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师生心理成长丛书》中的一分子,本书是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读本。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中外学者对此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提出了很多见解。《师生心理成长丛书》认为“心理健康有一个内在的层次结构:智力正常是基础,关系协调是关键,情绪状态是表现,人格完善是结果”。本书遵循了这个内在逻辑结构,依据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本着科学性和实用性原则编写,希望能为中学心理教师或心理健康辅导员提供教学参考。
教师在使用时会发现本书并存着理论和实践两个平行的层面,即结合案例分析的基础理论和可操作性强的课堂内外活动。有些案例紧跟在某一理论阐述之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理论;有些案例和活动则体现几个知识点的综合,所以采取集中列出的形式。这些鲜活的例子和多样的活动既使学生感到趣味性十足,又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教育。
第一章 心理健康教育,心灵的阳光工程
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及其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技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科渗透、心理辅导与咨询以及优化教育环境等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教育(王庆芳,2003)。
心理健康教育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历经百余年的发展,是学校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和实践领域。以美国为例,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就在学校设立了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课。20世纪80年代之前,美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是向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提供支持和帮助。80年代之后,美国相继推出了一系列的学生心理训练课程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心逐渐向全体学生转移,而不仅仅局限于关注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学校让学生通过参与各种心理教育活动,体验心理感受,了解自己的心理状况,掌握相应的心理知识,逐渐提高适应能力,从而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