像速度变化比较快,幼儿被不断变化的图像吸引,逐渐形成通过新奇感获得快乐的通道。因为动画片中不断变换的画面和夸张形象的激烈刺激提高了幼儿的“欲望阈值”,所以经常看动画片的幼儿在现实的学习和生活中会感觉索然无味,从而注意力不容易集中。
(2)自己做事太少和不爱运动,意志力发展不好,导致专注力不集中
意志力在幼儿自己做事和运动的过程中得到发展。意志力发展良好的幼儿其专注力比较集中。而腾腾从小跟着奶奶长大,生活上由奶奶包办,自己做事少,也不愿意运动,导致意志力发展比较差,专注力不集中。
教师应对策略
(1)组织集体教学活动时,注意对象丰富,活动形式多样
注意的稳定性并不意味着心理活动总是指向和集中于某一事物或活动,而是指虽然行动所接触的对象和活动本身有所变化,但注意的总方向和总任务没有改变。比如,幼儿在集体教学活动时既要听教师讲,又要操作学具,还要与同伴互动等。由于这些活动都服从于听课这一项总任务,因此它们属于在注意稳定性范围之内的注意转移。对于要求持久注意的活动,这种转移具有积极作用,它可以防止疲劳,提高注意稳定性。所以,教师在组织日常教学活动时,要使注意对象丰富,活动多样化。不同的活动最好交替进行,并在活动中不断地提出新问题,以此提高幼儿的专注力。
(2)组织幼儿进行有利于提高专注力的游戏和活动
在幼儿园里,教师可以组织许多有利于幼儿提高专注力的游戏。比如,教师与全班小朋友面对面站立,教师一边报“眼睛”“鼻子”“嘴巴”“耳朵”“手”“脚”……一边触摸自己五官和四肢的相应部位,让幼儿模仿着做,比一比谁做得正确、做得速度快。开始时一个部位、一个部位地报,随着幼儿熟练程度的提升,教师可以连续报三个部位,如“眼睛、鼻子、嘴巴”,让幼儿连续触摸,比一比谁做得正确、做得速度快。报的速度也可逐渐加快。这个游戏要求幼儿在具备一定速度的前提下做到动作无误,在高度兴奋中提高专注力。
此外,大家熟知的“木头人”“大西瓜小西瓜”“萝卜蹲”等游戏,也可以提高幼儿的专注力。
(3)肯定幼儿的良好表现和进步
专注力不集中的幼儿会干扰上课的秩序,可能受到教师的批评,而受到批评越多的幼儿越容易出现专注力不集中的情况。所以,教师要多肯定幼儿的良好行为和进步。比如,教师可以说:“腾腾,你今天听课比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上课后前10分钟你听得特别认真,眼睛一直看着老师,你认真听课的样子真的很帅呢!”教师的积极关注会强化腾腾的良好行为,帮助他形成专注的习惯。
家长指导策略
(1)保证幼儿拥有充足的睡眠
注意的稳定性与一个人的身体状态有关,因此,家长需要调整好幼儿的身体状态,让幼儿饮食健康、睡眠充足。在身体健康、精力充沛的情况下,幼儿才能以极大的兴趣从不同的方面去观察所注意的事物,并以积极的态度进行思维,从而形成较强的注意稳定性。在多年的家庭教育咨询工作中,笔者发现,许多专注力不集中和多动的幼儿都有睡眠时间短、睡眠不规律的问题。所以,腾腾的父母首先要反思自己的家庭生活,看看是否存在这方面的问题。如果存在,就要帮助腾腾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保证他拥有充足的睡眠。
(2)减少幼儿看动画片和玩电子游戏的时间
当前,看动画片和玩电子游戏已经成为影响幼儿专注力的两大杀手。前文提到,动画片和电子游戏中快速闪动的画面和游戏奖励机制,很容易让幼儿更多地通过新奇感和社会价值感通道获得快乐,提高他们追求新奇和奖励的“欲望阈值”,导致幼儿躁动不安、难以专心做事。所以,从幼儿成长的角度来说,父母要尽可能让孩子远离电视和手机,避免孩子因沉迷于动画片和电子游戏而导致专注力缺失。
(3)引导幼儿多运动和自己做事
从事与选择性注意有关的神经系统结构研究的美国心理学家迈克尔·波斯纳(Michael I. Posner)提出了“注意力可训练原则”,即当个体反复从事需要注意力的任务时,注意力就能获得提升。在跑步、走平衡木、攀爬等有一定难度的体育活动中,幼儿需要全身参与,有利于注意力的培养。案例中,腾腾小时候跟着奶奶长大,没有养成运动的兴趣和习惯,现在回到父母身边,父母要多带他进行各种体育活动,激发他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在有趣的体育活动中提高腾腾的专注力。
动手操作活动也能有效地提高幼儿的专注力,如画画、做手工、拼图、搭积木等。对于5岁的腾腾来说,做之前,父母可以引导他想一想自己要画什么或搭什么,或者观察手工制作成品图样,观察物体的形象和结构。之后,引导他按照图样一边观察一边操作,不断调整自己的绘画和粘、剪、拼搭方法,直到最后完成整个制作过程。这个动手操作过程有目标、有计划、有多感官参与,可以有效地培养腾腾的耐心和专注力。此外,完成后的作品还可以给腾腾带来惊喜和自我价值感,吸引他更多地从事这种活动。
实践证明,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自己做事的幼儿专注力比较集中。幼儿在自己做事和帮忙做家务的过程中,有着清晰的活动目的,且通常需要努力坚持才能做好。所以,幼儿自己做事的过程也可以自然地提高他的专注力。很多小学教师反映,当前专注力不集中的孩子越来越多,这与家长过于包办代替、孩子动手做事的机会越来越少有关。所以,腾腾父母要放手让腾腾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同时让腾腾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既可以让他在专注做事的过程中提高专注力,又可以培养他的责任心和自我价值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